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答案

更新时间:2023-08-29 01:1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第1章............................................................................................................................ 1

1.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

意义和作用” .................................................................................................................. 1

2.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2

第2章............................................................................................................................ 3

1.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3

2. 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4

第3章............................................................................................................................ 5

1.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

全部过程中?................................................................................................................ 5

2.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有哪些?试析批判性思维对创新思维的

重要意义。.................................................................................................................... 6

第4章............................................................................................................................ 6

1. 试析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6

2. 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对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规范包括哪

些内容?........................................................................................................................ 7

3. 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8

第5章............................................................................................................................ 8

1. 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8

2.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有何重要意义?................................... 9

第1章

1.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

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答:1)系统自然观:

a. 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b. 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c. 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d. 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2)人工自然观

a. 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b. 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c. 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3)生态自然观

a. 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b. 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4)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a. 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b. 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c. 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2.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

一.生态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同进化的一种社会文明。

a.生态文明是延续工业技术及其文明的新文明。

1) 工业技术是从农业技术延续而来的。

2) 工业文明并未全部消除农业文明的印迹,生态文明也不能完全消除

工业文明的印迹。

b.生态文明是构建生态主体的新闻明。

c.生态文明是关注“自然——社会”生态的新文明。

d.生态文明是现实性和未来性相统一的新文明。

二.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主张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和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都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还要善待生命,保护生态环境。这种自然观“会影响到人的思维倾向、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会影响到看待事物的原则、对待生活现实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特别是会影响到基本概念和基本规范的形成、理解和运用”,也会影响生态文明的创建,成为创建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总要求

生态自然观为建立生态技术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为构建生态政治提供理论指导

第2章

1.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答: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是当代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指科学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并且向技术转化的越来也快;同时技术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含量越来越高。科学与技术衔接后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致融合成连续的整体。

1)科学与技术产生的时间距离越来越短, 即科学向技术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从1895年电磁波通讯原理的提出到1 9 2 1 年第一个公众广播电台的创建, 科学转化为技术花费了2 6 年; 在最近二十年,多媒体电脑从1987 年提出原理到1991 年试制成功, 科学转化为技术花费了4 年。据研究, 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的时间, 在二十世纪初大约需要30年, 至二十世纪中叶大致为10年, 二十世纪下半叶缩短至5 年左右, 并且今后会越来越短。

2)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 技术比过去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的发展与应用的水平, 譬如, 蜂窝移动电话系统的建立, 离不开无线移动通讯原理的提出; 另一方面, 科学在很大程度也依赖于技术的状况与需要, 如进行粒子物理研究就不能没有回旋加速器这一技术产品。

3)在生产的目的下, 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了。知识的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其大致途径是科学 术 产。人们研究科学, 发明新的技术, 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推动社会进步, 即不论是科学还是技术, 最后都要落脚于生产这一目的。因而在生产的目的下, 科学与技术正在融为一体, 像软件研制这类活动, 就既要提出原理, 又要考虑实施这一原理的技术和方法。

4)在追求经济利益的目标下, 科学与技术统一起来了。在前述的“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步骤: 一是将基础科研成果

转化为应用技术; 二是将应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其最终目标是要产生经济利益。从这可以看出,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和行为是造成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原因之一。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意义主要有二:

一是将原有的知识利用的“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改变为“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 从而加速了知识的应用, 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是会引发人们知识观念的更新。人们会追求“实用”的能产生经济利益的知识——科学与技术能融为一体的知识, 而仅有科学的成份却没有技术因素的知识会被人们认为是“没用”的知识。这有利于知识的发展、普及、创造和应用。

2. 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答:

一.科学发展的动力

1)逻辑证实主义的发展模式

逻辑证实主义认为,科学是一种能够得到证实的知识,这种知识可以用逻辑和数学来表达。科学之所以能够进步,主要是由于科学的方法,而哲学的任务就是对科学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哲学的解释。由这种科学划界的标准出发,逻辑证实主义提出了一种静态的科学发展模式,认为科学的发展是通过积累形成的。是一种最为传统的科学发展模式。

逻辑证实主义的发展模式可概括如下:

感觉经验——提出假说——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科学理论提出。

2)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认为,由于科学的划界标准就是证伪,科学发现的逻辑就是猜测与反驳,因此,科学的发展应该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科学的发展应该开始于问题,而不是开始于观察。观察必须带有一定的问题来观察,从来没有漫无目的的观察。

科学家面对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和假设,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科学理论。

这些猜测和理论之间相互竞争和批判,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从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

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3)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库恩在范式理论的基础上,将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前科学时期:也就是没有统一的共同体和范式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各种理论各执己见,还没有达到科学阶段。

常规科学时期:在这一时期,因为有了公认的范式,科学共同体在范式的支配下进行研究。

科学危机时期:范式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遇到不符合预期的现象,可以通过调整理论,吸收反常,直到使反常的东西成为预期的结果为止。 科学革命时期:科学危机的实质就是新旧范式之间的更替,或者说科学共

同体重新概念化的过程。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科学革命就宣布结束,从而使科学进入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4)社会科学发展模式

对科学发展的内在结构和动力问题,除了可以从科学内部分析,也可以从

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

二.技术发展的动力

在技术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存在着技术自主论和社会构建论两种相对立的观点。其中,技术自主论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自在的或自我扩展力量。社会构建论则认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目的和手段是相对而言又互为条件的,一种社会需要必须与技术可能性相符,与技术任务相关,并具备达到目的所需的条件,才能成为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3)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力

此外,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也表现出巨大的张力作用。

第3章

1.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

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答:

(二)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

(2)归纳和演绎

(3)从抽象到具体

(4)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使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首先,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方法,科学研究就寸步难行;其次,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再次,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推动科研工作者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的世界图景;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化。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结合日益重要。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地统一

起来,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

2.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有哪些?试析批判

性思维对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创新思维方法:

1) 逆向思维法

2) 自由创造思维法

3) 集体智慧法

4) 问题探究法

5) 灵感思维法

批判思维方法:

1) 有关概念的批判性问题

2) 有关判断的批判性问题

3) 有关推理的批判性问题

4) 有关论证的批判性问题

重要意义:

1. 批判性思维过程中需要创新思维

一个好的论证是经过正反多方面思考、探索、比较、分析、综合之后的结果,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果。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常见表现形式。批判性思维是获得新知识、发现真理的必经之路。人类发展中上的创新成果往往是进行批判性思维的结果

2. 创新思维过程中需要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相互需要,相互促进,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思维。有人认为,批判性思维的作用只在于批判,在于“破”,会阻碍创新。其实不然,批判性思维在重视“破”的同时也重视“立”,寻找好的论证和正确的知识是批判性思维追求的目标。由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密切关系也可看出,培养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培育和鼓励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也需认识到,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各有侧重,前者更强调观点或论证的清晰性、一致性、合理性等方面,后者更突出观点或论证的新颖性、灵活性、流畅性等方面

第4章

1. 试析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一.科学的社会功能

科学作为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有着自身所固有的客观属性即科学属性。科学的社会功能既能通过科学属性体现出来,也能通过科学满足人和社会需要体现出来。科学的社会功能是随着科学不断发展逐渐呈现出来的。今天,科学由于其独特的存在形态,其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科学作为精神文化概念,具有精神性功能。同时,由于科学与技术之

间的密切联系,科学作为一种间接生产力,通过对技术的作用和影响从而间接地具有物质性功能。

二.技术的社会功能

1)技术与生产、产业的紧密联系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它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展现出巨大的社会价值。技术的重要功能是生产力功能。

2. 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对科技工作

者的伦理规范包括哪些内容?

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带来的伦理问题,有些是由于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超越了传统伦理观念和约束机制的作用范围造成的,人类对这类新问题缺乏思想准备,无所适从,因而急需建立相应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形成新的的有效约束机制。有些是由于社会生活转型过快,造成原有伦理约束机制部分失灵,需要在新形势下及时加以调整和修复。还有些是久已存在的违背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现象,在新形势下变得十分突出。有些问题所涉及的伦理观念和约束机制,有些是直接针对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而言的,有些是间接与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相关的,它们共同构成现代科学伦理、技术伦理与工程伦理研究的内容。 科学的伦理规范:

1) 科研人员在确定科研选题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对研究本身

做出伦理评价,要对其研究行为负责。如果估计到科研的结果会

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那么科研人员应当进快停止科研活动。

2) 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和应用活动中,应当坚持科学精神,按照严

格的科学方法获得研究结果,保证科学研究的原创性,避免任何

形式的抄袭、剽窃和弄虚作假。

3) 科研人员应该按照科学界普遍的行为规范,处理科研活动中的学

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善于与同事合作,尊重学术前辈,努力提携

后学。

4) 科研人员应该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对为科学和反科学的不

良社会现象自觉地加以抵制。

5) 科研人员应该无私的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

出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努力拼搏的精神。 技术的伦理规范:

技术对伦理体系发挥作用,但伦理也不仅仅是被动的等待着技术的改造,二是通过积极的反应,参与到技术活动的过程中。伦理对技术的这种参与,主要是通过提供规范的形式实现的。技术的伦理规范是指人们在技术活动中通过协商形成某种道德共识以致形成道德规范,对技术活动进行约束。

1) 伦理对技术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具有选择和定向作用。

2) 伦理道德对技术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3) 伦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

3. 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答:

科学的社会建制是指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因其自身的价值日益为社会认可,科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领域,有着自身的精神气质、行为规范、组织形式和科学设施的社会结构,它是现实科学运行的结构框架。科学建制的出现,表明科学摆脱自发随意状态步入自为建构的过程。

科学建制是一件社会事实,是由人民团体通过一定组织关系联系起来,从事社会化的研究活动。科学建制包括投身于科学并以此为职业的人、高度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特殊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交流沟通方式以及同属于社会子系统的其他要素。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机体,科学建制是一种有别于传统传统个人自由研究的制度。今天科学体现为有自己权利的一种建制,有它自己的传统和纪律,有自己的专业工作者,以及自己的基金。即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事业一样,作为一项专门的职业,是由职业科学家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社会创造性活动。各项科学实践的成果最终都来自种种社会建制和社会传统。这说明,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反映了科学社会化发展趋势的要求,确立了科学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实体地位。

已经建制化的科学活动必须全部满足如下三个条件:1)社会接受科学活动,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功能,科学活动因其自身价值受到社会重视;2)必须有一套调整科学活动的领域中的行为的规范,其方式要有利于科学活动实现科学目标,并保持有别于其他活动的自主性;3)这些特定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要适应其他活动领域中的社会规范。

第5章

1. 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答:

1) 指导思想

a. 在创新精神环境培育方面,要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推崇创新,尊重创新的氛围。

b. 在科技投入方面,要实现统筹项目、人才、基地的安排。

c. 在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要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d. 在自主创新方面: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工作的首位,着重提升面向国民经济重大需求,提升解决瓶颈制约的突破能力

e. 在创新产出方面,要使加大创新产出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

2) 社会文化环境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进入21世纪,为了加快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要认真思考和积极部署创新型国家社会文化环境建设,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塑造建设

创新型国家的灵魂。

a. 创新精神培育环境 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

b. 创新合作环境 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有赖于各创新主体的互动和合作,当代创新已经成为全球的活动,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同样有赖于国际合作,国外创新型国家十分重视创新合作环境建设。

c. 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环境 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必须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地保护,国外创新型国家十分重视知识保护法律环境建设。

3) 政策支持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质是依靠国家的社会管理功能,把社会打造成创新型社会,期活动的过程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政策支持,即通过实施强有力的投入政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推动自主创新政策、创新产出政策等,能够有效地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加大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创新产出等,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

2.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有何重要意义? 答: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有赖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特别是各创新主体的有效互动和合作。经过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我国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有了很大增强,但依然没有形成一个互为有效补充并有密切的互动的国家创新体系,为此今后要重点加强以下工作:

一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三是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形成军民高技术的共享和相互转移的良好格局。四是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五是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od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