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及练习巩固

更新时间:2024-07-01 09: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生版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及练习巩固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对、换、留、删、调、补。

1.“对”即对译,就是将文言文按词一个一个地译成现代汉语,对于实词,要译出词义;对于虚词要在译文中反映出它的用法。

例如: 原文: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换”即换词,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去换古代汉语中的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使用的词。看看下面的翻译是否正确

例如: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先帝不以臣卑鄙。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3、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译成: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 4、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子;与世隔绝的地方。) 3.“留” 即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地名、物名、国名、朝代名、历史地名、民族名以及官号、年号、帝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例如: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4.“删”即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等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还有偏义复词和同义连用的词,及个别虚词都删去不译。

例如: 原文:狼度 简子之 去远 。(《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5、“调”即调整句序,就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词语位置。

例如: (1) 原文:甚矣,汝之不惠。 (2)

译文 6、“补”古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译成现代汉语就必须把这些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否则,就会出现语意不清。 例如:(1)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2)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 )行矣。

练习巩固 1、罗生还镯

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①赴会试。仆于途中拾一金镯。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②,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先生怒,欲亲赍③付还。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先生曰:“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竟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④,赖人解救。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急行至京,试期已届⑤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 【注】①孝廉:“举人”别称。②给:充足。③赍(jī):以物送人。④投缳:上吊自杀。⑤届(jiè)到。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质为费 2.仆叩首;且屈指曰 3.竟寻至其家 4.鞭笞流血 5.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 6.举家感激 二、请你简单概括罗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 2.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

3.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

12鹦鹉灭火

有鹦鹉飞集(栖)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喜欢它)。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

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沾湿)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 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文言知识] 嘉。“嘉”多作“美好”,“赞许”解释。如“嘉客”、“嘉宾”。上天“天神嘉其义”,意为天上的神赞扬鹦鹉的好心肠。又,“帝嘉之”,意为皇帝称赞他。

[启发与借鉴] 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五十万元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份量是相当重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念 : ②遂: ;③侨居: ④区区: 2.翻译: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

练习 3.刚峰宦囊

都御史刚峰海公①卒于官舍,同乡宦②南京者,惟户部苏怀民一人。苏点其宦囊③,竹笼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③、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⑤评之云:“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注释】①刚峰海公:指海瑞。刚峰,海瑞的字。 ②宦(hu6n):作动词,做官。③宦囊:指海瑞死后的遗物、遗产。囊,口袋。 ④端:古代布帛长度单位,一端为二丈。⑤王司寇凤洲:指王世贞。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即千万言谀之 2.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二、下列对“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千言万语来奉承阿谀海瑞,也不如王世贞这九个字的评语。 B.使用千言万语来赞美海瑞,能及得上王世贞这三句话的评价吗? C.世贞这九个字的评语,就是不同于对海瑞千万言的奉承阿谀。 D.王世贞这九个字的评语,为千千万万对海瑞的赞美作佐证。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怀民一人。

2.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

3.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四、文中最能表明海瑞一生清廉的文字是:

五、引用王世贞的三句话,在人物描写的方法是:

五.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⑥。”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⑦,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注释】①令尹(yǐn):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指都城。 ③吊:吊唁。 ④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 ⑤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⑥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⑦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和词。

1.一国吏民皆来贺 2.有一老父衣粗衣 4.敬受命 5.心益小 二、文中那位“老父”在服饰、行动上与“一国吏民”有什么不同?

三、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

四、文中孙叔敖是怎样一个人物?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五、翻译

1.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

2.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⑥。

3.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五、课后果

1、成语与人物

映雪夜读——孙康 囊萤照读——车胤 悬梁刺股—— 凿壁借光——匡衡 鞠躬尽瘁—— 三顾茅庐—— 煮豆燃箕——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 七擒七纵—— 宝刀不老—— 才高八斗——

单刀赴会—— 望梅止渴——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教师答案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对、换、留、删、调、补。

1.“对”即对译,就是将文言文按词一个一个地译成现代汉语,对于实词,要译出词义;对于虚词要在译文中反映出它的用法。

例如: 原文: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换”即换词,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去换古代汉语中的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使用的词。 例如: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先帝不以臣卑鄙。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3、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译成: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 4、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子;与世隔绝的地方。)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例3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3.“留” 即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地名、物名、国名、朝代名、历史地名、民族名以及官号、年号、帝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例如: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原文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

4.“删”即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等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还有偏义复词和同义连用的词,及个别虚词都删去不译。

例如: 原文:狼度 简子之 去远 。(《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调”即调整句序,就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词语位置。

例如: (1) 原文:甚矣,汝之不惠。 (2) 你太不聪明了啊! 4.补充——古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译成现代汉语就必须把这些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否则,就会出现语意不清。 例如:(1)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柳宗元的《扑蛇者说》意思是: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皮质,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死掉;如果咬人,没有什么办法医治. (2)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 )行矣。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呀!”(便)叫子路转回去看他。子路到达他家时,他已经出门去了

一只鹦鹉从别处来的这座山,山上的飞禽走兽都对它很友善,鹦鹉在这里的日子过得相当舒适自在,但此处虽好,却不是自己久留之地,鹦鹉还是离开了这些给它带来欢乐的伙伴,飞到别处去了。

不久,这座山发生火灾火焰高耸入天,在远处的鹦鹉看见后,将身子钻进水里,要用羽毛上的水珠浇灭火山,天神对鹦鹉的这种行径很不理解,鹦鹉回答说:「我也知道我这点小力救

不了火,但我曾经在这山上居住过,山里的动物们曾带我如兄弟,我实在不忍心见它们面临这场大火,只好尽我所能来帮助它们!」天神对鹦鹉的话很感动,就把大火灭掉了映雪也读——孙康 囊萤照读——车胤 悬梁刺股——孙敬、苏秦 凿壁借光——kuāng匡衡 鞠躬尽瘁——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箕——曹植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周瑜 三.《罗生还镯》一、1.典当、抵押 2.弯曲 3.最后 4.打 5.先前 6.全 二、拾金不昧,先人后己。 三、1.先前在山东某处拾到一只金手镯,可以典当作为旅费。 2.不忍心让人死于非命。

译文:罗一峰先生(姓罗,号一峰先生),名叫罗伦,以巨人身份参加科考会试。他的仆人在路上捡到一个金镯。走了五天,罗先生担心盘缠不够,仆人说:“不用担心,从前在山东某处捡到一个金镯,可以典当出去作为盘缠。”罗先生大怒,打算交还给失主。仆人赶紧磕头,并掰着手指说:“这样一来一回一定会错过考试,不可以。”罗先生说:“这一定是丫环仆人丢失的,万一主人拷打审讯他,因此而死,是谁的过错?我宁可不考试,也不忍心让别人死于非命。”最后还是找到失主家里,果然是女主人扔弃面盆(一种头饰),丫鬟误将金镯扔在地上。女主人怀疑是丫环偷了,用鞭子把她得流血,丫环要自杀好几次了。丈夫又怀疑妻子有私情,辱骂妻子不止,妻子也愤怒的去上吊,多亏被人解救。罗先生到了以后,拿出金镯还给他们,全家人都很感激他。罗先生急忙赶路到京城,考试时间正好赶上,匆忙交上考卷,竟然考中了,还是状元及第。 四.《刚峰宦囊》 一、1.赞美 2.结党营私 二、B 三、1.在南京做官的同乡,只有户部苏怀民一个人 2.这九个字是对海瑞一生最准确、最完美的评价 四、点其宦囊,竹笼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 五、侧面描写 译文:都御史海瑞在任上去世,他在南京作官的同乡只有户部的苏民怀一个人,苏民怀清点他的遗物发现,只有竹笼中的俸金八两,夏布六丈和几件旧衣服而已。这样的都御史哪里还能有啊!司寇王世贞评价他说:“不怕死,不贪财,不拉帮结伙。”这九个字恰当评价了海瑞的一生,即使再有千万句话来赞美他,还能比这几句更准确吗?

五.《孙叔敖纳言》一、1.闷都 2.穿 3.是不是有?? l教育,教诲 5.看低、看小(自己) 二、“老父”是“吊”,而众人是“贺”,行动不同,服饰也相异。 三、“位已高??不敢取”,引导孙叔敖正确处理与民、与君、与财的关系。四、谦逊有礼,虚心纳谏。

【译文】 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

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孙康,太原中都人,晋长沙太守放孙,元嘉中为起部郎,迁征南长史,有集十卷。 雪映窗纱——孙康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读书,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于是他感觉不到困了,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在雪地上看书。孙康不顾寒冷,孜孜不倦的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啸、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御史大夫)。

车胤(约333~约401)字武子,东晋南平郡江安县西辛里(今湖北公安曾埠头乡)人。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历任中书侍郎、侍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被会稽王司马道子世子元显逼令自杀,死后追谥忠烈王。

车胤囊萤 平太守王胡之的主簿。车胤少时聪颖诚实,勤学不倦,乡贤曾称赞:“此子当大兴卿门”,但家里贫穷,常无油点灯照读。夏天夜里,他用织物做成囊袋,内装萤火虫,借萤光读书。这就是《三字经》上“如囊萤”的故事。他长大成人后,以博学多才、聪明英俊而称誉乡里。

桓温主荆州,征召车胤为从事,甚为器重,相继提升他为别驾、征西长史。车胤以寒素博学闻名于世,每举行盛大宴会,桓温必邀车胤出席。宁康(373~375)初年,车胤被提升为中书侍郎、关内侯。太元(376~396)中期,获国子监博士。恰逢商议郊庙明堂之事,车胤发表“明堂的制度难以详尽,况且音乐表达平和,礼仪表示敬意,因此内容和文采不同。声音和器具也不同,既然茅舍和大厦不能统一规格,何必死守它的形式规格,而不顺应时代大势”的见解,得到与会者一致赞同。后提升为骠骑长史、太常,领临湘侯爵位。因病去职,不久又任护军将军。朝廷决策大事也听取他的意见。隆安元年(397),王国宝任左仆射,威震朝廷内外,王恭疾恨道子、国宝扰乱朝政,举兵征讨。国宝恐慌,其堂弟王绪将军献计:“不如杀掉车胤,除去众人之望,挟持主上和丞相,讨伐诸侯”。车胤到来后,国宝终不敢杀,反而向他求教计谋。而后,国宝上书皇上,自解职务,等待降罪。隆安四年(400),车胤被提升为吏部尚书。会稽郡世家子弟元显骄矜放荡,车胤建议遏制他。不料事情泄露,元显逼令车胤自杀而死,他临死前大怒道:“吾岂惧死哉?吾求一死以露权奸耳!”死后举国悲哀。

车胤“囊萤台”遗址在公安县斗湖堤镇,现在原遗址附近建起了公安县车胤高级中学、弘扬车胤精神。

车胤故里是新洲 如果说孟姜女故事纯属传说,津市只不过是主要传说地之一;但车胤是澧水的儿子、是津市的骄傲,却是千真万确的。《三字经》中“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一句,使得车胤“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的故事激励了历代莘莘学子,

提高了澧州特别是津市市的知名度。 《晋书》《车胤传》曰:“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吴会稽太守。父育,郡主簿??”车胤,生年不详,卒于隆安四年(公元400年)。这里说南平人,实指今湖南津市人,因当时南平郡辖澧县东部新洲一带,车胤出生于新洲车渚。小时,车胤家中贫寒,没有油灯夜读,他就捉几十只萤火虫装在自制纱囊里面,借萤火之光照读,后成为后世学子楷模。车胤长相出众,机灵敏捷,又博学多通,在未做官之前已名誉乡梓,穆帝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因桓温赏识,选为荆州从事,又升任主薄,不久,迁任别驾、征西长史, “遂显于朝廷”。宁康初年,车胤升为中书传郎,关内侯,最后官至吏部尚书。车胤当时所处的东晋王朝已是皇室政权日趋没落,皇族内部争权夺利,矛盾重重。车胤在矛盾旋涡中被迫自尽,“朝廷伤之”。 车胤为官则刚正不阿,不屈权贵,《晋书》称赞其“车殷忠壮。”他凡所历任,则任劳任怨,竭尽心力,会稽王司马道子示意众大臣联名上疏,要求皇兄孝武帝给予自己“假黄城,加殊礼。”而车胤拒绝署名,疏奏至皇帝,孝武帝大怒众臣,“而甚嘉胤。”车胤做事不拘俗套,勇于创新,《晋书》还载: “其后年,议郊庙明堂之事,胤以‘明堂之制既甚难详,且乐主于和,礼主于敬,故质文不同,音器亦殊。既茅茨广厦不一其度,何必守其形范而不弘本顺时乎!九服咸宁,四野无尘,然后明堂辟雍可光而修之。’时从其议。”另外车胤还能说会道,善于赏会,每逢盛坐,如果车胤不在场,都说“无车公不乐。”

关于车胤出生地,目前有澧县、安乡、公安等说。《直隶澧州志》卷十五《人物志》《名臣》篇除记载车胤生平外,还对其出生地“澧州说”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晋书》中所载“南平”指的是南平郡,当时南平郡地域甚广,现澧县东部大部分区域属南平,南平于晋隆安年间治作唐,作唐在今汇口(既现安乡县安丰乡)附近,汇口西二十里为现新洲,也是当时作唐县范围,所以史书记载车胤是南平人。另《晋书》载 “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于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而《世说新语》也载“南平守王胡之避司马无忌之难,置郡澧阴,见允于幼童中。”“澧阴”既澧水之南,就是现在新洲,“允”即“胤”,太守王胡之在新洲城见车胤,那么车胤幼童时代至少就是在现新洲。新洲当时隶属南平,后属澧州,现属津市。 5.车城。即现在津市市新洲镇。由唐李泌所筑,澧州治曾迁于此。此城有二名,一名新城;一名车城,因车胤而名之,城门镌刻有“车城”二字的石额,石额建国初期被毁。 另外,还有车公祠、剪刀池、牧马岗和萤台乡。

车胤囊萤 原文 车胤囊萤典出《晋书?卷八十三?车胤传》:“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 浚,吴会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於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白话文 晋车胤字武子,南平人。曾祖车浚,尝任会稽太守,其父车育在郡任主簿。太守王胡之善於识才,一见车胤,语其父曰:“此子将任高官,应与之读书深造。”车胤勤奋攻读,博览群书,孜孜不倦.车胤苦於家贫缺灯油,夏日捕几十只萤火虫,置入绢内,以萤光照明,夜以继日苦读。 明镜不疲屡照

原文 孝武将讲《孝经》,谢公兄弟与诸人私庭讲习。车武子难苦问谢,谓袁羊曰:“不问则德音有遗,多问则重劳二谢。”袁曰:“必无此嫌。”车曰:“何以知尔?”袁曰:“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

白话文 晋孝武帝将要给大臣们讲《孝经》,谢安、谢石两兄弟便在自己家里和一些人互相讨论学习。车胤也在其中,他听后有疑难,但又不敢问谢家兄弟。于是,对袁羊说:“我不问吧,怕把精彩的讲解遗漏了;多问吧,又怕劳烦谢家兄弟。”袁羊说: “我看他俩决不会因你多问而嫌厌的。”车胤问道:“你怎么知道呢?”袁羊说:“哪里见过明亮的镜子厌倦人们常照,清澈的流水害怕和风吹拂!”

东汉孙敬 简介 成语“头悬梁锥刺股”中“头悬梁”的主角人物(另一个主角人物为“刺股”的东周纵横家苏秦)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常常是废寝忘食。因为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找一根绳子, 一

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变得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史书记载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太平御览》卷六一一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

孙敬到洛阳,在太学左右一小屋安置其母,然后入学,编杨柳简以为经。见《文选.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至乃集萤映雪,编蒲缉柳”李善注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qc.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