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华人参政现状简述

更新时间:2023-10-17 11: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东南亚华人参政现状简述

摘 要

近年来,东南亚华人社会地位有所改善,参政意识也随之提升,华人参政取得较大发展且成果丰硕。本文分别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华人主要居住国的华人参政现状与历史回顾进行简单的阐述,并对产生这些华人政治参与的历史和现状作简要的原因分析和前景展望。

关键字:东南亚 华人 参政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东南亚各国实行较为宽容温和的华人政策,华人在当地国生存环境进一步改善,华人政治地位也有所提高,参政意识也随之增强,取得一些成绩。

由于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原因,东南亚各国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各国华人政治参与也都有各自特点。东南亚华人参政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华人政党或社团代表华族群体参与,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但惟有新加坡华族能平等参与社会政治;二是以公民身份参政,不凸现华族身份,不代表华族群体,如泰国、菲律宾和越南。还有一些国家的华人基本上埋头经济活动,不参与或不公开参与政治活动,如柬埔寨、老挝、缅甸等①。在东南亚,新加坡华人占主导地位,有充分的政治权利并主导政治;泰国和菲律宾,华人与当地民族关系比较融洽,华人参政空间较大;在印尼,伴随着本国的政治民主化、现代化进程,华人参政环境逐步好转。

一、马来西亚

马来亚华人的政治诉求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已经表达,然而战前马来亚华人在政治上出于无权的地位,这引起了当地华人的不满,而要求成为马来亚这块土地主人之一的愿望也随着战后马来亚政局的变化而变得更加强烈。战后至马来亚独立之前,马来亚华人试图改变政治无权的地位,积极投身到为整个华人社

庄国土:《东南亚华人参政的特点和前景》,《当代亚太》,2003年第9期。

会争取社会地位的运动当中,这其中最大的成果就是马华公会的诞生。成立于1949年的马华公会,是马来亚华人社会中最重要的政党之一 。马华公会成立伊始希望建立一个各民族人民平等的新国家,正如马华公会的总会长陈祯禄在1945年关于马来亚前途问题的陈述中指出,“在自治的马来亚中,所有各民族的每一个人有经济和政治上的平等权利与义务,包括各族在政府中有平衡的代表,以确保没有一个族群处于主导或超过其他种族的地位①”。马华公会鼓励宣传华人参政,指出华人参政权与社会地位的关系,推进了马来亚华人参政的历史进程。但是,马华公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对时局把握的欠缺,其领导层在涉及种族间利害关系时,通常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这种妥协和退让的态度常常引起华人社会的不满。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马来亚华人参政应开始于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正式成立。独立后拥有公民权的马来亚华人,在政治上日趋活跃,他们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到所在国的政治生活当中。马来亚华人的参政方式和参政活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建立代表自身利益的华人政党参政议政;二,通过华人社团来表达华人的政治诉求,维护华人的正当利益;三,直接投票参加政治选举。随着时局的变迁和马来西亚华人自身的发展变化,马来西亚华人参政的方式日益呈现多样性、多层化的特点。由于种族歧视、排华浪潮等原因,独立之初华人在马来亚的政治地位一直较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华人参政,但是马来亚华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地位相对而言依然优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华人。如由马来人(巫统)、华人(马华公会)和印度人(国大党)三大族群为主的各族群政党联盟联合执政,这一特有的执政框架使华人的政治生存空间变得更加宽广,华人不仅成立了自己的反对党,而且还有自己的执政党和内阁成员,对于华人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以及政治地位的提高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1969年“5·13事件”之后,彻底改变了马来亚华人的政治环境,马来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从占有政治优势过渡到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华人参政空间被进一步压缩。1974年,国民阵线成立,其成员出原来的联盟三党外,还包括了民政党、沙捞越人联党、人民进步党等党派,最多时拥有十四个政党。国民阵线进一步加强了巫统在政党联盟的主导地位,它实现了巫统最大限度地压制反对派的生存空间和扩大政治基础的目的,巫统一党独大的局面由此形成。而华人政党马华公会从以前的三党联盟的第二大党变为多党联盟的第二党之一,地位明显削弱,同时“5·13事件”之后,华人政党自身发生了分化,政党本身对自身定位与华人社会发生冲突,其影响已不能和过去同日而语。华人参政进入低谷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并对华人社会造成重大影

①②

郭德仁:《敦陈祯禄传》,(吉隆坡)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1996年。 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13页。

响。1998年的“安华事件”导致马来人族群发生分裂,马来人反对党—回教党支持率持续增高,巫统独霸政坛的地位受到挑战。在1999年的大选中,由于华人全力支持国民阵线和巫统候选人,巫统才得以胜选,由此华人政治重获新生。华人政党几乎成为左右执政党命运的关键少数,与巫统协商华人政治权利的资本也相应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民族政治明显淡化,民族关系呈现新的局面①。

现今,马来西亚华人在政治上已经获得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华人成为政府不可忽视的一股政治力量。正如前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总会长、马来西亚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部长黄家定2008年向媒体所表示的,与印尼、菲律宾、泰国等国相比,马来西亚华人的境遇是最好的,应为只有我们最完整地保留了华人社群,我们的文化传统、语言教育、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都完整的保留下来了,华人一直在这里安居乐业,取得成功②。

但是,马来西亚存在明显的族群政治分层或政治上的族群结构性上的差异,即政治制度和政治组织原则基本上都贯穿了“马来人优先”的政策,民族不平等依然存在,华人参政空间虽然较以前有较大提升,但是依然有限。例如,根据马来西亚宪法,执政党联盟“国民阵线”通过赢得议会的2/3的多数,便获得随意修改宪法的权力,这也就意味着“国民阵线”拥有了对稀有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权力,特别在对选区的划分上。每当大选之后,选区都会重新划定,选区的数量也会有所增加。“国民阵线”重新划分选区的主要原则便是对“国民阵线”,特别是对巫统的选举有利。因此,在非马来人占多数人口的城市,被划为少数的“大选区”,而在马来人占多数的乡村被划为相当多的“小选区”。在实行“比例分配制”下,有的“大选区”人口甚至是“小选区”的两、三倍,这样就使马来人的投票力量愈发膨胀。不公正的选区划分使华人等非马来人的选民人数大大减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华人参政空间③。当然,华人参政的桎枯不仅于此,仍受到华人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对马来西亚华人来说,值得庆幸的是,在马来西亚华人组织社团政党比较自由,华人政党和华人社团都非常活跃,华人社团如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马来西亚华校董事会联合总会等,它们在维护华人权益和利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④。马华公会、民政党、民主行动党和人联党是主要的华人政党。华人参政意识比较强,华人政党在马来西亚政治发展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⑤。

①②

韦红:《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民族政治的变化》,《世界民族》2002年第1期。 韦红:《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民族政治的变化》,《世界民族》2002年第1期。 ③

梅玫 许开轶:《当代马来西亚人的政治参与》,《寰宇视点》2014年第4期。 ④

《世界侨情报告2011—2012》,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7页。 ⑤

《世界侨情报告2011—2012》,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4页。

马来西亚的华人政策也是随着时局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马来西亚华人的参政空间正在逐步的开拓。在2008年的大选中,华人选民一边倒地支持反对党,使国民阵线遭受重大挫折。在2013年5月的大选中,由于80%以上的华人转向反对党联盟—人民联盟,使得“国民阵线”仅以半数获胜。可见,华人选民深刻改变了马来西亚的政治版图,“国民阵线”的领导人称此为“华人政治海啸”。此后,为争取华人选民的支持,政府对华人的政策进行了一些列的调整,实行较为温和宽容的华人政策,华人生存环境进一步改善。调整主要包括:提出“一个,马来西亚”的治国理念,调整新经济政策,废除“英语教数理”政策,废除《内部安全法》等①。

马来西亚华人人数占马来西亚人口总数的26%,是全国的第二大族群。华人的参政意识很高,选民登记率达到90%,而占马来西亚人口约40%的马来族的选民登记率只有75%。同时,马来西亚执政党,在野、在朝华人都有参与,且官方高级职位都有华人担任。正如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副会长陈有信强调,马来西亚华人在参政方面已经发展得相当全面。当然。他还指出,这并不代表马来西亚华人参政议政方面完全没有遇到问题,只是说华人参政的整体趋势和进步是显著的②。21 世纪以来,马来西亚华裔公务员人数也在逐年攀升。以该国公共服务领域为例,与10 年前华裔行政及决策官仅有3 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8 年新任此要职的华裔人士已有18 人,而2009 年该数字飙升至61 人③。在2008年马来西亚第12届全国大选中,民主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当选为巴眼的国会议员,并且出人槟城州首席部长。同时,从州议会会长到地方各部门的正副部长,从教育、经济到卫生、交通、旅游等社会各部门,都有华人担任职务④。

二、印度尼西亚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有一些华人社会的领导人活跃在印尼的政治舞台上。万隆华侨总会主席叶全明、企业巨商黄宗孝、原印度尼西亚中华党主席林群贤、《洪报》记者黄长水等,这些佼佼者都担任1943年建立的印尼中央参议院的议员。印尼独立后,华人参与印尼政治活动频率更高,成绩斐然。1946年,印尼成立了以沙里尔为总理的新内阁(1946-1947),陈宝源被任命为5为国务委员之一,专管少数民族事务,该职务日后在沙里佛丁内阁(1947-1948)中,被另一位华人活动家萧玉灿接任。华人王永利担任印尼财务部副部长兼商业银行总裁(1947-1948)。1949年8-11月在荷兰海牙举行的圆桌会谈中,华人黄永秋

①②

《世界侨情报告2011—2012》,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1页。

《列席全国政协海外侨胞: 华人参政是重要的新发展》, 2010 年3 月12 日, 中国新闻网, http: / / www. chinanews. com/ hr/ news/2010/03 -12/2166734. Shtml。 ③

《频问鼎政坛高位 海外华人参政“中央” 地方齐头并进》, 2010 年9 月17 日, 中国新闻网, http: / / www. chinanews. com/ hr/2010/09 -17/2539971.Shtml。 ④

梅玫 许开轶:《当代马来西亚人的政治参与》,《寰宇视点》2014年第4期。

和沈基爱博士作为印尼代表团的顾问参加会议,为印尼国际地位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苏加诺执政期间(1945-1965),华人仍有相当的政治地位。印尼国会中有不少华人议员,在内阁中也有少数内阁部长,如税务、财政与审计部长陈金龙,国务部长黄自达,卫生部长李杰定等①。1954年,萧玉灿领导的印度尼西亚国籍协商会成立,是印尼最大的华人群众组织,它的建立不仅为华人建立了以印尼语为媒介的学校,还积极参与全国大选。其主张印尼各民族团结,反对种族之一,积极维护华人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还有新客华人组织,如中华总会、商会、侨总、华校教师联合会等。

自1965苏哈托上台以后,大量华人被指控支持印度尼西亚共产党而成为政变的牺牲品。在整个苏哈托时代,印尼华人基本上无政治权利可言。全国只有三个政党:一是执政的专业集团;而是代表伊斯兰教势力的团结建设党;三是代表小市民及其他宗教的民主党②。苏哈托政府担心华人参政议政会侵犯原住民的既得政治利益,所以全面禁止华人政党的存在,也不允许任何性质的华人社团的存在。印度尼西亚国籍协商会以及一些新客华人组织都不允许参加当地的政治活动。华人如果想要参加政治活动则必须依附于原住民政党或社团进行,但收效甚微。同时,众多华人开始质疑华人参政是否明智,尤其是一些华人上层人物都不愿意参与任何政治活动和政党,他们主要关心仍是经济利益,因此华人参政意识日趋淡薄。在此期间,苏哈托政府虽然给予华人一定的经济发展空间,但是在政治领域仍然采取高压态势。

1998年“五月暴乱”后,苏哈托政府垮台,印尼实行全面的民主化政治改革,进入后民主转型期,苏哈托威权时期对华人采取的强制的全面同化政策逐步取消。这是印尼华人政治地位发生变化的重要转折点。印尼华人开始积极参政。华人通过组织华人政党、组织华人社团、参加其他党派、积极参加大选和创办多种华人媒体与印尼媒体以报道国政时事及讨论华人政治参与等问题积极参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③。这与印尼放宽华人政策不无关系。调整的华人政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涉及适用于所有群体的基本民主改革;二是直接针对华人群体的具体政策措施。对于第一方面,哈比比新政府逐步取消一切种族歧视法令并制定反歧视法令,停止使用“原住民”和“非原住民”的用语⑤。他强调:“所谓原住民,就是那些关心并愿意为印尼民族效忠的人们。⑥”同时,哈比比政府还解除

①②

庄国土等合著:《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02页 庄国土等合著:《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08页 ③

曹云华、许梅、邓仕超: 《东南亚华人的政治参与》,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4年,第232-240页。 ④

龙异:《印度尼西亚华人政策与华人政治参与的历史分析》,《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⑤

黄昆章:《印尼华侨华人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99—300 页。 ⑥

《罗盘报》1998年第1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jv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