高二寒假作业:生活与哲学(一)

更新时间:2024-04-04 01: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生活与哲学》练习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下列哪个正确表述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A、画饼充饥 B、望梅止渴 C、画蛇添足 D、量力而行 2.下列组合中,成语与所体现的哲理正确的是 A、杞人忧天——承认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B、画龙点睛——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C、郑人买履——不顾实际,生搬硬套 D、本末倒置——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

3.庖丁解牛的故事家喻户晓,下列与庖丁的做法体现同一原理的选项是 A、人定胜天 B、拔苗助长

C、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4.下列组合中,前后不符合的是

A、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透过现象看本质 B、沧海桑田——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C、抱残守缺——思想守旧,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D、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5.下列选项中与项庄舞剑体现哲理不相符合的是

A、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知人知面不知心 D、声东击西

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述这一原理的是

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②不打相识 ③日久见人心 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7.“心之官则思”,孟子的这句话体出了什么哲学原理 A、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D、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8.民间俗语寓意深远,代代相传,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看脸色行事”,这几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②离开对具体矛盾的具体分析就不能正确解决矛盾 ③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中

④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矛盾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9.人们看问题的立场、角度、观点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不同。依据下列价值判断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的是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入山问樵,入水问鱼 10.“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此诗句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A、只见部分,不见整体,是形而上学 B、回避和掩盖矛盾 C、具体分析矛盾的客观性 D、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

11.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下列两个成语都能体现这一原理的是

A、举一反三 闻一知十 B、锲而不舍 水滴石穿 C、学以致用 教学相长 D、坐而论道 笑谈人生

12.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处理好很多关系,比如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等等,下列与和谐社会的建立相符合的是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涸泽而渔,杀鸡取卵 C、因地制宜,高瞻远瞩 D、继往开来,承前启后

13.我国每年生成8亿吨秸秆,但绝大部分被废弃。某公司深入研究秸秆材质,另辟蹊径,支撑又环保又耐用的板材,该公司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 A、推陈出新,吐故纳新 B、见微知著

C、相信人定胜天 D、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4.下列成语或诗句与体现的哲学原理相符合的一组是 ①适可而止——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②春江水暖鸭先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活到老,经不了——人的实践和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 ④失群孤雁终难行——具体分析事物才能有正确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 A、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D、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

16.“如果小猫看到的老鼠只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如果老鼠是小猫视神经的感觉,那么,小猫为什么用它的爪去抓老鼠而不去抓它的眼睛呢?”从费尔巴哈这一诙谐的哲理批判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③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④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并不是感觉的产物 A.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17. 与“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A.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D.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材料: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回答18-20题。 18.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 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19.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

A、是对认识的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 20.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

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 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 C、必须亲身实践 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

21.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这些话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

A.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B.坚持量变和质变相统一 C.重视社会实践 D.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2.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老子的这一观点

A.认为通过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更有意义 B.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对立性 C.主张知识的获得不需要通过思维加工 D.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3.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的这些观点在于强调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2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孔子这些话启示人们在学习过程中

①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要重视间接经验 ③要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④要不断解放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 材料一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菜,不可以为天下王。”“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

材料二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环境保护,管仲和荀子提出了什么主张?

(2)运用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说明应如何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参考答案:(1)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管仲和荀子提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协调起来的主张。

(2)①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以要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②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经济资源,经济发展能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因此,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保护,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路子,则既丢“被子”,又丢“票子”。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6、《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乎?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墟,无处无块,若踌步呲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晓之者所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世界观?

(2)人们常用“杞人忧天”来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请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对“杞人忧天”的合理性进行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1)从文中晓之者的观点看,他所持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

(2)①“忧天”的“杞人”对天会不会塌下来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启示我们必须对我们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进行思索,对人类应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思考。②当前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给人类所带来的危害,迫使现代人不得不具有“忧天”的意识,会使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到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其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首先应承认并尊重自然的客观性,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人们合理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从而更加证明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道理。③“杞人忧天”时刻警示着人们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7. 古人云:“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有常不足。”请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分析古人这段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1)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对自然资源不可取之无度,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2)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利用自然物要尊重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

(3)要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避免对土地、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qv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