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试题

更新时间:2024-04-24 14: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没能学到的不用复习。

第一章 总 论

一、名词解释:

1.康复功能评定:是用客观的、量化的方法有效和准确地评定残疾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包括躯体功能、精神状态、言语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定。 2.初期评定:是首次对患者进行的评定。目的是发现和确定患者的功能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判断障碍程度、康复潜力和预后,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中期评定:是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进行的再次评定。评定的目的是对前一阶段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判断障碍是否改善、改善的程度以及治疗方案有无必要调整。一般在患者住院中期予以评定,也可以根据患者康复进展情况的需要组织多次评定。

4.末期评定:是在患者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目的在于判定康复治疗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遗留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二、填空:

1.康复评定的工作流程包括 、 、 三阶段。 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解释评定结果

2.根据不同的时间,将康复评定分为 、 、 、 。 初期评定、中期评定、末期评定、随访。

3.康复医学临床决策模式的相关步骤 、 、 、 、 。

康复评定、设定康复目标、制定治疗计划、实施治疗计划、评估康复疗效 三、问答题

1.请比较康复功能评定与临床诊断的差异

答: 临床诊断与康复功能评定的区别 目的 范围

临床诊断

查找病因,明确诊断 反映机体生理、生化功能

康复功能评定

明确功能障碍部位、程度 反映机体功能的水平及能力

体格检查、专项检查

实验室生化检查 方

影像学检查 法

基因检查 电生理检查

生活质量评定 电生理、生物力学检查

组织学和形态学检查

残疾评估 日常活动能力评定 综合运动功能评估

精神检查

2.试述康复功能评定的工作流程。

就业能力、环境评定、高级脑功能评定

答:康复功能评定分为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解释评定结果三个阶段: (1)收集资料包括了解病史、检查与测量; (2)分析资料包括确定问题、确定残存功能或能力;

(3)解释评定结果包括分析障碍产生的原因、形成障碍学诊断及设定康复目标和探讨解决措施。 3.康复功能评定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①既要全面,又要有针对性;②选择适当的评定方法;③评定前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目的和方法,消除他们的不安,取得积极的配合;④评定时间要尽量短,不引起患者的疲劳;⑤评定常由一个人自始至终的进行,以确保准确;⑥评定一般要做三次,然后求出平均值;⑦健侧与患侧要进行对照;⑧评定过程中患者出现明显不适时,应及时中止,并查找原因。 4.简述康复功能评定的目的。

答:康复功能评定的目的有:①发现和确定障碍的层面、种类及程度和拟定治疗目标;②确定康复治疗项目;③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④判定康复疗效;⑤判断预后;⑥预防障碍的发生和发展;⑦评估投资-效益比;⑧为残疾等级的划分提出标准。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首次康复功能评定目的的叙述,下列哪项不妥:( E )

A.寻找导致功能障碍的病因 B.判定功能障碍的性质,严重程度 C.判断病损部位 D.制订康复目标 E.判定康复治疗效果 2.康复功能评定的内容有:( E )

A.评分量表、问卷调查功能表 B.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功能评定 C.精神心理功能评定 D.听、言语功能评定 E.器官水平或系统水平、个体水平和社会水平功能评定 3.下列是康复功能评定的意义,除外哪一项:( C )

A.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程度、发展趋势 B.评定康复疗效 C.相当于疾病诊断,确定疾病性质与类型 D.确定康复治疗目标 E.制订康复计划的依据 4.康复评定的目的是: (E)

A.客观地找到病因 B.为客观地判定疗效 C.为残损功能障碍定性 D.评定功能障碍程度

E.了解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程度、趋势、预后和结局及评定疗效和治疗计划的依据 (二)多项选择题:

1. 康复功能评定的目的:( ABCDE)

A.了解残疾所致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和结局 B.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C.动态观察残疾的发展 D.评定康复治疗效果 E.开发新的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2.康复功能评定方法应具有:(ABCD)

A.可行性 B.有效性 C.灵敏度 D.统一性 E.哲理性 3.康复评定包括: ( ABDE )

A.躯体功能 B.言语功能 C.感觉功能 D.心理精神功能 E.社会适应性

第二章 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一、名词解释:

1.ROM:即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单个关节运动时的弧度,测量时要求被测者在特定的体位下,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包括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 2.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即主动关节活动范围,指被检者做肌肉随意收缩时带动相应关节的活动范围。正常情况下,主动关节活动范围略小于被动关节活动范围。

3.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指被检者肌肉完全松弛的情况下,由外力作用于关节而发生运动的范围。 二、填空:

1.测量肩关节内、外旋时,受检者的体位 ,量角器的放置方法:轴心 ,固定臂 ,移动臂 。

仰卧、肩外展90°、肘屈90° 鹰嘴 与地面垂直 与前臂纵轴平行。 2.确定关节活动的起点即 点 位。 0 解剖

3. 测量前臂旋前旋后时,受检者的体位 ,量角器的放置方法:轴心 ,固定臂 ,移动臂 。

坐位 中指尖 与地面垂直 与包括伸展的拇指的手掌面一致 三、问答题:

1.简述关节活动范围异常的常见原因。 答:关节活动范围异常的常见原因有:

(1)关节、软组织、骨骼病损所致的疼痛与肌肉痉挛; (2)制动、长期保护性痉挛;

(3)肌力不平衡及慢性不良姿势等所致的软组织缩短与挛缩;

(4)关节周围软组织疤痕与粘连;

(5)关节内损伤与积液、关节周围水肿、关节内游离体; (6)关节结构异常;

(7)各种病损所致的肌肉瘫痪或无力。 2.简述关节活动度测定的主要目的。 答:关节活动度测定的主要目的是: (1)发现关节活动范围障碍的程度; (2)分析障碍发生的可能原因; (3)为康复医疗选择方法提供参考; (4)作为康复疗效的评定指标依据。 3.决定关节活动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答:决定关节活动范围的因素有:①关节的解剖结构情况;②产生关节运动的原动肌的肌力;③与原动肌相对抗的拮抗肌的伸展性。 4.试述测量关节活动范围的注意事项。

答:①受检关节须充分暴露;②正确的测试姿势;③固定好量角器;④先测量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后测关节的被动活动范围;⑤首次和再次测量的时间、地点、测量者以及所用测量工具应保持一致;⑥与健侧对比,避免在按摩、运动及其他康复治疗后立即检查关节活动范围。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用量角器测量关节活动范围时,量角器移动臂的正确放置方法是:( A ) A 与构成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平行 B 与构成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平行 C 与构成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垂直 D 与构成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垂直 E 以上都不对

2.限制关节活动的因素有韧带、关节囊以及( D )

A 关节腔 B 二骨的关节面面积的比例 C 关节软骨 D 肌肉 E 滑膜 3.用量角器测量关节活动范围时,量角器固定臂的正确放置方法是:( B ) ′ A.与构成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平行 B.与构成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平行 C.与构成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垂直 D.与构成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垂直 E.以上都不对

4.主动关节活动度小于被动关节活动度提示 ( B ) A.肌肉协调性障碍 B、肌力下降 C、肌肉耐力下降 D、结缔组织异常 E、关节异常 5.测定ROM的目的是: ( A )

A.确定妨碍功能或可产生畸形的受限程度,确定增加功能活动能力或减轻畸形所需增加的范围 B.测定运动功能障碍 C.主动ROM比被动的ROM稍大 D.关节运动时所经过的运动弧 E.被动ROM比主动的ROM稍大

6.测定肘关节的屈、伸时,关于通用量角器放置位置,下列哪项正确:( B ) A.轴心:鹰嘴;固定臂:前臂纵轴;移动臂:桡骨纵轴 B.轴心:肱骨外上髁;固定臂:肱骨纵轴;移动臂:桡骨纵轴 C.轴心:肱骨外上髁;固定臂:桡骨纵轴;移动臂:肱骨纵轴 D.轴心:鹰嘴;固定臂:肱骨纵轴;移动臂:桡骨纵轴 E.轴心:肱骨外上髁;固定臂:腋中线;移动臂:桡骨纵轴 7.下列哪项因素不影响关节活动度测定:( E )

A.不良体位 B.测量工具放置不当和选择的参考点不准 C.患者缺乏理解与合作 D.疼痛 E.男女老少不受影响 8.下列不是关节活动度检查的注意事项是:( E )

A.防止邻近关节的替代动作 B.需测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和被动活动范围 C.与健侧对比 D.允许有3°~5°的误差 E.按摩、运动后立即进行 9.测定髋关节的内收、外展时,关于通用量角器放置位置,下列哪项正确:( A ) A.轴心:髂前上棘;固定臂: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线;移动臂:股骨纵轴 B.轴心:髂前上棘;固定臂:股骨纵轴;移动臂:左右髂前上棘连线 C.轴心:髂后上棘;固定臂:股骨纵轴;移动臂:左右髂前上棘连线 D.轴心:股骨大转子;固定臂:股骨纵轴;移动臂:左右髂前上棘连线 E.轴心:股骨大转子;固定臂: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移动臂:股骨纵轴 10.ROM测量用具包括:( E )

A.通用量角器 B.方盘量角器 C.小型半圆规量角器 D.直尺和两脚分规 E.以上都是

11.进行关节活动度测量时,关节的运动均是:( A )

A.由0°开始向180°方向增加 B.由45°开始向180°方向增加 C.由90°开始向180°方向增加 D.由180°开始向0°方向减少 E.由90°开始向0°方向减少

12.关节活动度检查时如查出主动运动关节活动度与被动运动不一致时,应:( E ) A.分别测量关节主动活动度和被动活动度,常以被动运动幅度为准 B.分别测量关节主动活动度和被动活动度,常以主动运动幅度为准

C.只需测量关节主动活动度 D.只需测量关节被动活动度 E.以上都不正确 13.肩关节屈和伸活动范围测定时,量角器固定臂放置方法为:( B )

6.下列哪项不是非平衡协调检查:( C )

A.指鼻试验 B.指指试验 C.单足站立 D.拍膝试验 E.握拳试验 7.下列哪项是平衡协调检查:( C )

A.指鼻试验 B.指指试验 C.单足站立 D.拍膝试验 E.握拳试验 8.下列常见的协调障碍,不属于共济失调的是: ( A )

A.手足徐动 B.震颤 C.轮替运动 D.辨距不良 E.运动分律 9.协同运动的:( B )

A.两侧肢体完全相同运动 B.多组肌群共同完成一个运动 C.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非随意运动 D.反射性的肌张力增高 E.以上都不是 (二)多项选择题:

1.协调评定检查有: ( ABCDE )

A.旋转试验 B.握拳试验 C.拇指对指试验 D.指鼻试验 E.拍膝试验 2.根据中枢神经病变部位的不同,协调功能障碍可分为:( ABC ) A.小脑共济失调 B.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C.基底节共济失调 D.脊髓侧束共济失调 E.锥体束共济失调 3.协调是指: ( ABCDE )

A.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 B.运动质量 C.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 D.适当的力量和速度 E.达到准确的目标

第七章 肌张力的评定

一、名词解释:

1.肌张力:是指在肌肉的紧张度,是被动活动患者的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觉到的阻力,根据身体所处的不同状态,正常的肌张力可分为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

2.痉挛:是肌张力增高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逾常为特征的运动障碍,常由上位运动神经元损伤所导致。 二、填空:

1.根据身体所处的不同状态,肌张力可分为 、 和 三种。 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

2.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中:1+是 ,3级是 ,4级是 。 肌张力轻度增加,肌张力严重增高,僵直。 三、问答题

1. 简述改良的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定标准。

答: 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标准 级 别 评 分 标 准 0级 无肌张力的增加

1级 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

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1+级 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

关节活动范围的后50%均呈现最小的阻力。

2级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

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比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 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

4级 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2. 简述异常肌张力的分类及其形成原因。

答:根据患者肌张力与正常肌张力的比较将肌张力异常分为:肌张力增高、低下和障碍三种情况。 (1)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张力高于正常状态的情况。根据状态不同又分为肌肉痉挛和肌肉强直两种。①肌肉痉挛: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导致的、在牵伸肌肉的速度增加时痉挛的程度也增加且伴肌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常由锥体系的障碍所致。②肌肉强直:也即僵硬。它是一种主动肌和拮抗肌肌张力同时增加的状态,无论对关节做哪个方向的被动活动,运动起始时和终末时阻抗感是相同的。肌肉强直常由锥体外系的障碍所致。

(2)肌张力降低:低于正常休息状态下的肌肉张力,对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时感觉阻力消失的状态。可见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或周围神经的损伤。

(3)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的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缺陷、遗传因素所致;还可见于神经退行性疾患或代谢性疾病。 3. 简述肌张力评定的目的及临床意义。

答:肌张力评定的目的及临床意义有:①依据评定结果确定病变部位、病变性质,预测康复疗效。②根据肌张力的表现特点制定治疗计划。③及时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痉挛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肌张力高一定是痉挛 B.强烈的痉挛即是挛缩 C.痉挛常见于脊髓损伤 D.偏瘫恢复期不出现痉挛 E.外界剌激可使痉挛缓解 2. 按自发性肌痉挛发作频度分级的是: ( B )

A. 神经科分级 B. Penn分级 C. Ashworth分级

D. Clonus分级 E. 摆动试验结果分级

3. 肌张力增高明显,被动活动困难,按Ashworth分级为几级?( D ) A. 0级 B. 1级 C. 2级 D. 3级 E. 4级 4. 按踝阵挛持续时间分级的是:( D )

A. 神经科分级 B. Penn分级 C. Ashworth分级 D. Clonus分级 E. 摆动试验结果分级 5.下列那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肌肉痉挛?( A )

A. 脊髓灰质炎 B. 高位脊髓损伤 C. 脑外伤后遗症期 D. 脑卒中 E. 脑性瘫痪

6.下列那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肌张力低下?( E )

A. 脑血管意外早期 B.脊髓休克期 C.颅脑损伤的早期 D. 周围神经的损伤 E.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期 7.关于Ashworth痉挛分级,错误的是 ( B ) A.0级一无肌张力增高

B.1级一肌张力轻度增高,受累部分被动屈曲或伸展时有一定的牵拉阻力 C. 2级一肌张力明显增高,但受累部分容易屈曲和伸展 D.3级一肌张力显著增高,被动活动困难 E. 4级—受累部分僵硬于屈曲或伸展位 8.下列痉挛的特点,除外 ( E )

A.肌张力高 B.运动迟缓 C.下肢伸肌痉挛有助于截瘫患者的行走 D.偏瘫患者早期即应该采用抗痉挛体位 E.多先发生弛缓性瘫痪

9.痉挛是由于( )受损后引起牵张反射兴奋性增强导致骨骼肌张力升高所致。( D ) A.植物神经 B.感觉神经 C.下运动神经元 D.上运动神经元 E.周围神经 10.痉挛的特征不包括: ( D )

A.牵张反射异常 B.腱反射异常 C.速度依赖性增加 D.运动协调性增加 E.运动迟缓

11.肌张力增高常见于: ( C )

A.帕金森病 B.臂丛神经损伤 C.脑瘫 D.小儿麻痹后遗症 E.弛缓性瘫痪

12.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综合症的主要表现之一为: ( B ) A.僵硬 B.痉挛 C.肌肉萎缩 D.麻痹 E.震颤 13.铅管样强常见于什么疾病: ( B )

A.脊髓损伤 B.帕金森病 C.脑出血 D.舞蹈病 E.小儿麻痹后遗症

(二)多项选择题:

1.痉挛的特点是: ( ABCD )

A.肌张力高 B.运动迟缓 C.下肢伸肌痉挛有助于截瘫患者的行走 D.偏瘫患者早期即应该采用抗痉挛体位 E.多先发生弛缓性瘫痪

标准答案:ABCD 难度:非常难 题解:痉挛患者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痉挛严重者甚至不能运动。对偏瘫患者可能出现的痉挛应早期采用抗痉挛体位。截瘫患者两下肢的伸肌痉挛有助于患者行走。 2.痉挛的特殊表现为: ( ABCDE )

A.巴宾斯基反射 B.折刀样反射 C.去大脑强直 D.去皮层强直 E.阵挛 3.关于肌张力障碍,叙述正确的是: ( ABDE )

A.肌肉收缩可快可慢 B.表现为重复、模式化 C.张力以可预测的形式由低到高变动 D.以持续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 E.由中枢神经系统缺陷所致

第八章 疼痛的评定

一、名词解释:

1.VAS:又称目测类比量表法。通常采用10cm长的直线,按mm划格,两端分别表示“无痛”(0)和“极痛”(100)。被测者根据其感受程度,用笔在直线上画出与其疼痛强度相符合的某点,从“无痛”端到记号之间的距离即为痛觉评分分数,一般重复两次,取平均值。VAS是目前最常用的疼痛强度评定方法。

2.压力测痛法:用于需要对疼痛强度(如痛阈、耐痛阈)进行评定的患者,特别适用于肌肉骨骼系统疼痛的评定。采用压力测痛计进行评定。使用压力测痛计在患者手指关节等处逐渐施加压力,并听取患者的反应。 二、填空:

1.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有关的 和 。 不愉快感觉 情感体验

2.按疼痛持续时间为依据可将疼痛分为 、 、 和 。 急性疼痛 慢性疼痛 亚急性疼痛 再发性疼痛

3.康复医学临床中最常用的疼痛评定方法是 、 、 。 目测类比法(VAS)、简化McGill疼痛问卷法和压力测痛法。 4.常用的疼痛部位评定方法是 。 45区体表面积评分法 三、问答题

1.简述疼痛评定的目的。

答:疼痛评定的目的有:①确定疼痛的原因;②判定疼痛的程度;③提供制定治疗措施的依据;④

评价治疗效果。

2.简述临床常用疼痛评定方法。

答:临床常用疼痛评定方法有:疼痛部位的评定,常采用45区体表面积评分法;疼痛强度的评定,包括视觉模拟评级法(VAS)、口述分级评分法(VRS)、数字评分法(NRS);压力测痛法;疼痛特性的评定,常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等。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临床工作中常用的疼痛评定方法有以下几种,除外 ( E ) A.词语定级法 B.数字定级法 C.目测类比定级法 D.综合评定法 E.患者自述法

2.下面关于急性疼痛的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 E )

A.病程较短 B.部位多数明确、固定 C.原因通常是伤害性刺激 D.疼痛性质往往是疾病的一个症状 E.患者反应往往十分消极 (二)多项选择题:

1.慢性疼痛的三联征: ( ADE )

A.疼痛 B.粘连 C.挛缩 D.睡眠 E.情绪

第九章 神经电生理检查

一、名词解释:

1.电诊断:是指电学手段诊断疾病的方法,包括诊断神经肌肉疾病的肌电图;神经传导和诱发电位,分别属于记录式电诊断和刺激-记录式电诊断。

2.EMG:即肌电图,是记录肌肉静止和收缩时的电活动以诊断肌肉疾病的电生理学方法。广义肌电图还包括神经传导,神经重复电刺激等有关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的电诊断学。 3.插入电位:将肌电图记录针电极插入肌肉所引起的电位变化,表现为爆发性、成组出现的重复发放的高频棘波,持续时间为几百毫秒。正常插入活动最一致的特征是其持续时间不超过针移动时间。 4.运动单位电位(MUP):即运动单位电位,MU(运动单位)是肌肉收缩的最小功能单位,其全部收缩时记录的波形即MUP(运动部位电位)。因此MUP是单个前角细胞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电位的总和,它包括波幅、时限、上升时限、相位等指标。

5.电静息:当肌肉完全松弛时,示波屏上无明显电位活动,仅见于一根基线。

6.终板电位:是一种局限于终板区不扩散的单相负电位,波幅低(10~20μV),波窄(0.5~1ms),呈典型的嘶嘶声。

7.纤颤电位:是一种双相或三相(单相)电位,起始相为正相,其后紧接着为负向电位。宽度小于2 ms;幅度小于100μV;频率为1~20Hz。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jp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