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5-19 19:1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说课稿《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风华中学历史教师梁晓强。我说课的内容是《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历史第三册第12课,下面我分六个部分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从内容上讲,初中历史第三册是一部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e而甲午中日战争则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前期的重要转折点。它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成了一条列强侵略中国不断加深的主线索。

2、教学目的

我所讲的这节课面对的是初二学生。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她)们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易于接受,而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尤其历史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它既不能自然地重演,也不可能借助实验手段使它再现,更不可能去进行直接观察,因此让他(她)们去理解历史上错综复杂的史实概念,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成了教学中的难点所在,针对上述学生情况,根据大纲的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如下:

知识掌握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概况: 甲午战争的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海战; 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

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帝国主义强占“租 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政策

基本技能和一般能力培养目标:

⑴巩固、深化教材上有关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加深的重点知识,并适当拓宽知识面

⑵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述能力

创新素质培养目标:

⑴ 掌握的历史知识,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⑵ 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

⑶人与人之间协作的能力

德育目标:帝国主义残暴的本性;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

3、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能力和理解水平有限,通过历史表象得出历史规律比较困难,所以本课的重点我确定为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难点为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4、教材处理:

大纲规定本课为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俗语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实现创新素质培养目标,我采用了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这同时也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自己探索知识,发现规律,逐步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课件是学生在课下完成的,利用计算机演示战役的过程,同时配以录像资料把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起到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三、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突出以下五点:

(1)在教学准备阶段,把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以组为单位,收集资料。

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⑶ 通过对知识的分析综合,设置“创新点”,“授之以渔,终身受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⑷发挥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组织资料,体味成功的喜悦。

⑸在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和归纳小结中,运用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中的“留空白”和“师生商量”等技术,力求作到让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鼓励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说,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使学生在愉悦中获知识,完成知识的“认知——理解——内化”。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 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lq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