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论文

更新时间:2024-06-27 23: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论文

学院: 合 肥 学 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2016/06/28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论文

内容摘要: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学科的一门基础课

程。该课程是一门面向软硬件过度的课程,它介绍计算机硬件原理和硬件执行过程,接着用汇编语言去实现对硬件的控制和执行。这就是这门学科的主要特点,软硬件结合更深入的了解计算机底层的运行机制和过程。本书主要介绍计算机的整体概念,讲述微型计算机处理器打的结构,功能,总线操作的时序,存储器和高速缓存技术,数据的输入输出技术最后介绍一系列的接口技术。这些面向硬件,软件本书介绍了汇编语言,汇编语言是一门硬件编程语言,对于大部门硬件芯片都需要汇编语言的初始化编程,才能很好的工作,所以本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关键词: 课程内容,课程重要性,实际应用 正文:

(一)课程的综术

本书开始介绍了微型计算机的整体概念,从整体概念出发讲述了80X86处理器的结构,功能、总线操作时序和80X86微处理的新技术。接着介绍了80X86微处理器的寻址方式、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从处理器在介绍到存储器和高速缓冲技术,再到输入输出、DMA技术和中断系统。中断系统本书介绍了8259A中断控制器,又介绍了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计数,可编程并行接口技术、串行通信及接口技术,A/D、D/A技术。最后本书介绍了微型计算的总线技术。全书共分10章,每章附有习题,提供配套的电子课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程重要在于实践,用汇编语言对各种接口的初始化编程还要弄清楚其中的各种原理,所以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难度还是很大的,但是不能退缩。就是因为这门的重要性,所以只能面对这样才能为以后的计算机之路打好一个牢靠的基础。 (二) 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第一章 微型计算机概论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定义和相互关系

·微处理器发展的特点

·单片机和单板机的组成和特点 ·个人计算机的组成和特点 ·微处理器结构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80X86微处理器结构8086微处理器的结构特点。8086微处理器的寄

存器结构,8086系统中的存储器分段与物理地址的形成,8086总线分时复用的特点,8086常用控制信号的功能,8086的两种工作方式,指令周期、总线周期和时钟周期的定义,8086微处理器几种主要总线周期的时序图,各种时序图中有关信号的时序关系,80286,80386与80486的结构特点

第三章 80X86微处理器指令系统主要内容有操作数的基本寻址方式,32位的存储器寻址方式,程序地址寻址方式,80386的三种工作方式,保护方式下的存储器地址方式,8086微处理器指令系统,80286增强和扩充的指令,80386增强和扩充的指令,80486和Pentium增强和扩充的指令,掌握常见的几种操作数寻址方式的特点,掌握80X86基本指令的格式与功能。

第五章 存储器及其接口 主要内容SRAM、DRAM、EPROM和ROM的特点及区别 半导体存储器芯片的主要性能指标,半导体存储器的基本结构,半导体存储器内部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内存储器中的数据组织——16位存储字和32位存储字的存放规则。静态RAM(SRAM) 6116的外特性,动态RAM(DRAM) 2164的外特性,EPROM 芯片2732的外特性。存储器的组织,存储空间的地址分配和片选技术

第六章 输入输出主要内容有外设接口的特性和基本结构,I/O端口的编址方式微机系统中数据传送的两种控制方式——程序控制传送和DMA传送的区别,无条件传送方式的原理、特点及适用场合查询传送方式的原理、特点及适用场合,中断传送方式的原理、特点及适用场合,DMA控制传送的特点,以及DMAC的基本功能,8237A可编程DMA控制器的结构和功能,8237A的应用。

第七章 中断主要内容中断传送方式的原理、特点及适用场合,8086/8088系统中的中断分类,中断向量表的定义和应用,可屏蔽中断的中断响应时序 ,具有中断控制功能的接口电路,中断控制器的基本要求和组成 还有8259A可编程中断控制器的结构和功能,8259A的中断优先级管理方式及中断结束方式,8259A的中断顺序,8259A的应用

第八章 定时器/计数器—8253A主要内容定时器/计数器在微机系统中的作用,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的典型结构

·8253A的结构与功能 ·8253A的工作过程 ·8253A的6种工作方式

·8253A的方式控制字和计数初值 ·8253A的应用

第九章 可编程接口芯片 并行接口8255A结构与功能和并行接口的工作方式和初始化方式。串行接口8251A传送方式,同步传送方法,异步传送的方式。8251A初始化编程和方式。

第十章 A/D、D/A转换接口主要讲述了,模拟接口在微机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模/数转换和数/模转换的概念,模拟信号的采样和保持过程,采样后信号的量化和编码过程,数/模转换芯片的主要性能指标,模/数转换芯片的主要性能指标,DAC0832的外特性

·DAC0832的数据输出方式 ·DAC0832同CPU的连接方式 ·ADCO809的外特性 ·ADCO809的工作过程

·ADCO809同CPU的接口技术

(三) 实际应用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很实用的课程,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微机原理可以应用在工业设计,家电制造,机械制造,控制电路等方面。交通灯的实验应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前一部分主要学习一些理论的知识,而后面一部分的知识,实用性则较强一些,主要是一些芯片的使用。我们切不说微机原理在实际工业中的应用,就拿我做的课程设计来说,我就感觉到了它的实用性。

红外遥控器的设计与实现。主要的功能就是: 应用STAR ES598PCI单板开发机系列接口芯片设计红外遥控器,通过红外发送管,发出载波信号,根据接收到的载波信号,获得红外编码,将红外装置发送的编码代表的动作(左移LEFT,右移RIGHT)显示在七段数码管上。并实现LEFT 的左循环移动,RIGHT右循环移动。为了完成指定的功能,我需要的芯片有8251、8255、8253,其中,用8255接受按钮的信息,并且传送给CPU,CPU将接收到的信息通过8251将并行的信息转化为串行的信息传送给红外装置。这样就完成了信息的发送过程,接受过程于此类似。在这里,只用了三个芯片就完成了红外遥控器的功能,而对于更复杂的遥控器,可以用同样的思路去解决,只不过问题的规模更大了,也许使用的芯片会更多

这里只是说明了此课程的一个很小的应用,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微机原理可以应用在工业设计,家电制造,机械制造,控制电路等方面。总之,这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

(四) 心得体会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已经结束了,但是回想起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去深深思考,这本书讲述了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原理,运行机制,还有就是如何通过汇编语言去编写程序,使硬件运行起来,就这样我们通过学习,实验不断的去回味,不断的巩固,才能更好的深入理解这门课程。

在我们学的过程中,贯彻整本书的也就是语言的学习,所有的硬件运行都离不开汇编语言的学习和理解。那么在学习汇编语言的工程中在学它的过程中,觉得还是有点吃力,尤其是它的指令很多的,有时候总是把它给记混了,加上又没有实验课,所以在做练习的时候这个问题最突出了,如果是自己写程序的话,总是写不对,到计算机上也运行不了,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参考书上的程序再模仿编写,但是自己的编程能力上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这也有可能是自己学习方法上的不足吧!在今后的学习中要针对性的改变这种不足。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也让我对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程有了一点学习方法和心得。

1、用身边的应用实例探究其原理来学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层出不穷。经常会对所学的课程产生疑问,社会上也流传今天的计算机教育是“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

的学生去做明天的事”。所以如果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把学当作一种快乐。 2、通过实验理解

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验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原理,从而提高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实验更是学生

创新思维的源泉,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实验内容分为以下两个层次:一是基础验证型。主要用于验证课程当中所讲的内容,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基本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二是综合设计型。这类实验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课程的理解,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类实验从内容上是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对学生的要求是由低到高的。对于实验,应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之前,应认真准备写出实验步骤和具体设计内容,否则实验效率会特别低。2、应在实验之前掌握控制信号的作用,写出实验预习报告并带入实验室。3、实验过程中,应认真操作,既不要因为粗心而造成实验器材损坏,又要仔细思考实验有关内容。4、试验之后,应认真思考总结,写出实验报告。

(五) 结语

通过学习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程,来更好的理解计算机原理的构成和应用。所以我们要努力的打好这门课的基础,不能退缩,硬着头皮也要上,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第三版 彭虎 周佩玲 傅忠谦主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

2.[1]刘彦文 张向东 谭峰 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技术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or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