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研究
更新时间:2024-01-11 11:4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重庆钢铁组织结构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印度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研究
戴朝敏 , 史忠良
(江西财经大学 产业经济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13 )
[摘要] 中国和印度的钢铁产业组织结构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发现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两国处于工业化的不同发展阶段,钢铁市场规模和钢铁产业管理体制不相同。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工业化进程推动的钢铁市场需求规模和钢铁产业管理体制的变化是影响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钢铁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市场规模;产业管理体制
[作者简介]戴朝敏,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研究; 史忠良,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和印度是当今世界人口最多、发展最快的两个新兴发展国家,也是未来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发展初期都制定并实施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战略,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印度逐步转向了知识密集型的、以高新技术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非传统工业化模式,而中国依然坚持劳动密集型的、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传统工业化模式。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和工业化模式直接影响到两国工业化进程,造成两国钢铁消费市场规模和钢铁产业管理体制的相应调整,进而成为影响两国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一、中印工业化发展模式比较
工业化的核心表现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遵循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规律,按照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最终到“三、二、一”的结构演进路径进行工业化。在这种传统的工业化模式指导下,中国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在工业化初、中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78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仅为6.6,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前半阶段;2002年中国工业化综合指数达到33,标志我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到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上升至50,中国整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中国工业改革开放30年》,第22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工业化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民收入迅速提高,从而使我国的钢铁生产和钢铁消费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钢铁产量和消费量高居世界第一,2008年钢材产量达5.8488亿吨,钢材表观消费量(国内产量+进口量-出口量)达5.41081亿吨,中国已经成为钢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钢铁产业的发展在工业化前期主要侧重扩大产量规模,低端产品产能大量扩张,重复建设严重,高端钢材产品依赖进口,产业集中度不断降低,钢铁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不合理,这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遇到的发展瓶颈。因此,中国未来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要求不断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国内钢铁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高级化。
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不同,印度在后期放弃了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方式,采用的是从“一、三、二”到“三、一、二”再到“三、二、一”,跳过了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阶段而大力发展以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仓储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
从1950年以来印度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产值比重始终高于第二产业,且差距越拉越大,这严重地制约着印度钢铁的产量规模和消费规模。印度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钢铁产量增长迅速,但与中国相比产量水平仍然非常低,2009年的粗钢产量为5660.8万吨,仅相当于中国产量的1/10左右。由于国内的第二产业和钢铁消费行业没能发展起来,印度的钢铁产业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产量的50%左右出口到国外,国内钢铁消费水平低且增长缓慢。
从表1可以看到,印度的人均钢铁消费量大大低于中国和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增长缓慢。2008年印度的人均钢铁消费量仅47千克,中国为340.5千克,世界平均水平为211.7千克,发达国家达到400千克。因此,未来进一步的工业化要求印度通过发展第二产业提高国民收入,加强对钢铁上下游的投资,促进钢铁消费行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仓储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从生产和需求两方面推动印度钢铁产业扩大生产规模,拉动印度钢铁产量的增长。近年来印度政府也看到了这个问题,提出要大力发展工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拉动印度钢铁产业的产量规模。
表1 1999—2008年中印人均钢铁(粗钢)表观消费量
单位:千克 1999 中国 印度 世界 注:钢铁表观消费量=国内产量+进口量-出口量
数据来源:国际钢铁协会:钢铁统计年鉴(2009),www.worldsteel.com.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由于中印处于工业化的不同发展阶段,钢铁市场规模存在较大差距,而钢铁市场规模不同是导致中印两国钢铁产业组织结构差异的重要因素。钢铁市场规模的大小决定可容纳的企业数量和产能规模,决定企业对生产技术的选择,因为不同的生产技术最小有效规模不同,联合钢铁企业的最小有效规模远远大于短流程炼钢企业,高炉-转炉工艺的最小有效规模远远大于直接还原炉-电炉工艺,要利用规模经济,提高产能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就必须根据市场规模选择适当的技术和工艺。
二、中印钢铁产业管理体制调整比较
除了市场规模,钢铁产业管理体制也是影响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中国钢铁行业政府管理体制与印度相比更加分散。在中国钢铁行业,1970年部分钢铁企业管理权限下放地方政府,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冶金工业部,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设冶金工业局对钢铁行业实行管理,此后,钢铁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经历了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到国家发改委再到现在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对钢铁行业及企业的直接管理逐渐放松。
从横向来看,中国钢铁行业的国家行政管理职能广泛分布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委员会、商务部、财政部等部门,在推行产业政策时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才能很好地实现;从纵向来看,中央将一些钢铁企业的财税关系和人事关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108.1 108.8 133.6 160.2 200.2 221.2 277.1 299.4 333.0 340.5 30.2 30.0 30.5 32.8 32.3 36.5 39.5 44.3 49.4 47.0 140.4 149.6 149.6 157.6 166.3 179.5 190.0 205.1 217.0 211.7
系下放到地方政府,在某些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激励的不相容导致中央部门制定的钢铁产业政策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执行,地方政府对当地银行机构、国土局等部门的影响使得对落后产能限制贷款、不予批地等调控措施得不到实施。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改革不彻底,特别是地方政府由于财税关系、干部考核机制等体制问题与当地钢铁企业形成了过于紧密的利益关系,加上其较强的横向部门干预能力,使其有动力也有能力违反中央的调控政策。
而印度的渐进式体制改革比中国晚了十几年,目前仍保有钢铁部作为钢铁行业的专业管理部门,虽然钢铁部的职能有所转变,但在很多方面仍采用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管理权限相对集中。
由于中印钢铁产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的主要矛盾就不一样,因此两国旨在促进本国钢铁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也就不一样。目前,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总量问题转向了结构问题,特别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亟待调整,因此近年来中国钢铁产业相关政策将重点放在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上;而印度目前仍然是钢铁净进口国,国内产量的增长速度跟不上市场规模扩大的速度,目前和将来最大的任务是扩大钢铁产能,因此其在2005年推出的国家钢铁政策更多地将重点放在扩大产量上,其目标主要也是产量扩张目标。
与印度相比,中国国有企业在钢铁产业中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印度,这有利于中国政府的调控和产业政策的贯彻实施。但由于中国钢铁产业行政管理体制与印度相比更加分散,导致中央政府制定的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政策没有得到自上而下各部门很好地配合和实施,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更差、效率也更低。
行业管理体制是导致两国钢铁产业结构特别是产业集中度差异的重要因素,未来随着中国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必然使钢铁产业组织结构更加合理,印度也将经历钢铁产业集中度下降、结构性矛盾加剧这一阶段。随着钢铁行业政府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市场机制的发展,钢铁行业集中度将经历以下阶段:
阶段一:政府管制下的集中(计划体制下的集中); 阶段二:转轨时期的分散;
体制转轨,政府角色转变,逐步退出对钢铁行业的直接管理,让由市场主导钢铁行业发展。体制改革未彻底时,政府对行业的直接专业化管理撤销,管理权限分散,而市场机制尚未成熟,造成管理缺位,企业盲目发展。
阶段三:市场机制主导下的集中。
体制改革完成,政府宏观管理能力增强,市场调控机制发育健全,优胜劣汰,强者越强弱者出局。
中国目前已处于阶段二,而印度还处于阶段一向阶段二渐进式转变的进程中,所以钢铁产业集中度有所差异。当然,这种判断还是基于主观和整体上的,也并不说明印度钢铁行业管理体制的所有方面都落后于中国,比如,印度对外资进入国内钢铁行业管制较松,自动批准的外资股权上限比例已提升至100%,即外资可以在印度独资设立钢铁企业,而中国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规定原则上外资不能控股,此外还有诸多限制,构成中国钢铁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三、中印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比较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钢铁产业组织结构的形成与演变主要受市场环境(特别是市场规模)、政府管理体制和产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尽管中印两国的钢铁产业目前的增长速度都非常快,但由于经济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的不同,两国钢铁产业组织结构及其调整存在较大差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水平经历了由集中到分散的过程,当前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最重要的任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提高产业集中度。
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控制着稀缺的生产资料,完全主导了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投资,到1956年完成了对私营钢铁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和公私合营成分在钢铁行业总产值中占99.6%。这一时期钢铁企业数量较少,行业集中度非常高,但大多数钢铁企业规模小,达不到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从而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
表2 1988~2008年中国钢铁产业的规模分布及产业集中度(按粗钢产量) 全国粗钢总产 年份 量及其增长率 产量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5943 6159 6635 7100 8094 8956 9261 9536 10123.68 10891.10 11559 12426 12850 15163.4 18236.6 22233.6 28291.1 35324 41914.9 48928.8 50091.53 增长5.6 3.6 7.7 7 14 10.6 3.4 3 6.2 7.6 6.1 7.5 3.4 18 20.3 21.9 27.2 24.9 18.7 16.7 2.4 总数量 钢铁企业数量 企业数量 (粗钢产量>500万吨) 1478 1550 1589 1637 1744 1667 1669 1639 1495 1516 1078 1042 2997 3176 3333 4119 4992 6649 6999 7161 8012 1 1 1 1 3 4 4 4 4 4 4 4 4 4 8 13 15 18 21 23 23 企业数量(粗钢产量>800万吨) 1 0 0 0 1 1 2 3 1 3 2 2 3 3 3 4 5 10 10 14 12 33.23 32.35 31.16 31.02 31.70 31.00 31.27 31.23 29.22 28.43 33.27 31.26 32.09 28.53 24.84 20.98 18.52 17.90 16.92 19.98 23.93 — — — — 44 42 42 43 41 40 40 38 44 41 37 32.46 28.63 29.60 27.97 32.11 36.92 CR4 CR8 产业集中度 (单位:%) (万吨) 率(%) 注:CR4/CR8表示前4大/8大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和占全国粗钢总产量的比例;
“钢铁企业总数量”表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钢铁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单位数,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获取。
数据来源:1988—2004年CR4数据来源于Sun,P.2007.Is the state-led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effective in transition China? Evidence from the steel sector,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p606;1988-2008年全国粗钢产量和增长率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数据库;1992-2002年CR8来自于刘玉:《谈我国钢铁工业集中度》,《冶金管理》2004年第6期;2003-2008年产业集中度CR4和CR8指标数据由作者根据国际钢铁协会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1978年改革开放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政府逐渐放松对钢铁行业的管制,逐步扩大国有钢铁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逐步放松对钢铁产品分销和定价的管制,中国钢铁工业迎来快速发展时期,钢材和生铁的产量与表观消费量每10年翻一番。
随着中国钢铁行业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钢铁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产能越来越分散,产业集中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2)。1988年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共有1478家,到2008年增至8012家。1988年前四大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粗钢总产量的33.23%,到1997年降至28.43%。1997年召开的全国冶金工业会议提出将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作为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随后1998年CR4提升至33.27%,但 1999年后又开始下降,到2005年降至18.05%。2005年国务院颁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推动钢铁企业进行战略重组,优化钢铁产业组织结构。此后,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企业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和调整产业组织结构的政策措施,2008年还颁布《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着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在一系列旨在促进结构调整和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国内钢铁行业拉开了大规模并购重组的序幕,导致2006年以来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CR4由2006年的16.92%上升至2008年的23.93%,但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提升速度仍然缓慢,集中度水平仍然很低。
自改革开放以来,产量规模达到规模经济水平的钢铁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从表2可以看到,达到最佳经济规模(年产钢800万吨以上)的企业在1988年只有一家,到2008年增至12家,特别是在2005年国家出台《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后,当年达到最佳经济规模的企业数量由上年的5家翻了一倍至10家。可见,产业政策已初见成效。
印度的钢铁生产者可以划分为两类:
第一类,主要生产者(Main Producers)。这类生产者是高度后向一体化的联合钢铁企业,年钢铁产能大于300万吨。主要包括印度钢铁管理局(SAIL)、塔塔钢铁公司(TISCO)和RINL。
第二类,第二层次生产者(Secondary Producers)。这类生产者采用多元化的炼钢工艺,既包括埃萨尔钢铁公司(Essar Steel)、京德勒西南钢铁(JSW Steel)、金达尔钢铁电力公司(Jindal Steel and Power)和伊斯帕特工业公司(Ispat Industries Limited)等年粗钢产能在50万吨以上的大型电弧炉或感应炉炼钢企业,又包括数量众多、采用较小产能的电弧炉、感应炉或其它生产工艺、年产能小于50万吨的其它小生产者。
在印度1991年经济改革时,主要生产者成品碳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5.5%,第二层次生产者仅占14.5%。在经济改革后的第二年,由于采取了取消对私营企业大规模新增产能的限制等等钢铁行业改革措施,大量私营小企业进入钢铁行业,第二层次生产者的成品碳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份额由14.5%大幅度上升至44.7%。随后主要生产者所占份额逐年下降,
同时第二层次生产者所占份额逐年上升。1995年第二层次生产者所占份额超过主要生产者,达50.6%。到2009年,第二层次生产者成品碳钢产量增至3522.477万吨,占印度总产量的份额高达73.21%,而主要生产者仅占26.79%。因此可以看出,随着钢铁产量规模和需求规模的上升,印度几大主要生产者的钢材产量份额呈持续下降趋势,而大量后期成长起来的小生产者的钢材产量迅速增长,产业集中度势必持续下降。
在1990年,国营企业印度钢铁管理局(SAIL)占印度国内将近50%的市场份额,第二大钢铁企业是民营的塔塔钢铁公司(TISCO),占14%的市场份额,其他几大钢铁企业各自所占份额都低于3%,前四大钢铁企业市场份额CR4约为63%。从1990年到1997年,印度钢铁管理局的市场份额持续迅速下降,降至26%左右,1998年和1999年有所回升,随后几年除了2003年外都呈下降趋势。塔塔钢铁公司和其它几大钢铁企业的市场份额基本停滞不变,印度钢铁管理局让出的市场份额被大量快速成长起来的小企业挤占了。
表3 2003—2009年印度粗钢产量及其分布
单位:万吨 印度钢铁管理局(SAIL) RINL 京德勒西南钢铁 埃萨尔钢铁公司 伊斯帕特工业公司 金达尔钢铁电力公司 劳埃德钢铁有限公司 金达尔不锈钢公司 全国粗钢总产量 产业集中度(%) CR8 66.99 62.71 64.07 62.92 62.10 55.97 60.26 注:CR4/CR8表示前4大/8大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和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
数据来源:根据印度钢铁部2008年和2009年年报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出,http://steel.nic.in/。
表3显示,自2003年到2009年,印度粗钢产量持续增长,各个主要的钢铁生产企业的粗钢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虽然产业集中度仍处于较高水平,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003年前四大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6.42%,此后除了2005年有所回升外,其他几年(不含2009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到2008年前四大钢铁企业的产量份额已降至43.83%。
由图1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印度的钢铁产业集中度大大高于中国,2008年中国前八大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36.92%,而印度仅前四大企业的粗钢产量份额CR4就高于中国的CR8,达到43.83%。但从变动趋势来看,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从2006年起呈逐年上升趋势,CR4从2006年的16.92%上升至2008年的23.93%;而印度的钢铁产业集中度除了2005年外,基本上呈逐年下降趋势,CR4由2003年的56.42%降至2008年的43.83%。
中国近几年来钢铁产业集中度的上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产业政策的推动,特别是
2003 2004 2005 1347.0 349.4 473.0 226.8 251.0 219.0 56.4 51.5 54.2 4646.0 52.10 2006 1350.6 349.7 517.4 264.3 300.6 276.1 80.3 53.7 58.5 5081.7 49.56 2007 1396.2 312.9 501.3 314.7 356.4 282.7 121.9 46.3 58.5 5385.7 47.69 2008 1340.9 296.3 564.6 321.8 334.2 220.1 145.7 46.0 47.0 5843.7 43.83 2009 (4~12月) 1017.5 230.8 486.7 381.2 259.8 195.6 146.9 38.6 39.8 4577.5 46.86 1238.5 1246.0 340.3 160.8 183.7 166.3 27.3 33.8 48.4 345.2 410.3 187.5 236.0 200.2 37.9 45.4 53.5 塔塔钢铁公司(TISCO) 422.4 3872.7 4343.7 56.42 51.51 CR4
2005年颁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为以后对钢铁产业的政策制订和政府调控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将结构调整作为今后钢铁产业的发展重点,特别提到要通过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减少钢铁企业数量,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并提出了到2010年前十大钢铁企业钢产量占全国50%、2020年进一步提升至70%以上的目标。在该政策的指引下,随后几年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组织结构调整、提高集中度的政策措施。
图1 2003—2008年中印钢铁产业集中度比较(按粗钢产量)
80.00`.00@.00 .00%0.00 0320042005200620072008中国CR4印度CR4中国CR8印度CR8 除了政
府产业政策的推动外,市场环境变化也是推动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前几年全球经济复苏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中国钢铁产业的产量规模大幅扩张,由表2可以看到,从2000~2004年中国粗钢产量呈加速增长趋势,增幅由2001年的18%上升至2004年的27.2%这一最高增速,随后增幅逐年下滑,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增长率骤降至2.4%。从增长率的这种倒U型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近年来大规模扩张产能使钢铁市场、特别是低档钢铁产品供给市场趋近饱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出口目的国的反倾销保护越来越不利于低档钢铁产品的出口,在这种供给市场竞争环境下,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被淘汰出局,使产能集中在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手中。这几年钢铁产量的大规模扩张也导致上游原料供应紧张,特别是中国紧缺的铁矿石的国际供应商凭借其垄断地位屡屡大幅提高铁矿石价格,大大压缩了中国钢铁企业的利润,这也导致不具有成本优势的钢铁企业因为亏损而退出行业市场。
印度的经济改革比中国晚了十几年,对钢铁及相关产业的市场化改革也相应地滞后于中国。在1991年经济改革之前,印度的钢铁产业被政府控制,通过产能许可制度控制新增产能,并将大规模的新增产能预留给国营企业。虽然存在一些私营钢铁企业,但这些私企面对着诸多限制,譬如不能大规模新增产能。在这种管制政策下,政府直接投资的国营大企业的产量构成了印度钢铁产量的大部分。1990年印度两大主要的国营钢铁企业印度钢铁管理局(SAIL)和RINL的产量就占印度全国产量的50%左右,其中仅印度钢铁管理局就占全国产量的48%左右,是印度最大的钢铁企业。随后因为1991年印度政府发生严重的财政收支危机,政府投资下降,并且迫使印度进行经济改革,逐步放开对钢铁产业的管制,国内钢铁消费和出口迅速增加,私营企业产能迅速扩张,特别是大量使用电弧炉和感应炉生产钢的小规模生产者进入钢铁行业,弥补了主要生产者供给不足留下的缺口,抢占了国营钢铁企业(特别是SAIL)的市场份额,导致印度钢铁产能逐步分散,产业集中度持续下降,CR4从1990年的63%左右降至2008年的43.83%。2005年印度颁布了《国家钢铁政策》,提出要使印度拥有达到世界标准的现代化、高效的钢铁产业,当年钢铁产业集中度有所回升,CR4由2004年的51.51%上升至52.10%,但政策效果没能抵消市场规模扩大的影响,从2006年起产业集中度又进一步下滑。
四、结论
1、当前中国的钢铁产业集中度远远小于印度,但从近年来中印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变化趋势来看,印度钢铁产业集中度整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自2006年以来持续回升。
印度的钢铁产业集中度近年来整体上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经济改革后印度政府对钢铁及相关产业的管理体制和钢铁管理机构职能(如JPC)进行了渐进式改革,政府逐步放松了对钢铁产业的管制,加上经济改革带来的国内钢铁市场需求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国际钢铁市场需求规模(特别是中国的钢铁需求)的扩大,必然导致印度钢铁产业集中度持续下降;而中国的钢铁产业集中度自2006年以来持续回升,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关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的一系列相关产业政策的推动,特别是2005年颁布的《钢铁产业政策》和2008年出台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国内钢铁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包括上游原料(特别是铁矿石)的相对稀缺性和供应商的垄断性推动原料价格持续上升、中低档钢铁供给市场饱和导致竞争日益激烈,这些市场因素自动地促成国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并将不具有成本和技术竞争力的企业淘汰出局。
2、工业化进程决定一国钢铁市场规模,市场规模是影响钢铁产业组织结构最为重要的因素。
一般来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钢铁市场规模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趋势,而产业集中度则与市场规模呈反方向变动。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而印度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中国钢铁市场规模远远大于印度,2008年粗钢表观消费量达4.5亿吨,是印度的9倍,因此可以容纳更多钢铁生产企业进入和扩张产能,而印度的市场规模只能容纳少数几个大规模生产的联合企业,使产能集中在少数几大钢铁企业,因此导致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较印度要低。随着两国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中国在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将出现钢铁消费需求逐步下降,市场规模萎缩的局面,而印度一旦进入高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阶段,钢铁需求将迅速上升,市场规模将迅速扩大。因此,可以预见中国和印度的钢铁市场规模将发生逆转,也将导致两国钢铁产业集中度随之发生逆转。
3、钢铁产业管理体制随着市场规模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进而影响钢铁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具体而言,市场规模越大,钢铁产业管理体制就越分散,市场力量对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作用就显得越突出而重要。
因为钢铁市场规模越大,集中的政府管理体制对钢铁产业的调控就越缺乏效率,这时就越需要依靠市场力量的作用。在工业化初期和后期阶段,政府对钢铁产业发展的介入才有效,而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必须培育出成熟的市场机制才能引导钢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在工业化初期阶段,钢铁市场规模小,政府通过集中的管理体制可以将产能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使其达到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工业化后期阶段,由于产业经历了市场萎缩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容易形成寡头垄断局面,这时需要政府适当介入进行反垄断管制。在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张,产业管理体制越来越分散,政府对钢铁产业的宏观管理效率越低,导致钢铁产业无序发展状况,只有成熟的市场机制才能阻止产业集中度过低和产业组织结构恶化,单凭中央政府的深度介入会显得无力而低效。
因此,从根本上说,工业化进程推动的钢铁市场需求规模和钢铁产业管理体制的变化是影响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史忠良.新编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中国工业改革开放30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9:新中国工业60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4]培伦.印度通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5]任佳.印度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印度发展模式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周传典.当代中国的钢铁工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7]国家经贸委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三部上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8]刘玉.谈我国钢铁工业集中度[J].《冶金管理》2004年第6期.
[9]Sun,P. Is the state-led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effective in transition China? Evidence from the steel sector[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7.
[10]Hajime SATO.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n Asian:Development and Restructuring[R]. 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 Discussion Paper NO.210,2009.
正在阅读:
印度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研究01-11
中国婚纱面料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目录) - 图文11-19
作业案01-26
小学营养餐工作计划12-16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知识点8——圆锥曲线05-18
历届英语高考真题长难句100句精选分析05-23
多彩的运动会作文700字06-22
第15章 电泳分离技术09-07
社区残疾人协会工作计划(7000字)01-17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印度
- 结构调整
- 钢铁
- 组织
- 产业
- 研究
- 2019届词语专项30题答案
- 护理安全培训资料
- 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分析
- 档案库房八防标准要求和控制措施
- 低压电动机、电加热器及电动机执行机构检查接线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DQ3.4.4
- 2013中法制药九周年颁奖晚会文案
- 吊顶工程施工工艺及验收标准
- 2018最新动产浮动抵押担保合同协议范本模板
-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认定
- 单包工施工合同
- 二十四山详解
- 河南省2012年中考英语试题(word版有答案)
- 新闻作品与案例分析答案
- 济南市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指南
- 二年级升三年级家长会讲话资料
- 企业管理手册整车厂质量手册(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图文
- 范本:2018-2019年第二学期小学综合实践工作总结
- 1号锅炉除灰渣调试措施009
- 电力系统稳考试试题
-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说数练习粤教版必修3-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