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香成镜头里的中国资料

更新时间:2023-04-25 22:33: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刘香成镜头里的中国

摄影史上有两种决定性瞬间。画面上的元素达到戏剧性的平衡,摄影师感受并捕捉到这一刻——法国摄影师布列松(Heri Cartier-bresson)提出“决定性瞬间”是一种复杂的艺术主张,诉诸意会的成分和诉诸言传的成分一样多。相比之下,另一种决定性瞬间简单得多,只是取决于题材、摄影师所在的位置和一种历史观念。

1991年12月25号,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的时候,美联社的刘香成跟着CNN总裁进了克里姆林宫,目睹戈尔巴乔夫结束讲话之后,将手上的稿纸丢到桌子上。刘香成用三十分之一秒的快门速度拍了一张照片,然后抱着相机冲出门去。克里姆林宫的警卫在背后给了他一拳。他跑到门外,看到门口站了一圈同行,他们愤怒而焦急地对刘香成喊道:

“瞧这杂种,他拍到了,他拍到了。”

1

(1991年12月25日,莫斯科。摄影:刘香成)

刘香成拍到了什么?

2

对新闻记者来说,所谓“决定性瞬间”,乃是历史终结的象征性时刻。帝国的瓦解其实是非常缓慢的。就苏联的瓦解而言,最为重要的场景也不是戈尔巴乔夫辞职,而是叶利钦站在坦克上发表演讲,挫败了苏共正统派的政变。但人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但很少有人把活着的每一刻都看成死亡的实现。死是脑死,是心脏停止跳动,或咽了气,三种死法在思维方式上的反应都是一样的:终点就应该是一个点。1992年的最后一天必然是12月31日。当戈尔巴乔夫丢下稿纸,苏联不复存在。这两件事在时间上关联着,所以刘香成拍到的就是“决定性瞬间”。

(1991年8月19日,莫斯科,AP)

美联社驻苏联的5人团队获得了1992年的普利策奖,获奖作品是他们“关于苏联未遂政变和共产主义政权崩溃的系

3

列图片报道”。这些照片有相似的标签化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的好处是一目了然:你知道这是中国,这是苏联,这是美国,这是……全世界的国家,都有些标志性的事物,摄影记者喜欢这些东西,也不是没有理由的。有了这些视觉标签,即使是那些缺乏背景知识的读者,对照片里发生的事情,也能猜个大致不错。

刘香成生于1951年,父亲在香港《大公报》为共产党工作。他少年时代生活在福州,在香港上中学,又被送到美国上大学。这段特别的经历使得他渴望了解中国:它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演变的逻辑。在他的人生经验中,他的左派父亲施加了什么影响,刘香成很少提到。但是,几乎无法不考虑这种影响。不管这位左派父亲出于何种考虑要把把刘香成送到美国,这显而易见地改变了他的人生。

1978年,刘香成回到北京,先是为《时代》周刊拍照,后来加入美联社。1982年,他出版了《毛以后的中国》——这本书如今有了中文版,只是有若干删节。书中的照片,很能说明何为标签化摄影。

4

(1981年,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刘香成)

这张照片上,一个穿着溜冰鞋,张开双臂的年轻人轻快地滑过毛高耸的雕像。年轻人行进的方向与雕像衣角扬起的方向一致,仿佛他们感受到了同一阵风。

对这种决定性瞬间,说什么的人都有。有人很喜欢,因为照片直白、有力,寓意明确,但也有人觉得肤浅。人靠成见

5

构建三观。标签化的照片不但迎合读者的成见,还尽力强化成见。这类照片可印证他的看法,而不会颠覆他的视觉经验。

(1981年,故宫,北京,刘香成)

比如这张照片:一个穿军大衣的年轻人在故宫里举起一瓶可口可乐,时间是1981年。我们很容易把握摄影师试图传递的信息:传统的秩序仍然有效,但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的年轻人。

标签往往是我们了解新事物的第一步。我们也知道,仅仅是通过标签,是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但人能够真正理解的世界,毕竟是有限的。不过你愿不愿意承认,成年人头脑里的世界景观,他理解事物的框架,甚至思考问题的方法,

6

极少数是深思熟虑,经得起推敲的。关于这个世界,人们的大多数看法都是二手、简单和标签式的——有一些大概就是这类照片赋予他们的。

在所有艺术形式中,摄影大概是最缺乏深度的。摄影是具象艺术,最优先的功能就是纪实。变形、抽象、象征,这些摄影都不擅长——不是说没有摄影师做这类尝试,只是效果不明显。摄影最擅长的,就是决定性瞬间:一种简单的决定性瞬间和一种复杂的决定性瞬间。

布列松(Heri Cartier-bresson)的决定性瞬间属于后者。他两次来中国拍摄,出过两本关于中国的书籍。第一本是他从1948年到1949年长达一年多的中国之旅的照片结集。他从北京到上海,见证了国民党的败退和共产党的胜利。第二本书是对大跃进的记录。他是极少数见证了这段历史的西方摄影师。

7

(学生在游行队伍中跳秧歌。1949年。上海。Heri Cartier-bresson)

(大跃进,1958年,北京,Heri Cartier-bresson)

8

刘香成觉得,布列松并不真正理解中国人;他在中国拍摄的照片,远逊于他在法国拍摄的照片。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布列松的照片虽然没有明确的价值判断,却贡献了一种复杂、多义和旨趣深远的视觉经验。两种决定性瞬间虽然无法互相取代,但它们的高下之分,却是很明显的。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pb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