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市志-31民俗宗教
更新时间:2024-03-02 14: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威海荣成民俗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三十一编 民俗宗教
第一章 节日习俗
第一节 传统节日
春节旧时称为元旦、元日、三元等。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一届会议通过,将 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把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但群众仍习惯称春节为“过年”或 “过大年”。春节是境内最隆重、时间最长的节日,从过小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元宵 节。
过小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主要祭灶,也叫辞灶,送灶王爷上天。吃完晚饭,先用 白灰浆把锅灶粉刷一遍,给灶王爷洗脸修面。在灶前摆好供桌,放上供品,用麦芽做 的糖瓜是必不可缺的,使灶王吃的嘴甜,上天不说坏话。一家人在灶前跪拜,并取下 旧“灶马 (灶马,荣成俗称灶马头,实际上是一种木刻印刷的年历。上面除印有灶王 神像外,还印有一年的日历。)”,换上新“灶马”。50年代后虽不辞灶,但吃糖瓜、 糖果之俗仍然盛行。此后,开始过年的准备,这叫作“三辞灶,四扫灰,五、六杀猪, 七、八蒸饽饽”。各家各户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装饰得漂漂亮亮,即使机关、 厂矿企业在节前也把办公室、车间清扫洁净。60年代后虽不杀年猪,但购置新碗筷、 添办新衣装、备全好食品仍是各家必办之事。到了9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置备的年货花样繁多,档次较高,不仅鱼肉鲜菜,连海参、鲍鱼也进入不少人家。 除夕腊月三十(小尽二十九),人们习惯称年三十。旧时,这天家家户户皆悬挂家 谱,安放祖先神主牌位与祭器祭品,张贴春联等。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又时兴给烈
军属家敲锣打鼓送春联、挂红灯、挂光荣牌,以示尊敬和慰问。此日早饭,崖头以南 吃烫面包子,崖头以北则吃面条。农家吃完年夜饭,男主人领着儿孙到场院祭场,俗称 “打囤子”。然后提着灯笼到祖坟请祖先回家过年,俗称“请神”,此俗今已不存。入 夜,秉烛焚香,灯火通明,全家团聚,彻夜不眠, 谓之“守岁”。半夜子时,摆好供 品,鸣放鞭炮,叩拜天地各神,谓之“发纸”,紧接着到家堂祭祖及到村外“迎财神”, 此俗今也不存。而后全家老小开始吃发纸饺子。饭后晚辈向长辈拜年问好,长辈给晚 辈“压岁”钱。80年代后,此俗被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节目取代。至半夜时分, 燃放鞭炮,燃放时间持续很长,常有伤人起火现象。市政府于1994年发布通告,除夕 晚零点后一律不准鸣放鞭炮,以保节日安全。
初一早晨开门前,先燃放鞭炮,然后晚辈到同族长辈家拜年,昔日叩头相拜,建 国后行拱手礼,问“过年好”;同辈相见,点头致意,道声“恭喜发财”、“春节好”。 早饭定吃水饺,且水饺中包有硬币、红枣、花生等。吃到花生,就祝他“长命百岁”, 吃到红枣,就祝他“早早发财”,小孩吃到钱,除祝长大后会发财致富外,并给赏钱。 从年三十开始到初二,还要说吉利话,如水饺碎了,要说挣了,蒜叫“义合菜”。饺 子要盛得满满的,以示人丁兴旺,满满当当。饭后,男女老少换上新装,相互串门拜 年,年青姑娘有凑在一起“请麸姑娘娘”之俗。新中国成立后,此日农村召开烈军属、 残废和退伍军人、离退休老干部新春茶话会。70年代后,军民联欢、干部慰问值班工 人等新风兴起。进入90年代,市政府还专门给境内突出的龙头企业和单位送大匾、贺 新功。
初二早饭吃面条,谓之“钱串”。吃早饭时,把豆腐、发糕、地瓜、馒头等用木 盘端给狗,谓之“请狗子”。深夜时分要“送神”,即把大年三十从祖坟请回家过年 的“老爷”、“老婆”重新送回去,此俗现不存。初二还是走亲戚之日,旧时一般为 “先看姑,后看舅,丈人、丈母在后头”,50、60年代后,初二多走丈人家。但初五 一般不走亲戚,因早年间人称初五为恶数,称“破五”。
主示日即从初一到初十,每天都主示一种事物的丰歉兴衰。荣成有一鸡二犬、三 猫四盐、五马六羊、七人八谷、九子十成之说。初五早晨用饽饽、发糕、饺子等犒劳 大牲畜,过“五马日”;初七“收人儿”,崖头以南吃饺子,崖头以北则吃面条,面 条擀得又细又长,谓之“拴小孩儿”。
耍光景从初三开始,各种民间文娱活动开始,称之为“耍光景”,此俗长盛不衰。 “光景”的内容较多,包括龙舞、狮子舞、跑旱船、跑驴、活报秧歌、大戏等。王连、 宁津、东山等乡镇的光景队都到20公里以外的石岛去表演。后来业余体育运动、电影、 电视的普及,取代了“耍光景”,但崖头、石岛等地仍坚持这项活动,并组织一些体 育比赛活动,以烘托节日气氛。
节日禁忌旧时,过年除寝膳事务外,禁止一切劳作,并有诸多禁忌,如不耕不织、 不浆不洗(衣服)、不缝不补、不罗(雀)不捕(鱼)、不推(磨)不捣(碓)、不搂(草)不挑 (水)、不锄(草)不扫、不泼(水)不掏(灰),禁说不吉利的话。
元宵节又称“上元”,境内除彩灯悬挂于街门或庭院外,主要活动是“散灯”。 灯一般用生豆面捏成,分为“月灯”、“生肖灯”、“六畜灯”等。灯捏好后,插上 棉花做的灯捻,添上豆油或花生油。二更时分,合家团聚,将灯一齐点燃。月灯、六 畜灯分放在粮囤里、水缸中、鸡窝旁、门槛边等处,谓之“散灯”。生肖灯不散,一 家人坐在一起观看,谁的属灯旺,油尽残灰多,则预示着财运亨通,无灾无害。月灯 燃尽后,看哪个灯残灰多,则预示着哪个月风调雨顺。50年代前,傍晚家长命孩子提 灯串街串野,到自家地转一圈,祈祷来年丰收。此时漫山遍野,灯火一片,煞是壮观。 80年代后,节日期间各单位或企业都制作大型彩灯,悬挂在大门上,式样各异。特别 是入夜,市区内灯火辉煌,呈现出一片昌盛景象。
青龙节农历二月初二为青龙节,俗称“二月二”或“龙抬头”。节前几天,大人 小孩都要理发,谓之“剃虫”。拂晓时,家家户户用苏子秸、艾蒿等扎成草把点燃, 敲打生铁犁,烘烤房屋各个角落,谓之“熏虫”;有的乡间旧时有打灰圈的习惯,同
春节“打囤子”大同小异,预兆丰收。此日也叫上工日,旧时长工上工都从此日开始。 节前一天,家庭主妇忙于剪“娘娘”。所谓“娘娘”,就是用各色彩纸或碎布剪成的 小人儿,串成串儿,同时剪些纸龙、纸蛙。二月初二清晨起床后,将娘娘给小孩、猫、 狗及骡马带上,而将纸龙、纸蛙分别张贴在门板、门槛、窗户及箱柜上,以示祛灾驱 虫。晚饭烙糕,一般人家烙两色糕,即秫米糕和高粱米糕,富有人家则为三色,除上 述两种外加糯米糕,以示今后日子步步升高。另外,二月二为开学日,有炒爆 (爆米 花) 、炒豆的习俗。二月二禁忌搂草、挑水,因为二月二时当惊蛰,冬眠之虫复苏, 搂草会把虫子搂回家,挑水会把井里的线虫带进水缸。现除改善生活烙糕以外,其他 活动已消失。
清明节三大冥节之一,是祭祖、为祖坟添土的日子。民国年间,教师、学生中盛 行踏青,儿童则以放风筝、荡秋千为主。境内民间习俗主要是蒸面燕儿,以迎燕子早 归,消除虫害。至期,主妇们大显身手,捏出神态各异的燕子,大如拳,小如拇指, 形成风格独特的荣成面塑。面燕蒸好后,除食用外,分给孩子们自己保管,并选精品 串起来,加彩色布条点缀,挂在房间里,以供欣赏。抗日战争胜利后,每到清明,人 民政府都组织群众祭扫烈士墓、敬献花圈,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固定形式。 谷雨节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渔民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鱼虾便洄游到荣成近 海,一年一度的大海市正式开始,俗话说“谷雨百鱼上岸”。早年,渔民受雇于鱼行, 鱼行便在此日举行祭船、祭海、祭海神娘娘、犒劳渔民的活动。节前鱼行杀猪、蒸大 枣饽饽,备好酒、香纸、鞭炮等,祭祀时,以各鱼行为单位,面海跪祭,以求出海平 安无事,回来鱼虾满仓。祭毕,在沙滩上,鱼行老板和渔民席地而坐,共食祭余。60 年代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祭海、祭海神娘娘的习俗一度消失。80年代后,此俗又有 新发展,届时,渔家男女老少一齐出动,聚集海边祭奠,渔业单位还特邀一些领导和 好友同庆。1991年,荣成市人民政府在谷雨节期间举办荣成渔民节,1992年改为荣成 国际渔民节。后因沿海气温低,不便游客游乐,渔民节会期改为7月下旬。
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佛教僧众用香汤浴佛,故称浴佛节。荣成人佛性淡漠,不 重浴佛,只重改善生活。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境内除包粽子,插柳枝、桃枝 (驱邪) ,挂布猴 (免盗),挂蒜、蒿(祛病)外,拉露最为流行。此日清晨,老少均需早起,到野外拉露 洗脸洗眼,据说不招眼病;而家长要牵着牲口看喂,并拔些艾蒿和新麦带回家挂在背 阴处晾干,用它为新生儿过“三日”时烧水洗澡,可保婴儿不得病,健康成长。儿童 戴“兜肚”,手上、脚上缠五色线,胸前戴用亚麻扎制染成黄绿二色的小炊帚、小笤 帚, 意为驱五毒、保安康;青年男女则戴香囊,内装雄黄、中药材,以驱邪祛秽。6 0年代农村儿童戴“兜肚” 、“扎五线”的时有所见。80年代,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 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拉露” 、“扎五线”、戴“兜肚”等旧俗已被摈弃。粽子和 “胡秫桶子(一种类似粽子的食品,用玉米苞将粘高粱米裹住,外用马兰勒紧。)”成 为节日主要食品。
六月六旧时,为了企盼五谷丰登,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蒸饽饽和包子,改善生 活,俗语说“六月六,看谷秀,碗大的包子一包肉”。山里人说这天是山神的生日, 到山神庙祭祀;渔民则说此日是海蛰的生日,天上下个雨星儿,海里就长个海蛰。 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俗称“七月七”、“七夕节”。相传此夜牛郎织 女双星相会,故民间又有“情人节”之称。此节农村有烙火烧、巧果子(又称烙巧花) 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装饰品等风俗。有民谣:“七月七,烙花吃”。 “花”,又称“巧果子”,就是用模子印出鱼、鸡、狗、兔等和各种花卉图案的面食。 烙熟后用线穿起来,给儿童挂在脖子上,既可食用,又可观赏,亲友之间也互相馈送。 进入80年代,烙花者少见,烙火烧(小饼)之俗尚存。
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是三大冥节之一。境内以祭祀祖先为主。午饭前,家 人携带祭品上坟祭祖,祭祖回来,兄弟间必聚餐,共食祭余,以悼念先人,重申手足 之情。石岛镇白天祭祖,夜晚举行盂兰盆会,俗称“放海灯”。放海灯前,先祭祀一
番,并请僧道诵经作法。入夜,各商家用笸箩盛着小馍馍、米饭向海中抛撒,并将制 做的各种灯笼点燃,下面托一木板,放进海里,以祭祀野鬼游魂,使他们能享受到人 间烟火。此俗现已不存。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主要活动是拜月、赏月。当圆月初升,一家人在 院中设香案、供桌,对月焚香礼拜,俗称“八月十五月正圆,月饼西瓜敬老天”。但 古时,饮酒赏月只是富绅文人的雅兴,普通百姓只是买块月饼回家分吃而已。新中国 成立后,吃月饼之俗相沿,赏月有其名无其实。现今,家家户户届时购买许多月饼分 赠亲朋,以示庆贺。
九重阳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境内习惯称作“九重阳”。旧时各家各户最主要的活 动是用秫米酿酒,民间歌谣有“九月九,九重阳,秫米作酒菊花香”。
月日十月初一,境内俗称“月日”,为三大冥节之一。午饭前各家各户上坟祭祖。 祭祀时,多烧旧衣服或纸制的衣服,以免死者挨冻,因此月日又被称为“送寒衣”或 “寒衣节”。旧时,这一天也是辞工日,如果双方达成合作协议,则来年二月初二仍 上工。从这天开始,农家大都吃两顿饭,到来年二月初二复为三顿。农业合作化后, 实行集体劳动,两顿饭的习俗改为常年三顿饭。
冬至为庆祝冬至阳生,此日家家户户蒸馒头、煮饺子,改善生活,过去称“蒸冬 防冻”。
腊八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腊八吃粥,原是佛教仪式传入民间。早饭时,喝粥就 菜豆沫,很有苦行僧的味道,但晚饭则吃饺子,似乎是对早饭的一种补偿。此俗现已 不存。
第二节 新节日
元旦公历1月1日为元旦,习惯上称为“新年”或“阳历年”。是日,机关、厂矿 升国旗, 放假1天。新年的前一天,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大扫除,并悬挂宫 灯、彩旗和“庆祝元旦”、“欢庆新年”之类的横幅。80年代后,邮寄贺年片、贺年 信和互赠挂历之风大兴,军队、地方互致问候,成为此节新风。
妇女节公历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是日,妇女放假半天。新中国成立后,每年由 各级妇联组织妇女集会、表彰先进。
植树节1979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六次会议通过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是日,全 市机关、学校和厂矿企事业单位都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滩。
劳动节公历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是日,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升国旗,职工放 假一天,并举办晚会,以示庆贺。
青年节公历5月4日为青年节。新中国成立后,共青团组织此日要举行集会,进行 文体比赛和娱乐活动。
儿童节1949年12月,政务院规定每年6月1日为儿童节。此日,儿童们穿上新衣, 带上礼物到学校、幼儿园参加联欢会、运动会等。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公历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乡镇级党组织均有 纪念活动,如表彰先进党支部、模范共产党员和组织新党员宣誓等。
建军节公历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境内居民有拥军传统,每年此日都 要慰问当地驻军,开展拥军优属和军民联欢活动。
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九次会议通过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是日,厂矿企业单位捐钱捐物,慰问教师;各级政府举行庆祝会和先进学校、先进教 师表彰会及联欢等。
国庆节公历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是日,机关、学校、厂矿等企事 业单位升国旗,张贴标语,单位大门、商店橱窗装饰一新,职工放假两天,男女多选 此日结婚。
老人节1988年山东省政协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人节。届时各级领导组织 有关人员看望老人,召开老人座谈会、茶话会,以倡导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
第二章 礼仪习俗 第一节 婚嫁
提亲新中国成立前,婚嫁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本人无选择配偶 的自由。男子长到15岁左右,就要聘媒求亲,但指腹为婚、搿娃娃亲的也很普遍;女 子过17岁而不嫁,则要受人耻笑,俗曰“穷人养活不起十八岁的大闺女”。女方向男 方求亲名曰“倒提媒” 。 议婚时,要交换庚贴,上书男女生辰八字。要找阴阳先生 “合八字”,若生辰属相、五行无冲克和不中意处,双方父母同意,即可订婚。新中 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颁布了《婚姻法》,提倡自由恋爱,摆脱包办婚姻。50-60年代, 农村姑娘择偶注重人品、相貌,以找“吃国家粮”的为理想目标。70年代,以找军人 为荣。进入80年代,以有知识、文凭者为首选条件,有权、有钱的家庭也成为不可缺 少的目标。
订婚送柬也称“传启”。柬帖传递,差人为之,亲翁、翁婿之间均不照面,由媒 人持“求婚柬帖”去女方家。女方同意,则回“应婚柬帖”,此即确立婚约,永无反 悔。未婚而女方夭亡,将尸体送男家安葬;男方早亡,则将女方娶回守节。新中国成 立后,此俗随自主婚姻而消亡。70年代后,青年男女订婚,也需举行仪式,俗称“吃 面条”,即将女方请到男方家里吃顿饭,给女方见面礼,一般400元、800元以至更多。 男方的亲友也都到场祝贺,场面热闹、隆重,饭菜很丰富。最后的主食是面条,面条 是人工擀制的,细而长,以示能把男女青年的心拴在一起,但不可用挂面代替。 送彩礼俗称“送年猪”。在婚前的一年或半年内,双方协商送不送年猪。送年猪,
则女家必须准备嫁妆;不送年猪,女家只备被褥,不备箱柜等嫁妆。女方接收年猪后, 将猪肉分送家族近支及亲戚朋友, 亲朋收到肉后, 把准备好的贺礼送到女家,俗称 “添箱钱”。70年代后,彩礼以现款代替。
送日子境内叫“次期”。旧时,何时结婚,由男方选定,男方要在婚前1-2个月, 请阴阳先生择定“好日”,写在红纸上通知女方。在“送日子”的同时,要把为新娘 缝制结婚穿用衣服、被褥等所需衣料及88斤小麦、8.8斤猪肉一并送到女方家,所以, 送日子亦称送“表里”。现时婚期由男女双方商订。
结婚送嫁妆吉日的头一天下午,女家便向男家送嫁妆。送嫁妆讲究人抬,两人抬 一件,以多为荣。80年代后,嫁妆多于结婚时一起送至男家,特别是沿海渔村,女方 的嫁妆从摩托车、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到电风扇、沙发等应有尽有。嫁 妆到男家后,由女家押送嫁妆的女性和男家不忌讳属相的“全和人”,即父母、公婆、 丈夫、子女全都健在的女性来布置洞房。女家来人打开装嫁妆的箱子,男方的大伯哥 或“全和”的伯、叔,一手持擀面杖,一手拉开箱门,用擀面杖在衣物里搅一搅,赶 走路上沾来的晦气和不祥之物。铺好炕、叠好被,在褥子下面放上红枣、花生、栗子 等,寓意“早生子”和“花花着生”,或者让小男孩在炕上打滚儿,以求早生贵子。 此俗现已不存。
迎亲荣成采用亲迎。吉期已经确定,则不能更改,即使新郎重病或外出未归,也 不能改变吉期。至期,可选一童男代娶,俗称“压轿娶”。迎亲前,先到家庙叩拜, 谓之“告庙”,新郎轿到女家,则到女家宗庙拜祖,并叩拜族中长者,女家则为新娘 开脸。 开脸时, 新娘要坐在柳条笸箩里,里面放一把用红彩裹着的斧头,以示坐在 “福”上开脸;又因笸箩不漏水,取福运长存之意。新娘上轿,头顶红巾,由兄或叔、 伯抱上轿,或用椅子抬到轿上,“送客”伴随花轿。至男家,鞭炮齐鸣,新郎下轿, 肩搭斧头、制钱“资斧进门”。新娘下轿前,要接受“烤性”--将一盆燃烧的耕犁上 的旧拖拖,放在轿门前,俗称烤“拖拖”。新娘下轿,入正厅与新郎喝“同心酒”。
饮毕,至院内香案前行“拜天地”之礼,而后步入洞房。新娘踏马鞍子 (上放一串铜 钱)上炕,以示财势双收。新郎已婚兄长用秤杆儿挑下新娘的红盖头,吃“合卺饭”。 饭后,新郎退出,新娘坐床。坐床原为3日,后改为1日。是日晚,新房内灯火通明, 邻里亲朋都来看新娘、看嫁妆,索要喜糖等,闹至深夜,谓之“闹房”,俗称“看新 媳妇”。新婚夫妇睡下,有同辈青年人窗下“听话儿”之俗,若没有人听,则放把扫 帚在窗后替代。此俗今废。
婚后拜祖婚后第三日早晨,新娘先给公婆和长辈请安,掏灰三次,然后到宗祠酹 酒叩祭,谓之“告庙拜祖”。之后,新郎偕新娘到本族长辈家中叩拜。此俗现已不存。 搬三日此日的早饭,由男家原先约定的人家邀请,俗称“搬三日”。 回门婚后择吉日,夫妻回女方家,谓之“回门”,俗称“站九”。俗语说:“站 七回八,两头一齐发”、“站七回九,两头一齐有”。“站九”时,男女双方要互送 礼品,大多是食品,尤其是女方,要回赠小饼和“抓果”分送亲友、邻里。现“站九” 一般是婚后第三天,仪式亦大大简化。
70年代后,人民政府和群众团体组织提倡移风易俗,喜事新办,有结婚不要彩礼 的,也有举行集体婚礼的,后又时兴旅游结婚。80年代后,婚礼讲排场比阔气,大吃 大喝之风日盛。进入90年代,男女结婚全部用轿车迎送,并有专人摄像。 附:特殊婚姻
抢亲与再醮丈夫死后,妻子守节,而其婆家嫡属贪图死者财物,将寡妇卖于他人 作妻。由买卖双方约定日期,买方约集壮汉,夤夜至女家,不由分说,将寡妇抢走, 而卖方不仅不追赶,反而护送出村,谓之“抢亲”。若寡妇有意中人,同意再婚,则 需与意中人密商吉期。至期,男方应为女方备齐衣裤、鞋袜、腰带等物,带至接头地 点。女方接过后,立即脱下原属婆家之物,换上男方带来的衣物,回到男方家中,紧 闭大门。至此,即使婆家人发现,亦得承认其婚姻合法,谓之“再醮”。反之,如带 走婆家一鞋一袜,婆家有权将寡妇追回,以“私奔”论处。寡妇再婚不行常礼,随母
而嫁的子女, 从墙头递进男家,以免给继父招灾,这种子女称为“跟脚”。此俗在4 0年代已不存在。
纳妾亦称“添二房”。为人妾者,多被舆论瞧不起,本人也以为羞。父亲娶继室 或纳妾时,所乘之轿,要防止子女看到,称为“讳轿”,以免冲了喜神造成家庭不睦。 新中国成立后,此俗革除。
冥婚俗称“搿死亲”。未婚青年男女死后,经人介绍,双方父母同意,可结“死 亲”。届时,男家抬着死者的灵柩到女家坟地,摆下香案祭馔,焚香烧纸。起出女灵, 抬回男方墓地合葬。此后,两家按正常亲戚走动。新中国成立后此俗革除。 搿伙夫死子幼,或因丈夫在外久居不回,生计难以维持,女方招姘夫以养其家, 谓之“搿伙”。搿伙多住女家,不以夫妻相称,子女亦不以父母相称。若女方丈夫归 来,其关系自动解除,所生子女归男方抚养。此俗已不存。
服内成亲订下吉日忽遭丧事,只能在丧服期内成婚,不过一切从简。新娘娶回后, 立即脱下吉服,换上丧服守孝。如女方父母有孝,男方将女方轿抬至坟地,女方孝衣 致祭,然后脱去孝服,换上吉服到男家成婚。此俗已不存。
典妻甲方负债累累,无力养活妻子,乙方无力结婚而不愿绝嗣,经人说合,甲可 将妻子典给乙,言明身价和期限,通常以二年或生一至二胎为限。至期只将妻子领回 即可。境内称这种借妻生子的行为是“借模子磕花儿”。此俗已不存。
换亲男方贫困、貌丑或有生理缺陷等难以娶亲的,在父母的撮弄下,将双方未嫁 的姊妹互换成亲,称“换亲”,三家换的叫“转亲”。此类婚姻嫁妆微薄,酒席从简。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虽明令禁止,但农村仍有少数换亲者。
休妻清代及民国初年,境内有休妻之俗。如男方认定女方犯了七出之律,即:无 子、淫佚、不事舅姑(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中任何一条,丈夫就可休之。 被休的妇女俗称“活人妻”,其命运与寡妇相仿。俗语说:“有钱不买冤孽地,有家 不娶活人妻。”新中国成立后,此俗即被废除。
另有招赘和童养媳,多因贫穷而为,其家中和社会地位低下。新中国成立后,此 俗即被废除。
第二节 丧葬
备丧旧时,丧葬十分讲究,年过五十,子女开始为老人备丧,准备送老衣物、棺 材等。富家一次办理,用料讲究;贫家需分年治办,用料一般。 初丧沐浴更衣老人生命垂危之际,要沐浴更衣,俗称“穿衣裳”。
移床荣成习俗,忌讳病人死在生前的炕上。沐浴完毕,则将老人移于正屋明间或 客屋、倒房临时搭就的灵床上,谓之“移床”。此后,亲属日夜守候,时刻不得离开, 谓之“送终”。病人临咽气时,守候的子女亲属要含悲大声呼喊“爹(妈)别走哇,别 扔下我们不管! ”谓之“叫魂”。待老人断气后,使其仰卧,颏下塞以棉絮,并将红 纸包的铜钱塞进死者嘴里,俗称“擎口”,以示含银而去,后人旺发;再将儿子或重 孙子的头发剪下,和在面里团成球,插上一棒,塞在死者手里,此谓之“打狗棒”。 同时在灵床底下,放一油灯,俗称“照尸灯”,防猫狗进入灵堂;放一盆半生不熟的 米饭,上撒掰碎的饽饽,俗称“倒头饭”。并用称砣压住死者胸口,以免诈尸。
告丧尸体临时安放妥当之后,在大门上贴张白纸,以告家有丧事,然后制作丧幡, 用长竿挑起, 按男左女右悬于门旁, 俗称“挂挑信”。而后,丧主会知亲友,俗称 “对道”。大户人家或书香门第多用讣文或讣告,平常人家则以口传,报丧者每到一 家,必须吃点东西,不得空口而归,否则对被通知人不利。
灵奠入殓死者当天入殓。入殓前,先在棺材底部撒层石灰或草木灰,铺一层谷秸, 再铺一层黄豆渣,将死者的遗体连褥子放入棺内,周围塞以谷草。入殓后,灵柩前悬 挂幔帐,白布或白纸制作均可。帐前设香案、纸盆,祀奉死者灵牌。
成服儿子披麻戴孝--身穿白长衫,腰系麻绳或稻草绳,头戴白孝帽,脚踏趿着鞔 白布的鞋;女儿披头散发,白裤白褂,白布缠头。若夫亡,妻子全身穿白;妻死,夫 不戴孝。
奔丧未能守护送终的女儿、儿媳、孙女或比较亲近的女晚辈得凶信以后,即来奔 丧,临近村子时需且哭且行,俗称“哭道儿”。家中的女平辈或晚辈听到哭声后,哭 叫着急奔村外迎接,双方相逢,相互单腿跪拜两次,一同大哭进入灵堂。
报庙送纸人死之后,由长子或承重孙手捧香纸盘子率众子众孙到土地庙“报庙”。 去时默不作声,回时一路举哀。报庙之后,给死者的鬼魂送纸(也叫送汤水),先请一 位长辈为前导,手提浆水罐,沿路泼洒,飨野鬼游魂,死者眷属男前女后跟随,行至 半路,女眷停下,分跪两旁哭祭,男眷随长者去土地庙前烧纸焚香,每天早、午、晚 3次,连续3天完毕。送完纸后,死者为男性则烧马,女性烧轿,供死者赴阴间使用。 烧时,放一个升在马旁,将写好的路引揣在死者的怀内,马引贴在马胸。
迎旌旌,亦称铭旌,宽尺半或二尺、长丈许的红绸或红布作成,上书死者的官衔 或功名、姓名字号、年龄等。预先将旌陈于村外的旌架上,设供桌、置香炉、蜡台和 千枚制钱。先安旌于旌棚,然后请宾客拜旌,行三拜九叩礼,孝子陪跪于旁。 题主即“写神主碑”,请村中有名望之人在一块木板上写上死者的姓名、生卒日 期及奉祀人姓名。死者为大,“神主”只能写成“神王”,没有功名不敢加上一点。 吊唁亦称吊孝。在停棺三日之内,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寝毡枕块,日夜守侍灵 前,以尽孝道。亲朋好友、亲族邻里携带香纸前来吊唁。
合棺亦称“大殓”。第三天,死者亲属,依据辈份为序,焚香烧纸,酹酒叩拜, 向遗体告别,将棺木用长钉铆严。
送盘川死者亲属在第二天中午或晚上送盘川,也称烧纸房。一般人家扎三间纸房 和几个仆人、丫环,而大户人家则扎楼台亭阁、银山、摇钱树、车轿、从仆、丫环等 无所不有。合棺、送盘川之后,到坟地祭圹、开圹。所谓祭圹,就是把写好的祭文同
祭奠的香纸一起焚化。开圹时,先由孝子焚香烧纸,并将一个鸡蛋在镢刃上磕碎,先 刨三镢,再由他人挖掘。
出殡起灵灵柩出门前,将一只盛水的碗用刀砍碎,谓之“斩丧”,即斩断死者与 生者的尘缘;用拆开四角的席子护住门框,谓之“护门”,以防死者抓住门框不肯离 去。出街门后,把灵柩放在彩架上,罩好罩衣。灵柩抬起时,孝子把香纸盆子摔碎, 谓之“摔老盆”,孩童抓吃“过灵饭”,家里请专人把死者生前睡炕彻底打扫一遍, 并把扫炕用的笤帚及枕糠全部送到村头烧掉,称作“净寝”。
行灵前有开路神、方相、仪仗队、乐队、祭馔亭、神主为序排列,后有孝子身穿 孝服,手拖孝棒由人搀扶,其他亲友按行节、辈份列队哭灵。沿途死者亲朋故旧设路 祭,行“三拜九叩”大礼,孝子均需陪祭还谢。逢沟过河,孝子跪下呼叫,以免野鬼 阻拦。
点主灵柩抵达茔地,有大宾点主。荣成点主的,多是前清的举人、贡生。点主官 在神主碑上的“王”字头上用朱笔点一红点,使其成为主字。因为把人家给贬了,点 主官下堂,朝神主一揖致歉。
下葬文点武祭后,孝子行回叩礼,众人将灵柩入墓穴,撒下五谷,由儿孙抓土三 把,然后众人填土垒坟。
守归送葬之后,孝子捧神主回归,进门前,须吃一个饺子或一块豆腐,此谓“吃 回灵饭”,并将一个钱褡子(内放一把斧头)搭在肩上,以示已在坟前守孝三年;进门 后,将神主请于堂上,行三拜九叩礼,谓之“安主”。然后,脱下孝衣,守主至圆坟。 防归下葬的当天晚上,为防死者的阴魂归来,丧主抓两把小米放在锅盖上。若阴 魂归来,按律需将小米逐粒数遍方能得进,因小米粒多,不等数完,鸡叫啼明,阴魂 不敢停,只得弃家逃离。
圆坟葬后三天,死者子女到坟前添土修墓,祭奠结束,由孝子捧着升,站在墓地 高处,从升中拿出粘糕咬几口,以示日子过得高。同时把出殡时摔碎的泥盆拣几块碎
片埋在墓前,此谓圆坟。
谢孝凡参加丧礼的人,孝子都要向其致谢,俗称谢孝。境内北部还有一种风俗, 圆坟当天夜里二更时分,由一人率孝子沿街吆喝谢孝。此时如遇外人,不管辈分高低, 孝子均需跪下向其磕头。
孝忌死者出殡以后,眷属尚在丧服期内,必须遵守一些禁忌。如死者不满七,孝 眷不得理发修面,不得搽胭脂抹粉;不满三周年,孝子孝眷均应穿着素色衣服;过年 过节,门联、窗花不得用红等。
奠七从死者亡故之日算起, 每7天到坟前祭奠一次,谓之“奠七”,连奠七次, 其中“五七”为大奠。“五七”之日,已婚之女“送水送饭”,烧“聚宝盆”、“金
银山”等扎材。逢百日、生日、周年都要到坟前祭奠,其中周年要连过三个,以三周 年为重。三周年过后,可脱去孝服,不再戴孝。
新中国成立后,葬礼逐渐简化。1970年境内推行火葬,至1975年火葬率达98%以 上。悼念意识发生很大变化,一般人死后,亲属和子女佩戴黑纱或白花,亲朋好友送 花圈、挽联以表哀思,厂矿企业职工死亡则开追悼会。80年代后,给死者立碑之风兴 起,每逢“过七”或“过周年”仍要到坟前祭奠,还有人在“过七”、“过周年”之 时,请人扎起牛、马、宅子、电视机等纸材,浪费现象又有抬头之势。 附:特殊丧仪
童丧不满2岁的婴儿死后,通常不葬埋,多用谷草卷起,扔到野外或乱葬岗喂狗。 2岁以上, 可用席子或简易木匣盛殓埋葬,只圆坟一次,不进行任何丧事活动。12岁 以上未婚的,视家庭情况,可用木匣盛殓,也可按成人丧仪。按成人丧仪的,可冥婚、 立嗣、立神主、入祖坟,由立嗣人奉祀。
客死亡于外者称“客死”。亲属接到客死的消息后,要立即供起死者的灵牌、戴 孝,将死者的尸体搬回,但尸体不得进门,需在门外搭起灵棚进行丧事活动。将尸体 搬回安葬的,谓之“拉生灵”;只能将死者的骨殖带回安葬的,俗称“背骨殖”。
浮厝俗称丘子,即用砖石将棺木围砌于地上,暂不入土。一般是远离故土,一时 难归故里奔丧者,或新择坟地,妻先亡,须待夫故时同时下葬。但浮厝时,一切丧事 照旧。
假坟特别是渔民出海遇难后,尸骨无存,丧事照常,唯棺内只置死者生前所服衣 冠而葬,俗称“修假坟”。
第三节 喜庆
贺新婚旧时,贺新婚要携礼,其丰吝因贫富而异,一般为“莲子” (用莲花模子 磕制的面食品) 和“红包”,红包内钱数宜双不宜单,主人记录在礼单上,并摆宴招 待。客人离去时用麦子、馒头压包袱(回礼)。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结婚、贺喜时仍沿 旧俗,而城镇职工则喜事新办。70年代后,“上份子”数额渐增,20元、40元不等, 或相当的实物。进入90年代后,贺喜钱额更多,少则一二百元,多则上千元。 贺新生自古到今,这一习俗一直延续着。新生儿出生的一个月里,亲友、邻里的 妇女均来“看喜”,礼物多为鸡蛋、红糖、老母鸡、小米等滋补品。娘家有的则带婴 儿衣物、手镯、脚镯、长命锁之类饰物。待婴儿满月后,要设宴招待“看喜”者。进 入8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看喜”的礼物日趋丰厚,多送高档衣物、高 档滋补品,主人大摆宴席,铺张奢侈之风日盛。
过百岁小孩出生百日谓之“过百岁”,此俗在境内北部非常流行。届时,孩子的 亲属--祖父母、外祖父母、姑、姨、舅等及父母的朋友,均带着礼物前来祝贺,小孩 的父母必须举行重大宴会答谢。现此习俗较过去又有发展,因为每对夫妻只生一个孩 儿,亲朋好友借此机会表达心意,结果每次宴会,动辄千元,浪费甚巨,且越演越烈。 贺生日也叫“抓周”,婴儿满周岁,亲朋带“(一种面食。)”(音jū)、糕
点及幼儿衣物、玩具等前去祝贺。亲友到齐后,在簸箕内放上书、笔、秤、土块等十 几种物品,令婴儿随意抓,抓到笔、砚等,意味着将来读书好;抓到算盘、秤,意味 着将来会经商等;若抓到土块,意味着将来要一辈子种地,因此人们都把土块等东西 放在离婴儿较远的地方。此风至今不衰。
贺寿一般从60岁开始,老人每年都要过生日,子女备好寿桃、寿酒、寿糕等为长 辈祝寿,亲友也来同贺,最后必食“长寿面”。进入80年代后,生日蛋糕日渐兴起。 贺乔迁俗称“温锅”。农村一般带粮食、餐具等,而城镇职工的乔迁,其同事和 亲朋携礼一起前去恭贺。
第三章 生活习俗 第一节 服饰
服装清末民初,以土布为主。贫者以青、黑、蓝、白色为主,大襟短衣、扭裆裤, 冬天多穿露臀的套裤;大户人家则长袍、马褂,女人大襟短袄、长坎肩,以细布为多。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服、学生服、衬衣等在男子中流行,而列宁服、百褶裙、两用衫 为女性独钟,衣料由平纹、斜纹、卡其布为之。“文化大革命”期间,男女青年一度 流行穿军服,质地多为的确良、涤卡等化纤衣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 开放的深入,人们的衣着发生深刻的变化,款式花样不断翻新,喇叭裤、西服、夹克 衫、羊毛衫、毛线衣、各式女上衣、连衣裙、旗袍、牛仔裤、健美裤、老板裤、休闲 服、皮革服装、羽绒服、面包服等成为人们不同季节的主要着装,质地也由化纤向自 然纤维-棉、麻、毛转化。
鞋袜清末民初,农民所穿的鞋袜皆为手工制作。男子着圆口纳底布鞋、牛鼻子鞋、 “猪皮绑”;女子穿绣花鞋;男穿布袜,女用包脚布。30年代后,城镇讲究猪皮底、
青直贡呢帮单鞋。60年代后,鞋袜大都是解放鞋、线袜,后兴皮鞋、塑料凉鞋、拖鞋、 尼龙袜等。80年代后,随着衣着的变化,皮鞋、高跟鞋、旅游鞋、休闲鞋成为人们的 主要时尚。
冠戴清末民初,富人男戴瓜皮帽、礼帽,农民戴毡帽、草帽,老年妇女戴头箍, 幼儿多戴虎头帽。新中国成立后,男子时兴解放帽、呢子帽、有檐平顶帽,女戴针织 毛线帽、方头巾。“文化大革命”期间,男女青年流行戴军帽。80年代后,时兴礼帽、 太阳帽、鸭舌帽、毛线帽等。
首饰旧时妇女佩戴银、铜制的手镯、戒指、耳环、钗等;幼儿则带长命锁、手镯、 脚镯等。 大户人家或有金、银、玉石制品。新中国成立后,佩戴首饰之风绝迹。8 0 年代后期,戴首饰之风复兴,戒指、耳环、项链、手镯、手链等多以金、玉为之,不 仅女子佩戴,男子也时有所见。
发型清代,男子沿耳际向上剃光,脑后则留长辫;女子前留“留海儿”,后梳单 辫,出嫁时改为“纂”。辛亥革命时,革命党人剪去长辫,以示反清之决心。至30年 代,男人的长辫都已剪去。此后,男子的发型逐渐演变成分头、平头、光头等几种; 年青姑娘留长辫或短发,媳妇剪掉发髻留短发。“文化大革命”期间,老年妇女剪纂, 留齐脖短发。80年代后,发型变化很大,烫发、染发等盛行。
第二节 饮食
主食农业合作化前,农家使费全靠出售粮食换钱维持,而出售的粮食多为价格较 高的小麦、花生及豆类,从而决定了境内农户的主食。清代,以为主,杂以菜类, 谚曰:田家饭,菜一半。清朝道光以后,引进了玉米,逐渐取代。日常食用以玉米、 地瓜为主。主食有玉米粑粑、菜粑粑、地瓜、地瓜干、杂面汤、稀饭等,而且从农历
十月初一到来年清明多吃两顿饭。只有节日或客人到家方能吃上细粮,如饽饽、水饺 等,有时还夹些玉米面或地瓜面做成馒头,俗称“卷子”,以充数量。农业合作化后, 粮色较以前发生了变化, 细粮约占1/4,但主食仍以粗粮为主,改善生活的日子比旧 时有所增多。80年代后,境内无论农家还是城镇居民,皆以细粮为主,主食花样繁多, 馒头、米饭、包子、水饺、花卷成为人们日常食品,地瓜、玉米反成为稀罕之物。 菜肴70年代前,境内仍以白菜、萝卜、咸菜、豆沫、虾酱、面酱佐餐,来客时才 有炒鸡蛋、虾皮汤等待客。80年代后,反季节蔬菜上市,品种俱全,鱼、肉、蛋货源 充足,随用随买,任意挑选。煎炒烹炸成为菜肴制作的主要手段,且做工讲究,少而 精,一改过去吃菜简单的习惯。
饮料旧时,境内很少饮茶,大都喝生水,或做饭时蒸水喝。70年代后始有喝茶, 以茶待客。酒,农业合作化前,多数家庭自酿米酒备节日或待客饮用。农业合作化后, 私人酿酒逐渐减少,大都从商店里购买白酒、果酒等。80年代后,啤酒为大众接受, 咖啡、可乐、汽水、果汁等时兴饮料也都进入寻常百姓家。
第三节 住宅
境内居民住宅, 新中国成立前以“四合院”居多,一般为5间,前后两幢,座北 面南,东西为厢房。北屋为正屋住人,南屋称倒厅或柴房,富户则为客厅,厢房多做 磨房或仓库。沿海地区以海草(大叶藻)苫盖,山区则以茅草或麦秸为之,间距狭小, 檐头低矮。大门东南开,门里有影壁,俗称照壁,方形,四周有砖雕,中间或绘“松 鹤延年”,或画“花开富贵”,或书“福”、“寿”等字。木棱小窗,单扇风门。富
家则用料石和青砖砌墙,小瓦盖顶。新中国成立后,居民住房注重宽敞、明亮、实用, 传统的四合院住房逐步淘汰。70年代后,新建住房均由乡镇、村统一规划,砖石墙、
瓦顶、玻璃窗、水泥地面。80年代,建房日趋豪华,厨房单设,白灰顶棚,两套间中 无隔壁,超宽的前后门窗内外两开,外镶玻璃,内嵌纱网,室内水、电及卫生设施基 本配套。 建筑式样为北有正房4间,南有平房相对,比正房稍矮,厢房只建一侧,内 设厨房、洗刷间、仓库、厕所,北与正房相通,保留传统的大炕。90年代后,建别墅 或独院楼房成为境内居民主要取向,每套耗资10万元以上,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
第四节 旅行
以步代车境内百姓吃苦耐劳,民国前,社会落后,交通工具匮乏,居民外出,不 论远近,皆步行。清末,境内走京闯卫,甚至北闯崴子(海参崴)者,步行一个月,甚 至四五十天比比皆是。
牲畜民间代步工具最早当属牲畜。农家所养牲畜皆为役畜,用于耕种,妇女、儿 童走亲戚偶尔用之代步。大户人家则专门喂养小驴,俗称走驴。驮运作为一种职业, 盛行与清末民初,他们饲养骡子从事物资运输,时称“赶脚的”。
车清代及民国年间,境内大户人家有养大车的,木轮,周镶铁瓦,以骡驾辕, 既作农用,亦可代步。代步时搭上席棚,车厢内铺谷草,以防颠簸。子,临时扎成, 清代及民初为新娘归宁(回门)必乘之工具,由两张驮架组成,内垫谷草,外搭席棚, 蒙红毯,两头牲畜驮载,可坐可卧,比较舒适。40年代后期,子在境内消失。 自行车自行车进入境内较晚, 且价格不菲,非一般人家所能购买。1931年7月20 日进行自行车登记, 境内共有自行车4辆。40年代后期,车辆虽有所增加,但集中在 石岛、崖头、俚岛、城厢等城镇中,真正在广大农村普及是在80年代后。1985年,全 县有自行车31.6万辆。1995年进行典型调查,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56辆。
汽车1931年,境内始通汽车,线路是烟台至石岛,威海至县城、石岛、俚岛,县
凡买卖关系,缺斤短两的事经常发生,而且卖主往往有意为之,唯有卖豆腐的,不仅 足斤足两,而且一般都让出一二两。据说,古秤按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而定,合为十 三两,后加福禄寿三星方成十六两。所以豆腐业认为少给一两折福,少二两折禄,少 三两折寿,延续至今天,卖豆腐的都是足斤足两,不欺人,不欺心。染坊业的祖师是 葛洪,所以染坊匠人见道士来了,都称“师兄”,并热情接待,赠送盘川,而道士们 也不轻易造访染坊。同样,锔锅的给染坊干活,只收锔子钱,不收工费钱,如果锔盛 石灰的盆子,则分文不取,因他们所需的石灰,多取自染坊。厨师业分踩百家门的, 即帮人伺候红白喜事的,另一种为开饭店的。开饭店的不能挤兑踩百家门的,即不准 替人帮厨,如有违犯,则受行会惩处。
第三节 收徒
拜师匠人收徒,须经中保人引荐,师傅同意后,举行拜师仪式。拜师仪式,一般 由师傅约请同辈为证,徒弟备六色礼呈上,跪拜师傅与长者,并写拜师帖,当众宣读。 拜师帖的内容,大致为“×××情愿投×××师傅门下学艺,对于师门当知恭敬,虽 是师徒,情如父子。身受教诲,没齿不忘。学徒期间,马踩车压,生病死亡,师傅概 不负责。三年学徒,×年孝师,中途不学,包赔饭伙,情出本心,绝无反悔。”然后 摆桌酒席,宴请师傅及长辈。三年学徒各行业没有差别,孝师年数则有所不同。木匠、 铁匠不讲孝师,裁缝学徒期满需孝师二年,染坊、剃头匠孝师三年,鞋匠孝师一年。 出徒徒弟学徒期满并完成孝师年限后则可出徒。出徒时要接受师傅的考察。木匠 出徒前,师傅要让徒弟做三条腿的圆凳一对,圆凳腿都要打斜隼,难度很大,如果完 成得好就可以出徒。出徒时,要宴请师傅的长辈或同辈,由师傅当众宣布准予出徒, 赠送工具一套,勉励其好好做人,精研技艺。出徒单干后,每逢年节要看望师傅,如
要收徒,需经师傅允许。有些行业如厨师,师傅在世,则徒弟不准收徒。师傅去世, 徒弟得披麻戴孝,情同父子。
第五章 禁忌
第一节 饮食禁忌
从卫生保健方面考虑的,吃柿子、年糕忌酒;忌食跌潮的鲐鱼、黑鱼籽,因为其 有毒;忌食煮熟后过露水的螃蟹、蛤等;海产品现煮现吃,忌煮后过久再食;小孩忌 食刚蜕壳的软皮蟹,忌食生蟹、生虾,说什么“生吃蟹子活吃虾,长大之后吃他妈”。 属于饮食行为的,吃饭时忌说话,以免呛饭;忌咂巴嘴儿、出声,认为这种吃相主贱; 忌用筷子敲饭碗,据说要穷的当当响;忌攥着碗边,说那是端着讨饭碗;忌不端着碗 而俯在桌上吃饭,那是犯人被绑双手的食相;忌筷子横在碗上,这一点渔家特别忌讳, 因为那标志着渔船遇险无计可施,只好将桅放倒任船漂流;盛饭时忌勺子外翻;忌从 窗户递食物,说这是给犯人开饭的做法;吃饭时忌将馒头、饼子掰成一小块一小块, 也忌将筷子伸到别人的跟前,这两种都属于讨饭人所为;忌把筷子插进碗里,说那是 给死人上供;到别人家吃饭,切忌翻鱼,忌用筷子敲击桌子。
以上一些饮食禁忌、说法,已失去意义,但有很多禁忌现仍规范着人们的饮食文 明习惯。
第二节 服饰禁忌
未婚姑娘忌挽纂,内衣忌被人看见;不管大人、小孩子,衣服的下摆、裤脚忌毛 边,说那是丧服的标志;衣服扣子忌双、更忌四和六,俗称“四六不成材”;婴儿、 妇女的衣服夜里不能晾在外面;男人更忌从晾晒的女人衣服下面穿过;衣服掉了扣子 或破了,忌穿在身上缝补。
第三节 语言禁忌
渔民是绝对不许说“翻”的,如把鱼翻过来,说成“划过来”;煮饺子不准说成 下饺子;煤、霉同音,“煤”叫“扎子”;出海叫下河;不称远近,而说高矮;升蓬 叫掌蓬,落蓬叫“查”;舀水的瓢不仅不准扣着,也不准说“扣瓢”。
荣成属于共性的语言禁忌有:问路或问事,忌称对方二哥,二哥为男根;人活百 岁忌说百岁,说九十九;男人忌说四十一,说四十一妨妻;老人忌说七十三、八十四, 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
第四节 行为禁忌
一部分带有迷信色彩。如夜间见了贼星(流星)要用唾沫吐它,免得家中招贼;雨 后的虹可喊不可指,据说指虹手指头生疔疮;夜间走路,特别是晚上在海边走路忌说 话,听见有人喊你也不能答应,据说可能是淹死鬼在找替身。大多数属于规范人们生 活中的行为的。如荣成邻里间最忌清晨串门,可是看喜早饭前最好;探望病人宜在上 午九十点钟,不能下午探视;生麻疹和天花忌生人入门、忌风吹;嫂子和小叔子可以 嬉闹说笑,但大伯哥绝对不许和兄弟媳妇嬉笑;公公不能进儿媳妇的屋,有事只能在
窗外先咳嗽一声,然后说事情;渔民出海了,如到这些人家有事,必须先拍打门环, 在门外喊声“大妹子在家吗?”用意是让左邻右舍听到,自己没欺暗室。走时也要大 声回道“好啦,别送了,我把门给你带上”。渔民的行为禁忌则多从海上安全角度考 虑的,像“父子不同船”,忌坐船帮,禁止把脚伸进水里;立秋以后,禁止到深水里 游泳,以免被鲨鱼咬伤;渔民最忌妇女横跨渔船和渔网,认为此举动不祥。
第五节 特殊禁忌
甲子年忌结婚;一年两个立春日也忌结婚,说什么“一年两个春,死了丈夫断了 根”,已婚妇女也纷纷给丈夫系上红裤带化解;在婚后的一年中,新妇不得在娘家过 清明、四月初八、端午、七月七、冬至,这叫“管节”;而出嫁的闺女终生不得在娘 家过年。孕妇的禁忌更多,忌吃姜,怕孩子长六指;忌吃木耳,怕化掉婴儿的头发; 忌吃兔肉,怕婴儿豁嘴;忌吃驴肉,怕孩子有驴脾气,犟;不能单腌鸡蛋,否则属杀 生,有罪,要鸡蛋、鸭蛋一起腌,因为鸡蛋都“哑巴”(荣成称鸭蛋为“鸭巴蛋”)了。
第六章 宗教 第一节 佛教
境内佛教历史悠久,金、元、明为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唐建法华院于赤山,金 大定二年(1162年)建有龙山寺,金明昌三年(1192年)修集贤寺,明天顺元年(1457年) 修福泉寺。至清代以来,有寺庙庵达39处,由僧尼住持。境内庙庵多在集镇及深山中, 规模都不大,但都拥有大片土地,僧尼不事劳作,依靠地租和施舍生活,比平民富裕。
民国成立后,寺庙庵多改为学校,所剩庙宇亦在抗日战争中拆除,僧尼还俗,佛事停 止。 1988年赤山法华院建成后,由外来僧人住持,1994年有僧人2名,周边村庄妇女 及老人间或在家吃斋礼佛。 附:赤山法华院
法华院,座落在赤山主峰前怀,故称赤山法华院,由张保皋 (张保皋,新罗人, 曾入唐为武宁军小将。后回国,于唐大和三年(829年) 为清海镇大使。唐开成三年(8 38年) ,大臣金明逼死僖康王自立,金阳拥神武王起兵,请助于张保皋以讨之,次年 攻杀金明。神武王死后,子文圣王立。唐会昌五年(845年) ,文圣王欲纳张保皋女为 次妃,大臣以为不可,亟谏止之。张保皋怒,据清海镇以叛,次年被刺身亡。查张保 皋生年、入唐及回国时间均不详。武宁军原名徐州军,唐永贞元年(805年) 三月赐名 武宁,因此,可以认定张保皋入唐时间当晚于805年,早于828年,法华院修筑时间也 只能在这段时间内。张保皋,《樊川文集》、《新唐书》中有传。) 修建。庙的规模 很大,僧尼多达30多人,庙产很多,每年收租500石,香火旺盛,听经群众常达200多 人。唐开成四年(839年),日本僧人圆仁法师入唐求法,滞留该院达2年之久。唐会昌 五年(845年),法华院奉旨拆毁。1988年重建,主体工程占地500平方米,仿唐建筑, 布局与圆仁法师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描述的基本一致,“南北有岩岑,水通庭 院,从西而东流,东方望海远开。南西北方,连峰作壁,但坤隅斜下耳”。整个寺庙 由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菩萨殿三部分组成,1990年举行了佛像开光仪式。
第二节 道教
金大定年间,“全真七子”之一的王处一在崖西镇朱埠村伟德山前筑圣水庵修道, 后徙槎山云光洞。元至元年间,王处一之徒孙道古在圣水庵前建玉清宫。金、元时期,
正在阅读:
荣成市志-31民俗宗教03-02
热导检测器(TCD)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项06-24
媒介融合的整理版01-21
2011安徽造价员考试试题集(word87页打印版)05-14
第3章 线性方程组的直接解法09-09
仲量联行-万菱汇物业管理方案 - 图文03-10
常见ECAM警告信息01-10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荣成
- 市志
- 民俗
- 宗教
- 31
- 湖北多级泵型号大全
- 2013年南华大学机能实验报告复习思考题答案
- IPMP课堂练习题汇总(答案)
- 上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考研初试经验分享
- MATLAB 回归分析regress,nlinfit,stepwise函数
- 2003-2015年真题 自考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简答题重点解析
- 第十二章动能定理习题解答
- 2003—2004学年《管理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选修课)
- 整理与复习第二课时
- 加强湖泊管理保护促进湖泊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知识点13 神经调节
- 郭一男 水产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 图文
-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第十六讲)10-2(二)、3、4
- 上海市2016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专题突破训练 圆锥曲线 文
- 水质指标监测指导手册(COD、SS、BOD、氨氮、pH)
- 09-10高数期终试卷A及答案
- 浙江2003补充定额
- 公司年会主持人开场词(开场白) - 公司春节联欢晚会开场白
- (教案)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 2018年幼儿园秋季开学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