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语文之美

更新时间:2024-03-14 22: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寓教于乐与语文教学

蒲城县职教中心 苏会侠

二OO九 年 四 月

寓教于乐与语文教学

[摘 要]:科学发展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

任务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认为“寓教于乐”教育思想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本文拟从情景与教师、教育过程、评价与激励机制三方面加以阐述。希图通过“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营造一种活泼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源动力,感受学习过程的乐趣,探究语文之美,促进知、情、意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其个性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寓教于乐 情境 教育过程 评价与激励

随着科学高度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语文语文课程标准》),这就是要求每个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上去寻找更好的契入点,而“寓教于乐”教育思想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

“寓教于乐”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只是在语文课堂上营造一种快乐的气氛,或者用某种教辅手段使学生在枯燥乏味的学习之外暂得一时欢娱,笔者认为它应该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始终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是教学、教育;“乐”是乐趣、兴趣、意趣,即把教学活动放到对学生的意趣、情趣的培养上,激发起学生的潜能和学习源动力,让学生最大可能地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不断探究语文之美,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其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寓教于乐”具体包括这几方面:情境与教师、教育的过程、评价与激励机制。

一、情境与教师

语文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情感交流课,即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在这种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教学课题不再是抽象的条文,

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情境的构成又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了图画、音乐、影视作品,多媒体等硬件设置,又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角色的转换与情景演示等等;努力使课堂变成社会自然历史科学人文的缩影,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达到一种审美怜悯和以知识心领神会的目的。比如,中秋节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情牵动着每个学生的心,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咏月》可以让他们在诵读中体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至情;除此之外,还应该感受到学生的情绪变化等。

情境创设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古人讲:“亲其师则信其道”,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很强的亲和力,师生相亲方能教学相长,在这一点上,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对语文老师的要求就更高些。语文老师除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父亲般的严厉、母亲般的慈爱之外,还要具备演讲家的口才与机敏,哲学家的幽默和豁达,演员的表演技巧,水手的驾驭的操控能力。此外,语文老师还应当是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创新质疑能力的提升者。唯其如此,才能引领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要想创设良好的情境,教师一定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抑制自我心中意识,强化服务意识,用爱心去面对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调动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学生去接受知识的熏陶和美的启迪。

二、教育教学的过程

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寓教于乐”体现为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借助于情趣去获取知识,强化能力,得到审美愉悦的快感,完善人格。教学活动给人的感觉应当是快乐的、愉悦的,整个过程应当是和谐的、平等的,而教师可选择的教学措施也是很多的,大到一节课的安排,小到一个细节的处理,都能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就是让学生去尽情享受教学的整个过程。如教朱自清的文章《绿》时,我一开始就讲梅雨谭的绿,带领学生一道赏析梅雨谭的水貌、水态、水

波、水光、水色,然后告诉学生对景状物应写什么和怎么写,接着点几个人有感情地朗读梅雨谭的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读完后,再让学生写“故乡的水”300个字,并把竞争机制和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法引入课堂,给学生计分计秒看谁写得又快又好。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但品尝了《绿》的美,而且学会了写景状物,尝到了竞争的快乐,老师教得高兴,学生学得愉快,这是“寓教于乐”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最直接的体现。不少学生在课外练笔中写道:“语文课是一支丰富的营养剂,是一部动听的交响乐,是一枚充满香郁的腊梅花。”

语文课最能体现互动性与参与性,对于每篇课文而言,学生既是听众,又是讲解人;既是观众,又是主演;既是接受者,又是批叛者。他有他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甚至与老师的意见相反,他在听的同时也在幻想,课文中那个地方是他向往的,课文中那个人物也许就是他自己,作者笔下的跟想象的还不一样,他也许会从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提出一个很让人费解的问题,也许会在老师讲课过程中不经意地插上一两句话。其实这正是一种自由融洽的课堂气氛带来的必然的结果,也是学生去充分调动自己思维的必然结果,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把一切都转成一契机,一种动因,进一步去激发学生探究与思考,质疑与思辨,去发现知识的闪光点和美的所在。

对过程的把握体现了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缺乏激情的课堂只能培养出缺乏激情的学生,诗的节奏,散文的韵味,小说的深刻,文言的博大,都能够调动起学生的激情,同时又不乏思辨和探究,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极有帮助的。

三、评价与激励机制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并准确地做出反馈与评估,是继续保持学生热情的一个有效的手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要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而绝不是分出等级,划出优良差劣。“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要求老师在对学生做出评价时要力求面向全体,“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应当说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并集中体现在两个地方,一是上课导入时,一是随堂检测。在我的语文课上,我力争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无论是抄讲成语、评析古诗、拟对联还是解读格言,我都力争鼓励每一个学生,从一

个眼神到句首肯的话,只要能够燃起学生学习的火焰,便是一种成功,有时结果可能会出现一点问题,但整个过程就已经说明了他在努力让自己达到老师的要求,对于教育来说,这是最重要的。

随堂检测作为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目的应该是对学生的一种反馈与激励,让学生借助于这种手段来发现自身还存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检测要把成就感交给学生,而绝不能让检测对教学活动产生一种抑制作用,从而使学生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修正错误的过程就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设置错误情景,适当的给学生一点挫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错误、修正错误,会更加激起他求知的欲望,而让学生加入到评估当中,进行自评与他评,更有助于他学习品质的提高。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许“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所以给予学生的正是这样一种活泼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我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中探究语文之美,提高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正是每个语文老师所期盼的吧。

总之,教学是一种极富创造劳动,而创造性的灵感便来源于那些生动活泼、对世界充满强烈新奇感和求知欲的学生们。只要真正深入到他们中间去,把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就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真正体现出语文的人文魅力。

参考文献:1、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

2、张 华著:《课程与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11月 3、张楚廷著:《课程与教育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12月 4、魏国良著:《现代语文教育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q4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