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更新时间:2024-04-13 08: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您的位置:首页>规划>文章内容

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2-7-26 13:00:00 来源:互联网

(2011年3月3日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 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漳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五年,是推进“海西建设,漳州先行”和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决定性五年。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新变化,妥善应对新挑战,牢牢抓住新机遇,全面落实新要求,促进漳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凸显漳州在海西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省委《实施意见》及省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市委贯彻落实海西《实施方案》及九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漳州市委关于制定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依据,主要阐明未来五年漳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行为、制订实施各级各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

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西建设和漳州发展。2009年5月,国务院《意见》出台,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莅临漳州视察。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省委、省政府要求漳州抢抓机遇、跨越发展,持续提升和凸显漳州发展布局和地位。市委九届十次全会作出《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闽来漳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漳州跨越发展的决议》。面向未来,漳州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迎来跨越发展、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一五”是漳州积蓄能量、提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依港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积极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和各种挑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1、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1400.71亿元,年均增长13.9%,人均生产总值29075元,年均增长13.3%,总量均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财政总收入139.4亿元,是2005年的

2.75倍,年均增长22.5%。地方级财政收入88.57亿元,是2005年的3.29倍,年均增长2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424.2亿元,年均增长33.8%,是“十五”时期的3.11倍。城镇化水平45%,比2005年提高近8个百分点。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2、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农业八大特色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工业强市”步伐加快,累计实施工业“千百工程”项目4858个,共有2081个项目建成投产,工业投资累计完成1079.90亿元,是“十五”的3.5倍;新增规模工业企业超过1000家,总数2313家,其中亿元企业超过300家;2010年工业总产值2155.97亿元,是2005年的2.8倍,年均增长22.3%,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1945.51亿元,是2005年的3.13倍,年均增长25.6%。品牌建设卓有成效,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2个、福建省著名商标145个、福建省名牌179个,共有省级以上品牌332个。“依港立市”扎实推进,古雷石化、旗滨玻璃、福欣特钢3个超百亿元特大临港项目和一批投资上10亿元临港项目先后落地投建,形成强劲发展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产值年均增长18%,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服务业发展加快,新型业态大量涌现,旅游产业特色凸显。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2.8:40.4:36.8调整优化为2010年的18.2:44.4:37.4。 3、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厦深铁路、龙厦铁路漳州段和港尾铁路及厦漳跨海大桥、沈海复线、厦成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319、

324线等国、省道改造提升,开工建设高速铁路里程262公里、高速公路里程278公里,新增农村水泥路3365公里,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港口发展加快,石码港区实现对外开放,建成古雷一德石化、招银7#泊位等深水码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766万吨,2010年港口吞吐量4300万吨,是2005年的2.07倍。沿海重要能源新兴基地加快建设,新增后石7号机组、东山乌礁湾和漳浦六鳌风力发电机组,新增超临界燃煤装机容量60万千瓦、风力装机容量18.11万千瓦,成为福建重要能源基地。电网建设更加坚强,五年电网建设投资49.14亿元,新增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927万千伏安。累计投入180多亿元用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自来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人均道路面积明显提高。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水利“六千工程”和林业“五大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4、对台合作明显深化。突出对台先行先试,对台合作载体建设加快,国家先后批准设立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福建漳州)花卉集散中心、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漳州台商投资区已报国务院审批。产业对接深化,在台湾设立漳台农产品产销联络处,台湾石化等24个同业公会在我市设立联络处,福欣不锈钢、古雷石化、台湾玻璃等项目落户建设。五年实际利用台资13.24亿美元(验资口径),新批台资项目573个。成功举办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暨花卉博览会和第二届海峡论坛漳州分会场活动。布袋港与东山港实行

货运直航。举办开漳圣王、东山关帝、三坪祖师文化旅游节等对台节庆活动,开工建设陈元光与开台文化公园。赴台开展漳台族谱对接,在大陆率先开设漳台族谱对接网。举办两岸职业教育论坛,开展医学、人才交流,率先开展台湾地区居民申报教育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试点工作。加强党际、区际交流,中共漳州市委与中国国民党台湾省嘉义县党部建立基层党际交流,有22个乡镇与台湾22个乡镇对接。创办涉台案件审判合议庭,选任台胞担任涉台案件人民陪审员,开创大陆涉台司法先河。 5、改革开放明显加快。农村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巩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发证率达87.6%。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顺利组建市国资委,国有资产和运营机制不断完善。财税、投资、行政管理、社会事业等各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资本、土地、人才、技术要素市场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6亿美元(验资口径),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提高。2010年出口总额达50.7亿美元,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与台港澳侨合作更加密切,侨力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

6、社会事业明显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2%,年均提高1.13个百分点。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社会

救助体系基本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9.12%。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实现,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五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为6.7‰,2010年总人口达487万人,均控制在预期目标内。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得第十五届省运会举办权。

7、生态环境明显优化。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增强,生态名市建设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污染综合整治取得实效,省控、市控重点排污单位全面实施在线监控,“两江两溪”等重点流域有效治理。各县(市、区)均建成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并正常运行,2010年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72%、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2%。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55%(新口径)提高到2010年的59.74%,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8%,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先后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8、人民生活明显提高。坚持民生优先,惠民举措逐项落实,累计实施106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保障性住房9806套。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8.02万人,实现下岗再就业6.96万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40.36万人,全社会创业活力显著增强。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撤消政府还贷二级以下公路收费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8482元和7861元,年均分别增长12.3%和12%。消费结构不断

升级,住房、汽车、旅游、教育、保健等新兴消费持续升温,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9%。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五大保险不断健全,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平安漳州”建设持续深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稳定。

9、发展布局明显突出。古雷石化产业园区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认为全国唯一的台湾石化产业园区。省委、省政府将漳州定位为临港重化和装备制造业基地、滨海旅游休闲基地和对台产业合作基地,将古雷石化基地定位为海西两个石化基地之一,古雷-南太武新区被确定为全省新经济增长区域,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区及古雷炼化一体化,金属及深加工、光伏玻璃及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和东山生态旅游岛等共30多项事关漳州长远发展的重大事项写入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凸显了漳州的布局,为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栏一:漳州市“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全球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成为发展

的两大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宏观政策重要取向,改革进入全面攻坚阶段。漳州既面临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从有利因素看,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局部领域实现率先发展;二是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有利于漳州发挥台湾同胞和台湾政要主要祖籍地、台湾文化发祥地和台商投资密集区等优势,促进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三是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方兴未艾,各种生产要素流动加快,有利于我市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四是国家、省里对漳州发展扶持的力度加大,重大产业、重点区域布局凸显,古雷港区、漳州台商投资区、南太武滨海新区等一批新兴发展区域和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石油化工、特殊钢铁、光伏玻璃等一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加快兴起,一批新型服务业态和消费热点加快涌现,增强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五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港口岸线资源、广阔的发展腹地、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能力,奠定了持续繁荣的坚实基础。跨越发展的思路更加明确,发展重点更加突出,发展合力持续增强,营造了跨越发展的良好氛围。特别是漳州目前正处于内生动力增强的新阶段,处于投资加快和工业化、城镇化、港口经济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基础设施的重大改善尤其高铁时代的到来将产生比较优

势的叠加效应,资源比较丰富和环境容量较大将使漳州的后发优势更加明显,发展动力充足。这些,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漳州的作为空间、推动漳州跨越发展。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存在新的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市场、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剧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新的竞争;二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面临新的要求。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给我市发展方式转变和跨越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三是周边区域快速发展带来新的压力。国内、省内区域竞相发展,前有标兵跑得更快,后有追兵追得更紧,对我市赶超东部地区提出了新的更高期待;四是我市发展面临不少新的矛盾。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发展不够好不够快始终是漳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相对滞后、地方财力相对薄弱。山区沿海、城市乡村差距较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五是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新的课题。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社会保障不够健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人民群众新期盼、新诉求日益增多,影响社会安定稳定的因素将更加复杂。

总的来说,“十二五”时期,我市面临一个更加开放、受国内外影响更加明显的宏观环境,经济社会进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时期,有利条件很多,但制约因素也不少。必须牢牢抓住并切

实用好各种机遇,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敢于改革创新,勇于先行先试,善于主动作为,乘势而上推动跨越,奋力拼搏加快赶超,推动漳州进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三、“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认真落实市委《建议》,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全市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海西建设、漳州先行”,坚持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入实施“依港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战略为重点,以项目带动、产业提升和区域突破为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和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发展,提前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漳州建成海峡西岸生态工贸港口城市。 (二)基本要求

1、坚持突出转变。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

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明确主攻方向和重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走出一条在发展中促进转变、在转变中实现跨越的路子。

2、坚持加快发展。始终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紧紧把握我市阶段性发展主要特征,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迅速壮大经济总量,形成跨越发展的强大支撑。

3、坚持先行先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把先行先试体现在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激发跨越发展活力。

4、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根本目的,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优先安排惠民利民的重大民生项目,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 5、坚持统筹协调。正确把握和妥善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促进发展中的各个方面和主要环节相互适应、良性互动,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6、坚持生态低碳。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强化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意识,立足生态优势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求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优势

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十二五”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 1、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维护生态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按“十一五”同口径增长16%),到2015年总量达 3000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到2015年总量达400亿元以上。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前列。

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突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五年累计858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城镇化率为54%。服务业就业比重3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R&D)提高到2%。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0.9:56:33.1,产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

3、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总人口控制在504万人以内。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4、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健全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9.36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21%,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文化强市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

5、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台先行先试取得重大突破,年均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验资口径)以上,外贸出口到2015年超95亿美元。 6、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经济增长、人口布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更趋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森林蓄积量3000万立方米以上。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耕地保有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均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目标内。 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约合1.5万美元)。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漳州在海峡西岸发展格局中的位置更加

凸显。

专栏二:漳州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章建设两岸交流合作重点先行区

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海西建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实施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我市对台优势,着力先行先试,争取更多对台合作项目列入ECFA后续商谈及补充协议,大力推进漳台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努力构建吸引力更强、功能更加完备的两岸交流合作重点先行区。 一、推进产业深度对接

以先进制造业、新型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有效加强漳台产业深度合作,扩大双向投资和贸易,加快建立产业分工合作和互利共赢体系,建成对台产业集中区。

1、先进制造业对接提升。积极吸引承接台湾先进制造业,推进石油化工、特殊钢铁、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四大主导产业与台湾产业深度对接,争取国家支持允许台湾石化业界在古雷独资或控股投资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促进台湾大型炼化一体化及产业链配套项目持续********。加快推进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努力吸引台湾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合作关联度,推动台商投资企业转型升级。依托漳州台商投资区、南太武滨海新区等载体,加快建立与台湾产业配套的

原辅材料、零部件中心及研发平台。完善与台湾行业协会、企业和科学园区的密切合作机制。优先保障台资建设项目用地。鼓励和支持我市企业赴台投资,设立基地或经营窗口,推动建立双向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双向投资机制。

2、农业产业对接提升。围绕漳台农业交流合作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目标,争取设立漳台农业合作先行先试实验区。进一步完善农业园区、基地的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鼓励台商开展良种引进繁育体系、动植物疫病预警和检疫检测体系、市场流通体系、农业科技与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合作,建立漳台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漳台农业种子资源研发总部、海峡两岸农业良种中心、进境植物繁殖材料隔离检疫圃、海峡西岸农产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争取建立对台良种引进直通道,规划建设一批对台农作物优良品种引种试种与示范推广基地。加强渔业劳务输出、远洋渔业开发和水产品市场合作。简化台湾农产品输入通关手续,推动漳州成为台湾农产品销售到大陆的物流中转基地。鼓励台湾农民投资创业,给予用地审批、土地流转、贷款融资等支持。加强两岸农民合作组织交流,借鉴台湾经验,推动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提升发展。

3、服务业对接提升。围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良性互动目标,加快对台现代服务业对接,重点推进现代物流、保险金融、医疗保健、文化创意、旅游、商务和中介服务等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加强现代物流业合作,鼓励台资投入物流仓储领域,推进物

流配送中心或专业配送中心的合作建设。积极开展对台金融交流合作,推动与台湾地区银行建立通汇或代理行关系,加强汇款、托收、信用证等国际结算业务合作;鼓励和支持台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来漳设立分支机构,独资设立或参股合资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台湾机构在漳开立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NRA账户)。加强旅游业合作,共推双向旅游精品线路,做大“海峡旅游”和祖地文化游。引进台湾科技开发、管理咨询、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中介机构。推动台湾科技研发、文化创意、航运物流、商务会展、医疗养生、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来漳发展。加快招银港、东山港等对台直航口岸和六个台轮停泊点的港区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改进口岸查验方式,做活做大对台小额贸易。建立有利于两岸人员直接往来的有效管理机制,发展对台海上客货运输。争取新增古雷港直航台湾本岛的两岸货物航线,推进东山岛和澎湖岛直航,推进客运直航常态化。 二、推进社会事业深度交流

以祖地文化、民间文化交流为重点,推动漳台文化全方位、宽领域交流,开展多层次、多界别互动,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重点先行区。

1、拓展文化交流合作。深入挖掘漳州的闽南文化、开漳与开台文化、祖地文化、海上丝绸之路资源,不断拓宽漳台文化交流领域,增进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祖地文化的归属感。加强漳台文化交流的组织协调,争取互设文化交流合作

组织机构。加大涉台文物保护力度。组织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编辑出版一批涉台文化研究书籍,普查登记和申报修缮涉台文物古迹、谱牒,做好开台先贤故里、台湾名人故居、大姓宗祠的保护与修缮,加强漳台族谱对接。加快建设十大漳台文化交流合作项目。鼓励台商投资文化产业,加快建设闽台(漳州)文化影视城、海峡印刷工业园、海峡印刷技术学院等项目,规划建设若干文化产业合作中心和文化产业园。深入开展两岸文化对口互动,办好各类民俗文化节庆活动,精心策划组织文化项目入岛交流。加强漳台两地资讯媒体交流,争取媒体互设常驻机构,促进新闻、影视、出版、广告、书画、会展等产业深入对接。

专栏三十大漳台文化交流合作项目

1、陈元光开漳开台文化公园和开漳祖祠。2、漳台文化城。3、海峡两岸林语堂文化博览园。4、乌石妈祖文化交流中心。5、龙海保生大帝文化景区。6、漳台族谱馆。7、海峡两岸地方文献交流馆。8、关帝石雕园。9、福建土楼闽台闽客民俗文化园。10、海峡两岸(漳州)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中心。

2、拓展科技交流合作。以“6.18”为载体,促进漳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建立技术创新联盟,促进台湾科技成果与漳州技术需求有效对接,吸引台湾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进漳创建科技创

新平台。对台资科技型企业从台湾地区引入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科技项目,对漳台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产品进行成果转化的,给予倾斜扶持。

3、拓展教育交流合作。重点加强中学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科普教育合作,引进和借鉴台湾职业教育先进理念、教学模式和优秀教材,积极开展职业培训、资格考试和职业认证等试点工作。推进漳台教育机构在师资互聘、学生互派、学历互认、课程交流、课题研究、教师进修培训、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规划建设漳台职业教育合作园区,争取合作设立闽台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鼓励台资投资兴办教育机构,支持台商创办“台商子弟学校”及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创建台生班。支持各类学校及青年社团、青少年团体对口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规划建设漳台青少年交流基地,举办台胞子弟夏令营,不断加大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交流。 4、拓展人才交流合作。完善台湾人才评价政策和办法,开展台湾专业人才参加职称评定、资格考试和认证试点工作。推动漳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互设分支机构,加强两岸人才信息交流,建立统一管理、为各行业服务的多层次台湾人才及其研究成果数据库。加强面向台湾人才的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完善台湾人才来漳创业优惠政策,建立台湾人才引进快速通道。支持企事业单位聘用台湾优秀人才,鼓励取得祖国大陆全日制普通高校学历的台湾学生来漳就业。鼓励台湾人才来漳创业、参政议政、参与社会管理。

5、拓展卫生、体育等交流合作。加大卫生领域的对台开放,推动公共卫生、医学医疗、中医药等方面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机制。支持台资以合资、合作及独资形式兴办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疗养院以及中医门诊、中医预防保健、中医康复医疗等机构。推进漳台医护人员交流合作,加强疾病防控技术的协作交流,鼓励开展对疑难重症病例的医疗合作、业务交流与培训。扩大两地体育交流,争取设立国家级“海峡两岸体育培训基地”和省级“海峡两岸闽南传统武术、帆船帆板、排球体育培训基地”。深化防灾减灾、地震、气象、海洋、建筑、水利、环保、法律、标准、认证、史前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建立两岸防灾减灾资讯共享和会商机制。 三、推进民间深度交往

发挥台胞主要祖籍地优势,积极探索建立漳台民间交流合作实验区,密切漳台基层民众往来,把漳州建成台湾同胞特别是中南部民众寻根谒祖的主要目的地和两岸人民的共同家园,凸显漳台血缘纽带的独特作用。实施四个“十百”交流工程,全方位开展漳台民间交流。发挥宗亲作用,鼓励乡镇对乡镇、村对村、姓氏对姓氏等基层民间交流。以民间信仰为桥梁,重点建设开漳圣王、东山关帝、保生大帝、三平祖师、乌面妈祖等民间信仰文化保护交流区,开展庙对庙双向交流,推进漳台同根神祗宫庙结缘联谊,定期举办各种祭祀、民俗节日、庆典活动,增进民间信仰交流。以红十字会为纽带,拓展两岸人道领域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海峡

论坛,争取承办“祖地文化论坛”。办好开漳圣王国际联谊大会、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海峡两岸中华武术大家练和歌仔戏、木偶、灯谜等艺术节活动,开展林语堂、黄道周、“蓝氏三杰”等历史文化名人和开台文化学术研讨。积极推进城际交流,扩大基层党际交流,密切社会团体交流,加强青少年沟通交流。加强漳台行业协会、工商团体、农业协会对口交流,探索建立两岸同业公会。 专栏四四个“十百”交流工程

1、“十庙百团”交流工程:重点开展开漳圣王、东山关帝、乌面妈祖、保生大帝、三平祖师、玉面妈祖、玉皇上帝、赵公元帅、城隍、三山国王等十大民间信仰百团交流活动。

2、“十业百行”交流工程:重点推动漳州商会、英才协会、中小企业协会、厂长经理协会、家具学会、食品罐头协会、茶叶协会、电子协会、水仙花协会、经济学会、金融学会、旅游协会等与台湾相应公会协会建立紧密联系机制,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对口交流活动。

3、“十姓百村”交流工程:重点开展十大姓氏宗亲和百村对口交流,全面加强族谱对接和宗亲交流往来。

4、“十品百项”交流工程:重点树立陈元光、林语堂、黄道周、蓝氏三杰、水仙花雕刻艺术、芗剧、木偶、剪纸、书画、灯谜等十大文化交流品牌,开展百项文化交流活动。

四、推进对台载体做大做强

支持对台发展载体做大做强,建成台资项目落地和台湾生产要素集中聚集的主要阵地。落实台商投资项目********台湾石化产业园区、漳州台商投资区特殊核准政策,对台商投资重大项目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做大做强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区和漳州台商投资区,凸显其在海西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作用。做大做强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提升做大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福建漳州)花卉集散中心、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和东山东海岸保税物流中心(B型),规划建设海峡两岸(福建漳州)农产品物流城、闽南花卉集散中心,争取设立海峡两岸(福建平和)蜜柚产业和海峡两岸(福建南靖)咖啡产业合作示范基地。继续争取和用好先行先试政策,争取在东山生态旅游岛设立两岸文化与民间交流综合实验区。加快古雷-南太武新区等建设,建成厦门湾、东山湾和沿海一线为主体的对台产业集中区。

第三章 建设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技术高端化、产业集群化、资源集约化、环境生态化为目标,把握产业发展规律,选准产业主攻方向,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基地,着力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构筑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规模工业总产值

力争达到7000亿元。 一、发展壮大四大主导产业

集中力量发展壮大石油化工、特殊钢铁、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四大主导产业,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到2015年,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 1、石油化工。坚持炼化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发展,做大做强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区。建成投产80万吨/年对二甲苯(PX)和150万吨/年精对苯二甲酸(PTA)项目。力争建成一套1500万吨炼化一体化套项目,开工建设第二套15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延伸发展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以及新型化工材料、新型纺织原料等产业,形成以炼化一体化为龙头、上中下游配套合理、产业竞争力强的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到2015年,石油化工产值力争达到3000亿元以上。

2、特殊钢铁。建成福欣特殊钢一期项目和增资项目及首钢--凯西特殊钢铁项目,推进三宝钢铁、统一马口铁、凯景钢铁、嘉年钢铁、十八重工等企业提升壮大。发挥特殊钢铁产业集聚的优势,加快发展特殊钢铁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

3、装备制造。重点推进汽车制造、船舶修造、海洋工程装备、港口机械、关节轴承、风电设备、交通装备、光机电一体化装备、家电、卷帘门电机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基础装备、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技术提升,加快规划建设古雷化工装备制造业园区、南太武新能源装备制造园区和南靖、长泰台湾精

密机械产业园区,吸引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扶持发展汽车汽配产业,以整车产品为龙头,零部件制造为支撑,打造汽车整车产品和零部件产业链。扶持壮大金龙、福环、正兴、正新、龙轴、新福达等一批龙头企业,推进矢崎、科晖、鑫美、国力等项目加快建设,培育发展角美汽车工业园、漳州开发区专用车生产和芗城、平和、龙文、南太武汽车汽配等产业园区,形成海西重要的汽车汽配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船舶修造产业,围绕打造厦门湾、东山湾两个船舶修造集中区,规划建设龙海、漳浦、云霄、诏安、东山等船舶修造产业园区,突出发展高级游艇,大力发展中小型船舶修造、石油钻井平台模块、海洋工程船、集装箱船、钢质渔船、特种船舶等产品,带动船舶分段制造、舾装件、管子加工、电缆配送、船舶机电设备及物流运输等配套企业发展,形成船舶产业集群。争取在风电设备、精密机械、石化设备、农业机械、建筑机械、医疗器械、光机电一体化等装备的研发生产方面有较大突破。

4、食品工业。围绕打造“中国食品名城”,大力发展食品精深加工,扩大罐头、速冻(脱水)果蔬、冻干、水产加工品、食用油、大米、食用菌、果蔬饮料等生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方便食品、功能食品、保健食品、休闲食品等,推进产业链延伸和企业集聚,培育发展以芗城、龙文、龙海、平和、南靖为主要集中区的特色食品产业集群,以东山、诏安、漳浦和龙海等沿海县(市)为主要集中区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龙文、龙海、诏安和漳州开

发区为主要集中区的粮油加工产业集群,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食品供应基地。

二、培育发展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新兴产业规模化,着眼于世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潜在优势,大力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中心城区、南太武滨海新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 1、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家用视听设备、智能家电、智能仪表、新型平板显示、计算机及通信制造和应用软件开发、物联网等产业链,加快发展软件、半导体照明、光电光伏、新型元器件等产业,把漳州建成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基地,争取成为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规划建设漳州软件园,推进软件产业发展,力争在嵌入式软件、数字内容产品、信息化建设应用软件、基础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开发应用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突破关键技术,加快信息识别和传感技术的产业化,推动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灾害监测、现代物流等领域的广泛运用。

2、新材料产业。落实省里“建设漳州海西重要的光伏玻璃及新材料产业基地”的要求,重点发展新型光伏、电子玻璃材料、化工新材料、建筑新材料等产业链,培育壮大光伏及玻璃新材料产业,培育发展漳州主城区新材料产业园、以旗滨玻璃为主体的东山光伏和玻璃新材料产业园、以漳浦台玻为主体的漳浦光伏产业

园,形成以东山、漳浦两大基地为支撑,辐射海西的光伏及玻璃新材料产业发展总体布局。漳州市主城区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应用产品、太阳能电站、照明灯具以及其他太阳能终端产品;漳浦光伏产业园重点发展超白压延玻璃及其下游产业配套、超白浮法玻璃及其下游产业配套、太阳能电池及应用产品;东山光伏和玻璃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优质浮法玻璃及深加工、超白浮法玻璃及其下游产业配套。延伸石化产业链,建设以硅、氟橡胶、硅、氟树脂等为代表的有机硅、有机氟新材料,以聚碳酸脂、聚酰胺、聚甲醛等为代表的工程塑料等化学新材料及中间体产业基地。 3、新能源。扶持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设备制造,重点发展风能、核能、生物质能、半导体照明(LED)和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等产业链,加快培育云霄、平和、长泰等光电产业集群,努力在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垃圾焚烧发电方面取得新突破,建成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一期工程、漳州垃圾焚烧发电厂、万利(中国)太阳能科技项目。加快推进漳州(云霄)核电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规划并开工建设1#核电机组。积极推进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和诏安梅岭、云霄列屿、龙海隆教、诏安乌山、平和五寨等一批陆上风电场项目规划建设。支持南靖建设绿色能源示范县。到2015年风电装机总规模突破600MW,将漳州建成海西新能源基地。 4、生物与新医药。重点发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高端生物保健食品、生物基础材料等生物工程开发、农业生物科技以及新一代

中成药品开发。海洋生物以培育发展海洋高端产业和海洋高技术产业为重点,持续推动海洋生物工程、海洋保健食品和药品、海洋能利用等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推广应用农业生物科技,发展农业生物科技产业。支持鼎能生物科技等项目。新医药重点拓展“片仔癀”和“水仙牌”品牌效应,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及中成药、生物药物、海洋药品等,培育发展基因工程药物、酶制剂、特色化学原料药、新型药物制剂、疫苗等产业,扶持华澄生物科技等项目,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物制药产业基地。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围绕传统产业高端化,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家具、钟表、造纸及纸制品、金属制品和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推进企业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增强品牌创建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家具。加速上下游卷压板、钢管、五金、皮件等产品的发展,做大做强木制家具和钢管家具两个产业集群,打造芗城、龙文、龙海三个家具集聚区,把漳州培育成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钢管和木制家具出口基地。

2、钟表。以打造中国钟表产业基地为目标,以芗城、龙文为中心,加快建设宏源、恒丽两个钟表业工业园,辐射带动龙海、南靖、长泰等钟表业提升发展。芗城重点做大石英钟和机械钟表产业集群。龙文区重点发展产业、研发、配送为一体的钟表产业集

群。龙海重点发展机芯生产、外观配件钟表产业集群。 3、造纸及纸制品。重点支持九龙江流域限建区以外区域发展高级新闻纸、高强度瓦楞原纸和以进口废纸为原料的再生涂布纸项目,培育造纸及纸制品工业产业集群。加快联盛纸业、希源纸业、华发包装等项目建设。鼓励造纸及纸制品企业主动适应节能减排要求,加快改造、提升步伐,完善环保配套设施建设。 4、建筑材料。重点提升石材石料、水泥、建筑模板、人造板、建筑陶瓷和水暖器材等加工制造业,加快发展新型节能节材墙体材料、节能建筑陶瓷和节能节水高档卫生洁具等新型建材,引导发展干法水泥、生态涂料,培育建材工业产业集群。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进建材业发展循环经济。

5、金属制品。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强度钢精深加工下游产业,培育以防火和防盗等特种钢门、铝合金卷帘门、食品空罐、建材五金配件、集装箱为龙头的金属制品产业集群。规划建设南太武金属制品加工产业园区。加快现有金属制品产业信息化改造,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积极开拓细分市场,促进做大做强。 四、扶持发展产业集群

坚持以产业链延伸、企业集聚为重点,培育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劳动力整体素质高的现代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重点工业产业集群实现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力争到“十二五”末,培育4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

1、壮大重点产业集群。依托现有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推动重点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力打造海西重要的石油化工、金属及深加工、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含汽车汽配、船舶修造)、电子信息、电力、光伏玻璃及新材料、生物制药等“十大产业基地”。引导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按照规划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专业园区。高标准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吸引大项目落地,推动企业加速向专业园区集聚、向沿海集聚。各县(市、区)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选择2-3个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引进或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衍生能力的龙头企业,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培育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

2、扶持大企业大集团。在重视和扶持发展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同时,扶强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集中力量打造10个以上产值超百亿元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投入,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引导企业采取参与国内外大企业合作、嫁接央企、改制上市或发行债券等方式实现快速扩张。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产品标准、质量检测、财务结算等中心,鼓励企业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支持推动有实力的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施兼并重组联合,组建战略联盟,实现做大做强。

3、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完善“企业为主、市场引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品牌发展机制,大力开展“品牌兴企”活动,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塑造区域品牌,培育国际品牌,支持一批重点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扶持有条件的企业争创世界名牌。到2015年,注册商标达到2.1万件,工商总局认定的驰名商标25件,福建省著名商标330件,漳州知名商标700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35件。 4、推进工业信息化。积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支持物联网在工业生产制造领域的示范应用,深化与相关行业的融合,支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装备技术加强改造、创新管理,加强产品研发设计和创新创意,增强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推广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生产方式,争创漳州“制造与创造”的双重优势。 五、提升发展建筑业

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着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引导企业调增资质、晋升等级,拓宽业务领域和范围,推进做大做强。扶持发展“专、精、特”专业企业,提高专业企业比重。深化建筑业产权制度改革,放手发展民营建筑企业。大力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鼓励企业拓展市外、境外市场。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强建筑市场动态监管,完善建筑市场准入清出制度,加强对企业分支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工程招投标、监理招投标活动。完善建筑工程质量安

全生产管理体系,实施施工安全文明标准化和质量安全动态监管,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到2015年,新增2家特级企业、8家一级企业、14家二级企业,建筑业增加值力争超过190亿元。 六、明确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

坚持有所选择,九龙江北溪北引桥闸、西溪桥闸以上流域和水源地保护范围禁止发展对人体健康危害大、产生难以降解废物并对水环境产生较大污染的产业,禁止新建扩建造纸、制革、电镀、漂染行业和以排放氨氮、总磷等为主要污染物的工业项目。禁止新建、扩建特定工艺或材料或技术的污染产业。限制发展排放高浓度有机污染物工业,限制发展产生环境持久性污染物的环境激素的工业。

第四章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完善强农惠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开放合作、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以上。

一、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农业

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高起点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发展水果、水产、蔬菜、花卉、

茶叶、食用菌、畜牧、林竹等八大主导产业,凸显“一县一业”的产业格局,培育若干个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优势产业群、密集产业带。加快开发农业生物科技和中草药,大力发展种苗产业,扶持和壮大拥有优良种质资源、主导产品繁育技术领先的种苗企业,提升我市种苗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节约型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整体提升全市农业产业素质。到2015年,八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

--水果:重点发展特色新品种,建设台湾芭乐、杨桃和龙海浮宫杨梅、平和琯溪蜜柚、云霄枇杷、诏安青梅、长泰芦柑等一批标准化水果基地和优质示范水果基地。扶持壮大一批水果深加工企业和营销龙头企业,保护琯溪蜜柚等一批驰名商标。加大水果批发市场建设,突破保鲜技术,延长应市期。加大名优、特色水果品牌的培育和推介力度。

--水产:拓展浅海湾外和内陆大水面养殖,发展深水海域底播养殖和以藻类海水养殖为主体的碳汇渔业,强化主要养殖品种原良种保种、选育,推进水产行业工程建设,建设海峡两岸(福建漳州)海洋生物育种及健康养殖基地。开展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发展工厂化养殖和生态健康养殖,加快发展水产品精加工业、休闲渔业、渔业服务业和新型产业,突破超低温冷库建设技术和深加工技术,完善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蔬菜:抓好新一轮“菜蓝子”工程建设,重点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发展反季节蔬菜,创建全国标准园基地,建设一批高标准、无公害、规模化基地,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建成福建重要的蔬菜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畜牧:重点加速品种改良,开发利用饲草资源,加快发展草食动物和禽业生产,推进蛋禽、优质鸡鸭鹅、黄牛产业化发展。实施畜禽良种、畜禽产品深加工和动物保护工程。规范发展养殖业,禁止在九龙江流域禁建区发展养殖业,鼓励在适度发展区域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推广牧、沼、果等生态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禽畜产品加工,扶持建设一批有竞争优势的现代化畜牧基地和加工企业。

--花卉:重点发展水仙花、国兰、洋兰、榕树盆景、棕榈科植物、多肉植物等特色产品,加快发展鲜切花,做大绿化苗木产业。培育一批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企业和上规模花卉龙头企业。做好良种培育和营销工作。提高东南花都品位,运作好海峡(福建漳州)花卉集散中心、闽荷合作项目和海峡花卉大世界,推动花卉产业做大做强。

--茶叶:重点完善茶叶生产规划,加强茶园土壤监测和改良,推广无公害栽培、有机栽培和先进加工技术,建设华安铁观音、平和白芽奇兰、诏安八仙茶、南靖丹桂和土楼红美人等一批优质茶叶生产基地,扶持一批加工和营销企业,打造一批知名茶叶品牌。加强检测,提高质量,扩大出口。

--食用菌:重点发展双孢蘑菇、白背木耳,大力发展杏鲍菇、袖珍菇、大杯蕈菇等珍稀品种,推广工厂化栽培、标准化生产,实现食用菌生产向集约型、质量安全型转变。至2015年全市食用菌产量达40万吨,产值达30亿元;食用菌初级加工率提高到80%,深加工率达到50%。

--林竹:发展生态型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丰产竹林、食用菌草料林、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生物质原料林及珍贵用材林,建设优质油茶、竹林基地和林木良种基地。加强阔叶林保护。发展壮大森林旅游业。大力推进林板一体化,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的木竹加工骨干企业。整合现有的人造板加工企业,培育大型林产品产业集团,重点发展中高密度纤维板、细木工板、新型刨花板、特种木制装饰板材、中高档实木家具,打造漳州人造板和特色家具品牌。

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服务,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流通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化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扶持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大企业、大集团,推动一批涉农企业改制上市。扶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广“合作社+公司+农户”等经营模式,力争全市60%以上农户参与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形成多样

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特色明显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大力发展品牌农业,争创知名品牌和地理标志商标。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积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扶持发展有影响力的品牌农产品和品牌农业重点企业。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继续开展“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加大力度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努力建设具有漳州特色的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总体布局,加强乡村规划,科学引导乡村布局建设,2012年前完成所有村庄规划。有序推进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推进自然村撤并、空心村改造、高山村搬迁、城中村转型和特色村保护工作。开展土地整理,推进集约用地。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培育壮大农村特色产业和产品,促进农村三次产业协调繁荣发展。 四、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农业投入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保障粮食安全,切实加强“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强化粮食储备设施和副食品基地建设。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和耕地质量监测,高标准建设旱涝保收农田,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建立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示范区,引导农业企业参与国标、省标、行标的制订,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

水平,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强食品检验检测服务,建设海峡两岸(福建漳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拓展平和欧盟诺安公司检测检验业务。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通信信息化助建新农村”项目建设,健全和完善覆盖市县乡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与平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支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农业“五新”推广工程、“良种工程”、“农民培训工程”,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扶持发展一批农家店、大型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农资服务网络。支持发展农村综合性服务组织、专业服务队。强化农业综合执法职责,完善执法护农与服务扶农相结合的机制。 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求,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十大重点水利工程,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抓好中小流域治理,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小农水设施建设,全面完成规划内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设任务,抓好山洪灾害防治建设,新建一批引蓄水工

程。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因地制宜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推进农村旧村、危房和石结构房改造,引导农民建设安全节能环保抗震型住房。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构建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污染土壤修复机制,控制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加大畜牧污染防治力度,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蔓延。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按计划完成“造福工程”搬迁任务。按照家园规划、家园整理、家园清洁、家园绿化“四位一体”的要求,推进村容整洁,深入开展绿化村庄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全面改善农村面貌。 专栏五十大重点水利工程

1、漳州市区第二饮用水源一期工程。2、古雷区域引水工程。3、东山县岛外引水第二水源工程。4、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5、漳浦朝阳水库工程。6、龙海市九九坑水库工程。7、漳州市九龙江下游防洪堤四期加固扩建工程。8、漳州市九龙江下游防洪堤五期加固扩建工程。9、九龙江(漳州)防洪一期工程。10、漳州市大水港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任务,确保在农业增产增效的同时,普遍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民收入与经济增长

同步、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同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循环农业,拓展延伸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功能,增加经营性收入。统筹涉农投资和项目安排,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投向“三农”,完善利益补偿、风险补助、价格支持政策措施,逐步加大农业保险力度,增加转移性收入。加强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提高农民工待遇,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五章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

围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和产业良性互动,坚持市场化取向,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消费性和知识性服务业协调发展,不断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把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培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33.1%以上。

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立足扩大消费需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外包服务、金融、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

1、现代物流业。围绕建设服务周边的区域性专业物流中心和培

育区域性物流节点的目标,以港口物流为龙头,优势工业品物流和商品配送为支撑,农产品物流为特色,依托港口、铁路和高速公路枢纽,统筹规划一批现代化专业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和完善“物流节点—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三级物流运作设施网络。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引导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发展一批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为一体的物流企业,建设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在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区和重要产业集群地区、重要工农业产品生产基地,扶持一批第三方物流示范企业。加快建设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海西现代物流基地,引进一批港口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大型散杂货物、矿产、建材等物流为主、集装箱物流相结合配套的专业物流,配套发展以港口装卸业及综合集疏运、仓储物流为主的港口关联产业。争取设立古雷保税物流园区,形成区域性油品、石化产品集散中心和区域性大型干散物资中转基地,争取布点国家级石油商业储备基地。规划建设漳龙物流园的城市物流、龙海角美奥特莱斯现代服务产业园、南靖靖城货运站现代物流中心和漳浦、诏安、长泰火车站现代物流园区。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推动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及物流信息数据中心,加快建设全市性和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推广和运用。积极开展现代物流业标准化试点,扶持建设一批物流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2、金融服务业。围绕提升金融服务和保障能力,推动各类金融

机构有序发展,支持现有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合理增加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扩大地域覆盖面。大力吸引各类金融机构来漳设点展业,升格分支机构。加快推动具备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组成农村商业银行,扶持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鼓励创办并规范发展融资担保、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等各类金融中介机构,发展典当、证券投资咨询、保险经纪代理、专业理财服务。加强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全金融现代化电子支付系统。

3、商务服务业。结合宜居创业环境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发展管理咨询、研究设计、营销策划、工程咨询、投资顾问、法律、会计、拍卖、广告、包装等商务服务。引进境内外知名中介服务机构。完善行业服务标准。规范中介服务市场,推进政府部门与鉴证类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脱钩。加快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中介服务品牌。

4、商务会展业。加快发展会展业,规划建设漳州会展中心和总部经济区,扩大漳台经贸恳谈会、海峡两岸花博会、农博会、平和蜜柚节及其它各种商贸活动影响力。积极引进国际品牌展会,大力培育龙头会展企业,发展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专业会展中心。加强与台港澳会展业合作。积极组织我市名优产品参加国内外会展,拓展国内外市场。

5、外包服务业。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

高增值服务能力的离岸服务外包企业和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专业企业,吸引台湾企业乃至世界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企业落户。创造条件发展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大力推进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建设,培育外包产业链。 二、加快发展消费性服务业

重点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社区与家庭服务业。

1、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改造提升百货、批发市场、餐饮住宿等传统流通业态。大力发展专业批发市场,重点建设农产品、农资、粮食、花卉、建材家居、汽车、钢材、工业原辅材料等批发市场。建设海峡两岸(国际)农产品物流城、海峡两岸花卉集散中心、闽粤(福建诏安)粮食现代物流园区、闽粤(福建平和)农资物流交易大市场、海西(福建南靖)农机贸易市场、角美钢材物流园区。大力推进连锁经营,引进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落户漳州,改善购物环境,形成业态丰富、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商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向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

2、社区与家庭服务业。围绕便民利民,推进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逐步建立比较健全的惠及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家庭服务体系。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满足家庭的特色需求。积极培育家庭服务市场。鼓励各

类资本创办家庭服务企业。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建立完善老年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区商贸服务网络,合理布局便民利民社区服务网点,改造提升现有商业、服务业网点和设施。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统筹社区家庭服务业发展。规范发展“早餐工程”、“午餐工程”。规范市场秩序和执业行为,切实维护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三、培育壮大知识性服务业

重点培育壮大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1、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软件与系统集成、数字媒体内容、动漫游戏、设计创意、数据加工等数字内容服务业,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安全、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及系统集成等。加快信息技术服务推广应用,完善和提升信息传输网络,加快发展网络增值服务。支持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软件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基地建设和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发展。

2、创意产业。积极发展创意产业,以加快发展创意设计为核心,突破发展创意设计、数字服务创意、文化创意、时尚设计及咨询服务创意等重点领域。策划完善一批创意产业项目进入储备库,加快推进中华汉文苑、中国龙人古琴文化村等一批创意产业重点项目。扶持发展海峡两岸(漳州)创意产业基地、闽台文化影视基地、金峰开发区科技创业园、华安玉雕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创意基地建设,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意品牌,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中介机构,培育一批具有

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意龙头企业。推动创意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延伸创意产业链。

四、打造国际知名生态与文化旅游目的地

围绕打造国际知名生态与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中心城市,整合旅游资源,启动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计划,延伸旅游产业链,构建大旅游格局。到201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基本形成食、住、行、游、购、娱功能齐全的旅游服务体系。 打造世遗土楼、滨海火山两大核心品牌。进一步整合全市优势旅游资源,围绕世遗土楼、滨海火山两大核心品牌,精心设计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世界文化遗产游、滨海风光游、祖地文化游、花果生态游、休闲养生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构筑“一廊两带,一心五区”旅游产业布局,初步形成“成片连线、特色鲜明”的漳州旅游新格局。按照“培育大项目、塑造大品牌、形成大产业”的思路,加快完善建设福建土楼(南靖、华安、平和)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和提升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东南花都-花博园、三平祖师文化博览园、乌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靖土楼国家森林公园、金汤湾海水温泉度假区、长泰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等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支持创建优秀旅游县,国家4A、5A级旅游区,四星、五星乡村旅游点和云水谣、山重村、赵家堡等乡村旅游目的地。推进龙海月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与相关地区联手申报世遗、平和灵通山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精心培育乡村旅游、温泉旅游和房车、高尔夫高端休闲旅游等旅游新业

态,加快形成山地生态世遗和滨海休闲度假两大旅游经济发展区域。

专栏六旅游产业发展布局

一、产业发展轴线----“一廊两带”

1、一廊:以324国道为轴线的花果茶生态休闲旅游长廊。 2、两带:以漳龙高速、龙厦高铁、319国道等山区交通网络为轴线的山地生态世遗旅游带;以沈海高速、厦深高铁、沿海大通道等滨海交通网络为轴线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带。 二、产业功能区划----“一心五区”

1、一心:旅游中心区包括芗城、龙文两区以及九龙江南岸桥南片区(龙海的颜厝、九湖、程溪3个乡镇)。

2、五区:土楼生态休闲区主要包括南靖县、华安县以及平和县西北部;城际商务休闲区主要包括长泰县、龙海市东北部;滨海火山度假区主要包括漳州港、南太武滨海新城、龙海市东部、漳浦县;生态海岛旅游区主要包括东山县、云霄县、诏安南部沿海;红色生态旅游区主要包括平和县南部、诏安县、云霄县西部。

2、建设东山生态旅游岛。以建设国际知名生态旅游海岛为方向,以高级酒店群、旅游综合体等重大项目为引擎,整合挖掘东山岛生态和文化资源,形成以休闲、度假、养生、保健为导向的特色

旅游产品体系,努力把东山建设成为重要的海峡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旅游岛、全省旅游经济新的增长极。

3、完善旅游设施配套。加快完善旅游食、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形成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高星级酒店,提高接待能力。推进旅游信息化工程,提升旅游数字化水平,发展智能旅游。加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和管理,加大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到2015年,实现重点旅游景区通高速公路,所有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及A级景区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旅游交通、旅游标识和旅游服务体系。

4、大力拓展旅游市场。加大力度发展和提升壮大一批旅行社、旅游饭店等大中型骨干旅游企业,完善营销服务。加强区域合作,努力拓展国内市场和台港澳及日韩、东南亚等境外市场。强化漳州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宣传,加大旅游品牌营销,借助媒体平台、旅游会展和漳州旅游节等活动,全面提升漳州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六章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坚持陆海统筹、科技兴海,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示范区,打造海洋强市,实现生产力布局由陆地空间向海洋空间拓展。到2015年,全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300亿元,海洋经济发展

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一、大力发展现代海洋经济

围绕“科技兴海”主线,依托“海峡、海湾、海岛”,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海洋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海西重要的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 1、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加强统筹规划,深化岸线资源整合和港口布局,统筹海岸、海岛、近海、远洋开发建设,加强港口开发、口岸开放与临港工业、现代物流、城市建设的衔接和协调,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围绕厦门湾南岸和东山湾的开发建设,合理布局发展临港工业、海洋新兴产业、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加快开发建设东山生态旅游岛、浒茂岛和海门岛,形成古雷石化产业园区、南太武滨海新区等一批以港湾和港口为依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新兴产业园区,培育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五个海洋经济强县(市),把漳州打造成为海西重要的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建成以厦门湾、东山湾为依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临港经济密集区。

2、壮大提升海洋优势产业。围绕海洋产业集聚和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优化提升临港工业,加快发展石油化工、游艇船舶等临港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基地和海西重要的游艇船舶基地。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港口物流业、海洋文化和滨海旅游业,培育和扶持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海洋渔业,积极推广高优品种养殖以及

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建立一批健康养殖、标准化养殖、无公害水产养殖示范基地。拓展远洋捕捞业,加快推进东山大澳、龙海港尾、漳浦六鳌、云霄山前等一批重点渔港和东山、诏安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等载体建设。提升海水养殖苗种业,建设闽台水产良种引育中心,培育优质、高效、抗病害养殖品种,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育苗基地。推进水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妥善处理海洋养殖业与临港工业的关系,根据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有规划地逐步减少重点临港工业布局区域浅海和滩涂养殖业。

3、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海洋药品和保健食品、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科技推广与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游艇服务业,扶持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集约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加快海洋生物育种、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海洋药物等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建设海洋科技中试基地及研发平台,支持诏安金都海洋生物医药高科技产业基地和漳浦、东山海洋生物产业园区发展。 二、加快推进海洋科技创新

坚持科技兴海,加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建立高水平的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加强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优化海洋科技资源配置,促进海洋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海洋科技中试基地及开发平台建设,建成海洋三所漳州科技兴海研发中心,建设全国海上风能发电示范工程。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健全海洋科

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海洋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一批海洋产业工程化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提高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成为海洋科技创新主体。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扶持力度。依托“6.18”等技术转化交流平台,加强海洋科技信息、技术转让等服务网络建设。 三、努力提高海洋管理水平

深化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解决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日常管理活动中的突出问题,推进形成协调、高效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强化海域和海岛管理,推进海域和海岛有效建设、保护和有序利用。加快有居民海岛开发建设与保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推进无居民海岛的保护性开发,允许单位和个人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申请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加强资源调查,重视海域使用权审批和监督,健全使用权市场机制。推进海岛保护利用,扶持边远海岛发展。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控制近海资源过度开发,严格规范湾内围填海管理,实施湾外填海规划,加快推进古雷填海造地工程。加强海洋保护规划,加快推进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修复和建设工程。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实施九龙江口、东山湾等海洋生态保护恢复。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和恢复。严格实行伏季休渔制度。继续推进增殖放流、封岛栽培、人工鱼礁建设,营造海洋牧场。控制陆源污染向海洋转移,建立健全海洋污染源溯源追究制度,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提高

污染应急能力。建立健全海洋生态补偿和渔业补偿机制。加强海洋执法监察力度,完善海洋执法协调机制,形成海洋执法合力。建设近海地区及台湾海峡动态监测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海洋资源、环境监测、经济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 第七章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安排综合交通、能源、市政公用、信息网络和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抗灾和应急能力强、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提高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一、壮大海西南翼港口群

完善港口布局,明晰功能定位,形成定位明确、布局优化、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海西南部港口群。加快大型码头开发和集疏运体系建设,适度超前建设深水航道、疏港通道和公共配套设施,全面改善港口通航和货物疏运能力,大幅提升港口竞争能力和辐射能力。到2015年,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12个,改善航道里程30公里,新增吞吐量超过6000万吨,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万标箱。

1、推进古雷港区大开发。围绕建设国家级石化基地目标,重点建设古雷港区陆域和加工物流区填海造地工程、航道二期工程,南2#、南3#液体化工码头,南8#、南9#散杂码头,南10#、南11#重件码头。建成古雷港区30万吨石化泊位以及30万吨级进港航道等一批港航设施,确保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需要。建

设六鳌作业区将军澳5-20万吨深水泊位、六鳌台玻3000吨等散杂货码头。

2、加快招银、后石港区开发。围绕建设海西区域性特色物流基地,加快推进招银港区8#、9#、10#泊位和后石港区漳州开发区第四区30万吨大型散杂货通用泊位建设,重点发展大型散杂货物、矿石建材等为主的港口物流,远期预留空间发展第六代集装箱物流,形成以散杂货为主、集装箱为辅的国际航运枢纽港。争取设立国家级煤炭储运基地。

3、协调发展其他港区。按照“功能互补、适度错位”的发展原则,推进港区分工协作,加快厦门湾南岸的后石、石码港区及北岸的角美作业区和东山湾的东山、云霄、诏安港区开发建设,重点加快龙海海洋石化和一鑫石化、东山旗滨玻璃公用码头和城垵2.5万吨级通用码头、龙池华晨码头等工程建设,建成参与海西港口群分工和服务地方发展的区域性港口。

4、推进港口一体化管理。按照建设海西南部港口群的要求,统筹协调各港口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促进各港区一体化、联动互动发展。创新港口管理体制机制,协调与港口产业配套的大通关、海铁联运及现代服务业,合理确定港口与中心城市、港口与临港产业的发展功能。落实同港同政策,推进厦门港政策向漳州七个港区延伸,创造条件建设招银港区和古雷港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积极发展“飞地港”和“无水港”,推进海陆联运、多式联运,推动经济腹地向赣南、湘南等地延伸拓展。研究和运

用“地主港”政策,做大做强港口经济。加快建设大型深水航道和配套完善疏港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港区供电、供水、通讯、环保和口岸联检等配套设施,加快构建沿海港口EDI信息平台,提高港口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建设现代综合集疏运体系

围绕发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重点加快推进公路骨干网络的建设与优化,加强公路与轨道、港口、航空等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力争实现“一二三四”【即一个小时内县到市、市到市,二十分钟港区和重点景区上高速,三十分钟乡镇上高速,“四通”即县县通高速、区区(重点开发区、重要旅游区)通二级路、乡乡通三级路、村村通客车】。着力推进轨道交通与民用航空建设,初步形成以公路、轨道、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两横两纵”综合运输通道。大力推进枢纽场站与公共交通建设,引导区域交通逐步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增强对台交通服务能力,适时开展对台交通运输。基本形成功能配套、衔接顺畅、运行高效、优质安全、应急迅速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成服务东南部和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交通主要指标达到东部地区中等水平。 专栏七“两横两纵”综合运输通道

“两横”:第一横,厦门经漳州市区至龙岩方向,形成对接厦门的集散通道;第二横,东山湾经平和至龙岩、广东方向,形成古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ls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