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5-05 01:41: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文学观念:是指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观念。认为文学作为一个活动总是由作品、作者、世界和读者四要素组成。

3.?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4.文学: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语言艺术:是指以语言为材料来营造艺术氛围和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即文学。

6.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意义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7.品质阅读和价值阅读: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地把握作品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如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再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体运动。(即从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价值阅读的意义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即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价值阅读表示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即文化价值)?。

8.体验和经验: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见闻。这些经历、见闻及从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体验是经验的特殊形态,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与个性色彩的一种形态。即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9.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指整个社会生活,即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作的一切,所发明的一切;狭义文化即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教育程度。

10.视界融合:阐释学术语。对同个对象,人们理解的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断生成的。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形成两个视界的交融为一,达到?视界融合?。

11.再现说: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12.客观说:?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认为作品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作品从作家的笔下诞生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客观化走向?。

13.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是指?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的货,通过车的运载,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无用。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教化目的。

14.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15.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情致: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是个体心情,具体感性的,会感动人的,二是价值和理性,可作为认识。但二者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其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

17.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 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18.艺术真实性:简括地说,它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19.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0.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21.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22.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1

23.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24.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25.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26.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27.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28.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29.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30.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31.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32.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33.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34.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35.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36.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37.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38.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39.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40.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4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

42.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43.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44.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

45.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的关系学说。 46.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47.表象:保留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48.全景小说:多层次,多线索,多主题,跨时空,描写社会生活全景的百科全书。

49.移情说:感情外射,把人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50.距离论/说:是对审美体验状态的解释,认为体验是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是对已有的经验换个角度重新审视,即在观照中?插入了距离?,看到通常未注意到的方法,即事物的深意和诗意的方面。是对过去经验?反刍?式的体验。

51.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与对共同生命着,为入;体验又要反刍,进行自审,为出;二者辨证统一。 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2.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具体场合中,文本是根据一定语言规律和语义规则组成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读者阅读,未经阅读的只是语言产品(如书)。 3.文学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如运用语言写成的特定小说、诗、散文和报告文学等。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4.语言:是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符号表意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

5.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6.音律:又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

2

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7.语调:是整句话或整句话中的某片段在语音上的高低升降状况。

8.声调:指语言的音节所固有的能区别词汇或语法意义的声音的高低升降状况。

9.韵律:即音律的形成,来自于对音节的声、韵、调的合理运用,这使得一定地位上相同音色反复出现,并且句末或行末同韵同调的音造成应和效果。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而造成的和谐音调,谓之韵律。在西方,韵律是个统称,可分为韵与律两个方面,把同一个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按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10.押韵:相邻或相间的诗行或文句的末尾间形成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语音状况。

11.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面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12.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13.句法: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古典诗文非常讲究句法,尤其注重句型和炼句。 14.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15.辞格层面:文学语方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这种表现程式,在修辞学中通称?辞格?(又称辞藻或语格)。

16.暗喻:(又叫隐喻)是不明确表示打比方而将本体直接说成喻体的比喻样式,其特征是本体、喻体和比喻都出现,但比喻词常有系词?是?代替?如?和?像?等,有时也用?变成?、?等于?或?就是?等比喻词。 17.对偶:是上下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具有整齐和对称效果的语言方式。 18.当句对:又叫本句对或句中对,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个短语间自称对偶。 19.邻句对:是古代对偶句常见的方式,相邻的两个句子形成对偶。

20.隔句对:又称扇面对,是具有对偶关系的上下四个句子,第一句与第三句,第二句与第四句分别相对,形同扇面。

21.反复:是意思相同的词或句多次重复使用的语言方式。 22.倒装:是通过颠倒惯常词语顺序来表意的语言方式。

23.陌生化:主要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24.语言层面:是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包括节奏和音律。语言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两种形态。

25.节奏:是文学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言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型,高低和轻重型。 26.桐城派:方苞开创,刘大木魁,姚鼐发展,学《左传》、《史记》先秦西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讲究义法,水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文章风格。

27.文之精粗:粗是形色声名,可见可听的外界景象;精是指道。 28.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 29.文学语言: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

30.文学作品的语言:经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31.语言结构:语言集团的总模式,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名法、词汇,是种约定俗成的代码。 32.言语:特定语境下人的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传达个人说话的一种信息。 33.语言革命:胡适提出,A言之有物,B不模仿古人,C讲求文法,D不无病呻吟,E不滥调套语,F不用典,G不讲对仗,H不避俗字俗语。

34.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

1.艺术?至境? :一般把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称为高级形象形态。中国古典文论称之为艺术?至境?。

2.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是文学形象传达丰富内在意蕴的功能。是文学形象的一般性特征。文学形象的概括不只

3

是通过个别反映一般,而可借助多种艺术方法,如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传达出丰富内涵,是文学形象的价值所在。

3.文学典型: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是中西文论共同发现和阐释的符合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作品中呈现的、显示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但西方文论对它研究更充分,理论更成熟。

4.特征: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

5.特征化:写实性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

6.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还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7.文学象征意象:指表意作品中呈现的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是表意型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8.虚境与实境: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称?诗意的空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象和目的,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加工。实境指意境中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

9.文学形象: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具有艺术概括性,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10.典型:指写实性作品中呈现的显著特征,富有审美魅力,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是写实性叙事文学的艺术至境追求。

11.意境: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12.虚实相生: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加工,虚实相生是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13.象征意象化:是营构文学象征意象的原则和方法。是象征意象创造的必经之途,即在抽象思维的指导下追求意象应合,不惜以荒诞的象求得意念的真实。

14.茺诞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特征,指艺术家有意创造出不合常理,不合常形象以达到揭示某种哲理或观念的目的。

15.文化形象的系统性:其一是艺术世界有机性而言,其二是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 16.艺术形态美:构成艺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形式美。 17.类型说:主张表现人物最突出的特点,重视共性,忽视个性。 18.个性典型说:从重视典型共性到重视典型个性。 19.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0.中介—特殊说:包含个别因素又不是个别,包含普遍因素又不是普遍;以个别而言是本质,以本质而言是现象。

21.扁平人物:指故事中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具有类型性和漫画性,表现单一的特性或意念。 22.圆形人物:具有人性的深度,具有多重性格侧面,随作品发展而变化。 23.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点明典型形象的现实基础,陌生指出典型形象的独创性。

24.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5.诗有三境:物境(诗由物生)、情境(诗由情生)、意境(揭示思想与事理)。

26.意象:心理意象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27.寓言式象征意象:指通过故事情节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这正是故事的主旨。

4

28.符号式象征意象:通过无情节的整个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观念与哲理。

1.叙事作品:指通过人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所推动的构造艺术世界的言语行为,这种构造活动形成的物化形态。 2.叙事视角:即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主要是四种:第三人称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述和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 3.叙述标记: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4.故事:即叙述,从这个意义上讲,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份。组成故事的要素包括事件,情节和情景。 5.事件:是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及其后果。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事件可大可小,但必须要与人物行为有关,作品中的事件有若干层次构成。

6.情节: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系列事件。就是把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

7. 叙述逻辑:根据人物行动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实际上也是普罗普和格雷马斯所说的叙述功能在行动中如何实现的规律。

8.?扁平?人物:即性格人物,现在有时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扁平人物有两大长处:一是容易辨认,二是容易记忆。

9.表意性人物:是不具有性格内涵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10.叙述功能: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对叙述功能的研究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形态研究中提出的。

11.隐含的作者:当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事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12.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时距、次序、频率。 13.显在叙述者: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倾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 14.隐在叙述者: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 15.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16.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17.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 18.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 19.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

20.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即故事中所虚构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过程;这个时间的顺序和长短是由所述的故事内容给出。

21.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或者说是读者阅读文本所依照的顺序;这个时间实际上是叙述语言本身的前后顺序和长短。

22.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23.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接续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 24.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25.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 26.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27.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28.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29.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人物、结构、行动。 30.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31.人物:推动故事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 32.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33.结构:故事各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叙事作品结构分为:①表层结构,即叙事文本自身的结构;②深层

5

结构,即超出叙事文本的文化结构。

34.表层结构:按叙述顺序组成的各叙述单元间的关系。

35.深层结构:故事各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某种内在结构关系排列组织起来的超出叙述顺序的整体。 36.行动: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

37.符号矩阵:由一种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是格雷马斯提出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38.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 39.作者:创作作品的人。 40.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41.叙述声音:指那种能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情感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42.隐含叙述者:指读者在叙述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含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实际上是隐藏在人物背后,默默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43.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里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1.三分法:文学作品分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2.抒情作品:指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专门用来抒情达意的,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一类文学作品。

3.情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情感几乎包括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狭义的情感仅指人由于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4.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5.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6.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7.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8.表现论: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艺术理论,它最基本的内容是阐明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因而这种理论又被称为?情感论?。A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B首倡,法国弗尔龙;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C情感与表现是互动的。

9.移情论:自19世纪以来在西方相当流行。认为抒发情感是?转移?情感或?投射?情感。

10.托尔斯泰传达论:托尔斯泰认为抒发情感就是传达情感,?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由此可见,其艺术理论就是传达论。

11.抒情原则: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古曲主义抒情原则。浪漫主义抒情原则。象征主义抒情原则。

12.象征主义:有广、狭义之分。狭义的象征主义指19世纪中叶以法国为核心形成的文学运动,学界常将其视为西方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广义的象征主义指西方19世纪中叶以来一种有别于传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运动。主张通过象征、暗示、对比和联想表现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与哲理。 13.抒情的语法策略:是从语言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谙此道。比如,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是指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

14.抒情的修辞策略: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从文学史和修辞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很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重要的四种。

15.颂诗:最初是一种歌,可以是一种节奏鲜明、格调高昂的抒情诗,也可以是一种追求技巧、沉于冥思的抒情诗,既能表现集体情感又能抒发个人感受,通常用来歌颂神圣。《诗经》中就不乏颂诗,屈原的《橘颂》可列入颂诗

6

的范畴。

16.情诗:用来歌唱爱情的诗,在抒情作品中,它抒发的情感最为强烈、真挚和细腻,也最具个人色彩。如《诗经》 17.原型意向: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因而产生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向。如中国抒情传统中的?浮云、大雁、流水、杨柳?等。

18.哀诗:也称悲诗、挽歌,用来悼念死者和表达悲哀之情的抒情作品,也有为死者安魂、令败者止悲的功用。楚辞中的《国殇》《哀郢》皆为哀诗中的佳作。

19.悖论: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似非而是的语句,创造悖论的方法很多,但有个基本原则常情地使用语言。它或以暴力扭曲语言的原意,使之变形;或把逻辑上不像甚至相互对立的语句联在一起,令人不明就里使用这些手段,常造成诗在语言与结构上的不协调和不一致,并进而产生丰富的含义。 20.韵律:指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而造成的和谐音调。在西方,韵律是统称,可以分为韵与律两个方面。把同一个音或类似的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按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21.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国,?小品?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意为篇幅短小之文。我国的小品文特别注重情感(情)、兴趣(趣)和韵味(韵)。西方的小品文起源于法国蒙田,英国培根紧随其后。西方抒情小品文有以下特点:A注重描写个人经历、境遇,抒发个人情感、情绪;B具有坦荡开阔的心胸和闲适恳切的调格。

22.抒情作品:是专门用来抒情达意的,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抒情作品指是指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23.抒情母题: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如中国抒情传统中的?思归、怀乡、伤逝、惜别等?。

24.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25.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26.抒情策略:创作时,作者总是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这种方法和手段谓之抒情策略。

1.文体:是风格的载体。是一些持久性的体制、样式、类型,都是广义的语言秩序,似乎超然于时代和个人外。文体大体分为三个层面:作品的体裁、体制;文学的语体;文学的风格。

2.文学语体:与一定的体裁相匹配而显示其特征的文学语言,表现为特定的语言体式。抒情语体;叙事语体;对话语体。

3.规范语体:指具有规范性的语体。语体是语言的体式,是文体的第二层面。作为文体第一层面的体裁,要靠语体来实现。每一种体裁,都有自己的语言体式,构成其规定性,从而与其他题材既相通又相区别,以免互相混淆。

4.自由语体:指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规范语体只体现了一定体裁的体格,而只有自由语体才真正体现了作家的艺术风格,即创作个性。自由语体是作家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它本身就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5.气势:指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

6.氛围:弥漫于作品中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场面、环境相结合构成的特定的意境和情境。 7.文采: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之一,指作品中的言语色彩,也即语言的特殊组成,是文学风格的外表。 8.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

9.韵味: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由于它是含而不露的,所以特别需要读者去品味。

10.抒情语体:抒情语体是种特别钟爱声音功能、擅长偏离语言常规且频繁运用修辞手法的语言体式,多用于诗歌创作,也用于别的体裁中的抒情场合。

11.叙述语体:用于叙述事件,在叙事性问题中广泛使用。具有虚拟性,且不是单声话语,而是双声话语,具有

7

?多音齐鸣?的特点。正是这种虚拟的、双声的、多音齐鸣的叙述语体,使小说等叙事类文体得以构建起广阔、深邃、复杂因而也更引人入胜的艺术世界。

12.对话语体:富于动作性,要求性格化和口语化的语体,多在戏剧文学创作中使用。动作性、性格化、口语化。 13.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4.创作个性: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

15.日常个性: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它是创作个性形成的基础。

16.民族风格:一般由民族的语言风格、民族神话、民族宗教、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艺术、民族科学、民族历史和民族的审美理想等,风格总是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民族特征、民族精神特点、审美要求。 17.地域风格:是某一地域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点。

18.刚柔说: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理论,即把文学风格区分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属于简分法。

19.豪放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有人认为范仲淹开其风,有人认为苏轼发其端。就其成就和影响来说,当推苏轼和辛弃疾,有?苏辛词派?之称。风格特色是气象恢弘,境界雄奇,文势奔放。

20.婉约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婉约派的风格特色是情思绵密,语气吞吐,格调文雅。代表作柳永《雨霖铃》。

21.风格美:指风格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是区别不同风格类型的标志。不同的风格类型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是作家在文学史上争得坐标位置的一种艺术力量。

22.时代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23.流派风格: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色。

1.文学创作主体:指已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中的作家个体。

2.文学创作客体:1)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2)以往的看法:客体是主观情感;是客观自然事物;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的深层心理;四种看法都不全面。 3.艺术情感:是创作和接受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4.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5.政治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6.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7.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8.艺术想象: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9.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10.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

11.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2.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13.构思:指作家艺术家调动各种心理机能将纷乱的材料组织成有序的假想世界的过程。

14.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机:主导动机指在整个创作过程起主要作用,决定着创作方向的动机;非主导动机指起着从属作用的动机。

15.积极动机和消极动机:积极动机是指那种指向比较高尚的目标的创作动机,消极动机则是那些指向较为低级

8

目标的创作动机。

16.创作过程:是作家从特定的创作动机出发,在创作冲动的驱使下所进行的建构艺术世界的全部活动。包括以下环节:A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B艺术构思。C艺术传达。D修改与润色。

17.艺术构思: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况、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并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整个思维过程。 18.艺术概括: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选定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的过程。艺术综合、艺术简化。 19.艺术综合:是对各种材料进行重新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20.艺术简化:指创作过程中作家对所写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将其特征勾勒出来,而对那些大量的、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完全省略。

21.艺术变形: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造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22.艺术直觉: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23.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24.艺术理解: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25.艺术传达:作家艺术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某种人们普遍认可的艺术形式显现出来。

26.创作动机与创作冲动:创作动机是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主观目的。创作冲动是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的心理驱动力,推动着作家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没有创作冲动也就没有艺术创作。 27.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28.艺术灵感:文学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29.感物说: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观点,认为决定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是?养气?,即进行主体内在精神的自我修养。

30.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最主要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31.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32.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33.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34.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35.胸有成足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认为作家、艺术家在创作前要先对描写对象的特征了然于胸,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36.艺术概况:艺术构思的具体方式,是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其所选定的材料进一步提炼加工的过程,具体包括艺术综合与艺术简化两种方式。

37.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指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自觉遵守的诸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示,具体包括艺术真实性追求、社会价值追求、形式美追求。

38.艺术真实性:文学作品中客观地反映生活实际,充分表情达意,给人以合情、合理、合意之感的审美追求。包括历史真实、情感真实、细节真实。

39.细节真实:艺术创作真实性原则中的一个方面,指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环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看上去像真的一样。

1.文学产生:是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者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简言之即文学产品的生产。 2.文学传播: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传播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即人们所说的文学的出版发行与社会流通活动。 3.文学接受:指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与再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精神活动。

4.接受心境:指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它会直接影响到接受者的阅读行为与接受效果。

5.高雅文学:又称纯文学、美文学、严肃文学、精英文学,是种典雅精致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主要服务于社会上文化修养较高的阶层。

9

6.预备情绪: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首先提出。它是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过程跃进的中间环节,是读者受作品基本特质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情绪。是种?前审美?的心理状态。

7.审美心理结构: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8.同化: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是审美心理结构对作品采取的两种主要应对方式之一,而且一般是首先采用的反应方式。同化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总是把具体文学作品整合到他原先就存在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当作品的信息与结构一致时,审美心理结构就得到强化与巩固。

9.顺应:审美心理结构的顺应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与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新因素发生严重的不一致,结构无法同化作品,只能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的新情况,作品对原有审美心理结构起改变与更新的作用。

10.召唤结构:由德国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伊瑟尔首先提出。是指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

11.合理误读:在一定限度内,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

12.空白:文本中未写出或未明确写出的部分,是文本中已写出部分向读者暗示或揭示的东西,有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填补与充实。

13.作品的具体化:指接受者在阅读中完成作品、实现作品的创造性的接受过程。

14.审美效果:指接受者在审美体验的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 15.接受者的审美体验: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精神活动,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评判等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

16.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情感的宣泄指接受者某种被压抑的情感通过作品的渠道得到排遣与疏导,从而导致心理的平衡和愉悦。补偿指接受者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的情感体验借助文学作品得到弥补和替代性的满足。升华是接受者的自然情感、生活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合二为一,上升到一种艺术情感。

17.文化认同:指通过文化接受而产生的作家与接受者,接受者与接受者间对某种文化价值的相同或相近的评价。

18.文学的社会交往:是指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19.文学消费: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20.文学生产: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

21.文学批评: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22.印象性批评:感想式的鉴赏式的批评。 23.注释式批评:解释词句、阐释原意为主的批评。

24.评点式批评:在原作上加以批注、点评并与原作一起印行的批评。

25.英美新批评派批评:主张作品中心论,注重形式与文本的研究与批评。倡导?细读法?。

26.精神分析批评:强调泛性欲论,用俄底浦斯情结来解释创作动机,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欲望的达成。 27.神话原型批评:主张将作品放到某文学原型中去研究,提倡远古神话与现代作品相联系,不同民族文学相比较。

28.结构主义批评:探求主宰具体作品的抽象结构。认为作品是个符号系统,按语言规则组织起来的语言产物。 29.接受美学批评: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决定一切。

30.女性主义批评:反对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某种程度上颠覆和质疑传统价值观和文学批评传统。

31.后结构主义批评:否定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文学是个无中心的系统,是闪烁变化的语言符号的游戏。 32.期待视野:是关于文学接受过程的概念,德国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首先提出。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前已有的对接受客体的预估与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理解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

10

33.预备情绪:是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过程跃进的中间环节,是读者受作品基本特质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情绪。波兰现象学美家英加登首先提出。

34.心灵共鸣: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与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的情感沟通,也指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动、兴奋的审美体验。

35.作品的思想价值:指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中寓含的思想意义和作者对它的态度、评价,以及它对接受者具有思想启迪的力量。

1.文学的世界性:是指能代表各民族文学成就的优秀作品越出国门,流传世界,作家们越来越具有?地球村?的观念和视野;另一方面,各民族文学互相借鉴、互相吸取和交融汇合,催生出具有世界性特征的新的文学素质。

2.文学的继承性:是指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学遗产中汲取思想和艺术养分,受到业已形成的文学惯例和传统的影响。

3.文学的革新性:是指文学要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和反映对象的变化,仅靠对原有文学遗产的继承是不够的,还要在文学的继承基础上进行革新和创造,以产生异于前人和超越前人的作品。

4.文学体裁:指表达作品内容的具体文学样式。体裁是文学作品形式的最外层因素,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体裁形式。

5.格律诗:指诗的节、行、字(或音步)数目以及声调和用韵都有严格规定的诗体。

6.诗歌: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高度凝练,充满情感与想象、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之美的文学体裁。 7.散文:是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和特殊境遇、语言具有审美性的文学体裁。 8.小说:是种侧重刻画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社会生活环境的具有虚构性的文学体裁。

9.剧本:指供演出或拍摄用的戏剧、电影、电视的文学底本,是以人物台词为主要手段、事件与场景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戏剧冲突的文学体裁。

10.古典主义:17世纪始于法国的文学思潮,创作实践和理论上以古希腊、古罗马为典范,得名‘古典主义’。在17世纪法国的戏剧创作中达到高峰,以悲剧家高乃依、拉辛、喜剧家莫里哀、理论家布瓦洛为代表。古典主义是文学史上

首个有系统的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思潮,崇尚理性,适应于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相结合

的历史现实,以唯理论为其气象依据。它尊奉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传统,力求形式的完善,结构严谨,语言明晰,体现出高雅的趣味。后来古典主义由于形式严格刻板,人物形象的类型化、概念化而受到浪漫主义的猛烈抨击,失去主宰地位而衰败。拥护王权;崇尚理性,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语言典雅,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11.浪漫主义:有两种含义。一是浪漫主义思潮,二是浪漫主义创作所遵循的原则。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欧洲盛行。它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反叛,代替了古典主义文学,成为遍及欧洲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民主运动以及民族自觉、解放运动在文学上的反应。否定旧传统、旧制度,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乃至于个性的解放,是当时思想文化界的普遍趋向,并深受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浪漫主义侧重表现的是理想境界,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在艺术形象的构思上,按照作家主观的情感逻辑而不是生活本身的逻辑,去想象和创造形象和理想境界。它往往着力于寄寓了主观理想的大自然抒写。

12.现实主义:有两种含义。一是现实主义思潮,二是现实主义创作遵循的原则。19世纪盛行欧美。19世纪30年代兴起。首先在英法风行。法国的司汤达、巴乐扎克,英国的狄更斯、萨克雷是杰出代表。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概念一直不太流行,恩格斯对它进行明确阐发并给予高度重视。《致哈克奈斯》信中确立了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典范作家的地位,提出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它是面对现实生活的,要按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刻画、描写、其态度是客观的。现实主义并非对生活照相式的复写,而要提炼、塑造出典型。

13.文学思潮:在一定的时空范围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的潮流。 14.未来主义:否定传统,赞美运动与力,打破语言规律,任从直觉。

11

15.表现主义:反对再现,主张纯粹反映世界形象,强调主观感受的绝对性。

16.巫术说:主张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巫术的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才促成艺术的诞生。

17.摹仿说:是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它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善于摹仿,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摹仿本能,艺术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斯多德。前者摹仿自然、后者摹仿社会人生。

18.游戏说:认为艺术与游戏一样,是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精神束缚、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代表人物是席勒与斯宾塞。

19.劳动说:即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倡导者是俄国普列汉诺夫。

20.原始艺术:人类在史前社会创造最初的形成中的艺术。

21.现代主义: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蔓延西方及世界的文学思潮。主要派别有象征主义。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兴起,以法国波德莱尔为代表。20世纪初,现代主义流派出现了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英美为中心的意识流,以法国为中心的超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主张表现论,反对再现论,强调主观性、自我表现。现代主义作家重视艺术想象,强调艺术直觉,提出心理现实主义的理论,把内在想象高置于客观现实之上。现代主义文学注重形式的创新,在语言形式、叙述方法、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 22.超现实主义:反传统,反现性,主张遵从潜意识创作,进行所谓?自动写作?。

23.自然主义:着重描写现实生活的非本质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外在真实,反对典型化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与情感因素。片面发展现实主义再现生活的原则,不能反映生活本质。追求纯粹客观。

24.后现代主义:现代西方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黑色幽默。

25.存在主义:关注荒谬、虚无世界中的人生苦难,意识荒谬的存在性,强调自我选择。 26.新小说:反对虚构,力求客观化描写,反倾向,构造新的小说结构。

27.文学流派:在一定有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1.简述表现说的基本倾向。

答:①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②表现说主张以外部现实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③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2.?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学者姚斯说:?文学作品并不是对于每个时代的每个观察者都以同一面貌出现的自在客体,并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像一部乐谱、时刻等待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反映。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现实生命。?从体验说角度谈这句话理解。【对姚斯?接受美学?的理解】

答:①这是文学体验说对文学本质的基本认识,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②体验说认为?文本?是死的,不能成为供读者观照的审美对象。?文本?要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经过读者的体验和想象,并与读者构成对话关系时,才能实现为审美对象,才转变为真正的作品。所以在读者的阅读活动外,在读者的意向性体验外,就不存在文学。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活动中;③这一观点打破了?客观说?把作品理解为一个与社会、与读者无关的封闭的和?自足体?的观点,开阔了人们的审美视野,是合理的。

3.广义的文化概念和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有何异同?

答:A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认为文化与人的本质相联系。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有无文化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强调?人话?这一点上二者是相同的。B不同点:①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把符号作为人的最重要标志,没有符号,符号活动和符号思维,人的本质就无法突现出来,文化是人运用符号及其意义而创造的。②符号论的文化概念认为文化是指蕴蓄在人的灵魂深处的精神文化、观念文化而言的,具体地说,文化是人性

12

展开的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等各个?扇面?。换言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创造的产品及意义的总和。

4.为什么应以符号论的文化概念审视文学?

答:①因为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是人类深层次的文化,它是人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展现诗意的人生意义和精神追求,尤其包括人的审美理想的追求;②从文化概念上来理解文学,旨在强调文学作为一种文化,与语言、神话、宗教、科学、历史等精神形态的文化有更密切的互动关系。所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一旦进入文学作品中,就变成具有符号意义的精神文化了。从这个意义上看,以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来审视文学是最为可取的。

5.鲁迅赞美《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人们把文学著作称为?史诗?或?百科全书??从文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角度加以说明。

答:文学和历史文化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但都可以达到对事物普遍性的揭示。而且,要充分认识到文学与历史间互动关系。不但文学中有历史,历史中有文学,而且,历史为文学提供了创作题材,文学反过来丰富了历史。

6.莱辛是怎样区分诗与画的界限的?

答:莱辛认为绘画用的是自然的符号,它适合表现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适合表现静态的事物,如若要表现动态的事物,要选择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而诗用的是语言符号,适合于表现前后持续的事物,适合表现动态的事物。

7.苏轼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文学与艺术文化的关系上谈这句话的理解。

答:①绘画作为视觉艺术,音乐作为听觉艺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是三种最主要的艺术种类;②它们之间有区别(莱辛的《拉奥孔》主要讲诗与画的区别),但也有共同性(苏轼的话主要是讲诗与画的共同性);③各门艺术间不仅是相通的,而且有互动性。 8.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惟一源泉?

答:①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因为文学作品的一切因素都来自社会生活,文学的题材、主题、情景、人物、情节、结构、语言和技巧等都来自生活或生活的赐予、暗示和启发,写实的与虚构的、离奇的与平淡的、抒情的与非抒情的、崇高的与渺小的、幽默的与滑稽的、模糊的与鲜明的、豪放的与婉约的、严谨的与松散的……统统来自社会生活的赐予、暗示和启发。②社会生活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而是社会物,包含了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法律、宗教、道德、伦理、政治、文化传统等复杂关系。这样,文学之反映不可能仅仅是对于单纯自然物的反映,而往往是种带有意识形态性的反映。

9.歌德说:?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从作家反映生活的能动性角度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①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文学不等于就是社会生活本身。社会生活必须经过艺术改造,才能转化为文学;②文学对生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摹写,而是积极能动的感悟,作家的?心?与外在的?物?是互动的;③文学创作中单纯?追求理性?而不顾现实的倾向,和追求?妙肖自然?而不顾主体的倾向是错误的,人对现实的认识、反映和把握总是主客观的统一。

10.狄德罗说:?你是否在你的朋友或情人刚死的时候就作诗哀悼呢?不会。谁在这个当儿去发挥诗才,谁就会倒霉!?及鲁迅所说的文学是无用之用。从审美活动的心理状态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①文学活动是无功利的,但又是有功利的,是二者的结合。②创作和欣赏文学作品时,必须排除功利得失的考虑,才能进入文学的世界。只有在无功利的审美活动中,才会发现事物的美,才会发现诗情画意,从而进入文学的世界;③文学审美意识直接的无功利性正是为了实现间接的有功利性。 11.为什么说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

答:作家通过自己的深刻的审美体验来改造生活、塑造文学形象、创造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作家的审美体验,

13

那么生活的生气、意义和诗意,就不会被显现出来,文学创作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12.以白居易的《观刈麦》为例谈谈作家的创作与体验的关系。

答:①体验和经验不同,经验是纯经历性的,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意、诗意和个性色彩的一种形态。经验指向真理的世界,体验指向价值的世界。②白居易《观刈麦》写了三件事:夏天农民收割麦子的艰辛,贫穷妇人因饥饿而悲伤的述说,诗人深感愧疚。这些内容和诗人的生活经验有关。本诗的诗意并不在这些经验上,而是作者在经验的基础上有了深刻体验。如,作者对农民夏日劳动的艰辛充满同情和感动,体会到?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景况,这就是不同寻常的个性化体验,是诗人个体心灵的闪光。尤其是对贫穷妇人的特写镜头描写,鲜明表现出诗歌深刻的揭露意义。最后作者自愧的感叹,表达了诗人的同情心。这首诗的基础不仅是一般的经验,而是作者的体验;③《观刈麦》是白居易个体体验的结晶。 13.以杜甫的《羌村三首》为例,如何理解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

答:原本一个游子久别回家,是个普通的经验。但因杜甫是在?安史之乱?后,家人不知其生死,为他日夜担忧的情况下突然回家,所以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场面,如?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如?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这些场面由于其独立性,使人久久不能忘怀,于是经验升为刻骨铭心的体验,成为具有诗情画意的诗句。因此,从作者的角度看,文学是作者个别体验的凝结。 14.以李白的诗《月下独酌》为例说明使人体验中情感诗意化。

答:①文学世界中,尽管作家写的是现实世界,但由于它处于作家个体体验中,已属于诗意化的情感世界。李白《月下独酌》这首诗是由于诗人的孤独体验引起的。诗中花、酒、月与人的关系等,不是外在于诗人的客观景物,而是内在?情感物?。从诗人的醉眼看出,属于他个人体验的诗情。②即在体验中?物??我?的距离缩短乃至最后消失,进入?物我同一?境界。自我仿佛移入对象中,与对象融为一体。

15.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段脍炙人口的名言:?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从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该角度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王国维的这段话高度概括了作家的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①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入乎其内?,作家积极进入对象,?物我同一?,物即是我,我即是物,表现出勃勃的生气。自己分享着对象的生命,对象也分享着自己的生命,外在陌生之物,变成内在亲近之物,达到一种?物我同一?的体验,是作家似乎进入对象的生命内部,从而能够把我对象的活动轨迹和生命血脉,导致了艺术形象的生气勃勃。②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王国维说:?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出?就是体验时对对象本身的超越,使作家从日常的世界中分离出意义的世界、情感的世界,也就是对诗意的世界,产生出?高致?的诗意的发现。 16.举例说明什么是体验?

答: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王国维提出?出入?说。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入。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17.作家的体验有哪些物征?

答:①情感诗意化。②意义深刻化。③感受人性化。

18.以李白《独坐敬亭山》为例,说明诗人的体验是一种?移情?体验。

答:文学创作体验是种移情的体验。因为我们把自己沉没于事物,把自己也变成事物,那么事物也像我们一样有感情。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诗人把自己的情感移至于?云?与?山?,所以云会感到?闲?,而那敬亭山则会与他久久对视而不厌倦,景物情感化了。这不但表达李白孤寂、悠闲的情感,而且也把对象写得具有情感,显得更逼真、更生动、更有情趣。

19.屠格涅夫说:?重要的是自己的声音。重要的是生动的、特殊的、自己的、在其他人的嗓音里找不到的音调…….为了这样说和正好发出这个音,应当具备正是这样特殊的嗓子。?从作家感受个性化角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14

答:①经验可以有共同性,但体验往往是个人独特感受;②个性化往往是艺术独创性的标志,作家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③这种个性化的东西来自作家的?才能?,而?才能?主要来源于作家对生活的体验,体验各异,感受各异,描写各异,个性也就表现出来了。

20.以中国当代诗人曾卓《悬崖边的树》为例,说明诗人独特的诗性体验。

答:这首诗写了一棵树,保留了树的身姿,但大大超越了树这种对象,成为一种孤独而倔强的人的象征。它被风吹到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弯曲的身体,似乎即将跃进深谷,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饱含丰富的审美意蕴。诗人之所以能从一棵树里见出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人生、一种生活,是因为诗人的体验具有诗性的超越性。诗人独特的诗性体验导致了对树的审美发现。

2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来说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的确证,从而,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而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说来存在着,因为对我说来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从严格区别客观存在与审美对象这个角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①文学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根本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即人在文学活动中体现了人的意识、心理和一切本质力量,把自然当做人的对象,从而建立起活动的机制。②在此,要严格区别客观存在和审美对象。一支乐曲虽是客观存在,但它不被人们所欣赏,或由于主体缺少音乐的耳朵而实际上没有欣赏时,这时它对该主体来说毫无意义,它不是对象,欣赏活动也无法形成。活动有待于主体和对象关系的确立。③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22.简要说明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答:①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广泛包容性。世界上的一切人物、事物、场景…无一不可以用词语符号表示出来,并间接刺激人的感官。②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思想深刻性。 23.论述文学的审美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A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广泛包容性。文学这一特点充分体现在文学审美活动上。审美活动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审美可以融化生活的一切,所以文学审美最为丰富,文学的审美对象有美有丑,有喜有悲…….文学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情感或拥抱或排斥或喜爱或憎恨一切,生活里的一切都可以当作审美观照的对象,都可以成为作家和读者的诗意过滤,文学审美活动具有的包容性,是别的艺术不可能达到的。B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思想深刻性。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蕴含的思想往往比其他艺术更深刻。因为词语并非物质性材料,具有实质性内容的词义是种精神性表象,不是眼前外在事物,是在心领神会,使人们能够心领神会直接趋向认知,思考,便于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深入的把握。所以,文学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思想性的艺术,甚至可以直接称为思想的艺术。

24.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答:①审美是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②主体心理层。③客观对象层。④心理时空层。⑤历史文化层。 25.什么是文学审美的意识形态性?

答:A性质上,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B主体把握对象上,是认识又是情感。C目的功能上,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D反映生活上,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

26.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 答: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文学源于生活;二是文学改造生活。 27.试析文学与自然科学文化教育的异同。

答:①文学(包括艺术)与科学文化(这里指自然科学)是不同的: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主要是自然世界,科学也研究人自身,但在科学中,尤其自然科学中,人主要作为自然对象进入科学视野。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奥秘:文学偏重感性,揭示的是人心灵方面的奥秘、情感的奥秘;科学偏重理性,揭示的是自然方面的奥秘。二者都追求真与美,文学追求的主要是人的情感的真,科

15

学追求客观世界规律的真。科学在必须选择时,选择真而牺牲美。文学在真与美二者中永不做单一选择,要求真、善、美的统一。②文学与科学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和相互促进关系。【下题划线部分】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文化与科学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结晶,二者的关系无法分割。艺术文化可增强人的人文素质,促进科学的发展,科学文化则增强人的科学素质,给艺术文化以推动力量。 28.试述文学和科学的互动关系。

答:①科学文化以其理性智慧、知识性和深刻性塑造了文学家,促进了艺术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从某些方面启示艺术文化的开展。②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文化以其情感智慧影响科学家的精神世界,给科学发展带来感受力、情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促进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 1.简述什么是再现说?

答:①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②体现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③忽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媒介的作用。 2.简述什么是表现说?

答:①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的情感流露。②文学是作家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③主张以外部现实为对象。④以不平凡的色彩描写平凡事物。 3.再现和表现有何区别?为什么说表现也要以生活为基础?

答:1)文学创作的复杂情况也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有的是重再现的,有的是重表现的。再现是指注重客观描写外部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表现是指注重抒发作家内心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2)表现性的作品,虽专注于作家内心感情的抒发,但作家抒发的感情仍然是外在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折射的结果。由此,一切抒发内心世界的、注重表现的作品,也以生活作为基础的。 4.简述什么是实用说?

答:①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②保守的一面,文学成为麻痹人精神,维护统治。③积极的一面,促进人的解放,推动社会前进。 5.简述什么是客观说?

答:①将作品抬高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位。②切断作品与作家、读者的联系,把文学作为独立的存在体。 6.什么是体验说?

答:①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和阅读作品时的感受与再创造。②只有读者参与,文本才成为作品,完成文学的创造。

7.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

答:①时代原因。②自身发展的原因。?模仿—表现—变形—装饰?发展趋势。③与人的观点不同及其变化有关。 8.简述什么是文学,怎么理解文学定义?

答:①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凝结个体体验,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②文学是一种文化模式。③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④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⑤文学是读者与作家,读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⑥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9.什么是文学的文化意义?

答:①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②叩问人生的意义;③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④憧憬人类的未来。 10.文学的文化意义是怎样发现的?

答:①通过有效的阅读。②品质阅读。③价值阅读。 11.文学观念为什么是发展变化的?

答:文学观念是人们对文学的看法,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学观念不断发展变代的原因。:A时代原因。不同时代由于社会需要不同,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文学。所谓:兴系乎时序,文变染乎世情。时序变化推动文学的变化。文学变化发展了,文学观念也随之发展。B文学自身的变代。据考察,文学与其他艺术一样,有自身的变代运动,这是由再现到表现,再由表现到装饰,文学自身的这种运动一般总是螺旋式发展。C不同群体不同地位的人,观点不同,对文学也会产生不同看法。

16

12.什么是符号论的文化教育定义?

答:符号论认为,文化教育是人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产生的具有意义的精神产品,它不同于广义和义的文化教育定义。

13.文学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答: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问人的生存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惮憬人类的末来。 14.怎样理解文学对生活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

答:文学对生活的反映不是对社会生活的机械摹仿、简单再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脑中的能动反映,它既服从自然又不等于自然,是作家创作的?第二自然?。因此,所谓能动反映就是经过作家的选择、集中、想象、虚构等艺术加工的创造性反映。 15.文学能动反映生活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文学能动反映生活,表现在:A变位与变形。马克思指出,人类的意识是在人的头脑中变位、变形的物质。在文艺创作中,通过艺术想象使客观事物变位、变形,改变客观事物外貌和在时间、空间上的原有位置,是文学能动反映生活最常见的、也是最突出的表现。例:王维?雪里芭蕉?是变位,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是变形。B以形传神,显现意蕴。作家反映生活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传达出事物内在的?神?,即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意蕴?是比直接显现出的形象更深远的一种东西。C渗透个性,表现心灵。文学不是纯然的自我表现,但作家可以而且也必然会在作品中表现?自我?。只要这个?自我?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与时代、人民息息相关,那么表现自我心灵就是文学能动反映生活的深刻表现。 16.文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所谓?文之与史,较然异辙?,二者是不同的文化形态,应加以区分。但我们应认识到,无论历史还是文学。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普遍性的揭示。就历史而言,辩证表明:历史路径是螺旋型一升的,每一种社会形态(如历史人物、历史行为等)都可能在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重复若干次,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出现的相似点,就是沟通历史和现实的桥梁,具有普遍性。就文学而言,并不因其虚构性而丧失真实性和普遍性。就文学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层面说,它能深入到现实的底层,达到对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的揭示。 17.什么是文学的艺术真实性?举例说明。

答:文学真实性,不是自然形态的生活真实性,而是艺术真实性。艺术真实性是作家用所创造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揭示生活本质规律、表现人们感情的特性。艺术形象是虚构的,但又是合情合理的,这就是艺术真实。1)艺术真实是假定的真实,是?假?中求真,它与自然主义的机械摹仿相对立。艺术真实不是照抄生活,而是对生活真实进行必要的选择、提炼、集中、补充、推断、虚构和想象,进行重新创造。艺术真实是虚构的真实,想象的真实,具有假定性、虚构性的突出特性,而这一切都符合生活的本质规律和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例:生活中花不溅泪,鸟不惊心,但文学作品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李贺?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都是艺术的真实。)2)艺术真实既要符合客体的本质规律,又要切合主体的情感规律,与主观随意性相对立。艺术真实既不纯客观,也不纯主观,而是主客观的统一。(例:《安娜·卡列尼娜》中男主人不会开枪自杀,女主人也不会卧轨自尽,而人物性格上已形成,在那种情势下是合乎生活逻辑的。)A艺术真实要符合描写客体的本质规律,体现生活固有逻辑。B艺术真实要切合作家的情感逻辑。3)艺术真实性的基本特征是假定性、真理性和真诚性的统一。假定性使它与生活真实区别开来,真理性使它与表面逼真区别开来,真诚性使它与一般科学真理区别开来。 18.人的审美活动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答:审美的实现需要四个层面协同合作:A主体心理层,审美的审,即观照—感悟—判断,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即以人的心理器官去审察、感悟、领悟,周围现实的或文学所呈现的事物,在观照感悟过程中,人作为主体的一切心理机制,包括注意,感知,回忆,联想,情感,想象等都处在高度活跃状态。B审美对象层,审美的美是现实事物或文学中所呈现的事物,这是审的对象,对象很复杂,有美有丑,有崇高、悲喜等,都可统称为审美。没有审美的对象,审美活动不可能形成。C时空心境层。审美作为一种活动必须有

17

特定的心理时空的关系组合。审美活动中,孤立的事物无所谓美或不美。马克思提出,美不是无条件。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对不同的人,这是不一样的,D历史文化层。审美活动的实现必须有历史文化条件。审美活动不只是瞬间存在,它的每一次实现都必然渗透人类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历史文化传统又渗透、积淀到每一次审美活动中。人们总感觉到审美活动让我们想起了过去的什么。美往往是文化传统凝结的成果。 19.经验与体验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答:社会生活中,人们都有自己的经历,这些经历有些属于经验,有些属于体验。人的经验是他的生物的或社会的阅历,大致有二:一种是纯经历性的,就是说他经历了这件事,并有相关的常识和知识;另一种则不但有过这个经验,还在这经历中见出生命的深刻意义,动人诗意和个性色彩,那么这经验就成为一种体验了,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经验的升华。 20.结合某一人物形象分析文学的文化意义。

答: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人与符号与文化是三位一体的,那么文学的文化意义必然与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意义、人与人的交往沟通境况以及人所憧憬的理想密切相关,也就是与人的精神关怀密切相关。文学的文化意义包括四点: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人的生存是偏于动物性还是人性,这是文化首先关心的事情。文学若能揭示人的现实生存状况,那么就有了文化意义,因为它是揭露这种文化的非人性和反人性的性质,这就具有了对人的精神关怀的价值了。批判现实的假、恶、丑的作品,一般而言就在这方面具备了文化意义。2)扣问人的生存意义。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是幸福?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体现了人的生存意义,也是精神文化中一些基本的观念。文化把人的生物性欲望变成一种美学的哲学的精神活动。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联系。文化的群体性十分突出。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文学中的交往对话关系,以诗情画意延伸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显示出文学的文化意义。4)憧憬人类的未来。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是动物总是浑浑噩噩地活着,它们没有理想,不能预测未来。人是一种有理想的动物。人类怀着对未来的筹划、希望生活着。人有理想、幻想,若没有文化的升华,那么人类就要倒退回原始状态中。人类因为有了文化,才真正成为了人。同时文化使未来有现实之根,未来因文化变得美好。5)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是构建文学作品的基本手段,离开语言就没有文学。语言本身又是一种文化,即语言文化。文学的文化意义之一,是为人们学习和丰富语言文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库。 21.什么是艺术虚构?为什么说艺术虚构必须以生活为基础?

答:艺术虚构是作家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和生活固有的逻辑,通过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艺术虚构必须以生活为基础。离开生活,想象的翅膀就无法腾飞,虚构就寸步难行。 22.什么是文学的倾向性?文学的真实性和倾向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文学作品的倾向性是指,作家在创作中倾注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感情态度和审美情趣而表现出对生活的明确评判,流露出对特定生活的褒贬、爱憎等情感态度。1)文学作品中,真实性是进步的倾向性的基础。艺术真实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它能深入到生活深层,提示出生活固有的本质规律。而作品进步的倾向性,并不是作家主观随意的偏见,是从作品所描写的冲突产生出来的。因此真实性与进步的倾向性不但是一致的,而且真实性还是进步的倾向性的基础。2)文学作品中,进步的倾向性可以加强真实性。进步的倾向性是作家在进步的世界观指导下,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的、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情感态度,是合乎生活内在规律的。进步的倾向性不但不会削弱真实性,反而能加强真实性。 1.文学文本与一般文本相比,所具有的自身特点有哪些?

答:①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系统。②文学文本要通过传达人生体验而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③文学文本有待于读者阅读和接受。

2.简述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

答:文学语言实际上直接以个人的言语方式(包括言语动作和言语作品)存在。文学总是以言语的方式?说话?。文学不是作为一般语言而是作为个人言语而存在,即不是作为笼统的普遍性语言结构而是作为个人的具体言语行为而存在。

18

3.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为例,试谈平仄在形式节奏与和谐上的作用?

答:平仄是平声字和仄声字间相互有规律地调配造成的节奏与和谐状况。对古典诗词来说,平仄是形成语音节奏与和谐美的基本手段之一。以毛泽东《七律·长征》为例,平仄在形式节奏与和谐上的作用:这里每句内部都是平仄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形成一种高低起伏的节奏感;同时,每一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几乎都相反(有的地方可平可仄),如:?更喜/岷山/千里雪?与?三军/过后/尽开颜?,在平仄上正好相对应,显出高低起伏的节奏。而每一个对句和出句间的平仄相同(有的地方可平可仄),则为了造成一种和谐效果。如?大渡桥横…?与?更喜岷山…?这样,这首诗既有节奏又求和谐,形成一种音乐美。这种音乐情境的享受,使读者更能领略诗人所表达的不畏艰险的胸怀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头四句为例,说明韵律为什么象征着内容?

答:这四句诗若用?官话?来念,押韵的字?折?和?雪?、?来?和?开?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如果换用它属于吴语的家乡方言常州话来念,诗头两句就收迫促的入声字?折?和?雪?,而后两句则收流畅的平声字?来?和?开?。这种迫促和流畅间的明显变化,从语音上暗示出从冰天雪地到春暖花开这两个世界的转变和分野,表明?韵律象征着内容?。这个例子证明,汉语音律的变化意义并不只是单纯语音上的,并不只是外在形式上的,而是直接与意义的变化相联系,或直接导致了意义的变化,从而?韵律象征着内容?。 5.举例说明文学语言组织有哪些基本的辞格层面?

答:A比喻和借代。比喻有三种:明喻、暗喻和借喻。①明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②暗喻: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冰心《往事》③借喻: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借代是借用其他名称或语句代替常用的名称或语句的语言方式。借代辞格由本体和借体组成。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B对偶和反复。①当句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②邻句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③隔句对:谁言碧山曲,不费青松直;谁言浊水泥,不污明月色。孟郊《寓言》④反复: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行路难》。C倒装和反讽。①倒装: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②反讽:宝玉道:?没有枕头,咱们在一个枕头上吧!?黛玉听了,睁开眼,起身笑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魔星’——请枕这一个!?曹雪芹《红楼梦》。

6.以唐代诗人卢纶的《送李瑞》为例,说明中国古代绝句通篇组织的法则。

答:1)篇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古代作诗的篇法讲究?起承转合?。以绝句言之,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律诗的第一、二、三、四联,分别是起、承、转、合。《送李瑞》是五律诗。A起联?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上句点出时令为冬季,地点是故乡。次句交代伤离别题旨。B承联?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上句指行者,下句指送者。传达出寒云低垂行路正难、暮雪塞途归家不易的境况。C转联?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转出新意:想象彼此离别后的情景,既怜行者的天涯孤旅,又悲自己独自在家的寂寞。D合联?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合联写送别后世事难料而后会难期的深切感触。2)这里,起、承、转、合层次分明,组成一个有序而完整的篇章结构。但这种篇法并非一个刻板公式。

7.什么文学语言组织?它的特性如何?特征是什么?

答:1)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2)特性:A文学语言组织是符号构成,人类创造的符号多种多样,除了语言随意照搬的产物,而具有自身的语言存在方式,每一部文学文本都具有自身的语言性构造。B作为一种语言构造,文学语言组织在实现表现性目的的过程中,这种语言可能呈现出独特特征,从而传达出作家的独特个性。3)特征:①是一种语言性构造。②具有整体性。③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 8.简述文学语言组织的特性。

答:1)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人特性。

19

9.什么是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文学语言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②特征: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

10.什么是借喻?举例说明。

答:借喻是不用比喻词、甚至连本体也不出现而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样式。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以?花自飘零?比喻作者的青春如花开花落般空自凋零,用?水自流?比喻远行的丈夫如悠悠江水空自流,如此表达出李清照的双重情怀:一重为自己容颜易老而感慨,一重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而让它白白消逝而伤怀。 11.如何理解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更?字的多层意义。

答:①第一层指再次登楼,属数量增加,比喻人生行为的重复出现。②第二层指继续登楼,属质量提高,比喻人生境界继续提升。③第三层指永远不断地登楼,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连续不断和永不停止,比喻人生境界永远不断地向上继续提升,始终不渝,至死方休。 12.论述文学语言组织由哪些层面构成? 答:1)语音层面。2)文法层面。3)辞格层面。 13.什么是反讽?举例说明。

答:反讽(又称倒反、反语或说反话)是意不在正面而在反面或内涵与表面意义相反的语言方式。如:惜春冷笑道:?我虽年轻,这话却不年轻。你们不看书,不识字,所以是书呆子,到说我糊涂!?尤氏道:?你是状元,第一才子!我们糊涂人,不如你明白。?尤氏的话表面夸赞对方,骨子里却充满贬斥。这种反讽方式显然比正面贬斥更含蓄而有力。

14.何谓?炼字?,其目的是什么?

答:1)炼字指为了妥帖完美地表达意义而对字词进行的选择锤炼。2)其目的不仅在于符合节奏和音律,准确表达意义,而且也在于创新。 15.简述文学文本的三个层面。

答:三个层面: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和文学意蕴世界。①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②文学形象系统是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是沟通文学语言组织和文学意蕴世界的中介,处在核心层面。③文学意蕴世界是文学语言组织及其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所可能展现的深层体验空间,是文学文本的最深层面。 16.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在哪里?

答:在专用概念层次上,二者有着较清楚的区别: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造出来有待于读者阅读的语言系统,而文学作品则是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文学作品的意义建立在文学文本的语言基础上,使用术语时,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间区别也会较明显。文学文本经读者阅读后等于文学作品。 17.简述?语言结构?和?言语?的区别。

答:语言结构是语言集团言语的总模式,而言语是在特定语境下个人的说话活动。二者的差异是明显的:1)语言结构是指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而言语则是指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2)语言结构是指语言的社会约定俗成方面,言语则是个人的说话。3)语言结构是一种代码,而言语是一种信息。

18.什么是文学文本?它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答:①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冠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②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未阅读的语言形态。③文学作品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

19.如何理解文学文本?

答:①是一种实际的语言形态。它不是理想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社会语言结构,而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②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③被创造出来被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20

20.什么是文学文本的组成?

答:①文学语言组织。②文学形象系统。③文学意蕴世界。 21.什么叫文学文本中的语言,有何重要地位?

答:①文学文本的语言是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②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③是意义不可分离的生长地。④不仅表达意义而其本身就是意义的组成部分。⑤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

22.中西方是怎样认识文学文本层面的?

答:中西方是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文本的层面问题的。中国古代文论文学文本层面观认为文学文本由言(粗)意(精)两个层面构成。这两种层面观从可见(外在)与不可见(内在)的分别上去立论。这种文本层面理论传统对于当今认识文学文本的层面构造是有启发意义的。西方也存在两类文学文本层面观,A两层面说,主张文学文本包含外在语言层面和内在意蕴层面,B四层面说,认为文学文本由更复杂的四层面组成。 1.简述文学形象系统的形成。

答: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文学形象的形成,与人的精神需要有着内在的联系,它是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展开,与人的知、情、意的审美需要相适应,便形成了由文学典型、文学已经和文学象征意象三者构成的互补性形象系统。 2.举例说明什么是表意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写实性形象。

答:①苏轼《望庐山瀑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意在揭示一种哲理,是表意性形象。②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惜春的情怀,是抒情性形象。③杜甫的诗素有?诗史?称号。《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首诗是对历史的实录,是写实性形象。

3.文学作为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它的特点有哪些?

答:①表诚挚之情。意境中固然要描写景物,然而?意境是使客观景象作为主观情思的注脚?。②状飞动之趣。意境作为一个诗意的空间,不是空旷无物,更不是一片死寂的静土,而是个充满了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的空间,是个鹰飞于天、鱼跃于渊的空灵动荡的世界。③传万物之灵。它传的并非全是物象之神、客观之神,而是主观情感浸染的、诗意盎然的生命异彩和神韵。 4.文学形象的总特征是什么?【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答:①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②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③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④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 5.简述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西方典型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7世纪前,西方典型观基本是类型说。18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黑格尔便是这种观点的代表。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把人类的典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0世纪后,西方关于典型的研究相对显得沉寂,马克思主义典型得到应有和发展,并成为中心议题之一。 6.如何理解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答:特征性是典型必备的美学特征。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表现出来的那种妥贴性,其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可分两个层次来理解。①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这是人物性格最基本方面,它使人物成为独特的、鲜活的富有力的生命。人物性格的最基本方面可以形成这个人物个性的总特征。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林黛玉的多愁善感。②文学典型还必须具有在总特征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这样人物性格才能从心灵到行动得到多层次,多侧面的展现。这是性格在不同生活境遇里的必然反应,而每一种性格特点都能透射出历史的折光,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文学典型正是在鲜的整体特征和丰富的局部特征的展示中,成为一

21

个立体的圆整人物,展现出无穷的个性。如果人物只有总特征而没有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那这个人物写得再好也不过是个单色人物,又称?扁平人物?,常表现为某种类型化倾向。文学典型就是在鲜明的整体特征和丰富的局部特征展示中,成为立体的?圆整人物?,显示出无穷魅力的个性。 7.简述文学典型的丰富的历史意蕴。

答:人类创造典型是为了?直观自身?的审美需要,追求的是典型所应具有的审美认识价值,看看人是怎样在历史和现实中生活,以及历史和现实的本来面貌。世界公认的典型,总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性格刻画,显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从而具有丰厚的历史意蕴。 8.怎样理解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

答:文学形象不是自然和生活的简单摹本,而是经由人类心灵创造的艺术形式,目的是满足人类更高的心灵旨趣,在艺术中体现审美理想。审美理想是指人们在民族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围模式。观念尺度是人们在自觉的审美活动中下意识设定的关于美的种种标准;范型模式是合乎上述标准的感性形态。文学形象的至境形态便是这种范型模式的具体体现。审美理想通过个人的审美实践显示出个人性格特色,同时又以范型模式的形式体现为民族审美趣味的共同性及人类审美理想的共同性,从而制约着全民族及至全人类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因此,文学形象必然体现作家的审美理想。作家不仅可以把生活中的美加以集中、升华,加工成正面体现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还可以自觉不自觉地在审美理想的光照下,把生活中丑陋转化为艺术美。所以各类文学形象都体现或折射着作家的审美理想,在更高意义上满足人类高尚的心灵旨趣,与自然物象明显地区别开来。 9.试述典型、意境、象征意义三种艺术至境形态的区别。

答:A典型、意境、象征意象分别是写实性、抒情性、表意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象,共同服务于人类审美领域的知、情、意的精神需求,有着各自独特、鲜明的?个性?,不能互相替代。①象征意象的本质在于?意?,意境与典型的本质在于?形?。象征意象之?象?不过是意义或理想的载体,形象并不就是它自身,而是另有所指,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的凤凰并不是凤凰本身,而是象征中国的再生。但《红楼梦》中,贾宝玉就是贾宝玉,形象本身就是他自身,形象的本质在于?形?,内在意义和外在形象是吻合的,不可分的。意境也是如此,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榆荫、清泉、长篙、青荇都是实景实情,无象征寓意,形象就是形象本身。②形象塑造的思维方式也不同。典型和意境的艺术思维方式是从具象到具象,象征意象的构思是从抽象到具象。作家艺术家总是先由某种抽象的意念出发,找到它的?客观对应物?,再把它塑造出来。在象征意象创造中,可以使用生活具象,也可以使用超现实的幻象来塑造。但意境和典型创造中,必须始终采用生活具象形式。③象征意象与典型、意境在形象形态上也不同,象征意象通常是荒诞的不合常理、不合常形的?人心营构之象?,不以?逼真?为创造原则。而意境和典型的形象形态,一般要保持与生活形态和自然形态一致,必须遵守?逼肖自然?的法则。这一原则,很容易把象征意象与典型、意境区别开来。④意境与典型的创造目的不同。意境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典型的目的是显示客观的真相、真理,表达出历史意蕴。由于目的不同,典型与意境创造的方法也不同。典型以历史的现实的眼光从生活中选取有特征性的事物,加工成典型,以典型性为追求。意境却以抒情的眼光寓情于景,以开拓审美想象的空间为目的,不再关注利益的社会性、代表性。典型的审美重点是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意境的审美重点是主观情志的抒发。⑤意境与象征意象都十分重视情感的抒发,但它们同中有异。首先在艺术形象形态上有重大差异。意境是借助生活具象来抒情,象征意象却是借助超现实的幻想来抒情。抒情时是否有对理想世界的明显传达,这就是象征意象与意境区别的内在标准。意境中即使有理想的表达也是不留痕迹的,而象征意象中,对理想的表达一般都是热烈而直露的。⑥由于创作目的与创作方式不同,也带来鉴赏方式的差异,典型通过如亲历其境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和认识;意境诱发读者的诗意想象而进入对意境的品味。B由于三种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的差异性,形成了它们的相对独立性,而这种独立性,又构成三者的互补性。于是它们既独立又互补地统一于艺术形象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它们鼎足而为艺术至境三美神,统辖着人类艺术的大千世界。 10.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文学艺术的四个艺术特征】 答:①哲理性。②象征性。③荒诞性。④求解性。

22

11.文学象征意象如何分类?

答:①尚无定则。②寓言工象征意象。③符号式象征意象。 12.怎样理解实者逼肖,虚者自出这句话的含义?

答:这是指关于意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而生,在竟境创造中,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得来,而通过实境的描写完美表达虚境的原则即实者逼肖,虚者自出。但实者逼肖并非照搬生活,而是要在设想中的虚境指导对生活物象进行选择提炼加工,以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为目的,既求形似,又求神似,而后者更重要。 13.意境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答:①刘熙载分类法:明丽鲜艳的美;热烈崇高的美;悲凉凄清的美;和平静穆的美。②王国维分类法: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4.简述象征意象化原则是什么?

答:①以荒诞的幻象表达真实的意念。②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③?意象应合?的原则。意义与形象要对应和契合。

15.什么是典型环境?试述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答:1)恩格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典型环境是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其独特个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有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关系。A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和针对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B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失去了典型人物,环境就成了一盘散沙,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典型环境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3)①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互动性关系。一方面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的基础。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让其人物在环绕着他们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红楼梦》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就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②典型环境还逼迫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水浒传》作者深谙这一规律,许多不愿造反的英雄总是被一步步逼上梁山。最典型的是林冲,小说在前后五回里让他与环境发生强烈冲突,被一步步逼上梁山,使他由宋王朝的忠臣变成造反英雄,充分显示了环境对人物行动的制约、决定作用。③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例如阿Q在未庄本是微不足道的、受人欺凌的,但当他一旦从城里回来,把满把的?铜的?和?银的?往酒店柜台上一甩,地位便立刻改观。充分显示了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环境的反作用。这种现象特别在无产阶级英雄典型那里表现的尤为充分。通过人物的努力,可以带来周围人物思想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甚至推动历史的前进。 16.以刘禹锡《乌衣巷》为例,试述已经为什么是虚实相生的产物?

答:①这首诗的意境结构很明显:除夕阳黄昏、春燕翻飞于六朝旧址的画面是实景,其余对六朝繁华景象的联想、对历史变化的洞察和领悟、对现实的联想与对比、对大唐王朝的担忧以及诗人忠贞正直的形象和思绪等,均在虚境中。这数层意蕴均由实境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得来。可见,虚境的开拓才是意境创造的目的。意境是这种虚实相生的产物。②但本诗意蕴深刻的虚境全是由诗人描绘的展现于眼前的荒凉实境和诗人设置的历史陈迹以及通过燕子故意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联想来造成。诗人采用反衬、对比、讽刺的艺术手法,使实境具有了无限的蕴含力。

17.以余光中《夸父》为例,试述文学象征意象中的象征性。

答:①象征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象征?由意义和意义的表现两方面构成。②?意义的表现?是一种艺术形象。台湾诗人余光中《夸父》就是这种表现的范例,这首立意警策的象征诗,表达了诗人对民族前途乃至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担忧。夕阳西下的落日象征西方文明,?旭日?象征东方文明,?夸父追日?象征中国人在20世纪追逐西方文明的历史进程。诗人以清醒的历史理性反思20世纪人类文明的悲剧,希望中国人能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从追逐西方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树起雄心壮志,从古老的东方文明中探索世界未来,并

23

以此告诫世界,既然西方文明已无法挽救,何不?奔向东方呢??从这首诗的象征性质来看,已暗示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了,?形象?已变为某种意义的载体了。 18.试述文学象征意象中的荒诞性。

答:荒诞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象征意象这一特征,中国古典文论早有所揭示。李贺的诗常是意象荒诞的。清朝学者章学诚认为意象是一种?人心营构之象?,往往以一种精辟荒诞的形象?以衷(表达、暗示)天地自然之理?,达到象征目的。象征意象的荒诞性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形象形态上的荒诞性。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刑天、埃及狮身人面兽、华沙美人鱼等,都是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事物。现代文学意象往往也具有荒诞的形态。如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法国剧作家尤涅斯库笔下一个小镇的人都变成犀牛的故事,也具有这个层面上的荒诞性。二是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现代派文学更刻意表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困境和荒诞。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表现了人类对无望的未来充满期待的荒谬悲剧,以示人生的荒诞性。

19.以苏轼《海棠》为例,谈谈文学意境中何谓虚境,何谓实境,二者关系怎样?(原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答:①实境是指意境中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虚境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象和目的,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②虚境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③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得来。一切都要在实境描写上见功夫。 20.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是什么?

答:①特征性。形象独特内在丰富,贯穿活动的总特征,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②丰厚的历史意蕴。③艺术魅力;生命形式,真实性,合乎理想,新颖性。

21.以郭沫若的《天狗》为例,谈谈文学意象的艺术特征。

(原诗:我是一条天狗啊!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我是月的光,我是日的光,我是一切星球的光,我是X光线的光,我是全宇宙Energy(能量)的总量!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

答:A文学意象有四个艺术特征:①哲理性;②象征性;③荒诞性;④求解性。B①郭沫若《天狗》一诗,首先通过天狗的意象表达诗人对?五四?时代精神的理解,或表达?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精神,体现了意象的观念性、哲理性;②?天狗?与?五四?时代精神之间是通过象征手法来实现的,体现了意象的象征特征;③?天狗?这一形象具有荒诞性,体现了意象的荒诞性特征;④?天狗?象征什么?必须由读者去思索去猜测,体现了意象的审美求解性的特征。

22.以林黛玉为例,说明典型的艺术魅力。

答: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典型独特的审美效果。审美效果表现在:①文学典型以生命形式呈现出无穷魅力;②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其真实性;③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其新颖性。新颖性是典型塑造的独创性。 23.简述语言的二重性。

答:1)语言既是音响印象,又是发音器官的动作;2)语言既是音响和发音的复合单位,又与观念相结合而形成生理与心理的复合体;3)语言既有个人的一面,又有社会的一面;4)语言既包含一个已定的系统,又包含一种演变。

24.什么是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答:①艺术形象的有机性。②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25.试述文学象征意象中的求解性。

答:求解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好的意象往往使人难以得出最确切的结论,一是艺术家有意隐藏自己的立意,以求神秘含蓄。二是作家选择的象征物,是作者为其思想寻找的?客观对应物?,但读者并不了解其

24

思路,只能凭经验、知识和鉴赏力去猜测。如英国诗人布莱克《病玫瑰》。这首诗可理解为?痴情女偏遇歹心郎?的爱情悲剧主题。但布莱克笔下的玫瑰不仅仅是玫瑰,诗中愤激的语调和强烈的情感使读者推断出一个被描述的?花?的悲剧,有着更深的暗示和神秘含义。也许它还象征着狡诈玷污圣洁,欺骗愚弄真诚,?邪恶?利用?美?的纯真善良而摧毁了美,这是人类社会更大的悲剧!由于诗人没有提供更多线索,所以只能成为千古诗谜,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诗中没有确指。由于文学想象的多义性,更能调动读者审美求解的冲动。求解的冲动和意向意蕴的无限性,便形成一种征服与反征服的斗争,最后,个人智慧终于在神秘、无限的意象的意蕴面前发挥到底而仍不能穷尽其奥秘,于是求解的冲动渐渐趋于静态的迷醉。象征意象的审美求解性,正是将读者代入艺术鉴赏的高峰体验——艺术迷醉状态的推动力量。 26.如何理解文学形象的系统性?【第三章】

答:该问题应从两种意义上理解,一是就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的,艺术形象的系统性是其重要表现。从文学形象发挥审美功能的方式看,有的是以单个形象为主,如文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象征意象中的符号式意象;有的以整体意象为主,如文学意境,寓言式象征意象等。但不论哪一种都必须具有系统性,必须统一于整个艺术世界的形象系统。二是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其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的。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存在着审美功能上的互补性,因而存在着更深层面的文学形象类型间的互补性而显示的系统性。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意在揭示一种哲理,指不跳到某事物圈子外,很难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这首诗实际上也赞美了佛教徒们置身世外才能看破红尘的超然地位。引哲理入佛理。 27.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怎样? 答:①相互信赖。②互动性。③辨证统一。 28.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 答:①景中藏情。②情中见景。③情景并茂。 1.简述现代叙事学。

答:①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始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研究叙事艺术。普洛普、列维-斯特劳斯、格雷马斯、巴斯等人为代表的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尝试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这种新理论就被称作?叙事学?。这种新的叙事理论受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影响,对叙事作品的研究侧重于形式结构方面,较多注意到叙事文学的抽象结构关系而不是作品的具体特色,因而被称作结构主义叙事法。②20世纪80年代,以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主的叙事文学研究开始转向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方面。90年代,出现了?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叙事研究借鉴女性主义、对话理论、读者反映批评、精神分析法、历史主义、修辞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理论和方法,扩展了研究思路和视野,叙事学研究趋向了多样化发展。这个时期的叙事学研究被称为?新叙事学?。 2.如何理解叙事的特质?

答:叙事作为一种艺术活动的特质就是通过语言的讲述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叙事既是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又是作者自己的认识体验。讲故事和说故事的行为都意味着对外世界的关心,是对外部世界的体验,理解和解释;同时这种体验、理解和解释在叙事行为中通过叙事语言构成一个艺术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叙事是由人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所推动的构造艺术世界的言语行为。 3.什么是叙述的频率?

答:频率是叙述时间关系的一个方面,是文本中叙述语言和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重复有两类,即事件的重复和叙述的重复。事件的重复是指故事内容重复,即同类事件反复出现。叙述的重复是指同一事件在故事中被反复叙述。事件重复和叙述重复都会使故事的叙述节奏得到强化或产生变化,使故事发展过程更吸引人。 4.简述中西方叙述学的发展?

答:1)西方:神话、史诗—戏剧—长篇小说。2)中国: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志怪传奇—?说话?、戏剧—长篇小说。

5.中西方叙述艺术理论的发展?

答: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虚构、情节—古罗马贺拉斯《诗艺》,人物形象—法国布瓦洛,类型化—黑格

25

尔,性格中心—恩格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明代后期,评点式—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王国维。 6.简述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的关系。

答:①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②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是完全不同的时间概念:前者是虚构的、只存在于作品中世界的时间关系;后者是与叙述行为直接相关的、存在于现实世界、现实的文本写作与阅读活动中的时间关系。但在叙述语言中,这两个时间却形成互相对照的关系,由此构成叙述时间。

7.叙述标记在文学作品中有哪些重要的标记方式及其作用?

答:①叙述标记是叙事作品的作者为了引导读者理解自己表达的意义而在叙述过程中设置标志。②叙述标志有时用来提示写作意图或宗旨。叙事文本中最明显的标记就是标题。有的作品标题很明显地表达了作者想要体现的意图:如《红楼梦》这个标题用一个?梦?字。还有些醒目句段也具有标记意义。常见的醒目句段有放在故事文本外的序跋、题记之类,古典小说中多有这类标记。③有的故事在文本后会加入一些与故事进展无关的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意见。④除了提示创作意图的标记外,还有些标记的作用是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征凸现出来。 8.什么是暗含标记?这种标记在作品中有哪些表现形式?

答:暗含标记是叙述人未直接说出,而是间接暗示出的人物性格引导标记,暗含标记虽然不直接说出人物特征,但由于作者和读者因阅读传统和语境的作用而形成相互间的默契,使读者有可能把握作者的暗示。暗含标记可存在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中,包括经常性的和偶发性的语言行动都能成为暗含标记。此外,外貌、服饰、环境等也同样可以成为人物性格的标记。 9.如何区分事件在故事进展中的不同作用?

答:事件的作用可划分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二类是塑造生动的形象。对第一类事件进一步分析,可发现各事件对于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均等的。有的事件是故事进展线索中的必要环节,直接影响到故事发展的可能与方向;有的使故事线索得以延续和伸展。从故事发展的角度讲,前者是核心事件而后者是辅助事件。

10.简述不同的叙事次序所带来的不同的叙述效果。

答:顺时序叙述的效果如同事件本身发生的过程一样自然合理,容易为人所理解。而逆时序的叙述由于违反了人们理解的事物发展顺序,容易产生引人注意力的效果。逆时序包括倒叙和插叙。倒叙的方式由于打乱了事件发展的顺序,使人猝不及防地进入到故事发展的紧要关头,从而使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使故事更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有的造成一种与叙述者所处的语境相疏离的记忆情调。插叙是在顺时序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或几段与上下文的时间、因果关系不连属的故事内容,使主要的故事进程造成暂时的中断和延宕。 11.为什么说?内在式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是一种接近于第一人称的叙述?

答:这种叙述不同于全知全能式叙述,作者放弃了第三人称可以无所不在的自由,退缩到一个固定的焦点上。如英国女作家沃尔夫《达罗卫夫人》用的是第三人称。故事中有好几位人物,然而叙述焦点始终落在达罗卫夫人身上,除了她的所见、所为、所说外,主要着力描写其心理活动。其他人物都是作为同达罗卫夫人有关的环境中的人物出现。叙述者实际上完全是从达罗卫夫人的角度观察世界的。 12.简述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 答: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13.简述情景描写的重要性。

答:情景是由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叙事故事中必须要有情景描写。故事的进展要通过具体的行动及其环境显现为生动、个别的形象。没有情景的作品即使有完整的故事线索,却无法产生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14.简述故事中人物的二重性。

答:故事中的人物是故事中事件、情节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是使一个故事真正具有意义的根据。从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进程看,人物的作用是推动故事的进展;而从人物自身的审美价值来看,人物应是具体生动的形象。这两方面的意义构成了故事人物的二重性:从推动故事进展的作用上讲,人物是行动主体,格雷马斯称之为?行

26

动素?;从构造形象的意义上讲,人物是性格,即?角色?。 15.简述?扁平?人物(类型人物)的优缺点。

答:?扁平?人物或类型人物的特征比较鲜明,易于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尤其是在讽刺性的或其他喜剧性的作品中,这些人物形象更容易产生喜剧效果。同时在人物众多的叙事作品中,这些人物也更容易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在叙事作品中往往少不了这一类人物。但这种人物因其性格特征比较单一,当读者进一步深入感受和探究人物的心灵深处时,就会觉得这样的人物心灵特征一望即知,不存在更深层的奥秘,给读者的感觉未免单薄了一点。

16.举例区分?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答:?圆形?人物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当作品中的人物从人们已了解的、期待的行为状态中超脱出去,在其言行中表现出比直接显露的性格特征更复杂、更深层次的性格特点时,人物就具有了性格的厚度,变成?圆形?人物。古典小说的人物以?扁平?居多,随着叙事艺术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越来越朝着?圆形?方向发展。《水浒传》中西门庆是个标准的?扁平?人物。到《金瓶梅》,其性格起了变化,人物变得丰富、复杂。在许多情境中超出读者预期,开始走向?圆形?人物。 17.试述?圆形?人物、典型人物与?性格?人物的不同。

答:A?圆形?人物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当作品中的人物从人们已了解的、期待着的行为状态中超脱出去,其言行中表现出比直接显露的性格特征更复杂、更深层的性格特点时,人物就具有了性格的厚度,变成?圆形?人物。B典型人物通常称作?典型?。恩格斯批评小说《城市姑娘》所说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那段话对于理解?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按恩格斯的意思,典型人物是与典型环境联系在一起的概念。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在历史、社会和自然的大环境及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中产生的。与 ?圆形?人物相比,典型更关注人物特征的历史文化根据和社会背景的真实性。 18.如何理解?叙述语言?。

答:A叙述语言是使故事内容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从叙事的接受角度来看叙事活动,首先接触到的是叙述语言。分析叙事时将叙事语言作为第一层次分析。B叙述语言中对叙事有重要影响的性质包括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等方面。 19.如何分析叙述声音?

答:叙述声音是指能体现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叙述声音的功用是传达内容意义,声音的表情特点是为了更准确,生动地表达内容的情感意蕴。然而有时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使声音本身引起读者的注意并成为艺术效果的一部分,根据在不同风格的叙事作品中,叙述声音的不同,可以把叙述者区分为显在叙述者和隐在叙述者。显在叙述者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是与一面所说的显在叙述者相反的另一种。隐在叙述者虽然存在于文本叙述中,但并不直接显现,读者只能间接感受到叙述者声音的存在。

20.什么是顺时序叙述?什么是逆时序叙述? 答:1)顺时序叙述是指故事时间中的顺序与文本时间中的顺序相一致,即先讲前面发生的事,后讲后来发生的事。2)逆时序叙述是指与顺时序叙述不同的其他叙述次序,即文本中叙述的前后顺序与故事中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不一致,如?倒叙?、?插叙?。 21.简析叙述视角的几种情形及其作用。

答:叙述视角有3种情形: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在具体叙述中有时会采取人称或视角变换的叙述方式。A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充分的自由。B第一人称叙述是指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一个人物从故事的参与者角度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叙述者的?双重身份?。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作为叙述者,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造成叙述的主观性。C第二人称叙述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角色是以?你?的称谓进行叙述。D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通过变换,故事叙述中在把握远近粗细时有了更多自由,因而也可以叙述得更生动。 22.叙事理论中?省略?和?概略?有何区别?

答:1)省略是对故事时间线索中整段时间不加叙述就跳过去。在跳过的这段故事时间长度中,文本时间长度为

27

零,因而可以说叙述的步速是无穷大的。2)概略是文本时间长度小于故事时间长度的粗略叙述。概略是叙述的步速加大的叙述。

23.简述中西方对性格认识的不同。

答:A这里?性格?人物特指中国古代叙事理论中说的?性格?,即表现出真实生动的性情气质,给人以感觉上的亲切逼真的人物。B西方叙事艺术理论中的性格有?特征?的含义,可泛指叙事作品中的人物角色。金圣叹说的?性格?并无人物角色之义。指一个人的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而不是特指作品中的人物角色。中国传统叙事艺术观念中,人物魅力在于表现出真实生动的性情气质,给人感觉亲切逼真。这种人物性格分析与西方传统的人物性格理论不同在于更注重人物形象的感性特征以及给读者的生动印象。C总的说来,西方叙事传统基础上的典型人物观念较侧重于人物历史社会方面的特征,而中国传统?性格?观念更重视人物自身的心理与人格特征。两种理论的互补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叙事中人物创造的规律。 24.试述真实作家、隐含的作家和叙述者之间的关系。

答:1)从叙述者来看,首先应区分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真实作者是创作作品的作者本人。故事固然是由作者创作的,但实际生活中的作者并未进入作品。当作者进入作品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即作者的?第二自我?,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作者。一个人作为隐含作者在作品中表现的思想、信念、感情等,与他作为真实的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所抱有的思想、信念、感情可以不同甚至相反。有血有肉的真实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格情操可能是复杂或多变的,而作品中的隐含作者却被看作是个稳定的统一的人格实体。2)隐含作者不同于真实作者,也不等于作品中的叙述者。叙述者是讲述出作品中语言的人,而隐含作者则是在叙述者背后行使叙述者和他讲述行为得以存在的一种意识。叙述者所说的语言往往体现了隐含作者的态度或认识,因而人们不易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区分开来。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有的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中,叙述者很像直接出场的作者。类似这样叙述者糊涂而作者清楚的矛盾现象在意识流小说中更为常见。3)在另外一些作品中隐含作者与叙述者间的差异比较微妙,需要仔细分析才能发现。但这种冷静和揶揄的态度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隐含作者的态度。事实上,隐含作者有意地选择和突出表现那些荒唐或卑琐的事情是出于更深刻的文化批判意图,这同叙述那些事情时的冷静是两种不同态度。那种冷静而揶揄的态度显然是隐含的作者有意让叙述者使用的叙述声音,以避免作者的态度倾向过分直露。但叙述者的这种冷漠完全不同于选择、构想整个作品及其哲理的那个隐含作者对世界、人生的那种执着态度。还有一些作品中,叙述者好像对事故后面要发生的事一无所知,像读者一样对自己所讲述的事件感到新鲜和惊奇。总之,无论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在态度方面是否相同,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叙述者只是隐含作者安排和操纵着的文本中的代言人。3)隐含作者自己在作品文本中从不露面,我们只能通过对整个作品的意图来间接意识到其存在。作品文本中实际存在的是叙述者,而能够表明叙述者这个角色存在的根据是叙述声音。 25.文学中的语音节奏是怎么产生的?

答:节奏产生于声音在时间上的延续状况。产生的条件在于时间的绵延直线必须分为断续线,造成段落起伏。这种段落起伏要有若干规律,有几分固定的单位,前后相差不能过远。节奏是声音大致相等的时间段落里所生的起伏,从长短、高低,轻重等三方面表现出来。

1.简述抒情作品表现和传达的?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含义。

答:所谓?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是指包括情感在内的诸种感性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情感、个性、本能、欲望、无意识、志向等。 2.简述情感的特点。

答:A人类情感无所不在,任何文学艺术作品都无法脱离情感的?纠缠?,?不动声色?本身也是一种情感。B人类情感高度复杂。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情感的形式上,还表现在情感的内容上。抒情作品中表现的情感具有多样性,它可以是一种体验、感悟或心境;它复杂微妙,稍纵即逝,甚至难以言表。 3.简述情感和情绪异同。

答:1)区别表现在:A情绪主要源于人的生理性需要,是机体的生理性需要引发的体验;情感主要源于人的社会性需要,是机体的社会性需要引发的体验。B情绪产生较早,出生不久的婴儿即有快乐与痛苦的情绪表现;

28

情感产生较晚,它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C情绪还有一定的情境性,可以由一定的情境引发,一旦情境改变,情绪即消失或转移;情感既有情境性又有稳定性。2)二者的联系表现在:A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变化受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情感也依赖于情绪,情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情绪中表现出来。B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情感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各不相同的。 4.为什么说读者在艺术作品中体验到的情感已不是日常情感?

答:因为读者在体会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时与日常生活的情感保持着相当的?审美距离?,能够对作品的情感进行反思和观照。他们在作品中感受到的是审美情感而不是日常情感,或者说,是在极为平静的心境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在此,艺术不仅要?倾吐?情感,还要?理解?情感;读者不仅要?感受?情感,还要?反思?情感。 5.如何把日常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

答:把日常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是要把个人的、主观的、隐秘的内心感受转化为具有社会性和客观性的对于这种感受的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内心情感虽然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却不是艺术品最后表现出来的东西,因为在艺术中,内心的原始情感已得到转化,从个人情感转化为社会情感、公共情感,能为公众共同分享。没有这个转化过程,艺术欣赏活动就不可能发生,艺术的情感交流无从谈起。 6.科林伍德是怎样认识情感表现的?

答:A表现情感不是显露情感。显露情感指以本能或自动的反应显示个人情感,是低层面的心灵表现。B表现情感不是传达情感。传达情感的前提条件是艺术家要知道他所传达的情感究竟是什么,才能通过外在可感的媒介达到目的。然而艺术家在?表现?情感前并不知道他要表现的情感是什么,他所感受到的只是情感骚动而已。表现的目的是我们明白自己的情感,传达的目的是使别人明白我们的情感。C表现情感不是煽动情感。艺术的目的并不在于使读者?群情激昂?处于情感巅峰状态而不能自已。D表现情感不是描述情感,不能用抽象语言把内心情感直接表现出来。 7.简述表现与情感的互动关系。

答:情感与表现是互动性的,彼此互相激荡、相克相生。1)情感通过表现才得以定型化,只有通过表现,艺术家才能明确自己究竟要表现何种情感;2)表现的方式、途径、策略是由情感的性质、类型决定的,不同的情感由于性质和类型的不同,需要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途径和策略加以处理。 8.简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抒情原则的核心内容和代表人物。

答:A古典主义既强调?古典?,又崇尚?理性?,代表人物是法国布瓦洛。B浪漫主义特别倚重情感。浪漫主义强调情感自然流露,强调直抒胸臆。代表人物是华兹华斯。C象征主义有广、狭两义。狭义的象征主义指19世纪中叶以法国为核心文学运动,学界常将其视为西方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动力,代表人物是法国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和瓦莱里。广义的象征主义指西方19世纪中叶以来有别于传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运动。二者关系极密切: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确立了原则,成为后者第一个不朽的楷模。在抒情原则的问题上,前者的作用更不可低估。象征主义后的绝大多数抒情作家都不约而同地遵循着它所确立的抒情原则。

9.抒情的途径有哪些?(抒情作品的抒情途径有哪些)

答: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声指声律,情指情感,二者在抒情作品(特别是抒情诗)中结下不解之缘。因为诗、乐、舞本一家,古代许多诗词皆可入乐。诗歌具有音乐的某些形式特征,在声音层面上尤其如此,它们都拥有声音和谐的音调和节奏,韵律是某些抒情作品(特别是抒情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失去韵律不仅会使它失去韵味,还会失去生命。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要表现情感,必须借助某些媒介。情景交融,是中国抒情创作一大理想,主观、情感、心性是?虚?的,难以直接表述,只有借助?实?的和易于表述的外在景物、场景,主观、情感、心性才能真切表述出来,才能为人理解和接受,构成文学活动。于是出现了?情?与?景?的关系问题。?情?指情感,?景?指景物,二者在抒情作品中的关系极为密切。 10.简述托尔斯泰传达论的特点。

答:1)强调情感的重要性。艺术家要着力传达的不是思想、意识、理性、观念,而是情感。艺术家只有具有真情实感,才能将其传达给别人;而且这种情感必须具有极强的感染力。2)艺术只是?传达?情感而非?表现?

29

情感。?表现?是指自然呈现,而?传达?是种有意识的活动,强调使别人了解、分享自己的情感。3)传达必须借助某种外在符号,如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只有借助外在的符号,才能传达艺术家的内在情感。

11.抒情作品(结合温庭筠《商山早行》)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语法策略)?

答:抒情的语法策略是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A抒情作品在选材上的特点必定影响其结构上具有相当的跳跃性。黑格尔称之为?抒情的飞跃?。B诗可以随着情感和意念的流动,略过一般过程的交代,甩开按部就班的叙述,在节与节、行与行间大幅度跳跃,把时间相距较远的事物放在一起,通过暗示,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境界。

12. 简析抒情的基本策略。

答:A创作抒情作品时,作者总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这些方法和手段谓之抒情策略(如语法策略和修辞策略)。B语法策略是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修辞策略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包括意象、隐喻、典故、悖论等。 13.艺术情感与日常情感之间的区别何在?

答:A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艺术情感是审美情感,是对日常情感的提炼和升华,是对现实、对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情感体验。B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读者在艺术作品中体验到的情感也不同于日常情感。我们欣赏悲剧作品时也许会感到悲哀或悲壮,但我们依然喜欢欣赏悲剧性作品。因为我们与之保持着相当的?审美距离?,能对作品情感进行反思和观照,我们在此感受的是审美情感而非日常情感。 14. 抒情小品文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抒情小品文两大特点:A在内容上高度自由。题材广泛;主题多样。B在形式上灵活多样。文体丰富;表现方式多样。

15.什么是典故?典故是如何在抒情作品中发挥作用的?

答:典故是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在抒情作品中发挥的作用:A使事用典也是抒情的一大修辞策略;B典故对构成隐喻的?彼类事物?和此类事物作出限制:隐喻中的?彼类事物?在典故中变成了神话或历史事件,隐喻中的?此类事物?在典故中变成了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典故能够借助历史与现实在相似性基础上的相互映照表现一定的思想与情感,借助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名篇美句,寥寥数语即可达到非常效果;C用活典故,能产生虚实相生、以少总多、空灵有味、意在言外的美学效果。 16.抒情的一般原则有哪些?(抒情性作品的一般性原则)

答:A诚挚性原则。抒情最基本的原则是诚挚、可靠,要求艺术家在抒发情感时必须真诚可靠,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挚感受。无论感受是美是丑,是善是恶。B独特性原则。艺术家要把最独特的感受传达给别人,避免使用一般性的情感概念。情感不是一般性概念,而是主体在某特定环境中为了某特定事件而产生的某特定感受。要把独特的感受传达给别人,就不能用一般性概念来处理;否则只能使读者在概念的层面上了解那种感受,而不能切身体验。C感染性原则。真正的抒情艺术一定会使读者神不知鬼不觉地受到感染,它消除了艺术家与读者间的心理距离。区分真抒情艺术与假抒情艺术有无可怀疑的标准,那就是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 17.举例说明原型意象和抒情母题的关系。

答:1)抒情作品的意象特征表现为原型意象的运用,主题特征表现为抒情母题生成。抒情作品常借助原型意象表现相对固定的主题—母题。原型意象是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抒情母题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关系十分密切,前者是后者的载体,一定的原型意向表达、暗示一定的抒情母题,如浮云与思归、大雁与怀乡、流水与伤逝、杨柳与惜别等。这些意象之所以是原型意象,可能是出于抒情作家的自觉承袭,也可能是因为抒情作家心有灵犀。2)唐人?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宋人?正思愁信至,一叶落中庭?,古今人下笔,往往

30

不谋而合。3)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之所以具有如此紧密的关系,是因为经长期使用后,原型意象具有了比喻、象征的功能,能够引发相对固定的情感、想象,暗示相对稳定的意义,形成为人熟知的?联想群?,故而形成抒情母题。

18.结合作品阐明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答:1)抒情作品可借助种种手段和途径,抒发无所不在、高度复杂的情感。李商隐《无题》本身就是?题?,不过是?隐晦 的主题?,正如他表达出来的情感,是可意会而难言传的。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 泪始于。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着。?3)女子(抒情主人公)在漫长的等待中,已渐渐衰老,而思念却像春蚕吐丝,到死方休;眼泪像燃烧的蜡烛,不死不干。镜子中的云鬓已斑白,夜间偶尔吟唱,只有寒冷的月光作伴。蓬莱成仙的日子不会太远了,青鸟啊,先为我时时探路吧!看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叹,这是多么残酷的折磨!4)抒情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色彩斑斓、多种多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达了对?百年孤独?的悲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表达了生命瞬间获得的欢欣;?北山输绿涨横波,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北山》)表达的既不是陈子昂式的悲愤,也不是朱熹式的欢欣,而是物我两忘后的一片和谐。 19.简述抒情作品的题材特征。 答:抒情作品的原初形态和典型形态是抒情诗。从诗经到后来的五七言古近体诗、词、散曲及现代自由体诗,都有字数、句数的限制。作者在简短的篇幅内所能表达的内在情感和内心感受,只能是刹那间的感受,描写内容必须简洁明了。这样的形式必然影响律诗、绝句对题材的选择,要求诗人选取相当熟悉而普遍的景致、人物、事件,以恰当的显现表现恰当的主题,构成抒情作品在题材选择上的特定的、简明的特征。

20.试述传达论的社会内涵与美学内涵。

答:A人类渴望彼此的情感交流,增强社会凝聚力。彼此的情感交流需要情感的公开展示,这势必使个人情感成为公众情感、社会情感。B彼此的情感交流常借助于文学作品(特别是抒情作品)。文学作品中的字、词、形象之所以能在读者心中唤起某种感受、感觉、情感,是因为它们能够以某种约定俗成的方式,传达某种固定的感受、感觉、情感,在多数人心中唤起同样的情感。艺术活动能使个人情感转化为公共情感,作者?传达?情感时,要着眼于公共标准,而公共标准必然派生出情感的形式结构。这种能为公众识别的形式结构,即社会性。C因为传达的情感是公共情感,所以任何一种能够展现公共特征的东西,都可以被感受、理解、阐释为某种情感,在人内心深处引发共鸣。因此自然界的山山水水都具有公共情感的特征。 21.简述文体的美学内涵。

答:文体是文学作品的具体存在样式。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美学设计,追求独特的美学目的。当某种美学设计无法达到作者、读者对其预期的美学目的时,文体的变迁即不可逆转。有关文体的理论来源于有关秩序的原理。每种文体都对应某种特殊的秩序法则,同时又反映特定的美学设计和美学目的,反映一种抽象法则和内在信念。正因如此,用来指称某类作品所特有的质素的概念,转而传达了某种人生体验和价值信念。那么,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选择了不同文体,充分表明,该文体所包含的美学设计和美学目的,能够表达该民族对于秩序和美学所持有的特定信念。

22.抒情的修辞策略有哪些?请结合具体作品说明。

答: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抒情的重要修辞策略。A①意象是抒情文学的第一构成因素,是抒情作品的根基,是现代西方文学批评中最常见的、语义最暧昧的术语。抒情理论中,粗略地将其理解为?心理画面?。?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就是这样的?心理画面?。②现代诗充满了丰富曲折、复杂多变、含混朦胧的?心理画面?。例,?家园?、?土地??太阳?、?大海??麦子?是当代诗人海子诗歌最常用的意象。③诗人可借助意象对事物进行直接摹写。美国诗人威廉斯《红轮手推车》,俨然一副幼儿眼中纯净的油画,静静地躺在我们面前。B①隐喻把喻词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它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人类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不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它们是无形、无声、无臭、无色的存在,要想抒发这些情绪并为他人所感知,只能

31

借助隐喻。如以山喻为重,?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C使事用典是抒情的一大修辞策略。典故是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用活典故,能产生虚实相生、以少总多、空灵有味、意在言外的美学效果。诗常常借助神话传统处理时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借三国史诗,借古讽今。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周公的典故。D悖论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似非而是?的语句。抒情作品(尤其抒情诗)不必处处合乎逻辑,因而常具有悖论的性质。?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就包含了这样的悖论。

23.什么叫?诗家语??简述其特点和作用。

答:?诗家语?是指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由形容词变成动词,强化了诗句的形象性和抒情效果。 1.什么是创作个性?简述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答:创作个性是作家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A文学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而成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B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不同,它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是风格的灵魂。创作个性是小于文学风格的概念,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一方面,它是作为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而存在,由此可推断文学风格形成的主观原因;另一方面,它又是作为文学风格的构成而存在,可凭借作品所呈现的风貌来判断作家的创作个性。

2.文学风格的定义是什么,包含哪些要点?

答: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A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B有机整体性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C言语结构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D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是风格的审美效应。 3.文学风格的类型有哪些?

答:A西方古代三分法:安提西尼(崇高、平庸、低下);黑格尔(严峻、理想、愉快);威克纳格(智力、想像、情感)。B我国古代简繁二法:简分有:刚柔(刘勰、姚鼐);虚实;奇正。刚柔影响最大。繁分有:刘勰?八体?;皎然?十九种?;司空图?二十种?。

4.我国古代对风格的分类及其审美特征的描述有何特点?

答:1)对风格的分类有简繁两法,趋势是由简到繁,二元对立式地繁殖递加。2)对风格范畴的概括十分简约,而对风格的审美特征多取描述的方法,常用形象化的比喻激发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强调用感性的体悟和比较去识别不同的风格,而避免作出严格明确的规定。 5.简述抒情语体的特点。

答:1)它是种将语言的声音魅力发挥到极致从而可反复吟咏的语体;2)它在遣词造句方面比一般的文学语言更喜偏离,通过偏离正常的语言规范来表现朦胧、跌宕的情意和别出心裁的构思,在短小的篇幅中以密集的偏离冲击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以期产生奇特效果;3)它比其他语体更多地采用比喻、象征、夸张、对比、双关、复义、反讽、悖论、借代、用典等修辞手法。 6.创作个性如何转化为文学风格?

答:创作个性是种艺术品格和精神特点,自动控制着作家的创作活动,使他以独特的身份和视点去观察,感受,认识和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用个性化的语言构筑起一个他人所无,己所独有的艺术世界。在这个独特的艺术世界里,作家到处留下自己的印记,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 7.简述风格和创作个性的关系。

答:创作个性原是苏联文学批评术语,在我国早已通过。过去使用此概念时,是指表现在作品中的艺术家创作活动的独特性,而把风格定义为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二者在外延和内涵上都十分接近,不无同义反复之嫌。

32

8.简述语言的编码、词语的分布与文学风格的关系。(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的关系)

答:A从言语的角度看文学风格,首先是风格与作家对语言的编码和超码密切相关。此说源于?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现代风格学认为,语言本身作为未经使用的素材整体,是种中性的代码,而经过作家之手的作品是活的言语,已是编码或超码的结果。换言之,中性的语言素材经过编码和超码后,不但传递了信息,还带有感情色调,体现风格特征。B从言语的角度看文学风格,风格与词语的分布频率有关。喜爱使用某些词语及频率疏密,会显示出文学风格的特征。经科学统计,进而判定某些作家偏爱何种风格以及它们的区别。C文学说到底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风格也就是语言风格,即文学作品的言语组织中所体现出的个人特征。 9.简述体裁和语体的关系。

答:1)体裁和语体密切相关,一定的体裁要求一定的语言体式相配合。2)某些文体在以某一语体为主的同时,兼用其他语体形式,特别是在出现变体的情形下,如诗化小说、散文诗、电影小说、电视小说等,往往可能兼用几种语体。

10.语言与言语的联系与区别?。

答:言语属于个人,体现个人特点;语言属于社会,体现社会规则。语言来源于言语活动,言语活动又受制于语言规则。

11.文学的风格作为文体层面之一是如何形成的?与其他文体层面是什么关系?

答:A作家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自由语体,并与作品的其他因素相结合时,便形成了文学风格。B风格不等同于语体和体裁,它使文体焕发出作家个性的光彩,以其独创性使读者感到亲切和惊异;它仿佛在某文体的僵硬躯体里注入盎然生机,使它获得艺术生命。所以,文学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最高体现。 12.简述文采在形成文学风格中的重要性。【第六章】

答:文采不仅能传达情感,使用恰当还能增加情感感染力。为了增强情感感染力,必须根据这种情感加以布采。不同的文采构成了不同的风格特色,这些都与文采即言语的色彩直接有关。作家对语言的选择和修饰,体现了其教养、爱好、趣味等创作个性方面的因素。因此言语色彩就成了风格的?色泽?,不同作家的风格色泽上的差异,首先在于言语色彩上的差异。文采是?语言的特殊的组合?,是风格的存在方式。 13.试述语言在文学风格创造中的作用。

答:语言在创作个性转化为风格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担负着形式化的任务,而且本身就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风格最鲜明的标志。在此意义上说,风格是言语结构特色和稳定性的表现,是某种语体发展到极致的结果。自由语体使规范性的公共语言转化成充满个性色彩的个人言语,它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也就必然带上个性色彩。言语的独特风味是作家匠心独运的结晶,非模仿可成。语言运用的独特方式和技巧,鲜明表明了作家的艺术修养、创造才能和对语言感情色彩、节奏韵味的追求。读者往往凭着作品的语言特色,就能辨别出作者,把握不同作家作品的风格特点。如李白和杜甫的诗作,语言运用的特色都十分鲜明。李白在遣词造句上富于奇特的想象,超常的夸张,高度的虚拟,语言节奏旋律则奔泻急促,迸发突进,气势磅礴,显示了豪放的风格特色。杜甫遣词造句重精细的写实,鲜明的对比,紧密的结构,语言节奏韵律回旋舒缓、跌宕顿挫、凝重深沉,显示出沉郁的风格。正如凯赛尔所说:?各种语言都有风格,形式的成分越特殊,语言也就越个性。? 14.叙述语体有哪些特征?

答:A虚拟性。B不是单声话语,是双声话语。C具有多声齐鸣的特点。 15.简述情调和文采的关系。

答:情调是作品中的情感格调。?文采?也是种格调,但因偏重外在的语言形式,所以是种语言格调。情调作为一种情感格调,相对于显在的语言格调来说,是较为内层的,但又必然地会在语言层面上得到外显,否则也就无情调可言。确切地说,情(情调)是作品的内在境界,辞(文采)是作品的外在形式。 16.简述韵味对形成文学风格的重要性。

答:韵表示音乐的律动,有和谐之美,这是其本意,但引申开去,就成为一切艺术都可能具有的情趣、意韵或意味。韵味之?味?,大抵就是因为它是需要把玩体味的,音乐如此,绘画如此,文学也如此。韵味为情感所生成,又为情感着上了色彩,增添了格调,韵味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17.文学风格的变化构成有哪些?

答:1与时代文化。2与民族文化。3与地域文化。4与流派文化。5各个文化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18.简述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的关系。

答:风格的概念具有二重性:既是作家个人独创的风格,又是时代的风格,是某一时代所普遍采用的艺术语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中,不能脱离时代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时代文化一般是由时代的语言新变化、时代新风尚、新信息、独特心理、新的审美理想、新的科学特点及时代崇尚的艺术趣味融合而成。文学风格总是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并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19.氛围在形成风格中的作用有哪些?

答:氛围的营造不仅服从作品主题和情节的需要,也体现作者的个性和审美意象,调节着作品或喜或悲、或高或低、或热或冷、或浓或淡、或明或暗的情调。所以氛围是作品的积极力量,成了无处不在的拟人化角色,有时甚至成为超自然力量,支配着事件和人物。氛围的作用不仅在于渲染烘托,还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氛围不仅是风格的组成部分,还是?风格探讨的手段?。 20.简述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答: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作家的风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民族文化一般由民族的语言文字、民族神话、民族宗教、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思维、民族艺术、民族科学、民族历史以及民族的审美理想等特点融合而成。风格总是这样那样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 21.简述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答: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在一定地域中,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地域文化是历史形成的,一般由地域语言、地域传说、地域宗教、地域习俗、地域性格、地域艺术及地域的审美理想等特点融合而成。风格总是反映地域文化的特点,形成文学的地域风格。 22.对话语体有何特征?

答:A动作性。戏剧中,事件的发展、情节的演进、冲突的开展和解决、思想性格和内心活动的表现,主要靠对话。对话本身意味着内心或外部的动作,并推动剧情的发展。B性格化。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而戏剧中的任务必须?依靠他自己去解释自己?(焦菊隐语),人物性格主要由对话来完成。C口语化。舞台上的对话,对观众而言是转瞬即逝的,无法如阅读诗文那样可反复品味,所以一般要求深入浅出,即使诗化,朗朗上口。

23.如何理解文学的时代风格?

答:A文学的时代风格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特征,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具体创作实践中,时代风格总是与个人特点纠结在一起,但作为一种共性的概念,则从理论上忽略了同时代各作家的个性后,从历史、社会的高度进行扫描得出的只属于这个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文学的时代特征不是时代印记被动的承受物,它既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又是对时代精神的发现、强调、放大和风格化。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是互相区别的。B时代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离不开作者有意识的创造。古文运动就是个极好的例子。C风格的时代性差异也完全可能体现在同一个作家身上。

24.作家的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区别何在?

答:1)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2)创造个性是在其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 25.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是否一回事?

答:不。日常个性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即人格结构的独特性,是人们在实存在方式,如性格气质,处世态度,兴越爱好,价值观念,自我观念等。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作家在虚拟世界中存在方式,主要表现为创作动机,创作态度,写作习惯,艺术修养,

34

审美理想等精神特点的总和。日常个性人皆有之,创作个性只有在精神创造中才能体现出来。日常个性是自在的,创作个性能够转化为风格,日常个性则不能。 26.试述中国古人是如何从气势看风格的。

答:在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看来,?气?是种自然物质,是种精神力量,世界是由一种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作为自然之气,它作用于万物,四时的景色变动更替,从而感动了诗人,情以物兴,情以辞发。气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的自然禀赋、精神人格,这对创作来说更是至关重要。?气?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个重要概念,也是个混沌的概念。气势加强了情调的生动性和流动性,并呈现为多样的风格。由于诗人所养之气不同,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格调也不同,于是古人推衍出一系列的从属概念,如?意气?(由高尚气质形成的风格)、?气力?(作品体现的力量)、?生气?(作品的精神蓬勃抒发、神采盎然)、?神气?(作品传神有韵味)、?才气?、?气韵?、?气魄?、?气象?等用法,构成了一个以气为中心的概念系统,从不同侧面来说明艺术风格的特征。如韩愈的作品可以用气势来评价,其散文气势磅礴雄奇奔放,跌宕起伏又明快流畅。唐宋八大家欧阳修,虽与韩愈相标榜,但风格实不相同。从气的角度来看,主要因为气的性质和运气方式不同。 27.试论文学风格的特征。

答: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风格独创性是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它与作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自觉的艺术追求密不可分。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一个作家的风格形成后,往往在很长时间里保持不变,这和作家的性格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创作个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直接关系。但风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因为作家的创作个性不同,风格的多样化还有客观方面的原因:表现对象的广泛、多姿多彩,受众审美的各异情趣等,既提出了风格多样化的要求,也为作家各展所长,争奇斗艳提供了广阔天地。 28.试述文学风格的四种主要理论。

答:A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这种理论从作品的外在形式所呈现的特色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是种言语形式。B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种理论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风格联系起来。C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这种理论从作家的内在个性与表现对象的结合以及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观点来理解风格,强调有机整体性。D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这种理论认为风格与读者有关,是从读者鉴赏的角度来理解风格。 29.为什么说文学风格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答:A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徽记或指纹。B文学风格是作家独特创造力稳定的标志,是文体成熟的标志。C文学风格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以及文学与时代、民族、地域等领域的关系。 30.对于文学风格的理解,有哪些观点?

答:1)着眼作品的外在特色,认为风格是种言语形式。2)着眼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认为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的自然流露。3)从作家的内在个性与表现对象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观点来理解,认为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4)从读者鉴赏角度来理解,认为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31.简述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的关系。

答:包裹在个人风格外的,还有流派文化层。流派是个伸缩性颇大的概念。严格地说,并非每个作家都主动参加过明确的流派,宽泛地说,又可以把大部分作家纳入已有的、相关的风格类型,从而认为某作家属于某流派。流派风格是种群体文化的表现。流派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流派风格,形成了风格竞争的格局,这对文学的繁荣,对大众的审美选择,都是有利的。 32.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

答:独创性。文学风格是作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独创性,独创性是风格最突出的特征。风格总是和独创性相联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无不拥有自己的风格,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才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33.分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针对作品实际,不必面面俱到)(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要素)

答: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要素包括文采、情调、气势、氛围、韵味。(从其中一点或几点进行分析)

35

34.接受者与真实读者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答:叙述活动接受者方面分为三个,即接受者、隐含的读者和真实读者。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阅读作品的人就是真实读者。真实读者与叙述文本的关系是偶然发生的,这种情况下读者与叙述者间就可能比较容易建立某种默契或联系。也不能排除其他类型读者,如大观园距离很远的下层社会民众,对中文一知半解的外国人也可能读。这种情况下,真实读者可能与叙述动作对接受者的要求相差很大,甚至可能对叙述动作的要求完全不相容。因此在研究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时应当考虑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将现实的阅读行为中出现的、与作者无关的真实读者与文本中的叙述动作所面对的接受者加以区分。 1.作家应具备哪些素质?

答:1)作家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A作家应有基本的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B作家具有较高的人格修养,即境界较高的人;C作家必须具有对文学的特殊爱好。2)作家必须具有某种独特的素质。A经常处于创作激情中;B对生活中的事物,特别是那些具有特征性的、隐含重要意义的事物具有极敏锐的观察力;C作家对于语言应有超常的敏感与驾驭能力。3)总之,作家素质既是种职业修养、习惯,又是个性气质以及其他方面的天赋因素。

2.简述创作主体的人的特征。

答:1)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2)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3)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情感。 1.文学规律的探索,中外理论有哪些观点?

答:1感物说。2养气说。3?胸有成竹?。4?镜子?说。5深层心理说。 2.决定文学创作的基本因素?

答:A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B社会需求的产物。C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紧密联系。 3.为什么说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答:A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B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C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D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E文学的客体有时是似乎与社会无关的自然,但实际也属于社会生活。

4.为什么说文学创作既需求的产物,又是社会需求的产物?

答:因为作家首先是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从事文学创作也首先是出于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的目的。这种需求一是自我实现。二是宣泄被压抑的情感。但从另一方面看,作家又是社会一分子,要受到社会制约。社会作为一种自我调节,自我组织的有机系统,要求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为它服务。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就负载着调节社会系统的任务,是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 5.为什么说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答: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人类一切生产活动,包括精神生产活动都是对象性活动,即发生在主客体间的实践活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主客体双向建构关系,具体表现:1)情景交融、心目相取。对抒情性作品创作来说,心中情与眼中景的相互融会乃是最基本的特征。中国古代诗人和诗评家有极精辟的见解,主客体双向建构就是中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情景交融、心目相取?。对叙述作品而言,创作主体首先要受到作为创作客体,或描写对象的社会生活的影响,产生一定的思想情感向,这是客体对主体的影响,同时作为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也不再是纯粹的客观存在,而带有鲜明的主体色彩。创作主体的情感要投注于创作客体中,作家所写的任何人物和事件都是经过其情感浸润过的,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产物。有些作家追求客观性效果,仿佛置身于作品世界外,实际上其中依然包含着他的情感态度。2)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叙事性作品的创作同样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A作家的思想意识、情感体验都是在与特定对象的意向性关系中产生的。B客体不等于客观存在。它是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是被主体所把握的社会生活现象,带有明显的主体印记。3)文学创作不是作家的任意而为,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而是主客体相互影响、相互改造的过程,是?主客体间的双向建构?。

5.简述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

36

答:A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都是对文学创作有重要意义的心理因素,都是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体能力,与感性形象分不开,具有神奇的创造力。区别:1)艺术灵感是种思维状态,艺术直觉是种思维能力。2)艺知觉只停留在感性形象上,而直觉透过表层进入内在蕴意。直觉具有对象性,艺术灵感没有具体对象。3)艺术灵感是随机性的、偶然的,艺术直觉则有一定的稳定性。B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关系极为密切。不排除在灵感没出现时,艺术直觉在创作中也能发挥作用,但不容置疑的是,凡是在灵感状态中,必然是艺术直觉能力最为活跃的时候。

6.艺术直觉之于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答:1)直觉与诗情的兴起。2)直觉与诗歌意象的产生。3)直觉与诗歌意境的形成。4)直觉与诗歌意象、意境的呈现。

7.如何理解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认知直觉)的异同。

答:二者都是直觉,都具有直接性,无意识性,创造性等特征。不同点:1)二者的对象不同。科学直觉指向对象的内在规律与特质,艺术直觉指向对象的审美意蕴。2)艺术直觉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科学直觉则尽量排除主观性。3)艺术直觉的过程有强烈的情感性,科学直觉则没有或较少情感性。艺术直觉的过程就是主体情感与创作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而科学直觉的过程则主要是认识与发现的过程。所以艺术直觉离不开情感的伴随。

8.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心中。一篇成功的诗作一般都从这种情形开始,而且在相似情形下向前展开;然后不管是什么一种情绪,不管这种情绪达到什么程度,它既然从各种原因产生,总带有各种愉快;所以我们不管描写什么情绪,只要我们自愿地描写,我们的心灵都是在一种享受的状态中。?请从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的角度,阐述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这是诗人的经验之谈,这里至少讲了三方面道理:1)情感的再度体验是诗人创作的动力,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歌创作;2)情感的再度体验不仅是种对原有情感的回忆,还创造新的情感,这种新的情感实际上就是艺术情感。3)情感的再度体验是作家或诗人以自己的内在世界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无论这种被回忆起来的情感原来是积极情感还是消极情感,对它的再度体验都会使人产生美感享受。 9.简述艺术想象的特点。

答:A通过比较艺术想象和科学想象的异同来揭示艺术想象的特点。1)科学想象是纯粹的认知活动,艺术想象则是审美活动。最终目的来看,科学想象是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艺术想象则是由具象到具象的过程。2)科学想象是发现的过程,艺术想象则是创造的过程。科学想象最初也带有明显的主观性,逐渐削弱直至完全同化于客观性,科学想象是发现某种客观存在的性质或规律;艺术想象本质上则是一种审美的创造活动,在艺术想象的初始阶段是主体对以往种种记忆表象的重新唤起,随着想象展开,就由对记忆表象的简单回忆向新形象的创造跃进,因此,在整个艺术想象的过程中,主观性不会减弱,反而会逐渐强化,通过艺术想象主体不是去发现什么,而是创造出一个假想世界。B艺术想象具有形象性、主观性、创造性三大特征,是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的基本心理机能之一。 10.简述艺术想象的类型。

答:根据艺术想象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而划分为三大类: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1)再造性想象是主体对他所要描写的事物形象的复现。2)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作家还要对它们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出不同于其生活原型的艺术形象。这就是以伏尔泰所说的?积极想象?为基础的创造性想象。3)相似性想象在心理学上的依据就是联想,即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又称之为类比性想象。

11.艺术理解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艺术理解与创作目的。作家为何要进行文学创作,在作品中他要达到怎样的目的,这主要是艺术理解的问题。2)艺术理解与选材。选材是文学创作的第一步。怎样的生活材料最适合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这需要

37

艺术理解来分析判断。3)艺术理解与构思过程。构思是指作家艺术家调动各种心理机能将纷乱的材料组织成有序的假想世界的过程。构思过程中,从性格刻画到情节安排,都离不开艺术理解的帮助。4)与主题的深化。 12.简述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作用。

答:1)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家对创作手法和技巧的选择。2)创作动机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内容。3)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品的风格。

13.简述创作冲动和创作动机的区别。

答:创作动机虽给整个创作过程以重要影响,但其最终目标却在创作过程外:或是作品风格,或是个人利益,或是社会状况;创作冲动则始终指向创作过程本身。创作动机是种有意识的行为目的,是作家想要通过文学创作活动获得某种结果的意图;创作冲动则是一股心理驱动力,可以被意识到,但它本身并不是意识本身,它植根于无意识心理层面。创作动机是理性的东西,能够脱离创作活动而存在。一位作家怀着某种创作动机许多年也没有将其实现为创作行为。创作冲动则不能离开创作活动而长时间存在下去,它是倏忽而来,倏忽而去的。 14.创作冲动有哪些心理因素?

答:1)原发性心理因素。2)继发性心理因素。 15.创作冲动的激起有哪些情况?

答:1)无意中受到触发而产生。2)自觉寻找触发。3)自己突发。 16.简述艺术构思的一般步骤。

答:1)作品整体构架的形成;2)具体艺术形象的设计;3)情节的演变发展。 17.简述创作冲动的特性。

答:1)创作冲动是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它本质上是情感活动,是情绪体验,而且在一时间它还居于主体心理的主导位置。2)创作冲动不是一般的情绪体验,而是复杂的、混合的情绪,而且是经过净化或升华的情绪。3)创作冲动具有内指性特征。 18.简述艺术概况的方式及特点和作用。

答:艺术概况具体包括艺术综合与艺术简化两种方式。A艺术综合是对各种材料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鲁迅说其小说人物的原型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这就是艺术综合。经过概括与综合的过程,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普遍性,又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来。艺术综合还表现在作家常常将生活中在许多人身上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使之更具代表性。B艺术简化是指创作过程中作家对所写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将其特征勾勒出来,而对于那些大量的、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完全省略。艺术简化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所必不可少的手段,因为任何创造都不可能将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写进作品中,只能是抓住重点,突出特征。C艺术简化不仅表现在情节安排和人物刻画上,还表现在艺术知觉上,即每一个艺术画面的形成都存在艺术简化问题。 19.创作动机是由哪些因素构成?

答:1)创作动机的个体性因素。文学创作如其他人类精神活动一样,首先是种个体性活动,然后才是社会性活动。作家个体性的精神需求是创作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2)创作动机的社会性因素。文学的本性决定它不可能是纯粹个体性精神活动的产物:作家是社会的一份子,社会生活塑造了他,使他成为他应该的样子,使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样子。文学作品一方面面对读者而存在,一方面面对作家而存在,完全独立存在的文学作品是毫无意义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的产物——依赖于社会;又是具有社会功能的精神产品——向社会言说并影响社会。任何文学创作实际上都是社会性行为,是社会借助于作家而进行的关涉到社会整体性的活动。 20.艺术情感的特征是什么?

答:1)自然情感有私人性,艺术情感有共通性。2)政治情感有功利性,艺术情感有超越性。3)道德情感指向善,艺术情感指向美。4)宗教情感将人心灵引向虚无缥缈,艺术情感将人的精神引向自由与和谐。 21.试述艺术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区别。

答:1)自然情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是主体对他与客体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其明显特征是私人性,是一种纯粹个人的感受与体验,仅与个人的特定境遇相关,一般不具有普遍的可传达性。

38

自然情感即使被表现出来也只是在一个很狭小的范围内。与自然情感相比,艺术情感具有共通性的特点。共通性是指这种情感不是纯粹个体性的,即它不与个人的利害关系直接相关,不是人们对自身境遇的直接性心理反映。因此,它不仅能够为人们普遍理解,而且能够在他人心中激起类似情感,引起共鸣。2)自然情感既有令人愉快的积极情感,又有令人痛苦的消极情感。与此不同,艺术情感则只有愉悦而没有真正的痛苦。3)艺术情感与自然情感有着本质区别。但这不意味着二者间就毫无关联。实际上,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没有自然情感就不可能有艺术情感。艺术情感这种?智慧的情绪?乃是为人的理智所把握的情感。 22.试述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艺术情感对文学创作的作用表现?)

答:艺术情感对文学创作有重要作用,表现:A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宣泄需求。文学创作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活动,这被托尔斯泰、克林伍德及中国古代学者的理论所证。艺术创作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宣泄,是情感积累必然导致的结果。没有情感就没有文学艺术。B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是情感表现的过程。该过程正始于创作主体对自己以往的情感积累的再度体验,是复现记忆中的情感并对加以回味、观照的过程。这个过程使作家的自然情感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艺术情感。对情感的再度体验是整个创作过程的原动力,始终存在于这个过程中。C艺术情感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文学创作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经过作家再度体验的情感显现为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形象的过程。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作家内在的生命体验和情感所构成的感性形象。

23.结合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谈谈艺术简化的特点和意义。

答:A艺术简化是指创作过程中作家对所写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将其特征勾勒出来,而对于那些大量的、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完全省略。艺术简化是文学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任何创作都不可能将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写进作品中,只能抓重点,突出特征。如《水浒传》写武松只写了与表现其性格特征直接相关的事件,而那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就完全省略了。作家根据不同需要,对有些事件、人物的描写会浓墨重彩,文字密度很大,而对另一些人物事件就十分简略,只勾勒出其大体轮廓。如《红楼梦》写林黛玉的心理活动往往极为详尽,而写其外貌则极为概况,这也是艺术简化手法的表现。B艺术简化不仅表现在情节安排和人物刻画上,还表现在艺术知觉上,即每一个艺术画面的形成都存在着艺术简化问题。这种?抽象的再现?不是对生活原型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原型模式?的阐释。

24.文学创作中,关于语言运用需注意哪些问题? 答:1)准确性。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恰如其分。作家心中情、眼中境都要靠文字来呈现,选词觅句都十分重要。作家苦思冥想如何才能寻找最恰当的词语来表情达意。2)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有透明性。见?能指?知?所指?。所用表达能使人从语词形式和技巧上直接体验到某种意味或情感蕴含,是作家们在文学创作中普遍追求的目标。3)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有独创性。创作中作家还刻意追求语言表达的独创性,追求一种陌生化效果。语言表达有特点、不同凡俗,才会引起接受者的阅读兴趣。

25.细节真实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是历史真实与情感真实的基础。2)使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显得像真的一样。3)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6.结合西方现代派作品阐述艺术变形的特点和意义。

答:1)艺术变形是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儒林外史》严监生就是个艺术变形的人物,他临死前伸出两个手指来表示两根灯草这一细节是变形的,生活中再怎样吝啬的人,也决不会如此。又如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变形记》,主人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的情节也是变形的;其另一篇小说《老光棍勃鲁姆·菲尔德的一生》,主人公回到家中发现两只小球跳跃,还会躲避人的追逐,这也是典型的艺术变形。这样的例子在现代派文学随处可见。变形乃是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创作手法之一。2)艺术变形不是歪曲生活,它正是要准确地反映生活的本质。照相式的真实仅能反映生活的表面,而无法揭示生活的深层意蕴。艺术变形正是为了达到深刻反映生活的目的而采取的必要手段:作家艺术家对生活有某种深刻的体验或理解,而这些又无法用一般的叙述和描写的方法来表现,于是他们就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进行扭曲,创造出具有象征性的艺术形式,以此呈现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理解。

39

1.文学产品为什么具有商品性?【具有商品性的原因】

答:1)文学产品是作家脑力劳动的物化形态,作为精神产品,它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作家通过稿费或版税的形式取得劳动报酬,这使文学产品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2)文学不是作家个人的纯精神产品,它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才能流传于世。文学产品的存在形式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产品物质的成分越多,其商品性格就越明显。

2.怎样正确认识文学的商品性。

答:1)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间的某些一致性看,文学产品如同一般物质产品一样具有商品属性。文学产品具有商品性的主因有两个【见上题】。2)从文学史的事实看,文学有时因其商品性而促进了它的繁荣。商品性是文学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本质特征之一,一定程度上是文学发展的润滑油和推进剂。3)马克思曾指出,在物质生产商品化的社会里,文学产品也会商品化。《资本论》:?在这里,演员对观众来说,是艺术家。但对自己的企业主来说,是生产工人。?艺术家身份的二重性导致了艺术产品的二重性。对于文学产品来说,它既具有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也担负着商品的功能和效用。 3.简述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答:文学消费既是意识形态消费与审美消费,又是商品消费;既是有形的实物形式的损耗,又是无形的精神文化享受;既是产品的欣赏与接受,又是产品的再创造与再生产;既遵循商品消费的一般规律(等价交换与市场供需原则),又受制于意识形态体制与艺术法则。总之,文学消费具有商品消费的属性,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费,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审美产品的消费,是既享用又创造的一种精神活动。 4.简述文学消费在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性与受动性。

答:就主动性而言,只要消费者具有一定的主体条件,如购买力与消费欲望,他就拥有买与不买、买多买少以及买怎样的文学产品的选择权与决定权。他是消费行为的主人。就受动性而言,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客观上总会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现象,消费者面对的总是既成的文学作品,只能在特定的市场规模和产品范围内选择,他们不能直接决定生产什么和不生产什么。另外,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与消费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控制的、被动的。

5.文学消费在整个文学活动链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答:1)使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产品的价值最终得以达成。2)文学消费生产着生产与生产者。3)参与生产着文学产品。

6.简述文学消费在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性与受动性。

答:文学消费是一种主动选择性、主观评价性的精神活动,又是一种具有被动接受性、被熏陶与感染的精神活动。消费者的主动选择性不仅表现在阅读不同类型、风格的文学作品,而且在阅读同一部具体作品时也会选择性地关注与吸收不同的方面。消费者的主体能动性还体现在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主观评价性上。然而,文学消费又是一个接受、享用文学信息的过程,具有受动的一面。消费者首先必须接触作品的语言文字层面,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再由语言文字层面到作品的形象、情感层面,把握作品的形象和情感;接着,由作品的形象、情感层面到作品的主题、观念层面,领悟到作品的主题、观念,这就是文学阅读的全过程。消费主体的情感反应或思想变化是由文学对象引发的,这就是受动性。 9.简述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答:A文学消费既指未含阅读活动的购买、占有文学产品的物质消费行为,又包括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精神消费活动;文学接受专指审美文化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精神活动,与购买、占有物质产品的消费行为无关。B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各自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文学消费属于文艺社会学范畴,是文学的生产、出版、传播与消费整个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文学接受则是从审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创作、作品与阅读、接受的关系,突出接受主体精神活动的审美反应与再创造性。角度不同,各自研究的对象与重点会有差异。文学消费以生产、产品与消费间的关系为重点,文学接受侧重在作品阅读中的感知过程和意义过程,即读者对作品形象及其意蕴的把握与再创造。C两者相互联系,有共通的一面,又有不能代替和差异的一面。 10.简述预备情绪的特征。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pd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