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更新时间:2023-08-21 02:14:01 阅读量: 高等教育 文档下载
温州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 录
一、发展现状与趋势………………………………………( 4)
(一)发展现状………………………………………( 4)
(二)发展背景与趋势………………………………( 9)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12)
(一)指导思想………………………………………(12)
(二)基本原则与要求………………………………(12)
(三)发展目标………………………………………(14)
三、主要任务………………………………………………(16)
(一)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16)
(二)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17)
(三)深化电子政务建设 ……………………………(22)
(四)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 ………………(24)
(五)推进信息产业集聚与转型发展 ………………(32)
四、重点工程与示范项目…………………………………(36)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重点工程……………………(36)
(二)企业信息化重点工程 …………………………(37)
(三)电子政务重点工程………………………………(38)
(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重点工程…………………(39)
(五)信息产业发展重点工程…………………………(41)
五、保障措施………………………………………………(42)
(一)完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42)
(二)强化信息化专业服务体系……………………(42)
(三)优化信息化投融资环境………………………(43)
(四)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44)
(五)完善信息化标准化体系………………………(44)
(六)提升信息安全保障水平………………………(45)
(七)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46)
六、相关图表………………………………………………(47)
(一)温州沿海信息产业带布局图…………………(48)
(二)温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主要指标表…(49)
(三)温州主要制造业信息技术重点推荐应用表…(50)
(四)温州行业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表…………(51)
(五)温州“十二五”信息化机制建设一览表……(52)
(六)温州“十二五”信息化重点项目投资估算表(53)
(七)温州物联网应用十大示范工程一览表………(55)
温州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信息化建设,促进我市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
发展,根据《温州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温政
办〔2010〕106号),参照《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
战略》、《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编制《温州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规划。本规划是我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重点专项规划之
一,是“十二五”时期我市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一、 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贯彻“两化融合”战略,全
面推进“数字温州”建设,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社会转型等各方面
都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2008年、2010年,我市获得“中国
城市信息化50强”的称号。
1.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成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
“十一五”以来,我市信息网络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
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电信网、
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套网络不断拓展和延伸,建成了以光
纤传输为主的快速信息网络,基本实现了宽带网络、固定电
话、移动电话、有线电视的全覆盖。第三代移动通信(3G)
网络基本建成,完成主要区域覆盖,促进新一代移动通信服
务快速发展。据统计,我市2010年底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07.1
部/百人,宽带用户达153.0万户,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
415G,数字电视网络传输电视节目110多套,城镇居民计算
机拥有率达95.5台/百户,农村住户计算机拥有率达49.7台
/百户。信息化基础设施各项指标较“十一五”期初大幅度提
高,位居全省前列。
2. 信息技术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与管理
信息化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积极实施“百亿信息化-电子政务”工
程,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面建成
了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党政机关和部
门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基本实现横向与纵向的互联互通。
建成了涵盖两级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站群体系,在促进政务信
息公开、公众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协同办公、网上
审批、市长热线办理系统、网上纳税系统、电子监察、市民
信息服务、市民邮箱、阳光政务信息系统以及“金盾”、“金
土”、“金保”、“金审”等一批“金字号”系统建成并逐
步投入使用,进一步规范和提升了我市行政管理水平、公共
服务能力。企业、人口、空间地理、图书馆等信息资源的整
合、开发利用初现成效。到“十一五”期末,我市90%以上
的市级部门统一采用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网上审批系统开
始逐步发挥作用,已有470多个市级政府服务项目实现网上
预审,占比达60%以上;县市两级已有328个部门及3963项
事项纳入电子监察系统。
3.信息技术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企业信息化水平逐步提
升
“十一五”期间,我市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以扶持政策和公共平台为抓手,大力实施“信息化试点示范
工程”,引导企业在生产设计、企业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生产工具数码化、企业管理自动化、
产品智能化。大力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在服装、皮革、
电器、汽车配件、模具、阀门、仪表等传统行推广CAD/CAM、
CIMS 、ERP、PDM、CRM、电子商务等系统和信息技术公共服
务平台,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管理转型。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指导培育试点企业123家,示范企
业40家,实施企业信息化项目67个。2010年企业信息化抽
样调查显示,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实施财务信息化以
及PDM、CRM、ERP等系统的比重分别是53.6%、15.3%、13.3%、
14.3%比“十一五”期初都有了不同程度地提高。
4.城乡社会信息化齐头并进,“数字鸿沟”进步缩小
在农村信息化方面,大力推广“温州农网”、“农民信
箱”、“农村党员远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一
系列工程。同时,在省内率先实施“农信‘121’工程,在整
合涉农资源基础上建设了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农村管理
及公共服务平台,并各县试点推行,取得较好成效。到“十
一五”期末,建成农村信息服务站100多个,农村党员干部
远程教育工程共终端站点4800多个,“农民信箱”注册用户
数达17万户,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宽带”、“村村有电脑”
和“十万农民有信箱”的规划目标,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进
一步提高。
在社区信息化方面,建成了市民信息服务系统,在市区
范围内共布置200多个信息亭终端,为公众提供信息查询,
同时把水电煤等公共事业费缴纳和车票销售等服务延伸到社
区,切实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初步开发了包括区域管理、
人口户籍管理、计生管理、保障救助、社区综治、应急管理
等功能的社区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并在鹿城区部分街道开
展了试点。
5. 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提升产业结构作用初步显现。
“十一五”以来,我市信息产业保持年均增长25%以上
的发展速度,实现了规模和布局的跨越。在产业布局方面,
建成了省级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市级
软件产业园等园区,初步形成了包括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
智能电子教具、智能仪表、半导体照明等优势产品和产业集
群。2010年,温州市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
入约700亿元,同比增长约18.8%,产业规模居全省第三位。
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0.9亿
元,同比增长32.3%;与“十一五”期初相比,电子信息制
造业产值增长105.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6.83%
上升至11.09%,对地方经济的提升效应和拉动作用开始显现。
此外,我市信息服务业保持平稳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2010年实现主营收入126亿元,其中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4.6
亿。我市拥有200余家从事应用软件产品研发、互联网技术
开发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系统集成、智能化与安防监
控等服务的软件企业,其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均比“十一五”
期初翻了一番多。电子商务步入快速发展期。全市建有各类
电子商务网站200多家,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网站30多家;
规模以上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或自建网站开展电子商务活
动的比例超过55%。2010年,全市电子商务成交额超过100
亿元,业务收入约12亿元,涌现了绿森数码、买特网、温州
开关网等一批颇具特色的行业网站、电子商务网站。
6. 信息安全不断加强,信息化发展环境进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出台了《温州市软件与信息服务
业产业集聚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我市软件
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意见》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建立了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专项
资金,为信息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初步建立网络
与信息安全保障协调推进机制,扎实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风险评估工作,不断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机制。
7. 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同
时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之处亟待解决,主要表现
在:信息共享与协同机制尚不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投融资系统尚未形成,投入相对不
足,一些基础性、综合性信息化工程建设相对滞后于信息化
应用需求;信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投资相对不足、产业链
不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IT人才缺乏,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建设需进一步完善等。
(二)发展背景与趋势
1.从全球范围看,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
深刻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技术成为经济社
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在
各个领域不断深入,有力推动了发展方式和公众生活方式的
改变。“信息社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形态,信息化对
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提升为“引领”作用。后危
机时代,发达国家力图巩固信息掌控优势,把信息化作为综
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维护国家在网络空间的安全和利益成
为信息时代世界各国的重大战略抉择。
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正处于重大突破的前夜,以
“芯片与传感技术”、“光纤与无线通讯技术”、“物联网
与云计算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下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催生
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赋予了信息化建设新的内涵和使命,必
将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度融合。
2.从国内看,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
措地位更加凸显
党的十七大把信息化作为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
国际化并举的重大任务,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
战略。经过“十一五”发展,我国已跨入信息化发展中等水
平国家行列,信息化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发
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型,产业发展从依靠能源消耗型
向依靠科技创新和经营管理提升转型,社会发展向和谐、生
态化转型,为信息化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了大舞台。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产业
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的地位将进一步凸
显。信息化和信息产业作为产业升级的“助推器”、经济增
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的作用将进一步增
强。
3.从温州看,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信息化需求与日
俱增
“十二五”,我市处于人均生产总值从5000美元向10000
美元迈进的阶段,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我市将着
力通过“三个转型”(以结构升级和布局优化为重点推进经
济转型,以城乡统筹和民生改善为重点推进社会转型,以强
化公共服务和转变职能为重点推进政府转型),全面推进小
康社会建设。转型发展涉及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升
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监管能力提升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信息化
的引领和支撑。此外,从区域发展来看,许多先进城市抓住
先机打造“三网融合基地”、“物联网中心”、“智慧城市”,
抢占了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发展的先机,对我市的信息化建设
造成了挤压效应,进一步增强了我市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
为此,“十二五”期间我市应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
新机遇,开拓创新抢占先发优势、加大规划、政策、标准和
制度安排的衔接配套力度,全面提升信息化的持续创新发展
能力。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民生、提升公共服务与管
理水平为出发点,以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为重点,以科技和
体制创新为动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
国际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统筹城乡和
区域信息化发展;坚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和特色优势
信息产业提升并重,投资驱动与科技创新并举,加快推进信
息产业集聚、转型发展;切实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进一步提
升信息化在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建设生产、生活、生态
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支撑作用。
(二)基本原则与要求
我市“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与要求:
1.坚持开放合作,市场推动。要以开放的姿态,立足温
州,面向世界,汇聚智慧,加强合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发
挥政府有型之手引导作用,通过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标准体
系,引导企业、社会参与信息化建设。按照“非禁即入”的
原则进一步开放资源,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建立以社会
为主体投融资体系。
2.坚持统筹规划,集约建设。要以全局高度、超前眼光
来统筹谋划信息化项目布局,合理分配资源。进一步完善信
息化管理体制,形成“统筹规划、协同推进、集约建设”的
工作局面,有效地避免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要统筹协调城
乡信息化、区域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发展,促进国民经济信
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全面提升。
3.坚持资源整合,协同共享。把资源整合开发和信息共
享作为重中之重,要建立统一的规范标准,协调条块各方,
加快推动资源整合,统筹部署应用系统,支持跨部门、跨区
域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建立完善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形
成信息供给、索取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带动全社会信息资
源的广度整合深度开发利用,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价
值和信息化效益。
4.坚持创新引领,务求实效。树立敢为人先的开拓观念,
探索信息化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大力推进信息化体制机
制、技术、管理创新,开创信息化建设新局面。按照深化行
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通过组织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推
动业务流程优化,改革服务模式,促进政府职能转型。同时,
顺应新技术发展趋势,探索信息化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新模式,
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讲求实效,避免形式主义和重复
建设。
5.坚持民生优先,节约适用。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
目标,优先建设教育、卫生、社保、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等
公共服务领域的普遍受惠型信息化项目。把群众用得上、用
得起、用得好作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完善管理
机制,建设先进适用、成本低廉、与国情市情相适应的信息
化系统,让信息化成果惠及全民。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建立
高效地信息化推进机制;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信
息化、电子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业五大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公共服务与管理信息化推进模式和“智慧城市”框架初步成
形;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实现“布局优化,规模倍增”;
继续保持我市城市信息化综合水平领先地位,并跻身全国30
强(主要指标详见表1)。
2.具体目标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基本建成宽带、泛在、融合、
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实现“光·无线”跨越;互联网城域
出口带宽超过1TB,光纤到户率达50%以上。加快下一代广播
电视网(NGB)覆盖,推进有线电视“模数转换”,数字电视
用户占90%以上,基本建成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
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加快“两化”融合,新建重点行
业信息化服务平台5个以上,接入应用服务企业3000家以上;
新增信息化示范项目100 个(家)以上。信息化驱动企业转
型发展作用进一步显现。
电子政务建设目标。电子政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建
成“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一表式”报表系统,政府公
开信息100%可通过网上查询,70%以上行政审批及许可项
目实现在线处理;深入推广电子监察系统应用,政府管理与
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信息化促进政府转型的支撑力进一步
加强。
社会信息化建设目标。建立、完善并推广社区管理平台、
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村综合管理平台,统筹城乡信息
化发展。在公共服务与管理领域,建成数字城管、智能交通、
应急指挥管理、社会服务救助信息服务平台、市民卡、数字
档案馆、环境监测、地址灾害监测等一批公共服务与管理系
统,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以典型
的基于物联网应用项目带动“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
框架基本形成。
信息产业发展目标。打造千亿产业、建设百亿园区、培
育十亿企业群体。保持信息产业年均增长18%以上,至“十
二五”期末,全市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力争超过
1500亿元,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以上。培育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家,超10亿元的企
业10家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
以需求为导向,以通信企业及广电部门为重点,统筹规
划,集约化建设,加快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 基本实现“百
兆进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的光纤网络覆盖能力;大力
推进“光进铜退”改造,积极推进光纤到楼、光纤到户,到
2015年,家庭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85%,城市带宽用户平均
接入速率30M以上,农村带宽用户平均接入速率10M以上。
提升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改善网络服务质量,保障网络
与信息安全。
2.打造“无线城市”
加快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无线城市”网络建设,全
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传输能力;加快引导建设宽带无线城
市,扩大普遍服务范围,5年投资130 亿新建3G基站5300
多个,WLAN(WIFI)热点近20000个,实现公共区域3G网络
与WLAN覆盖率分别达到95%、70%以上,热点区域接入带宽
达到30M以上,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无线网络。提高基于TD
技术的3G移动通信产业和应用发展的水平。
3.推进“三网融合”
探索建立合作机制,完善商业运营模式和市场竞争机制,
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进程,
全面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融合发展。在网络
上,大力推进网络和业务平台兼容互通,保障广电、电信业
务双向进入。在业务上,相互开放,广电部门可以开发经营
增值电信业务、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业务等,
电信运营企业可以经营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互联网视听
类节目传输服务等业务。积极推进面向社区、小区的“三网
融合”试点,加快推进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网络平等
接入驻地网,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
4.推进物联网承载网络建设
除国家公众传输网络外,鼓励发展建设各种有线、无线
传感网络、传输网络,同时加快有关标准统一制定,促进各
种物联网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和关键
技术攻关,搭建物联网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物联网数据
交换和信息安全平台等一批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研发中
心,逐步构建物联网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和运行支撑体系。
(二)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市场化融合,创新引导模式
和载体,加大政策扶持,以示范带动和公共平台建设为重点,
推进物联网及新兴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提升传统制造业、
服务业、农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主
要制造业行业推荐应用信息技术详见表2)。
1.信息化助推制造业提质降耗
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分类指导、社会第三方中介咨询机
构协力,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实现产品智能化、生
产过程自动化、商务电子化、管理信息化,降低生产能耗,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产品信息化
充分利用嵌入式技术、微电子技术等信息技术对传统制
造业产品进行改造,提高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从而
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重点推进汽摩配、鞋革机械、
制药机械、高低压电器、仪器仪表、泵阀、船舶、家用电器
等行业产品信息化改造,促进传统制造业升级换代和创新,
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2)生产过程自动化
积极在服装、鞋革、印刷、化工、医药、模具等行业推
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计算机辅助工艺
编制系统(CAPP)、计算机辅助检测(CAT)技术以及工艺控
制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柔性控制系统(FCS),促进
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加强传感、物联网、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与节能技术、
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积极在电力、塑料、
装备制造、制革、化工等行业推广面向高耗能设备的智能控
制系统应用,加强EMS(能源管理系统)的应用,有效控制企
业能耗和污染排放;积极支持重大耗能设备的智能控制系统
正在阅读:
温州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08-21
2017年中国肉制品市场规模现状分析及十三五投资价值评估报告(目04-26
《自由之路》经典观后感10篇12-12
初三主题班会设计方案04-05
公司章程-日语05-07
实验五室内照度测量 doc=安全人机工程学=湖南工学院09-15
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典型案例04-16
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风格的多样性与差异性08-15
- 2012诗歌鉴赏讲座 师大附中张海波
- 2012-201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五市三区高三(上)期中数学模拟试卷(一)
-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资料
- 小方坯连铸机专用超越离合器(引锭杆存放用)
- 荀子的学术性质之我见
- 氩弧焊管轧纹生产线操作说明
-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 (商务)英语专业大全
-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 幼儿园中班优秀语言教案《小猴的出租车》
- 第七章 仪表与显示系统
- 身份证号码前6位行政区划与籍贯对应表
- 单位(子单位)工程验收通知书
- 浅谈地铁工程施工的项目成本管理
- 沉积学知识点整理
- 前期物业管理中物业服务企业的法律地位
- 2014微量养分营养试卷
- 地质专业校内实习报告范文(通用版)
- 内部审计视角下我国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研究
- 高次插值龙格现象并作图数值分析实验1
- 温州市
- 信息化
- 规划
- 十二五
- (精品)九年级英语第四单元知识点section A 含练习
- 公平正义的内涵及思考
- 2014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文化修养4
- 7.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
- 寰枢椎脱位后路术后远期翻修
- 新学期的学习计划的
- 广东省干部培训网络学院挂机考试专用浏览器使用说明
- VLSI 设计的 FPGA 验证
- 幼儿英语教学心得(精选多篇)
- 名师解析:雅思写作评分标准
- 天才的思维方式
- 中国物流系统设备选型研究报告(简要版)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用语1
-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计报告方案一
- 2007.1海淀初三测评期末
- 麻家梁煤矿基本情况
- 水利工程目标管理考核办法
- PE-500颚式破碎机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