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

更新时间:2024-06-11 05: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颈椎病

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是一种综合症,又称颈椎综合症。它常见于中老年。是由于人体颈椎间盘逐渐地发生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正常生理曲线改变后刺激或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状。这类患者轻则常常感到头、颈、肩及臂麻木,重则可导致肢体酸软无力,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及瘫痪等。 颈椎病的解剖学

一、 颈椎

颈椎就是颈部脊椎。它为了支持头颅的重力,有坚强的支持力;同时,为了适应视觉、听觉和嗅觉的刺激反应,需要有较大而敏锐的可动性。颈在头和躯干之间,较为窄细,有重要组织器官密集其中,而在结构上是人体各部中较为脆弱的部位。颈椎的下部是脊柱活动度较大的部位,也是脊柱中最早出现退行性改变征象的部位。 二、 颈椎骨

颈椎骨是颈椎的骨骼。除第一、二颈椎骨外,形状均与典型的椎骨相类似。 典型的椎骨由前方的椎体和后部的椎弓构成,椎体和椎弓围成一孔。称为椎孔。椎孔相连成一管,称为椎管,容纳脊髓和神经根及其被膜。椎体是短园柱形、中部略细、上下两端膨大;前面在横径上凸隆,垂直径上略凹陷;后面在横径上凹陷,垂直径上平坦,中央部有滋养血管通过的较在的小孔。椎弓呈弓形,由一对椎弓根,一对椎板,四个关节突,二个横突和一个棘突构成。椎弓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凹陷,分别称为椎骨上切迹和椎骨下切迹,相邻椎骨的椎骨上下切迹围成一孔、称椎间孔,实际为一短管,有脊神经根,脊神经节和其被膜并有血管通过。椎板是椎弓后部呈板状的部分,相邻椎骨的椎板之间有黄韧带。棘突起椎弓后方正中,两侧椎板连结部,突向后下方,为肌肉和韧带的附着部。关节突有四个,每侧各有一个向上的关节突和一个向下的关节突,它们位于椎弓根和椎板相连的部位;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构成关节、称为椎间关节。横突每侧各一个,起自椎弓根和椎板相连结处,上、下关节突之间,突向外侧,为肌肉和韧带的附着部。

三、 颈椎骨间的连结

寰椎和枢椎间的连结有其特殊性;枢椎和其下诸椎骨之间的连结,基本上是一样的。

1

椎体借椎间盘和前、后纵韧带紧密相连结。椎间盘位于相邻椎体之间,前、后纵韧带分别位于椎体的前、后方。

前纵韧带是人体内最长的韧带,厚而宽,较坚韧。

后纵韧带较细长,虽亦坚韧,但较前纵韧带为弱,位于椎体的后方,为椎管的前壁。 在颈部脊柱、椎体的侧后方有钩椎关节,为椎间孔的前壁。钩椎关节的后方有颈脊神经根、根动静脉和窦椎神经;其侧后方有椎动脉、椎静脉和椎神经。 椎弓由椎间关节和韧带所连结。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面构成椎间关节,由薄而松驰的关节囊韧带连结起来,其内有滑膜。横突之间有横突间肌,对颈脊柱的稳定性所起的作用很小。椎板之间有黄韧带,呈扁平状,黄色,弹性大,很坚韧,是由弹力纤维组成。棘突之间有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使之相互连结。棘小韧带发育很好,形成项韧带。 四、 颈椎骨的血液循环

颈椎骨的血液循环主要来自椎间动脉。颈椎的椎间动脉多发自椎间动脉。颈椎的椎间动脉多发自椎动脉。椎间动脉一般一条,有时成对,沿脊神经根的腹侧,经椎间孔,分支进入椎管内。在椎间孔内分为三个主要分支:

(一) 脊侧支:供应硬膜,硬膜外组织、黄韧带和椎弓的血液循环。 (二) 中间支:供应神经根和其脊膜的血循环。

(三) 腹侧支:供应硬膜、硬膜外组织,韧带和椎体的血液循环。 颈椎骨的静脉血汇集于颈椎静脉丛。分为两部分。

(一) 椎内静脉丛:汇集椎骨、硬膜和硬膜外组织的静脉血,经椎间静脉的分支汇入椎间静脉,在颈部再汇入椎静脉。

(二) 椎外静脉丛:汇集椎骨及其周围组织的静脉血。 五、椎间盘

椎间盘,又称椎间纤维骨盘,是椎体间的主要连结结构,协助韧带保持椎体互相连结。自第二颈椎起,两个相邻的椎体之间都有椎间盘。椎间盘富有弹性,因此相邻椎间有一定限度的活动,能使其下部椎体所承受的压力均等,起到缓冲外力的作用,并减轻由足部传来的外力,使头颅免受震荡。颈椎椎间盘的总高度约为脊椎总高度的20-25%;颈椎间盘的前部较后部为高,从而使颈椎具有前凸曲度。颈椎间盘的横径比椎体的横径小,钩椎关节部无椎间盘组织。 六、 纤维环

2

纤维环,位于椎间盘的周缘部,由纤维软骨组成,纤维环的纤维在椎体间斜行,在横切面上排列成同心环状,相邻环的纤维具有相反的斜度,而相互交叉。纤维环的前方有坚强的前纵韧带,前纵韧带的深层纤维并不与纤维环的浅层纤维融合在一起,却十分加强纤维环的力量;纤维环的后方有后纵韧带,并与之融合在一起,后纵韧带虽较前纵韧带为弱,亦加强纤维环后部的坚固性。纤维环的周缘部纤维直接进入椎体骺环的骨质之内,较深层的纤维附着于透明软骨板上,中心部的纤维与髓核的纤维互相融合。纤维环的前部较后部为宽,因此髓核的位置偏于后方,髓核的中心在椎间盘前后径中后1/3的交界部,是脊柱运动轴线通过的部位。由于纤维环后部较窄,力量较弱,髓核易于向后方突出,但由于纤维环后方中部有后纵韧带加固,突出多偏于侧后方。 七、 髓核

髓核,是由以类粘蛋白为胶状蛋白基质的纤维软骨组织组成,含水量很高,在初生儿期为88%甚至达到底96%,在14岁时减到80%,在70岁时仅为70%,纤维环的含水量较髓核者为小,在初生儿期为79%,在老年期为70%。髓核为纤维环所包裹,使椎间盘像一个体积不变的水袋;髓核如同一个滚珠,椎体在其上滚动,并将所承受压力均匀地传递到纤维环。椎间盘的弹性和张力与其含水量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含水量减少时其弹性和张力均减退。椎间盘受到压力时,水外溢,含水量减少,压力解除后,水又进入,含水量又恢复。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坐位、立位或负重时,椎间盘脱水而体积变小;卧位或解除负重衙,又吸收水分而体积增大。 八、 颈脊神经

第一颈脊神经是在寰椎后弓上方穿出,以下各颈脊神经都是在相应颈椎椎弓上方穿出,但第八颈脊神经是在第一胸椎的椎弓上方穿出。椎间盘的数序多以相应颈椎的下方为标准,或以两椎骨的数目。但受累的神经根的数字在此椎间盘的数字多一个,或取标有两椎骨数目的下位数字。 九、 颈部脊髓

脊髓,位于椎管的中央,呈扁圆柱状。脊髓上部,在枕大孔处,始自延髓;其下部,由第十二胸椎以下逐渐变尖,形成脊髓园锥。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处,称颈膨大和腰膨大,始自颈髓第三节段至胸髓第二节段,在颈髓第六节段处最粗。脊髓发出脊神经共31对:颈8对,胸12对,腰5对,骶5对,尾1对。脊神经根自脊髓发出后,在椎管内的走秆方向随脊髓节段不同而各异,上部两个颈脊神经的神经根走向外上方,其余者均走向外下方,位置越低斜度越大。每一对脊髓神经与脊髓相对应的部分,称为脊髓节。一般来说,脊髓颈节(4-8颈节)比相应的脊椎高出一个椎骨。颈膨大,是脊髓最粗大的部分,是臂丛发出的部位。其最粗大的部分,位于颈椎5-6之间,颈髓的横径为12-14mm,前后径为7-9mm,横径约等于前后径的2倍。颈脊髓的横切面为扁椭园形,而椎管的横断面为三角形,其三角形的底在前方。 十、 脊髓的外部结构

3

脊髓的外部:脊髓腹侧正中线上,有一条纵行的深沟,称为前正中裂;在其两侧有意外侧沟,前根的根丝由此沟从脊髓内穿出。脊髓背侧正中线上有浅汾,称后正中沟,其深部有由薄层胶质板所形成的后正中隔伸入脊髓约3mm;在脊髓的后外侧,相当于后根根丝穿入部有浅沟,称后外侧沟。在颈髓于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有一浅沟,称后中产沟,是薄束和楔束的分界沟,在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内,有根丝纵形排列成行,每一脊髓节的根丝各合成一条神经根。腹侧者称前根,是由传出的运动纤维组成;背侧者称后根,是由传入的咸觉纤维组成。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内的脊神经节的外方,合成为脊神经。在第五颈节或第六颈节以上,颈髓的两侧,于后根的稍前方,有一排神经纤维沿颈髓两侧上行,组成副神经的脊髓根,经枕大孔进入颅腔后,与其延髓根合并,组成副神经。副神经脊髓根的神经纤维,支配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 十一、 脊神经根

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在椎管内向椎间孔延伸,穿过各层脊膜时,各层脊膜分别呈鞘状包于前根和后根的周围,称为脊膜袖;袖内的软脊膜和蛛网膜之间仍有间隙,此间隙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连。前根和后根在椎管内的排列是前根在前面后根在后,神经根穿出硬脊膜后发生扭转,在椎间孔的中部呈上下排列,后根在上,前根在下。前根和后根穿出硬膜后,在两根的覆被硬膜之间有一裂隙,称为脊膜囊。前根和后根大椎间孔内,脊神经节在外方,合在一起组成脊神经;硬膜亦在该部与椎间孔的骨膜和脊神经的外膜融合在一起,将脊神经予以固定,并对脊髓有固定作用。在颈部,脊神经的神经根较短,其走行近于水平方向,故对脊髓的固定作用较大。在颈部,椎间孔的前壁由椎体的一部分,椎间盘的一部分和钩椎关节组成,后壁由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组成。 十二、 脊神经

脊神经出椎间孔后,有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参与,立即分为三支,一小支为脊膜支,两大支为前支和后支。

第一颈脊神经和第二颈脊神经分别由枕骨寰椎间和寰枢椎间走出,与下位脊神经不同,不是由椎间孔穿出,而是由狭窄的骨骼间隙穿出。第一颈脊神经的前根较大,其后根很小成缺损。

第二颈脊神经,为混合神经;其后支较前支为粗大,是颈脊神经中后支最大者。 脊神经的分布,按照脊髓节段,呈节段性分布。皮肤的神经支配,虽是按节段分布,但每一皮节的带状区有相邻的上位皮节的神经纤维和下位皮节的神经纤维参加,形成相互重叠掩盖现象。 十三、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的横切面,在中央部有灰质,在周围部有白质,颈脊髓的灰质和白质都很发达。

4

灰质,亦称灰白质,在横切面上呈蝴蝶形或\状,其两侧形状相等。灰质的中心有中央管,中央管的前后各有一条状灰质,分别称灰质前连合和灰质后连合,将左右两侧的灰质连结在一起。灰质的每侧一半,由前角和后角组成。 白质,内含众多的纵行神经纤维,主要由有髓纤维组成,在新鲜标本颜色较浅,但其中也有无髓神经纤维。纵行纤维有上行纤维和下行纤维,按其部位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三部分。

前索,位于脊髓的前部,前外侧沟的内侧,主要由下行纤维束组成。

侧索,位于脊髓的侧部,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之间,是由上行纤维束和下行纤维束组成。

后索,位于脊髓的后部,后外侧沟的内侧,主要由上行神经纤维束组成,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十四、 脊髓的血液循环

脊髓的动脉来源有二个:一是来自椎动脉的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一是来自椎动脉、颈深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和骶动脉的椎间动脉脊膜支。颈脊髓的血循环主要由椎动脉的分支供应。 脊髓前动脉,发自椎动脉的末端,左右脊髓前动脉下降至锥体交叉附近合为一支,沿脊髓前正中裂迁曲下降,沿途接受6-8支前根动脉。

脊髓后动脉,是小脑下后动脉的分支,很少是椎动脉的直接分支,左右两条脊髓后动脉沿脊髓后外侧沟下降,沿途接受5-8支后根动脉,脊髓后动脉在后根的侧方进入脊髓,分布于后索和后柱。动脉冠的分支进入脊髓后,分布于侧索的浅层。 椎间动脉,根据部位不同,可发自椎动脉,颈深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或骶中动脉。在颈部,主要发自椎动脉,而颈髓的下端部,是发自颈深动脉。 前根动脉达到脊髓前正中裂时,向上下分出升支和降支,与相邻前根动脉的降支和升支吻合成为脊髓前动脉。 后根动脉达到脊髓后外侧沟时,在后根丝的侧方,向上下分出升支和降支,与相邻的降支和升支吻合,成为脊髓后动脉。 脊髓静脉的分布大致与其动脉相似。在脊髓前面,有六至十一条前根静脉,在脊髓后面,有五至十条后根静脉,收集脊髓表面静脉丛静脉回流。 十五、 颈部的肌肉

颈是头与躯干之间的部分;在解剖上,将颈部划分为前后两部分。在斜方肌前缘后方的部分为后部,称为项部;在斜方肌前缘前方的部分为前部,即普通所谓的颈部。在颈后部的肌肉,称为项部诸肌;在颈前部的肌肉,称为颈部诸肌。颈部肌肉的发生来源比较复杂:起源于腮弓的肌肉有下颌舌骨肌、二腹肌、茎突舌骨肌、颈阔肌,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由躯干肌节腹侧部向上延伸的肌肉有肩胛舌

5

转,棘突也相应地表现出左右偏歪。 3. 项韧带退行性变:项韧带在椎间盘有变性、变得不稳的节段容易受到创伤而出现变性产生软骨化及骨化。 七、 神经根的变化

颈椎除环枕关节及环枢关节以外,其余各相邻两椎体之间均有椎间盘与之相连。神经根通过各椎间孔而离开脊髓、椎间孔之后壁为椎体附件之上下关节突、前缘为邻近之椎体及椎间盘。神经根在离开脊髓时包被着一层脊膜鞘,鞘之根部具有与蛛网膜下腔相通的脊膜根囊,根囊底部有两个蛛网膜开口称为脊膜孔。脊神经前后根通过此两个根孔而达根袖。根袖是脊膜鞘之延伸部分,背根在脊神经节外方与腹根汇合于此袖内,然后穿出神经孔而成颈脊神经。颈椎病病人的神经根可有如下的病理变化:

(一) 根袖纤维化:脊膜根囊附近组织,包括根孔附近的蛛网膜,也可发生纤维化及增生肥厚。

(二) 神经根受压:向背外侧的突出物,虽未侵入椎间孔,仍可挤压脊膜囊内的神经根。向椎间孔内的突出物自然要挤压神经根。神经根受轻者可以发生神经炎,重者可以发生华勒变性。 八、 脊髓的病理改变

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变化有如下两种:

(一) 功能障碍:颈椎病并发脊髓病的病理改变,在疾病的早期是可以恢复的,是属于脊髓的功能障碍期。

(二) 变性改变:颈椎病出现脊髓损害症状后,长期未能获得治疗,病变逐渐发展,可以出现脊髓变性,软化及空洞形成,导致成不可恢复的损害。至于发生变性的原因,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1. 压迫因素:颈椎椎管呈三角形,而脊髓呈卵圆形,故脊髓前后受压的机会较多。

2. 外伤因素:当颈椎病患者的硬膜与骨刺或后纵韧带发生粘连,根袖出现纤维化、神经根变粗或受到骨刺的箝制时,脊髓的活动度必然减少。由于脊髓的活动减少,受到磨损创伤的机会增大,脊髓易于受伤。

3. 血运障碍因素:颈椎病脊髓前柱损伤较多,符合脊髓前动脉缺血所造成的结果。 4. 交感神经因素:颈椎病由于不稳定及局部骨性关节炎等因素刺激局部的或软脊膜的交感神经是产生脊髓病的重要原因。 九、 颈椎间盘的物理性能变化

颈椎间盘发生变性以后,物理性能亦发生相应的变化,即耐压性和耐牵拉力降低。又可发生下列继发性病变:

11

(一) 耐压性减低:由于耐力性能差,当颈椎间盘受到头颅重力及头胸间肌肉牵拉力作用时,变性的颈椎间盘也可以发生局部或大部地向外突出,相应地出现椎间隙变窄、关节突关节错位或重叠,椎间孔的上下径变小

(二) 耐牵拉力减低:由于病变椎间盘耐牵拉性能差,当颈椎作前屈、后伸,左右侧屈以及旋转动作时,相邻椎体间的稳定性减少,可以出现一系列椎体不稳定现象,包括椎间盘的活动度增大、椎体半脱位亦称滑椎;继而出现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 十、 颈椎病发生的原因

目前通过对颈椎病的全程分析和全面观察,可以确信本病的原因如下: 第一, 退行性变:随着年龄增长而产生的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以及由此而致的整个颈椎和颈椎其它部位的退变是颈椎病的主因。

第二, 慢性劳损:所谓慢性劳损是指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的最大限度的活动。包括有: 1. 睡眠的不良体位:因其持续时间长,会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失调,而波及椎管内组织,加速退变过程。

2. 工作的姿势不当:处于坐位,尤其是低头工作的,虽工作量不大,强度不高,但颈椎病发病率特高。如,文秘、计算机员、会计、公务员,电子行业员工、教师,大中专学生等。生活中长时间打麻将,看电视亦可造成。

3. 不适当的体育锻炼:超过颈部耐量的活动或运动,可加重颈椎负荷,尤其在缺乏正确指导下进行,一旦失手造成外伤,则后果更加严重。

第三,头颈部外伤:颈椎病患者中有半数病例与外伤有直接关系。包括有: 1. 交通意外:除造成骨折脱位外,突然刹车而致的颈椎损伤。 2. 运动性损伤:运动员在竞技前来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3. 工作与生活中的意外:突然使颈部过度前屈、后伸及侧弯。 4. 其它意外:不得法的推拿、牵引等。

第四, 咽喉部炎症:当咽部及颈部有急慢性感受染时,易诱发颈椎病症状出现或使原有病情加重。

第五, 发育性椎管狭窄:颈椎管内径与颈椎病发生有直接关系,椎管狭小者,当受外伤甚至轻伤时也易发病。 十一、颈椎病的病理生理特点

12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变性,颈脊骨质增生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三者的总称,也有人称之为颈椎综合症。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以颈5-6,颈6-7的发病最多见。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本病的早期阶段,其受累的椎间盘较少,一般为1-2个椎间盘;而颈椎病则不然,往往是多数椎间盘受累。其发病原理与腰4-5和腰5骶1的椎间盘病变有相似之处,即主要为椎间盘在负重的情况下有较多的活动,它受到了过多的细微创伤与劳损。 十二、 颈椎病的生成

产生颈椎病的最初病理变化为颈椎间盘变性,由于它的变性,可使纤维环、髓核突向韧带下方而引起韧带连同骨膜与椎骨间分离,形成韧带--椎间盘间隙,因多同时伴有局部微血管撕裂与血形成间隙血肿,随着血肿机化和钙盐沉积,最后形成突向椎管或椎体前缘骨刺。

由于间盘变性,还可导致其耐用压力和牵拉力减低,因而相应地出现椎间隙变窄,关节突关节错位或重叠,椎间孔上下变小:相邻椎体间稳定性减少,继而出现小关节、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韧带骨化等。此外长期慢性劳损、外伤、炎症及畸形等都会诱发和加重刺激压迫神经根和椎动脉。上述这些病理变化,都会因发育性椎管狭窄而加重。

十三、 中老年人易患颈椎病

这是因为颈椎病起源于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间盘髓核约80%为水分,其弹性和张力与含水量有密切关系,其含水量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初生儿约占90%,14岁减到80%,70岁仅为70%),人到中年后,尤其是脑力劳动,知识阶层者由于盘髓核逐渐脱水,其弹力和张力减退、易被压缩,使纤维环向外膨出,发生退变。另外椎间盘血管分布也随着年龄而逐渐减少,在成年期除纤维环周缘部以外、间盘内无血管,其营养主要靠透明软骨弥散而来,故亦易于变性。由于椎间盘退变使椎间隙变窄、松弛、椎间关节稳定性减弱。关节磨损加重、骨质增生。再加上长期慢性劳损,各种急慢性损伤,也可造成颈椎间盘、韧带、关节囊等不同程度损伤,使颈椎稳定性下降,发生增生,压迫神经血管而引起症状。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一、 颈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40~60岁之间的成人,男性较多于女性。病变主要累及颈椎椎间盘和周围的纤维结构,伴有明显的颈神经根和脊髓变性。本病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头、颈、臂、手及前胸等部位的疼痛,并可有进行性肢体感觉及运动障碍,重者可致肢体软弱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累及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则可出现头晕、心慌、心跳等相应的临床表现。 二、 颈椎病的类型

13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依病变部位,受压组织及压迫轻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症状有的可以自行减轻或缓解、亦可反复发作;个别病例症状顽固,影响生活及工作。根据临床症状大致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及交感神经型。然而在临床上每可见到各型之间症状、体征彼此参杂的各种混合型。 三、 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病象

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起病缓慢,多无外伤史。但是当头部受到各种原因的外伤时可诱发本病。

主要症状有颈肩背疼痛及颈神经刺激或者受压症状。 其重要体征为:

(一) 颈部有不同程度的畸形及僵硬现象。

(二) 压痛点在受累颈脊神经的颈椎横突下方及其背支支配的区域。 (三)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四) 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 (五) 肩部下压试验阳性。

(六) 颈神经受到刺激时,其远隔部位早期表现为疼痛过敏;当受到压迫较重或者时间较久时,其远隔部位表现为感觉减退。

(七) 支配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腱的主要神经受到兴奋时,腱反射活跃,反之,则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八) 神经根受到压迫后,轻者其所支配的肌肉力量减弱,重者尚可以见到肌肉萎缩。

四、 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病象

临床上根据压迫物位于脊髓的中央还是偏于一侧可分为单纯脊髓型和脊髓神经根混合型。 其临床症状有

(一) 上肢症状:出现于一侧上肢或两上肢的单纯运动障碍,单纯感觉障碍或者同时存在的感觉及运动障碍。

(二) 下肢症状:出现于一侧下肢或两侧下肢的神经机能障碍。 (三) 偏侧症状:出现于同侧上下肢的感觉运动障碍。

14

(四) 交叉症状:出现于一侧上肢和对侧下肢的感觉或运动障碍。 (五) 四肢症状:出现于四肢的神经机能障碍。 (六) 头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或头皮痛。 (七) 骶神经症状:表现为排尿或排便障碍。 五、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病象

(一) 椎动脉供血不全的典型症状: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有时出现恶心、呕吐,甚至耳鸣、耳聋。 (二) 猝倒。

(三) 脑干症状:肢体麻木、感觉异常,持物落地。 (四) 枕部跳痛。 (五) 发作性昏迷。

六、 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病象 (一)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1. 头痛或偏头痛、头沉、头昏,枕部痛或颈后痛。

2. 眼裂增大、视物模糊、瞳孔散大、眼窝胀痛,眼目干涩,视野内冒金星等。 3. 心跳加快,心律紊乱、心前区疼痛和血压升高等。

4. 肢体怕凉怕冷,局部温度偏低,或肢体遇冷时有刺痒感,继而出现红肿或疼痛加重。 5. 发汗障碍。

(二)交感神经抑制症状:有头昏眼花、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肠蠕动增加或暖气等。 颈椎病的检查与诊断

一、 颈椎的试验检查

颈椎病的试验检查即物理检查,不需借助仪器,它包括:

15

1. 前屈旋颈试验:令患者颈部前屈、嘱其向左右旋转活动。如颈椎处出现疼痛,表明颈椎小关节有退行性变。

2. 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顶试验):令患者头偏向患侧,检查者左手掌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则出现肢体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传递到椎间孔变小,有根性损害;对根性疼痛厉害者,检查者用双手重叠放于头顶、间下加压,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当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或后伸位时出现加压试验阳性称之为Jackson压头试验阳性。

3. 臂丛牵拉试验:患者低头、检查者一手扶患者头颈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这称为Eaten试验。如牵拉同时再迫使患肢作内旋动作,则称为Eaten加强试验。

4. 上肢后伸试验:检查者一手置于健侧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于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渐向后、外呈伸展状,以增加对颈神经根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表明颈神经根或臂丛有受压或损伤。 二、 颈椎病的X线检查

正常50岁以上的男性,60岁以上的女性约有90%存在颈椎椎体的骨刺。故有X线平片之改变,不一定有临床症状。现将与颈椎病有关的X线所见分述如后: 正位:观察有无枢环关节脱位、齿状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颈椎横突有无过长,有无颈肋。钩锥关节及椎间隙有无增宽或变窄。 侧位:

(一) 曲度的改变:颈椎发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弯曲。

(二) 异常活动度:在颈椎过伸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中,可以见到椎间盘的弹性有改变。

(三) 骨赘:椎体前后接近椎间盘的部位均可产生骨赘及韧带钙化。 (四) 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可以因为髓核突出,椎间盘含水量减少发生纤维变性而变薄,表现在X线片上为椎间隙变窄。

(五) 半脱位及椎间孔变小:椎间盘变性以后,椎体间的稳定性低下,椎体往往发生半脱位,或者称之为滑椎。

(六) 项韧带钙化:项韧带钙化是颈椎病的典型病变之一。

斜位:摄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来观察椎间孔的大小以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的情况。

三、颈椎病的肌电图检查

16

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肌电图是由于不论是颈椎病还是颈椎间盘突出症都可使神经根长期受压而发生变性,从而失去对所支配肌肉的抑制作用。这样,失去神经支配的肌纤维,由于体内少量乙酰胆碱的刺激,可产生自发性收缩。因此,在一侧或两侧上肢肌肉中出现纤维电位,偶而出现少数束颤位。小用力收缩时,多相电位正常,不出现巨大电位。大用力收缩时,呈完全于扰相。运动单位电位的平均时限和平均电位正常。振幅为1~2毫伏。颈椎病因椎间盘广泛变性,引起骨质增生。损害神经根的范围较广,出现失神经支配的肌肉也多些。在病变的晚期和病程较长的患者,在主动自力收缩时,可以出现波数减少和波幅降低。而颈椎间盘突出症往往为单个椎间盘突出,其改变多为一侧上肢,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范围呈明显的节段分布。 四、颈椎病的CT检查

CT业已用于诊断椎弓闭合不全、骨质增生、椎体暴破性骨折、后纵韧带骨化、椎管狭窄、脊髓肿瘤所致的椎管扩大或骨质破坏,测量骨质密度以估计骨质疏松的程度。此外,由于横断层图象可以清晰地见到硬膜鞘内外的软组织和蛛网膜下腔。故能正确地诊断推间盘突出症、神经纤维瘤。脊髓或延髓的空洞症,对于颈椎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五、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有两条:

(1) 临床表现与X线片所见均符合颈椎病者,可以确诊。

(2) 具有典型的颈椎病临床表现,而X线片上尚未出现异常者,应在排除其它疾患的前提下,诊断为颈椎病。

但对临床上无主诉与体征,而在X线片上出现异常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可对X线片上的阳性所见加以描述。 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要点

(1) 具有较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如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 压颈试验或上肢牵拉试验阳性;

(3) X线片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赘形成; (4) 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 (5) 临床表现与X线片的异常所见在节段上相一致;

(6) 除外颈椎骨实质性改变(如结核,肿瘤)。胸廓上口综合症,肩周炎,网球肘,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17

七、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要点。

(1) 临床上有脊髓受压表现、分为中央及周围两型。中央型症状从上肢开始,周围型症先从下肢开始,又分为轻、中、重三度;

(2) 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多有骨质增生,椎管矢状径出现狭窄;

(3) 除外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未稍神经炎;

(4) 个别鉴别困难者,可做脊髓造影检查; (5) 有条件者,可作CT扫描检查。 八、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要点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4)除外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晕;

(5)除外椎动脉Ⅰ段和椎动脉Ⅱ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6) 除外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等;

(7) 确诊本病,尤其是手术前定位,应根据椎动脉造影检查。 (8) 椎动脉血流图及脑电图只有参考价值。 九、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同时合并有神经根型或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对于诊断有困难的病例,可试作普罗卡因颈椎硬膜外封闭或星状神经节封闭。亦可注射高张盐水而诱发症状或者使原来的症状加重。 十、颈椎病的分期

颈椎病的分期是用以展示颈椎病的进展过程。可分以下五期:

18

(一) 椎间盘退变初期; (二) 椎间盘膨出期; (三) 椎间盘突出期; (四) 骨赘形成期; (五) 脊髓变性期。 颈椎病的最新诊断标准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颈椎病是泛指颈段脊柱病变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目前,颈椎病的最新诊断标准为: (1)临床表现与影象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2)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象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他病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

(3)仅有影象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颈椎病。 诊断依据分别为:

(1)颈型:①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②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③应除外颈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2)神经根型: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③影象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④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⑤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3)脊髓型:①临床上出现颈脊强损害的表现。②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象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③除外肌萎缩性脊膀例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4)椎动脉型: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问题是有待于研究的问题。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状。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⑥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III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

19

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⑦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5)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6)其他型:颈椎椎体前乌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等。

颈椎病的治疗

一、 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目前,国内外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很多,可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两大类。我国多采用中西医结合多种方法治疗颈椎病,大多数患者通过非手术疗法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且花钱少、痛苦小,很受欢迎。只有极少数病例,神经,血管,脊髓受压症状进行性加重,或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才需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有手法治疗、中西药治疗,颈部围领、颈枕、颈椎牵引,局部封闭,理疗,针灸及功能锻练等;手术疗法则有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前路椎间盘切除术,椎体间植骨术,骨刺切除术,椎动脉减压术等。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方法。

二、颈椎病的非手术疗法

非手术疗法也称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它是颈椎病的最基本疗法。包括颈椎牵引、理疗、手法按摩、针灸、药物,围领,颈托及医疗体育和自我疗法等。非手术疗法可使颈椎病症状减轻、明显好转,甚至治愈。对早期颈椎病患者尤其有益。另外,非手术疗法还能为手术疗法打好基础。

因为颈椎病是在人体退变的基础上,由于各种附加因素加速而成的。因此,为了停止,减慢或逆转这一过程,必须采取一系列预防与治疗措施,这是对颈椎病采取的最为基本,最为有效的措施,由此可见,非手术疗法是本病的基本疗法。 三、非手术疗法的适应症 (一) 颈椎间盘突出症;

(二) 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 (三) 早期脊髓型颈椎病;

20

(四) 年迈体弱或心、肝、肾功能不良,不能耐受手术者; (五) 有严重神经功能症,或精神失常兼有颈椎病者; (六) 颈椎病的诊断尚不能完全肯定,需要在治疗中观察者; (七) 手术后恢复期的患者。 四、颈椎牵引疗法

颈椎牵引疗法对颈椎病是较为有效且应用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此疗法适用于各型颈椎病,对早期病例更为有效。对病期较久的脊髓型颈椎病进行颈牵引,有时可使症状加重,故较少应用。 颈椎牵引的作用机制是: (一) 限制颈椎活动,有利于组织充血,水肿的消退。 (二) 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从而减少对椎间盘的压力。

(三) 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得以缓和,神经根和周围组织的粘连也可能得以松解。

(四) 缓冲椎间盘组织向周缘的压力,并有力于已经向外突出的纤维环组织消肿。

(五) 使扭曲于横突孔间的椎动脉得以伸张。 (六) 牵引被嵌顿的小关节滑膜。

牵引方法:通常采用枕颌布带牵引法。轻症患者采用间断牵引,每日1~3次,每次1/2~1小时;重症者可行持续牵引,每日牵引6~8小时。牵引重量可自3~4公斤开始,年龄,体质强弱,颈部肌肉发育情况以及患者对牵引治疗的反应等,适当增加牵引重量和延长牵引时间。疗程:小重量牵引30次为一疗程。如果有效,可继续牵引1~2疗程或更长。两疗程之间休息7~10天。在进行牵引治疗的同时,若能配合其它治疗措施,可以提高疗效。 五、颈椎病的理疗

理疗的作用:在颈椎病的治疗中,理疗可起到多种作用,也是较为有效和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作用机制为:

1. 消除神经根及周围软组织为炎症水肿。

2. 改善脊髓、神经根及颈部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状态。

3. 缓解颈部肌肉痉挛,增强颈椎牵引效果,并改善颈部软组织血液循环。

21

4. 延缓或减轻椎间关节,关节囊,韧带的钙化和骨化过程。 5. 增强肌肉张力,改善小关节功能。 6. 改善全身钙磷代谢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其方法有:

1. 离子导入疗法:应用直流电导入各种中西药物(盐酸普罗卡因、碘化钾、陈醋、冰醋酸、威灵仙等)治疗颈椎病,有一定治疗效果。

2. 高频电疗法:常用的有超短波、短波及微波等疗法,通过其深部电热作用,改善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组织的血液循环,以利其功能的恢复。

3. 石蜡疗法:利用加热后的石蜡敷贴于患处,组织受热后,局部血管扩张,循环加速,细胞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散,血肿吸收。

4. 其它:如冰醋酸,其它中药导入,电兴奋治疗机等,在减轻颈椎病的症状方面都有一定效果。 六、颈椎病的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对颈椎病是一种较为有效有治疗措施。其对颈椎病的治疗作用为: 1. 疏通脉络,止痛止麻。

2. 加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整复椎体滑脱,解除神经压迫。 3. 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缓解症状。 4. 缓解肌肉紧张,恢复颈椎活动。

5. 对瘫痪肢体进行按摩,可以减轻肌肉萎缩,防止关节僵直和关节畸形。 大致可分为两类: 1. 传统的推拿手法;

2. 旋转复位手法:应用于颈椎小关节紊乱、颈椎半脱位等疾患,临床上发现有棘突偏歪,X线片上见有双凸,双凹,双边等脊柱旋转表现的病例。

医生立于患者后方,以左手握住装有橡皮头之\形叩诊锤的交接部,锤柄向左后方,锤之一端斜置于患颈棘突之右侧,尖端指向右前方。医生拇指把住锤之另一端,令病人屈颈并向后靠于医生的胸腹部,放松颈部肌肉,医生右手掌置于患者左侧下颌角部用力将其头部向左侧旋转,同时利用左拇指及身体的力量推动叩诊锤将患颈棘突推向左侧。在旋转过程中,一般可以听到清脆的响声,此时再查

22

看棘突偏歪现象已消失,表明棘突偏歪已得矫正,而患者即感症状已好转。旋转完毕后,按揉两侧颈项肌,并点揉双侧风池穴。若偏歪棘突已被矫正,病人仍有部分症状,可加用左右被动旋转头颈部及作左右两侧屈颈手法,往往可获症状的进一步改善。

七、颈椎病的药物治疗

药物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可以起到辅助的对症治疗作用,常用的药物有: (一) 解热镇痛剂:疼痛严重者可口服阿斯匹林、消炎痛、炎痛静、强筋松、抗炎灵等。

(二) 扩张血管药物:如菸草酸、血管舒缓素、地巴唑等,可以扩张血管,改善脊髓的血液供给。

(三) 解痉类药物:如安坦片、苯妥英钠等药,可解除肌肉痉挛,适用于肌张力增高,并有严重阵挛者。

(四) 营养和调节神经系统的药物:常用的有谷维素、刺五加糖衣片,健脑合剂,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等,可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有助于神经变性的恢复。 八、颈椎病的局部应用药物

1. 水针疗法:\水针\是指将某此药物进行穴位注射或痛点注射,是一种对症治疗措施,对消除疼痛、麻木、头晕、失眠等症状有较好的效果,常与其它治疗方法配合使用。常用的药物有:0.25~1%盐酸普鲁卡因加强的松龙混悬液,维生素B1、维生素B12、5%葡萄糖注射液、50~100%丹参注射液、50%狗脊注射液等。其中维生素B1、维生素B12应用于以麻木为主要症状的患者,而丹参注射液对患有疼痛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患者有良好的效果。

2. 外用止痛搽剂:本类药物局部应用对减轻因肌肉筋膜炎和肌肉劳损所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效果。市售的成药有松节油和冬青油软膏及正骨水等。应用时,将患处洗净并先行热敷,然后以手指蘸少许药液或药膏用力揉擦患处,有止痛、止麻作用及轻松感觉。 九、围领及颈托

围领和颈托均可起到制动的保护颈椎,减少神经的磨损,减轻椎间关节创伤性反应,并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退和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作用。

围领和颈托可应用于各型颈椎病患者,对急性发作期患者,尤其对颈椎间盘突出症,交感神经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更为合适。围领应用较广,因其制作较简单,用普通硬纸板按颈部的高度和周径剪裁成带状,其外面套以针织物品,两

23

端按装接成布带即可制成。白天戴上,休息时可除去。颈托制作较复杂。一般颈椎病患者应用较少。

长期应用颈托和围领可以引起颈背部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所以穿戴时间不可过久,且在应用期间要经常进行医疗体育锻炼。在症状逐渐减轻后,要及时除去围领及颈托,加强肌肉锻炼。 十、医疗体育

各型颈椎病患者的全身各部肌肉可因神经营养失调或废用等原因而发生明显肌肉萎缩,并引起肌肉劳损和肌肉筋膜类等症状。颈椎周围之关节囊、韧带、肌肉等组织也可因炎性反应,缺少活动等原因发生粘连、显得僵硬,因而应鼓励病人积极进行医疗体育锻炼。 医疗体育对颈椎病的作用有: (一) 改善颈椎椎间关节的功能。

(二) 增强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组织的紧张力,加强颈椎的稳定性。 (三) 改善颈椎的血液。 (四) 矫正不良的身体姿势。

长期进行医疗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颈椎病的症状,巩固疗效,减久复发。故在颈椎病的防治中,医疗体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进行医疗体育的方法要因人而异,以颈背肌肉劳损为主要症状者,要锻炼颈背部肌肉;上肢肌肉萎缩无力者,以锻炼上肢动作为主;而下肢跛行无力,步行困难者,则要练习行走及蹲立动作;发生四肢瘫痪的患者,失去自主活动的能力,除加强护理,防止发生各种并发症外,对瘫痪肢体的肌肉要进行按摩,对所有关节进行全范围的被子动活动,每日两三次,可以减轻肌肉萎缩,防止关节僵直和关节畸形。 十一、磁疗

经络磁场疗法是用磁场作为经络穴络一种刺激能,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对颈椎病伴有肌肉劳损,肌肉筋膜炎的病例和少数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较明显的病例进行治疗,其在减轻疼痛方面确有一定效果。所采用的磁性材料有:铈-钴-铜-铁合金或钐-钴合金等。治疗方法可将磁石体直接贴敷于患处或穴位上,也可应用磁疗机治疗。 十二、针灸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对颈椎病的治疗可取得明显疗效,而且设备简单,易行。

24

用针灸治疗主要是为了达到舒经活血,常取绝骨穴和后溪穴,再配以局部穴位的大椎、风府、天宗、天柱等,一般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2周为一疗程。因为绝骨穴足少阳胆经,是足三阳络,为髓之会穴;后溪穴属太阳小肠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过督脉。而颈后部正是督脉,是太阳膀胱经,是少阳胆经必经之路;而侧颈部有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通过,所以能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疏筋止痛等功效。 十三、手术疗法 一、适应证

(一) 颈椎间盘突出经非手术治疗后根性疼痛未得缓解或继续加重,严重影响生活及工作者。

(二) 颈椎病有脊髓受累症状,经脊髓碘油造成影有部分或完全梗阻者。 (三) 颈椎病病人突然发生颈部外伤或无明显外伤而发生急性肢体痉挛性瘫痪者。

(四) 颈椎病引起多次颈性眩晕、晕劂或猝倒,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五) 颈椎病有明确的交感神经症状,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而严重影响工作者。 (六) 颈椎病椎体前方骨赘引起食道或喉返神经受压症状者。 二、禁忌证

(一) 有严重的心血管疾患或肝肾功能不良者。 (二) 年迈体衰者。

(三) 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者。 (四) 有精神病者 十四、颈椎病休息有何作用

颈椎间盘突出症及各型颈椎病的急性发作期或初次发作的患者,要适当注意休息。病情严重者宜卧床休息2至3周。待急性期症状基本缓解以后,患者可在围领保护下逐渐离床活动,并积极进行项背肌的功能锻炼。此外,卧床休息的作用还在于能使颈部肌肉放松,减轻由于肌肉痉挛和头部重量对椎间盘的压力,减少颈部活动,有利于组织充血,水肿的消退,特别对突出的椎间盘消肿有利。卧床休息期间若能配合应用热疗、颈椎牵引和药物治疗,则效果更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卧床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发生肌肉萎缩,肌肉、韧带、关节囊粘连、关节僵硬等变化,造成慢性疼痛及功能障碍,不易恢复。还需强调的是在各型颈椎病

25

的间歇期和慢性期,除症状较重的脊髓型患者外,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安排适当的工作,不需长期休息。 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

推拿治疗颈椎病属于患者可以接受,具有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滑利关节、整复错缝等作用,对神经根型的效果较为明显,对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也有一定的疗效。对脊髓型颈椎病,推拿疗法应慎用。

(1)患者正坐,医者站在背后。四指推法推颈部两旁,滚颈肩部,以斜方肌为重点,施法3~5 分钟后,施按揉法于风府、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能舒筋通络,使颈肩部痉挛的肌肉得以放松。本法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手法,其功能为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消除神经根炎症和水肿,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改善病灶部的缺氧状态。 (2)坐位,医者立于患者后方,施拿法于风池、风府、肩井部以舒筋通络,进一步缓解痉挛的肌肉,能经通络而行气血,使颈肩部僵硬痉挛的肌肉逐渐趋于柔软。

(3)坐位,医者立于患者侧方,一手虎口托住患者枕部,一手以肘部托住其下颌,手掌环抱其头部向上牵引,利用患者的体重对抗,使椎间隙增宽,椎间孔扩大。

(4)坐位,医者一手扶住头顶,一手托住患者下颌作抱球势,徐徐摇动颈椎,待患者肌肉放松后,突然作颈椎伸位斜扳法,往往可听到弹响声。本法功能为滑利关节,整复错缝,扳法拉开椎间隙,突发性动作可纠正后关节错缝,增加颈椎的活动范围,同时能改变骨赘和神经根的相对位置,以减少刺激和压迫,从而缓解和消除临床症状。

颈推牵引有什么作用

颈椎牵引是颈椎病保守疗法中最主要而且疗效确实的一种方法,其治疗作用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限制颈椎活动,减少对受压脊髓和神经根的反复摩擦和不良刺激,有助于脊髓、神经根、关节囊、肌肉等组织的水肿和炎症消退。

26

(2)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减轻甚至解除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

(3)解除肌肉痉挛,恢复颈脊拄的平衡,降低椎间盘内压,缓冲椎间盘向四周的压力。

(4)牵开小关节间隙,解除滑膜嵌顿,恢复颈椎间的正常序列和相互关系。

(5)使扭曲于横突孔间的椎动脉得以伸直,改善推动脉的血供。

(6)使颈椎管纵径拉长,脊髓伸展,黄韧带皱招变平,椎管容积相对增加。 正确的牵引治疗不仅可使肌肉痉挛解除,同时也可改善神经根刺激症状。 中药治疗

温经通络汤的组成为:全蝎、乌梢蛇、制草乌各6克,桂枝、桃仁、红花各10克,羌活独活、秦艽、川芎、赤芍各12克,当归15克,黄芪20克,乳香、广木香、威灵仙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剂,10天为一疗程;轻者一个疗程可愈,重者服用一个疗程后,休息2大再服一个疗程。

中医认为,本病系外感风寒湿邪,阻滞经络,以致气血阻闭不通,不通则痛。巳气血阻滞则经脉失养,发生头昏头痛,上肢麻木等。上方则据此病机,治以温经散寒、祛风逐湿、养血活血、通络止痛。方中桂枝。草乌、全虫、乌梢蛇温经通络;二活、灵仙、秦艽等祛风散寒除湿;当归、川芎、木香、乳香可理气活血;黄芪、赤芍、桃仁、红花益气养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达温经通络,驱风除湿,活血止痛的目的。 容易被误诊和误治的颈椎病

在机关里从事秘书工作的王小姐,今年刚刚27岁。平日里,常觉得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因为身材比较瘦弱,便自认为是因为身体虚弱造成的。于是,她购买了大量的补品。吃了进去之后,并未见有什么疗效。后来,她又去了几家医院,中药西药吃了一大堆,也是没有明显的效果。王小姐非常苦恼,经常性的头晕眼花常常使她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万般无奈之际,她想:还是试一试中医吧。

于是,在推拿科的诊室里,我接诊了王小姐。她主诉的症状很象颈椎病,经摄片证实了我的诊断是正确的。仅仅用了一个疗程的推拿治疗,王小姐的症状已基本消失。最后一次治疗结束后,她向我表达了诚挚的谢意:你不仅给我治好了颈椎病,同时也给我治好了心病。

其实,象王小姐这样的病症是极易被误诊的。颈椎病是以颈椎间盘慢性退行为主的病变。由于颈椎间盘的退变,导致颈部关节失稳、而引起颈椎骨、关节与颈部

27

软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从而刺激压迫脊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椎动脉和周围软组织,出现颈臂麻木、疼痛、头晕、头疼、心悸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相应临床症状,而这些症状又极易与内科、神经科疾病如脑供血不足、内分泌失调、耳源性眩晕等疾病相混淆。这是因为颈椎病的几个特点使人们产生的错觉:一是颈部症状轻,颈部以外症状重,患者往往想不到自己有颈椎病;二是病变范围广,常可涉及四肢、头部、躯干、内脏;三是脊髓性颈椎病预后较差,若不及时治疗,可致终身残疾,遇到这一类的病人,临床医生只要想到有颈椎病的可能,做一个颈部X光片或颈部CT,便可确诊或排除。

颈椎病一旦确诊,有很多治疗方法可以选择,但不外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两大类。绝大多数病人都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解除病痛。而在各科非手术治疗中,推拿治疗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被公认为是治疗颈椎病之首选疗法,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和病人欢迎。特别对颈型、神经根型、颈动脉型有较好的疗效。推拿疗法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并且能够纠正紊乱的颈椎小关节,使局部经络通畅,诸症自然消失。

但治疗手法应轻柔和缓,切不可粗暴猛烈,尤其是在进行颈部旋转扳法时,不可超越生理范围,以免因方法不当引起医源性损伤而加重病情。这一点不仅医生要高度重视,患者在求医时也要谨慎选择医生。 颈椎病的预防

一、颈椎病的预防

(一)阅读有关颈椎病的书,掌握用科学的手段防治疾病。

(二)保持乐观精神,树立与疾病艰苦抗衡的思想,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复发。 (三)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间或工余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四)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习惯,高枕使头部前屈,增大下位颈椎的应力,有加速颈椎退变的可能。

(五)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 (六)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 (七)劳动或走路时要防止闪、挫伤。

(八)长期伏案工作者,应定时改变头部体位,按时做颈肩部肌肉的锻炼。

28

(九)注意端正头、颈、肩、背的姿势,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十)中医认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补肾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强壮筋骨,推迟肾与关节退变的作用。 二、颈椎病患者的床

各种床铺各有其优缺点,而且与个人居住地、气候、生活习惯、经济状况有关。但单从颈椎病的预防角度说,应该选择有利于病情稳定,有利于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铺为佳。因此,选择一个放在床板上有弹性的席梦思床垫为好。它可以随着脊柱的生理曲线变化起调节作用。 三、颈椎病患者的枕头

枕头是维持头颈正常位置的主要工具。这个\正常\位置是指维持头颈段本身的生理曲线。这种重量曲线既保证了颈椎外在的肌肉平衡,又保持了椎管内的生理解剖状态。因此一个理想的枕头应是符合颈椎生理曲度要求的,质地柔软,透气性好的,以中间低,两端高的元宝形为佳。因为这种形状可利用中间的凹陷部来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也可以对头颈部起到相对制动与固定作用,可减少在睡眠中头颈部的异常活动。

其次,对枕蕊内容物选择也很重要,常用的有:①荞麦皮:价廉,透气性好,可随时调节枕头的高低。②蒲绒:质地柔软,透气性好,可随时调节高低。③绿豆壳:不仅通气性好,而且清凉解暑,如果加上适量的茶叶或薄荷则更好,但主要用于夏天。其他如鸭毛等也不错,但价格较高。

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切忌\高枕无忧\以生理位为佳,一般讲,枕头高以8~15cm为宜,或按公式计算:(肩宽-头宽)÷2。 颈椎枕亦可起预防或治疗作用。 四、颈椎病患者的睡眠体位

一个良好的睡眠体位,既要维持整个脊柱的生理曲度,又应使患者感到舒适,方可达到使全身肌肉松弛,容易恢复疲劳的调整关节生理状态的作用。根据这一良好体位的要求应该使胸、腰部保持自然曲度,双髋及双膝呈屈曲状,此时全身肌肉即可放松,这样,最好采取侧卧或仰卧,不可俯卧。 五、颈椎病哑铃医疗体操

(一) 屈肘扩胸:两腿分立肩宽,两手哑铃自然下垂,两臂平肩屈肘,同时向后扩胸。反复12~16次。

(二) 斜方出击: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屈肘置于胸两侧,上体稍向左移,右手向左前斜方出击,左右交替,各反复6~8次。

29

(三) 侧方出击: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屈进置于胸两侧,左手持哑铃向右侧方出击,左右交替,各反复6~8次。

(四) 上方出击,两腿分开与肩宽,两手持哑铃屈时置于胸两侧,右手持哑铃向上方出击,左右交替,各反复6~8次。

(五) 伸臂外展:两腿分立与肩宽,双手持哑铃下垂,右上肢伸直由前向上举,左右交替重复6~8次。

(六) 耸肩后旋: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下垂,两臂伸直向下,两肩用力向上耸起,两肩向后旋并放下,反复进行12~16次。

(七) 两肩后张扩胸后伸: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下垂,两肩伸直外旋,两肩后张,同时扩胸,反复12~16次。

(八) 直臂前后摆动:两腿前后分立,两手持哑铃下垂,左右上肢伸直同时前后交替摆动,重复6~8次,两腿互换站定位置,同时摆动6~8次。

(九) 头侧屈转: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下垂,头颈部向左屈曲,达最大范围,再向右侧旋转到最大范围,左右交替,反复6~8次。

(十) 头前屈后仰: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下垂,头颈部前屈,尽可能达最大范围;头颈部向后仰达最大范围,重复6~8次。

(十一) 头部旋转: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下垂。头颈部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再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重复6~8次。 以上动作要轻柔,旋转动作因人而异每天可作1~2次。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h8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