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眼中的完美中国形象——以东方主义视角评《消失的地平线》

更新时间:2023-03-28 14:00:02 阅读量: 生活好文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32卷第3期

2009年6月辽宁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LiaoningVd.32No.3Jun.,2009、

西方人眼中的完美中国形象

——以东方主义视角评《消失的地平线》

黄河卫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摘要:詹姆斯 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在西方曾轰动一时,他向西方世界呈现了一个世外桃园般的中

国。试图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文本解读,分析该文本中对中国描述的神秘化色彩,指出西方关于中国

的一些认识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说明其所构造的中国形象是异化的“他者”形象,是对中

国神秘化、专制性和欲望化的表现。

关键词:东方主义;消失的地平线;中国;他者

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048(2009)03.0333—04

詹姆斯 希尔顿(JamesHilton),1900年生于英格兰。当他在剑桥大学就读时就开始创作小说,毕业后曾担任伦敦《每日电讯报》的文艺评论员。他写的许多著名小说,如《没有盔甲的武士》《消失的地平线》《天国的愤怒》等都被拍成电影。1935起,他来到美国定居好莱坞,除创作小说外,还与人合作编写电影剧本,如《茶花女》等,其中与他人合作编写的《米尼弗夫人》于1942年获得第15届奥斯卡最佳电影剧本金像奖。1933年4月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出版的《消失的地平线)(LostHorizon)是他最成功的作品。该书一出版即获得了著名的霍桑登文学奖,此书1973年被查尔斯导演改编拍成电影,风靡一时。詹姆斯 希尔顿于1954年12月20日因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逝世,年仅54岁。

1希尔顿对香格里拉的描绘

小说讲述的是小说家拉瑟福德在牛津大学认识的朋友,休 康韦,这是个在大学最有前途和魅力的青年学子之一。他并没有像大家所期待的成为一名赫赫有名的人物,而是在东方国家当了10年英国领事,拉瑟福德失去了与他的联系。一天,在一个天主教会医院里,拉瑟福德重又见到他的故友。他向拉瑟福德讲述了一个几位西方人在一次偶然事故中来到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乐园的奇异故事,并且透过描写康韦的亲生经历与所见所闻向世人描绘了一个充满梦幻、温情的“香格里拉”。

首先,书中呈现了一个叫蓝月亮的峡谷,这里有一座形如金字塔,高耸人云的雪山,山腰有一座喇嘛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宜人的气候条件让这个神秘的峡谷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个远离人烟的山谷竟是一个富饶迷人的乐园,山谷里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与早晚而变化,从温暖到炎热再到清凉;土地各尽其用,精耕细作,农作物品种繁多,丰收在望。沿着山谷开垦的田地呈狭长状,长约十二英里,宽在一至五英里不等。正午时分,这里能够享受到温暖的阳光,雪峰上融化的雪水,化作清流蜿蜒在山谷中,灌溉着这片富饶的土地,温暖的和风轻拂着万物,即使在阴凉处的人们也丝毫不会感到寒冷”[3|。

其次,这里还有特别丰富的矿产资源。“没错,我们很幸运,能拥有这样一种为外部世界如此看好的收稿日期:2009-03—27。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6C141)。作者简介:黄河卫(1985一),女(苗族),湖南邵阳人。

334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第32卷黄金储备。”【31人们生活非常富足,可以偶尔用黄金到外界去交换物品。不仅如此,生活在此的人们,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可以长生不老,青春永驻。

第三,虽然是与世隔绝,但是香格里拉并不是野蛮世界,相反她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让康韦等人都颇为惊奇。“到目前为止,香格里拉的生活条件都完全如他所愿,而且比他期望的还要好得多”[3]。香格里拉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收藏,以及大批让收藏家们发狂的奇珍异宝安静地放置在收藏馆里,散发出清雅的气息。不仅如此,她还拥有一个放置了大量珍贵藏书的图书馆。

第四,“中庸”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即协调和谐,共生并存,相互促进。人们必须严格、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行为的地方,也时刻警惕自己,不做违背道德规范的事。一句话,要让自己的内心、言语、行为时时刻刻恪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其福无穷。统治这里的哲学思想正是“中庸”思想。恪守“中庸”思想的香格里拉居民坚持适度原则,与世无争,安居乐业。“他们性格开朗,好打听但是很有分寸,谦恭有礼,无忧无虑。他们忙于很多工作,却不显得手忙脚乱。总而言之,康韦认为这是他所见过的最幸福的社会之一。”bJ

第五,书中描述的唯一一位中国女性罗珍让人印象深刻。她是一位天生丽质和雍容典雅的外来女性。每个看到她的人都为之倾倒,小说中英国外交官康韦和英俊的英军上尉马里森都在暗恋着她。“这个象牙娃娃很有礼貌,衣着得体,相貌迷人,弹一手好琴。而且她温柔文静,不会像打曲棍球那样满屋子乱窜。而在西欧,依我看绝大多数女性都缺乏这些美德”Do希尔顿描述这个具备了一切美德于一身的罗珍,是西方人眼中中国妇女的最高典范,比普契尼笔下的蝴蝶夫人更能抓住西方男子的仰慕之情。2东方主义的观察与需求

香格里拉的迷人之处远远不止以上的五点,作者通过康韦的视角和感受向人们展示着香格里拉全面的文化生活。不难看出,其中对中国的描述处处透露着美化崇拜的色彩,而这些描述并不是真正的中国形象,也不是真正的对中国的敬仰。这是部分西方人东方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即将东方美化、神化、诗意化,对东方采取玩味、欣赏和赞美的态度。萨义德在他的《东方学》“导言”中开宗明义指出:“东方几乎是一个欧洲人的发明,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充满浪漫传奇色彩和异国情调的、萦绕着人们记忆和视野的、有着奇特经历的地方”…,从以下的分析中可以证实这一观点。

首先,作者希尔顿从未到过中国,他所建构中国神话的材料和方法,无外乎是从其他的西方探险家、旅行者、文学家前辈或同代文人作品中获得,经过东方主义的过滤加工而成。作者也曾公开承认他关于中国想象的灵感直接来自于美籍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 洛克,他曾经受美国地理学会的赞助,在中国滇西北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探险活动,在美国著名的《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纪实散文和精美照片。这些具有强烈异域风情的图文并茂的描述大大激发起詹姆斯 希尔顿的兴趣,他对于香格里拉的想象的最初轮廓也源于此。无论是高僧、安宁的净土,还是马里逊口中的佳境,中国,作为一片遥远的异域,一个西方世界的正常情趣、情感和价值之外的另一个不同的东方世界,都只是一个被建构出来的“他者”形象。中国作为一个遥远、陌生、静默的异域,标志着欧洲的自我,为西方保藏它的梦想、构想和乌托邦。“香格里拉”是西方‘东方化’的产物,也是‘东方主义’观念最好的注脚。没有话语权的中国,在这种东方主义认识观的支配下,希尔顿所构造的中国便呈现为一个不乏神秘的东方色彩,有着奇珍异宝和诱人景象的世外桃源。

其次,虽然表面上看来是一部美化中国形象的小说题材,但是实质上却透漏着殖民主义征服扩张的潜在欲望。在希尔顿笔下的东方乐园香格里拉中,人们看到的大多是西方人,这些角色在中国的历史上也都曾不断出现,传教士、政客、流浪者、冒险家,在这部小说里还有罪犯的身影。香格里拉成了罪犯的藏身之所,而且对于罪犯来说,这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无疑为他们提供了绝好的条件。作者对

第3期黄河卫:西方人眼中的完美中国形象 335 香格里拉的奇妙想象不仅限于此,一方面它神秘,处在一个不为人知的雪山之中,与世隔绝;另一方面,又幻想这个乐园是西方人介入、建立并管理,而且非西方人管理不可的殖民地。正因为这个幻想,康韦一行才被带入香格里拉,而且随着香格里拉故事在西方地广泛流传,才出现了西方人狂热寻找香格里拉的举动。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危机期间,西方人普遍感到的沮丧和绝望,西方的文化发展正处于彷徨时期。结合西方经济危机来袭这样一个动荡的社会环境,殖民主义扩张的倾向更明显的显现出来。“为了使其驯服,东方必须先被认识,然后必须被入侵和占领”【l】。这种时刻,人们最需要中国作为这样一个“他者”出现在西方人面前,勾起西方人对中国的向往,刺激他们入侵和占领的欲望。“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与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划定了西方的东方主义疆域,而两种东方主义两极之间形成的张力,赋予西方文化扩张发展的特有的活力,这才是我们非西方文化在现代化文化进程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州纠

然后,作者反复地把香格里拉和西方文明世界做比较。主人公康韦和马里逊以及其他三位入境者不一样,在这里他没有任何抱怨,相反他总是以一种新奇的心态试图去了解香格里拉,关注香格里拉的各个细节。他不止一次把香格里拉与西方做比较,在一次次地对比中,总是欣喜的发现香格里拉的可贵之处。在对香格里拉的描述中,中国是神秘美好的,文明优雅的,欧洲是愚昧野蛮的,以至于只有康韦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是一个被大家所崇拜的传奇人物,才有能力去理解他的可贵之处。虽然是美化描述,但是整个描述过程仍然体现的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观察角度,欧洲人在东方让自己扮演的一个观察家、探险家的角色来观察和发现中国的优点缺点,而且在不同时期优缺点的界定不同,话语权全然掌握在西方手中。“从历史上说,东方主义伴随着欧洲中心主义而到来。欧洲中心主义的出现在历史上也与欧洲人所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和殖民化相偶合。”M1

最后,不管是神化、美化还是妖魔化,都只是通过制造一个他者的形象,创造一个“非我”来发泄不满和寄托希望。作为东方主义文本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形象也将被一次次地重复,并在不同的时期总是被赋予不同的形象,这些形象都只是服务于西方的“他者”形象。“西方人需要中国,就像他们需要一个超越自我的地方”【61几百年以来,西方人关于中国的知识总是在真实中掺杂着想象,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来源于他们的需求,“西方自我批判自我改造时中国形象就展示为肯定面(天堂),而西方自我认同自我扩张时,中国形象就表现为其否定面(地狱)。"【刮制约着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的,主要不是中国的现实,而是西方自身的需要和问题。正如巴柔所说:“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事实上,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通过这一描述,塑造(或赞同、宣扬)该形象的个人或群体揭示出并表明了自身所处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空间。”[2]西方历史上的大多数作家都是在他们感到自己所处的文化前途未卜的时候开始研究中国的。对于那些深怀不安全感和焦虑感的西方人来说,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们的一条出路或退路。在某个特定的时代他们开始厌恶西方的现代文明,希望能在东方文化中找到西方文明缺乏的东西。赛义德在他的《东方学》中曾谈到,“东方主义作为一个话语体系。是一个封闭的,独立自足,自我强化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事物之所以是其所是,只是因为他们是其所是:无论是一时还是永远。州刈

3结语

从东方主义的理论视角对《消失的地平线》进行阅读和分析,不难看出为何詹姆斯 希尔顿眼中的中国是一个天堂般的地方。小说中所构造的中国“他者”形象,其本质实际上是长期以来西方人眼中神秘中国的缩影。在当时西方历史背景下,西方人对中国期望的“中国”之形象,预示了文学表现领域内“东方主义”观念的形成。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形象,在不同时期,起着对衬西方的作用,或者是神秘、奇异的乐土,或者是野蛮落后、精神上无知停滞的世界,是西方的一种构造,使西方人得以把自我区别于异己的“他者”,勾勒出西方文化作为一自足系统的轮廓。然而,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

336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第32卷和日益强大,中国将不再只作为一个西方的参照物和点缀物而存在,而是与西方世界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在这种平等对话与合作中,西方世界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了解到中国真实、客观的全貌,消除对中国的偏见和错误观念,而中国也将以新的姿态展现出自己的活力。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世界必将越来越了解中国,世人在赞叹中国古老灿烂的传统和文化的同时,将逐步了解一个真实的、充满活力并不断发展的中国。

参考文献:

【1]SAIDE.Orientalima[M].NewYork:VintageBooks,2002:1,19,119.

[2]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00.

[3]詹姆斯 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M].胡蕊,张颖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100,215,107,162,169.

[4]薛瑾.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之缩影[J].社会科学战线,2004,(1):104—107.

[5]周宁.另一种东方主义: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9(6):5—12.

[6]周宁.西方人欲望和恐怖的梦乡[J].粤海风,2002,(2):32—36.

PerfectimageofChinainwesteyes

——on“LostHorizon’’byOrientalism

HUANGHe-v.e/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ChangshaUniversityofSeienceandTechnology,C吣h410114,China)

Abstract:LostHorizon.whichiswrittenbyJamesHiltonhasbeenveryhotintheWest.Hepresented

closelylinkedaChineseutopiatotheweStemworld.Atfirst,theChinesemystificationin“LostHorizon’’isattemptedouttotoanalyzebyorientalism;itispointed

athatsomeofunderstandingsofChineseimagearespecificbackground.ThenitisillustratedthattheconstitutionofChineseimageis

oneanalienation“him”。whichisoftherepresentationofthewe.stemworld’smystification,authorizationandappetency.

Keywords:orientalism;LostHorizon;China;him

(ReceivedMarch27,2009)

待发表论文预报

’姜太公的管理思想

张德超,付宝新

(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学院,辽宁鞍山114051)

摘要:研究了姜太公的军事、政治、经济、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思想。在军事管理思想方面,谋取战役的

主动权,战斗中身先士卒,发挥了车战的突击性能;在政治管理思想方面,因地制宜,将周礼与夷礼有机结合,

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经济管理思想方面,扬长避短,发展鱼盐生产;在人才管理思想方面,招贤纳士,选贤任能。姜太公的管理思想为后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给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西方人眼中的完美中国形象——以东方主义视角评《消失的地平线》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黄河卫, HUANG He-wei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14辽宁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AONING2009,32(3)

参考文献(6条)

1.周宁 西方人欲望和恐怖的梦乡 2002(02)

2.周宁 另一种东方主义: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期刊论文]-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3.薛瑾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之缩影[期刊论文]-社会科学战线 2004(01)

4.詹姆斯·希尔顿;胡蕊;张颖 消失的地平线 2006

5.孟华 比较文学形象学 2001

6.SAID E Orientalism 2002

本文链接:http://www.77cn.com.cn/Periodical_asgtxyxb200903028.aspx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k3n.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