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朗读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项目一 朗读训练

训练目标:

1. 朗读时能做到语音正确、语句流畅、富有感情。 2. 恰当地使用各种朗读技巧。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者要在深入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加深感受,产生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然后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准确生动地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加深听者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共鸣,激起感情,从而达到朗读目的。

朗读是进行语文教学,学习普通话语音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艺术境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经常朗读语言优美的课文,可以丰富词汇,熟悉句型,有助于提高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用普通话朗读,可以逐步纠正方言,熟练运用语言技巧,学好普通话。

任务1. 朗读准备训练 【案例】

在一节口语课上,老师让一名学生朗读闻一多的诗歌《死水》,这名学生用轻快的语调饱含赞扬地朗读:?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不少同学觉得他朗读得很好,然而老师却认为他的朗读不好,背离了作者的原意。因为这首诗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写出了作者对旧中国黑暗现实的辛辣讽刺与无情诅咒,用赞美的语调来朗读显然是错误的。

点评:在朗读之前一定要掌握朗读的内容,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否则可能会与作品的立意背道而驰。

一、掌握朗读内容

理解和掌握作品内容应该是朗读创作的第一步,其次才是寻求适当的表达方法问题。只有先透彻地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才谈得上正确而完善的表达。

如何正确理解作品呢? 首先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明确文章的立意所在。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只有抓住立意,才算抓住了朗读时的主要矛盾,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立意之后,才好对朗读技巧进行设计安排,也才能朗读得准确。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

呼风唤雨的海燕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

其次要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想的发展过程,只有理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轨迹,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揣摩体味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加深具体感受。并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出全文的内容。

当然,在朗读时还要坚持用普通话标准音读准每一个音节,这是任何朗读必须达到的起码要求。不仅要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 还要解决字词的声、韵、调、语流音变等读音问题 。

如朗读《桂林山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提示:

1. 首先要读准字音,做到不读错、不丢字、不添字。我们要勤查字典,注音定调,防止产生误读。

2. 作者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最后以云雾、绿树、红花作衬,构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画卷。全文内容可用一句话概括:“桂林山水甲天下”,文章表达了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 3. 文章可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1段)为“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第二层次(2、3段)“描写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第三层次(4段)“静水、奇峰、绿树、红花,再加上云雾迷蒙,荡行小舟,组成一幅优美动人的画卷”。经过这样的组合,在朗读时不仅可以突出各层次的意境特色,而且会将桂林山水的全貌,展现给听众。

又如柯蓝的《母校》:

五十年后,半个世纪我又来了,来寻找我的影子,我的欢笑,我的纯真。

变小了的教室、课桌和那条石径,都不认识我了。只有操场边的那棵老弯腰的槐树,惊呆的望着我,并不走到我的跟前。

此刻,一个晴朗的日子,突然变成了阴雨季节。故乡深夜雨打芭蕉,夹杂一片轻轻的错落的风铃的乡愁。抖索着叫我拢起了双袖。

快去找那脱了门牙的老校工,我向他借过一把布伞,走向了一个漫长的雨季。

他也不认识我了。他那摇铃上课的铜铃也不见了。可他那最早进入我生命的铜铃声,是它催醒我走进了人生的多少课堂?

我留下一份尊敬,一份感激,一份思念,像那老槐树掉下的叶子。

这是一首叙事散文诗,比较成功地再现了一种忆旧沧桑的感情。“我”50年后

到母校来寻找自己的影子、欢笑、纯真,可是一切都变了,都陌生了,连那操场边的老槐树也惊呆地望着我,不肯走到我的跟前。这种运用老槐树人格化来衬托分别50年后的沧桑,表现母校人事皆非的意境,涂上浓浓一笔苍凉,能引起人无限遐想。诗的后面运用回闪法,把镜头摇向了过去。通过老校工的铃声和借伞等,表现了对往事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包含着淡淡的依恋在里面。最后,把我的尊敬、感激、思念比喻成老槐树的叶子,更是一种境界的升华,给人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落叶归根,涌动着人们对人生的思考,能留给人对深远意境的回味,其情意是十分悠长的。

二、确定朗读目的

朗读目的是指朗读者“为什么”要朗读这样内容,这样主题思想的作品。因此,在确定朗读目的时,不能脱离作品内容,远离作品主题另起炉灶,但也不能把作品的主题和朗读目的完全等同起来。朗读目的中既有作者的写作意图,又有朗读者的愿望;既要把作者的态度感情再现出来,又要把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表露出来。朗读时,作者和朗读者的态度感情有时是重合的。

实现朗读目的的根本在于朗读愿望。因为朗读者不是被动地传声复述,他的思想感情的运用,语气的转换,重音的确定,内在语的滚动,都取决于朗读目的。而朗读愿望正是具体产生于对内容的理解、分析、感受,特别是对目的的正确认识和深刻体会。只有目的明确,我们的态度感情才能在声音、语气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因此我们说“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感情,是朗读中的灵魂”。朗读目的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朗读的始终。

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通过诗情画意的描绘,为读者展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主旨。朗读者不仅要体现作者的意图,更重要的是通过有声语言的表达,去唤起听众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就是这篇作品的朗读目的。明确了朗读目的,增强了朗读愿望,朗读者的鲜明态度、真实感情才能在声音、语气中表露出来。

又如袁鹰的《井冈翠竹》(节选):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井冈山翠竹的秀美外形和刚强气节,歌颂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人民对革命的贡献,歌颂了井冈山人的斗争精神和革命精神。 文中借物喻人,明写竹,实赞人。

三、投入朗读情感

情感是文学作品朗读的生命。离开了朗读者饱满而恰如其分的情感,朗读就必然是没有生气的。有的朗读,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读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地投入情感,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情。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读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必须仔细体味作品,投入情感。那么,如何投入朗读情感呢?这需要朗读者在正确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自己受到感染,才能去感染听众。情感的产生不是凭空的,它基于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有赖于对作品的深入研究,对作品的体会越深刻,所产生的情感越强烈。

在散文诗《海燕》中,高尔基以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气势磅礴的艺术笔

触,通过对大自然暴风雨即将来临时的客观景象的生动描绘,深刻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夜“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暗示了革命暴风雨的即将到来,沙皇专制统治的必然崩溃,革命事业的必然胜利。作品对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海燕”——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给予了最真挚、最热忱的赞颂。因此在朗读时要表现出这种高亢、乐观、坚定的内在情感。

海 燕

高尔基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看吧,它飞舞着,象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象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象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拓展阅读:

朗读和朗诵不同。

朗诵是一种艺术表演,在文艺活动中使用。除了在语言表达的幅度上比朗读大之外,还需要运用一定的表情和手势来强化它的表达效果,有时还要化妆。朗读主要指课堂上、播音室里和各种会议上的朗读而言,它对生活语言的夸张和提炼越接近生活语言的真实,越会使听者感到亲切。此外,在运用时,朗读可以看着作品,朗诵一般要脱稿表演。

另外,朗读要讲针对性,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体裁,不同的效果,就要求不同的朗读。

相关链接: 朗读时,声音总是在变化中行进的。求其有依据的变化,就会使声、韵、调,轻重格式,语节,语势,在语流进程中显出千态万状。但是仅仅专注于声音变化,尽管有所抑扬,却不能导致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声音变化只是“果”,而朗读者的状态的变化才是“因”。 所谓朗读状态,主要指一定精神状态下的气息状态。精神状态的积极、集中是很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必须要求运动着的气息状态。一定精神状态下的气息状态体现着具体思想感情的进程。吸气与呼气的多少和快慢,是朗读中应该时刻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如果没有情感的引发就很难调节。 ——张颂《朗读学》 思考与练习 【想一想】

发音准确是正确朗读的前提。想一想自己在普通话的发音上还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可以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把问题找出来,然后有针对性地训练,这样才能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说一说】

下面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世界多美呀》,作品有什么特色?朗读时该如何加

以表现?

母鸡蹲着孵小鸡。一蹲蹲了许多日子。蛋里得到温暖,就变出了一只小鸡来。小鸡起先是睡着的,后来它醒了,看见四周都是黄生生的。小鸡想:啊,世界是黄色的。

它用小尖嘴啄蛋壳。它啄呀啄呀,啄了很久,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它看见:天是蓝湛湛的,树是绿茵茵的,河是碧澄澄的。

原来世界竟是这么美丽!小鸡可高兴了。它用翅膀一撑,就将蛋壳儿撑破了。它叽叽叫着,跑了出来。

它的叽叽、叽叽,是在说:世界多么美好啊——蓝湛湛的、绿茵茵的、碧澄澄的!

【练一练】

1. 分析下面的散文的立意并有感情地朗读。

火光

(俄) 柯罗连科

很久以前,在一个漆黑的秋天的夜晚,我泛舟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森森的河上,船到一个转弯处,只见前面黑魆魆的山峰下面,一星火光蓦地一闪。

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

“好啦,谢天谢地!”我高兴地说,“马上就到过夜的地方啦!” 船夫扭头朝身后的火光望了一眼,又不以为然地划起桨来。 “远着呢!”

我不相信他的话,因为火光冲破朦胧的夜色,明明在那儿闪烁。不过船夫是对的:事实上,火光的确还远着呢。

这些黑夜的火光的特点是:驱散黑暗,闪闪发亮,近在眼前,令人神往。乍一看,再划几下就到了……其实却还远着呢!

我们在漆黑如墨的河上又划了很久。一个个峡谷和悬崖,迎面驶来,又向后移去,仿佛消失在茫茫的远方,而火光却依然停在前头,闪闪发亮,令人神往,——依然是这么近,又依然是那么远……

现在,无论是这条被悬崖峭壁的阴影笼罩的漆黑的河流,还是那一星明亮的火光,都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在这以前和在这以后,曾有许多火光,似乎近在

咫尺,不止使我一人心驰神往。可是生活之河却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流着,而火光也依旧非常遥远。因此,必须加劲划桨……

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

2. 茅盾的《白杨礼赞》有何象征意义?试着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的片段: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3.朗读下面这篇作品应该表现出怎样的情感?

父亲的爱(节选)

(美) 艾尔玛〃邦贝克

爸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的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爸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爸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生日会上,爸总是显得有些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臵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接。?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爸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读一读】

1.下面这首诗歌在朗读时怎样才能恰当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感?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臵,足下的土地!

2.同为描写乡愁的诗,下面这首诗与余光中的《乡愁》表达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枝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任务2. 朗读技巧训练

【案例】

我们主张,从朗读目的、愿望的高度,在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基础上,深入到作品的态度感情脉络中,去分析、把握重音的位臵及其表达。只有如此,才能具体地了解和运用重音的一般规律,才能减少机械、生硬地确定和表达重音的常见病,使重音成为朗读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朗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张颂《朗读学》

点评:重音是体现语句目的的重要手段。熟练掌握各种朗读技巧才能在朗读时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前面说到的深入理解作品,明确朗读目的,投入朗读情感,都是朗读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但具备了以上的基本条件,也不一定能朗读好,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对作品的朗读技巧没有作精心的安排。例如,哪儿需要停顿,哪儿需要重读,什么地方需要快些,什么地方应慢些等。这些都应该认真推敲,从而使语言清新准确,语调抑扬顿挫,语气刚柔相济,语意褒贬分明,使朗读避免主观随意性。

朗读技巧主要包括停连、速度、重音、语调几方面。 一、停连

停连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停顿和连接。通常不管是说话或朗读很自然都要换气,就是话与话之间的停顿时间。此停顿不只是生理上的需要,也可用来表情达意,使听话的人更能领略说话者或朗读者的意思。如:

1.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

2.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连接只用于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表示缩短停顿时间,连起来读。如《祝福》中:阿呀,我的太太!您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作聘礼? 停顿时间的长短与段落、句子与标点符号都有关连。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时间较长,句子与句子之间停顿的时间则较短。以标点符号来说,又因符号

不同而停顿的时间也跟着改变。句号、问号、感叹号的时间较长,分号、破折号、冒号次之,逗号较短,顿号最短。有时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由于语气表达的需要也要暂时停顿,这种停顿虽也有断句的作用,但是气不可以中断。如:妈妈听到声音,十分高兴,赶忙走了出来。她看到/儿子有些奇怪,就对他说:?这是你刘阿姨。?

二、速度

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影响朗读的速度,通常表现高兴、紧张、害怕、激动、愤怒等内容时速度较快,悲伤、失望、生病、哭泣等内容的速度较慢。如: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海睡熟了。

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朦胧入了梦乡。 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似的,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

没有风。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到,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

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鲁彦《听潮》)

不过,跟停顿一样,速度也不是坚守原则一成不变。为了更准确表达作品的情感,可随时有变通的处理方式,务必要灵活运用。正如唱一首歌一样,有人能把歌曲的速度和该停顿的地方处理得宜,也就是诠释得很恰当,就能引起聆赏者内心的共鸣。反之,若把握得不得当,旋律不对或节奏不准,我们就说他唱得不好。“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一句话,也可作为朗读技巧的重要参考。

三、重音

重音是体现语句目的的重要手段。因为重读的字词不同,感觉所强调的重点就不一样,重音用得恰当,可以使语句的意思更加鲜明,而表达不同的意义。

如:

1.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黒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萧红《火烧云》) .........2.小朋友,我们现在说话用的是什么语言?对了,是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

3.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 .....重音在语句中的位置没有固定格式,只有从朗读目的、愿望出发,在深刻理解和感受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确定重音的位置。如: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小诗看起来意思很简单,但却寓意深刻。诗中只有四行两个段落,前两行说你在桥上看风景,而你成了从楼上看风景的人的风景的一部分。在这一段落中,上句桥上的“你”是主体,而下句中的“你”又不自觉地成为“楼上”人所观赏的客体。后两行中,又把二者的关系推进了一步:在楼上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在这个意境中你会有各种感情的活动,同时你又成为客体被别人引入自己的梦境。关于这首诗,卞之琳自己说“‘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因此,重音可如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另外,重音的朗读并不只是加强音量,有的需要特别强调的重音反而会采用轻读的方法去表示。一般用于表达深沉、含蓄的细腻情感。如:

1.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 .2.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

四、语调

语调指的是语句里的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语句里有了这些变化,才会有动听的语调。所谓声音的高低升降就是抑、扬、顿、挫的搭配。搭配得宜,节奏感好,词句就富有音乐的美感。语调的高低变化是由说话的人对他所说的事物态度决定的。如:

今天天气很好↗?(不太相信。语调升得快而高。) 今天天气很好↘。(极端肯定。语调降得快而低。) 今天天气很好↘!(天气之好出乎意料之外。) 今天天气→很好。(沉吟) 今天天气很→好!(感叹)

句调的升降变化,虽是对整句说的,但是一句话句调特别显著的变化,却是表现在最末一个音节上。一般句调有四种变化:

高升调:前低后高,语气上扬,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如:你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呢↗?

降抑调:前高后低,语气降低,表示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如:这样的同志肯定是一个品德优秀的人↘↘。

平直调:整句语句平直舒缓,没有明显的高低变化,表示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一般的叙述或说明也用平直调。如: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曲折调:句子的高低,有曲折变化。一般开始和结尾,声音都比较低,中间声音升高,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如: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

朗读实践证明,“曲折性”是语调的根本特征。语调不是字调,也不是声调,更不能把它固定在上扬、下降、平直的框框里。比如语气词 “啊”,从字义上讲,只表示惊疑或赞叹。但从思想感情的变化状态来看,“啊”表示的意义却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表示迟疑、坚定、悲哀、兴奋、轻松、沉重、淡漠、向往、失望、愤恨等。因此,不同语调的运用取决于朗读内容的不同。

拓展阅读:

朗读者要善于抓住那些表达事物形象的“实词”,透过文字,“目击其物,”好像“看到、听到、嗅到、尝到、伸手即可得到”一样,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朗读者内心“活”起来,形成“内心视像”。

朗读者自身的经历、经验和知识积蓄,是形成内心视像的重要条件。朗读者要善于发挥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的能力,以增强有声语言表达的强烈感染力。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朗读者不应仅仅把它们看成是白纸黑字,而应透过这些表达形象的字词,产生视觉想象,“看到”雪花、天黑,从而“感到”冷极了。

相关链接: 语句重音可以分为一般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类。有些词念成重音并不表示特殊的情感,而是自然而然的,由语句本身所决定的。这样的重音就叫“一般重音”一般重音不需要过分强调,它只是与其他部分相比,显得稍稍重一点。强调重音是用来表示特殊的意义或情感的。他和一般重音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受语法成分的制约,而是根据说话者的内心意愿而定。同样一句话,由于说的目的不同着重点不同,重音的位置也就随着改变。

思考与练习 【想一想】

1.朗读下面的小说片段时,如何确定语句的重音?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鲁迅《药》

2.朗读下面这篇散文时怎样把握它的停连、语速、重音及语调?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林清玄

任务3. 不同文体的朗读训练 【案例】

在幼儿园里,一教师给幼儿朗诵诗歌。 ?我家——有个——小弟——弟, 聪明——又淘——气。 …… ?

这位教师朗诵诗歌如同说快板一样一顿一顿的。这样朗读诗歌是不对的,朗读时没能注意诗歌节奏的自然舒缓,两个音节是一个音步,音步间要有连接,不能断开,这就叫有断有连,有起有伏,抑扬顿挫,这样读才有韵味。

点评: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朗读要求,应该熟练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这样在朗读时才能达到朗读目的。

一、诗歌的朗读

诗歌是最适于朗读而且最需要朗读的文体,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情感,深邃的意境和鲜明的节奏。诗歌的朗读要求朗读者能以强烈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将听者引入诗歌的意境中,同时要通过诗歌和谐的音韵和鲜明的节奏体现出诗歌的音乐美。

【示例一】

三 代

臧克家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埋葬。

这首诗创作于抗战期间,简洁质朴,冷峻深刻,是反映农民生活的一首杰作。 诗人对旧社会农民怀着深厚的同情,对这祖孙三代的描述,反映了农民和土地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诗歌格式规整,在朗诵时须打破这种单一化的格式。第一句可以连贯朗读,节奏轻快;第二句须增强力度,适当放慢语速,节奏渐沉;第三句则可以根据自

己对节奏的把握,适当安排停顿并将停顿时间夸张延长,以在听众心中产生巨大的震撼力。

【示例二】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全诗分四个部分,诗人以成长为历程,把各个不同时期思乡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在字里行间。它从思念家乡的母亲、新娘写起,再升华到思念祖国,渴望祖国统一。因此,这首诗在今天仍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是值得一读的好诗。

朗诵这首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感情要真。俗话说:“言为心声。”作者把思乡、思国、渴望统一几种感情糅合在一起,这就使得全诗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而这一特点决定了朗读者必须是个“有情人”,朗读时不可感情平淡,言不由衷,更不能矫揉造作,拿腔拿调。

第二,节奏要缓。朗读该文时,语速不宜过快,节奏不可太急,同时,还要注意随着诗的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这样高低起伏,不至于呆板。

第三,变化有致。这首诗表面上看来,四个部分差不多,其实不然。显然,诗的“高潮”在最后一部分,这部分是作者情感的升华,也是朗读感情的最高点。

因此,这部分要重点体现,特别是结尾“大陆在那头”一句,要延长读音,以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二、散文的朗读

朗读散文需要朗读者用自己的声音努力再现其意境,用声音把听众引入意境。要把作者的感情、作品的思想在朗读基调中体现出来,并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读出散文语言的文采与美感。

【示例一】

对 岸

(印度) 泰戈尔 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 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 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

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围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

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 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我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天,早晨变为正午了,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妈妈,我饿了!?

一天完了,影子俯在树底下,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不同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做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此文主要描写了大自然的美好、童年的天真以及对神秘世界的向往,全文的基调是恬静、愉快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在河那边的人们及他们的活动,表达了作者对河对岸的向往。朗诵时,可缓慢一些,“渴望”一词稍重,紧跟着的两个“在那边”应气势贯通,一气呵成,最后朗读“妈妈”时应饱含深情,可用颤音表达。

第二部分描写对岸的自然景观,朗读时,宜轻宜缓,以引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紧接着描写的是神秘池塘以及里面的各种动物,表达时节奏稍快,“船夫”一词宜重读。

最后一部分“我”想象自己的愿望得到实现,因此宜用高兴舒畅之情表达,“我饿了”宜缓宜轻,“船夫”一词宜重读。

另外,文中多次用了“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我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这很自然地将全文分三个部分,有承上启下之作用,且表达了自己一次又一次强烈的对神秘地方向往,因此,此句从语速,语调方面均应有一定变化,而情感展示应该是逐渐增强的。

【示例二】

鹭 鸶

郭沫若

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可不用说,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鹭鸶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它的美。

那雪白的羽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鹭鸶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顶端,看来像不很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放哨,可它真是在放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鹭鸶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鹭鸶不会唱歌。但是鹭鸶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

《鹭鸶》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把鹭鸶

当作一首诗来写,正如作者形容鹭鸶是一首散文诗一样,这也是一首散文的诗。文中所描写的鹭鸶和文中的形式非常的和谐,因此在朗读的过程中要突出这种和谐的美。

文章的首尾呼应,都写出了鹭鸶给人的总体印象。如首段“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在“精巧的”地方要重读,而“诗”字是中心语,声音可稍轻,适度延续,给人美的感觉。末段亦是如此。

声随情发,情赖声传。因此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我们也要像作者一样去发现鹭鸶的美,由衷地去欣赏它,这样才能流露出真实的喜爱之情。如在读“那雪白的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清色的脚”时,感情基调要稍高,以为这是你要赞美它的前兆。而接下来的“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分则嫌白,黛之一分则嫌黑”,则语速渐缓,声音渐轻,娓娓道来,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同时,朗读过程中要注意某些地方的停顿,如倒数第二段,“或许有人会感觉美中的不足,鹭鸶不会唱歌”此句就有两处该作停顿。在“或许”处稍停,这是转折;在“不足”后的停顿要稍长,这样会引起听者的好奇:到底是什么不足呢?这样,文章读起来扣人心弦,就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儿童文学作品的朗读

儿童文学作品一般都富于想象力,富于幻想色彩。往往语言浅显,生动优美,情节引人入胜,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与启迪作用。朗读时语调要张扬,通过夸张表现形象个性,充分展示情节的戏剧性。在声音造型方面要从儿童的接受心理出发,宜轻柔、徐缓,适度儿童口语化。同时注意分清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一般来说,叙述语言要读得平稳清晰,语速稍慢,语调略低。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

【示例一】

四季小娃娃

薛卫民

草芽儿尖尖, 它对小鸟说: “我是春天”。

荷叶儿撑伞, 它对青蛙说: “我是夏天”。

谷穗儿弯弯, 它鞠着躬说: “我是秋天”。

雪人儿大肚子一腼, 它顽皮地说: “我就是冬天!”

作品选取最能表现四季特征的典型物象—草芽儿、 荷叶儿、 谷穗儿 、雪人儿,赋予它们人的感情,把它们当成小娃娃,让它们开口说话,通过它们稚气的语气,勾勒出四幅特色鲜明的图画,流淌出对四季的热爱之情,获得了情趣相生的艺术效果。朗读时要体现出这种特色,特别是每一诗节的收束句,要以幼儿的口吻,表现孩子的想象和顽皮。

【示例二】 猴吃西瓜

很久很久以前,一座山上有一群猴子。

一天,猴王找到一个大西瓜,可是怎么吃呢?这个猴王啊是从来没吃过西瓜。忽然他想出一条妙计,于是把所有的猴儿都召集来了,对大家说:?今天我找到一个大西瓜,这个西瓜的吃法嘛,我是全知道的,不过我要考验你们的智慧,看你们谁能说出西瓜的吃法,要是说对了,可以多赏他一份;要是说错了,我可要惩罚他!?小毛猴儿一听,搔了搔腮说:?我知道,吃西瓜就是吃瓤儿!?猴王刚想同意。?不对,我不同意小毛猴儿的意见!?一个短尾巴猴儿说,?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我和我爸爸到我姑姑家去的时候,吃过甜瓜,吃甜瓜是吃皮,我想西瓜是瓜,甜瓜也是瓜,当然该吃皮了啦!?大家一听,有道理,可到底谁对呢,于是都不由把眼光集中到一只老猴儿身上,老猴一看,觉得出头露面的机会来了,就清了清嗓子说到:?吃西瓜嘛,当然……是吃皮啦,我从小就吃西瓜,而且一直吃皮。我想我之所以老而不死,也正是由于吃了西瓜皮的缘故!?

有些猴儿早等急了,一听老猴儿也这么说,就跟着嚷起来,?对,吃西瓜吃皮!??吃西瓜吃皮!?猴王一看,认为已经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就向前跨了一步,开言到:?对!大家说得都对,西瓜就是吃皮!哼,就小毛猴儿崽子说吃西瓜是吃瓤儿,那就叫他一人吃,咱们大家都吃西瓜皮!?于是西瓜一刀两半,小毛猴儿吃瓤儿,大伙儿是共分西瓜皮。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它深刻地嘲讽了那些不懂装懂、说假话、说空话、说大话、万事想当然的人。朗诵这篇寓言,主要要把握个性、身份、年龄等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通过不同的音色赋予不同角色生命力,使这些人物在听众面前“站立”起来。

猴王威严、狂妄,说话时语调高扬,语速慢,嗓音粗重;小毛猴天真无邪,无所顾忌,说话时语速急快,声音略高,可用假声;短尾巴猴因循守旧,不懂装懂,说话时可以假想成口吃,越想讲越讲不好;老毛猴儿老态龙钟,倚老卖老,说话时慢慢吞吞,有气无力,可运用长停顿、咳嗽等技巧表达??体现这些人物对话时,要自然、真切,正确展现不同人物心理状态,不可照本宣科地“念”,也没必要手舞足蹈地“演”。

故事中,还有叙述性语言,朗读时可用表达者的本质音色,但要和人物对话有区别,并且要依据文中的内容、情感而有所变化。

拓展阅读:

诗歌是主情的文学,它有着强烈的抒情性,能最集中、精练地反映生活,充满作者浓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三分诗七分读”,朗读诗歌首先要深入理解诗歌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声断情不断,用情感连接跳跃的结构,掌握节奏,分好音步,朗读时通过感受和想象充分表现出诗歌的内在美。

相关链接: 朗读的节奏是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形成的回环往复的形式。朗读时声音的节奏必须跟所叙述内容的节奏相符合。常见的节奏类型大体有:轻快型,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用来描绘欢快、诙谐的情志。沉稳型,这种节奏语速沉缓,常用来表现庄重、肃穆的气氛和悲痛、抑郁的情感。舒缓型,这种节奏语速较缓,常用来描绘幽静的场面和美丽的景色。强疾型,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常用来表现紧张急迫的情形和抒发激越的情怀。 在实际的朗读过程中,一篇作品的节奏不一定是单一的,往往随着内容情节的变化,节奏也会相应发生改变。 语言诊所 病例:一学生上讲台给小朋友讲“小红帽”的故事:“有一天,小红帽的妈妈对她说:‘你到外婆家看看外婆去吧,路上要提防坏蛋,可别当心让狼吃掉。’??” 病因:最后一句话是病句,“别当心让狼吃掉”就是“别小心”,可以粗心大意,与妈妈原意相反。应该说:当心别让狼吃掉。 矫正:学习规范的语法,加强练习。 思考与练习 【想一想】

在幼儿诗歌的朗读中应如何把握它的节奏? 【说一说】

1.在朗读下面这篇散文时应如何体现出它的意境?

多情自古江南雨

周聪

都说雨中的江南最有味道。我的江南之行何其幸运,在蒙蒙细雨中彻底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神韵。

那些古镇好像都是为雨而设臵的,站在廊棚下,听滴滴答答的雨打在古老琉璃瓦上,打在青石板上,总有一种平平仄仄的韵律感。看柔柔的雨丝顺着屋檐串串珠儿似地洒落,淅淅沥沥地落在烟雨濛濛的河里,感觉别有一番风味。 江南的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而斜斜,绵绵而潇潇,似烟似雾,似幻似梦,为江南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诗人们是从来都不会错过这擦肩而过的灵感。雨巷诗人戴望舒的一首《雨巷》把那种梅雨时节江南小巷在雨中渺茫朦胧的感觉美渲染得淋漓尽致。

江南的雨是愁怅的。梅雨时日,绵绵的雨丝像扯不完的银线,淅淅沥沥从早到晚下个不停。这样的时候感情最容易发酵,很容易勾起人们对如烟往事的怀

恋。雨中的沈园不容错过。因为在雨中,那潮湿的忧思和惆怅,自然地会爬上心头,而那经久不衰的凄婉爱情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浮现在你的眼前。还有那座断桥,那座在梦里等了千百次的断桥,也应该去走走,去问问桥边雨中静默着依依的杨柳,它会跟你讲一个永不褪色的情感故事。

江南的雨是柔和的。像一种淡淡的香气,不断弥散开来,直到天变得柔和了,人也变得平和了,做起事来也心平气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女孩在雨的滋润下,变得柔声细语,美丽动人。真的,有时你会感觉,雨中的江南像极了江南的女子,淡雅而不失芬芳,带着雨的晶莹和剔透,静静地走入你的心里。 江南的雨是轻盈淡雅的。?润物细无声?,你放眼看去,整个天地笼在袅袅的烟雾里,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江南的雨,像极了江南的山水,是淡淡的,清清的,当柔柔细雨飘过江南古朴的小镇,小镇便有了一种古典的忧郁,美得让你心动。

江南的雨是充满灵性的。当你泛舟西湖上,望着舱外烟雨迷濛的景象,体会?山色空濛雨亦奇?味道时,即使你不是诗人,也会被这诗意的景象感染,因为空灵的天幕,无垠的湖面,缠绵的烟柳,都如诗如画。你的心灵会在这当中得到净化。

江南的雨,如梦,如诗,如歌,如韵!

江南的雨是婉约的雨。江南雨的精魂,在唐诗宋词的意境里。

2.下面的这首诗该如何朗读,才能体现出大地母亲的宽容、慈爱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大地的话

佚名

假如你是种子,

请到我的怀里睡。 这里有新鲜的空气, 软绵绵的被,

你可以生根,发芽, 开花,叶蕊,

让枝头的果子一串串地往下坠。

假如你是飞鸟, 任你在我胸前飞。 这里有高远的天空, 落脚的大树, 清洁的湖水, 可口的野味。

你可以在枝头筑巢, 在晨光中相会,

不论你唱什么歌, 我总觉得很清脆。

即使你是小草,

我也给你一定的地位。 不论谁把你驱赶, 把你踏碎或燃成灰, 你的根和籽粒, 总藏在我的体内。

等严冬过去春风一吹, 你将织成一片绿纱, 送给大自然一床绿被。 啊,大地是我, 我是大地,

一切有生命的精灵, 都是我的宝贝, 一切宝藏, 都在我的体内

【试一试】

按照后面的朗读指导,练习朗读下面的作品 1. 大萝卜(阿〃托尔斯泰) 一个老头种下了萝卜,对它说:

?长大吧,长大吧,萝卜啊,长得甜啊!长大吧,长大吧,萝卜啊,长得结实啊!?

萝卜长出来了,长得又甜,又结实大得了不得。 老头儿就拔了拔萝卜:他拔了又拔,拔不出来。 老头儿把老婆儿叫来。

老婆儿拉老头儿, 老头儿啊拔萝卜——

他们拔了又拔,拔不出来。 老婆儿把孙女儿叫来。

孙女儿接老婆儿, 老婆儿接老头儿, 老头儿啊拔萝卜——

他们拔了又拔,拔不出来。 孙女儿把小狗儿叫来。

小狗儿拉孙女儿, 孙女儿拉老婆儿, 老婆儿拉老头儿, 老头儿啊拔萝卜——

他们拔了又拔,拔不出来。 小狗儿把小猫儿叫来。

小猫儿拉小狗儿, 小狗儿拉孙女儿, 孙女儿拉老婆儿, 老婆儿拉老头儿, 老头儿啊拔萝卜——

他们拔了又拔,拔不出来, 小猫儿把小耗子儿叫来。

小耗子儿拉小猫儿, 小猫儿拉小狗儿, 小狗儿拉孙女儿, 孙女儿拉老婆儿, 老婆儿拉老头儿, 老头儿啊拔萝卜——

他们拔了又拔——把萝卜拔出来了。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大伙儿一块儿拔萝卜的故事,体现了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故事情节简单通俗,朗读时语调应舒缓,语气温和。

这篇文章儿化字很多,全篇共47个,朗读时要求有变化,不可同一化,否则显得重复枯燥并失去了韵律,因为儿化韵母的音变往往不是简单地在韵母后加上一个卷舌动作,而是伴随脱落、增音、更换和同化等现象,朗读时应注意其表达规律。

全篇围绕萝卜展开。开始是种萝卜,接下来是拔萝卜,拔萝卜是重点,所以在朗读时也应该重点把握。

此外,朗读时伴随有声语气的表达,可以加上一些手势和动作,更能形象地表现。如“孙女儿接老婆儿??”可以将手往前伸,做出拉人的动作;“老头儿啊拔萝卜”应将手伸出做出拉的动作。

2. 一句话(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首诗写于20世纪20年代,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怀的结晶。诗歌节奏紧凑,气势阔大。朗读时宜用高亢激昂的基调去朗读。

朗诵时,不要急于开口,也不要一上来就以比较快的语速进行。“有一句话”四各字可以缓慢而字字有力地表达出来,其后作一个较长的停顿,然后再加快语速将语意推进。

另外要善于蓄势,为了将那一句霹雳般的话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可以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段。

【读一读】

朗读下面的幼儿散文,注意表现作品的优美意境。

花的沐浴

郭风 草地上有百里香、铺地锦、野菊和蒲公英。

有一天,天下雨了。小雨点敲打着野外的树木,在繁密的树叶上敲出声音来了,好像我们学校里摇铃一样:叮当!叮当!

于是,一群小野花走出来了,百里香、铺地锦、野菊和蒲公英们,一听见这雨声,都走出来了。它们好像在幼儿园里一样,排成小队,走出树林,到这草地上,站在雨中……

它们要在那里沐浴-----

小雨点为她们从头淋下,她们口里轻轻地唱着歌。有时抖抖身子,让水点落下去;

小雨点为他们从头淋下,她们口里轻轻地唱着歌。她们摇摆着身子,用绿色的浴巾洗擦自己的头发和身子……

接着雨停止了。她们的沐浴也停止了。这时,阳光照在草地上,草地上一片光明,那些小野花们显得多么美丽!她们沐浴过了,全身发出香味儿。

【练一练】

朗读故事《会打喷嚏的帽子》,注意表现出故事中不同耗子的个性特征。 魔术团里,有一位老爷爷,老爷爷有一顶奇怪的帽子。他朝帽子吹一口气,里面就会变出许多好吃的东西来,有糖果、蛋糕,还有苹果…… ?嗨!把这顶奇怪的帽子偷来,该有多好!?

这话谁说的?嗯,是几只耗子说的。晚上,它们就悄悄地溜到老爷爷家里去了。老爷爷正睡着呢,那顶奇怪的帽子,没放在柜子里,也没放在箱子里。在哪里呢?就盖在老爷爷的脸上。

?好啦,我看还是叫小耗子偷最合适,他个子小,脚步又轻。?大耗子挤挤小眼睛说。

?吱……?小耗子害怕地尖叫起来,?我不去!我怕‘呼噜’,你们没听见,奇怪的帽子里藏着一个呼噜,它叫起来,地板窗户都会动的,吓人!

可不是,老爷爷在打呼噜,呼噜呼噜,像打雷似的。大耗子叫黑耗子去偷,黑耗子不敢;叫灰耗子偷,灰耗子也不敢;反正叫谁去偷,谁都说?不敢?。 大耗子生气了,摸摸长胡子说:

?好啦!好啦!都是胆小鬼,你们不去,我去。等会儿,我偷来了帽子,变出许多好吃的东西来,你们可别流口水。?

话是这么说,其实,大耗子心里也挺害怕,它一步一抬头,防着帽子里的那个呼噜突然钻出来咬它。也真巧,它刚走到老爷爷床跟前的时候,呼噜不响了。这下,大耗子可得意啦,原来呼噜怕我呀!它轻轻一跳,跳上了床,爬到老爷爷的枕头旁边,用尖鼻子闻了闻那顶帽子,啧啧,好香哟,有糖果的味儿,蛋糕的味儿……快!快!它把尾巴伸到帽子底下去,想用尾巴把帽子顶起来……咦,这是怎么啦?尾巴伸到一个小窟窿里去了……哎呀,什么小窟窿,是老爷爷的鼻孔啊!

?阿嚏——?老爷爷觉得鼻孔痒痒的,打了个大大的喷嚏,吓得大耗子连滚带爬,一口气跑到门口,对它的伙伴说:?快跑,快跑!?

耗子们闹不清是怎么回事,跟着它跑啊,跑出好远,才停下来。它们问大耗子:?这是怎么回事啦?你偷来的帽子呢??

大耗子说:?帽子里藏着一个阿嚏,这个阿嚏可比呼噜厉害多了。你一碰它,它就轰你一炮,要不是我跑得快,差点儿给炸死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iy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