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一)含答

更新时间:2023-04-06 02: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部编版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试卷

历史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4.考试范围:第1-8课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的题词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底座上的十幅浮雕(如金田起义、武昌起义、南昌起义、胜利渡长江等),反映的史实见证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建立此碑的意义在于

1/ 20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缅怀革命先烈,传承英雄精神,珍惜美好生活

D.宣告中华民族以独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它“展示了一副宏伟的建设蓝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它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这里的“它”是指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3.周恩来总理曾郑重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历时3年与邻国并肩战斗的胜利,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这表明这场战斗

A.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B.保证了新中国土改的顺利进行

C.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D.为新政权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4.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人物是

①黄继光②董存瑞③邱少云④杨靖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952年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

A.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农民走上了体化道路

C.农村停产革命

D.农村实行“大包干”

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的是

A.抗美援朝B.实施一五计划

2/ 20

C.镇压反革命D.土地改革

7.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我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下列表述中,不属于政治意义的是

A.彻底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D.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8.“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这段材料旨在强调土地改革

A.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加速了农村城镇化D.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9.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见证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下列文件属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0.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值平均年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这种增长速度A.“一五”计划的实施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D.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11.1953 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以下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②修建青藏、新藏等公路

③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国人民多年以来的追求。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13.中国共产党推行的哪项措施,使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3/ 20

A.土地改革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1953~1956年,我国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的重要原因是

A.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按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

C.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D.一些领导人片面强调公有化的作用

15.2014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他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要学习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他”指的是

A.雷锋B.王进喜C.邓稼先D.焦裕禄

16.导致下图中B到C段历史现象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实施“一五”计划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7.人民公社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B.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C.政社合一不利于经营管理D.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18.历史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请你为邓小平拟一份发言提纲。刘辉同学所拟提纲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B.阶级斗争要常抓不懈

C.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D.实行改革开放

19.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由此反映出的邓小平思想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 20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0.“凡历史上重大社会变革,都有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作为其理论先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理论先声是

A.“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

B.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C.《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1.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

A.中共七大的召开B.中共八大的召开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22.从1979年到1987年,我国粮食产量年均增加1084万吨,棉花平均每年增产17万吨,油料、水果、牲畜等农牧产品的产量1986年比1978年翻了一番。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大跃进”运动的推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23.中共十四大以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大批典型企业。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实行自由资本主义

24.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D.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25.“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B.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

C.运用市场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D.发挥计划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5/ 20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0分。请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从此,中国人民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材料二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

(2)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为把第二种梦想变为现实采取了怎样的举措?(2分)

材料三杨凯在《中国梦的方位》中说:“洋务派、改良派、立宪派、国民党、共产党……一路走到1949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

(3)“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的依据是什么?它有何世界影响?(4分)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生产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现状?(2分)

(2)为改变上述现状,我国政府作出了什么决定?这一决定中发展的重点是什么?(4分)

材料三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6/ 20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主要重工业部门分布在哪里?试举一例说明。(4分)(4)“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说明了什么?(4分)

28.(12分)李明对书上的二幅图片(如图)感到十分不解:自己家种的水稻没有大人高、萝卜没有脸盆大,为什么图画上的水稻高耸入云、萝卜硕大赛驴?这究竟是不是真实的现象?

请你进行学习探究,回答问题。

(1)“水稻比天高”、“萝卜比驴大”的情况发生在什么历史时期?(2分)

(2)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对经济建设造成什么影响?(4分)

(3)它给我们留下什么历史教训?(6分)

29.(14分)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是哪年召开的?(4分)

(2)图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它与图一有怎样的联系?(4分)

7/ 20

(3)图片一这次会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历史性决策?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6分)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的题词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底座上的十幅浮雕(如金田起义、武昌起义、南昌起义、胜利渡长江等),反映的史实见证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建立此碑的意义在于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缅怀革命先烈,传承英雄精神,珍惜美好生活

D.宣告中华民族以独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召开,为了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憧憬和缅怀,决定在天安门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立此碑的意义在于缅怀革命先烈,传承英雄精神,珍惜美好生活,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它“展示了一副宏伟的建设蓝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它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这里的“它”是指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规定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

8/ 20

国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3.周恩来总理曾郑重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历时3年与邻国并肩战斗的胜利,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这表明这场战斗

A.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B.保证了新中国土改的顺利进行

C.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D.为新政权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50——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抗美援朝的胜利,空前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经济建设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选项中D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4.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人物是

①黄继光②董存瑞③邱少云④杨靖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最可爱的人”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抗美援朝的历史事件。在抗美援朝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是黄继光和邱少云。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5.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952年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

A.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农民走上了体化道路

C.农村停产革命

D.农村实行“大包干”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

9/ 20

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因此,1952年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农民得到了土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A项符合题意;BC两项都没有涉及分地内容;D项的时间是1978年,与题干“1952年”时间不符。由此可知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的是

A.抗美援朝B.实施一五计划

C.镇压反革命D.土地改革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巩固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选项D符合题意;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新生政权,为工业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排除A;一五计划是我国工业化建设的起步,排除B;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它保护了人民的根本权益,粉碎了反动势力颠覆人民政权的阴谋诡计为党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巩固了国家的政权,排除C。故选D。

7.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我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下列表述中,不属于政治意义的是

A.彻底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D.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属于经济意义,故C符合题意;彻底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属于政治意义,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8.“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这段材料旨在强调土地改革

A.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加速了农村城镇化D.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的“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总之,

10/ 20

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都是土地改革的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属于政治方面的意义,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加速了农村城镇化和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土地改革无关,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见证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下列文件属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答案】B

【解析】为了适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需要,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并保障了国家性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符合题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1949

年颁布,A排除;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不是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D排除。故选择B。

10.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值平均年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这种增长速度A.“一五”计划的实施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D.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答案】A

【解析】根据“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值平均年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可知,材料反映工业值增长速度快,超过了农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中国实施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A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是从1958年开始,B排除;“大跃进”运动的掀起是从1958年开始,C排除;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与材料反映的工业值发展迅速无关,D排除。故选择A。

11.1953 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以下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②修建青藏、新藏等公路

③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11/ 20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于1957年超额完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修建青藏、新藏等公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①②④符合题意;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的政策,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国人民多年以来的追求。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答案】C

【解析】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符合题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A排除;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B排除;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D排除。故选择C。

13.中国共产党推行的哪项措施,使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A.土地改革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对农业改造的方式是引导农民、手工业者加入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1956年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农村基本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B。土地改革废除地主的土地所有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没有改变所有制,公有化的程度变得更高,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拥有的是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改变所有制,D 项错误。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4.1953~1956年,我国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的重要原因是

A.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按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

C.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D.一些领导人片面强调公有化的作用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后,我国的农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分散、

12/ 20

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我国在农村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C符合题意;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已经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A排除;我国进行三大改造不是按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B排除;一些领导人片面强调公有化的作用不是我国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的重要原因,D排除。故选择C。

15.2014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他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要学习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他”指的是

A.雷锋B.王进喜C.邓稼先D.焦裕禄

【答案】D

【解析】“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模范人物是焦裕禄,因为他在20世纪60年代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时,带领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治理自然灾害,使兰考县贫穷的面貌得到改善,这时他明知自己患了癌症,但仍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D 符合题意;雷锋助人为乐,A排除;王进喜是大庆石油工人,被称为“铁人”,B排除;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C排除。故选择D。

16.导致下图中B到C段历史现象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实施“一五”计划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示意图可知,从1958---1960年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持续下降。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1958年成为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破坏了我国的生产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给党和国家造成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故C符合题意;1953—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A排除;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排除;1966—1976年是我国十年文革时期,D排除。故选C。

13/ 20

【点睛】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逐一分析各选项。

17.人民公社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B.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C.政社合一不利于经营管理D.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我国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征是“一大二公”,这种做法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造成灾难性后果,故A是其根本原因,B、C、D是具体原因。故选A项。18.历史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请你为邓小平拟一份发言提纲。刘辉同学所拟提纲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B.阶级斗争要常抓不懈

C.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D.实行改革开放

【答案】B

【解析】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B符合题意;ACD项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排除。故选择B。

【点睛】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19.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由此反映出的邓小平思想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答案】D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了邓小平认为“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而与之相反的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此,从邓小平的这段话可以看出,邓小平是在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而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些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指引下开展的,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20.“凡历史上重大社会变革,都有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作为其理论先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

14/ 20

理论先声是

A.“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

B.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C.《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77年,“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了人们的不满,1978年,思想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故B符合题意;“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背景,故A 不合题意;《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题干无关,故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21.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

A.中共七大的召开B.中共八大的召开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彻底结束了左倾错误,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转折,C符合题意;中共七大是在1945年召开,A排除;中共八大的召开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B排除;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D排除。故选择C。

22.从1979年到1987年,我国粮食产量年均增加1084万吨,棉花平均每年增产17万吨,油料、水果、牲畜等农牧产品的产量1986年比1978年翻了一番。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大跃进”运动的推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农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符合题意;1953-1956年进行的三大改造对农业的

15/ 20

改造方法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A排除;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导致了经济困难,BC排除。故选择D。

23.中共十四大以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大批典型企业。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实行自由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结合题干中出现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可以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符合题意;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与题干内容不符,A排除;题干没有体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排除;我国没有实行自由资本主义,D排除。故选择B。

24.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D.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也是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的观点,A符合题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改革的内容,B排除;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是改革的内容,C排除;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不是改革的本质,D排除。故选择A。25.“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B.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

C.运用市场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D.发挥计划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故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运用市场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表述正确,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6/ 20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0分。请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从此,中国人民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材料二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

(2)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为把第二种梦想变为现实采取了怎样的举措?(2分)

材料三杨凯在《中国梦的方位》中说:“洋务派、改良派、立宪派、国民党、共产党……一路走到1949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

(3)“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的依据是什么?它有何世界影响?(4分)

【答案】(1)开国大典;人民开始当家作主

(2)实行土地改革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解析】(1)根据图片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从此,中国人民成为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开始当家作主。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为把第二种梦想变为现实,实施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3)根据材料内容“一路走到1949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可知,“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17/ 20

立,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言之有理即可。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生产总值中只占

35.5%。

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现状?(2分)

(2)为改变上述现状,我国政府作出了什么决定?这一决定中发展的重点是什么?(4分)

材料三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主要重工业部门分布在哪里?试举一例说明。(4分)(4)“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说明了什么?(4分)

【答案】(1)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2)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3)东北。

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沈阳机床厂。

(4)说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解析】(1)据材料一“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和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可知,

18/ 20

这反映了我国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五”期间主要重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一五计划任务超额完成,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实行的一五计划。

28.(12分)李明对书上的二幅图片(如图)感到十分不解:自己家种的水稻没有大人高、萝卜没有脸盆大,为什么图画上的水稻高耸入云、萝卜硕大赛驴?这究竟是不是真实的现象?

请你进行学习探究,回答问题。

(1)“水稻比天高”、“萝卜比驴大”的情况发生在什么历史时期?(2分)

(2)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对经济建设造成什么影响?(4分)

(3)它给我们留下什么历史教训?(6分)

【答案】(1)大跃进时期(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2)浮夸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破坏,经济建设变成数据游戏,造成我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答对其中两点即可,言之有理适当给分)

(3)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更不能弄虚作假,玩数字游戏。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水稻比天高”、“萝卜比驴大”的情况发生在大跃进时期。(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水稻比天高”、“萝卜比驴大”的情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浮夸风现象盛行;大跃进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建设变成数据游戏,造成我国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

19/ 20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更不能弄虚作假,玩数字游戏等等。

29.(14分)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是哪年召开的?(4分)

(2)图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它与图一有怎样的联系?(4分)

(3)图片一这次会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历史性决策?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6分)

【答案】(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2)1978年的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工作重心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

【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一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第二问依据

所学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第一问依据材料天堂可知,图二是1978年的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78年,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冲破了个人的崇拜,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20/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if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