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六下1、2单元教学设计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27 11: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题1 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六年级下册1—2页例题1和“练一练”,练习一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数据特点。能联系百分数意义,对扇形统计图的数据做简单分析,并能根据扇形统计图进行简单计算。 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能根据统计图的数据做出解释和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扇形统计图,可以分析并且应用。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搜集有关扇形统计图的材料。准备交流。 学生在四人小组里合作讨论。 学生在四人小组里合作讨论它有什么特点? 。 课堂合作交流 一、问题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例1扇形统计图 提问:你知道这样的统计图叫做什么统计图吗?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并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交流探讨,学习新知 1、提问:观察扇形统计图,你了解到什么?先仔细看一看、想一想,然后把你知道的信息在四人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说说从统计图里了解到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这幅统计图统计的是我国各种陆地地形分布情况。老师相机说明整个圆代表我国陆地总面积。 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地形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几,老师让学生具体说一说,并且追问怎样从图中看到这样的信息。 学生可能提出山地面积最大,丘陵面积最小,老师可以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出来的,引导学生发现可以根据每一种扇形面积的大小进行比较,也可以每一种地形占总面积的百分数进行比较。 追问:这样的扇形统计图,扇形大小根据什么来确定?(各个数量所占百分比) 2、提问:通过对扇形统计图的观察交流,你能说说扇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据吗?它有什么特点? 在记录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扇形统计图用圆表示总量,用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量,扇形统计图的数据表示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而不是一个具体数量。因此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关系。(板书: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关系) 3、提问:我国陆地总面积是多少?(出示:我国陆地总面积大约960万平方千米)根据扇形统计图中各种地形百分数,你可以计算出什么? 二次备课 学生正确分析尝试计算器计算各个地形面积。 学生交流所获得想法。 学生结合提问自由交流,发表想法 学生独立交流估计方法。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且完成书上表格。 指学生汇报说说怎样计算,结果各是多少万平方千米?其余学生集体核对。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完成练一练 出示统计图,提问:仔细观察这两幅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说明:两个图分别表示世界人口和世界耕地面积,第一幅图表示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19.6%,第二幅图表示中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9.6%. 提问:根据图中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指出:从两幅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与世界人口数的关系,我国耕地面积和世界耕地面积的关系,我国人口数量在世界比较多,但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之一就是用世界9.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9.6%的人口。 2、练习一第1题。 出示第1题以及统计图,了解题意。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你觉得小华两天食物搭配各有什么特点?哪一天更加合理,为什么? 老师及时点评,根据营养学观点,可以多吃蔬菜水果,油脂类食物要适量控制。 3、练习一第2题。 出示第2题,提问:观察果盘和数据,你能估计其他几种干果各占百分之几吗?四人小组内交流。 全班反馈,指学生估计几种干果大约各占百分之几,并说说怎样估计。 明确:可以比较扇形大小来估计各占百分之几。花生大约占果盘的20%,红枣大约占果盘的40%,葡萄干大约占果盘的10%,开心果大约占果盘的30% 4、练习一第3题。 提问:你知道中国几大海域吗?你了解四大海域的大小吗?能不能按照面积大小排一排?指名学生说一说,相机出示第3题以及统计图,让学生检验自己掌握知识和想法是否正确。 四、回顾总结,拓展新知 老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对扇形统计图有什么认识,为什么在学习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之后,还要学习扇形统计图?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货? A类(基础) B类(提高)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题2 选择统计图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2—4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题。 教学目标:1、使用学生认识到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不同统计图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统计图。 2、使学生经历统计图的数据的比较和分析过程,体会各种统计图表示数据的不同特点和方式,感受各类统计图的作用,提高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据观念。 3、使学生感受统计图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图的应用价值,能在学习生活中主动比较、交流、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初步培养处理数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认识到各类统计图的特点,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统计图。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合作交流,然后作答。 学生自主分析思考并且交流。 学生思考、分析思考然后交流。 课堂合作交流 一、回顾激活,引入新课 1、 回顾统计图 老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大家回顾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些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三类统计图各是用怎样方式表示数据的? 2、 引入新课 老师:我们已经学过三类不同的统计图,知道了各类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式和特点。那这些统计图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在不同的统计要求下各自要选择哪种统计图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统计图的比较,进一步了解他们不同特点和各自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统计图。 二、分析比较,认识特点 1、 创设情境,了解数据 出示例2(先出现扇形统计图) 老师:这是小宇收集六年级1班下半年阅读课外书情况的数据制作的统计图。大家先看看,小宇统计六1班同学课外书阅读情况是为了了解什么问题? 观察扇形统计图,看看从图中反映了课外阅读哪个方面的情况,自己思考。 小宇还制作了另外两幅统计图(因此出现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仔细观察有反映了哪两个方面情况呢? 老师:请在四人小组里互相说说,这三幅统计图统计了课外阅读的哪几方面情况,每幅图表示什么内容,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2、 交流比较,强化特点。 (1)老师:这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的哪个方面的情况? 说明: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是同学们阅读每类书籍占所有书籍的百分比,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2011年下半年全班每月阅读本数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是平均每个星期课外不同阅读时间人数的情况。 (2)老师:哪幅统计图能反映出这个班同学比较喜欢哪种课外书,为什么?要知道各月阅读本数的变化和课外阅读时间人数的多少,分别看哪幅统计图? 说明:不同统计图反映了课外阅读不同方面的情况,要知道二次备课 同桌同学交流。 同桌交流问题然后互动交流回答。 四人小组交流问题然后互动交流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不同情况的数据就要从反应不同内容的统计图中了解。 追问:课外阅读这三方面情况,为什么要从不同统计图了解。 老师指出:不同统计图特点不同。扇形统计图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百分比关系。折线统计图既表示数量多少还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又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 (3)老师:阅读这些统计图,你还能从统计图中对这个班的同学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获得哪些信息?同桌说一说。 集体交流,鼓励孩子发表自己想法。 老师小结:扇形统计图可以了解到整个班孩子比较喜欢科普类书籍,因为科普书籍占阅读总量27%,其次是小说了书籍,除了科普、小说、童话和漫画,其他类书籍阅读量较少。从折线统计图可以知道,2011年下半年六1班同学在暑假阅读课外书籍比较多,开学后总量有所下降,每月变化是有多有少,但是总体上整个班阅读量比较大。从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这个班具有良好阅读习惯,平均每星期阅读时间在6-8小时左右,和8小时及以上人数占一半以上,课外阅读时间短的同学很少,比如每星期课外阅读时间2小时以下的只有3人。 3、 回顾反思,深化认识 老师:从上面的统计内容的分析中,你对学过的的统计图有哪些认识和想法? 老师:不同统计图有不同特点,我们在应用统计图表示数据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反映数据情况选择合适统计图。 那么怎样选择不同类型统计图呢?同桌交流。 老师小结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和应用。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 完成“练一练“ 读题后老师提问:这幅统计图表示了李大爷家收入哪些情况?前两个统计图都是分别表示李大伯家2012年四项收入的情况,为什么用的统计图不一样?那李大伯家2002—2012年十年时间里同样用“万元“表示每年收入的数据,为什么要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呢? 老师:这里的统计图都是根据具体数据的情况来选择的,同样是家庭一年四项收入情况,因为一种数据是具体多少万元,用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每项收入具体数量多少,所以用条形图,另一种表示每项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所以用扇形统计图,而十年收入的万元数表示每年收入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合适,反映收入的增长变化。 2、 练习一第4题 (1)出示两张统计图数据。让学生说说了解哪些数据。 提问:这两组数据分别用什么统计图合适?为什么? 追问:第一组数据同样是百分比,为什么用折线统计图而不用扇形统计图?这两组数据也可以用扇形统计图吗,为什么?第二组为什么用复式条形统计图? 老师小结想法特点。学生完成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3、 你能从下面数据中选择合适统计图吗? 学生四人组交流回答。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1)小明从0岁—10岁体重变化情况。 (2)一个小组升高情况统计。 一个家庭八月份各项收入所占百分比 4、 举例 老师:你还能从生活中举例说说哪些情况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四人组交流回答。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老师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把你的认识体会和大家分享交流。 A类(基础) B类(提高)

课题3 统计图应用题练习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7—8页练习一5—7题。“动手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不同特点,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统计图,能对不同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不同统计图表示数据的不同方式和反映数据的不同角度,提高选择、应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据观念。 3、 使学生在调查统计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图的应用价值,初步培养处理数据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主动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采用适当方法收集整理数据,认识到各类统计图的特点,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统计图。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一把,“动手做”记录单一张。 教学过程: 课堂合作交流 一、谈话引入 老师:回想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统计 图?(随之板书)这三类统计图各有什么 特点? 老师: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反映数量多 少;折线统计图既能直观反映数量多少, 还能形象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扇形统计图反映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百分比关 系。 老师:我们已经知道三类统计图各自特 点,这节课要进行相关的练习和实践活 动,通过练习,进一步学会根据不同统计 图从不同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调查 实践进一步学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应用练习 1、练习一第5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老师:从扇形统计 图中,你了解到什么?引导学生分别说出 黄瓜、番茄、韭菜种植面积所占百分比以学生独立填表计算完及面积多少,并口算出萝卜种植面积百分成,老师巡视指导。 比。 老师追问:如果黄瓜面积80平方米,其 他蔬菜种植面积是多少呢?先想一想在 算一算,把结果填入书上表格中。 全班反馈表中数据,说说怎样计算完成。 老师小结:扇形统计图表示各部分占总面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想积的百分比,根据黄瓜种植面积和百分法,然后汇报。 比,按照数量关系可以求出蔬菜总面积, 再根据其他三种蔬菜种植面积所占百分学生互相交流想法,比,分别算出各自面积。 2、练习一第6题 然后汇报。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老师:从每幅统计图 中,你了解到什么,先仔细观察,再同桌学生独立画一画、算之间互相说一说。 一算完成在书上。 同桌交流后集体汇报。 老师:20名女生50米跑步成绩除了扇形 统计图外还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 顾英五个学期50米跑步成绩除了条形统 计图还可以有什么统计图表示?小组讨 论后集体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 二次备课 学生根据老师要求,独立自主开展活动。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集体交流并且完成。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交流:20名女生50米跑成绩还可以用什么统计图,为什么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什么数量?怎样知道各个部分数量? 顾英五个学期50米跑步成绩除了条形统计图还可以有什么统计图表示?为什么用折线统计图? 老师让学生独立画一画、算一算完成在书上。 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老师提问:20名女生50米跑成绩用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表示,各有什么特点?顾英5个学期50米跑步成绩用的两幅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老师提问:从每组统计图中你分别获得哪些信息? 老师小结:前两幅统计图都表示20名女生50米跑步成绩,但扇形统计图中表示各个等第人数的百分比,条形统计图中则表示各个等第具体人数。后两幅统计图表示顾英五个学期50米跑步成绩,条形统计图则直观反映每学期成绩,折线统计图数据则表示每个学期成绩,也反映出成绩变化情况。 三、实践活动 1、练习一第7题 老师:我们班级阅读习惯怎么样,可以怎样了解,要怎样方法了解?(学生集体交流后完成) 2、完成“动手做” (1)老师指导学生阅读“动手做”活动方法和表达方式。了解操作要求。 提问:这个活动应该怎样操作?指名学生上台演示,集体交流评议。 (2)老师提出活动要求 学生根据要求开展活动。老师巡视指导。 完成后集体交流评议。 (3)老师:想一想要比较男女生反应速度的差异,可以怎样收集整理数据? 指出:可以分别汇总、收集、整理男女生实验数据,再计算出男女生平均数据,最后比较男女生反应速度差异。 四、全课总结 老师: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A类(基础) B类(提高)

课题1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9--10页例1和练一练,第13页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认识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2、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几何体特征的过程,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观察思考,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抽象概括出圆柱和圆锥特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柱和圆锥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回答。 学生仔细观察或用手摸一摸,说说发现圆柱有什么特征?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独立阅读三行文字,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 学生集体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课堂合作交流 一、引入课题 老师:我们在上学期学过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接着认识和学习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板书课题) 出示例1情境图,谈话:关于圆柱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过,仔细观察,哪些物体形状是圆柱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形状也是圆柱体? 老师:生活中关于圆柱形的物体还有很多,圆柱体简称圆柱,刚才这些形状的圆柱都是直圆柱,我们在小学阶段研究的是直圆柱。下面就来认真学习圆柱体。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圆柱 (1)探索圆柱特征 老师: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物体或者学具,仔细观察或用手摸一摸,你发现圆柱有什么特征?同桌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 老师小结:圆柱有上下两个面,这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圆柱有一个面是弯曲的,是一个曲面,(板书:曲面)而且上下是一样粗细的。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老师:我们把圆柱画出来是这样的图形。(呈现圆柱直观图,暂不标各部分名称)圆柱有几个面围成的?指名学生指一指。 圆柱各个部分有自己的名称,请大家阅读书上第9页小卡通下面三行文字。 老师:谁来指着圆柱直观图说一说各部分名称?图中圆柱高怎样表示?(画出高)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图中标识各部分名称。 老师要求学生拿出学具指一指圆柱各个面名称。 老师:你对“你对两个面之间距离叫做高“这句话怎样理解? 老师引导:两个底面之间画垂直线段可以画无数条,长度都相等,其中任一条垂直线段的长度都可以看作圆柱的高。 老师引申:其实圆柱体的高在生活中还有其他名称,例如一枚很扁的硬币,高一般叫做厚度,圆柱体铅笔的高叫做长,圆柱体水井的高叫做深等等。 二次备课 学生尝试完整说说圆柱体特征的认识。 学生独立拿出圆锥体学具或物体,仔细观察后同桌说说圆锥体有什么特征。 学生结合阅读书上第10页中间文字。了解圆锥的高。 学生分析思考说说圆柱和圆锥有什么联系和不同。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3)进一步归纳圆柱体特征 老师:谁能够完整说说圆柱体的认识? 老师小结并板书:圆柱体特征: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侧面是一个曲面,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2、认识圆锥 (1)探索圆锥特征 老师:刚才我们在情境图中找到了一些圆柱体,图中还有其他形状的一些物体如:粮堆、锥形铜块、巧克力等等。它们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的都是直圆锥。请大家拿出圆锥体学具或物体,仔细观察后同桌说说圆锥体有什么特征? 老师在全班交流后,相机板书:圆锥特征: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老师请学生指一指学具上圆锥的顶点和侧面。 (2)认识圆锥的高。 老师:(出示圆锥直观图,暂不出示高)谁来指一指圆锥底面、侧面、顶点,圆锥高是什么?可以结合阅读书上第10页中间文字。 集体交流后老师相机板书: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之间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多媒体演示圆锥高的画法。(多媒体展示讲解) 圆锥是一个实心物体,它的高无法看到,因此把它的高平移出来展示,这段距离就是圆锥的高。 (3)进一步归纳圆锥特征 老师:你对圆锥有哪些新认识?集体交流 4、 对比小结 老师: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圆柱和圆锥,谁来说说圆柱和圆锥有什么联系和不同?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老师要求学生按顺序给物体编号,并说说理由。 2、练习二第1题 同桌互相说说,集体评议,全班交流。 3、练习二第2题 指名读题,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明确:从上面、前面、侧面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可以看到一个相应平面图形。 4、练习二第3题 学生剪图制作集体展示交流评议。指名计算测量结果。 四、全课总结。 老师:今天我们主要认识了哪两种立体图形?你对这两种立体图形有什么新认识?你还有什么体会和经验与大家分享? A类(基础) B类(提高) 认识圆柱和圆锥 观察—比较—归纳 圆 柱 底面 2个完全相同的圆 侧面 1个曲面 高 两底之间的距离 圆 锥 底面 1个 圆形 侧面 1个 曲面 高 1条

课题2 圆柱表面积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11--12页例2、例3和练一练,第13页练习二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培养热爱数学、学好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一个自制圆柱学具和圆柱体罐头,剪刀 教学过程: 课堂合作交流 一、回顾旧知 学生回顾旧知,说说1、老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谁来说说圆柱体特征?指名口答,互相补圆柱体特征 充。 老师小结:圆柱体从上到下一样粗,上下 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圆柱的侧面是弯曲的。 学生交流回答。 2、老师:请同学拿出上节课自己制作的圆 柱体,你制作的圆柱底面的直径和高各是 多少?怎样计算他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 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 公式,板书:C=2∏r C=∏d S=∏r平方。 二、探究新知 (一) 探索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 1、 出示圆柱形罐头 老师:如果要知道这张商标纸面积,你会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计算吗?想想看。 圆柱体罐头,剪开商老师指名回答:把商标纸剪开展开后是什标纸,平展在桌上。么形状?再算算。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体罐头,剪开商标纸,平展在桌上。 并思考。 老师引导:你怎么剪开?剪开后平展在桌 上是什么形状? 小组里交流长方形的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怎样剪开,看出沿着长和宽与圆柱体有什接缝(高)剪开是长方形。 2、引导: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体有么关系 什么关系?在小组里交流。 全班汇报并且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学生仔细思考回答。 体底面周长,长方体宽就是圆柱体高。 老师:商标纸的面就是圆柱体哪个面的面 积?怎样计算侧面积呢? 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面积就是圆柱 体侧面积,圆柱体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 高。 老师结合板书:长方形面积= 圆柱侧面积=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圆3、出示例2,指名读题。 柱侧面积。集体交流。 老师:我们已经知道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你可以直接计算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自 己想一想,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算法:3.14 ×11×15=518.1(平方厘米)(补充也可保 留∏,则等于165∏)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追问:圆柱侧面积怎样计算?强调圆柱侧交流。 面积=底面周长×高 4、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主学习 二次备课 学生思考后交流剪开后长方形长和宽各自多少厘米,底面半径多少厘米。 学生尝试画图,注意:先画出哪几个面,每个方格1厘米,布局合理。集体展示作品,交流评议。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学生交流后独立解答 学生交流后独立解答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二)探索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 1、出示例3 (1)指名读题,交流剪开后长方形长和宽各自多少厘米?圆柱底面半径多少厘米?指名口答,集体交流。 集体交流表面展开后几个部分,以及各部分相关长度。 (2)老师: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展开图吗?学生尝试画图,老师提醒:先画出哪几个面,注意每个方格1厘米,布局合理。 集体展示作品,交流评议。 明确:这三个面的总面积是圆柱的表面积。 2、 引导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圆柱表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指名板演。 3.14×2×2+3.14×(2÷2)平方×2 老师引导小结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3、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指名板演。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练习二第4题。 读题。引导学生交流后独立解答。 2 完成练习二第5题。 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解决圆柱的什么?集体订正。交流评议 四、全课总结 老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分别怎样计算? A类(基础) B类(提高)

课题3 圆柱表面积的练习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13--14页练习二6---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2.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理解表面积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中联系,能够初步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回忆旧知参与交流 学生参与分析交流想法,并且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学生参与分析交流想法,并且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学生参与分析交流想法,并且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学生参与分析交流想法,并且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学生参与分析交流想法,并且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学生参与分析交流想法,并且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一、复习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二第7题 (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需要白铁皮多少平方米”是求几个面的面积?(侧面积)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3)集中分析评讲。 2、练习二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题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4、练习二第10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这个“博士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别求哪些面的面积? (3)学生自主完成。 (4)集体评讲,注重后进生辅导。 5、练习二第11题 (1)学生读题。 (2)提问:要想求“这根花柱上一共有多少朵花必须先求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 6、练习二第12题 (1)学生读题。(2)引导思考。 (3)集体练习 7、练习二思考题(学有余力学生完成。) 引导思考:截成3段截了几次?一共多了几个面?几个什么样的面?那么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呢?如果截成4段、5段会做吗?接下来学生练习。 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 学生参与总结体验。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课堂作业 书本应用题7---11题。 A类(基础) B类(提高)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题4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15~16页的例4和第1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前准备: 课件 圆柱等分模型 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参与交流。 学生仔细分析提出合理猜想。 学生仔细思考后回答。 学生提出合理想法。 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小组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课堂合作交流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学例4 1、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 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2、实验操作 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二次备课

学生参与思考回答。 学生集体补充交流想法。 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说明计算方法。 学生各自练习,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学生各自练习,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学生参与交流总结。 学生独立完成。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3、推出公式 ⑴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⑵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 高 ↓ ↓ ↓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三、分层练习,发散思维,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 ⑵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 (s和h,r和h,d和h,c和h)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⑴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⑵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⑶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练一练”第2题。 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该怎么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根据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作业 练习三第1~3题。 A类(基础) B类(提高)

课题5 圆柱体积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三第4~9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2.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参与回顾旧知。 学生思考后参与回答。 学生参与交流后回答 学生参与交流后独立完成 学生参与交流后独立完成 学生参与交流后独立完成 学生参与交流后独立完成,并且说说自己想法。 一、复习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我们是怎么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的? 3、知道哪些条件,我们就能算出圆柱的体积? 二、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三第4题。 ⑴猜猜看,哪个杯子里的饮料最多? ⑵算一算,看到底是哪个杯子里的饮料多? 2、算出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⑴底面积0.8平方米,高1.2米 ⑵半径5厘米,高15厘米 ⑶直径6分米,高8分米 练习并指名板演,然后对照板演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三、讨论实际问题 1、练习三第5题。 说说为什么要从里面量?如果从外面量算出的是什么?怎么知道这个保温茶桶能不能盛150千克的水呢? 2、练习三第6题。 怎么算一枚硬币的体积? 3、练习三第7题。 先估计这两个圆柱的体积,指出哪一个大,再计算它们的体积,验证前面的估计。(如有困难,可以动手操作,实践一下。) 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 学生参与交流后回答。 学生动手测量、计算后说说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4、练习三第8题。 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底面周长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容积。 5、练习三第9题。 出示一个圆柱形茶杯,讨论:要知道它的容积,需要量出什么数据,怎么量? 学生动手测量、计算。 四、作业:基础训练书上5、6、8题。 A类(基础) B类(提高)

课题6 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下数学教科书练习三第10~16题、思考题、动手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和容积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堂合作交流 一、复习回顾,理清思路。 1、回顾复习。 学生参与交流回答。 教师谈话:用一句话介绍前面几节课 学习的关于圆柱的知识。 预设学生回答:圆柱的体积计算;圆 柱的特征;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 各种情况。 2、理清思路。 同桌说说计算圆柱体积的步同桌说说计算圆柱体积的步骤,先算骤,说说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步出底面积,再算出圆柱的体积; 同桌骤。 说说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步骤,先算出 底面积和侧面积,再算出圆柱的表面 积; 3、揭示课题——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 练习课。 二、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1、练习三第10题。 根据表中的已知分别计算每个圆柱的 未知量。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三第11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注意分清3个成。 小问题分别求什么问题。 3、练习三第12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引导思考:第1个问题求水池里最多成。 能蓄水多少吨,要从体积入手;第2 个问题要弄清楚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全班集体完成,理解题意,集4、练习三第13题。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之后一人板演,体核对。 全班齐练。评讲时注意后进生的辅 导。 5、练习三第14题。 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学生认真思考后回答,说说解 题方法。 ⑵讨论:塑料薄膜的面积相当于什 么? 大棚内的空间相当于什么? ⑶分别怎么算? 引导理解:蔬菜大棚中求需要多少塑料薄膜和空间有多大,分别求圆柱表 面积和体积的一半。 6、练习三第15题。 学生理解题意抓住不变条件。 分析:玲玲把一块长方体橡皮泥捏成一个圆柱体虽然形状变了,但什么没 变?(体积) 7、练习三第16题。 提问:要求水面高多少分米,要先求学生集体交流后独立完成。 什么?(水杯的高) 三、拓展延伸,开阔思维。 1、第19页思考题。 学有余力学生完 成。 学生认真思考后,集体交流。 ⑴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 ⑵全部 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能想到 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钢的体积? ⑶这题还可以怎么想? 学生自主学习 二次备课 学生参与交流操作方法,理解步骤。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让学生明白:上升或下降的水的体积就是那一部分钢材的体积。 2、第19页动手做。 讲解测量方法——在容器里放适量的水,把土豆浸没在水中,测量并记录相关的数据,算出土豆的体积。并且提供一张表格,提示应该记录容器的底面积、放入土豆前的水面高度、放入土豆后的水面高度以及算出的土豆体积。然后是测量与计算,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应注意什么。如,容器底面积不能直接量得,只能测量底面的半径、直径或周长。测量半径需要确定圆心,测量周长还要计算直径,一般测量直径,既容易量,也便于算。又如,测量底面直径、水面高度都要在容器里面进行,利用容器里面的数据,算出的才是水的体积、土豆的体积。 四、作业:基础训练书上11---16题。 A类(基础) B类(提高)

课题7 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21页例5及相应的 “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1.组织学生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4.以小组形式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一套,一些沙或米等。 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参与交流回答。 学生回顾计算公式,加以体会。 学生交流体会圆柱和圆锥之间关系。 学生说明自己的合理想法。并且合理猜想。 学生提出合理猜想。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步骤,参与交流。 学生思考后说明发现规律。 学生参与交流回答。 学生独立讨论实验情况,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且说明理由。 课堂合作交流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立体图形体积的求法?(学生回答时老师出示相应的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然后板书相应的计算公式。) 2、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是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的。板书:转化) 3、(出示教具)大家觉得这个圆锥与哪个立体图形的关系最近呢?(老师比较学生指出的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 4、大家觉得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锥的体积可能转化为什么图形来研究比较简单呢?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5、它们的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二、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课件出示例5。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 (2)让学生猜想:图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用学具演示)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几分之几 。 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 2、教师课件演示 3、老师要求学生讨论实验情况,汇报实验结果。 4、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1/3=底面积×高×1/3 用字母表示:V= 1/3Sh 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1/3 ? 5、 教学试一试 二次备课 学生尝试完成并集体交流、评议。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 学生参与交流。 独立完成。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1)出示题目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发散练习、巩固推展 1、做“练一练”第1、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1/3 。 2、做练习四第1、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之后学生反馈。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学生交流 五、作业 练习四第3题。 A类(基础) B类(提高)

课题8 圆锥体积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四第4~12题和第23页思考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步理解、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计算出圆锥的体积。 2、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进—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且体验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思考并且回答老师问题。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集体评议。 学生参与分析交流,说说自己想法和理由。 学生参与交流并且独立完成。 学生动手操作并且完成独立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 课堂合作交流 一、复习旧知 1.复习体积计算。 (1)提问: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2)口答下列各圆锥的体积。 ①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2分米。 ②底面积4平方厘米,高4.5厘米。 2.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练习圆锥体积的计算,通过练习,还要能应用圆锥体积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新课 组织练习。 1、做“练习四”第4题。 学生独立计算。 2、做“练习四”第5题。 把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相互转化,从已知的圆柱体积得出相应的圆锥体积,从已知的圆锥体积得出相应的圆柱体积,继续加强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的理解。 3、 做“练习四”第6题。 出示第6题的图。 引导分析:根据图示的各个立体图形的底面直径与高,寻找与圆锥体积相等的圆柱, 可以从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推理出体积相等的圆柱与圆锥,如果底面积相等,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圆柱的高是圆锥的1/3;如果高相等,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3倍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的1/3。还要注意到,大圆的直径是小圆的3倍小圆直径是大圆的1/3,大圆的面积则是小圆的9倍小圆的面积是大圆的1/9。 4、做“练习四”第7题。 (1)提问:圆锥体积最大时与圆柱的关系是什么?(等底等高) 接着让学生独立练习。 (2)让学生自主地提出其他问题,进一步的掌握圆锥和圆柱的关系。 5、做“练习四”第8题。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6、做“练习四”第9题。 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绕它的两条高旋转一周形成两个大小不同的圆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计算。 二次备课 学生参与交流心得。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7、做“练习四”第12题。 出示圆锥形模型,提问:你有什么办法算山它的体积吗,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怎样测量直径和高。请同学们回去测量你用第115页图制作的圆锥,求出它的体积来。 三、课堂小结 老师: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这节课练习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和应用:计算体积需要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没有告诉底面积,我们要先求半径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应用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有时候还可以计算出圆锥形物休的重量。 四、布置作业 1、练习四第10、11题。 2、学有余力学生完成思考题。 A类(基础) B类(提高)

课题9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点。能判断一个物体或立体图形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容积)计算方法,并提高灵活应用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点。进一步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容积)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合作交流 —、揭示课题 二次备课 学生参与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学生说说各自是哪些物体模型 学生说说下面各个图形名称,以及基本特征。 在表述圆柱和圆锥基本特征时,可以互相补充。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填在表格里。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填表。 学生思考后仔细回答。 学生参与交流分析,独立完成。 学生交流分析后,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集体评议。 我们已经学完了“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今天开始复习圆柱和圆锥。(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一方面,要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熟悉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掌握圆柱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包括容积)的汁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特征 1、说出物体名称。 出示一些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和模型,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形体。 2、复习特征。 (1)同时出示圆柱和圆锥的图形。 指名学生说出各图的名称。(板书:圆柱、圆锥) (2)提问:谁能拿出圆柱和圆锥,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在图中板书)圆锥的高怎样测量,试着量一量你手里圆锥的高。 (3)提问:哪位同学来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哪位同学来说说圆锥有什么特征? 三、复习计算 1、练习与应用第1题。 出示表格,说明要求,让学生计算,填在表格里。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填表。 提问: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的?(板书:圆柱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底面周长乘以高? 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强调把—个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得出新的结论)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的?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又是怎样得到的?这两题计算过程完全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2、练习与应用第2题。 提问:压路机前轮是什么形状的?前轮滚动一周所形成的面的大小相当于前轮的哪一部分面积?接下来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与应用第3题。 引导思考:水桶底部的铁箍大约长15.7分米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做这个水桶至少要用木板多少平方分米就是圆柱水桶的哪些面的面积之和。这个水桶能盛120升水吗?要拿什么和120升比较?学生自主完成。 4、练习与应用第4题。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要求得数保留整数。 四、课堂小结

学生集体参与交流。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5~6题。 A类(基础) B类(提高)

课题10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教材第25~26页“练习与应用”第7~11题、“探索与实践”12~14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 一、揭示课题 学生参与交流,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 和圆锥体积的计算。这节课继续复习这方 学生集体交流回顾已有的计算公式。并且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解答时注意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时结合画图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 学生参与交流分析后独立完成。 学生说说发现的想法,然后独立完成计算。 面的知识,特别是表面积、体积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表面积、体积的汁算方法,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复习体积计算 1、复习公式。 提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板书时出示相应图形)为什么正方体体积等于边长a的立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这个公式怎样得到的?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为什么要乘以三分之一 ? 2、做复习第7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计算。 三、知识应用复习 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做练习四第8题。 引导学生把新知与旧知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比较。 2、做练习四第9题。 结合画图演示水流的速度就是圆柱的高,每分钟的高在每秒的基础上乘以60。 3、做练习四第10题。 提问:用这堆沙子去填长方体的沙坑哪一个量是相等的?(体积)接着学生计算。 4、做练习四第11题。 出示题目: 结合题目和图形理解长方体纸箱的长、宽、高与每个圆柱体饮料罐相 相关数据的关系。接下来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要注意后进生的辅导) 5、做练习四第12题。 可以先举例说明,再概括。 6、做练习四第13题。 提问:要求圆柱体饮料罐的容积需要测量哪些数据?(要注意从它的里面测量) 通过计算再与商标纸上标出的容积比一比,你发现什么?加强学生把数学与生活有效结合起来。 7、做练习四第14题。 学生动手操作,再交流评议。 学生独立阅读“能做到吗”相关材料再交流 集体参与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交流。 8、评价与反思:结合3个方面让学生自主评价。 9、让学生了解“你知道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作业 基础训练 书上8---11题。 A类(基础) B类(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gy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