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教材核心内容 整理(

更新时间:2024-06-25 01: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9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课本内容

(省去图片及非重要部分)(Word易打印)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这一地区从16世纪初开始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以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为主要官方语言,而这两种语言都属于拉丁语系,因此这一地区又被称为“拉丁美洲”。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19世纪初,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起义烽火燃遍了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

在南美洲北部地区,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其一士兵土地。大批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参加起义部队。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队伍,克服艰难险阻,越过常年积雪的安第斯山脉,大败西班牙军队。玻利瓦尔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区,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后,他继续领导南北的独立战争。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他和波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当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本来很发达,手工棉纺织品大量行销英国。为了发展本国的纺织工业,英国从印度大量进口棉花,并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英国还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规定王公死后,若没有儿子继承王位,领地就归英国所有。随着在印度统治的稳定,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士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这些做法激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1857年,印度士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力的封建王公也参加起义,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起义军夺取了德里。英军虽然武器先进,但还是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攻陷德里。英军趁势进攻章西城,年轻的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激烈数日,章西失陷后,她率军转战外地,战斗中他身先士卒,直到壮烈牺牲。

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课后活动】

1. 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为什么在19世纪初期,拉丁美洲会出现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运动?

2. 19世纪中期,在印度发生民族大起义的时候,中国发生了什么类似的事情?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9世纪,晚期建立基辅罗斯。13世纪上半叶,俄罗斯被蒙古人征服。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崛起,到15世纪晚期,终于统一了俄国。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1533-1584年在位)即位后,正是采用“沙皇”的称号,强化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工场里主要是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

彼得一世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厂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照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1700-1721年,俄国打败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这个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他的统治下,农奴制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场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也比以前发达。但是,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的经济发展。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沙皇政府开始酝酿新的改革方案。亚历山大二世曾告诫贵族:“与其等待自下而上改革农奴制,不如自上而下改革它。”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于当时的地价,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课后活动】

1.下列各项,哪些与彼得一世改革有关,在正确选项后的括号里√

向西方学习( )加强中央集权( )创建新式常备军( ) 废除农奴制( )推行文化教育( ),提倡西方的生活方式( ) 2.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你如何理解列宁所说的这句话?

第3课,美国内战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美国独立后,经济发展迅速,领土不断扩张。到19世纪中期,美国已经成为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的大国。北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位;南方却以棉花种植园经济为主,大量使用黑奴劳动。英国工业革命后,对棉花的需求,进一步刺激的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南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北方为发展本国工业,要求提高关税,抵制外国商品的输入;南方为了扩大棉花等原料出口,换取英国廉价的工业品,反对提高关税。同时,对美国西部新增加的土地,北方主张禁止奴隶制度,建立自由州,发展资本主义;南方则力图扩展奴隶制度,建立新的蓄奴州。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北方一些有识之士坚决主张废除农奴制,开展废奴运动。他们揭露农奴制的罪恶,即帮助黑人奴隶逃亡北方。 二、内战爆发

1860年11月,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不久,南方7个州宣布退出联邦,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战争初期,由于南方蓄谋已久,早有军事准备,致使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首都华盛顿也险些被攻占,北方的势力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许多城市爆发示威游行,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转战局。

三、北方的胜利

1862年联邦政府审时度势,通过了《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这两个法令深得人心,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1865年,联邦军队围攻南部同盟的首都里士满。不久,南方军队投降,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

1865年,林肯被拥护奴隶制度的狂热分子刺杀。林肯为维护祖国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与景仰,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南北战争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课后活动】

1.以下各项,叙述了19世纪中叶美国南北矛盾尖锐的情况,在正确选项的括号里画√ 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发达,希望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 南方希望多出口棉花,换取廉价工业品( ) 北方主张在全国废除奴隶制度( ) 南方主张在全国建立独立制度( )

2.林肯在一次讲演中说:“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年努力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希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林肯作为总统,他在内战中的首要目标是什么?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9世纪中期,日本人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德川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同中国、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853年和1854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开国门,否则开战。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开放港口。不久西方国家接踵而至,幕府统治发生动摇。

二、倒幕运动

开港通商后,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许多手工工场破产。当时,日本的黄金价格低于

世界市场的黄金价格,外国人用白银套购黄金,造成日本大量黄金外流,引起市场混乱,物价飞涨。农民、城市平民和下级武士的处境不断恶化。

面对民族和社会危机,德川幕府束手无策,成为各个阶层唾弃的对象,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倒幕运动。

1868年1月,倒幕派武装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拥立16岁的睦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同年,倒幕派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日本首都迁到东京。 三、明治维新

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忠君、服从、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他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课后活动】

1.制作《中日近代历史大事对照年表》,写出在以下年代中国和日本发生的大事, 1840-1860年 1861-1880年 1881-1900年

2.中国19世纪末也进行了一场类似的改革——戊戌变法,你能列举出他与日本明治维新之间的异同吗?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的事物。他在纽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发电站为电灯提供的能源,促进了电灯的广泛使用。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电焊、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世界由此进入了“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的另一重大成就。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成汽油内燃机。几年后,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的柴油内燃机。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在这一领域内引发了一场变革。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基造出一辆配有汽油发动机的汽车。1913

年,美国企业家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价格大大下降,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

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应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它为动力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陆续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19世纪60-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燃料等产品,而且产品成本更低,性能更好,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后来他又研制成无烟炸药,诺贝尔的发明在军事、工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的赛璐珞,现在塑料工业有此诞生。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课后活动】

1.下列各项,哪项是最早研制成功的汽车、飞机的动力机?请在正确选项后的括号内画√ 蒸汽机( )电动机( )发电机( )内燃机( ) 2.从网上搜集各种汽车模型,讨论制造汽车需要哪些基础工业部门的配合?汽车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哪些相关行业的发展?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900万增加到1800万,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增长更为惊人,19世纪20年代,人口约为1000万,到1914年人口已超过1亿。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以英国为例,19世纪初,劳动力人数仍多于工业劳动力人数,但到20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已经不足,工业劳动力人数的1/5了。同时,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1910年,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城市化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到19世纪后期,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了。

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卫生,居住等状况很差,到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卫生条件开始得到改善,城市供排水设施建设起来,街头照明日益完善,还出现了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和有轨电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三、社会问题

在工业化进程中,国家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首先是社会矛盾激化。一方面,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他们日益富裕;另一方面,打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工业革命开始后不久,就有工人破坏机器,以表达自己的愤怒。随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

环境污染是工业化带来的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喝酒,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课后活动】

1.判断一下最工业化社会的表述,在正确选项后的括号内划√,错误的画×。 工业化使人口越来越集中于城市( ) 工业化导致人民教育水平下降( ) 工业化带来了环境的变化( )

2.目前我国已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调查你周围环境的变化和你家庭生活的变化,写一篇题为《工业化对我生活的影响》的短文。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它的三大成就。1687年,牛顿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指出:物种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生物的发展和进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也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二、文学巨匠

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当时法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巴尔扎克将所见所闻融入小说写作中,完成了一套名为人间喜剧的系列小说,在小说中,他把观察到的,种种社会现象,描绘出来,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经典之作如《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比巴尔扎克稍晚一些,俄国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小说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在宏阔的社会背景下,描绘出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托尔斯泰在作品中,一方面深刻揭露了俄国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另一方面又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德上的博爱,这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所以托尔斯泰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音乐美术大师

这一时期,德国诞生了一位天才的作曲家——贝多芬。他创作的音乐充满了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激情,富有感染力。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贝多芬第一

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它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表达出作曲者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近代的绘画艺术不断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画家。荷兰的梵高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凡高的代表作有很多,如《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等,《向日葵》中明亮、艳丽的黄色花瓣,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后活动】

1. 根据不同爱好,自愿组成文学,音乐和美术三个小组,分别以巴扎克,贝多芬,和梵高的某一作品作为研讨对象,然后在全班介绍小组的体会和看法。

2. 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欧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为了夺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几乎瓜分了整个非洲,亚洲的一半也在他它们的统治下,其他如中国和奥斯曼土耳其等地也沦为半殖民地,欧洲列强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他们之间的竞争与争夺,酝酿着战争。

德国与英国的矛盾最为突出,同时,德国还要防止法国再次称霸欧洲大陆,它与俄国在土耳其也有矛盾。当时奥匈帝国与俄国为争夺巴尔干地区冲突不断,德国为了防止法俄联手反德,与奥匈帝国结成军事同盟,后来,意大利也加入进来,三国同盟的形成,促使法、俄接近。法俄签订针对德、奥的军事协定。20世纪初,英国分别于法、俄缔约,形成三国协约。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了疯狂的军备竞赛,局部冲突不断,大战一触即发。

二、大战的爆发

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巴尔干半岛。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在离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市政厅后,被事先埋伏在路旁的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酿成了萨拉热窝事件,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一个月后,在德国的支持下,以撒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和俄、英、法等国很快参战,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三、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初集中在欧洲战场,后来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十个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死伤70多万人。由于死亡人数太多,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德国企图打破僵持局面,但遭遇失败,德国从此陷入被动。

战争进行到1917年,交战各国都已精疲力竭,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力量,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下半年,协约国不断发动反攻,德军败局已定,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取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这场战争历时四年多,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牵涉人口约15亿,超过当时世界

总人口数的一半。战争中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3000多万。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这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重要标志。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课后活动】

1. 判断以下表述,在正确选项后的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已经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列强争霸的结果( ) 工业革命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三国同盟的建立,促使了三国协约的形成( )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位德国宰相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一位英国外交大臣说:“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

联系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认识,用以上两段材料对英国矛盾进行说明。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德国依然很落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宣布继续履行沙皇政府的“义务”,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二、十月革命

1917年7月,临时政府下令前线的俄军大举进攻,结果惨败,这年秋天,饥饿再度袭来,首都居民每人每天只能分配到大约110克面包,这个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每年支付的债务利息几乎等同于战前的国家预算,临时政府的政治陷入全面危机。

列宁分析这些情况后,指出全国已处于“大难临头”的困境,“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已完全成熟”,布尔什维克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已经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十月革命”。

三、开辟新时代

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正式开幕。大会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农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成,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布尔什维克党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党机关;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企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kx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