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卫市海原县三河镇红城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可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3-11-05 22: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三河镇发展循环经济的可研报告

三河镇位于海原县新区所在地,距行政中心6.5公里,区域面积253.6平方公里,全镇辖13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8420户40760人,其中回族13740人。银平公路、宝中铁路、福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横穿南北,交通便利,发展前景广阔。辖区属清水河谷川道区,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综合经济发展优势突出,2008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3270元。

全镇总耕地面积92163亩,退耕还林面积54503.9亩,“1236”扬黄渠道从北到南横贯六村,可灌溉面积24820亩;清水河、苋麻河、中河三条河流交汇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现有机井272眼,可灌面积近36337亩;以葵花、枸杞、玉米、蔬菜四大支柱产业为主,年均葵花种植3.5万亩,玉米1.6万亩,蔬菜5000亩,枸杞留床面积19110亩,上述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60%。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全镇现有个体私营经济1102个,年总产值10171万元,为镇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卫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三河人历来崇尚文化,勤学好礼,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沐浴阳光我们一路走来,发展永无止境,脚步永不停息。思想有多远,我们的路就能走多远,正是遵循这样的发展理念,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紧紧围绕我镇制定的“增服务职能、抓新区机遇、促工业经济、强主导产业、建和谐三河”的总体思路,团结协作,创新思路,务实苦干,推动三河镇实现跨越式发展。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流程,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在这个流程中,所有物质和能源要在不断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三河镇是我国著名的生态农业村。20世纪70年代末,三河镇还是宁夏固原地区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为了解决烧柴做饭问题,村干部带头于1979年开始发展户用小型沼气池。20世纪80年代,全村共建成170多个户用小型

沼气池,但由于使用不方便和产气不稳定,从90年代初又开始投资建设大型沼气工程。从此,三河镇的沼气事业进入专业化生产阶段,由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进行操作、维护和管理。这些专业人员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操作技能,可以不断对沼气生产设备进行工艺创新,保证常年向全村稳定供气。为充分发挥沼气工程的作用,2004年三河镇又投资25万元增加了沼气发电设备,为养鸡场提供电能,使沼气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发展。

三河镇以建设生态农业体系为目标,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以大型沼气工程为核心和纽带,能实现系统能量转换、物质循环及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在调研中,我们将三河镇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成效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效益。一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河镇围绕沼气工程建设,把种植、养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农业生产进行技术创新,使蔬菜全部实现了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栽培,养殖实现了工厂化规模生产经营。在种养业基础上,三河镇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一种、二养、三加工、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每年可向市场提供有机蔬菜1000万公斤、鲜蛋260万公斤、肉类90万公斤、各种鲜活家禽20万只。二是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解决了农产品的安全问题。目前,三河镇施用沼肥生产的蔬菜已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大型超市的有机蔬菜供应方,并显示出市场竞争优势。三是为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拓宽了增收渠道。随着以沼气工程建设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三河镇在农业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的用人需求不断增长,为本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全村861口人中从业人员达600人,人均收入在2003年超过1万元,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

生态效益。三河镇发展以大型沼气工程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既节省了农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又减少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对环境的污染。三河镇100m3的沼气池将约5万只鸡的粪便转化成为300m3/日的沼气,不但使全村240户村民炊事用能不再依赖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还可将剩余的沼气用于发电,为规模为20万只鸡的养鸡场提供电力能源。同时,沼渣和沼液是种植业的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结构,其有效施用使全村土壤有机质含量从20世纪

80年代的0.9%提高到目前的2.7%,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污染问题。

社会效益。发展以大型沼气工程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还使三河镇摆脱了长期以来脏、 乱、差的困境。目前,三河镇已形成了供水、供电、供气(沼气)网络,使村民用水、用电、用气同城市居民一样方便。村庄功能齐全,有综合办公楼、会议厅、活动中心、商店、医疗室、公园、学校、电信局、银行等。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文明富庶、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河镇的实践说明,以大型沼气工程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系统,可以使物质和能量在农业生产内部循环利用,使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显著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延长了农业生产的链条。我们认为,这种农业生产系统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使不完整的传统农业循环转变为完整的良性循环系统,使农村实现了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和结构优化的“三赢”,是我国建设生态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4年10月12日访问三河镇后,高度评价三河镇“探索出了一个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新方法,这不但对中国,对整个世界都十分有益”。

三河镇发展大型沼气工程的实践,对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重要启示: 第一,发挥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作用。沼气建设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中心环节,但由于其效益的长期性,不可能在短期内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这就需要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率先认识,带头实践。三河镇的沼气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村干部的认识水平和组织水平的不断提高。在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身为妇女队长的张广会(现为三河镇党支部书记),认识到当时国家推广的小沼气能解决农村妇女烧柴做饭烟熏火燎、费时费力的问题,于是带头搞起了小沼气。20世纪80年代末,村干部们进一步认识到大沼气对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于是积极筹措资金,组织了大沼气工程的建设。把三河镇的经验上升到理论,我们可以把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投入要素来看待。在当前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知识亟待提高的条件下,他们的带头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构建相应的组织。三河镇之所以能从沼气建设入手,发展成一定规模的农业循环经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充分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势。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作为我国农业的基本制度安排,因此从三河镇的实践看,在农村其他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大力进行农村组织创新。我们认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涌现的“企业+农户”等多种合作形式,是现实而有效的组织形式。以企业等组织形式集中建设和发展产业化项目,让农户有偿使用沼气和沼肥,符合农村经济的内在发展要求。

第三,需要国家资金扶持。多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建设,先后安排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专项资金补助,如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农村小型能源项目、沼气国债等,投资也在逐年加大。但这些资助项目多属于小型沼气项目,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建设大型沼气具有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效应,但是所需资金数额较大,仅靠农户投资往往不足,应由政府提供资金扶持。三河镇的大型沼气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也是得益于政府的资助,如1993年北京市能源办向三河镇一次性投资80万元。在理论上,循环经济既具有公益性,也具有生产和供给的边际成本小的特征,以企业等组织形式为运行基础,主要由国家来投资建设,将会大大推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

第四,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大型沼气工程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循环,客观上要求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来实施,因而需要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规划的关键是要考虑管道输送沼气半径的经济性,只有突破以村庄为单位的区域划分,才能使大沼气的规模经济作用得以发挥。例如,三河镇有一个20万只鸡的规模化养鸡场,而100m3的沼气发酵池只需要5万只鸡的鸡粪就能够满足全村农户的沼气需求,产生的沼肥也足够村里的种植业使用。这就是说,还有15万只鸡的鸡粪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三河镇能进一步扩大沼气生产规模,就会以比较小的边际成本向周围邻近村民供给沼气。而这,不是三河镇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上级政府的规划和协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mr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