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区域活动游戏化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18 08: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让区域活动游戏化

如何使活动区活动游戏化是指以幼儿活动区游戏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在促进师生间互动的过程中,使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活动区活动的游戏化就是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及材料为依据,师生共建区域内容及角色,并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融入活动中,最终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与教师、同伴、环境的充分互动,自然地获得知识。

在实践中我们打破了以往教师是活动区创设的主角这一现象,将区域活动、主题内容、幼儿兴趣合成整体,师生共同创设,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如在主题活动“伞”中。老师与幼儿共同布置活动室。孩子们将他们的绘画作品贴在了活动室的墙面上,而他们的“小伞”挂在了教室里,只要走进活动室就能看见满眼的“伞”,而且孩子们对伞特别赶兴趣,让爸爸妈妈和自己一起搜集各种各样的伞,让大家一起分享,孩子们了解的“伞”比爸爸妈妈都多。

另外,准确把握指导的切入点是推动幼儿活动区活动游戏化的关键。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指导的切入点才能被幼儿自由接纳,有效地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我们在计算区活动中将数字与实物的对应活动设计成游戏,如“一一对应”、“数字拼版”、“找朋友”等,老师的指导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使得简单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有趣,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

总之,在此内容的研究中,我们始终依据《纲要》的指导思想,把对幼儿发展有效的诸多因素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整合,以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的特点,提高教育的成效,为活动区活动游戏化的进程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摩研讨

教师姓名 邹娟娟 活动名称 活动地点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摩研讨现场 无锡市新区实验幼儿园 活动时间 2015年11月25日 活动内容: 各班级区域活动观摩 行径在课程游戏化的路上…… 司马老师 游戏中的幼儿(观摩评析) 杨老师 活动体会: 11月25日早上很荣幸参加了无锡市新区实验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观摩活动,随着《课程游戏化》的颁布,我们对于“课程游戏化”一词已经不陌生了,对于我们一线老师来说,我们常常会有疑惑如何平衡“教与玩”的难题。在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了生硬的体现教育教学活动中游戏的存在。我们通常只是单一的插入一些游戏。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困惑,为什么在教学活动中孩子的兴趣缺缺,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学。通过学习才了解,课程游戏化是要站在质量的高度去考虑,站在儿童获得完整经验的角度去考虑,站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角度去考虑,简单的说课程游戏化就是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生活,更生动一些,更有趣一点,活动形式更多样化一点。幼儿动用多种感官探究、交往和表现的机会更多一些,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充分一些。 实验幼儿园十二个班级以及两个专用活动室对我们开放了区域活动,我们利用1个小时的时间走马观花的观察着。首先是布局,不是桌子、椅子整齐排列,而是一块块的游戏整体,给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氛围,比如说中四班的美工区——制作稻草小人,利用4小块KT板围成一个方形作为展板,每块后面摆放一张小桌子供1-2两名幼儿游玩,这样不仅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制作,也有足够的空间让幼儿单独思考;其次是材料,教师提供的都是低结构的材料,每种都有许多不同的玩法供幼儿探索游玩;最后是教师的观察指导,教师能注重让幼儿自由探索,不打扰幼儿。我们还看到了每个班级的生活活动——吃点心,有固定的一个区域,不同的点心,让幼儿自主选择;在大厅的户外活动中也是,老师注重让幼儿自己来搭建游戏场地,自己游戏然后尝试调整。 10点我们聆听了司马老师的《行径在课程游戏化建设的路上……》,通过司马老师的介绍我们对于实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通过弹性管理时间来安排幼儿的一日作息时间,不再像我们常规的作息时间表一样密密麻麻一连串,家长说小朋友很忙,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都没休息的时间,而这种弹性管理时间,将时间大范围归纳,给了老师、幼儿更多自主的空间。最后我们又聆听了杨老师对于活动的评析,杨老师主要将自己观察的经验与我们分享,在游戏中我们应该如何观察,主要从幼儿的日常常规、幼儿与材料相互作用、幼儿于幼儿间的相互交往、幼儿与环境创设、幼儿自身发展几个方面来进行阐释,让我们一线老师在观察幼儿游戏时能更加的得心应手,而不是无所适事。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活动区活动初探

作者姓名:周技佩 教龄:1 职务:教师 单位: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课程既要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又要增强其社会性交往技能,这就要求教师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开展教学活动。游戏是幼儿基本的活动形式,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游戏与课程以及教学的关系,提倡游戏精神,重视区角活动和角色游戏的开展,同时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加入游戏因素,使幼儿有更多的游戏体验,实现课程游戏化,找到活动区活动实施的新思路。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 活动区活动 实施困惑 教育价值 指导策略

活动区活动思想起源于十九世纪初,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与混龄编班的班级组织形式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学习进度、学习风格和学习节奏的教育方式。《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因此为了贯彻落实《指南》要求,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背景下,我们应明确区域活动与教学、游戏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注重游戏精神在活动中的体现而非流于形式,从而使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体,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关注活动中学龄前儿童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重视区域活动过程,将目标隐含其中,如此设计幼儿园课程,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活动区活动概念界定

活动区活动是有别于小学教育而在幼儿园教学中的特殊体现,是实施《纲要》的重要形式,《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即提倡“课程游戏化”,而活动区活动则是开展游戏的最有效形式。

在与外园教师进行探讨时,常常会有人将活动区活动解释为区角活动、学习型区域活动、区域游戏或者是角色游戏,在不同理解下有的园所开展活动时着重培养幼儿在生活化游戏环境下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有的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教师通过相关主题材料的投放及环境布置,希望幼儿对刚接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并在游戏中进行运用。

幼儿园的活动区是通过孩子不断的游戏和操作,实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场所,从它的理念到切实运用老师们存在着些许分歧与困惑,通过不断的探索和观察,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尝试从游戏分类的角度来看活动区活动。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游戏,两者下面又有许多分支,具体而言娃娃家、公园等角色游戏,积木区、建构区等结构游戏以及玩沙、玩水等体育游戏都可视为活动区活动。

如果将活动区活动拆分为“活动区”和“活动”两个部分,就不难理解了。“活动区”顾名思义即指用于活动的一个区域,幼儿园中的区域有集体活动区域和幼儿自由活动时可选择的区域。集体活动区域可以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题活动室也可指户外活动场地,强调规则性、规范性和合作性;相比之下幼儿自由活动时可选择的区域就较为分散,一般从儿童的自身兴趣出发自主选择,区域大小也因幼儿数量、年龄特点而定。“活动”一词则突出了经验性、操作性和参与性的特征,其主体是幼儿,教师则处于观察者、引导者和调节者的地位。因此,我们应以开放式教育的眼光去理解活动区活动这一概念,不可单一的将活动区活动视为区角活动和角色游戏,为幼儿创设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环境,促进幼儿发展。

二、活动区活动实施困惑 (一)功能模糊,顾此失彼

1.活动区活动与教学的相互关系

不同园所在活动区提供的材料有所不同,有的多为低结构游戏材料,没有过多的玩法和规则限制,幼儿可充分发挥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此类活动幼儿玩的成分居多;也有幼儿园为幼儿提供高结构的游戏材料,操作方式较为固定,教师提出了明确的游戏要求,希望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学。综合考虑以幼儿发展状况,教师们对活动区的安排和材料投放应根据幼儿园课程设置的整体需要给予活动区以功能定位,再根据功能定位予以准确指导。 2.活动区活动是活动还是游戏

对幼儿来说活动区活动既是活动又是游戏。活动区活动多以区角的形式出现,其功能的实现还有赖于教师设置区角的出发点。根据目标的预设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活动,例如提供针对性的材料让幼儿进行自主探索,从而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或是幼儿进行开放式的游戏活动达到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为评而设,流于形式

游戏区域本应是幼自由选择,自主活动的场所,但是当前幼儿园面临一系列的专家指导,调研活动以及优质幼儿园的评选活动,致使个别教师本末倒置,根据评选要求和专家意见确定设置活动区的开展时间、面积以及类别,脱离本地区幼儿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区域游戏流域形式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

活动区的设置应做到科学有序,应依据园所的实际情况及园内幼儿发展水平进行,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活动需求开设不同的区域;活动区的命名要儿童化,在确定班级内要开设语言区、阅读区、建构区等区域之后,通过幼儿谈论决定具体名称,教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挂牌,激发幼儿参与兴趣;活动区的规则适宜用环境暗示法,为了使幼儿对游戏规则产生直观的认识,教师可采用形象的图画进行介绍。

(三)盲目模仿,缺乏个性

为了贯彻落实《指南》要求,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不少幼儿园进行课程游戏化探索,利用丰富的地方资源推出特色课程,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区,仍有学校盲目模仿城区幼儿园的活动区设置,不顾本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开展相关游戏活动,以至于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事实上,被其忽略的当地人文、自然资源正是构成园本课程所需的一笔宝贵财富。

以同里幼儿园为例,他们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就很成功。从正确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的确立到各类当地资源的搜集、整理,再到资源筛选整合成主题式的园本特色课程,最后形成开放性的民俗文化区域活动,幼儿园联合当地文化名人及古镇相关单位用了几年的时间,形成了一整套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区活动,值得我们学习。

三、活动区活动教育价值

活动区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组成因素,它的创设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开发幼儿潜能在游戏中促进对幼儿的教育;同时它也是一个可以支持孩子探索、学习的地方,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亲近环境,充分挖掘自我潜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

首先,幼儿园中的活动区是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活动区活动形式多样,幼儿可根据能力兴趣自选游戏区域,从而获得成功感使孩子变得更为自信;小组合作游戏则强调孩子们的相互交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提高幼儿在同伴中的地位;根据小、中、大班幼儿不同的年

龄特点,在入学初期幼儿大多会选择独自玩耍,这时的孩子希望通过表现自己来获得教师更多的关注,而活动区活动正是他们表现自己的最好时机。

其次,活动区活动能提供更为丰富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幼儿在游戏中能运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自主探究,从而习得的经验较为牢固不易遗忘,此外,游戏时的氛围较为宽松,孩子们可以无压力的进行各项活动,在这种环境下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能得到充分发挥。

最后,活动区活动促使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游戏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活动区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了解幼儿经验的层次性

就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幼儿园中开设的区域一般有语言区、生活区、科学区、角色区、美工区、益智区、表演区和建构区等。针对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区域开设的数量与类别也有所不同,就算是同一区域,教师的指导要点和幼儿发展目标也是不同的。 (二)投放趣味材料的巧妙性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每个孩子生来就是会玩、爱玩的,增加活动区的趣味性,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教师重视活动过程的指导正是他们获得成功和有效情感体验的重要前提。

同时,材料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它本身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所决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影响着幼儿会获得何种学习经验。根据幼儿认知、情感、动作等方面发展需要,班级内应开设不同区域,投放的材料也是不同的。教师需要考虑所投材料的安全性及其蕴含的教育价值,例如:我们通常都会将木质积木投放在建构区供幼儿拼搭,殊不知厚薄不同的积木如果放在数学区也是不错的选择,小班幼儿可对两到三个积木进行厚薄对比,中班幼儿可对三个以上积木进行厚薄比较并进行排序,大班幼儿则可引进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同一积木比厚的薄又比薄的厚。 (三)掌握指导策略的有效性

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影响应当是潜移默化的,教师既不能直接参与游戏又不能对幼儿错误的游戏行为大声呵斥,而是通过观察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和环境布置让幼儿明确游戏规则,引导幼儿获得相关经验。同时在对幼活动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幼儿,客观的看待幼儿游戏中产生的摩擦和争执,以正面评价为主,用发展的眼光看幼儿,给予其游戏活动物质及精神上的支持。 1.仔细观察,动态指导

教师可根据一定时间段内活动区的使用频率,对开设区域进行删减,同时可适当调整长期无人参与区域的难易程度。个别活动区存在材料多而杂却无人问津的现象,教师也可优化所投材料质量,提高材料使用率。

2.解决问题,针对指导

不同年龄段幼儿对同一游戏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例如在角色游戏中,小班的幼儿只顾着完成自己的任务,很少与同伴交流;中班的幼儿在对扮演角色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会试着与同一游戏区域中的同伴进行简单交流,例如娃娃家中“妈妈”在烧菜做饭时会叫“爸爸”来帮忙,也会对其他家庭成员进行分工;大班幼儿的交往圈则更为广阔,例如娃娃家的“妈妈”会带着宝宝去公园拍照、热情地与工作人员交谈并在回去的路上买点心给家中的“爷爷”、“奶奶”吃。针对这一情况,教师的指导策略当然也是不同的,在游戏结束之后教师可与幼儿共同讨论,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幼儿成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kt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