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籍设计中特殊材质的运用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10 01:5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书籍设计中材质的运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书籍一样不可或缺。在这个追求美的时代中,书籍设计的重要性也自然的突出出来。书籍作为信息的载体,伴随着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在将知识传播给读者的同时,带给他们美的享受。因此,好的书籍不仅仅提供静止的阅读,更应该是一部可供欣赏、品味、收藏的流动的静态戏剧。

对于书籍装帧设计,每个设计师都会有自己的侧重点和想法,有的注重色彩的使用,用抽象的图形和个性的色彩来表达书的内容,有的注重造型的完整来述说一本书的故事。从书籍装帧的完整意义上来说,没有书籍装帧就不可能有书籍,这甚至是精神离不开躯体一样,即使把书籍装帧狭限在美术范围内,没有书籍装帧,书籍也将流于简陋而缺乏美感,白纸白皮的形貌是不难想象的。但是,好的信息犹如美味一样,需要好的环境和好的盘子盛装才会给人以享受,书籍书籍装帧中材质的运用犹如好的环境,对于书籍的信息表达一样重要。

第一章 书籍制作中材质运用的发展史

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制,也是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和材质。 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统治者将重要文书铸于青铜器上。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500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式和一种特殊材质。 (一)甲骨

通过考古发现,在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就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作为文字载体的材质。所刻文字纵向成列,每列字数不一,皆随甲骨形状而定。由于甲骨文字型尚未规范化,字的笔画繁简悬殊很大,刻字大小不一,所以横向难以成行。后来虽然在陶器、岩石、青铜器和石碑上也有文字刻画,但与书籍形式相去甚远,故不做详谈。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埃及人把文字刻在石碑上,称为石碑文。古巴比伦人则把文字刻在黏土制作的版上,再把黏土版烧制成书。 (二)玉版

《韩非子·喻老》中有“周有玉版”的话,又据考古发现,周代已经使用玉版这种高档的材质书写或刻文字了,由于其材质名贵,用量并不是很多,多是上层社会的用品。 (三)竹简

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

数,一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

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竹简除以竹制成外,也有用木者称木简。与竹简并行的还有木牍,制成长方形木片,用于书写短文。

(四)缣帛

缣帛,是丝织品的统称,与今天的书画用绢大致相同。在先秦文献中多次提到了用缣帛作为书写材料的记载,《墨子》中提到“书于竹帛”,《字诂》中说“古之素帛,以书长短随事裁绢”。可见缣帛质轻,易折叠,书写方便,尺寸长短可根据文字的多少,裁成一段,卷成一束,称为“一卷”。缣帛常作为书写材料,与简牍同期使用,自简牍和缣帛作为书写材料起,这种形式被书史学家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书籍。(①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古籍善本卷》,北京出版社,2002。) (五)纸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我国西汉时就已经出现了纸。《后汉书?蔡伦传》中载:“自古书契多编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蔡伦造意,用树肤、麻头、蔽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以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伦纸’。”古人认为造纸术是东汉蔡伦所造,其实在他之前,中国已经发明了造纸技术,他只是改进并提高了造纸工艺。到魏晋时期,造纸技术、用材、工艺等进一步发展,几乎接近了近代的机制纸了。到东晋末年,已经正式规定以纸取代简缣作为书写用品。最早的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的米诺亚文化,它又受古埃及人的影响。当时古埃及的主要书写材料用纸莎草制成,在很长时间内,西方很多国家都用这种纸。中世纪以后羊皮纸代替了它。羊皮纸的出现,给欧洲的书籍形式带来了巨大变化。如果只强调书籍是文字的载体这一概念,来为书籍下定义的话是不够的。石碑刻有精美的文字,布局可谓考究,大多还装饰以纹饰,标题、正文、落款等内容形式颇有书感,但是,石碑过于庞大,不易移动和传播交流,与真正意义的书籍难以相提并论。为何纸的出现便迅速替代其它载体材质呢,因纸张轻便、灵活和便于装订成册的诸多优点,使得书籍才真正谓之为书。(②孙彤辉《书装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第二章 书籍设计中材质的个性化运用

人类的发展史,可谓是一部材质的发展史。翻开艺术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通过特定的材质体现各个时代文明水平和发展历程。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时代、大工业时代以及今天丰富多彩的信息时代,每一次新材质的出现都 会给人类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

材质对于艺术行为而言,它既是可视可触的有形材质,也是可听可嗅的无形材质,甚至我们的思想和观念都可以被定义为艺术的表达媒介———材质。它的概念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拓展与延伸。艺术家选择材质首先是基于作品

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一切为如何准确有力地表达这一精神内涵去选择、去并置。其次,对这种材质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和设计者对材质的敏感性、使用它的水平及对材质是否具有个人独到的见解。材质所引申的意义不只是让 我们去直觉地感受和简单的运用,而是要求我们对材质原有属性、材料新的功能和价值加以深层地认识和把握,使材料不仅能在视觉和功能的层面上攻写艺术和设计的含义,更在观念上为现代艺术和设计的发展提供可能性。在很多现代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合理而大胆的选择不同材料及对材质肌理的独特处理和贴切的组合,启示着人们对材质的大胆利用和勇于发现。

当我们为一本书籍设计的美所感动时,往往追问荡漾在书籍形态之上的美感来自何方?那贮藏在装帧形态之内的神秘征服力,散发出的无限情趣与诱惑,源头来自哪里?冷静分析就不难发现,虽然构成书籍装帧艺术之美的要素是多方面的,但是,书籍设计材质作为设计的重要因素,必定起着一种不可缺少的关键作用。

一本书给人的感受不仅来自于书籍自身的精神价值和精美的设计,同样,合理考究的工艺材料的选择、运用、组合,也能产生强烈的表现力。材料以肌理、质地、色彩的不同可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诱导读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应重视材料的视觉分量,与手指之间的冷暖感觉。不同的材料产生不同肌理效果,有光的、无光的、粗糙的、细腻的;有冷的、有暖的;有软的、有硬的。材料在视觉上、手感上都必须与书籍的内容在本身的意识形态上达到统一。

第三章 纸张材质在书籍设计中的作用

在现代的书籍设计中,以纸张作为书籍主要材质是最常见的了。是因为它更方便,材料本身的成本也相对最便宜,且对批量印刷和传播最为实际和广泛。

以纸张为表达形式的装帧材料之美,也是一种工巧之美.我们从“绢纹”、”蜡纹”,“毡纹”。“岩纹”等特种纸表面凸凹而有序的肌理中,从”星光透明”、”纱影”、“彩虹”等半透明特种纸的朦胧和奇妙中,从“金银箔”、”金银丝卡“等特种纸的光泽上,从”典雅系列”等手揉般的无序粗野的皱纹上,都可以看到人类在造纸工艺上的无所不能。

当今的特种纸工巧之美,充分体现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句中国古代名言所要表达的内涵。装帧材料的工巧之美,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无穷智慧,体现了人的智慧与天、地、材共同凝聚的成果,在它的美感中,我们欣赏到了天然与人力天作之合的结晶。

在成本许可的条件下,纸,尤其是特种纸,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纸的特征、纹理、色质、克数、印刷效果,对设计所产生的影响是令人惊叹不已的。在书籍材料的设计中,纸张和印刷工艺都应该作为思考的要素,纸张本身的特性有助于更充分的表现设计意图。运用不同的纸张或不同材料的组合、配置,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段,更好、更完美的实现视觉及触觉的传达,给读者带来独特的视觉与强烈的触觉效果,从而使书籍的知识性和艺术性的信息传递量得到增殖。(③芦影《平面设计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书籍装帧的工巧之美,不仅体现在印制与装订工艺上,而且也体现在装帧材质的工巧之美上。今天,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都已经认识到材质本身工巧之美的魅力,把材质的工巧之美,融入在书籍装帧的整体美感之中,成为装帧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过去,设计师常常抱怨我们的书不如发达国家的漂亮,装帧材质的落后确实是重要原因之一。如今,我国经济的腾飞极大地促进了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这种促进体现在两方面:首先,装帧材质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的水平越来越接近,我们的一些优秀图书的装帧材质之精美,甚至赢得西方出版家的称赞;其次,装帧材质的现代化,促进了书籍装帧设计观念的升华,我国书籍的装帧材料越来越讲究档次,讲究品位,讲究材质的文化内涵。材质已经成为表达书籍装帧设计创意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物质的不断丰富,从根本上改变着我国书籍装帧艺术的面貌。

材质之美在书籍设计中的作用不能无限夸大。要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是需要训练和修养的积累的。但设计师们必须承认材质美,它是可以独立存在,并在一般情况下成为构成艺术作品美感的基础形式,装帧材质的美,虽然也属于最初级的审美,但是,同样也是构成书籍装帧设计之美的基础要素之一。(④《印刷之光--光明来自东方》,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第四章 特殊材质在书籍设计中的作用

现代书籍设计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材料化,用于书籍设计的材质不仅有纸材,还有塑料、金属、木材、织物、皮革等。各种材质的质感、色彩、肌理能表现不同的个性和特点。

书籍设计是一种立体的思考行动。那种以绘画形式的封面和千篇一律的正文版式为基点的装帧只一个外包装。书籍设计应包含:书籍形态策划、信息内容编织、视觉图文构成、纸张工艺的设定??从“皮肤”到“血肉”的三次元的有条理的体现,以往的观念割裂了外表与内在的呼吸关系。书籍中材质的运用往往是决定整个书籍给人信息表达的基本形态,制作书籍的材料为书籍的使用者提供了第一环境。犹如一道美味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总是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千差万别的书籍制作材质,更是会赋予书籍不同凡响的效果。

书籍设计中特殊材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材质的“个性”选择和运用会给整个书籍以一种特有的“气质”, 把这样的书籍呈现读者面前会让读者有全新的阅读感。我个人认为特殊材质在书籍设计中主要有以下三点作用:

1.增强书籍的阅读新鲜感。主要是体现在读者面对传统的纸制书籍早已经厌倦了,有了不同的材质的书籍可以叫读者有面对新鲜事物的惊奇感觉,有助于增强阅读的快感。

2.有助于书籍本身的信息传达。书籍的设计虽受制于内容主题,但绝非狭隘的文字解说或简单的外包装。设计者应从书中挖掘深层涵义。觅寻主体旋律、安排节奏起伏,在时间艺术中体现空间感受;运用理性化的意识捕捉住表达全书内涵的各类要素;到位的书籍形式、严谨的文字排列、准确的图像选择、有时间感受的余白、合理的色彩配置、个性化的材料运用??构筑现代书籍装帧艺术设计的新观念、新形态。现代书籍多是以廉价方便的纸作为材质,它的优点显而易见,但缺点也是致命的。它只能从版式创意上给书籍内容以表达传递,不能叫读者从书籍的外在形式上有所感受。而特殊的材质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办到。比如说书籍本身的内容是佛教的经文,那么运用玻璃和木制的材料就更能体现佛家的清净自然的意境。不同材质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触觉感受:皮毛的柔软、温暖、女性气息浓;金属的坚硬、冰凉、时代感强;布的朴实、温馨、怀旧;木头的中性、古朴、沉稳;玻璃的清透、轻

盈、神秘。好好的理解材质利用材质,往往能为设计锦上添花。冯骥才的《灰空间》一书,设计师设计的非常简洁,没有任何插图,只有左下角书名和作者签名,但是此书给人的感觉却很厚重并且高档。其关键就在封面所用的有肌理的艺术纸张上,感觉空灵却不单薄。试想大片的留白空间,如果运用在普通的铜板纸上,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然,相对普通纸材质它们的成本和便携性就不够了,但作为礼品书和发行量较小的书籍完全可以改变书籍的材质。从视觉本身的意识形态改变,突出“书”自己的特性。使视觉思维的直观认识(视觉生理)与视觉思维的推理认识(视觉心理)获得高度统一.以满足人们知识的、想象的、审美的多方面要求。

3.材质能满足书的功能性。我看到一则有关新闻,说有一家企业推出了一系列“浴室读书用的塑料制书”。这些书如果被水沾湿也不会撕破,页面不会黏上。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塑料的特性和浴室书的要求不谋而合。其实这种从功

能出发选择材质的范例很多。比如婴儿用的布书,全部由各色布手工制成,内页图画都具有立体效果的布画,图形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婴儿喜欢撕扯书页,对书的信息量要求不大,但对安全性要求很严。布做的书耐撕扯,柔软而安全,视觉效果好,宝宝翻看也方便。(⑤黄余田 论文《书籍设计的立体之美》第四段)

许多优秀的装帧作品,在读者面前都很“抢看”,更是“耐看”的,它们的形式美感能将读者引入更深一层的遐想之中。要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就要追求文化内涵和艺术上的高格调。书籍装帧设计是一种“命题作文”,它的形式材质从属于书的内容,又不能直观地再现内容;它不

是现实生活的模拟,也不是书的内容的具体图解。想在一幅有限的画面内,跟读者说明白书稿的全部内容,这是不现实的。装帧设计的审美创造活动难度也就在此,它有相当的被动性,必须受到一定的制约。这也就决定了装帧设计的特殊形式:以最明确的材质来创造最大的视觉空间,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内涵。

所以讲,要在书籍设计中运用好材质。只有把材质和书本身的内涵和价值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的,符合读者审美的书籍装帧设计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o9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