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暧昧表达看日语和日本文化

更新时间:2023-11-05 00: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含蓄暧昧表达看日语和日本文化 中国人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行一致。而日本人崇尚少说为佳,一心传心,含蓄暧昧。可以说这是日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一大特征。我们学习日语的外国人也深深体会到日语的含蓄暧昧表达方式。它不仅仅和语言本身有关,在很多场合其意义主要取决于蕴含在语言深处的文化背景。语言来源于生活,扎根于文化,渗透到了日语的各个方面。

一.随声附和

随声附和是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在谈话过程中常插些「はい 」、「ええ 」、「そうですね」等词语,这些话咋一看似是表示判断的,其实是一种暧昧的表达,一种应酬场面的随声附和。 例如;A:“对于环境问题你怎么看?”

B:「そうですね、环境と言えば?」

此人并没有表态,而先来一句「そうですね」,看似废话,对于日本人却必不可少。日本人在对话过程中不管同不同意,在听完对方的话之后总是先说「そうですね」然后才可进入正题。

又例如,两国总统在访问时,日本人在不停使用【是的】也造成了足多误会。随声附和,只是在表明自己在洗耳恭听,和参与会话的积极性,使会话圆满进行。也是和的表现

二省略现象的暧昧表达

在日常会话中,省略现象有很多。因此常会使得外国人认为日本人含糊其辞,搞不清对方说话的真实含义,其实这是日语的委婉表达方式。

1、主语的省略:

主语不出场,不等于没有主语,只是主语的省略使句子更精炼、更能增加人们的想象力,更能让人体味到语言之外的韵味。

例如;我喜欢你,省略了主语私哈,表示我爱你而不是你爱我。这也是日语无主语论的体现。 2、双方已知信息的省略:

根据具体的场合,对话双方都知道的信息,再用完整的句式表达, 那样就显得重复、罗嗦。

例如,私HA咖啡,我要的是咖啡。

但若不根据语言环境,若直接翻译的话,令外国人摸不着头脑 3【建前】和【本音】

日语省略不仅仅是成分和句子的省略,还存在这文化省略现象。,{书

236黑线}日语处处有省略,因此在与日本人交往时据其文化背景考虑对方在说什么。

三尽量避免涉及他人领域

日本人讲话时,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尽量避免涉及他人领域。 例如,对提东西的长者说

因为后者涉及对方,有强加于人和卖弄恩惠之嫌,前者只涉及自己,表现说话者的谦虚态度。

四意义含糊不清的表达

日本人在交流时,为了不给对方造成伤害或泼冷水,常用例如,262

像这样,含糊不清的表达给对方已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处理的余地,表现出说话者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心情。也体现了日本和的思想。

五,迂回婉转地表达

日本人避免开门见山切入主题,而先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甚至相反的前言,

例如,应邀到日本人家吃饭,女主人话说没什么好吃的请慢用,对于我们来说会感觉很不可思议,明明摆满了丰盛的菜肴却说没什么,其实是日本人担心饭菜是否合乎可人的口味,这种心理在日本人看来是合乎情理的,但不了解其文化背景的人当然有些费解。

六、日本暧昧语言文化产生的背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日语中的暖昧语言与其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有着密切关系。 (一)民族的单一性

日本民族主要是大和民族,只讲一种语言, 在交流方面非常方便,相互之间讲话不用直说, 仅采用暖昧婉转的言辞,就能心领神会。 (--)社会的封闭性

日本是个多岛国家,四周大海与山川把日本围城封闭的大 家庭,人们对文化都很熟悉,不说也心照不宣,或只需说个大概 对方就会理解。因此,日本人讲话不喜欢把话说得 太明确,喜欢采取暖昧婉转的说法,以“留有余韵”, 让对方领悟。

(三)生活的平静、安稳性

他们几乎没有过大规模的集体狩猎、共同合作猎捕野兽的经历。 因而相互之间也不需要明确清楚的信号交流,这种平静而安稳的生活造就的语言也是平静、含蓄的。 (四)弱小民族的谦卑性

日本是一个较小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民族生存,谦让成为日本的交流、合作方式。即使对其他民族有意见,不满意,也不直接表示出来,从而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暖昧语言文化。 (五)大陆文化的影响

日本与中国大陆一衣带水,其文化受儒家的“和为贵”、“礼义谦让”影响,日本人会尽量用和谐客气的语言表达,不喜欢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人,以免使对方难堪。此外,日语中的敬语也是形成这种文化的原因之一。

七怎样对待暖昧语言文化

暧昧表现形式体现在以心传心,以含混代替明

了,它折射着日本民族的个性及其历史心态。日本人能够把感性思维

和理性思维合二为一,进行暧昧处理,使其独特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所以对日语暖昧性的理解,必须从日本文化层面出发。只有熟悉日本民族的这一特殊的表达方式,才能很好地理解日本人,顺利地与其进行沟通、交流,最终避免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摩擦与矛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ma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