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市家庭教育创新案例(江南中学定)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10 05: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附件:

家庭教育工作创新案例申报表

申报省、市妇 联(盖章) 案例名称 创意单位 活动范围 生命在家庭中成长 贵港市江南中学家长学校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家长学校 一、背景:(1)社会现实: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 产 生 背 景 及 主 要 做 法 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功能发生变化,给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阻碍。一是年青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祖辈或亲属管教,家庭中父母功能丧失;二是父母终日忙于工作,无暇管教孩子,孩子缺乏亲情;三是父母以爱的名义,使用错误方式管教孩子,造成孩子心理伤害。(2)父母角色需要:孩子一出生,“父母”的角色就相应产生。目前,如何做父母,通常是通过父辈的传授、利用传媒学习或参加相应培训学习。但相对而言,这样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能满“父母”角色自身的成长和合格地担当家长的需要。(3)未成人特点:根据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其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阶段,需要父母的陪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孩子的成长对家长成长、发展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为了帮助广大家长培养家庭教育能力,我们创编了《生命在家庭中成长》的案例。 二、主要做法:(1)中学生心理困惑调查和解读。我校

1

是规范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治区示范性高中、民办高中、初中三部分组成的中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对1200名不同年级、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中学生进行心理困惑书面调查,将每个学生自主描述的成长中的心理问题进行详细解读后,再书面反馈给学生。这不仅收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还从学生的角度掌握了解了许多家庭教育的实际问题。(2)心理咨询个案调查分析。学校安排两名具有国家高级心理咨询资格的专业教师开展心理咨询,在工作中,先了解咨客的童年成长经历,寻找心理困惑的原因,再与家长沟通,积极干预家庭教育,从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说,每个咨询个例都是一个家庭教育史,为研究家庭教育问题提供了充足素材。(3)由点及面,举办大型家庭教育讲座。利用家长学校的平台,分年级举办大型家庭教育讲座。讲座内容力求体现心理学的理论,体现学校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体现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分析,体现对家长成长与孩子积极有效互动的指导。 三、基本成效:(1)改变了家长学校的工作方向。以往家长学校的工作重点是学习成绩。家长到校,老师向家长汇报学生学习成绩,表扬先进,鞭策后进。现在我校家长学校工作思路是:家长到校,先参加大型家庭教育讲座,学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之后,才进入孩子班级,让学生以自身经历和感受,向家长汇报在校学习和成长的情况,并表达感恩父母、报答父母的情感。(2)家长改变教子态度,自身获得成长。通过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学到家教知识和技能,缓解对孩子教育的焦虑,领悟到做家长的真谛,心理获得了成长。进入 2

班级后,孩子们的感恩,老师的决心和态度,更让家长获得价值感和尊严,极大增强了家长对学校、对老师、对孩子的信任,呈现家长主动与孩子沟通,与班主任倾诉,求助家长学校的老师帮助的局面。 四、推广普及:一方面利用贵港电视台、贵港电台、贵港日报等媒体做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另一方面,积极配合妇联和教育行政部门,到贵港市其他中小学举办家庭教育大型讲座,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根据三年的家教实践,编写了一套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讲座的教案,包括幼儿园阶段的《陪伴孩子,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小学阶段的《给孩子成长空间》、初中阶段的《理解孩子的成长烦恼》和高中阶段的《用爱构建康健的亲子关系》。教案的内容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经验,针对性和实效性较高,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老师均可使用。 五、社会反响:(1)我校已把这些讲座教案作为本校的生命教育教材提供给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以备在全国1000多个开展生命教育实践和研究的学校推广。(2)我校的家教实践活动获得贵港市妇联和自治区妇联的肯定,家长学校教师覃沛华在2010年被自治区妇联评为家庭教育优秀教师,江南中学在2012年被贵港市妇联评为家庭教育先进集体。(3)家长学校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许多家长,遇到在家庭教育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首先想到求助的对象就是我们家长学校的老师。有的远在平南县的家长,也会多次来到我们家长学校与老师面谈,和老师一起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 3

附:(1)《生命在家庭中成长》教案

(2)一个成功的家庭教育个例

附件:(1)《生命在家庭中成长》教案

生命在家庭中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所担任的每个角色,都要有角色的学习、成长

4

的过程。当一个生命呱呱坠地的时候,父亲母亲的角色也相应产生了。学习做父母,通常通过父辈的传授,或者通过各种媒体如书籍、网络、电视等进行学习,或者参加相应的培训机构培训学习。但相对而言,这样的学习都缺乏系统性,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生活中,父母这个角色自身的成长和合格地担当家长的需要。所以,中小学校、幼儿园应该积极承担教育家长的社会责任,为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合格的家长。

根据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孩子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阶段,需要父母的陪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孩子的成长对家长成长、发展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根据以上特点,分析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对家长陪伴和教育的要求。

陪伴孩子,建立亲密依恋关系

幼儿园家庭教育

一个孩子呱呱坠地,脱离了温暖、安全的母亲身体,依靠自身吸食物质营养,适应丰富的周围环境而生存。所以,在0至3岁的婴儿期是一个人学习成长最快的时期。身体的成长有赖于父母和看管人的帮助,满足生存和成长的物质需要。心理的成长还是与母亲共生的,依赖于母亲的哺乳、怀抱、爱抚、温暖,逐渐从共生的状态转化成与母亲、父亲和其他亲人的亲密依恋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母亲的接纳、喜欢、拥抱和精神的关注,会使母亲与孩子形成信任、安全、温暖的依恋关系。同时,孩子会慢慢地感知世界,感知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感知身体的边界。在心理上孩子会健康、活泼、开朗、自信和自尊,知道自我的边界,不会对别人有过度要求。

孩子在3至6岁幼儿园生活阶段,家庭教育有其特别的内容,对孩子来说有其特别的心理意义。作为家长,我们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5

一、父亲的陪伴

在孩子0至3岁的时候,心理上父亲仅是一个孩子的看管人。父亲往往要通过与母亲的亲密关系来获得孩子对他的信任。随着日常生活的陪伴,父亲也会逐步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这样的亲密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孩子下一阶段3至6岁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做孩子成长的榜样

孩子在幼儿园的年龄阶段,心理成长有一个接纳、认同父亲的重要过程。孩子的身体与母亲分离之后,心理上与母亲有一个天然的共生阶段。之后,到孩子进入幼儿园的年龄阶段,很自然会对母亲接纳与认同,但对父亲就不一样。如果孩子是一个男孩,过于依恋母亲,父亲自然会干预孩子的行为,用男性角色的社会要求来要求孩子自主和独立,父亲的要求是否得到孩子的认同,这就要求孩子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如何让男孩顺利成长,作为父亲,首先要感同身受地示范,让孩子模仿学习,如行为、语言的表达,对待事物的态度,等等。其次,温和地、坚定地要求孩子做好。如,有时要求孩子做适合孩子做的事,孩子会不愿意坚持做,或做得不到位的时候,父亲不要替代孩子做,或者放弃要求。第三,欣赏孩子的进步、成长。欣赏孩子的成长,不但帮助孩子心理上自我认同,而且能够培养孩子做事的兴趣和积极的情绪。如果孩子是一个女孩,在依恋母亲的同时,自然会模仿母亲,像母亲一样关注父亲。父亲与母亲只要是相亲相爱的,女孩也会接纳父亲,认同父亲。父亲的优良品格也会成为女孩学习的榜样。所以,父亲照顾好母亲,就容易获得女孩的接纳和认同。

(二)与孩子建立依恋关系

欣赏孩子是建立依恋亲子关系的基础。3岁孩子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过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在幼儿园里,不管

6

老师如何的像妈妈温柔、细心地照顾每一个幼儿,但她的角色还是老师,跟妈妈的身份有本质的区别。幼儿在幼儿园里,感觉到自己的言行中的许多规则,如,听从老师的指导进餐,统一时间开展集体活动,统一时间睡觉。在统一的活动中想说话要取得老师的允许,做得符合老师要求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奖励,等等。幼儿从一个比较自由自主的家庭环境中,来到了有比较多约束的幼儿园环境,除了自己努力适应之外,更需要父亲的支持和帮助。

在3至6 岁的幼儿阶段,父亲象征着规则,象征着权威。如果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父亲常常陪伴孩子,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与孩子交谈孩子在幼儿的各项活动表现以及感受,及时对孩子的表现和感受给予肯定、欣赏,让孩子感觉到父亲的规则和幼儿园的规则是一致的。从父亲的反应中,孩子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另父亲满意的,遵守幼儿园规则的好孩子。同时,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孩子也会发现父亲能力很强,能控制母亲,能给家庭带来很多好东西,而且带自己冒险,如父亲鼓励孩子爬高,打秋千,或者干一些激动人心的事情,孩子也会慢慢地形成对父亲的崇拜,甚至讨好父亲,希望自己等到父亲的认同。在这个过程,孩子会对自己有一个比较高度的接纳与认同,并且与父亲建立起信任的依恋关系。

(三)有条件地爱孩子

父爱是有条件的,体现父亲的功能,因为父亲肩负着教育孩子社会的法律、规则和道德规范。在教育孩子的互动中,孩子学习掌握父亲所传授的内容,达到了父亲的要求,会得到父亲的赏识和奖励。之后,父亲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许多合理的需要,激发孩子更高层次的需要。这有条件的爱,表现出对孩子的接受和喜欢孩子的个性,可以帮助孩子完成自我认同,个性上表现为积极上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如果孩子表现

7

不能达到父亲的要求,可能会出现父亲冷落孩子,责怪孩子的现象。有智慧的父亲要懂得分析孩子为什么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也许是自己的要求过高,缺乏对孩子变化和进步的肯定鼓励、支持,甚至以不满足孩子合理需要来惩罚,这样不但使孩子对父亲产生恐惧心理,而且使孩子难以形成遵守规范的习惯。所以,父爱有条件,但条件要因人而异。

二、母亲的陪伴 (一)无条件地爱孩子

幼儿园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与母亲的共生关系进入亲密依恋关系的状态,母爱润泽母子亲密依恋关系的发展。同时,母爱必须是无条件的,才能体现母亲的功能。母亲像大地,孩子不管走多远,飞多高,停下来都会感觉到安稳地躺地母亲的怀抱中,她是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孩子的。母亲的接纳让孩子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所以一个无条件爱孩子的母亲,她的爱体现对孩子的善良和宽容,有给予孩子安全与温暖的功能。这样母亲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有开朗的、快乐的,乐于关照孩子的品性的女人。如果母亲性格强硬,动作粗糙,情绪不稳定,对孩子疏于管理,或不愿陪伴孩子,把孩子寄养别处,甚至虐待孩子,那么,孩子就可能很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心理发展延续甚至出现自闭倾向。有很多不能形成依恋的孩子,在成长中可能会出现边缘型人格或自恋型人格障碍,这样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二)做孩子成长的榜样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母亲要在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的基础上,激发孩子模仿的欲望,和孩子做一些角色游戏,体验做父母的角色快乐与辛劳,让孩子认同父母;同时,激励孩子以父母为榜样,感知家庭,感知社会,探索生活。因此,母亲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发展自己的情感,

8

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其次,养育孩子之前,母亲是被公婆宠,丈夫爱的小女人。做母亲之后,家庭关系要做出调整,由被照顾者变成孩子的主要照顾者。第三,主动学习养育孩子的知识,做孩子的榜样。

(三)培养孩子的情绪能力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幼儿园阶段的结束,生活上经历了依赖到部分独立的过程;心理上从共生,到亲密依恋,到依恋分离,可谓是人生成长最快的阶段。孩子在幼儿园后期,也就是5至6岁,是其情绪发展重要阶段,也是最初阶段。一个孩子,由与父母亲密依恋到依恋分离,心理上会产生许多矛盾的情绪体验。5岁孩子与父母依恋分离,表现出一方面要求随心所欲,自行其是,不受管束;另一方面又深深依赖父母,恐惧与父母分离;这时,孩子往往通过情绪不稳定,发脾气来控制父母。在这个时期,父母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孩子的情绪成长。当孩子情绪表现比较强烈的时候,帮助孩子识别不同的情绪,提高孩子对情绪的认知能力;还要指导孩子怎样有效地表达情绪。如孩子乱发脾气是孩子不知道怎样表达情绪,有些情绪通过生气来表达是没用的,好好用语言表达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愿望,等等。由于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有些情绪还要父母帮助疏导;同时,父母还要培养孩子管理欲望的能力,因为情绪来自欲望的满足或不满足的体验。

三、建立和谐的父、母、子三角关系。

我们的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倡导民主和公平的,家庭中亲子关系也要体现民主氛围。通常我们认为和谐的父、母、子关系应该是等边的三角关系。

(一)等距离的三角关系

父、母、子的等距离三角关系,就是认为孩子与父亲和母亲的心理距离,和父亲与母亲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而不是像平时我们逗孩子时,问孩子:你跟爸爸亲一些还是跟妈妈亲一些。父亲和母亲在孩子心中具有同

9

等的地位。如果在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与母亲的心理距离很短,却与父亲的心理距离很长,必然会使得孩子常与母亲纠缠在一起,母亲把过多的精力投放到孩子身上,母亲冷落父亲,夫妻关系受到影响。孩子父亲的关系比较远,影响孩子对父亲的认同,父亲也难以发挥父亲的功能。同时,孩子依恋分离的完成可能比较晚,影响孩子整个心理发展的进程。如果孩子与父亲的心理距离比较短,却与母亲的心理距离比较长,往往出现父亲履行着母亲的功能,母亲履行父亲功能,整个家庭可能会出现角色混乱,受影响最大的是孩子。孩子的性别角色发展可能会受到影响,性心理发展可能会出现偏差。所以,父母要努力培养和实践家庭中,父、母、子之间的等距离的三角关系。

(二)父母冲突对孩子的影响

在一个家庭中,夫妻之间的冲突是肯定存在的。但是,处理冲突的态度应该是积极的,相互配合的,才能不至于伤害到孩子。夫妻处理冲突的积极、配合的态度,表现在:一是要知道家庭中是多讲情,少讲理的地方,彼此要多一些人性关怀,使冲突降到最低。二是出现矛盾冲突,双方主动想办法解决,不采取冷战的态度,互不相让。三是对孩子作出合理的解释,让孩子了解人和人之间总会有冲突的,关键是要以诚相待,积极处理冲突。如果父母能这样解决冲突,对孩子来说,不但能更深入了解人性,还能学到许多人生智慧。否则,父母冲突、吵架,给孩子带来的是恐惧和被遗弃感,孩子的情感发展受到挫伤,对自己、对父母、对社会的认知都会产生偏差。

(三)心理依恋与生活独立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成长是建立依恋到依恋分离的一个过程。依恋的建立是客体的言语和行为对主体的内心世界影响,主体的内心变化到行为和

10

言语的表达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孩子的依恋建立是父母的言语和行为对孩子内心的影响,和孩子的内心变化通过行为和言语表达出来。所以,孩子在幼儿园阶段,父母要陪伴孩子,用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去积极影响孩子,才能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良好的心理基础。

独立生活是孩子在幼儿园阶段的依恋分离的心理发展的表现。幼儿园后期,孩子要从亲密依恋心理向依恋分离发展。在这个心理发展过程中,孩子的内心会产生分离焦虑。作为父母,要放手、鼓励、支持孩子独立生活,在体验分离焦虑的同时,体验独立生活的自主和快乐,让快乐替代焦虑,为下个阶段的心理发展打好基础。

给孩子成长空间

小学家庭教育

孩子的小学阶段(6—12岁)也叫学龄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成长与幼儿园阶段有很大的区别。身体上从一个较缓慢发展期,进入快速发育的青春期的初期,发育稍快的孩子还会出现第二性征。心理上由与父母亲密分离转向学习从外界寻找亲密感。心理成长的客体对象扩大,学习与伙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规则。从社会的层面上,了解父母的职责,自觉按照父母的引导成长方式发展自己。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为下一个阶段——青春期的发展作好准备。所以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父母教育孩子的内容和方式,与幼儿园阶段是有所不同的,应该注意以下的问题。

一、孩子帮助体验亲密分离

孩子生命成长在心理上前后两个阶段是一个矛盾的过程,6岁前,我们父母要培养孩子亲密依恋的情感。6岁后,要求孩子体验亲密分离的情感,用同伴的亲密感替代一部分亲子之间的亲密情感,在同伴中获得认同,促

11

进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一)分房睡觉

孩子与父母分房睡觉,是亲密分离的手段。亲密感比较好的家庭,可以在孩子3岁后,就逐步与父母分房睡觉,最晚的在孩子6岁的时候,完成与父母分房睡觉。刚开始时,可以把孩子与父母分床不分房,逐步到分房。但父母睡房与孩子睡房应该是相邻的,两房的门都是打开的,直到孩子睡房与父母睡房完全独立的。这样体现分房睡觉的一个渐进的过程,孩子心理上也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分房睡觉在空间上使孩子身体与父母的分离,帮助其心理上的分离。同时逐渐培养孩子对自己身体感兴趣,形成身体的边界感,使其身体与心理相对应,形成自我感。

(二)出差工作

孩子年幼,需要照顾,父母可能会争取不出差工作。但孩子长到3岁之后,可以适当让家庭其他成员照顾,父母作短期的出差工作。这样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体验与父母的分离。孩子成长到学龄期,父母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委托家庭期成员照顾孩子,放心出差工作。一方面让孩子生活进一步独立,心理上进一步与父母亲密分离。同时通过父母的出差工作,让孩子认识社会的组织、分工和人们的社会活动形式,帮助孩子社会化。

(三)假期寄养

在学校假期,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也是帮助孩子体验亲密分离的良好手段。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让他们离开原生家庭,到亲戚或朋友家去生活一段时间,感受另一个家庭的成员亲密关系,更加独立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学习与不同年龄段的非家庭成员相处,这对孩子的亲密分离,在社会上获得亲密感是比较好的一种形式。

12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父母没有与孩子建立亲密依恋,就谈不上依恋分离。许多父母在孩子幼年的时候就把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或外公外婆家,或其他亲戚家中,父母双双长期外出打工,孩子一年难得见到父母一次。有的家庭,即使孩子就生活在父母身边,父母也是终日忙于工作,忙于应酬,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残酷的现实。父母长期处出打工,这是社会的问题,但是,如果家长稍有一点生命情怀,也不会长期外出,而是兼顾孩子成长对亲情的需要,父母中有一个陪伴孩子,另一个只作短期外出。对于终日忙于工作,对孩子亲情需要漠视的父母,要时常自问,究竟在忙些什么,每天忙的事情是不是比孩子的未来还重要。否则,等孩子成长的问题表达出来的时候就会后悔莫及了。如果只顾事业,跟孩子交流少,缺少温情,性格就会变硬,心会变硬。合格的父母就要爱孩子,和孩子接触,这是无可替代的。

每一对父母都应该给自己提个要求:一个星期至少抽出半天时间陪陪孩子。同时,要让孩子知道你很忙,也要让他知道星期六下午或者星期天下午的时间雷打不动,就是陪伴他的。有了这句话、这种举动,孩子就意识到父母是重视他的、最爱他的。在平日里,他就会理解父母,主动为父母分忧,听父母的话。这是父母爱孩子第一要求。

二、鼓励孩子与伙伴分享情感

社会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缓冲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个体的心理会得到补偿和修整。溶入社会,溶入团体,交往朋友,获取社会情感,提高情商,对一个生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交朋友,与朋友分享自己的情感,让朋友成为孩子心境缓冲的宝贵资源。

(一)关注孩子的校园生活

孩子在小学阶段,白天主要生活在校园里,父母关注孩子在校园的生

13

活,了解孩子在校园生活的状态,如,班主任是谁,他有什么特点,科任老师有哪些,比较喜欢哪个老师,为什么?同桌是谁,比较要好的同学是谁?等等。了解孩子的生活就能了解孩子的需要,就能有效地鼓励孩子成长,有针对性地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形式上父母能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维系这个年龄段良好亲子关系。孩子会觉得父母最了解我,最支持我。如果我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能求助于父母。甚至会觉得父母很了不起,以后长大我要做父母这样的人。

(二)接纳孩子的朋友

接纳孩子的朋友,就是接纳自己的孩子,使孩子有自我认同感,这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做为家长,在言语上鼓励孩子交朋友,在行为上欢迎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一起玩,一起学习。像尊重自己的客人一样,尊重孩子的朋友,同时指导孩子与朋友礼貌交往。

(三)鼓励孩子帮助朋友

人际交往是一个互惠的过程。孩子与他们的朋友间互惠更多的体现在情感上分享,彼此愉悦。其次,学习成长的互相帮助。在孩子的人际交往中,除了孩子自发体现互惠原则外,父母要引导孩子主动帮助朋友,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感受生命的价值。一方面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更能培养孩子积极主动品质,形成积极生活的态度。

三、培养习惯,引导欲望

一个孩子能否比别的孩子成长得更快更好,关键要看他对外部世界是否产生占有欲望,欲望是一个人成长的原动力。有欲望,孩子就会思考自己要什么,能做什么,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时,人的欲望有一种张力,当欲望被满足时,人往往比较松弛,没有进取心。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习、生活习惯,引导和激发孩子的成长欲望。

14

学龄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独立自主的愿望越来越强,父母常常发现孩子不听话,我行我素,亲子之间的沟通效果很低。如果父母态度强硬一些,孩子还会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说明孩子心中有许多平等、和民主的意识,父母就应该从社会的层面上,指导孩子学习社会规则,理解父母与孩子的监护和被监护的关系,让孩子愿意按照父母引导的成长方式发展自己。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规范孩子的行为,培养孩子学习生活习惯,要有民主意识,满足孩子的欲求。比如,在家庭中学习、娱乐时间的分配,家务的承担,等等,要与孩子协商,形成协议,让孩子主动用协议来管理自己,消除父母的强迫感,在一种自主自愿的氛围中学习生活。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对孩子的自主自愿学习要欣赏、支持,提高孩子的自我认同。当孩子学习成长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要指导孩子要看到困难中蕴含的积极意义,知难而进,越是环境艰苦,越要管理好自己,过更有效率的生活,那么孩子将能够利用困境激励自己,一步一步实现人生的目标。

四、帮助孩子认知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学龄期孩子性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幸福。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性别意识是自体性爱,父母要帮助孩子形成性别意识。心理学认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处在性心理发展的潜伏期。但是,孩子在这一时期或多或少伴有自体性爱,通过抚摸自己的身体来缓解社会化过程中带来的心理焦虑。他们对异性没有感觉,却在同性伙伴交往中感觉兴奋与快乐,并激发友情与亲密感。家长要告诉男孩女孩各自的行为规范以及如何自我保护。

(一)认识和发展性别角色

15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有意识地鼓励男孩在同性集团中发展性别角色,多和男同学一起玩,学习像男人一样思考问题,承担责任,做事果敢;学习勇敢、胆大心细,进取拼搏的品格。做事情敢于承担责任,少依赖别人,立场坚定。和朋友交往要大方,重信誉。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欢、愤怒、哀伤和快乐。明白自己是男性,跟女同学有许多区别的。男孩子长大后是家庭经济的顶梁柱,要有能力赚钱养家。所以,现在要努力,要拼搏,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承担责任作准备。社会还希望男生长大之后管理国家,所以现在就要磨练意志,锻炼领导能力,将来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孩子是女生的父母,也要鼓励孩子在同性集团中发展性别角色,多和女同学一起玩,学习做女人的温柔独立的品质。学会做事细心、谨慎、灵巧,对人关心体贴。同时,让孩子了解女生和男生性别角色的不同,男孩可能会比较多地通过行为表达需要,女孩学习更多地用语言表达需要(包括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欢、愤怒、哀伤和欢乐。由于女孩身体比较柔弱,在生活中会无意识地示弱,依赖性比较强。为了心理健康成长,所以女生更强调发展独立性,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独立完成。同时,学习用同理心理解同伴,宽容别人,培养大度的个性品质。

(二)为进入青春期作心理准备

男孩子一般在12—14岁进入青春期,进入青春期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心理学上叫第二性征。第二性征表现睾丸体积增大和阴茎发育,身高增加,阴毛出现,喉结突出,声音变得低沉,腋毛出现,发生遗精,长出胡须,皮脂腺分泌增加,散发出浓烈的男性气味。父母要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前,告诉孩子生命成长将会出现这些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孩子在健康成长,要接纳自己的这些变化,喜欢自己的成长。

16

女同学一般在10—12岁进入青春期,进入青春期后,身体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乳房增大、阴毛出现,月经来潮,腋毛出现,乳房突出及骨盆增宽等女性体态出现。父母也要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前,告诉孩子生命成长将会出现这些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孩子在健康成长。尽量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并示范月经来潮时,怎样护理身体,生活上注意细节,让孩子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引导孩子欣赏女性对人类的发展的贡献,让孩子悦纳自己的身心变化,养成善良、乐观、悦纳自己和他人的品格。

在心理上孩子会有性觉醒和性冲动。性觉醒就是性意识,即有关性别特征、两性交往和性需求等方面的意识。随着性生理的变化,孩子会产生对性知识的强烈渴求,非常关心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发育变化,对性知识既好奇又敏感,心中有很多疑惑等待找到答案,想知道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是否正常。性冲动是人和动物皆有的一种与异性肉体相结合并获得快感的欲望,属于原始性、生理性动机。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异性吸引,漫漫会喜欢跟异性同学聊天、一起玩。父母要让孩子知道男女有别,男孩和男孩子可以勾肩搭背,表示哥们友好,但男孩子与女孩子就不能这样。男孩子不能故意去摸女孩子的头发,不能故意摸女孩子衣服、裤子盖着的部位。相反,女孩子也一样,这是同学交往一定要注意的问题。男女同学要互相尊重,不要要求别人做不愿做的事情。

(三)规划人生,实现愿望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发展更快,精力充沛。为了让孩子的精力有效利用,父母要及时引导孩子人生发展要有方向,指导孩子规划人生。父母应该和孩子聊聊自己成长的经历,与孩子分享自己的人生体会,给孩子以一个方向性的期待。倾听孩子的愿望,指导孩子规划人生,实践愿望。

17

孩子有愿望、有理想、有规划了,就有实践的心理动力,支持孩子努力学习,积极成长,实现愿望。

理解孩子的成长烦恼

初中家庭教育

每个人的生命有幼年、青年、壮年、老年和老去的过程,每个人的心理有共生、分离、独立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依相伴的。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本能的趋力总是有两个相反的流向;一是对新的心理体验和需要的探索,寻求变化成长;二是对现有的心理体验和需要的保守,反抗变化成长。两种力量同时产生保持一种发展的均衡速度。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庭的情感进一步向社会情感的转移,慢慢把跟父母的关系看得不那么重了,把跟同学的关系看得很重要,跟老师的关系看得很重要。会忽视爸爸妈妈情感的需求,表现出一种不想和爸妈妈亲近的心理倾向,转过去崇拜社会权威。一个孩子要慢慢转向社会角色,要充分地社会化,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必须从否定家庭情感开始。这个否定会引发一个心理成长的艰难岁月,因为他否定父母的同时,也在否定自我。

父母对孩子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要有所理解,才不致于因为不理解而心生焦虑,担心孩子成长出现偏差,千方百计控制孩子的行为,结果不但无益,反而让亲子关系紧张,阻碍孩子成长。父母对孩子青春期成长的烦恼的理解,适当帮助孩子走出成长烦恼,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一、认识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内心世界,一个是外部世界。青春期之前的孩子,与现实接触不多,他的感觉主要是来自内心世界,主要情感、生活都依赖家庭。进入青春期之后,孩子进行了进一步的社会化,情感上有一部

18

分由社会情感替对父母的依恋情感。生活上更多是在学校寻找朋友,发展情感,努力学习,追求学业。所以孩子的两个世界趋向平衡,一半是内心世界,一半是外部世界。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表现:

(一)否定父母,接纳社会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为了建立自己的权威和尊严,往往尝试着攻击父母。从伦理角度看,在家庭中,父母是绝对权威。平时教育孩子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在学校中,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这样的人伦关系,充分体现“合理的不平等”。随着孩子的社会化进程,现代社会主流文化的民主、平等充分地被孩子接纳,正符合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人伦关系与现代主流文化的冲突,体现在孩子与父母的冲突上,这是孩子在青春期成长中遇到的一个矛盾。作为父母,我们要意识到孩子的成长,要把自己从权威的角色上放下来,倾听孩子的诉求,用欣赏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和孩子一起探讨青春期的烦恼问题。

(二)适应不良,自卑退缩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从自我中心发展成既能尊重自己的内心世界,又能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人。在进行着社会化的青春期孩子,虽然知道世界不是唯自己存在的,但内心仍顽固地存在一种梦想:认为自己对世界是最重要的,这是孩提时代的梦想。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进行求证,证明自己的强大和重要。可是现实世界不以个人为中心,而是以整体为中心。现实世界有现实世界的规则和秩序,它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客观的,每个人得到的与付出的是成比例的,并且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常常是矛盾和冲突的。孩子往往就会产生适应不良心理体验,如果没有得到家庭资源和学校资源的支持,孩子可能会产生自卑和退缩的心理,这是孩子青春期成长中遇到的

19

第二个矛盾。父母了解孩子的这些成长烦恼,及时支持孩子认识现实,积极调整自己心理,努力从烦恼中走出来。

(三)情感与性欲,需要与恐惧

情感发展是孩子成长的原动力,情商是孩子将来生活幸福的决定性因素。而孩子的情感学习远远比知识和技能学习难度大得多。孩子的情感发展由与母亲的共生,到与父母的亲密依恋,再到社会情感的获得,都是在父母的帮助下获得的。青春期孩子的社会情感,是通过父母的支持、引导,学校老师的帮助,自己的主观努力,在建立人际关系过程中实践体验获得的。所以,父母多支持孩子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青春期是孩子性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青春荷尔蒙会引发孩子对异性的好感,孩子的性欲望要得到相对释放,这是孩子的快感。正常快感获得不管是对身体的愉悦,还是对精神的愉悦,都能使孩子有快感,这些的快感是成长的动力。

孩子只要没有结婚成家,性欲望是不能通过性爱来满足的。这是社会道德要求,学校的管理规定,家庭的戒律,每个孩子心里都是清楚的。但是情感发展的需要,性欲望释放都指向要和异性同学建立依恋关系。人格中的超我对性冲动的压抑,会使孩子对与异性交往,情感依恋产生恐惧。虽然孩子在与异性同学交往中,精神得到愉悦,情商得到提升。但恐惧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自由联想占用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影响学习和工作,甚至会做出性行为,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是孩子在青春期成长中遇到的比较有特点的第三个矛盾。父母在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多强化孩子社会情感的获得,强调异性同学交往和依恋不能有排他性,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不是“早恋”,尽量淡化孩子的性冲突和性行为,指导孩子控制男女同学交往的场所和男女交往的行为规范,相信孩子的超我力量,基本上都

20

能达到父母和孩子的愿望。

二、营造温暖的家庭生活环境

温暖的家庭生活环境就让孩子感觉有安全感,有自尊的家庭氛围。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因素影响着这样的家庭环境建设,当然有社会的原因,也有父母的原因。这样的因素增加青春期孩子的焦虑,阻碍孩子成长的步伐,是值得父母关注的问题。

(一)对孩子学习的控制

在我们的文化积淀中,父母是永远的父母,孩子是永远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长不大,需要父母管理和控制,害怕孩子做出自己的靠选择,尤其是青春期和青春期之前年龄段的孩子。比如,孩子对爱好的选择,父母可能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控制孩子对爱好的选择。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价值系统不一定和社会的发展完全吻合,同时,父母的控制可能挫败孩子选择的欲望。因为,孩子所有新的行为,新的选择都是对生活的探索,对成长的体验。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好发展的控制,就会妨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二)对孩子崇拜偶像的干预

孩子在青春期之前,与父母建立亲密依恋关系,父母也是孩子崇拜的偶像。进入青春期之后,孩子会重新选择崇拜的对象,可能是影视明星、球星、伟人、或身边值得敬仰的人。这对孩子来说,是情感朝社会发展的倾向。在青春期的发展过程中,孩子把崇拜的对象从父母身上移开很重要,是他成长的体现。如果孩子总是崇拜父母或认为父母是他的权威,孩子就会永远长不大,他会在父母的关怀下变得弱小。同时,孩子崇拜哪一类人,只要不是反映社会的,都不是问题。这都是相对暂时的,孩子到二十岁,心理的发展会使他们开始崇拜自己,觉得自己才是值得珍惜和爱戴的人。

21

这个时候孩子会沉静下来,做一些和现实相匹配的事情。

(三)企图控制孩子的情绪

青春期孩子的成长,由于心理的矛盾和冲突,会体验许多种情绪。这些情绪需要流动,不受压抑,得到表达,心理才能得到比较好的成长。比如愤怒,以前孩子从来没有在父母面前表达,当孩子第一次表达时,总会让父母惊讶和恐惧。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次表达情绪的新体验,是一次成长,是成长力量新的表达方式。对于父母来说,可能会认为孩子性格不好,孩子必须得改,就会千方百计控制孩子的情绪。

三、和孩子一起探讨成长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是不知道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对真实世界的感觉和他们不一样的。父母对真实世界的感觉是物理性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孩子的真实世界可能感觉到的,不都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因为孩子这个时候是处在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两个世界的边缘,一半是内心的,有一半是外在的,两方面一直混杂在一块。所以青春期孩子的价值观有些看起来是很不现实的。所以,需要父母在内心认同他,行为上认真倾听孩子的表达,尊重孩子的认知,并放低权威的姿态,和孩子一起探讨孩子遇到的问题,帮助孩子摆脱成长困境,找到有效的适应社会的方式。

四、支持孩子体验成长的苦与乐

孩子在青春期成长确实有许多烦恼,但不管多苦多累,只要孩子精神是愉悦的,就能承受苦难。因为心中有信念,就会乐观,就能感觉到幸福。同时,父母要明白,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能会犯一些错误,犯这些错误也许是必要的,父母只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积极引导,所犯的错误将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重要资源。

孩子在青春期最重要的体验可能就是面对中考,父母要支持孩子积极

22

面对中考,具体建议:

(一)告诉孩子,自己对自己的中考负责。了解孩子想读哪个高中的愿望,帮助孩子分析对各个学校进行选择的可能结果,鼓励孩子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家庭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有规律地作息,不吃或少吃垃圾食品,保证孩子身体成长需要的营养。鼓励孩子刻苦学习,激发潜能,对中考充满信心。

(三)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情绪比较稳定,说明孩子心理冲突少,中考比较容易考出水平。如果情绪比较波动,说明孩子内心冲突比较多,对中考比较担心。家长就要关心孩子,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解决担心的问题,降低对中考的焦虑。如果家长解决不了,与学校老师联系,求助学校老师。

用爱构建健康的亲子关系

高中家庭教育

一、爱的概念

什么是爱?

我们经常听说,一个随手给爱下的定义:爱既是奉献又是给予。实质上许多人对爱的理解,更多的是害怕失去他人或者只是希望将他人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为了控制而给予叫爱。像有些家长,说我很爱我的孩子,孩子在物质上的需求,一律满足;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社会和学校所有的兴趣班,都为孩子报名,按家长的设计安排孩子的生活;甚至强迫孩子,

23

打骂孩子都是以爱的名义。我爱你,为你好才打你。现实中,如家庭、朋友、医生的关系中,都带有爱的伪装,因为这种爱只是个人为满足他自己的欲望而对他人的一种依附。这是对他人的人格、特征、限制、需求、欲望、发展的忽视,不是对真诚关爱的可靠感觉,当它的欲望没有实现时,翻脸就会随时随地表现出来。

我认为:爱是对他人的一种积极态度,建设性的帮助。 爱不意味必须是完美的,完全利他的,具有牺牲精神的。那些不为自己需求任何事的爱也不是爱的情感。爱最本质的一个因素就是感情的可靠和稳固。

我们家长如果爱孩子,不会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而翻脸,而是对孩子的情感是非常可靠和稳固的。比如:一个懂得爱孩子的家长,面对即将高考的孩子说:你想考什么学校,就尽你的力量去考吧,爸爸支持你。相信你会考上你理想中的大学;如果考不上,再读高四,爸爸也支持你,爸爸会尽力满足你复读的经济需要;如果选择不读书了,去找工作,爸爸也支持你,相信你会对自己负责;当你有一天混不下去了,回到家,爸爸保证你有口饭吃。好了,我们来分析分析父亲的态度是不是爱的表现:首先,父亲是相信、尊重孩子的,孩子就会有信心。并且,孩子没有过多的心理负担,心理很安全,没有过分的焦虑。这样孩子在心理上就可以全力以赴去做好迎接高考的准备。这对孩子成长是起到积极的作用的,应该是爱。其次,父亲把孩子生活的选择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学习对自己生活负责。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首先要学会对自己负责,才有能力对别人负责,对国家和对社会负责。父亲这样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是具有建设性作用的,应该是爱。第三,当孩子竞争和奋斗失败,生活混不下去时,回到家中,父亲保证他有饭吃。可见,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可能有摔跤的时候,即使这样,父亲都坚定地接纳他。这样的情感是可靠和稳固的,这也应该

24

是爱。所以,我们都应该像这位父亲这样去爱孩子。

二、高三学生需要怎样的爱 (一)高三学生心理状态

我是心理老师,我负责高三年级各班心理健康教育课。每个工作日的傍晚5:10—7:30接待学生心理咨询,每天可以接待3至4个学生。所以,我比较了解高三学生的心理状态。我们简单把高三学生分成两种心理类型,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

第一种类型:高中学生经过两年的学校教育,学习能力比较弱的,成绩比较排后的学生,到高二第二学期都会认真思考人生规划的问题。如:快上高三了,我成绩这样子,怎么办?爸爸妈妈确实很辛苦,我考不上大学时怎么面对他们?如果我努力,考上了大学,找不到工作怎么办?等等。到了高二将要结束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又会发生一些变化:将来的许多问题我现在无法想清楚,先用心学习,把成绩弄上去再说。结果变得认认真真学习了。这时往往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一分努力一分回报,成绩突然就升上来了,并且幅度还比较大。这样的变化,肯定会带来一些新的人际问题,困扰着他们的心理。再过一个月,下次考试成绩又跌下来了,这个时候心情非常复杂:沮丧、怀疑、自卑都有。如果这个时候有个人对他表示理解、支持、信任,他就会很快从挫折中走出来,更加有力量去努力奋斗。另一种情况,就是努力了,由于基础比较差,方法不够科学,进步不明显,也会产生沮丧、怀疑和自卑心理。不管出现哪种情况,都需要有人理解他们、支持他们、信任他们。这个人应该是谁呢?班主任?科任老师?心理老师?都可以。但是,老师少,学生多,有许多学生老师关注不到怎么办?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是家长,父母两个人关注一个孩子,效果肯定不错。为了你的孩子顺利成长,为了实现你们家庭的愿望,所以,我们

25

选择这个时候召开家长会,告诉家长你们的孩子现在非常需要你们的支持,请你们给予孩子力量,促进他们实现人生的一个重要目标——考上理想的大学。

第二种类型:相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高三的时候是心理走向成熟还是停滞不前的重要节点上。如果是体现心理走向成熟的学生,则表现出更多的精力是用在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积极地把自己的愿望结合现实的可能,去努力拼搏,达成自己的愿望。如果是体现心理发展停滞的学生,则会把许多精力用在关注父母、老师、和同学的感受上,也就是关注环境的压力上。比如,一个男生在咨询时告诉我:他在高二的时候,成绩是班里中等水平,自己不是很焦急,心理比较放松,每天按自己的计划学习,意想不到的是,成绩慢慢进步了。到高二下半学期,成绩到了班里前15名。他就记住了这样的心理感觉:心理放松,不焦虑,每天按自己的计划学习。结果到期末,成绩就上升到了班里第二名。这时候爸爸、班主任、同学对他高度关注。爸爸说:你不要给自己压力,保持在班里这个名次就好。班主任说:你很有前途,保持这样的成绩,考重点大学没问题。同学羡慕又欣赏:请告诉我们,你是怎样学习的,进步这么快?从此,他的心理再也没有以前的平静了。常常自问:我下次考试成绩掉了怎么办?爸爸每次打来电话只谈学习;班主任常常鼓励,好好学习,努力、加油。结果,上高三的第一次月考就跌得很惨,只到班里的中等水平。现在又一个月过去了,成绩还是中等水平。他来心理咨询,经过分析,他的学习能力应该是班里前10名的状态,由于心理停滞,竞争的时候体现不出他的能力。这就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拐点,弄不好,他就会心理固着,潜能浪费,父亲和他的愿望都不能实现。即使心理老师帮助他心理成长,还一定要调整他父亲的态度,才有可能比较好地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次

26

家长会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调整这样的家长的态度。

(二)借用父母的生活,丰富孩子的生命

人是由欲望决定的,不是由情感决定,也不是由理智决定。所以,人的内心欲望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来源。而不是像我们有些家长认为:给孩子多一点压力,他就会有行动的动力。正所谓:有压力就有动力。但是,心理学告诉我们,压力就是压力,压力不可能自动变成成长的动力。压力来自环境,动力来自内心的潜意识。父母给孩子的压力,大多数只会变成孩子心理的焦虑,也就是内心的恐惧和担心,这些心理焦虑只会消减孩子学习和成长的自信心,压抑了孩子成长的动力。

欲望从哪里来?欲望从生活中来。为了增强孩子的欲望,激发孩子奋发努力,积极备考的动力,建议家长主动与孩子谈谈你的工作和生活。

因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孩子的生活就是父母生活的延续。你对孩子将来生活有什么期待,要在告诉他们之前,先把你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告诉他们,丰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他们才能理解你对他们期待的原因。否则,你会觉得孩子叛逆,孩子觉得和你交流有代沟。同时,用你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告诉孩子:劳动所得的财富的积累和学习获得的知识的积累是一样的,都需要有一个过程,一定要有毅力去坚持,不要只想一夜暴富,学习成绩急速上升。尽力就好,问心无愧就好。

(三)尊重孩子的选择,信任孩子的能力

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所以,孩子的生活选择必须由孩子自己作出。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校学习是在老师的教导下,了解别人的生活;在社会中学习,孩子能了解社会的生活;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使孩子了解自己原生家庭的生活。在这个基础上,每个孩子要作出自己的生活选择,他们会先整合别人的生活、自己所了解的社会生活和父母提供的原生

27

家庭生活,再做出选择。有的孩子选择顺其自然,延续父母的生活方式。也就是父母是农民,自已能读多少书就读多少书,将来和父辈一样,做农民。有的孩子选择超越父母,觉得父母生活不如意,过于贫穷,缺少尊严,自己现在要拼命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将来要比父辈过得更加如意。有的孩子选择创新,不是顺着父母的生活发展,而是寻找另外的生活道路。比如,家中近三代人都缺乏艺术细胞的,他却选择走一条艺人生活的道路。

不管选择怎样的生活道路,都让孩子自己选择,学习自己对自己负责。这样,将来生活不管过成怎样,都是他们努力的结果,并且他们更容易体会到幸福感,生活和谐度更高。

父母千万不要企图代替孩子选择——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某所大学。不然,父母给孩子选择一个孩子不喜欢的大学和专业。这样,孩子在大学读书四年,就痛苦四年、讨厌四年、憎恨四年。也许在读大学的时候,他们的心理防御会把这些消极情绪压抑在内心潜意识中,尽量让他们自己感觉不到。但是毕业后,孩子就会无意识地释放这些消极的情绪——以不工作在家啃老来惩罚父母。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就讲到这样的一个事件:一个30岁小伙子叫刘刚,刘妈妈在家庭中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女人,儿子的一切几乎都要听她安排。所以刘刚从小比较压抑,性情比较懦弱,读书毕业了就找不到工作,经常上网玩游戏,成了典型的啃老族。二十大几,好不容易娶了妻子成家了,可是生活的压力增大了,为了养家糊口,他迷上了网上赌博。他办了几个信用卡,通过信用卡透支的方式,弄了十几万元去赌,结果血本无归。不久银行追债,事情败露。为了不让儿子因信用卡诈骗罪入狱,父母只能倾尽一生的所有,帮他还了银行的欠款,妻子因生气与他离了婚。母亲因性格问题也患上严重的心脏病。

一天早上,退了休的刘大爷吃过早餐后外出玩了。到11点左右就回到

28

家,发现家里空空的没人似的,以为刘大妈去买菜没回来,就去找儿子。可是儿子不在家,却发现大妈躺在床上。心想早上自己出门前,老伴还好好的,现在却躺在床上,肯定是心脏病发了。赶快打120急救,刚好儿子刘刚也回来了,就一起送刘大妈去医院,到医院医生告知,刘大妈已经死了。刘大爷觉得不可相信,央求医生一定要救救刘大妈,但是事实刘大妈已经过世了。父子俩只好为刘大妈办理后事。

两天之后,突然几个民警来到刘大爷家,告诉他们说刘大妈不是自然死亡,是被人故意杀害的,并且刘刚就是犯罪嫌疑人,把刘刚带走了。原来在火葬场为刘大妈化装的时候,化装师职业性地检查大妈的衣服口袋时,发现了一条纸条,纸条上着:妈妈,对不起,天堂上见。职业的敏感使化装师向公安局报了案。

原来那天早上10点多了,刘刚还没有起床,刘大妈揭开盖在刘刚身上的毛巾被就骂刘刚:不学好,不工作,一把年纪了还在家里啃老??刘刚自己也觉得自己活得很失败,还搞不清楚自己今天怎么落到这个境地,原因是什么,烦得要死,现在妈妈又这样骂他,愤怒让他失去了理智,爬起来就掐着妈妈的脖子,并和妈妈对骂开了。刘刚越骂越恼火,越掐越用力,十几分钟之后,刘妈妈就滩软了,毫无反应。等刘刚感觉到的时候,妈妈已经死了。刘刚被自己的行为和这个行为的结果吓着了:想到妈妈死了,自己也活不成了,干脆就自杀了。在稍微冷静之后,他觉得愧对妈妈,就写了这个字条:妈妈,对不起,天堂上见。写完了,就放到妈妈的口袋。真正到刘刚行动起来要自杀的时候,他却失去了自杀的勇气,求生的欲望支配着他,最后决定先把妈妈放到床上,出去透一口气再说。等到他回来,见到爸爸正忙着送妈妈去医院,他就跟爸爸一起忙开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怀疑妈妈是心脏病发作死亡的,所以,刘刚也就什么也不说了,以

29

为这事这样就过去了。结果还是过不去,司法机关以故意杀人罪起诉他。

这就是父母以爱的名义教育孩子的一个结果,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三、高三学生家长应该怎样表达爱 (一)主动表达

作为家长,当我们明白了孩子成长的动力来自生活之后,要主动把自己的生活与工作经验告诉孩子,让孩子通过家长的眼睛看世界,通过家长的经验感受生活,以此来激发孩子成长的动力。比如,跟孩子谈家庭的发展史;跟孩子谈自己的事业发展史;跟孩子谈自己当年的人生规划,今天的生活现实;跟孩子谈谈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跟孩子谈谈自己人生最满意的三件事,等等。在我的工作中,我发现学生最喜欢老师谈这些问题,所以,我想父母对孩子讲这些故事时,一定会给孩子带来内心的震撼、惊喜、欣赏、骄傲、温暖、安全的情感,让孩子知道自己人生的选择的方向,消除迷茫、妄想、自卑和焦虑。家长的表达只要是真实的,在孩子眼中,都是最有效果的认知,最有力量的心理支持。这是我们家庭教育最朴实又最有效的内容和形式,家长千万不要羞于表达,因为孩子是你生命的延续,你有责任对延续的生命有一个交待,让你的孩子将来生活幸福,以此换来你们的安心。

(二)积极分析

健康的亲子关系,体现在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有效沟通。父母表达后,总会有孩子的回应,或孩子主动与父母表达,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物质上的帮助。这个时候,建议家长要积极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提供方案,供孩子做出最好的选择。千万不要说:爸爸妈妈什么都不懂,你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吧。维护孩子的利益我们家长总会明白的,哪个方案能让孩子的利益最大化,我想家长应该比孩子有经验,你们就帮孩子比较比较,

30

提出自己的意见,让孩子作出最合理的选择。这样,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真切的爱。

(三)努力支持

当孩子作出选择之后,家长要把孩子的理想看成是家庭的希望,一定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努力,互相配合,互相支持。遇到问题,共同想办法解决,相信你们的未来不是梦,你们的愿望一定能达成。

四、健康亲子关系对孩子和家庭的影响

家庭中亲子关系健康了,家庭成员之间就会和谐;家庭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和发展。家庭亲子关系健康,家庭变得开放——长辈和晚辈之间比较民主、家庭矛盾容易解决,整个家庭的事业生活会良性发展。家庭成员心理健康成长,学习工作生活都与时俱进。孩子体会亲情,大人感受到孩子的感恩。家庭成员心理有归属感,降低心理焦虑,身体健康,生活美满幸福。 附件2:

一个成功家庭教育个例

31

前年3月的某一天,一个穿着时尚,很有气质的家长来到学校找我咨询,她自我介绍自己是某个单位的办公室主任。她是通过贵港电视台“六一”家庭教育节目,知道我在做家庭教育方面的工作。希望和我探讨教育她女儿的问题。

她的家庭情况是:丈夫是某事业单位的领导,夫妇俩事业心都很强,也算是事业有成。家庭经济宽裕,没有什么经济负担。独生女儿现在在市里一所重点高中读高一年级,长得漂亮可爱,成绩一般。问题是没有成长动力,不重视学习,有一些迟到、逃课现象,造成有些科任老师和同学对她的排斥。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自己也非常苦恼。再过两年就高考了,估计不可能实现父母的读一本大学的愿望。

了解到目前的这些情况之后,我想查找这女孩缺乏成长动力的原因,就让这位焦虑的母亲谈谈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女孩出生后的1—3岁,是由外婆来帮助照看,照顾得比较好。3岁之后,女孩上幼儿园了,外婆就回到外公家了,她们就一家三口一起生活。丈夫以事业为重,经常加班工作,对家庭照顾不周。妻子一天忙完了工作,再忙家务,忙完了家务孩子也睡着了。看着小脸脏脏就睡着的女儿,做妈妈既自责又无奈。这样的家庭生活状态持续到孩子8岁,读小学三年级。

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孩子与父母缺乏亲密依恋的情感,造成心灵缺乏安全感,将来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潜能发挥。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和小学之后,会过早地用朋友、同学之间的社会情感替代缺失的亲情,会造成对朋友、同学过度需要。

孩子8岁的时候,父母事业发展一帆风顺,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再回

32

过头来关注到孩子,觉得她成长得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优秀。夫妇俩认为:不能亏了孩子,要尽最大的努力“培养”孩子,让整个家庭协调发展。他们就像社会上许多事业有成的家长一样,自己没有精力管教孩子,就舍本走捷径,把孩子送到封闭式管理的贵族学校,以为这样的学习环境,孩子没有成长不好的理由。就这样,他们不顾孩子的感受,把孩子一直放在这所贵族学校读完了小学、初中。这时,他们才发现:他们付出的金钱和精力是不能换回他们所需要的结果。孩子对亲人冷漠,不爱学习,我行我素,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成绩波动不稳定,等等。这时,他们发现许多像他们女儿一样,小学、初中在远离家庭的贵族学校读书的孩子,几年学习之后,父母都失望地把他们接到身边了。

这女孩回到父母身边读高中,父母发现她比一般孩子毛病要多。冷漠、不爱学习、交一些同样类型的朋友、父母和老师的话听不进,按自己的感觉做事。开始父母觉得是自己关心不够,就很耐心的教育她,并且尽可能地满足她所有的需要。但是,将近一年的努力,没有换取一点的效果,尤其让父母不能忍受的是女儿的冷漠。孩子的状态让事业有成的父母焦虑地上门求助。

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我分析造成孩子成长不如意的原因:(1)在孩子3—8岁的时候,父母忙于工作,没有细心陪伴孩子,孩子缺乏对父母的亲密依恋情感,造成心理缺乏安全感。也是造成孩子现在对亲人冷漠的原因。(2)孩子在缺乏亲情的情况上,送去封闭式管理的学校是雪上加霜,情感缺失,就失去成长的动力。(3)孩子高一才回到父母身边,虽然父母可以做一些补偿,但有些心理上的东西缺了就是缺了,非常难以弥补的。

33

现在你们细心照顾她是应该的,但最关键的是你们要从心里接纳现在的她,再去关心她、鼓励她,才能激发她成长的动力。

这位母亲听了我的分析,觉得非常认同。她主动要求要带她的女儿来心理咨询。但我建议她一家三口一起来咨询,调整他们整个家庭的互动关系。这个母亲也欣然接受了。在我和他们全家的努力下,这女孩在高二转入我们学校学习她喜欢的美术。父母完全改变了工作生活观念和方式。父亲在工作上,尽量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做到不加班。这样,不但单位管理得更好了,而且部下也获益不少,对领导更满意了。在双休日里,父亲拒绝了非工作性的一切应酬,把自己交给家庭、交给女儿。每周日都有半天与女儿交流的时间,还亲自送女儿回学校。同时,经常主动与我交流一些女儿成长的情况,一起探讨和解决孩子成长的问题。做母亲的更是尽心尽力,做好家庭后勤工作,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经过一年来的努力,今年1月份,这女生参加美术专业高考,成绩已经超过高考一本分数线,相信她文化高考的成绩也会让父母满意的。

3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oz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