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5-05 18: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本课从学生地生活经验出发,把陌生枯燥地应用题与学生地熟悉地生活背景联系起来。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三个阶段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地过程,体验策略地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地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方法。

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比的应用》一课,这一节课,实际上就是“按比例分配”,教学前我详细的阅读了教师用书,其中特别指出教材中没有给出这个名称(即没有把课题定为《按比例分配》)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由于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一定的解题方法,引入这个名称后,教学时会把这一问题归成一种类型,并很快引入解这类问题的方法,把解决问题变成套用方法。不给出这一名称,学生通过比的意义完全可以自己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如果引入“按比例分配”的名称,学生可能会询问什么是比例,于是又要引入比例的概念。这样一来,在学生刚刚接解比的学习,就引入了比、比例、比值等概念,会使学生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区分这几个概念上,而忽略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基于以上原因,教材没有把这节课定为按比例分配,而是定位于比的应用。 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美丽的校园离不开大家的辛勤劳动,我们每天都要打扫卫生,我们是高年级了除了教室的卫生,我们还有卫生区。我们班全体同学要分成打扫教室和打扫卫生区两部分人,你认为怎样分比较合适?为什么?问什么不平均分?

小结:可见有时平均分并不合理,还有其他的分配方式,我们学习了比的知识,我可以按比进行分配。板书课题比的应用。研究比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怎样用笔的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六一班打扫教室和打扫卫生区的人数比是3:5.这句话什么意思?根据这条信息,你能知道哪些数量关系?这些隐含的数量关系非常宝贵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二、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出示:六年级一班有56人,打扫教室和打扫卫生区的人数比是3:5,打扫教室和卫生区的各有几人?

1、 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进行分析。 2、 独立解决问题

3、 小组交流解决方法,看哪个组用的方法多。 4、 最多的小组汇报板演 5、 评价比较个方法特点 三、巩固练习、多方应用

比的应用非常广泛,民以食为天先看饮食

中医有句话:“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蜂 蜜

蜂蜜和水的比

水 第一杯 第二杯 第三杯

1:15 1:9 1:1

那杯蜜水最甜。太甜了不好。要采用合适的比来应用。揭示课题:

日常生活中蜂蜜和水按1:9配制的蜂蜜水最科学,1份蜂蜜9分水这杯的蜂蜜水是几份 2、要调制200毫升蜂蜜水,需要蜂蜜和水各多少毫升?口答 1、有蜂蜜10毫升,需要加水多少毫升? 工厂里:

甲乙两个工人共同做了一些零件,甲完成了7个零件,乙完成了3个零件,共得报酬120元,你认为这些钱应该怎么分?(先说方案再独立完成,学生板演)

在工厂里每一个产品出厂之前都要经过检验,它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检验也是我们对自己的产品负责的一个环节,那么这种题目,应该怎么检验呢?

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树?(板演)

图形中:

(3)一个长方形周长是4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练习课:

教学目标分析

按比例分配是比的应用问题,其数量关系并不复杂。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暴露出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在新授时学生往往思路比较清楚,然而一旦将问题进变式,学生却很容易陷入思路混乱。比如:“配制一种药液,药粉和水的质量比是1:40。(1)配制400克药液需要药粉多少克?(2)400克水应加药粉多少克?”一些学生面对这两种数量关系极其相似的问题往往答非所问。二是学生具体解答时学生往往喜欢整数的归一思路而拒绝分数思路,理由是分数思路既麻烦又抽象,这说明学生对按比例分配数量关系的理解依然停留在整数思路上。

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受按比例分配解题模式的影响,对诸如“已知两个数的比与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等其他数量关系缺乏正确辨析,造成错误。但我以为,学生之所以数量关系分析“抗变”能力弱,主要还是在学习按比例分配问题时缺乏数学思想的引领,就题解题,学生对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整数思路(归一数量关系)和分数思路(分率数量关系)缺乏联结与提升,学生所学所得,依然是支离破碎。

本质上讲,比的应用问题也可以被认为是比例的应用问题。而比例问题的核心就是形成对应关系。比如上面的药液配比问题,我们就可以列成如下的表格:

条件 药粉 水 1 40 药液 41(隐藏条件) 400 问题1 ? 问题2 ? 400 这种对应关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无论是整数思路,还是分数思路,学生只有明确其中的对应关系,才能正确合理地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和整合。同时,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密切,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应不满足于学生掌握某一种解题思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解题过程中学会寻求最有效解题途径,以实现学习策略的最优化,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基于这样的分析,我认为对比的应用教学,应着力在以下两点: 1.学会列表整理信息,在“对应”中明晰数量关系

列表整理信息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很多情况下,学生之所以对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一筹莫展,根子上缺乏对信息的有效整理,而整理的本质就是对应各种变化的数量关系,使复杂变得简单、无序变得有序,模糊变得清晰,从而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视角更为宽阔。从上面的表中,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出400克药液对应的数量应该是41份,而不是看起来很好算的40份,这就可以有效地避免错误发生。 2.学会转换加工信息,在“沟通”中选择最佳思路

比的应用问题,解决途径有多种。而学生沉湎于整数思路,其实并不表示学生对整数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就很好。很有可能是学生对比的应用问题的不同情况缺乏合理辨析,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灵活机制。比如利用比的知识解决大树有多高问题,学生如果用整数思路来解答,学生往往因计算数据难以计算,而在心理上产生浮躁、犹豫,甚至怀疑。而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影长和占树高的比率关系来分析,学生则容易理解。因此,学生不仅需要学会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更需要对信息合理转换再加工,进而做出灵活选择,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的。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比的应用”,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这方面的知识。 2.专项练习,重现知识结构。 (1)根据下列提示说一段话。 ①本班男生:女生的比是4:3。

(提示:男生占女生的几分之几、女生占男生的几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等。下面两题相同) ②药粉和水的质量比是1:40。 ③一本书已经看了。

(2)配制一种药液,药粉和水的质量比是1:40。________________,求药粉需要多少克? 你能补出一个有效条件吗?

根据学生所补条件组织讨论,先讨论补出的条件是药液的质量情况(即符合按比例分配问题结构,并注意数据的选择要便于计算)。要求学生首先将题目条件和问题整理成下表:

药粉 水 1 ? 40 药液 401 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允许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解法,做完后再交流各自的解法与检验方式。教师突出强调按比分配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解法。 设计意图:

本阶段专项练习(根据关键句说一段话的训练)是数量关系训练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的课堂上已经很少看到扎实的专项练习。我认为只有把基础训练做扎实了,学生才可以做到解题思路流畅,方法灵活合理。“专项练习”之后,设计一道需要补充条件的开放问题,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唤起对“按比分配应用题”基本结构和基本解法的回忆。 3.对比练习,沟通两种情况

(1)教师修改上题所补条件为水的质量。比如,400克水需要加药粉多少克?

引导比较:修改后的题目与原来相比,发生什么变化?(在上面表格上相应修改如下)又怎么解决?

药粉 水 1 ? ? 40 药液 41 401 400 展示解法一:400÷40=10(克) 解法二:400×=10(克)

讨论:表示什么意思?两种解题思路为什么都不用40+1?前后两题的结构有什么不同?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如果题目的已知信息是两种数量的和,我们需要先找出对应的总份数,再根据按比例分配的解法解答,如果已知的信息只是其中一种数量,我们只需要依据所对应数量的份数来解决。两种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做到数据对应。具体解答时,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整数思路或者分数思路。

(2)先填写表格,再选择合理的方法解答 男生 女生 合唱队总人数 1 3 男、女生人数差 ①学校合唱队有24人,男生有多少人? ②学校合唱队有女生24人,男生有多少人?

③学校合唱队中男生比女生少24人,男生有多少人? (3)综合运用,拓展变化:

下表表示配制一种混凝土所用材料的份数。 水泥 2 黄沙 3 石子 5 ①要配制120吨这样的混凝土,三种材料各需要多少吨?

②如果这三种材料都有18吨,当黄沙全部用完时,水泥还有多少吨? ③当黄沙全部用完时,石子又需要增加多少吨?

这里的重点是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信息来解决问题。问题②使学生容易错误的情况,需提醒学生先根据黄沙18吨,计算出水泥需要多少吨,再求剩下的吨数。也可以根据黄沙比水泥多3份,直接求出3份的质量。 设计意图:

就里三组对比题的设计,涵盖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各种变式,防止学生陷入简单的对例题模仿当中,提升学生自觉根据信息变化情况寻找“对应”数量关系的意识。而第三题的拓展变化,则寓含着化繁为简的策略应用,既可以帮助学生沟通不同解题思路、又能提高学生灵活分析数量关系能力。 4.实践拓展,提高应用能力 (1)画一画:

①画一个长方形,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与宽的比是3:2。 ②画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6厘米,长和宽的比是5:3。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所画图形数据,再展示学生作品,并讨论:

上面两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哪一个属于按比例分配应用?为什么? 通过辨析,使学生清楚第二小题需要先求出长和宽的和再按比例分配。

(2)分一分:把下面的三角形分成两部分,使它们的面积比是1:1,可以怎么分?要使两部分面积的比是1:2,又该怎样分?

通过操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分成的两部分面积比是1:1,也就是它们的面积相等,要使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只要把原来三角形的底按1:1进行分割就可以了(即等底等高)。

(3)量一量: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吗?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呢?请大家课后自学P78“大树有多高”,并小组合作开展课外实践。 设计意图

在教学的后阶段,我采用动手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j2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