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二十六课《月光曲》教学设计(人教版)

更新时间:2023-11-23 19:2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幽静、蜡烛、恬静、微波粼粼、琴键、陶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背诵第九自然段。

3、能够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发的联想,体会在叙事中进行恰当联想的好处,借皮鞋匠的联想,感悟《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重点:

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教学难点:

借皮鞋匠的联想,感悟《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音乐,导入新课。

1、播放《月光曲》片段,导言:这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板书课文题目)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合唱》。

3、过渡: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贝多芬谱写这首钢琴曲的故事,齐读课文题目。 二、自学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展开小组学习。

(1)自学生字,针对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做标记。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提醒同学读字音、写字形时注意的事项。

1 / 4

(2)读准下面词语,联系上下文或者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

谱写 幽静 蜡烛 失明 纯熟 陌生 清幽 琴键 陶醉 苏醒 飞奔 记录 莱茵河 霎时间 微波粼粼

(3)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针对不理解的内容做标记。然后与同学交流质疑,同学能解决的,要认真倾听同学的想法。

2、汇报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检查生字的读音。随机正音:入场券、纯熟、微波粼粼、恬静等。

(2)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了解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理解之处?

(3)在学生汇报读书收获的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明确:贝多芬弹了几首曲子?哪首是《月光曲》?

(4)梳理学生的质疑,将有价值、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打在大屏幕上。 3、学生带着大屏幕上罗列的问题再次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做好批注。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夜深人静,从茅屋里传出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引起了贝多芬的注意。于是,他走进茅屋,看到弹琴的竟是个盲姑娘,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决定为盲姑娘弹一曲。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地赞美他的弹奏,并且听出他就是贝多芬,使他感到自己遇上了知音,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著名的《月光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2、布置作业:请利用网络查找《月光曲》,闭目倾听,说一说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第二课时

一、直接入课,整体感知。

1、板书课文题目,导言: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

2、引发交流:《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请你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或者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

3、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一起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吧! 二、理清层次,概括内容。

2 / 4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引发质疑:课文为什么用“传说”呢?

3、讨论交流:请你默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并尝试说一说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三、深入学文,体会情感。 (一)贝多芬弹奏第一首曲子。

1、指名朗读贝多芬弹奏第一首曲子的部分,引发想象:根据故事的发展,莱茵河边上的小镇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还应该有什么?

2、小结: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可以说这儿的小路是“幽静的小路”。

3、说话训练: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听到从一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你猜贝多芬走在这僻静的小镇上,听到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4、过渡: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5、思考交流: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

6、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并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7、教师相机采访扮演姑娘的同学:你的这句话真的是随便说的吗?如果不是,那你为什么说“随便说说”呢?

8、小结:“随便说说”说明了这个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体现出盲姑娘是一个多么懂事、多么体贴的人啊!

9、想象画面: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兄妹俩的生活境遇,再练习朗读。

10、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再分角色朗读第5、6自然段的对话。 (二)贝多芬弹奏第二首曲子。

1、引发交流: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是怎么想的?

2、继续交流: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弹出来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3 / 4

3、批注读书: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的?请你圈画出有关语句,并批注你读课文后的感悟。

4、教师配乐诵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这一部分,学生闭目想象:月光怎样清幽,茅屋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自己眼前出现的图画。

5、交流:月光是这样的清幽,盲姑娘却看不见。可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无限的联想。那么他们听着听着,眼前出现了几幅画面?(三幅画面)

6、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波涛汹涌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7、交流: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四、整体感悟,总结全文。

1、过渡:《月光曲》那美妙的旋律让兄妹俩深深“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贝多芬悄然而至,悄然离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他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引导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启发想象:当贝多芬走后,盲姑娘和他的哥哥会说些什么呢?请将你想象到的用对话的形式写一写。

3、播放《月光曲》,总结引读:这就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里面不仅表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更体现了他的这种对盲兄妹、对贫苦人民的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体会一下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吧。

五、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贝多芬这位闻名世界的音乐家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欢的其他曲子听一听,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把你想到的景象写下来,大家共同交流。

4 /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pc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