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1(考研版)

更新时间:2024-03-31 00: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

参考书目:

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之恒著 《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

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 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考古学概论》 结构

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 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

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

第一章 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

第一节 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

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 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Archaeology.

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

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我们认为夏鼐先生的表述是准确的。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一)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1、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资料(遗存、文物),是物质的遗存。

第 1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这是考古学与狭义的历史学的最大区别。狭义的历史学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以研究人类历史,而考古学主要研究的是实物资料。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犹如车的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

2、考古学研究的实物资料的特点:

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应该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地加工的。如果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是与人类的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的。如:石块、古脊椎动物

(二)文物知识:

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可称为遗存,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物”,翻译成英文是“Cultural Relics”。

1、文物的定义:文物是指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一切有形的物质遗存。

2、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必须具备的条件:

(1)受保护的文物必须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具体到文物个体,不一定同时具备三方面的价值,但必须具备某一方面的价值。

历史价值:指对研究、认识历史具有帮助。如西周的青铜器利簋,记载了周武王克商的时间(“武王克商,惟甲子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延安窑洞毛主席故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陕北的艰苦卓越的岁月,是中国近现代历史重要的一页。如:西周利簋

艺术价值: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如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中“马踏飞燕”青铜雕塑,天马行空,极富想象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中国古代精美的陶瓷器、青铜器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如商代早期郑州商代遗址中发现的原始瓷片,把中国瓷器产生的历史由东汉提前到商代。1986年甘肃天水市郊放马滩西汉文景时期古墓中发现古纸,纸上绘有地图,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纸张实例,纠正了《后汉书》关于造纸术起源于东汉宦官蔡伦的误记,把中国造纸起源提前200年。这些都具有科学价值。

文物价值的大小是决定文物等级或是否属于文物的重要方面。

(2)受保护的文物必须具有代表性。

我国土地辽阔,历史悠久,因此文物众多,而我国的财力有限,只能根据我们的国力,(忍痛割爱)在众多文物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保护。如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经重点发掘的遗址有几十处之多,但国家重点保护,在遗址上建博物馆的也只有半坡、大河村等几处,大多数遗址在考古活动后进行了回填。 郑州西山古城遗址,属仰韶文化晚期,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城址,但是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已经回填。

即使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由于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这些文物有的也受到一定的损害。如南京六朝古墓,巩义北宋皇陵,都在田野农田之内,损害相当厉害。

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似乎是一对矛盾,怎样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 郑州商城遗址城墙的损坏,徐州东汉采石厂的损毁. 为经济建设的发展只好以损害文物为代价。 但文物是不可再生,损坏了就不可再恢复了。在文物保护方面我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包括认识观念和经费的投入。

(3)受保护的文物必须具有广泛性。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应当是我国各时代、各民族、各地区和各个领域的代表性文物,要具有广泛性。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尊重、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物保护。

3、文物(遗存)的分类与分级管理: (1)文物的分类:

文物(遗存)通常可分为可移动文物(遗物)和不可移动的文物(遗迹)两大类。

可移动文物(遗物)指形体较小而可以移动的遗存,如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和装饰品等器物; 不可移动文物(遗迹)指形体较大而固定而不可移动的遗存,如宫殿、住宅、寺庙、作坊、矿井、都市、城堡、坟墓等建筑和设施。

第 2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2)文物的分级管理:

①可移动的文物,称馆藏文物,收藏保存在博物馆、纪念馆和科研机构中,分珍贵文物与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又分一、二、三级文物。

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的有关规定, 一级文物为具有特

别重要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二级文物为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三级文物为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凡属一、二级藏品的文物均为珍贵文物,三级藏品中需定为珍贵文物的,应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 文物藏品定级标准:

一级文物:一、反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关系及其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代表性文物.

二、反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发明创造的代表性文物 三、反映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代表性文物.

四、反映历代劳动人民反抗经济剥削、政治压迫,以及有关著名起义领袖的代表性文物.

五、反映中外友好往来和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相互交流的代表性文物. 六、反映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反抗侵略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代表性文物.

七、反映历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及历代著名工匠的代表性文物.

八、反映各民族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工艺美术、宗教信仰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

九、中国古旧图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善本.

十、反映有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和杰出领袖人物的革命实践活动,以及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的代表性文物.

十一、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及其有关重大历史事件、领袖人物、著名烈士的代表性文物. 十二、反映有关中国各党派、团体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爱国侨胞及其它社会知名人士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第 3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十三、其它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内外代表性文物 .

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供参考)

一、玉器——时代确切,质地优良,遗存稀少,在艺术上和工艺上有特色或有研究价值的;有确切出土地点款识或其他重要特征,可作为断代标准的;具有明显地方特点能代表一个地区或作坊的;能反映某一时代风格和艺术水平的有关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的代表作. 二、陶器——能代表某一文化类型,其造型特殊,器形完整的;有确切出土地点可作为断代标准的;三彩中造型优美、色彩艳丽而器形完整的. 三、瓷器——时代确切,遗存稀少,在艺术上或工艺上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有年款或确切出土地点可作为断代标准的;造型、纹饰、釉色等能反映时代独创风格和浓郁民族色彩的;有文献记载的名瓷、历代著名窑别的代表作;元、明、清时期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民窑瓷;著名工匠的代表作. 四、铜器——造型、纹饰精美,能代表一个时期工艺铸造技术水平的;有确切出土地点可作为断代依据;铭文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书法艺术优美;传世稀少并在工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科学价值的. 五、金银器——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工艺水平高超,造型或纹饰十分精美的. 六、石刻砖瓦——时代较早,有代表性的石刻;刻有年款或物主铭记可作为断代依据的造像碑;能直接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神态生动、造型优美的石雕;技法精巧、内容丰富的画像石;有重要史料价值或艺术价值的碑刻墓志;文字或纹饰精美、历史价值重大的砖瓦. 七、书法绘画——元代以前比较完整的书画;唐以前艺术水平较高、首尾齐全有年款的写本;宋以前经卷中有作者或纪年且书法水平较高的;宋、元时代有名款或虽无名款而艺术水平极高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历代名人手迹;明清以来重要艺术流派或著名画家的精品。 八、甲骨--所记内容具有重要史料价值,龟甲、兽骨完整的;所刻文字精美或具有特点,对甲骨能起断代作用的. 九、符牌印章——文字精美、质料珍贵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或很高艺术价值的玺印、封泥和符牌;明、清篆第 4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刻中主要流派或主要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历代重要历史人物的印章. 十、货币——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且存世数量极少的或成套的货币以及钱范和钞版;具有重大影响的农民政权发行的货币中的珍品. 十一、牙雕——时代确切、遗存稀少,在雕刻艺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典型反映民族工艺特点和工艺发展史的;各个时期著名工匠或艺术家的代表作. 十二、竹雕——时代确切,在竹雕工艺史上有独特风格或特征的;款识准确,可作为断代标准的;制作精巧、工艺水平极高的;著名工匠或艺术家的代表作. 十三、漆器——款识准确,遗存稀少,能代表某一历史时期典型漆工艺品种的;造型、纹饰、雕工、色调、工艺水平高而完整无缺的;著名工匠的代表作. 十四、珐琅——款识准确,遗存稀少,具有鲜明时代风格的;造型、纹饰、釉色、掐丝等工艺水平高而又完好的. 十五、织绣——遗存稀少,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早期实物或实物印痕;时代较早,有准确的纪年及产地的;基本保持原色能代表一个历史时代工艺技术水平的;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历代名人使用、保存下来的精品;著名工艺家的代表作 十六、古籍善本——宋、金、元旧刻;宋、元旧抄;明及明以前稿本和著名学者或藏书家抄本;明、清著名学者或藏书家批校题跋;及明刻、清抄中内容、版本、印刷技术上有特色或具有其他特点的稿本. 十七、碑帖拓本——元代以前的碑帖拓本;明代整张拓片和罕见的拓本;早期初拓精本、多字本,原物重要且已佚失,拓本流传极少的清代或近代拓本. 十八、武器——在重要战役(包括起义中)使用的、具有重要历史情节、数量稀少的武器;能代表一个历史阶段军械水平的武器;历代名人使用过的武器 十九、宣传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或由中共中央、地方党政组织印发、内容重要、数量稀少的传单、标语、宣传画、捷报、号外等. 第 5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二十、证物——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政策,数量稀少,与各地区、各党派团体有直接关系,具有特殊历史情节的旗帜、印章、证件等. 二十一、文件——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文件原件;重要文件原件不存在的存世稀少的早期翻印件或具有特殊意义的早期翻印件;反映各党派团体的有关重要会议,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件. 二十二、名人遗物——已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各党派团体领导人、著名爱国侨胞、社会知名人士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手稿、信札、题词、题字、签署件;或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生活用品. 注:二、三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可依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类推.

②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与分级保护:

A、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包括:1、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2、石窟寺、3、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4、石刻及其它、5、古遗址、6、古墓葬等六类; B、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保护:

不可移动文物划分为:a、县(自治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c、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公布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批共2348处。其中1961年第一批180处,

1982年第二批62处,1988年第三批258处,1996年第四批150处,2001年第五批518处,2006年第六批108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万余处,县级保护单位3万余处,文物点已登记的有30余万处。因此,我国的文物保护单位只占我国经文物普查所知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的一小部分。

第一批(1961年,180处):

(一)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共33处) 三元里平英团遗址(广州三元里) ,金田起义地址(广西桂平金田村) ,太平天国忠王府(江苏苏州) ,韶山冲毛主席旧居(湖南韶山) ,北京大学红楼 ,天安门 ,人民英雄纪念碑 等

(二) 石窟寺(共14处) 云冈石窟(山西大同) ,莫高窟(甘肃敦煌)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榆林窟(甘肃安西),响堂山石窟(河北邯郸) 等

(三)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共77处) 太室阙(东汉 河南登封)少室阙 (河南登封,东汉) 嵩岳寺塔 (北魏 河南登封)大雁塔( 唐 陕西西安) 铁塔 (北宋 河南开封市)六和塔( 南宋 浙江杭州市) 曲阜孔庙及孔府 (金至清 山东省曲阜) 故宫 (明、清 北京)万里长城-八达岭( 明 北京延庆) 天坛( 明 北京)布达拉宫( 明至民国 西藏拉萨) 等

(四)石刻及其他(共11处) 西安碑林( 汉至近代 陕西西安) 苏州文庙内宋代石刻(南宋 江苏苏州) 沧州铁狮子(后周 河北沧县)等

(五)古遗址(共26处) 周口店遗址( 旧石器时代 北京市房山县) 仰韶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河南省渑池县) 半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 陕西省西安市) 城子崖遗址 (新石器时代 山东省章丘县) 郑州商代遗址 (商 河南省郑州市) 殷墟 (殷 河南省安阳市) 丰镐遗址( 周 陕西省长安县) 临淄齐国故城 (周 山东省益都县) 曲阜鲁国故城 (周至汉 山东省曲阜县) 侯马晋国遗址( 东周 山西省侯马市) 阿房宫遗址 (秦 陕西省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 (西汉 陕西省西安市) 汉魏洛阳故城 (东汉至北魏 河南省洛阳市) 大明宫遗址 (唐 陕西省西安市)等 (六)古墓葬(共19处) 黄帝陵 (陕西省黄陵县) 孔林 (东周 山东省曲阜县) 秦始皇陵 (秦 陕西省临潼县) 茂陵 (西汉 陕西省兴平县 汉武帝墓) 霍去病墓 (西汉 陕西省兴平县) 辽阳壁画墓群( 汉至晋 辽宁省辽阳市) 昭陵 (唐 陕西省乾县 唐太宗墓) 乾陵 (唐

第 6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陕西省乾县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

d、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 1、要有保护范围、2、要有标志说明、3、要有记录档案、4、要有专门保管机构或专人管理。

目前我国的文物大多数都属于国家所有,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外国很羡慕我们),但由于我国目前国力有限,怎样保护好它们也是一个很大的任务。文物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了一个包袱。鉴于此,近年来国家提倡私人合法收藏文物,国家法律予以保护。

岳飞墓 (南宋、浙江省杭州市) 明孝陵 (明、江苏省南京市 明太祖朱元璋墓) 十三陵 (明、北京市昌平县) 清东陵 (清、河北省遵化县) 清西陵 (清、河北省易县)

e、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和近年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批24座、第二批38座、第三批37座,第四批1座,共计100座.它们犹如散嵌在祖国大地的颗颗璀璨明珠,散发着夺目的光芒。

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1北京2.承德3大同4南京 5.泉州 6.景德镇7.曲阜8.洛阳9.开封 10.苏州 11扬州 12杭州13绍兴14江陵15.长沙 16广州17.桂林18.成都19.遵义 20.昆明21大理 22.拉萨23.西安24.延安 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 1天津2.保定3.平遥4.呼和浩特5.沈阳6上海 7镇江8.常熟 9.徐州10.淮安 11.宁波12.歙县13.寿县14.亳州15.福州16.漳州17.南昌18.济南19.安阳20.南阳21.商丘22.武汉23.襄樊24.潮州25.重庆26阆中27宜宾28自贡29镇远30丽江31日喀则32韩城 33榆林34武威35张掖36.敦煌37银川38喀什 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94年1月4日批准) 1正定2邯郸3新绛4代县5祁县6哈尔滨7吉林8.集安 9衢州10.临海11.长汀12.赣州13.青岛14.聊城15邹城16淄博 17郑州18浚县19随州20钟祥21岳阳22肇庆23.佛山24梅州 25雷州26柳州27琼山28乐山29都江堰30泸州 31建水32巍山33.江孜 34.咸阳35.汉中36天水37同仁 f、世界遗产:截止目前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并已被批准公布的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文物保护单位已达37处,仅少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

国家最新批准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94年1月4日至今)1凤凰

我国37处世界遗产名单: 长城1987.12北京故宫1987.12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12 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1987.12 山东泰山1987.12安徽黄山1990.12 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西藏布达拉宫1994.12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1994.12 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 1994.12 湖北的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12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云南丽江古城1997.12山西平遥古城1997.12江苏苏州古典园林1997.12北京颐和园1998.11北京天坛1998.11重庆大足石刻1999.1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2000.1明十三陵(北京)、明孝陵(南京)2003.7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2000.11 三江并流(云南)2003.7 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集安市)2004.7 澳门历史城区(2005.7); 安阳殷墟(2006.7); 四川卧龙大熊猫基地(2006.7) “中国喀斯特”(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2007.7 开平碉楼与村落2007.7 福建土楼2008.7 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2008.7 (二)考古学研究的范围:

1、考古学研究的范围与最终目标:虽然考古学的研究是以物质的遗存为依据,但作为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它的研究范围不限于物质文化, 不应限于对古代遗迹、遗物的描述和分类,也不应限于鉴定遗迹、遗物的年代和判明它们的用途与制造方法。而是在于通过各种遗迹和遗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等物质文化,也包括美术观念、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考古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在

第 7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于阐明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2、考古学研究的时间范围:文物既可以包括古代文物、近代、现代文物,而考古学研究的是古代的遗存,这就存在着一个时间范围问题。考古学研究的上限,始于人类的产生,其下限,我国考古界一般定在明代结束。

三、我国考古文物管理、科研机构:

1、 国家文物管理机构:国家文物管理局——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或文化厅 ——市县文化局 2、科研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大学考古、文博专业;各省、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物馆等;各市、县文化馆等。

四、考古学的功用:

考古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之所以在近年来得到发展,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特殊的功用。考古学和

历史学,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犹如车的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考古学的功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补史,即用考古材料来补充文献历史的缺佚(失)。

研究历史靠两种材料:文献材料和考古材料 史前时代没有文献材料;历史时代文献材料的片面性 文献不能全面而真实的反映历史原貌。 文献的这些不足需要我们用考古材料来补充。 考古学补史的任务特别突出. 近年来中国古代史研究之所以取得远远超越于前代的成 就,这是与考古学的新成就密不可分的。 如史前时代的研究、夏商周研究等等。

二是证史,即用考古材料来证实史实。

封建史学:主要依据文献材料; 近代史学:讲求实证,即用实物资料 来验证文献记载。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即文献材料与 考古材料相结合,互相验证,这样才 有说服力。“二重证据法”成为近现代 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

三是纠史或辨史,即用考古材料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

文献材料是史家写作而成,其中难免夹杂着作者的主观好恶,特别是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字句上可能出现讹误现象,因此文献材料可能有错误。而考古材料就成于当时人之手,是“历劫而不变”,因此比文献材料具有更强的可信性。当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发生矛盾时,应以考古材料为准。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上甲—报丁—报乙—报丙 王国维研究甲骨文,纠正了《史记》的错误,应为 上甲—报乙—报丙—报丁的顺序。

第二节 考古学文化与考古学研究的方法、步骤

一、考古学文化:

1、狭义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我们日常用语中的“文化”一词,多半是指精神方面的,(如文化程度,文化大省)这是狭义的文化;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

2、考古学文化的定义: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以夏鼐先生的表述为准,即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 概念中所谓的同一时代、共同地区都是相对的,究竟多长的时限为同一时代,共同地区的范围又有多大,这是需要对最后一项内容的研究之后加以限定的。因此,在这一定义的三项要素中,最重要和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这一项。

3、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方法:就目前世界范围来讲,在考古学文化的命名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几种定名法。

(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乡镇或村庄名)作为考古学文化名称。

这种方法应用得最为普遍。如欧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国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2)在以小地名命名的基础上加前缀的命名方法。

第 8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如甘肃仰韶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湖北龙山文化、浙江龙山文化等等。为了避免混乱,许多这一类名称已改用当地典型遗址的小地名来命名。如甘肃仰韶文化改为马家窑文化,湖北龙山文化改为石家河文化,浙江龙山文化改为良渚文化。

(3)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文化遗存命名,(或者叫小地名加后缀的命名方法)。

这是由于发掘地点中不止一个文化,可对地名加后缀,以资区别,如庙底沟二期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见屈家岭文化)、后冈一期文化、后冈二期文化、后冈三期文化(后冈三叠层)等等。 (4)以文化特征(或特征性遗物、纹样等)来命名的方法。

如解放前仰韶文化与彩陶文化是同一个概念,龙山文化与黑陶文化是同一个概念。这种命名方法近年来已不经常使用。因为这种命名,容易以片面的特征代替整个文化的特征,同时这种个别类型的特征遗物,还可能分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5)以同一类型遗址中文化遗存最丰富、最能反映其文化的遗址来命名。

如青莲岗文化--北辛文化,花厅遗址--大汶口文化,登封玉村类型--洛达庙类型(郑州)--二里头文化等。 (6)以时代、朝代或国家、古族的名称来命名。

如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青铜时代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先商文化、商周文化、两汉文化、楚文化等。这种命名方法,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考古学文化,他们属于泛指,故不应属考古学文化之列。 4、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类型:

(1)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存在时间较长的考古学文化依其存在时间的先后而分为前后不同的几个期别。如二里头文化分为细分为一、二、三、四期,粗分为前、后两期。一期最早,四期最晚。

(2)考古学文化的类型:在考古学文化内部,一般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类型的使用主要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主要用来表示因时间早晚而造成的差别。如仰韶文化划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苏北地区的青莲冈文化分为青莲岗类型、刘林类型和花厅类型等。二是反映地域性差别,即在考古学文化内部因分布地域不同而形成的地域性特征,这种情况又多称为地方类型。如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东下冯类型,裴李岗文化的裴李岗类型、贾湖类型等。

(3) 要正确区分考古学文化不同分期、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同一考古学文化的不同分期之间与不同类型之间都有一定的差异,如果没有差异,我国就不能分出不同分期与不同类型。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可用“大同小异”来概括,应注意“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即当一种考古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其不同分期、不同类型之间其文化特征大同小异、未发生质变时,可视为同一文化的不同分期、不同类型,否则,当它们之间小异大同、即发生了质变时,则应视为另一文化。

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产生,是与其特有的研究方法密不可分的,即考古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有的方法论。 考古学有三大特有的研究方法,一是考古地层学,二是考古类型学,三是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一)考古地层学:

1、考古地层学的定义:地层学是科学地收集实物资料的基本方法论。所谓考古地层学,是指对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的学问。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尽管二者属于不同学科,有很大区别,但在堆积层次相互叠压的基本原理上是相通的,因此考古学就借用了地质学上的这一概念。

在进行地层学研究时,首先碰到的是文化层的概念。因为考古学研究的是文化层,而不是其它的地层。

2、文化层:

(1)文化层的定义:所谓文化层,是指包含有人类活动遗存的堆积层。

一个地方只要有人类长期居住,在那里进行各种活动,就会在天然的地表上普遍形成一层“熟土”,其中往往包含有古代器物、建筑遗存,生活垃圾等。这种“熟土”中由于含有有机质,土色一般呈灰色,或者由于先民用火的关系而呈红褐色。

无论在土质还是在土色上,这种被称为文化层的“熟土”都有别于未经人类扰动过的天然土壤--“生土”。

第 9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2)文化层形成的原因:文化层主要是人为形成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 A、一种是一次形成论,即文化层是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而在短时间内一次形成的。

如房屋坏了之后推倒重建,旧房子的墙体等摊平后就形成了新的文化层堆积。或者市是由于自然或战争等原因将旧有聚落或城市完全毁坏,新来的居民在旧地重建新的定居点。这种一次性形成的文化层堆积,不管其厚度如何,其代表的时间一般是较短的。

B、二是逐渐形成论,即文化堆积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类总是在不断地生产一些废弃物,如灰尘、垃圾、腐烂的植物及损坏的日用品等,这些东西大都是不加处理地随意抛弃。所以,在一定时间内,就会在局部地段内或某些废弃的遗迹内形成颜色不同的文化层堆积。此外,在居住区及其周围,也会因为自然淤积或根据需要而进行认为垫土产生不断加高的现象。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在一个遗址内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层的过程。

(3)判断文化层应注意的事项:由于文化层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既有短期一次形成的情况,也有较长时期逐渐形成的现象,因此不能按文化层的厚度来估定其存在时间的长短,按文化层的厚度来估定其年代的做法是不科学。

文化层不一定是水平的,甚至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水平的。这有自然原因,如遗址立地在丘陵坡地或坑洼不平的平面上、水土流失等,也有人为原因,如筑高挖低、后代人的破坏等。因此,位于同一深度的遗存不一定属于同一层位,同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可以高低相差甚远。 3、两种主要的地层关系:在田野发掘中常见的地层关系主要有两种:

(1)叠压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层相互重叠,这种关系就是叠压关系。

人类在一个地点居住的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若干层内涵有差别的堆积,它们通常以相互叠压的形式出现。如果一个地点人类的居住不连续,有时候会在文化层之间形成不包含人类活动遗存的自然堆积层,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在正常情况下,同一地点较晚的堆积总是叠压在较早的堆积上,即较早时期形成的堆积在下,较晚时期形成的堆积在上。这是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据此,可以确定考古遗存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

通常,我们把相互叠压的文化层比做一本写在大地上的历史书(地书),每一层好比书的一页,考古发掘就是逐页翻读这本地书。(“三峡五千年历史的地书”)理论上这本地书可以逐页翻读,但由于后来人类活动而形成新的文化层的同时,往往要破坏旧有的文化层,甚至会把它全部消灭。所以在一个遗址中曾经形成过的文化层,并非全部都能逐页翻读。

(2)打破关系:即晚期的遗迹向深处破坏了早期的文化层。

在人类的生存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从事建造房屋和窖穴、挖坑取土、掘沟凿井、埋葬死者等各种活动,从而对原有的堆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在具有打破关系的遗迹单位中,打破别的单位的单位相对较迟,而被打破的单位相对较早,这是考古地层学的又一个基本原则。据此,可以依据打破关系来确定考古遗存的相对年代关系。

( 3 )共存关系: 在叠压或打破的地层关系中, 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 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 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 构成了共存关系。凡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

(4)其它复杂的地层关系:

(5)文化层对考古发掘的意义:文化层对考古发掘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把同一时代的遗迹和遗物串联在了一起;另一方面,相互叠压或打破的文化层提供了确定时代早晚关系的可靠根据。 (二)考古类型学:

要区别复杂的地层关系,关键在区分和识别文化层土色的不同和地层内包含物的同异,土色的不同,主要靠地层学;而地层内包含物的同异,则主要靠类型学。

1、考古类型学的定义:如果说地层学是科学地收集实物资料的基本方法论,是从地质学引入的一种方法,那么,类型学则是对收集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归纳和分析、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受到生物分类学的启发而产生的。

第 10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类型学又称标型学、器物形态学,它是通过对考古遗存中器物的形态排比,以探求其变化规律、逻辑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推断其年代的早晚,是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2、进行类型学研究的步骤:

(1)选择地层关系比较清楚、出土单位明确的典型性器物作为标本。 典型性器物,是指一种考古学文化或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只能感最常见的、并构成基本组合的那些器物。

典型器物应具备的基本条件:a、出土数量多;b、易损器类;c、变化速度快;d、变化幅度大。 因此陶器是类型学研究的最佳器物,瓷器、铜器和其它类别器物也可做类型学研究。 (2)对这些典型器物做型和式的区分。

所谓型,习惯上是把同类器物中具有平行发展的并列关系的叫型;型表示某一种器物内的小类,型与型之间,或小类与小类之间具有并列发展关系的不同演化轨迹。型多用A、B、C、D等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在某些情况下,小类之内还可以继续划分为不同的小型,称为亚型,用a、b、c、d等小写字母附在大写字母之下的形式表示,如Aa型、Ab型、Ac型等。

式,是同类器物中具有继承发展的先后关系者叫式;式与式之间具有内在的传承关系。具有先后发展关系的式组成某类器物的一个完整的发展链条,就是某一型器物的发展谱系。式一般用罗马数字I、II、III 或阿拉伯数字如1式、2式、3式等表示。

(3)在区分型和式基础上对器物进行分析排比,最后确定文化发展的编年序列。

如苏秉琦将宝鸡斗鸡台 墓地所出陶鬲分为四型: A型袋足鬲 B型联裆鬲 C型折足鬲 D型矮足鬲 将四种不同类型的鬲 又分成不同的式:

(三) 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1.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的定义:文化因素分析是指通过对考古学文化构成因素的分析来揭示该考古学文化的内涵的方法。 一种考古学文化其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既有对其先行文化的继承与变革,又有对其同时的周围其它文化的借鉴、吸收和融合。因此该文化包含有不同的文化因素,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从考古学文化内涵的不同特点和不同来源即不同文化因素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分析,就有可能揭示其起源和形成的奥秘,发现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就是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得以成立的科学根据。 2.如何正确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1)不要认为一种考古学文化是一个只具有单一文化因 素的整体,而应剖析其文化内涵,分析其内部结构; (2)文化因素分析,必须引入“量” 的概念。没有量的统计和对比,就很难确定其中各种因素所占的地位,以致对其文化因素做出错误判断;

(3)正确区分考古学文化内涵的不同文化因素,需在与其它有关文化的对比中进行,这样才能更清楚地看出不同因素的不同特点及不同来源;

(4)文化因素分析必须从发展的角度在分期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有助于考察文化因素构成的发展和变化; (5)文化因素分析必须以类型学的分析为前提,只有这样,文化因素的分析才具有科学的依据。

三星堆遗址:新干商墓的文化性质:文化因素不单纯,既有中原商文化因素,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因素;二者中地方特色因素居主要地位,商文化因素仅居次要地位。因此判断它们是土著文化,非商文化,而只是受到商文化的影响。

三、考古学的研究步骤:

考古学有其特定的研究步骤,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一)考古调查(田野调查)、(二)考古发掘(田野发掘)、 (三)整理资料、(四)编写报告

(一)考古调查(田野调查):调查是为发掘做准备。只有经过调查,才能选定发掘的地点和对象,并决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发掘。

在调查之前,要广泛查阅文献,同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和地名学的研究成果,以便得到探求各种遗迹、遗物的线索。在调查过程中,要做好文字、绘图、照像和测量等各种记录,并适当采集标本,以便在室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1957年徐旭生对豫西进行考古调查,在河南偃师发现二里头文化。

第 11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二)考古发掘(田野发掘):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发掘是整个考古活动的中心。 1、必须恪守地层学的原则,谨防不顾地层、一味挖“宝”的滥掘、甚至盗掘行为。

考古最终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不是为了寻找世俗的所谓“宝物”。文物的价值绝不是世俗的人们所能认识到的。一件普通的器物,哪怕是一件陶器,只要是能为阐明历史问题服务,它就具有相当大的价值。(汲冢竹书的被损毁)(当今盗墓行为的猖獗)

2、要有敬业的工作态度:(举例:邹衡、郑振香、刘一曼、我去安阳工作站的感受)

3、要掌握科学的发掘方法:考古发掘就是要把埋没在地下的遗迹和遗物揭露出来;在揭露过程中,遗迹和遗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发掘工作都是对遗迹和遗物的破坏。考古工作者的责任,在于采取最妥当、最严密的方法,使这种损坏降到最低的限度。为此要讲究科学的发掘方法 。

(1)钻探:在正式发掘前通过钻探了解地下遗物、遗迹的范围和分布情况。 探铲(洛阳铲):探铲的铲头部分呈半个纵切的罐头筒形,直径约十厘米,极便于采取地下小面积的土样。铲头上装有2米左右的木杆,木杆上可以在加绳子,所以这种探铲一般可探到地下五、六米的深度。钻探时为尽可能减少对遗迹遗物的损害,不宜将探眼打得太密集。 外国:电气探测法:通过探针插入地下观察其电阻大小来确定地下遗存的类别。探测1米以内的地面,对我国厚达2米以上的文化层不大适用。水下考古用音响探测法。 (2)“布方”发掘:所谓布方,就是将确定的发掘范围划分成若干长方或正方形,在长方或正方形线与线的交叉点打上木桩作为标志。按照布好的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顺次发掘。方与方之间的隔梁到发掘过程的末尾再挖掉(为便于人行走、放置发掘物和防止墙壁坍塌)。 发掘居住遗址经常使用“探沟发掘法”和“探方发掘法”两种方法。“探沟发掘法”为开2米*10米或2米*5米的沟,一般用于小面积的试掘。探方发掘法是在发掘的遗址上,划分出5米*5米或10米*10米的若干正方,一般用于大面积的发掘。探方(或探沟)必须统一编号,以求将发掘出来的遗迹、遗物汇合起来,有条不紊地纳入总体记录中。 对各种遗物,则要究明它们所在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除了标明层位以外,还要记明坐标,以备查考。 在全部发掘过程中,都要做好记录工作。记录的方式主要分文字、绘图和照像 3种,必要时还要制作模型。 考古发掘工作的原则,就是要做到能够根据这些记录及所采集的器物,恢复居住址或墓葬在未发掘前原状。 田野调查与田野发掘,因都在野外进行,合称“田野考古”。 (三)整理资料 发掘以后的资料整理是十分细致并相当费事、费时的一项工作,主要包括:

(1)洗刷器物;(2)编号;(3)修复;(4绘图照相;(5)制作卡片;(6)对器物做类型学研究,断定其年代。

(四)编写报告: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的结果都应以报告的形式发表,以便他人使用这些考古资料。若发掘报告要数年时间才能编写完毕,应先发表发掘简报。

发掘报告一般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序论:包括遗址或墓葬的位置、所处地理环境、古今地理沿革、发掘历史和前人的工作、发掘单位和参加发掘人员,发掘方式等。

(2)正文:包括文化层堆积,遗迹和遗物的描述。

(3)结论:包括文化遗存的时代和性质、年代和分期、发掘收获,和尚需解决的问题。 整理资料和编写报告两项,称为室内考古。

第 12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第三节 考古学上的年代

考古学是“时间”的科学。因此,在整理从调查发掘中所得的各种资料时,最基本的一环,是要判断

遗迹和遗物的年代。这便是考古学上的“年代学”。 考古学上的年代,包括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

一、相对年代: 1、相对年代的定义:相对年代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如某种文化比另一文化早或晚,某一地层比另一地层早或晚,某一遗物比另一遗物早或晚。

2、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这是考古学范围内的两种主要的断代法。即在田野发掘工作中,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存打破关系可以确定。在研究室中根据器物类型学的排比也可以确定。

二、绝对年代:1、绝对年代的定义:绝对年代是指以时间计算单位来计算所发现遗迹或遗物的具体年代。

2、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 (1)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 (2)利用器物的纪年铭文断代(内证):在调查发掘所得的许多实物资料中,碑碣、墓志、简牍以及其他各种器物的纪年铭文本身就标明了其年代,是断定绝对年代的可靠的内证。如年号钱、碑文、青铜器的铭文等(秦权:“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利簋:惟甲子朝,武王克商)

(3)利用标准器断代(外证):器物本身标明年代的终究是少数。为解决大多数没有铭文的文物年代问题,可以选择那些有明确时间的文物为标准器,去确定那些没有铭文的同类器物的年代。这是目前考古界经常使用的断代方法之一。但外证的可信性要低于内证。

第 13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4)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断代: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

自然科学的方法。最近几十年来,各种自然科学在考古学上的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有: a、放射性碳素断代: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它是考古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测定年代的方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利比1949年开始用于考古年代测定。常用的标本有木炭、炭化的种子、果实、骨头、毛发、贝壳等,以木炭最为理想。又分常规法和加速器质谱法。其误差可由树木年轮断代对比校正。

b、古地磁断代:包括考古地磁断代和地层沉积磁性断代。前者是利用某些古物的热剩磁性进行断代的技术,用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窑、炉、灶、砖、瓦、陶瓷的年代测定。后者是利用地层沉积磁性随地磁极性倒转而倒转的现象进行地层断代的技术,多用于古人类遗址的断代。

c、热释光断代:利用绝缘结晶固体的热释光现象来进行断代的技术。适用于陶器及其他火烧粘土样品。 d、钾-氩法断代:利用矿物质中钾-40衰变成氩-40的原理来进行断代的技术。它是古人类学中常用的放射性断代方法之一,主要应用于地质学上测定火成岩的年代。

e、树木年轮断代:利用树木年轮的生成规律来进行断代的技术。它是现阶段最精确的断代方法。 三、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上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正在逐渐应用到考古研究全部过程的各个方面。遗址的勘察、出土文物的保养和修复、遗迹的保护,都需要应用物理学和化学的各种专门技术。更重要的是古代遗迹、遗物包含了许多古代社会的信息,单凭考古工作者的直观观察和传统技术还不足以充分了解,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古物的成分、原料及其来源、制造工艺、年代等进行考察、测定和分析,则会取得很多可靠的研究成果。

除上面介绍的现代科技在测定年代上的作用外,还用于卫星遥感技术、残存脂肪酸分析法、孢粉分析法、DNA鉴定等等。

空中勘测:这一技术特别适用于考察大面积的遗址和沙漠中的古代城址或建筑物,也可以从地面上显示的几何图形来分辨埋在地下的遗迹。空中鸟瞰,视野广阔,借助照相可以得到在地面调查中不易察觉的现象。 20世纪5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遥感技术,是空中照相技术的扩展。遥感设备取得目标的信息,除了靠物体辐射或反射的可见光外,还靠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在遥感设备中产生的反应 ,使得对地面不同目标的观察效率大大提高。

3、残存脂肪酸分析法:通过对考古出土的器物上所携带的动植物中所含脂肪酸的成分分析来测定生物类型的方法。其原理是:所有动植物体内都有脂肪,而脂肪酸是脂肪最基本的构成物质,不同物种其脂肪酸的成分也各不相同。生物死后其体内的脂肪酸不会被分解,而且能够长期不变地保存下来。通过将测试样品气化,提取脂肪酸,用色谱仪分析,测定脂肪酸成分,可以判断出测试样品的物种。测试样品种类主要有各种生物、携带生物脂肪酸的各种器物,如砍伐树木、宰杀动物的石器、盛煮食物的陶器等。

4、孢粉分析法:通过对考古出土的植物的花粉和孢子的鉴定、分析来考察认识一个地区特定时期生物种类、植被和环境的技术。其原理是:植物孢粉可以长期广泛地保存在古代文化堆积中。通过对它们分离取样、在显微镜下分析研究,可以复原古代植被的状况和周围环境。 5.DNA鉴定:

第 14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第四节 考古学简史

一、考古學產生於近代歐洲:

(一)考古學產生於近代歐洲的歷史背景:

考古学产生于近代的欧洲,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在欧洲,从15世纪开始,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处

于上升的阶段。由于新大洲的发现和文艺复兴的到来,人们大大开阔眼界,改变传统的世界观,他们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相应地发展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这时,人们试图以进化论的理论为指导,按照近代自然科学的传统,以严格的科学方法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证思想确立,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科学的近代考古学从此得以成立。

(二)欧洲近代考古学的主要成就: 1、考古学分期的完善: (1)“三期论”的提出: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C.J.汤姆森从该馆所藏的史前古物着眼,提出了著名的

“三期论”,认为史前时代的丹麦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

(2)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提出:1865年英国的J.卢伯克(1834~1913)使用希腊语的词根,创造了“旧石器” 和“新石器” 两个名词,以表示两个石器时代的存在。

(3)铜石并用时代的概念:1877年意大利的基耶里克提出铜石并用时代的概念,是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的一个过渡期。

(4)中石器时代的概念:1892年,英国的A.布朗提出在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应有一个过渡期,

第 15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安阳殷墟、城子崖遗址和两城镇后冈遗址等考古发现。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为该所的建立和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梁思永在学术上的最重要成就,是1931年通过后冈遗址的“三叠层”发掘,第一次从地层学上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第一次明确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这两种新石器文与历史时期遗存的相对年代,解决了中国考古学上的这一关键性问题。这是中国考古学开始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14、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的成立及进行的考古发掘:

1929年11月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在北平成立,设有考古组,徐炳昶(旭生)、苏秉琦为代表人物。1930年对燕下都遗址的发掘;1933~1935年,对关中地区史前和周秦时期遗址的调查,以及在宝鸡发掘斗鸡台周墓。还曾对河北邯郸附近的响堂山石窟作过详细的勘察。

15、苏秉琦撰写《斗鸡台沟东区 墓葬》和《瓦鬲的研究》,开创 了中国考古类型学理论。

苏秉琦(1909~1997),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河北省高阳县人。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1934~1949年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从1949年以来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教授,兼考古教研室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副会长、会长。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为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为中国考古人才的培养、为中国考古学理论的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苏秉琦从1934年起在陕西省的渭河流域从事田野调查,并参加了宝鸡斗鸡台墓地的发掘。在他所著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和《瓦鬲的研究》(1948)报告中,对所出土的陶器做了深入研究,奠定了我国考古类型学的基础。 16、我国南方首次发现史前新石器遗址——良渚遗址:

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于1933~1936年在浙江的一些地方进行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发现并发掘良渚遗址。

17、1944年,夏鼐重新发掘齐家文化的墓葬,第一次发现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层证据,批驳了中国文化西来说。

夏鼐(1910~1985),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之一。浙江省温州市人。1934年夏鼐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35~193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获该校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 国社科院副院长。1979年起,被选为中国考古学会会长。1944年夏鼐在甘肃宁定县阳洼湾发掘齐家文化的墓葬, 第一次发现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层证据,纠正了安特生1925年在甘肃远古文化分期问题上的错误论断。 18、 古文字研究的新进展:

(1)董作宾对甲骨文研究的重大贡献 董作宾(1895~1963),中国现代甲骨学家。 字彦堂,河南南阳人。1923~1924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1928~ 1946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 1928至1934年间,曾8次主持或参加殷墟的发 掘,主编《殷虚文字甲编》(1948)和《殷虚文字乙编》(1948~1953)二书, 选录抗日战争以前1~15次殷墟发掘出土的有字甲骨13047片。 1933年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按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十项标准将甲骨文分成五期,从而使甲骨文的研究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2)郭沫若在古文字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

郭沫若(1892~1978), 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 字鼎堂。四川省乐山县人。郭沫若 1923年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后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大革命失败后旅居日本,进行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成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开拓者,对古文字学有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以及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职,是中国文化事业的重要领导人。

郭沫若在古文字上的贡献,一是在甲骨文方面:《甲骨文字研究》和《卜辞中的古代社会》( 1928年),《卜辞通纂》( 1933年),《殷契粹编》 (1937年),晚年担任集成性大型甲骨资料汇编《甲骨文合集》的主编。用甲骨文材料研究商周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二是在金文方面:《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1931)、《两周金文辞大系》(1932)、《金文丛考》(1932)、《金文余释之余》(1932)、《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1934)、

第 21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1935)等。郭沫若还创造了标准器断代法,对两周时期的有铭铜器,特别是西周铜器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把“一团混沌”的传世铜器,第一次变成完整的体系,成为可供古史研究利用的科学资料。郭沫若创立的标准器比较法,至今仍为金文研究者所沿用。

甲骨文研究的“四堂”:唐兰:“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开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古,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

甲骨文研究除“四堂”外,还有唐兰、于省吾、陈梦家、胡厚宣等,解放以后有李学勤、裘锡圭等。

(三)新中国考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考古队伍的成长:新中国成立前全国从事考古工作的只有几十位,他们中很多不是学考古出身的。 (1)1952——1955年由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四期考古人员培训班,培养了三百多名考古人员。

(2)1952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创办,培养了大批考古专门人才;随后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也先后设立考古专业。 (3)中国考古学会的成立:中国考古学会是中国考古学界群众性的学术团体,1979年成立,夏鼐、苏秉琦、徐苹芳先后担任理事长。 2、考古发掘水平的提高:

考古学虽然产生于欧洲,但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和发展。田野考古最初是由李济、梁思永从美国学来的,梁思永、苏秉琦结合中国实际创造出了考古地层学、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等理论,石璋如在殷墟发掘中创造了一套适合中国情况的有中国特色的发掘方法,如布方等;50年代后,夏鼐对中国实行的那套田野考古方法产生了很大影响;苏秉琦对类型学有开拓之功。在梁思永、夏鼐、苏秉琦等考古学大师的指导下,中国考古学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3、考古发掘工作的新进展:

(1)旧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在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都已找到旧石器时代遗存,并且发现了年代早于北京人的元谋人和蓝田人,提早了中国考古学的年代上限。各地发现的 200多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地点,代表了人类进化和旧石器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目前,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年代序列,利用各种手段复原古人类的生活环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新石器时代考古:a,早期文化遗存的发现(磁山遗址、裴李岗遗址和大地湾遗址等),找到了仰韶文化的先驱,对探讨中国农业、畜牧业和制陶工艺的起源有重要的帮助。b、在长江流域和其他地区也发现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文化等)。c,黄河、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比较深入。 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被详细区分为不同类型,对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进行命名及类型划分,在黄河下游发现了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并对山东龙山文化试作类型分析,江汉地区发现有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在太湖附近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并对良渚文化进行命名;北阴阳营遗址的发现。各地的原始文化,既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又有密切的相互关系,共同组成丰富多采的中华远古文化。 (3)青铜时代的研究:

A,青铜铸造业出现和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现有早期铜器标本的科学鉴定表明,中国至迟在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晚期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B,夏代考古取得重大进展:对传说中夏人活动关系密切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进行了调查发掘,又对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二里头文化和龙山文化进行分期和划分类型的工作。

C,商殷时代的考古研究:现已发现商代早期两座都城遗址─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同时,北起长城内外,南至长江中游,都曾发现商殷时期的遗迹或遗物。其中较重要的有:黄陂盘龙城遗址、清江吴城遗址、藁城台西遗址、铜山丘湾社祀遗址、益都苏埠屯商墓,以及辽宁喀左、山西石楼、陕西城固、湖南宁乡等地接连出土的铜器。对安阳殷墟继续发掘并进行详细的文化分期,小屯南地和花园庄东地又发现两批刻辞甲骨。 D,西周时期的田野考古工作:50年代通过丰镐地区的发掘,初步建立起西周考古的断代标尺。70年代以来,在周原遗址先后发掘了西周早期和中期的两处大型建筑基址,并且出土一批周初的甲骨文,又曾多次发现

第 22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铜器窖藏。其他地方的重要发掘有:洛阳东郊的西周王室铸铜遗址,北京琉璃河的燕国早期贵族墓地,山西翼城晋侯墓地等。各地成批出土的西周铜器,不少具有王世明确的长篇铭文,为西周铜器的断代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E,春秋战国时期考古发现,对集中代表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列国都城,都作过勘察工作;各地发掘的几千座东周墓葬,如曾侯乙墓、江陵楚墓等。

(4)铁器时代考古:过去不被重视的秦汉及其以后时期的考古研究,30多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古不考三代以下”的状况早已改变。

A,历代都城遗址的勘察发掘已经全面展开。

B,秦汉及其以后时期的陵墓制度。历代帝陵方面的田野考古工作主要有:秦始皇陵的勘察和陪葬墓、兵马俑坑等的发掘,西汉诸陵的调查和杜陵门址、寝殿的发掘,六朝陵墓的调查和若干帝陵的发掘,北魏方山永固陵的发掘,唐代和北宋诸陵的调查,以及南唐二陵、西夏王陵和明定陵的发掘。各地发掘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数以万计,积累资料较多的地区都已分别进行了各代墓葬的编年研究。各地墓葬所出数千方墓志,又对文献记载中的史实有许多补正。

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考古》杂志于2001年组织选定出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 1.北京周口店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与北京人、山顶洞的发现 2.云南元谋人的发现 3.陕西蓝田人的发现

4.辽宁营口金牛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及金牛山人的发现 5.广东曲江马坝人的发现

6.河北阳原泥河湾旧石器时代遗址群的发现与发掘 7.山西襄汾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8.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9.湖南道县玉蟾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掘 10.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1.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2.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3.湖南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4.内蒙古赤峰兴隆洼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5.河南渑池仰韶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6.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7.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8.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9.山东泰安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地的发掘 20.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21.湖北京山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22.河南安阳后冈三叠层的发现

23.河南陕县庙底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24.河南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 25.上海青浦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26.山东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 27.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群的调查与发掘

28.湖北天门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群的调查与发掘 29.甘肃临洮马家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30.青海乐都柳湾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墓地的发掘

第 23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31.辽宁凌源、建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发掘 32.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33.广东曲江石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34.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

35.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址的发掘 36. 台湾台北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37.甘肃广河齐家坪齐家文化遗址的发掘

38.河南偃师二里头村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39.山西夏县东下冯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 40.内蒙古赤峰夏家店早期青铜时代遗址的发掘

41.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和墓地的发掘 42. 河南偃师商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43.河南郑州商代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44.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方国遗址的发掘

45.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46.江西清江吴城商时期青铜文化遗址的发掘 47.江西新干商代晚期大型墓葬的发掘

48.四川广汉三星堆相当于商代晚期祭祀器物坑的发掘 49.陕西周原西周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50.陕西丰镐西周都城遗址与墓地的发现与发掘 51.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遗址与贵族墓地的发掘 52.山西曲沃西周晋国贵族墓地的发掘

53.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虢国上阳城与虢国墓地的发掘 54.山西侯马东周晋国故城遗址的发掘 55.河南新郑东周郑韩故城遗址的发掘 56.河北易县战国中晚期燕下都遗址的发掘 57.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的发掘

58.湖北江陵东周时期楚都纪南城周围东周墓群的发掘 59.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的发掘 60.湖北铜绿山西周至汉代矿冶遗址的发掘 61.陕西咸阳秦咸阳城及秦宫殿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62.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的勘探与发掘 63.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与龙岗秦墓的发掘 64.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 65.陕西西汉帝陵的调查及陵园的勘探与发掘 66.河北满城汉墓的发掘

67.江苏徐州地区汉代楚王陵的发掘 68.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 69.广州汉代南越王墓的发掘 70.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发掘 71.河南洛阳烧沟汉墓的发掘

72.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及贵族墓地的发掘 73.居延汉代遗址与简牍的发现与发掘 74.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

第 24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75.新疆楼兰汉晋楼兰古国都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76.新疆民丰尼雅汉晋时期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77.河北临漳曹魏、北朝邺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 78.湖南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简牍的发现

79.江苏南京地区东晋、南朝模印拼嵌砖画大墓及大族家族墓地的发掘 80.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调查与发掘 81.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调查

82.吉林集安高句丽王室、贵族墓葬的调查与发掘 83.甘肃敦煌石窟的发现

84.山东青州龙兴寺古代窖藏佛教造像的发现 85.隋大兴唐长安城址的调查与发掘

86.隋唐洛阳城及宋代衙署庭院遗址的勘探与发掘 87.山西太原隋代虞弘墓的发掘 88.陕西唐陵陪葬墓的发掘 .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的清理发掘

90.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公元4~8世纪墓群的发掘及文书的发现 91.黑龙江宁安唐代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调查与发掘(1963~1965年度) 92.江苏南京五代南唐二陵的发掘

93.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墓的发掘 94.河南禹县白沙宋墓的发掘

95.宁夏银川西夏王陵的调查与发掘 96.浙江南宋龙泉窑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97.陕西铜川唐至明代耀州窑遗址的发掘 98.西藏古格王国都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99.北京元大都遗址的勘察与发掘 100.北京明定陵的发掘

4、综合性、理论性研究的深入:

(1)夏鼐考古学文化的定名理论

(2)苏秉琦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的提出:随着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田野考古的普遍展开,人们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加深,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1975年,苏先生发表《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问题》

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是指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包括一部分青铜文化)横纵两方面的关系,即文化 的空间分布和在时间上的延续及各种复杂的相互关 系。 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各个区域内在的基本文化特征和 文化发展的源流关系。

系是区内文化发展的先后序列。 类型是文化区内的区域性差异,是文化的分支。 区是表示横的关系,是空间分布,是块块;系是表示 纵的关系,是时间的垂直关系,是条条;类型是分 支。所以区、系、类型整体上又可称为“条块”说。

六大区系: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3、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5、以环洞庭湖和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严文明提出不同的六大区:中原文化区、山东文化区、甘青文化区、长江文化区、江浙文化区、燕辽文化区;

区、系、类型理论建立了中国新石器文化的总框架和总谱系,反映了中国早期文化、文明的发展进程,彻底打破了中原一统的中国文化和文明单源说,阐明了中国古代文明由多元逐渐走向一统的历史进程。

第 25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3)苏秉琦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道路的探索——古文化、古城、古国、方国、帝国理论的提出。

第二章 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考古

一、石器时代的定义与时代特征

1、石器时代的定义:考古学上划分时代,一般是以劳动生产工具的发展为尺度的。所谓石器时代,就是人类使用的劳动生产工具,主要是以石材为原料加工制作的,考古学上把金属冶炼出现之前的这一历史时期称为石器时代。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除石器外,还有木器、骨器、角器、陶质工具、小件铜制品等。 2、石器时代的分期与上下限:

(1)石器时代的分期: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金)石并用时代 (打制石器) (细石器) (磨制石器) (磨制石器外还有小件铜器)

(2)我国石器时代的上下限:180万年前(西侯度文化)--1万年前--结束于4千年以前(二里头文化)因此石器时代占中国、也是世界全部历史的99。8%以上,人类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石器时代。

3、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1)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开始诞生,并向现代人演进的历史阶段。这时期的人类体质具有原始的特征,属古人类(化石人)范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进入现代人范畴) A、古人类的类型:分猿人(直立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和智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两个类型。

B、化石:化石是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骸、遗物和遗迹。化石的形成原因:生物死后,在一般情况

第 26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下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诸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会迅速消失;只有当机体埋藏在这些因素不起作用的介质中时,才能保存下来。形成化石的首要条件是生物体得到埋藏,免受外界的风化和破坏;此外,埋藏在地下的生物体要发生石化作用。石化作用分填充作用、交替作用和蒸馏作用等。

a、填充作用:动物死后,肉体很快腐烂,但其骨骼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如果这时为泥沙或其它物质所掩埋,被封闭起来,不受风化和破坏,因而便保存下来。在带有矿物质的地下水通过骨骼的孔隙流过时,会将矿物质填充在骨骼里,使原来的生物组织得到保存而形成化石。填充作用所形成的化石,一般都比较坚硬和沉重。骨化石就是这样形成的;b、交替作用:埋藏在地下的生物体的某些成分会在地下遭到溶解和破坏而被另一种矿物质所代替,使原来的形状仍得到保存,这就是经过交替作用而形成的化石。一般的木化石就是这样形成的,植物的木质部分在地下难以保存,由二氧化硅交替石化便成木化石;c、蒸馏作用:埋在地下的生物,其中的一些水分和挥发性的物质蒸发后,在地层内仍保存有碳质印痕,这便是蒸馏作用形成的化石。植物的树叶和种子化石就是通过蒸馏作用形成的。 (2)旧石器时代在地质学上属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

(3)旧石器时代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工具:旧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生产工具主要为比较粗糙的打制石器,人们从事采集、渔猎的生活,多居住在洞穴中,这时期陶器尚未出现。

旧石器的制作与类型: a、选择石料:硬度、韧度;从砾石到燧石、石英岩、砂岩、角页岩等b、打制石器:分直接打击法(分锤击法、摔击法、砸击法、碰砧法等)和间接打击法(通过用带尖的木棒或骨棒作为中介物来打击石片),分石片石器和石核石器两种。c、石器的修整:对其边缘和刃部。d、旧石器的种类: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球等。e、石器与天然石块的区别:石器是人类有意的、有目的的制作的,它与因自然力而破裂的石块有很大区别。石器上一般带有以下特征:台面、打击点、劈裂面、半锥体、波状纹等。而自然撞击的石块上没有。 二、我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 (一)直立人及其文化

1.西侯度文化 a、1961和1962年发现于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附近。b、发现石制品32件,采用了锤击、砸击和碰砧3种方法,有刮削器、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等,反映出石器工艺达到了一定的水平。c、还发现烧骨、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化石。d、西侯度文化的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年代为距今180万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

2.元谋人及其文化A、1965年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B、发现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 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牙齿粗壮,唇面比较平坦,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被命名为“元谋直立人”。C、先后出土的石制品共7件,人工痕迹清楚,有石核和刮削器。D、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E、元谋人的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年代为距今170万年,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

3.蓝田人及其文化 a、1963年和1964年发现于陜西省蓝田县的陈家窝和公王岭。B、公王岭的头骨化石属于一个30多岁的女性个体,陈家窝的下颌骨属于一个老年女性:头骨有许多明显的原始性状,如额骨非常低平,眉嵴硕大粗壮,吻部突出,下颌后倾,头骨骨壁厚,脑量估计为780毫升左右;(中国最早的头骨) c、公王岭出土了以三棱大尖状器 为特色的石器,并发现了用火遗迹。D、年代为距今约100—65万年。 4.北京人及其文化(1)人类化石a、1921年安特生发现 “周口店第 1地点”(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洞穴);b、1921和1923年,先后发掘出两颗人牙;c、1929年,在裴文中主持下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d、到1937年共发现北京人头盖骨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以及牙齿147颗。(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这些珍贵的标本下落不明);e、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现北京人的牙齿5颗,下颌骨一具,1966年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f、总共得到了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g、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头部与四肢发展的不平衡性(头部较原始,四肢进化较快); (2)文化遗物:出土大量石制品(10万件以上)、骨角器(鹿角、鹿头骨)和用火遗迹(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灰烬有的成堆,说明他们已能很好地管理火。)。

(3)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巨大学术意义: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范围内所发现的同一阶段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

第 27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最系统的,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及其文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数据。在北京人发现之前,虽然德国的尼安德特人、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和德国的海德堡人已经问世,但材料较少,直立人的地位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二)早期智人及其文化

1.丁村人及其文化:a、1954年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b、遗址中出土有属于一个十二、三岁少年的3枚牙齿化石,两枚门齿舌面呈铲形,比北京人的细小。这两枚门齿与现代蒙古人种的没有明显差别;c、石器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突出特征。d、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早期。2.大荔人(陜西大荔)3.许家窑人(山西阳高)4.马坝人(广东曲江)5.桐梓人(贵州桐梓)6.长阳人(湖北长阳)

(三)晚期智人及其文化1.山顶洞人及其文化a、1930年发现,1933~1934年发掘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b、山顶洞分为上室和下室。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发现有婴儿头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下室应当为墓葬(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埋葬),发现有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共代表 8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的粉末及一些随葬品,说明下室是葬地。c、出土了石器(数量少,总共25件,都不具代表性)、骨角器(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针,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残缺,残长82毫米,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它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和穿孔饰物(装饰品非常丰富,有穿孔的兽牙、海蚶 壳、小石珠、小石坠和刻沟的骨管等。装饰品的出现,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

一、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一)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1、新石器革命(农业革命)

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大转折,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经济革命。从这一时期开始,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1)由打制石器发展到磨制石器;(2)经济生活由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的掠夺性经济转变为以种植农业、家畜饲养业为主的生产性经济;(3)人类开始过定居生活,这时期出现了固定的村落和墓葬;(4)陶器的出现(自然界没有的东西),极大地方面了人们的生活。 以上几个因素并不是同时出现的,其中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

2、新石器时代所处的时代(1)这时期的人类已属现代人的范畴;(2)地质时代上为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3)上下限: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1世纪(夏代)(也有观点认为下限为公元前3500年:仰韶文化后期) (二)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

1、早期阶段:又称“前仰韶期”,年代大约为距今11000年——7500年;文化特征为:(1)前期陶器尚未出现,后期陶器虽已出现但尚处在萌芽期,具有很大的原始性,火候低,质地粗疏,吸水性强,器形不规整,器形多为圜底器和平底器,皆为手制;(2)石器以打制为主,磨制石器数量很少,而且只是局部(刃部)磨光;石器中已出现农业工具(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3)农业尚处在“砍倒烧光”的“火耕农业”阶段(初级农业);(4)家畜饲养业以饲养牛、羊之类的食草动物为主(以谷物为主要饲料的猪还很少)。 根据新石器时代石器、陶器等文化遗存的发展变化以及经济生活的变革,中国新石器时代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发展阶段:

2、中期阶段:又称“仰韶期”,年代大约为距今7500年——5500年;文化特征为:(1)制陶技术比仰韶期有很大进步,慢轮修整普遍出现;夹砂陶比例下降,泥制陶比例上升;器形有圜底器、平底器、尖底器、圈足器和三足器等;彩陶在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中普遍出现;(2)石器已发展到以磨制为主,由局部磨光发展到通体磨光,穿孔石器已普遍出现;翻土农具(石铲、石锄等)大量出现;(3)农业经济已从火耕农业发展到锄耕农业;黄河流域普遍种植粟,长江流域以种植水稻为主;(4)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家畜饲养业得到发展,猪已成为主要的家畜。

3、晚期阶段:又称“龙山期”,年代大约为距今5500年——4000年;文化特征为:(1)制陶技术达到史前时代的最高水平,普遍使用快轮制陶,器型规整,造型美观,胎壁薄;陶系以灰、黑陶为主,器形中出

第 28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现了以斝、鬲、鬹、甗为代表的袋足炊器;(2)石器磨制精致,器形变小,作为礼器性质的玉器普遍出现;(3)农业经济进入到发达的锄耕农业阶段(太湖流域可能已发展到犁耕农业阶段);(4)冶铜业初步发展,表明这时期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5)城址在这一时期普遍出现。 (三)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

1、区、系、类型理论的产生:随着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田野考古的普遍展开,人们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加深,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其代表是1975年,苏秉琦发表《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问题》

2、区、系、类型理论的含义: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是指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包括一部分青铜文化)横纵两方面的关系,即文化的空间分布和在时间上的延续及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各个区域内在的基本文化特征和文化发展的源流关系,而产生不同文化特征的基本原因则是地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系是同一区内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文化区内的区域性差异,表现为各自存在数量不一的分支,也就是类型。

区是表示横的关系,是空间分布,是块块;系是纵的关系,是时间的垂直关系,是条条;类型是分支。所以区、系、类型整体上又可称为“条块”说。

3、新石器时代六大区系:(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3)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5)以环洞庭湖和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严文明提出不同的六大区:中原文化区、山东文化区、甘青文化区、长江文化区、江浙文化区、燕辽文化区;

4、区、系、类型理论的意义:区、系、类型理论建立了中国新石器文化的总框架和总谱系,反映了中国早期文化、文明的发展进程,彻底打破了中原一统的中国文化和文明单源说,阐明了中国古代文明由多元逐渐走向一统的历史进程。 二、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指现在的河南、河北、山西、陜西交界地区,这里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不仅历史发展进程早、文化遗存丰富、发展序列清楚,而且对其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成为我国新石器文化断代的标尺。(我国也是这一地区最早从新石器时代跨入文明时代的门坎。)

(一)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早期文化1.裴李岗文化(河南中部地区):(1)我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早期文化。因1977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而命名。(2)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内。(3)年代为距今8000~7000年。(4)居民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粟、稻等农作物,以磨制石镰、石锄和鞋底形石磨盘与石磨棒为主要农具。(5)制陶业比较原始,采用手制。(6)住房分方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建筑。(7)该文化填补了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空白。(8)贾湖遗址介绍: a.裴李岗文化遗址,位于河南舞阳贾湖村。1983~1987年发掘。 b.发现25支保存完好的骨笛,用丹顶鹤腿骨制成,有5孔、6孔、7孔和8孔等几种,多数有7个音孔,是中国竖吹的管乐器的祖型。它们已具有音阶结构,能吹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还出现了变化音,且发音准,音质好。吹奏实验,现在仍可以演奏音乐。 比贾湖遗址晚两千年的半坡陶埙仅能吹出一个二度音程;余姚河姆渡的陶埙,也只能吹出一个小三度音程。 c.这些珍贵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而且现在还能演奏的乐器,是 20世纪音乐史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为我国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标本,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2、磁山文化(豫北、冀南地区)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北省 武安县磁山村东南约一公里的 台地上,1972年发现,1976年至1978年进行发掘,在发现的 88个窖穴(灰坑)内有堆积的 粟灰,一般堆积厚度为0.2-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达2米以上,数量之多是惊人的。还发现有陶器和石器(图)。

3.老官台文化(关中地区)老官台文化因首先在陜西华县老官台遗址发现而得名,其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陜西境内的渭河流域。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种植黍等作物。生产工具有石刀、石铲和石斧等。制陶业很原始,陶器以圈足碗、彩陶钵与筒腹三足罐最具特点。住房是圆形的,为半地穴式建筑。居民死后埋入长方形土坑墓,随葬陶器等物品。

第 29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二)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中期文化—仰韶文化

1.我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中期文化。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命名。2.主要分布在河南、陜西和山西境内。发掘的重要遗址有陜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华县元君庙、河南渑池仰韶村、陜县庙底沟、洛阳王湾、郑州大 河村、濮阳西水坡等。3.年代为距今7000~5000年。4.由于遗存中含有彩陶,也曾称彩陶文化。5.仰韶文化是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考古学文化,也是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6.该文化因存在时间长、分布地域广而可分为几种不同 类型:半坡类型(关中)、庙底沟类型(豫西)、西王村类型(晋南)、大河村类型(河南中部)、下王岗类型(豫西 南鄂西北)、后冈类型(豫北冀南)等

7、仰韶文化的文化特征(1)村落和房屋建筑:a、仰韶文化居民营建聚落多选在河谷阶地上(高台文化)。b、村落已有一定规划和布局。一般分居住区、窑场和墓地。聚落建筑的布局整齐有序。半坡聚落保存较完整,居住区在中心,外围绕一周大壕沟,沟外北部为墓葬区,东边设窑场。共揭露出40多座房屋遗迹,有一座大房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其它几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形成半月形布局。在姜寨发现百余座房子,分5个建筑群,屋门均朝向中心广场。每个建筑群都有一座大房子与20座中小型房子,共同组成一个向心的完整原始聚落建筑群。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广场的统一布局,表明当时维系氏族团结的血缘纽带根深蒂固。C、房屋分地上建筑和半地穴建筑,有圆形和方形,墙壁多为木骨泥墙。

(2)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以从事锄耕农业为主,刀耕火种,种植粟、黍、白菜、芥菜等。(用石斧砍林辟地,用石铲和石锄翻地松土,用长方形石刀和两侧带缺口陶刀收割作物,用石磨棒在石磨盘上滚碾加工粮食。)饲养狗、猪、羊、鸡等家畜家禽,兼事采集与渔猎活动。

(3)陶器与陶符:a、制陶业发达,多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用慢轮修整口沿,在器表装饰各种精美的纹饰。陶器种类有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与粗陶瓮等。B、陶色为红褐色。其中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不少出土的彩陶器为艺术珍品,如水鸟啄鱼纹船形壶、人面纹彩陶盆鱼蛙纹彩陶盆、鹳衔鱼纹彩陶缸等。C、在半坡等地的彩陶钵口沿黑宽带纹上,还发现有50多种刻划符号,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

(4)墓葬:仰韶文化居民死后按一定的葬俗埋葬。多长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随葬品,小孩实行瓮棺葬。盛行单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占一定比例。合葬的人数不等,多的达80人。葬制中实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了以女性为中心的特点。在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晚期墓地又发现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是中国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时代龙虎形象。(中华第一龙)

(三)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庙底沟二期文化:在河南陜县庙底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除发现仰韶文化以外,还发现由仰韶文化向河南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文化遗存,称庙底沟二期文化。年代为前2900—前2500年。文化遗存有圆形房子、氏族公共墓地及罐、盆、鼎、斝等陶器,陶器具有从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特点。该遗址的发现,为确定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继承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在 中国史前考古中是一项重要突破。

2、河南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因1930年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现而得名,是继仰韶文化后我国发现的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分布范围包括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河南龙山文化是分布在以河南地区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包括分布在河南省境内的多处龙山文化遗存。年代为公元前2600~前2000年。

(1)河南龙山文化的重要遗址:河南龙山文化经发掘的重要遗址有洛阳王湾、临汝煤山、登封王城岗、陜县三里桥、永城王油坊、淅川下王岗、安阳后冈等。

(2)河南龙山文化的类型:五个类型:三里桥类型(豫西)、下王岗类型(豫西南)、王湾类型(豫中)、后冈类型(豫北冀南)和造律台类型(王油坊类型)。

(3)河南龙山文化的文化特征a、制陶业进步,大量使用轮制技术。常见鼎、鬲、斝、豆、甑、盆与双耳罐等陶器。以表面饰有绳纹与篮纹的灰色陶器为突出特征,也有少量黑陶;b、社会经济:?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粟类作物。生产工具多用石、蚌、骨料制造,常见穿孔石刀、石镰、蚌镰、骨铲等;也有木

第 30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耒一类工具。居民饲养猪、狗、羊、牛等家畜,以养猪最为普遍。c、城址的出现:在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辉县孟庄、郾城郝家台等地发现有城址。王城岗城址呈长方形,分为东、西两城,西城保存较好,南墙与西墙的长度均达90多米。平粮台城址为方形,长宽各185米,南北城墙有城门,城内有房屋建筑和陶窑、陶器等。河南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对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及文明起源等问题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4)河南龙山文化的发展趋向: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发展成为中国最早的青铜文化--二里头文化,因此河南龙山文化孕育发展了中国文明初期青铜文化,是探索夏文化对象,并提供了追寻商文化渊源的线索。 3、陜西龙山文化(客省庄文化)、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56年从统称的龙山文化中区分出来予以命名。又因最初(1955)发现于陜西省西安市客省庄,也称客省庄二期文化,或客省庄文化。主要分布于渭河、泾河流域。西安客省庄、斗门镇、米家崖、长乐坡、赵家湾,岐山双庵,兴平张耳村,武功赵家来等是其代表性的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前2000年。

4.山西龙山文化(陶寺文化)(1)主要分布在晋南临汾盆地,代表遗址陶寺遗址位于晋南临汾盆地的山西襄汾陶寺村南部,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1900年。

(2)一座大型聚落遗址 a.陶寺墓地:大、中、小型墓,等级差别(大墓长约3米,宽约2米,有木棺,随葬品多达一二百件,包括鼍鼓、特磬等象征权力地位的礼器。小墓则坑小无葬具,有些甚至没有随葬品。) b.发现有许多精美器物:彩绘蟠龙纹陶盘、铃形红铜器及玉石礼器等。

(3)遗址的性质:尧都平阳(该遗址对探讨中国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问题有重要学术价值) 二、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一)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青莲岗文化

青莲岗文化(北辛文化):中国黄淮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江苏省淮安市青莲岗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和苏北。代表性遗址有江苏淮安青莲岗、邳县大墩子遗址下层、山东的滕州北辛、兖州王因底层、泰安大汶口底层等。年代为公元前5400~前4400年。居民主要从事农业,饲养猪、牛、鸡等家畜,辅以渔猎。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石凿、石铲和鹿角锄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种类有鼎、釜、甑等炊器及豆、碗、钵、杯等饮食器。有彩陶器,上绘红、褐、紫等色,纹样有双弧线纹、水波形纹、八卦形纹、十字形纹等,颇具特色。发现地面营建的房屋残迹及墓葬。因山东滕州北辛遗址的出土物比青莲岗遗址丰富、典型,有人主张将这一文化改称为北辛文化。

(二)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中期文化——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4300~前2500年。1、分布范围与重要遗址: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及江苏省、安徽省的淮北地区。代表遗址有山东泰安大汶口、曲阜西夏侯、邹县野店、兖州王因、江苏省邳县刘林、大墩子等十多处,多为墓地。2、经济生活?:大汶口文化的农业生产,以种植粟为主。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也从事渔猎和采集。3、陶器与“陶文”:制陶业较发达,小型陶器开始用轮制法生产。陶器有彩陶、黑陶、灰陶等,以三足器、圈足器和平底器较多,也有圜底器,主要有鼎、豆、觚形杯、壶、高柄杯和鬶等。在山东莒县凌阳河、大朱村、诸城前寨、安徽蒙城尉迟寺等遗址中,发现刻在陶尊上的陶文,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3、居民习俗:当时居民中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除一对侧上门齿,有的长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造成颌骨内缩变形。还流行在死者腰部放穿孔龟甲,死者手握獐牙或獐牙钩形器。这些习俗为中国其它史前文化所罕见。该文化居民的种族,一般认为是中国古代的东夷族。4、墓葬与社会:大汶口墓地中,大、中、小墓差别极大。大墓不但规模大,且常有木椁葬具,随葬品丰富精美,如有洁凈的白陶、乌黑而略带光泽的黑陶和优雅的彩陶,还有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等。小墓墓坑窄小,有的仅随葬1件陶鼎或再加1件獐牙。大小墓的鲜明对比,表明私有制产生,已出现贫富分化。 (三)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典型龙山文化)因1928年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现而得名。该遗址中常见轮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薄壁蛋壳黑陶,故曾称为黑陶文化。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2000年。1、分布范围与重要遗址:主要分布在山东和苏北地区,代表性遗址有山东章丘城子崖、邹平丁公、胶县三里河、泗水尹家城、江苏徐州高皇庙等地。2、文化特征:(1)陶器与陶文:制陶业在史前时代最为发达磨光黑陶、

第 31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蛋壳黑陶),丁公陶文的发现(连笔字,多字陶文)(2)出现金属冶炼(山东胶县三里河发现铜锥、铜炼渣及孔雀石等炼铜原料)(3)城址的发现:城子崖城址、寿光边线王城址、阳谷景阳冈城址等。 三、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一)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大地湾(一期)文化:位于甘肃省秦安县邵店村东。年代为公元前5850~前5400年,出土圈足碗、三足钵和筒腹三足罐等典型陶器,特别是出土的大型平地起建房屋遗迹十分罕见。其中一座为长方形,屋内面积达?130平方米。包括主室、东西侧室、后室和房前附属建筑,为木骨泥墙房屋,居住面使用人造轻骨料,近似现代坚硬混凝土。整个建筑结构复杂,规模宏伟,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建筑史有重要价值。该遗址内涵丰富,对建立陇东地区古文化发展序列有重要学术意义。 (二)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在甘肃临洮马家窑首先发现而得名。与仰韶文化关系密切,又称甘肃仰韶文化。它上承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050年。1、马家窑文化的分布范围、重要遗址与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以陇西平原为中心的地区,经过发掘的重要遗址,有甘肃临洮马家窑、兰州青岗岔、永昌鸳鸯池和青海乐都柳湾等20多处。马家窑文化经历了1000多年的发展,文化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把它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4个类型,分别代表4个发展时期。2、马家窑文化的居民与经济生活:马家窑文化的居民是戎、羌族系的祖先,他们以经营原始的旱地农业为主,种植粟和黍。

3、陶器:马家窑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彩陶特别发达,在整个陶器中约占20~50%,随葬品中的彩陶有时多达80%以上,在中国的所有彩陶文化中,这个比率是最高的。画彩的部位也比其它文化的广泛得多,许多细泥陶的外壁和口沿布满花纹,不少大口径器物的里面和其它夹砂的炊器上也常画彩。纹饰繁缛多变而又具有明显的格律,表明画彩技术已达到成熟的程度。 (三)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齐家文化:中国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原宁定县)齐家坪遗址而命名。齐家文化上承马家窑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下限还当更晚。 1、分布范围、重要遗址: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湟水流域。重要遗址有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遗址、秦魏家和青海乐都柳湾墓地等。

2、文化特征:(1)陶器:主要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还有少量的泥 质彩陶和灰陶。(2)齐家文化的另一特点是铜器的出现:在皇娘娘台、大何庄、尕马台等遗址发现有有刀、锥、凿、铜镜等属于生产工具与装饰品一类的小型器物,有红铜器和青铜器。特别是在尕马台和齐家坪各出土了一件铜镜。尕马台出土的为圆形,直径9厘米,厚0.4厘米,一面光平,一面饰七角星形纹,其边缘有一周突棱,原镜钮已损,在镜缘的一侧钻有两个小孔作系绳穿挂之用。另一件也为圆形,器形较小,直径约6厘米,中央附一桥状钮,镜面有光泽。这些铜器的制作多采用冷锻法,也有的采用单范铸造与简单合范铸造。表明齐家文化发展到晚期已进入青铜时代。(3)墓葬反映出社会的不平等因素的出a,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秦魏家),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位左,侧身屈肢面向男性;B,成年一男二女的三人合葬墓(皇娘娘台),男性仰身直肢位在正中,二女分列左右,屈附其旁。C,成年人与儿童合葬墓。D,以人殉葬(柳湾314号墓),墓主为成年男子,仰身直肢平躺于棺内,另有一青年女性侧身屈肢置于棺外,并有一条腿骨被压在棺下,她很可能是为墓主人殉葬的奴隶。e,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的差别悬殊(在秦魏家与大何庄两地的50多座墓中,随葬猪下颚骨总数达550多块,少者1块,多者达68块)。这些充分说明了财产的不均和死者生前社会地位差别。 五、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一)以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近年来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等遗址,发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陶器、磨制骨器和石器,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了稻粒及稻的植物硅酸体。这表明当时稻子已经成为人们的食物来源之一,同时制陶术已经为各地的人们所掌握。这对于旧、新石器时代转变过渡时期的稻作农业起源、陶器出现等学术课题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二)以彭头山文化(湖南澧县)、城背溪文化(湖北枝城)、皂市下层文化(湖南石门)为代表的新石器

第 32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时代中期文化:澧县八十档发现了彭头山文化的城址,大致呈长方形,南北残长一百一十米,宽七十米至八十米。城内分布着成排的房屋,其中有中国最早的高台建筑。城外有一圈壕沟环绕。这座城址可能是中国后来夯土城址的雏形。

(三)以大溪文化(两湖)、屈家岭文化(湖北省京山县)、石家河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石家河文化:a,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为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b,该文化出现如石家河遗址群那样的中心聚落,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c,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d,在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标志着冶铜业的出现e,琢玉工艺崛起,玉器有人面雕像、兽面雕像、玉蝉、玉鸟、玦、璜形器等。f,邓家湾遗址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鸟、鸡、猪、狗、羊、虎、象、猴、龟、鳖以及抱鱼跪坐的人物等。g,该文化已处于原始社会瓦解阶段。 五、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一)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1、早期文化——马家浜文化:因浙江省嘉兴县马家浜遗址而得名。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2.中期文化——崧泽文化:a,因上海青浦崧泽遗址而得名。该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后继是良渚文化,年代约公元前3800~前3300年。b,居民从事稻作农业,在陶器的羼和料中经常发现 稻壳 和 稻草末。生产工具有穿孔石斧、扁石锛、条形石锛、石凿、骨镞、陶纺轮等;晚期出现石犁状器。c,制陶工艺进步,用慢轮修整陶坯的技术已经普及。d,公共墓地以青浦崧泽和吴县草鞋山的为代表。墓地中多单人葬,死者一般随葬工具和陶器,有少数墓还随葬作为财富标志的猪下颌骨。晚期阶段出现成年男女合葬墓,透露出当时已产生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3、晚期文化——良渚文化:(1)良渚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年代为约公元前3300~前2000年。(2)分布范围与重要遗址: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的苏南、浙北和上海地区。重要遗址有:江苏吴县草鞋山、吴江梅埝、武进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浙江余杭反山、安溪瑶山、吴兴钱山漾等;

(3)文化特征:a、发达的稻作农业(出土了粳稻和籼稻的实物遗存,还在浙江湖州钱山漾等地发现有花生、蚕豆、甜瓜子等植物籽实。)b,编织、纺织业发达(钱山漾出土整、残竹编器物200多件,和绢片、丝带和丝线,是目前中国史前时期最重要的丝织品实物,经鉴定原料都是家蚕丝。)c、史前时代的玉中心:制玉工艺在当时各原始文化中处于领先地位。玉 器种类在20种以上,以礼玉为主,有钺、琮、璧、瑗等,上有精美的纹饰,如饕餮纹、云雷纹、鸟纹等,主题图像是具有神灵崇拜含义的神 人兽面复合像(“神徽”)。《周礼》:“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璧琮以敛尸”。d、大型贵族墓葬:在浙江余杭反山墓地、瑶山遗址和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发现显贵专用墓地。反山墓地是土方达2万立方米的 “土筑金字塔”,已清理出11座贵族墓葬,大多有棺椁葬具,随葬品1200余件套,玉器占90%,有玉琮、玉璧、玉钺等,有的大墓中还出现了殉人。应当是当时的“王陵”。e、祭坛:瑶山发现祭坛遗址,祭坛平面呈方形,由三部分组成:最里面一部分是一座红土台,平面呈方形,东边长7.60米,西边7.70米,北边长5.90米,南边残长6.20米;第二部分是红土台四周的围沟,宽1.70—2.10米,深0.65—0.85米。在围沟西、北、南三面,分别为宽5.70米、3.1米、4米的黄褐色土筑成的土台。台面上为人工铺筑的砾石。整个祭坛外围每边长约20米,总面积约400米,有12座墓葬分布在祭坛的范围内,随葬品多为精美的玉器。

(4)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一般认为,在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原始氏族制度瓦解,并向文明时代过渡。甚至有学者认为已处在酋邦或古国,处在中国古文明的始创时 期。 (二)杭州湾以南的河姆渡文化

1.因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300年。2、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3、文化特征:a、发达的稻作农业(稻谷遗存,骨耜,家畜猪等);b、陶器(主要是夹炭黑陶和夹砂红陶、红灰陶);c、干栏式建筑(栽桩架板高于地面,大批榫卯木构件)是河姆渡文化的住房特点;d、中国最早的水井。4、发现意义: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三)江苏宁镇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1,因南京市北阴阳营遗址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分布在江苏省宁镇地区。重要遗址有:江苏江宁太岗寺、卸甲甸、庙山,江浦蒋城子,安徽滁县朱勤大山

第 33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等地。2,文化特征a、陶器制作处于手制轮修阶段,胎壁较厚,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灰陶次之,有少量彩陶,三足器、圈足器普遍。B、石器大都磨制精细,多见舌形穿孔石斧、穿孔石锄、七孔石刀等。c、制玉工艺较发达,使用蛇纹石、透闪石、石英和玛瑙石等制成小件装饰品,有璜、管、珠、坠饰等。d、居址和生产:在北阴阳营遗址东部,发现一处长方形居住面残迹,面积为7米×5米,有椭圆形大灶坑(或火塘),久经烧用,坑壁坚硬。居住遗迹附近分布有许多废弃的灰坑。从大量石器工具和庙山遗址陶器上的稻壳印痕可知,当时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四)安徽江淮地区的薛家岗文化1,因发现于安徽省潜山县薛家岗而得名。新石器遗存分4期,以二、三期最为丰富和有代表性。第三期年代为公元前3200~前3000年。2,陶器以夹砂灰黑陶为主,多为素面,有少量刻划纹、弦纹、镂孔和朱绘。薛家岗二、三期文化与北阴阳营东区的少量墓葬、崧泽中层的同类遗存有较多相似因素,当存在一定的交往和影响。薛家岗四期文化有篮纹鼎、袋足□、蛋壳黑陶高柄杯等,与三期文化明显有别,相当于龙山文化阶段。 七、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

1.因1935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年代距今五、六千年间,相对年代与仰韶文化大致相当。2,文化特征:(1)以彩陶、“之”字形纹陶、细石器为其基本特征。(2)动物形象的玉器(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如龙、猪、龟、鸟、蝉、鱼等。特别是玉龙,是我国最早的龙的造型。) (3)辽西东山嘴-牛河梁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的发现,对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a,喀左县东山嘴遗址坐落在山梁顶部中央,是一处用大石块砌筑的祭坛遗址,呈南圆北方、中心两侧对称的形制。祭坛中出土有许多女性裸像。b,与东山嘴相距仅三、四十公里的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分布着牛河梁女神庙、积石冢群。 女神庙出土大量泥塑人像残块, 其中最小的如真人大小,大的 等于真人的三倍。一尊较完整的人像头部,五官比例准确, 表情生动逼真,为雕塑佳作。女神庙南1公里的牛河梁第二地点发现一坛四冢。冢都有内、外石墙;冢内若干石棺墓只随葬玉器。这种大墓往往筑于冢的中心部位,上面再积石封土,形成高耸的山头,以象征墓主人至高无上的地位。c,意义:红山文化坛、庙 、冢,代表了已知的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它为我们研究中国文明起源提供了新的材料,把中华文明起源史的研究,从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把中华古国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地区。 中华文明起源多元论

第三章 夏商周考古(青铜时代考古)

第一节 夏商周考古的特点: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阶段,较之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有以下特点: 1、夏商周时期已进入考古学上的青铜时代;

青铜冶铸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青铜器成为当时新的生产力的标志而在当时社会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石器的支配地位,使社会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革,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形成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青铜器以礼器、兵器为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青铜农具较少

2、从社会形态上来说,夏商周时期已经脱离史前社会而进入阶级社会,由前国家阶段进入到国家阶段、文明时代;

象征国家政权的遗迹、遗物如城市、大型建筑、礼仪制度等已经出现。 3、商周时期文字已经产生并逐渐用于文献记载; “原史时代” ;甲骨文、金文等 第二节 夏文化的探索 (一)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历史背景 学术界的疑古思潮

信古---疑古---释古(文献与实物的结合)

第 34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近代史学 实证思想 古史辨派(疑古学派) 顾颉刚等“层垒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我国春秋以前的历史,因“无编年之史,多传疑之事”而被归入“传疑时代”

安阳殷墟的发掘,特别是甲骨文的发现,使商史成为“信史” 王国维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对殷墟的十五次发掘

但商代以前的夏代因缺乏考古材料的支持而仍未得到学术界的承认(顾颉刚:禹是一条爬虫) (二)二里头遗址的发现

1、发现时间、地点:1959年,徐旭生,河南偃师二里头村; 2、该文化分布范围: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

3、重要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洛阳东干沟、临汝煤山、郑州洛达庙,山西夏县东下冯、翼城感军等; 4、年代:晚于河南龙山文化而早于商代二里冈文化,C-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到1600年; 5、分期与类型:按年代早晚分一、二、三、四期;一般分二里头类型(豫西)和东下冯类型(晋南)两个类型,东下冯类型的起始年代较二里头类型略晚。 (三)二里头文化所反映的社会形态

1、我国最早的青铜容器的出现标志着这时期已进入到青铜时代;

青铜器包括工具、兵器、礼器、乐器和装饰器。其中爵、斝、鼎、盉等,是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容器(空体器),都用复合范铸造,制作技术已较复杂。 (用单范铸造的青铜器如刀、戈、镞等,在龙山期已发现,制作技术相对简单。) 考古学上三期说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我国青铜时代学界一般认为是从二里头时代开始的

我国青铜器一般以礼器和兵器为主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遗址中发现用200多粒绿松石镶嵌的兽面纹铜牌,是中国年代最早的铜镶玉制品,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2、二里头城址及两个大型宫殿的发现表明这时期国家政权已经出现;

二里头遗址东西2.5公里,南北1.5公里 ,遗址中发现有两座宫殿基址和其他夯土建筑基址多处及墓葬、铸铜、制陶、制骨、制玉等手工作坊遗迹。

其中1号宫殿基址平面为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占地1万余平方米,分布在高出现地面0.8米的夯土台上.主体建筑为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复原为面阔8间、进深3间、四阿重屋式坐北朝南的殿堂,四周有廊庑,前面是大门,中间是广庭。

2号宫殿形制基本相同,规模略小.这是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宫殿。高台建筑,布局呈南北中轴线分布,由堂、庑 、 庭、门等单位组成,其形制开后世中国宫殿建筑先河. 二里头遗址不应是一般聚落遗址,而应是阶级社会的一处都城遗址 夏都斟寻(邹衡)或汤都亳(安金槐)。

遗址中未发现与宫殿相称的陵墓,但有不少中小型墓葬.

二里头遗址未发现城墙,而东下冯遗址中发现有城墙遗存, 城墙四周有壕沟。(城垣不是早期都城的必备因素)

3 、二里头文化的“文字”问题

文字是文明社会的要素之一.(文字 城市 金属器) 二里头文化是否有文字?

二里头文化中仅发现陶器刻划符号20多种. 是文字还是符号?

商代因甲骨文的发现而确立“信史”的地位 夏代是否有文字?以何为载体? 有学者认为夏代尚无文字(口耳相传) 有学者认为夏代应出现文字

第 35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商代:简牍为文字主要载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但考古未发现商代的简牍 但已腐烂) 甲骨文为占卜记录

夏代:也应以简牍为文字主要载体(尚未发现或已腐烂掉) 我们认为夏代应出现文字 (四)关于夏文化的探讨

考古学与历史学的结合(实证思想 “二重证据法”) 1、夏文化的含义:

夏文化是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夏王朝以前或以后的文化不叫夏文化;与夏王朝同时存在的其它族的文化也不叫夏文化。这是探讨夏文化的前提。 2、探索夏文化的方法:

一是从年代上来说,应与文献记载的夏代纪年大致吻合(前21-前17世纪); 二是从地域上,只能在传说中夏人活动的区域内进行;

三是从文化特征上,应区别于原始社会晚期文化与早商文化,形成自身的特点; 四是从社会发展阶段上,发现的文化遗存应能说明当时已进入国家阶段。 夏纪年内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存在三种考古学文化: 二里头文化(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地区) 岳石文化(河南东部和山东、苏北地区)(东夷文化) 下七垣文化(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先商文化) 3、学界对夏文化的不同认识:

(1)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1、2期是夏文化(3、4期是早商文化)(殷玮璋、安金槐); (2)二里头文化1、2、3、4期是夏文化(邹衡);

(3)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1、2、3、4期是都夏文化(李伯谦、许顺湛);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4)夏文化应在豫东北(濮阳地区)寻找(沈长云)。

目前第(2)、第(3)中观点越来越得到学界的认可. 第三节 商代的考古学文化 商代的考古学文化可分为:

先商文化(从商始祖契到商汤灭夏前) 早商文化(从商汤灭夏到河亶甲迁相前) 中商文化(从河亶甲迁相到盘庚迁殷前) 晚商文化(从盘庚迁殷到帝辛亡国)

一、学界对先商文化的探索;二、早商文化——二里岗文化 三、学界对中商文化的探索;四、晚商文化——小屯文化 一、学界对先商文化的探索

1.文献记载的先商时期商人活动区域: 从商始祖契到商汤灭夏前

《史记?殷本纪》:帝舜乃命契,封于商 《世本》:“契居蕃(亳)”

王国维《说自契至汤八迁》:蕃、砥石、商、商丘等 位于现在何地?学界意见不一 2.考古学上的先商文化:

漳河型、辉卫型、郑州南关外型(邹衡)

下七垣文化(李伯谦):河北漳河流域(河北中南部的邢台、邯郸地区)

更早的先商文化在哪里?是在山东、豫东地区?(王国维、张光直)还是在山西南部地区?(邹衡)学界正在探讨

第 36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二、早商文化——二里岗文化 (一)二里岗文化概述

1、二里岗文化的发现:二里岗文化,因1950年首次发现于河南郑州二里岗村而得名,属商代早期文化; 2、发现的意义:二里岗文化的发现,填补了从河南龙山文化至殷墟文化这段空间中的一环,找到了殷墟商晚期文化的直接来源,为了解殷墟文化以前的商文化的面貌,提供了实物资料,还为进一步寻找夏文化打下了基础。

3、分布范围与重要遗址:二里岗文化遗存在我国较大范围内普遍存在。它以河南为中心,包括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山东西部等地区。重要遗址有河南郑州二里岗、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湖北黄陂盘龙城、河北藁城台西村、山东济南大辛庄等。 (二)二里岗文化时期的城址 1.郑州商城

(1)郑州商城的位置与年代:商代早期的都城。1955年发现并开始发掘。1961年国务院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代距今3500年左右。

(2)布局:整个遗址面积达25平方公里。遗址中部是城墙环绕的城址。城址平面为长方形。城墙周长6960米,有11个缺口,其中有的可能是城门。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发现宫殿基址多处。 城中还有小型房址和水井遗址。

城外有居民区、墓地、手工业作坊址等。发现两处铜器窖藏,内有杜岭方鼎等商王室的礼器。遗址中还出土原始瓷器和刻辞卜骨等。

(3)遗址性质:商汤所都亳(邹衡)或仲丁都嚣(隞(安金槐)郑州因此而成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杜岭方鼎:中国商代中期的青铜器。1974年于河南省郑州杜岭张寨前街出土。共两件。一件高1米,重86.4千克,方形,深腹,双耳四足,腹上部饰兽面纹,两侧及下部饰乳丁纹,形体质朴庄重,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较小,高 0.87米,重64.25千克,藏于河南博物院。 2.偃师商城:

(1)郑州商城的位置与年代:商代早期的都城。遗址在河南省偃师县西塔庄村 。1983年发现并开始发掘。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700米,东西宽约1200米。 (2)布局:遗址面积190万平方米。城墙为夯筑,已找到城门7座。

城内有多处宫殿区。其中1号宫殿区长宽均在200米左右,有围墙环绕,内有数座建筑基址。其中的4号基址包括正殿、廊庑和主门、侧门。还发现用石板围砌的排水道,长800余米。 城中出土的遗物有陶、石、骨、蚌、铜器等。 发现的墓葬均为中小型。

(3)遗址的性质:商代早期商汤所都的“西亳”(安金槐)或商初的桐宫(邹衡)。 3.郑州小双桥遗址:

(1)遗址位于郑州西北郊石佛乡小双桥村附近。1989年发现。年代属商代前期晚段。

(2)遗址面积达144万平方米。发现有夯土台基、建筑基址、祭祀坑、灰坑和青铜器、陶器、玉石器、原始瓷器等文化遗存,大口尊器表及口沿内壁有朱书文字和符号。

(3)遗址性质:商王仲丁所迁嚣(隞)都(邹衡、陈旭)或仲丁所迁嚣(隞)都的王陵及祭祀坑(安金槐)。 三、学界对中商文化的探索

1.文献记载的中商时期商人活动区域: 从河亶甲迁相到盘庚迁殷前 河亶甲迁相 祖乙迁邢(耿) 2.考古学上的中商文化:

安阳洹北商城:1999年发现(河亶甲所迁的迁相?) 河北邢台东先贤遗址(祖乙所迁邢?) 四、晚商文化——小屯文化

第 37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从盘庚迁殷到帝辛亡国 殷墟(河南安阳小屯) (一)小屯文化的分布范围: 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地区 (二)安阳殷墟遗址

1.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西北郊洹水两岸。年代约当公元前14世纪末~前11世纪 。自盘庚迁都于此到帝辛(纣王)亡国,273年间一直以此为都。

2.殷墟是考古学在中国产生以来中国最大的考古发现。20世纪初因盗掘甲骨而发现,1928年开始发掘,目前发掘仍在持续。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批准为世界遗产。 3.殷墟遗址的范围约30平方千米,分布在洹水两岸。整个都城有一定的布局。

(1)南岸以现在的小屯村为中心,小屯村北至洹水之滨是宫殿、宗庙区,宫殿基址成排或对称分布。其东、北两面以洹水为屏障,西、南两面有防卫沟壕与洹水相通,将宫殿区与外界隔开。

(2)在洹水以北是侯家庄商王陵区,已发掘大墓13座及排列整齐的人祭坑等。王陵 13座大墓中,除一座因未竣工而未埋人外,其余12座都有墓道、墓室和椁室。其中8座为墓室四边各出一条墓道的墓,整个墓呈亚字形。3座为南北各出一条墓道的墓,墓呈中字形。1座只有南墓道,墓平面作甲字形。

著名的司母戊鼎重875千克,相传出自东区的一座甲字型大墓中(1937年出土). 这些大墓都有人殉与人牲。如1001号大墓殉人总数超过164人。

王陵区内的祭祀坑集中在东西长450米 、南北宽250米的范围内,已发掘的1400多个祭祀坑.绝大多数埋人,少数埋动物.多数每坑埋放10人.

(3)在孝民屯为中心的殷墟西区分布着大批墓葬。已发掘的900余座墓 ,分为8个不同族的墓区,反映了商代的“族墓地”埋葬制度。

4.甲骨文的出土是殷墟考古的最为重大的收获。目前已在三个地方(小屯村中、小屯村南、花园庄东地)共发现甲骨文近15万片,内容极其丰富,为研究殷商历史、乃至整个中国上古史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材料。 甲骨文是我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汉字的“六书”理论在甲骨文中都已使用。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已进入有文字可考的时代,其意义是无与伦比的。 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甲骨文的三次大发现:

1.1936年6月12日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第13次殷墟发掘中发现的YH127坑,出土刻辞甲骨17096片. 2.1973年在小屯南地发现刻辞甲骨5041片.

3.1991年10月在花园庄东地编号91花东H3灰坑中发现发现甲骨1583片,其中卜甲1558片,上有刻辞的574片;卜骨25片,上有刻辞的5片,共计刻辞甲骨579片.

甲骨文的价值: 2004在上海举行的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20片殷墟甲骨文以4800万元价格被成功拍走。 甲骨文的内容:

大多为卜辞,是殷人占卜于鬼神的纪录.殷代是神权时代,殷人事事都要占卜,因此甲骨文内容丰富,反映殷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贞,令多子族暨犬侯寇周,载王事。(合集6813) 戊子卜,宾贞,令犬延族圣田于虎。(合集9479) 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合集1) 己巳王卜,贞,口岁商受[年]。王[占]曰,吉。 东土受年。 南土受年。吉。 西土受年。吉。

北土受年。吉。(合集36975) 甲骨研究的名家: “四堂”:

第 38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雪堂罗振玉:浙江上虞 《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考释》

观堂王国维:浙江海宁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殷周制度论》 彦堂董作宾:河南南阳 《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鼎堂郭沫若:四川乐山 《甲骨文字研究》 、 《卜辞通纂》

唐兰 于省吾 杨树达 陈梦家 胡厚宣 李学勤 裘锡圭 林沄 等 5.殷墟出土的青铜器:

包括礼器,兵器和杂器等。礼器有鼎, 爵,斝,卣,觥,甗,盉,彝等等 .兵器有戈,钺等.杂器有铜镜等.著名的妇好墓中出土各种青铜礼器200余件,多带有铭文。 器型:鼎, 爵,斝,觚卣,觥,甗,盉,彝,戈,钺,铜镜等

花纹:地纹,主题花纹,主题花纹上的纹饰(三重花纹)极其繁缛复杂,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铭文:具有很强的历史研究价值(补史,证史) 6.殷墟的玉器:

殷墟出土的玉器非常出色,在开料、钻孔、雕琢、抛光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特别是人或动物玉雕,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妇好墓随葬玉石器中,有商代玉器中的精品。10余件玉石人物雕像,是研究当时衣冠发式的珍贵资料。另有三件带把象牙杯,也是罕见的古代艺术瑰宝。 7.殷墟代表商代晚期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其发掘促进了商史的研究。 第四节 周代的考古学文化 周代的考古学文化可分为:

先周文化(从周始祖弃到周武王克商前) 西周文化(从武王克商到平王东迁前) 东周文化(从平王东迁到战国前) 一、学界对先周文化的探索

1.文献记载的先周时期周人活动区域: 从周始祖弃到周武王克商前

《史记?周本纪》:弃生于邰 不窋奔于戎狄之间

公刘居豳 古公亶父迁居周原(岐) 文王都丰 武王都镐 邰在今陕西武功(司马迁)?还是在山西汾河流域

(钱穆)? 戎狄之间在甘肃庆阳(泾水上游) 豳在陕西彬县、旬邑境内 周原在陕西扶风、岐山境内 丰镐在今西安西郊沣河两岸 2.考古学上的先周文化:

武功郑家坡遗址(周族故土邰地的先周文化),彬县断泾遗址(周人居豳时的先周文化),周原遗址(周人居岐时的先周文化),长安丰邑遗址(周人居丰时的先周文化)等 二.周原遗址 (一)周原的范围:

周原是周人的发祥地和周代的都城遗址。自古公亶父(太王)自豳迁至此地,开始营建城郭。武王迁都镐京后周原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周原遗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周原东起武功县、西至凤翔县、北至北山、南到渭河,总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狭义的周原遗址指岐山县与扶风县北部接壤处的周原核心区,东西约3公里,南北约5公里,面积近20平方公里,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周原遗址的内容:

西汉以来,这里就不断有西周铜器出土。清代末年出土有著名的盂鼎、毛公鼎等重要铜器。新中国成立后,出土有一批大型的夯土建筑基址、墓葬,并发现了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和多起铜器窖藏。 (一)建筑基址:

已发掘的建筑基址有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两处。 1.凤雏建筑构成:

第 39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凤雏建筑基址座落在东西宽32.5米,南北长43.5米,高1.3米的夯土台基上。建筑以门道、前堂、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各8间,并有回廊相连接,形成一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性院落,是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 2. 前堂:

前堂是这组建筑的主体,东西长17.2米,南北宽6.1米,台基上有排列整齐的柱洞,东西7行,南北4行,可知其面阔为6间,进深为3间。建筑的墙用黄土夯筑而成,墙表与屋内地面均抹有以细砂、白灰、黄土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另外,还有两条用陶水管或卵石砌成的排水管道,可以将院内的积水泄向院外。 3.西厢房内西周甲骨文的发现:

1977年在凤雏建筑基址西厢房的一个窖穴内,出土卜甲和卜骨共 1.7万多片,其中有字甲骨文289片,是新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新的史料。 4.召陈建筑基址:

在召陈村发掘出15个夯土建筑基址。遗址出土大量的瓦, 分板瓦、筒瓦和瓦当3种种类,我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建筑用瓦。 (二)铜器窖藏 :

清代末年周原出土有著名的盂鼎、毛公鼎等重要铜器。 大盂鼎(西周康王时期)

通高102.1厘米 清道光年间 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毛公鼎(西周)

通高53.8厘米 清道光年间 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虢季子白盘(西周)

通高39.5厘米,口长137.2厘米 清道光年陕西省宝鸡市虢川司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散氏盘(西周)

通高20.6厘米 清乾隆年 陕西省凤翔县出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周原遗址发现的西周铜器窖藏已有十多起,其中最重要的有1975年岐山董家村出土的包括裘卫四器在内的37件铜器,1976年扶风庄白出土的 103件微氏家族铜器群。 (三)西周甲骨的发现

1.1977年在凤雏建筑基址西厢房的一个窖穴内,出土卜甲和卜骨共 1.7万多片,其中绝大部分是卜甲。在200多片卜甲上有刻辞,最多的1片有30字。 2.1979年,在扶风齐家也发现5片有字甲骨。

3.2003---2004年周公庙西周大型墓地发现有字甲骨上百片。

西周甲骨以前在山西洪洞坊堆、陕西长安张家坡、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都有发现,但数量、字数都极少。

周原甲骨刻辞的特点:字体很小,笔划纤细。

周原遗址的发现大大丰富了西周甲骨的内容,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新的史料,是新中国重大考古发现。

(四)周公庙西周大型墓地的发现

1.周公庙遗址位于大周原(广义的周原)保护区范围内,距岐山县城西北7公里处,是唐代为祭祀周代开国元勋周公旦而修建的大型建筑群。近年来发现的西周大型墓地就分布在周公庙旁的山坡上。

2.2003年12月,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在周公庙野外调查时意外地发现了两片西周时期刻有文字的甲骨。 2004年10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联合组成的周公庙考古队已正式开始发掘此遗址。此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

3.已经钻探出大型墓葬19座,其中带四条墓道者9座。(以前从未发现过西周3个墓道以上的大墓)可能是周天子或周公等西周王公贵族的墓地。

4. 墓地外围发现了长达1500余米的西周城墙,分布在这处墓地的东、北、西三面。东墙残长700米,北

第 40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墙长300米,西墙残长500米,南墙目前尚未发现。墙厚约10米,个别地方发现城墙的残存部分高出原地面约2米多。这在西周考古史、中国建筑史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5.城墙内发现6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和大量的空心砖、条砖、板瓦等建筑材料。(把我国使用砖的历史由秦汉上推到西周)

6.在墓地外围多处地点共发现卜甲与卜骨700余片,有甲骨文字近千字。这些卜甲的发现,对西周考古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字资料。

有“中国商周考古第一人”之称的著名考古学家邹衡教授预测“周公庙遗址西周大型墓地的发现,从学术价值上说,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堪称第一的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研究中华文明史、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等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 三、丰镐遗址

周文王所建丰邑与周武王所建镐京的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沣河两岸,丰在河西,镐在河东,遗址范围包括客省庄、马王村、张家坡、新旺村、冯村、洛水村、普渡村、斗门镇及昆明池故址一带,总面积逾10平方公里。年代约当公元前11世纪至前771年,是西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武帝时修建昆明池,遗址遭到很大破坏,近年来遗址内发现有夯土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墓葬、车马坑等,出土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等。 四、琉璃河遗址

西周时期燕国都城的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北1.5公里的台地上,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500余万平方米。20世纪40年代发现,70年代起发掘。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天马——曲村遗址

天马-曲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南部曲沃和翼城两县的交界处,是一处西周早期晋国王侯贵族墓地,其埋葬时代几乎贯穿整个西周时期。现已发现8组17座晋侯及其夫人墓葬、陪葬墓4座、祭祀坑数十座,并探明车马坑5座。出土有大量华丽精美的玉器、青铜礼器等随葬品。晋侯墓地的发现是二十世纪西周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为确认西周时期晋国的始封地以及晋国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 学界对早期晋都的不同认识:

对晋国始封地,学界有两种观点:一说在山西中部的太原晋阳(主流观点),一说在山西南部。 以上诸说,孰是孰非,后人很难择从。问题的最后解决只有依赖于考古学的验证。 2.天马——曲村遗址的发现过程:

(1)1959年,徐旭生首次调查夏墟,认为“夏墟当在山西西南部,不在中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直至80年代初,北京大学邹衡教授进一步确定夏墟的所在范围在晋南。从而在考古学上把太原晋阳说排除出去了。

(2)1979年以来,邹衡在现在的天马-曲村遗址开展了持续十余年的大规模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发掘了近千座西周至战国时期的晋国中小型墓葬及数万平方米的居住址,提出,天马-曲村遗址应是晋国的始封地--“唐”之所在,也即晋国早期的国都--“故绛”之所在。此观点由于缺少地下出土文献和大型宫殿建筑基址、诸侯陵园等相关考古证据的支持,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未被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直到1992年在遗址的中部发现了晋侯墓地,这个认识才取得了学术界的确认。

(邹衡先生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天马-曲村遗址 晋侯苏编钟的被盗 马承源从香港买回 14加2件 300多字 2640万元)

邹衡(1927—2005)湖南澧县人,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被誉为“中国商周考古第一人”,对中国夏商周考古具有开拓之功。 (3)正式发掘:

以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为领队、由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于1992——1994年连续进行了五次发掘。

第 41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现已发现8组17座晋侯及其夫人墓葬、陪葬墓4座、祭祀坑数十座,并探明车马坑5座。

青铜礼器等随葬品。晋侯墓地的发现无疑是二十世纪西周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为确认西周时期晋国的始封地以及晋国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六、东周王城遗址

东周王城即周平王东迁后,直至周景王共十二世的都城,位于今河南洛阳市区。 1 城墙,护城壕沟 2 夯土基址: 3 墓葬:

(1)20世纪50年代,洛阳市曾在中州路西工段发掘出260座东周墓葬,建立了东周时期中原地区陶器发展的序列,在中国考古界引起很大反响。

(2)2002年在洛阳市27中附近发掘2座东周大墓。其中一座为“亚”字形墓葬,墓室长6.6米、宽5米,有4条墓道;另一座为“中”字形墓葬,墓室长5.8米、宽4.2米,有2条墓道。带4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东周早期级别最高的墓葬。

(3)2002年,在洛阳市中心广场建设时,发现了397座东周墓葬和18座陪葬的车马坑,面积达1.6万平方米。其中 “驾六马”、“天子之乘”遗迹的车马坑最为引人注目:整座车马坑南北长42.6米、东西宽7.4米;坑内车马由北向南呈两列纵向排列,共有陪葬车26辆、马53匹、狗7只,是目前河南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车马最多的车马坑。 七、曲阜鲁国故城

鲁国故城是我国西周至战国时期鲁国的国都。 1961年,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国故城始建于西周初期,自周公之子伯禽代父封于鲁开始,中间经过了33代,至楚灭鲁止,共八百余年。

遗址南北宽2.5公里,东西长3.5公里,周围城垣11.75公里,总面积约1.5万亩。现在的曲阜城位于鲁故城内的西南角,约占鲁故城的七分之一。

鲁国故城遗址保存较为完整,现已探出城门十一个,城门之间各有干道相通。中部的宫殿区东西绵延约1公里。城东西北三面分布着炼铜、冶铁、制陶、制骨等手工作坊和居民区。城内还有墓葬区等。 八、齐国临淄故城

遗址位于今山东临淄县城西部和北部。公元前九世纪中叶,齐国第七个国君齐献公由薄姑迁都于此。先后作为姜齐与田齐的国都达630多年,是当时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列国中最繁华的都城之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由东北、西南大小二城组成,小城为宫城,东西1.4公里,南北2.2公里,分布有大片建筑基址;大城东西4公里,南北4.5公里,为平民活动的地方。城墙厚度为30米左右。大城内发现墓地两处,大型殉马坑一处。

殉马坑位于春秋时期齐国公侯的一大墓地中,今已探出大、中型墓二十余座,其中五号墓是一座“甲”字形大墓。墓室南北26米,东西23米,南墓道长18米,宽12米左右。殉马在其东、西、北三面,全部殉马当在六百匹以上。据考,该墓为齐景公之墓。 八、侯马晋城

春秋时期晋国都城新田的遗址。位于山西侯马西北。1952年后多次进行发掘。1961年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侯马晋城由6座小城组成,其中白店、牛村、台神、平望四城相连,其东的呈王城及东北的马庄城可能是附属性小城。在牛村古城及平望古城内均发现夯土台基,可能是宫殿区。牛村古城南郊有铸铜、制陶、制石器等手工作坊遗址。其中侯马铸铜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为研究晋国铸铜工艺提供了重要资料。在呈王古城南的秦村发现春秋晚期盟誓遗址,出土了五千余片侯马盟书。在浍河以南的上马村还发现大片墓地,已发掘墓葬1390余座。

第 42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1965~1966年在山西侯马晋城遗址出土。盟誓时间为晋定公十五年至二十三年(前497~前489)。共5000余件,用毛笔书写在圭形的玉石片上。字一般为朱红色,也有黑色的,字体接近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 第五节 中原地区以外的重要遗址 一、盘龙城遗址:

商代中期的城市遗址 。位于湖北黄陂叶店。1974年开始发掘。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约290米,东西宽约260米。城墙夯筑而成,城外有壕沟。城内东北部高地上有宫殿建筑,城外有居民聚落和手工作坊址。城西、城北、城东发现有墓葬。其中城东李家嘴的2号墓使用雕花木椁,有多人殉葬,随葬青铜礼器25件,还有铜钺等兵器及玉器。 盘龙城遗址是商朝在南土的一个方国。

该城址对了解商文化的分布及城市性质、宫殿建筑等有重要价值。 二、新干商墓

商代晚期的墓葬。位于江西新干县大洋州。1989年发掘。

该墓椁室长8.22米,宽3.6米,棺床位于椁的中部偏西处。墓主骨骼朽烂。墓中总计出土铜器480余件,包括鼎、鬲、甗、豆、簋、罍、壶等礼器,鎛、铙等乐器,以及工具、兵器等。玉器1000余件,种类有礼器、仪仗器和装饰品。另还有陶器356件。从随葬品看,既包含中原商文化的因素,又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该墓主人很可能是赣江流域古越人所建立国家的统治者。 该墓的发现,反映出江西地区在约3000年前已有发达的青铜文明。 三、铜山丘湾社祭遗址:

商代晚期杀人祭社的遗址。位于江苏铜山县丘湾,1959年发现并发掘。

该遗址面积75平方米,中心树立4块天然大石块,紧靠一起,直立土中,社石周围分布着人骨20具,人头骨2具,狗骨12具,头向都对着中心的大石块。人骨没有葬具和随葬品,双手反缚在背后。显然这里以人、狗祭祀社神-灵石。这是商代东夷的祭祀遗存。 四、三星堆遗址

1.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属商代晚期,古蜀人遗址 2.1929年发现,1986年大规模发掘 3.遗址的内容 (1)城市遗址:

东城墙长1100米,南墙180米,西墙600米,北城墙不明,人工夯筑而成。清理出房屋基址 、灰坑、墓葬、祭祀坑等.

(2) 两个大型祭祀坑的横空出世: 1986年7月 砖厂挖土烧砖发现

1号坑:坑口长4.5米,宽3.4米,深1.6米。出土文物429件,其中青铜器178件,金器4件,玉器129件。 2号坑:坑口长5.3米,宽2.3米,深1.5米。出土文物1300件,其中青铜器735件,金器61件,玉器486件。 青铜器种类有:青铜人头像、人面像、人面具,青铜立人,神树,鸡,以及尊、罍等容器。

1件青铜立人像高260.8厘米,花冠高17.7厘米,冠下至足底高163.5厘米,座高78.8厘米,是我国最大的古代青铜人像。铜人像极富地方特色,大眼直鼻,方颐大耳,戴冠,穿左衽长袍,佩脚镯,是难得的研究蜀人体质与服饰的资料。

2棵青铜神树,其中1棵残高350米,树干上有枝、叶、花、果、飞禽走兽和铃等挂饰。 金器种类有金杖4件、面罩65件等。 玉器种类有璋、璧、琮、戈、斧等。 4.三星堆遗址发现的意义

远离中国文明中心(黄河中游地区)的三星堆遗址的发现,颠覆了传统的“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一元论”(中原地区)观点,学术界逐渐确立了“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多元论”的观念

第 43 页 共 44 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黄河流域摇篮说”------- “满天星斗说”(苏秉琦)

东北红山文化 太湖流域良渚文化 长江中游吴城文化(新干商墓) 长江上游三星堆遗址 传统夏代大一统国家政体理论 到古国(五帝时代)---方国(夏商周三代)---帝国(秦汉)理论

第 44 页 共 44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q4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