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26003_姜昆_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浅谈科学发展观

更新时间:2024-06-11 16: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自然辨证法的角度浅谈科学发展观

20926003 姜昆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本文从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社会观这三个角度出发,分析论证了科学发展观和自然辩证法之间的关系,来全面掌握和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从而更好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关键字: 科学发展观、自然辩证法、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社会观

一、科学发展观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主席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高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五大协调发展战略”,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

十七大报告更重申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和重要性, 进一步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树立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更加深入。[2]

二、科学发展观和自然辨证法的关系

要真正深入贯彻落实学习科学发展观,就迫切需要繁荣与发展‘以人为研究对象’、‘以人与自然、社会及经济的关系为研究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与相互融合的、广阔的研究领域,它是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一门基础理论。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在科学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为合理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

服务的。[3]

(1)在自然观方面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始终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贯穿其研究全过程的中心线索。它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这一关系中的客体的自然界,作为这一关系中的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科学与技术。它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问题,探讨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探讨了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途径。它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恩格斯对此作了多次说明,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4]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片面强调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忽略了自然,对自然进行了无限制的、掠夺式的开发,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自然环境的恶化,生态系统的破坏,严重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以下两方面的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人的全面发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要十分注意考虑自然的发展,节约资源,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二是要处理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人们要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不是人能随心所欲的,必须以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基础。[3]

因此,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必然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在科学技术观方面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非常关注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它指出,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生产力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劳动工具的进步,而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集中反映,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文化的更新,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推动着哲学观点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推动着政治文明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发展,同时社会条件又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人类世界不断的发展之中,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之中,科学技术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演变中,不仅作为物质生产力也作为精神生产力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着最终意义上的决定作用。

近代以来的整个经济社会和社会发展史,都表明了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推动了世界范围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世界带来了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严重困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5]

(3)在社会观方面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不断张扬人的主体性,扩大人的自由度;又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它把社会发展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要求全面兼顾到系统工程的各个要素;认为社会系统本身就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大系统,只有坚持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推进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的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后代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要求。所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自然辩证法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6]

三 、总结

科学发展观是面对全球化大趋势和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为解决社会发展实践中的新问题而提出的新的科学理论。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要坚持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思考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来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真正发挥科学发展观在发展实践中的重要指导作用,从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参考文献:

[ 1 ] 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10.14.

[ 2 ]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人民日报, 2007.10.16.

[ 3 ] 杨艳春. 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照.哲学当代视野. 2008.07. 0018-04.

[ 4]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7.

[ 5 ] 许为安等。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9.

[ 6 ] 程逖.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2 .(06).0003-0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hr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