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全要点归纳 覆盖90%考点 这是我自己整理的 我就靠这个,背熟了就很够了

更新时间:2024-01-14 01: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年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1、《庄子·养生主(节选)》

庄子,名周,宋国人,战国道家学派的代表,继承发展老子的思想,主张顺任自然,反对认为。

《庄子》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有“寓言十九”之称,这些寓言故事充满了瑰奇的想象,创造出奇特的形象世界,寄寓了作者丰富复杂的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庄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

用牛喻社会,用刀喻人。 人应顺应社会。

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切中肯綮 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介词:替、给

↑所:所??的地方

↓助词,象声词 ↑指进刀

↑介词, 引出对象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引出问题)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核心(中心论点)】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

↑牛身体本来的结构

↑一般

↑击

↑导,循着↑依照

↑超过 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运用了规律突出“道”的重要。 以寓言故事为论据

本文采用比喻论证法的论证特点

(1)理解本文中心观点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2)识记本文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

(3)分析本文所能概括出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的含义。 (4)“寓言十九”之称,说明《庄子》一书怎样的特点?

《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这些寓言故事充满了瑰奇的想象,创造出奇特的形象世界,寄寓了作者丰富复杂的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蕴育了

2、《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

本文在形式上是应用文,内容为议论文。 提出问题: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分析问题:为什么思,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解决问题:思些什么,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本文使用了,比喻论证,正反论证

(1)理解本文三个论证层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2)分析“十思”之论中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覆舟的对应关系。 (3)理解本文喻证法和对比法相结合的论证特点。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有开始做的好的很多,能贯彻到最后的很少

↑擦拭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使……稳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流得远】者,必浚其泉源【浚(jùn):疏通,深挖】;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中心论点 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当:主持,掌握】,居域中之大【居域中之大:据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用,行】,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第一段正反论证,突出中心论点

不能忍受

高耸至天般的险峻,比喻居帝位高而险 ↑美善 ↑考虑 ↑常常

凡百元首【↑凡百:所有的。】,承天景命【景:重大】,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但,则。】。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竭诚则胡越【吴越:吴国和越国,春秋时两个敌对的诸侯国。】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路人,陌生人。】。虽董之以严刑【董:督责,监督。】,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岂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谦冲:谦虚。冲:虚。自牧:自我约束。牧:养。这里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乐盘游【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打猎。】,则思三驱以为度【三驱:出自《易经》“王以三驱”,有两说:一说狩猎时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一说一年以三次田猎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扩大九德的修养。宏:使……光大。兹:此。九德,即指九种美好品德,出自《尚书·臯陶谟》:“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有智力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正直)而温,简(简易、宽大)而廉,刚而塞(充实),彊而义。”】。简能而任之【简:同“拣”,选拔。】,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信者:诚信的人】。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劳神苦思:劳 苦,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辛苦。】,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履行十思的效果)

1,“十思”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中心论点形成怎样的关系?

形成论证与被论证的关系。先提出中心论点,再具体列举“十思”来论证君王的道德修养对治理国家的意义。

2,试分析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运用。

本文善于运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使文章生动形象,道理明白易懂。第一段喻证明晓,寓理醒豁。

3,分析本文纵贯式(三段式)的结构方式

本文运用纵贯式结构方式,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文理清晰。三段内容从理论观点的提出,到原因危害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思路完整,逻辑谨严。

4,为什么说本文所论剀切深厚而无空疏之弊?

本文从理论观点的提出,到原因危害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思路完整,逻辑谨严。

3、《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语言有雄健峭拔的艺术风格。有《临川先生文集》。

《答司马谏议书》是书信体驳论文。

本文措词柔中带刚,风格委婉,态度坚决果断。

背诵“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翻译“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某启【启:陈述】:昨日蒙教【承蒙指教(指接到来信)】,窃【私下】以为与君实游处【交游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qiǎng)聒【强聒:硬啰嗦。聒:声音嘈杂。】,终必不蒙见察【终究是不被理解。见察:被理解】,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又考虑到。】蒙君实视遇【看待】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儒者所争辩的问题中,特别注重“名义”与“实际”相符合】,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理:事物的道理】得【得到,掌握】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因而招致】天下怨谤【埋怨和职责】也。某则以谓【认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订】,以授之于有司【有司:有关部门的官吏】,不为侵官;举【施行,推行】先王【古代贤君】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驳斥、抨击】邪说【荒谬的言论】,难【责难】壬(rén)人【巧言献媚的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固,本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因循苟安,得过且过】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附合世俗,讨好众人】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盘庚(gēng)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不仅仅】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不因为有人埋怨责备而改变迁都的计划。度:制度、法度。这里指计划。】,度(duó)义而后动【考虑这样做是适宜的,然后采取行动。度:估计,考虑,动词】,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认定做得对而没有要改悔的地方。是,认定自己做得对】。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膏,油。泽,雨露。膏泽,这里作动词用】,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无由会晤【没有机会见面】,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示衷心敬仰之意,古代书信中的客套语。不仁:不胜,不尽。区区:拳拳,专诚、恳切的意思。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王安石变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强烈反对。 本文是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

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 针对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五个观点 以盘庚迁都的历史事实为论据,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 全文论说严密,语言柔中带刚,文章短小精悍,简洁峻切。 (1)理解驳论文章“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议论方式。

(2)分析作者辩驳论敌观点时分别采用的“据实反驳”和“据理反驳”的特点。 (3)理解本文虽语气平和,但态度坚决的寓刚于柔的特点。

4、《今》

李大钊,字守常。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17-1919年与资产阶级改良派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1919年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

所有分论点都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

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中心论点】 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呢?【分论点】

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中心意思】 为什么“今”最易丧失呢?【分论点】 刻刻流转、绝不停留、风驰电掣【三个形象】

“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分论点】 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举例论证】

fěi

guō

(这是因为)

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 “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现在、中间、今的关系】

本文写于“五四”运动前夕,针对安于现状,悲观厌世的人。

作者运用“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这一比喻性论据,又运用了“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这两个典型事例论据。特别是“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所分别蕴含的“忧患意识”和“牺牲精神”是已经被古今中外的历史所共同确认的“时代思潮”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失”。

(1)认知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本文这一论点的现实针对性。

(2)理解作者从“今”的时间意义和客观存在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中心观点的特点。 (3)理解本文中多种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4)理解演绎法的论证过程及其作用。

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1918年用笔名“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1927年后,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倾向共产党的革命文学家。 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

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自欺欺人】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揭示了国民党在大敌当前,依然意志消沉,认识模糊】 地底下【广大的中国人民】 驳论原则:“破字当头,立在其中” 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发“矢”射“的”,严厉驳斥论敌的论点和论据。作者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指出论敌所犯的逻辑推理上“偷换概念”的错误,并将“中国”这一概念分为一小撮反动政客、走狗文人和广大中国人民两部分,然后进行有破有立的论述。

这几段文字均有寓讽刺和幽默于严肃推理之中,体现出杂文尖锐锋利、亦庄亦谐的论辩特点。 七八段采用简洁反驳的方法,重在“立”,树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 作者善于借助模拟的修辞手法,使文章风格俏皮而不失庄重,锐利而别有风趣。 (1)识记这是一篇驳论文章。

(2)理解本文确立的颂扬“民族脊梁”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心的中心论点。 (3)分析本文抓住论敌逻辑错误加以辩驳的论辩特征。 (4)理解本文最后一段话的深刻含义。

6、《裘》

宋应星,字长庚,明代科学家。著述《天工开物》。另著《野议》、《论气》、《谈天》 本文为文艺性说明文、实体事物说明文、抽象事理性说明文。 逻辑顺序

本文依次介绍了貂、狐貉、羊、麂的产地及其皮毛的特点。

作者还粗略介绍了另外一些裘衣,并说明不同等级人所穿裘衣的差异,使全文内容集中、详略得当。 凡取兽皮制服(下定义),统名曰裘。贵至貂、狐,贱至羊、麂,值分百等。貂产辽东外徼建州地及朝鲜国。

其鼠好食松子,夷人夜伺树下,屏息悄声而射取之。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仅成一裘。服貂裘者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眯入目中,拭之即出,所以贵也。色有三种(作诠释),一白者曰银貂,一纯黑,一黯黄。【作比较、分类别、作诠释】

凡狐貉(hé)亦产燕、齐、辽、汴诸道。纯白狐腋裘价与貂相仿,黄褐狐裘值貂五分之一,御寒温体功用次于貂。凡关外狐取毛见底青黑(越值钱),中国者吹开见白色以此分优劣(越值钱)。【列数字、作比较】 羊皮裘母贱子贵。在腹者名曰胞羔,初生者名曰乳羔,三月者曰跑羔,七月者曰走羔,胞羔、乳羔为裘不膻。古者羔裘为大夫之服,今西北绅亦贵重(以??为贵重)之。其老大(老或者成年)羊皮硝熟为裘,裘质痴重,则贱者之服耳,然此皆绵羊所为。若南方短毛革,硝其鞟如纸薄【打比方】,止供画灯之用而已。服羊裘者,腥膻之气习久而俱化(消除),南方不习者不堪(忍受)也。然寒凉渐杀(消减),亦无所用之。

麂皮去毛,硝熟为袄裤,御风便(体态轻便)体,袜靴更佳。此物广南繁生外,中土则积集聚楚中,望华山为市皮之所。麂皮且御蝎患,北人制衣而外,割条以缘衾(沿着棉被)边,则蝎自远去。

虎豹至文(非常美丽的花纹),将军用以彰身;犬豕至贱,役夫用以适足(做鞋靴穿)。西戎尚(崇尚)獭皮,以为毳衣领饰。襄黄之人,穷山越国(翻山越岭),射取而远货,得重价焉。殊方异物(各个地方不同的特产),如金丝猿,上用为帽套;扯里狲御服以为袍,皆非中华物也。兽皮衣人此其大略,方物则不可殚述。飞禽之中有取鹰腹、雁胁毳毛,杀生盈万乃得一裘,名天鹅绒者,将焉用之?

(1)掌握裘的定义、种类及其特点。 (2)理解本文所采用的多种说明方法。 (3)理解本文的结构方式及其表述特点。

7、《桥的运动》

茅以升,字唐臣,现代著名桥梁专家。1933年主持设计和建造了第一座有中国人自己建设的近代两用大桥——钱塘江桥,1955年主持修建武汉长江大桥。

本文为抽象事物说明文。

(1)理解“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这一抽象事理。 (2)掌握本文的结构层次与结构方式。

文章三个部分在结构上形成总——分——总的关系。

第一部分:指出桥的不动是指大动而言,事实上桥每时每刻都在“小动”、“微动”。 第二部分:具体说明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并分析其原因,这个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介绍桥在外因左右下所引起的震动、摆动、扭动、蠕动、易懂、推动等运动形式,其原因是内部分子运动的作用。

第二层:介绍桥总是处于动的平衡状态中,平衡是桥的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其原因也是内部分子运动的作用。

第三部分:点明主旨——“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 (3)理解桥的“动平衡说”。

(4)结合本文内容,理解科学小品的特点。

这篇科学小品语言优美,内容短小精炼,析理精深,作者利用力学和分子物理原理阐述

8、《垓下之围》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因替李陵辩解,触怒武帝,得罪下狱,受宫刑。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威武勇猛、刚愎自用)、乌江自刎

19、《泊秦淮》

杜牧

(1)理解诗人夜泊秦淮的感慨所包含的深刻主题。 (2)理解这首诗构思精巧,表达含蓄的写作特点。

20、《关山月》

陆游

(1)分析这首诗感情层次,理解以“月”贯串全诗的结构特点。 (2)说明这首诗选取典型事物、典型场景来抒情言志的特点。

21、《再别康桥》

徐志摩

(1)把握作者重游故地,与之再别时眷念、珍惜相交织的情怀。

(2)理解这首诗通过选择意象、运用比喻象征来丰富诗歌内涵的艺术特点。

2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1)体会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深沉挚爱之情,以及渴望祖国日益强盛的殷切情意。 (2)掌握本诗多重显、隐意象叠加的抒情手法。

(3)理解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理清诗篇情感逻辑层次。

2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1)理解词人表达的身处特殊情景的特殊感受。 (2)理解这首词“触物兴感”的抒情手法。

(3)说明“雕栏玉砌”与“小楼”、“朱颜”所构成的双重对比关系。

24、《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1)理解这首词点染手法所起的作用。

(2)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本词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2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南宋主战派代表。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继承苏轼的豪放词风,其词沉郁悲壮,笔力浑厚雄健,意境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代表豪放词的最高成就,风格主要以慷慨悲壮的豪放为主,亦有情致缠绵、词义婉约的作品。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629首,是宋人词集最丰富的一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出了英雄失意壮志难酬的郁愤之情,该词连用三个典故。辛弃疾词的特点,擅长用典,以文为词。

(抒写悲愤难抑的情怀)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以遒劲的笔力扫描出等高望远的秋光水色,来展现词人磊

落的胸怀。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体现沦陷的河山似在倾诉被分割、被奴役的愁怨),玉簪螺髻(比喻隔江相望的美丽

河山)

。落日楼头(楼头落日,写出了南宋国事衰颓),断声鸿里(词人无助的苍凉),江南游子(词人南归漂泊无所

着落,孤寂、无援助)。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以外写内,抒发了词人心底里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无人理解的悲哀),无人会、登临意。

(词人述怀言志,连用三个典故,借历史人物抒发抱负和感慨)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1)理解这首词上片词人所点明的“无人会,登临意”深刻内涵。

抒发了词人心底里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无人理解的悲哀

(2)识记这首词下片三个典故的本事,以及词人用典的创作意图。

三个典故的叠用,表达了丰富复杂的情感内涵:词人不想效法张翰急流勇退,更羞于与庸俗自私的许汜为伍,只有桓温时光流逝的感叹激发其他强烈的共鸣。

作用: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渴望报国、满腔热血横遭压抑的痛苦和激愤,层层推进,笔势浩荡,将词人深挚的感情表达得回肠荡气。

本词上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 下片述怀言志,连用三个典故,借历史人物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感慨。

26、《前赤壁赋》

苏轼

(1)体会苏轼写作此赋时的复杂心态和情感变化,把握作者忘怀得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2)理解并分析此篇赋文创造性地运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手法来表现内心矛盾的独特构思。 (3)具体分析此篇赋文写景、抒情、说理有机结合,具有理趣之美的特点。

27、《风波》

鲁迅,

“文豪见了”(反语、讽刺)

“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反语,与前面“大发诗兴”形成对比 六斤——“这老不死的!”(没教养、粗俗、没希望)【七斤嫂是其榜样】 九斤老太——保守,不满现实 “一代不如一代!”愚昧、泼辣、粗俗 七斤的回来是风波产生的根源

七斤知道的时事反衬了周围的人更愚昧。 七斤嫂把命运寄托在别人的打扮上。

“十八个铜钉的饭碗”体现了中国农民依然贫穷落后

小说描述一九一起念张勋复辟时间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是面貌;封建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死刑的统治之下,愚昧落后,

冷漠保守,缺乏民主主义觉悟。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通知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

本文塑造的人物性格各具特色,

赵七爷长衫体现他的报复心重,赵七爷分不清小说与史书,体现他不学无术,赵七爷的辫子盘起又放下,体现他无政治主见。

赵七爷,无政治主见,不学无术,报复心重,是一个陈腐、守旧的顽固派的形象。 小说在总体上采用白描手法。通过富有乡土气息的个性化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

作品开头的环境描绘和场面描写,是一幅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而且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的波澜起伏起到了衬托作用。

尽管在九斤老太的眼中,六斤是一幅“败家相”,而六斤则骂九斤老太“这老不死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氛围里,六斤也只能沦为九斤老太的翻版,走她前辈所走过的老路。

小说结尾,农民们依旧愚昧麻木,再不唤醒民众,就会前功尽弃,绝无成功的可能,只有彻底失败。 (1)理解本篇小说题目《风波》的含义。

(2)分析七斤与赵七爷,九斤老太与六斤这两组人物分别对应的关系。 (3)理解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4)指出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突出七斤这个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 (5)分析小说开头、结尾两处场景描写在烘托、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

28、《断魂枪》 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原籍北京,满族旗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中短篇小说《月牙儿》、《微神》、《断魂枪》,戏剧《龙须沟》、《菜馆》。有“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1)理解本文时代背景的交代对表现人物的意义。 (2)概括主要人物沙子龙性格特征和复杂心态。

(3)分析次要人物王三胜、孙老者对沙子龙的塑造所起的对比、衬托的作用。 (4)理解本文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q1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