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江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8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课时训

更新时间:2024-06-04 20: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浙江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8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课时训

一、选择题

1.(2016·嘉兴新高考检测)一位美国学者说:“它们双方都像在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式咄咄逼人的姿态。”“它们”指的是( ) A.美国 英国 C. 日本 答案 D

解析 美英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相符,是盟友,与材料意思“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不符,故A项错误;美国和虽然意识形态对立,但中美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走向正常化,不符合题干中“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的现象,故B项错误;中日之间在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之间关系缓和,也不符合题干中“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的现象,故C项错误;美国和苏联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不一样,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美苏形成争霸之势,故D项正确。

2.二战后初期,处于巅峰状态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取决于我们”。杜鲁门的上述言论充分反映了( ) A.美国要求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霸主地位 B.二战使美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军事大国 C.随着实力增强美国要求全世界采取美国的制度 D.美国想按照实力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新地位 答案 D

解析 二战后,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异常强大,美国领导集团试图凭借其强大的实力,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杜鲁门的话反映了这一点。

3.(2016·丽水新高考检测)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回忆录》中写道:“美国的经济需要欧洲的销售市场,同时美国从它面对世界共产主义的安全考虑出发和出于它自己的经济原因,就必须关心欧洲的复兴。”他所评述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 C.“杜鲁门主义”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美国从它面对世界共产主义的安全考虑出发”以及“就必须关心欧洲的复兴”获取信息。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援助欧洲经济复兴计划,稳定联合西欧,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故B项正确。

1 / 6B.马歇尔计划 D.关贸总协定 B.美国 D.美国 苏联

4.(2016·湖州新高考检测)为“推进欧洲经济进步、促进欧洲生产发展、为欧洲各国货币发行提供支持以及推动国际贸易”,战后美国实施(或者建立)了( ) A.马歇尔计划 C.欧共体 答案 A

解析 马歇尔计划是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对欧洲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故A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与材料“推动国际贸易”不符,故B项错误;欧共体是欧洲一体化,不是美国实施的,故C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贸易组织,强调的是贸易自由化,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5.《美国通史》:“这不仅改变了美国过去在和平时期不参加美洲大陆以外任何军事集团的传统对外政策,而且标志着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业已初步完成。”美国“全球战略部署业已初步完成”的标志是( ) A.雅尔塔体制 C.马歇尔计划 答案 D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军事集团”、“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由此判断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故选D。雅尔塔体制奠定美苏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排除A;B、C两项分别是美国“冷战”政策的政治、经济表现,皆排除。

6.(2016·舟山新高考检测)它是20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发端于万隆会议,以不结盟运动为里程碑,它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材料中的“它”指( ) A.非洲联盟 C.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 B

解析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非洲联盟和欧共体不符合题意,故A、D项错误;万隆会议由亚非不发达国家组成,在反对殖民主义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上联合起来,1961年的不结盟运动更是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原则,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符合第三世界的利益和要求,故B项正确;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7.(2016·温岭新高考检测)1961年,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段话道出了( )

A.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 B.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初衷

2 / 6B.第三世界 D.欧共体 B.杜鲁门主义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布雷顿森林体系 D.世界贸易组织

C.北约与华约建立的目的 D.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事实 答案 A

解析 题中“1961年,南斯拉夫……不同……结盟”可以判断是不结盟运动的出现,故A项正确;欧洲的发达国家不涉及走上独立道路的历史,故B项错误;北约与华约是美苏为冷战建立的军事政治集团,故C项错误;多极化趋势加强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故D项错误。 8.(2016·海宁新高考检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欧共体形成、重返联合国,这些事件反映出( )

①在两极格局下世界并不太平 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③新兴力量的崛起冲击美国霸权 ④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包括在内的发展家,以及走向联合的欧洲国家代表的新兴力量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下美国的霸权,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故③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9.(2016·湖州新高考检测)有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最有可能出现于( )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B.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答案 D

解析 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它们的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世界性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故D项正确;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仍然存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斗争非常激烈,都不符合题意,故A、B、C项错误。

10.(2016·湖州新高考检测)“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已经结束了。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决定性的一刻”带来的深刻影响是( )

A.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C.欧洲迈向政治一体化 答案 B

解析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分裂”的直接结果就是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与“1989年”不符,故A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瓦解,而“1989年”东

3 / 6

B.两极格局的结束 D.第三世界的崛起

欧剧变影响了苏联的解体,故B项正确;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政治一体化,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1975年欧洲共同体的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与“1989年”不符,故C项错误;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出现了一支由亚、非、拉美发展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但与“1989年”不符,故D项错误。

11.(2016·湖州新高考检测)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答案 D

解析 材料未涉及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苏联政局的动荡,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期间,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开展私有化,结果导致苏联解体,故D项正确。

12.(2016·金华新高考检测)“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正处于向新格局转变的过渡时期。世界各国人民不会甘心在美国的领导下用美国的价值观来改造自己。”其中“向新格局转变”指的是( )

A.即将确立新的两极对峙格局 B.消灭国际力量中心的过程 C.建立稳定的单极世界的过程 D.将形成多个力量中心的制衡 答案 D

解析 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没有确立新的两极对峙格局,故A项错误;也没有消灭国际力量中心,而是将形成美、日、欧、俄罗斯、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制衡,也使得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落空,故B、C项错误,D项正确。

13.(加试题)(2016·台州新高考检测)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冷战结束后仍存在的“伤痕”是( ) A.德国的分裂状态 C.9.11事件 答案 B

解析 冷战结束后,德国已经完成了重新统一,故A项错误;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依然处于分裂状态,故B项正确;9.11事件是世界恐怖主义运动的后果,故C项错误;冷战结束后华约解散,故D项错误。

14.(加试题)(2016·温州新高考检测)据某史学著作:“当事件发生时,(中苏间的)这种分歧完全公开化了,毛泽东主义者嘲笑苏联害怕美国这只‘纸老虎’,而莫斯科则谴责存心想

4 / 6

B.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 D.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B.苏联政局的动荡 D.戈尔巴乔夫改革

把世界拖入核战争。”文中的“事件”是( ) A.北约组织建立 C.柏林墙修筑 答案 D

解析 抓住关键信息,“当事件发生时,(中苏间的)这种分歧完全公开化了”,表明这件事发生在中苏关系恶化之后,中苏关系恶化于1960年,北约成立于1949年,朝鲜战争开始于1950年,A、B项错误;另一信息,“把世界拖入核战争”表明当时美苏有核战争的危险,柏林墙修筑于1961年,是美苏冷战和德国分裂的标志,但是与核战争无关,故C项错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双方核战争一触即发,人类空前接近毁灭边缘,故D项正确。 15.(加试题)1963年11月4日,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记者招待会上曾说:“如果赤色人表示希望同美国,同它周围的国家和平共处,那么很明显,美国会重新估计它的政策。我们并没有和一项敌视的政策结下不解之缘。”肯尼迪的讲话说明 ( ) A.美国改变了对的政策

B.美国遏制和孤立的政策只是临时性的 C.古巴导弹事件影响了美国的对华政策 D.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主要是由总统决定的 答案 C

解析 肯尼迪只能说发出了中美关系解冻的信号,美国改变对的政策是在尼克松上台后,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权力受到国会、法院的制约,不能独揽大权,故D项错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2016·丽水新高考检测)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前期)共和党人保守派从各种角度陈述继续对共产党实行全面贸易禁运的必要性,认为只有对共产党实行比对苏联更严厉的贸易禁运,才可能分化中苏同盟。正是在上述观念的指引之下,艾森豪威尔政府坚持在亚洲大陆上遏制,继续加强对的军事包围,在政治上策动“两个”。这些举措诚然阻碍了的现代化进程,但同样重要的是这种政策也几乎同样地损害了美国自己。

——《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委员会》

材料二 在冷战结束的初期,多极化曾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事实上从90年代中期以来,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些反转,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美国与其他多数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而且越来越奉行更倾向于单边主义的政策,甚至一些美国人认为现在是一个单极世界。——倪峰《关于多极化的一些思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国采取了怎样的对华政策?美国

5 / 6B.朝鲜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对华政策的背景和造成的后果分别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冷战结束初期,多极化“较好的发展势头”的表现,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与其他多数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的原因。 答案 (1)政策:美国对实行包围和禁运,并继续实行“两个”的政策。

背景: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美国继续坚持敌视新的立场,支持台湾的国民党政权。

后果:美国的对华政策,既不利于的发展,也对美国的利益造成了损害。 (2)表现:欧盟成立;的崛起;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原因: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对共产党实行全面贸易禁运的必要性”“加强对的军事包围,在政治上策动‘两个’”的信息来概括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新外交政策以及美国二战后全球战略角度思考背景;结果从中美双方利益角度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些反转”并结合所学从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角度分析作答;第二小问从美国政治以及经济视角分析回答。

17.二战后,国际关系经历了由冷战对峙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 北风与太阳

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的势力。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办法,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1)材料中“北风的直接胁迫”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美国采取的“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二 撼动与挑战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2)简述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 答案 (1)战争。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实力的增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美苏自身实力的削弱等。 解析 第(1)问,首先要明确材料的含义,材料的大体意思是:脱掉苏联“大衣”的办法不是靠胁迫的手段而是用温和的手段,然后联系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的政策回答“办法”。第(2)问,首先要弄清楚题目要求回答的角度,即冲击美苏两极格局的因素,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6 / 6

对华政策的背景和造成的后果分别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冷战结束初期,多极化“较好的发展势头”的表现,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与其他多数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的原因。 答案 (1)政策:美国对实行包围和禁运,并继续实行“两个”的政策。

背景: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美国继续坚持敌视新的立场,支持台湾的国民党政权。

后果:美国的对华政策,既不利于的发展,也对美国的利益造成了损害。 (2)表现:欧盟成立;的崛起;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原因: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对共产党实行全面贸易禁运的必要性”“加强对的军事包围,在政治上策动‘两个’”的信息来概括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新外交政策以及美国二战后全球战略角度思考背景;结果从中美双方利益角度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些反转”并结合所学从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角度分析作答;第二小问从美国政治以及经济视角分析回答。

17.二战后,国际关系经历了由冷战对峙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 北风与太阳

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的势力。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办法,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1)材料中“北风的直接胁迫”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美国采取的“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二 撼动与挑战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2)简述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 答案 (1)战争。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实力的增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美苏自身实力的削弱等。 解析 第(1)问,首先要明确材料的含义,材料的大体意思是:脱掉苏联“大衣”的办法不是靠胁迫的手段而是用温和的手段,然后联系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的政策回答“办法”。第(2)问,首先要弄清楚题目要求回答的角度,即冲击美苏两极格局的因素,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6 /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qj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