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
更新时间:2023-12-29 01: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第一章 管理的定义和本质
● ●
管理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战略管理活动、业务管理活动; 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的关系
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各有两种基本形式。组织中的管理
活动:战略管理活动(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选择具体业务的活动)、业务管理活动(为完成具体业务而选择操作方法的活动);组织中的业务活动:由于管理的需要而派生出来的业务活动(以管理为目的),也称管理工作、直接以创造价值为目的的业务活动(以价值为目的),也称业务工作;
为了实现既定目标,管理者首先必须进行战略选择,即从事战略管理活动,而为了完成这项战略选择,就必然派生出许多业务活动(管理工作),而为了有效完成这些以管理为目的的业务活动,具体承担这些工作的人还必须选择有效的工作方法,即必须进行业务管理活动;另外,战略选择完成后,就确定了明确的核心业务,而要使核心业务能够顺利完成,又必须将其分解为具体的业务工作。
因此,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是整个组织活动中的两个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管理活动总是先行于具体的业务活动,并贯穿于业务活动过程的始终。
●
法约尔的定义: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5项
要素)。
●
一般的定义:管理是为了达到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通过计划、
组织、控制、指挥、协调等行为活动而对组织内的各种资源(人财物)进行有效整合,发挥最大效益的动态创造性活动。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等管理的手段和方法,管理的核心在于对资源的有效整合。
● ●
决策是管理的基本元素。
管理者必须采取必要的手段,使组织成员能够以组织的既定目标
为导向来有效地开展工作。因此必须掌握、认识人的基本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些特性采取措施,来保证管理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
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受雇人、经济人、社会人、管理人四种;直
到今天,经济人假设仍是经济学中的主要人性假设;社会人假设是管理学中的行为学派的主要观点。
●
一般组织中的资源: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
关系资源(5种);
●
资源的一般属性:稀缺性、相互替代性。稀缺性指组织所拥有的
资源是有限的,主要表现在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赖以生存的人文社会资源也是有限的;相互替代性是指人们可以使用不同的资源来达到同一目标。
第二章 管理活动的空间-组织
●
组织形成的第一要素:是由于人们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只有集体
才能完成的任务、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亲密的感情等因素,促使人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组织。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是组织形成的必要条件(前提和基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任务、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亲密的感情等因素产生的凝聚、协同作用,称为组织的吸引机..............................制。 ..
●
组织形成的第二要素:是发起者权威的作用。组织的形成需要发
起人的积极活动或“权威”人物的号召(以高贵的品德、超凡的能力或以特殊的资格赢得人们的尊敬和信任,称为组织的核心);另一方面发起人的重要作用是揭示潜在的共同利益,发起人创造出条件,使人们相信确实存在共同利益,形成共同的目标,才会促使组织的形成。 这称为组织的追随机制 ........● 组织形成的第三要素:要形成一个组织,就必须有组织规则,即
必须确定组织中每个成员对组织的贡献与他所能享受的共同劳动的成果之间的关系。只有这种关系确定后,人们才能知道加入组织是否确实可以给自己带来利益。组织规则就是组织的约束机制。组织的约..............束机制是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 组织的定义:组织是以价值创造活动为纽带的,能够实现依靠个人力量所不能实现的个人目的的、通过一定的约束机制而形成的人群集合系统。(组织具有的价值创造功能是组织存在的前提条件;组织成员具有各不相同的个人需求;任何组织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约束机制。)
●
公平法则:一切开放的系统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它必须不断
地从环境中获取资源,而任何系统都不能无偿地获得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得资源。因此,它必须对环境有价值。换句话说,一个组织能过存在,是因为它能够向环境中的一些对象提供其所需要的东西,也就是它能够创造客户价值。这也是组织的功能。
●
组织目标就是由组织的管理者或者组织成员确定的在未来一定时
间内,通过组织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或组织所要达到的某种状态。一个组织目标的确定,是由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所决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职业经理人、职工、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
●
组织目标具有多元性、层次性等特性。多元性指任何组织,在同
一时期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的组织目标;层次性指组织目标需要逐层分解,直至落实到个人。
●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就是由组织内的分工协作而形成的上下左右
的部门联系以及上下的职位结构,通常可以用组织结构图表示。
●
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简单结构、职能型结构、直线型结构、直线职能型结构、事业部型结构、矩阵型结构、网络型结构。
●
描述组织的状态的参数就称为组织的维度。常用的组织的维度分
别是结构性维度和关联性维度。
第三章 管理的核心-决策
●
决策就是在某一时点上,为实现一定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
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活动;决策的核心就是选择。
●
有关决策过程的两个重要概念:决策的输入输出量(输入与决策
对象有关的特定的知识和信息,输出最终的决策方案)、不归点(决策过程中的一个时点,决策者在这个时点上选定某一方案,随后开始执行这个方案)。
决策的输入输出和不归点描述了决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特征:即任何决策过程都依赖于一定的知识和信息,同时,决策时机的把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
决策过程的步骤:(1)鉴别问题和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3)
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4)评价备选方案;(5)选择方案。
●
依据决策者在组织中所处的管理层次,决策可以分为日常决策、
战术决策、战略决策等3类。
●
依据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决策可以分为稳
定条件下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条件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稳定条件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等3类。
●
按照决策过程,决策可以分为理性决策、有限理性决策和非理性
决策等3类。
(1)理性决策又称规范决策,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决策所需的一切知识和信息,具有明确的目标,掌握可采取的全部可能方案,清楚每一种方案的结果。
(2)有限理性决策,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追求理性,但又不是最大限度追求理性。同时,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满意”标准,而
不是“最优”标准,这是因为,人的知识和信息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不能完全了解决策对象的性质,也不可能掌握全部可能方案,更不可能清楚每一种方案的可能结果。
(3)非理性决策,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直觉进行决策。在进行非理性决策的过程中,决策者的个人经验和判断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节省时间。(企业家素质.....的重要性正是体现在其进行非理性决策的能力上) .....................● 决策的评价标准:评价一项决策方案的标准,应该包括三个因素。(1)决策的质量(即通过决策所选定的最终方案的质量);(2)决策的时间(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时间过长,贻误战机,时间成本上升);(3)决策的执行程度(任何一项决策的效果,都是通过方案的执行过程体现出来的。决策方案执行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决策的效果)。
●
影响决策的决定性因素:(1)知识和信息;(2)判断准则;(3)
决策方式。
知识和信息对于决策的作用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对于问题的发现和问题性质的判定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在进行方案选择时,对于每个方案的后果的判断,决策者的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判断法则就是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用来对方案进行选择的判断标准。决策者在进行方案选择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调整目标,从而调整方案选择的判断标准。
决策方式是指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综合运用各种资源的方式。决策方式对决策效果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影响着决策过程中所使用的..信息和知识。决策者采用封闭的方式作出决策,只能使用自身的知识和信息,采用公开讨论的方式作出决策,能使用大家的知识和信息;
其次,影响着判断准则。尽管决策者的价值观难以改变,但采用不同..
的决策方式,广泛听取建议,对决策者选择具体的判断准则是有不同影响的;再次,不同的决策方式影响着决策的时间;最后,不同的决....
策方式影响到决策的执行。一般来讲,民主的决策方式,比较容易得到贯彻执行。
综上所述,决策的效果取决与决策者所能利用的知识和信息,所使用的判断准则和决策方式。因此,决策者的首要管理任务就是研究三个因素的性质和运行规律,并设法改善,以达到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的目的。
第四章 知识与信息
知识和信息是管理的首要要素,同时,它也是组织的重要资源。....
一方面,知识和信息本身制约着管理活动的效果;另一方面,知识和
●
信息也是管理的对象; .....
● 知识和信息作为管理要素的原因:知识和信息对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
作为组织资源的知识和信息:(1)知识和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生产
要素;(2)知识和信息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3)组织是由众多成员所组成的,组织中的个人在决策过程中可以利用的知识和信息,决定于整个组织对知识和信息的管理水平,因此从整个组织的角度来看,知识和信息是组织的资源和管理对象。
● 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
就必须具备一定得竞争优势,而核心竞争力就是指形成竞争优势的企业内部因素。到21世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由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源所构成。
●
知识的分类:(1)事实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属性的认识);(2)
原理知识(回答“为什么”的知识,来源于人类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
运动规律的研究);(3)技能知识(回答“做什么”的知识,指人们希望将某个客观对象的状态加以改变以达到某个目标状态而可以采取的方法);(4)人力知识(回答“谁有知识”,指知道谁有知识,能做某些事情。)
●
知识有两种基本存在形态:(1)存在于人脑中的隐形知识;(2)
以信息形式存在于一定媒体中的显性知识。
●
知识和信息的区别与联系:(1)知识来源于人脑所接受的信息——
知识是被人脑固化了的信息;(2)知识是经过人脑所解调的信息,而信息则是不依赖于人而客观存在的客观对象;
● ●
知识的表现形式:经验、科学、技术、信息;
知识和信息的基本特征:(1)知识是没有重量的、不可触模的,
就像光一样;(2) 知识具有非排他性,可以为多人或社会共同所有 ;(3) 知识具有非竞争性,一个人使用知识不会减少另一个人使用该知识的数量;(4) 知识具有可传播性;(5) 作为信息的、非竞争性的知识具有外部性;(6) 知识和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不可逆性;(7) 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渠道依赖性.
第五章 决策方式
●
决策方式指决策者在决策制定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资源的方式;
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所运用的资源就是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
●
决策方式分类:(1)权力主义方式1(领导者运用手头现有资料,
自行解决问题,做出决策);(2)权力主义方式2(领导向下级取得必要的资料,然后自行解决问题,做出决策);(3)协商方式1(以个别接触的方式,让下级了解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然后由领导者做出决策);(4)协商方式2(让下属集体了解问题,并听取集体的意见和建议,然后由领导者做出决策);(5)团体决策(让下
属集体了解问题,并且与领导共同提出和评价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努力就决策方案的选择取得一致。)
●
决策方式体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1)明确区分组织运行过程中
的决策问题类型;(2)指明各种问题的具体决策责任人;(3)规定决策责任人在进行决策时所采用的决策方式,即发现问题和界定问题的方式、制定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决策方式;
●
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已定有规范的程序,
包括决策的模型、数量参数的名称和数目,以及选择方案的标准等;
●
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完全无法用常规办法来处理的一次性新决策。
决策的每一个环节都得按决策者的想法来办;
●
弗鲁姆-耶顿模型中用来选择确定决策方式的七层问题:(1)决策
是否有质量要求;(2)决策者是否掌握足够信息;(3)需决策的问题是否属于结构性问题;(4)下属对决策的认可是否对有效执行决策具有重要作用;(5)专断决策是否有被下属接受的可能;(6)下属对所要决策的问题解决是否有共同一致的目标;(7)下级之间的决策的认识是否存在冲突;
第六章 判断准则
● 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面对几个不同的决策方案,每个决策方案的
可能效果都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在这些方案中进行选择,这个标准就是决策的判断准则。一般来讲,.............
决策者在进行方案选择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调整目标,从而调整方案选择的判断标准。
● 决策的核心就是选择。任何一项选择过程都要考虑两个因素:(1)
可供选择的方案未来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一种预测,这就是决策的事.实因素(基于预测的事实因素,西蒙称为决策的事实前提);(2)这...........................种后果是否符合需要,人们总是要求获得他们认为需要的和好的东西,这种对于好的或坏的考虑,就是决策的价值因素(基于主观偏好...........的价值因素,西蒙称为决策的价值前提)。任何一个决策过程中都包..................含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
● 经济学中外部性的含义:当某个主体为了实现其个人利益最大化
目标而采取行动时,这种行动不仅满足了其个人的欲望,同时还会产生许多与直接目标无关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 外部性的存在对决策的判断准则的影响:任何一个决策方案的执
行,不仅会对人们所面临的问题产生影响,同时,还会产生许多其他方面的影响。有时,这些影响之间会出现矛盾。
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一般成员在面临各种问题时,其中大部分问题需要立即作出决策,这就使得他们只能在非常小的范围内对决策方案进行评价,为提高这种评价工作的效率,同时避免在这种评价过程中出现负外部性,即决策方案对企业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没有被纳入评价范围,管理者必须仔细研究企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事前评价,然后将这些评价内容转变为企业的管理制度,使一般员工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有效地进行评价活动。
第七章 命令与执行
● 命令就是管理人员在其职权范围内对下级发布的工作指令;一个
管理人员所发布的命令,实际上是他就组织中有关业务所进行的决策的结果,即命令的内容实际上是管理人员所选定的决策方案;
● 复合决策过程指当一个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将其决策方案以命令德
......方式下达给其下级要求其执行时,下级又会将该方案中所确定的任务作为目标来进行新的决策。
● 在复合决策过程中,影响命令有效性的因素:(1)命令内容的详
....................细程度,越详细,执行者进行决策时可以采用的决策前提的范围就越小,就越有可能按照命令下达者的期望完成工作;(2)执行者的个人知识、信息、价值观等对命令的执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执行者的心理、生理状况都会对命令的有效性产生影响;(3)组织文化对命令有效性会产生影响;(4)命令的层级越少,命令传递和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也就越少,被执行的可能性越大;
● 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保证命令的有效执行是组织效率的关键
因素之一;
● 保证命令有效执行的措施:(1)分工明确,明确每个组织成员的
工作任务、责任和权利;(2)适当参与,执行者参与决策的过程,可以提高其对命令的执行能力和执行命令的主动性;(3)建立恰当的组织文化,(4)建立反馈控制机制,管理者必须在命令下达后,对命令执行者的行为进行监控,发现偏差,及时进行新的决策,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5)准确而及时下达。
第八章 计划
计划既可以作动词使用,也可以作名词使用。管理学中将计划的动词性含义用“计划工作”表示。
● 计划:为实现一个既定目标而选择的一系列相关决策方案的组合。
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保证命令的有效执行是组织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计划是管理首要的一项基本职能。
● 计划(理论表述):计划是组织根据自己所面临或将面临的环境特
征,结合组织的需要与资源能力,确定在未来的一定时期中要求达到的目标,再通过计划编制、实施以及计划的监督与控制,使既定目标得以实现的整个过程。
● 计划包含四点含义:做什么,怎样做,谁来做、何时做; ● 计划工作:在一定时间内,对组织预期目标和行动方案所做出的
选择和安排,即确定组织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 .. ● 计划工作的基本内容:(1)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决策问题及其前提条件进行预测;(2)设定计划目标,即指确定在计划期内,所要进行的工作将要完成的程度;(3)选择方案 ;
● 计划工作的作用:(1)使组织成员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并且了
解自己应该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式作出何种贡献;(2)准确预测未来,使组织在调动自己有限的资源或应付各种可能产生的威胁,有了更加充裕的时间空间;(3)使各种有限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组织的经营活动成本得到控制和降低;(4)使各项控制得以实施。
● 计划的种类:(1)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按计划的时
间界限划分);(2)战略计划、管理计划、作业计划(按计划制定者的层次划分);(3)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按对计划执行者的约束力划分);(4)综合计划、局部计划、项目计划(按计划的对象划分);(5)政策、程序、方法(按计划的应用范围划分)
● 计划的过程:(1)机会分析;(2)确定计划目标;(3)确定计划前
提(环境状态);(4)提出备选方案;(5)评估方案;(6)选定方案;(7)拟定相关政策;(8)编制预算
● 计划方法:
(1)滚动计划法,基本思想是根据计划执行的具体情况和环境变化的状况来修订未来的计划,并不断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长期计划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2)网络计划方法:利用网络分析的基本原理开展计划制定以及对计划予以评价的方法。它能标识出整个计划的关键路径,以明确计划活动的重点,便于合理安排人力、物力、时间、资金,缩短计划的完
成时间。
(3)线性规划方法;(4)概率方法;(5)投入产出法;
(6)计量经济学方法:将各种经济关系结合数理统计学的具体方法,建立各种数学模型来准确、直观地描述这些经济关系已经、正在和将会做出的变化和发展。P272.
第九章 领导
● 领导现象:(1)一个群体中存在领导现象,即存在追随关系。被
领导者对领导者的追随有不同的形式,有的是思想观念上的追随,有的是行动上的追随;(2)在同一群体中,不同的追随着对领导者的追随程度不同;(3)在同一群体中,可能存在着多个领导者;(4)领导现象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但归根到底,是因为追随者希望通过被追随者而获得个人需要的满足。
● 领导行为:群体中的某个人采用一定的方法,试图使其个人成为
其他成员在某些方面的追随对象。
● 领导现象和领导行为之间的关系:(1)在任何群体中,一般都存在
领导现象;(2)有效的领导行为可以产生领导现象,而无效的领导行为则不能导致领导现象的产生;(3)领导现象不一定是领导行为的产物,如,某人并没有主观追求,但其个人具有的某些品质,而使其成为群体在某个方面的领导者。
● 领导有两重含义,其一是领导现象,即人群中存在的追随关系,
其本质是影响力;其二是领导行为,指群体中的某些成员为了促使领导现象的出现或加强所采取的各种行为。
● 所谓权利是指组织中,通过一定的程序赋予某个人的资源支配能
力。这种权力,一般称为职权。它包含以下几个含义:(1)职权是以组织为基础的;(2)职权是由于处于更高层次的管理者的授权而获得
的;(3)权力的本质都是支配资源的能力;(4)权力具有相对性,只拥有一定程度的对资源的支配权。
● 职权的类型:(1)指挥权;(2)奖赏权;(3)惩罚权;指挥权是
一种基本职权,而奖赏权和惩罚权则是使这种基本职权得以实施的保证。
● 所谓影响力,就是导致追随关系的原因。一般认为,影响力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职权;(2)专长;(3)个人魅力;(4)背景;(5)感情。
● 领导理论是研究领导行为有效性的理论,即试图发现在一定条件
下,一个人应该采取何种行为或具备何种品质,才能成为成功的领导者。领导理论分为3种类型:(1)领导品质理论;(2)领导行为理论;(3)权变领导理论。
第十章 激励
● 一般管理文献将激励定义为调动人们积极性的过程;
..● 激励的基本问题:(1)执行者是否会以组织利益作为其决策的判断依据?管理者应该采取何种措施,以保证执行者按照管理者所确定的工作目标去开展工作;(2)执行者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开展工作?他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会是怎么样?
● 管理者为解决激励的基本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或实施的过程就是激
励;
● 激励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
要,(3)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 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保健-激励理论); ● 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
● 组织的激励系统:(1)工资制度;(2)奖金;(3)奖惩制度;(4)
福利制度;(5)考评制度;(6)职务任用晋升制度;(7)决策参与度;(8)教育训练制度。
第十一章 控制
● 控制的定义(1):监督组织内的各项活动,以保证他们按计划进
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
● 控制的定义(2):采取一定得方法,搜集有关控制对象的实际运
行状况的信息,并将实际运行状况与预期运行状况比较,根据比较结果采取适当措施以保证控制对象按照正确方式运行的过程。
● 控制具有的性质:(1)控制是以一定的目标位导向的;(2)控制
的核心在于信息;(3)控制是一个连续过程;(4)控制所依据的信息是离散的。
● 控制的类型:(1)反馈控制;(2)同步控制;(3)前馈控制; ● 控制过程①:(1)确定标准;(2)采集信息;(3)比较判断;(4)
选择方案;(5)实施方案;
● 控制过程②:(1)建立标准;(2)业绩衡量;(3)对比;(4)纠
偏措施;(5)贯彻;
一、名词解释 1结构性维度
结构性维度是用来描述一个组织的内部特征的。它只要包括规范化程度、专门化程度、标准化程度、权利层级、复杂性、集权化、职业化特点和人员比率等8个维度。(规范化程度指组织依靠规则和程度引导员工行为的程度;专门化程度是将组织的任务分解成单个工作的程度;标准化程度是指类似的工作活动以相同的方式来执行的程度;权利层级描述谁向谁报告以及每个管理者管理的跨度;复杂性是指组织活动或子系统的数量;集权化是指有权做出决策的层级;职业化特征是指员工的培训和正规教育程度;人员比率指组织人员在不同部门及职能间的配臵。) 2关联性维度
关联性维度是指从外部观察组织时,将组织当作一个整体来描述的特征。组织的关联性维度包括组织规模、组织技术、环境、组织的目标和战略以及组织的文化等5个维度。 3.经济人假设
认为人总是追求个人收益的最大化。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获得报酬。假设能够判定员工工作效率比以往提高多少的前提下,给予员工一定量的工资激励,会引导员工努力工作,其结果是员工得到了实惠即收入增长而企业主则增加了利润收入,也方便了管理。 4社会人假设?
认为在社会上活动的职工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作为某一集团或组织的一员的“社会人”,是社会的存在。“社会人”不仅要求在社会上寻求较好的收入以便改善经济条件、谋求较好的生活水准,而且还需要得到友谊、安定和归属感,还需要得到尊重。社会性需求的
满足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们。
因此,管理者不能完全采用高压政策(对待受雇人)或完全依靠物质刺激(对待经济人),而是要具体分析组织成员的需要,并根据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5决策树
决策树分析法是以图解形式,把决策问题的各个要点、备选方案、可能事件和结果一步一步有顺序地展开,计算和比较备选方案的结果,以取得最优解决决策问题的方法。决策树一般应用于风险条件下的决策。 6网络计划方法
利用网络分析的基本原理开展计划制定以及对计划予以评价的方法。它能标识出整个计划的关键路径,以明确计划活动的重点,便于合理安排人力、物力、时间、资金,缩短计划的完成时间。 7、矩阵结构的组织?P79
矩阵型结构组织使用职能部门化来获得专业化经济,但是在职能部门之上,又配臵了一些对组织中的具体产品或项目负责的管理人员。即在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横向的以项目管理为主线的领导系统。优点:能促进复杂而独立的项目取得协调,同时又保留将职能专家组合在一起所具有的优势,这种结构还有利于组织的学习,将原来分属不同职能部门的专家组织在一起,对同一项具体任务负责,有利于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打破部门隔阂。缺点:由于组织成员同时面临多个上司,有时他们会对相互冲突的指令无从适从,而且职能部门的主管和项目主管之间隐藏权利斗争的倾向。
7管理方格图P295
管理方格理论是研究企业的领导作风及其有效性的理论,这种理论倡导用方格图表示和研究领导方式。他们认为,在企业管理的领导工作中往往出现一些极端的方式,或者以生产为中心,或者以人为中心,或者以X理论为依据而强调靠监督,或者以Y理论为依据而强调相信人。为避免趋于极端,克服以往各种领导方式理论中的“非此即彼”的绝对化观点,他们指出:在对生产关心的领导方式和对人关心的领导方式之间,可以有使二者在不同程度上互相结合的多种领导方式。为此,他们就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提出了管理方格法,使用自己设计的一张纵轴和横轴各9等分的方格图,纵轴和横轴分别表示企业领导者对人和对生产的关心程度。第1格表示关心程度最小,第9格表示关心程度最大。全图总共8l个小方格,分别表示“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这两个基本因素以不同比例结合的领导方式。 8、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下级人员或下级部门的数量及范围。
(管理层次亦称管理层级,是指组织的纵向等级结构和层级数目。) 9影响力
所谓影响力,就是导致追随关系的原因。一般认为,影响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职权;(2)专长;(3)个人魅力;(4)背景;(5)感情。 10权利
所谓权利是指组织中,通过一定的程序赋予某个人的资源支配能力。这种权力,一般称为职权。它包含以下几个含义:(1)职权是以组织为基础的;(2)职权是由于处于更高层次的管理者的授权而获得的;(3)权力的本质都是支配资源的能力;(4)权力具有相对性,只
拥有一定程度的对资源的支配权。 11决策方式
决策方式指决策者在决策制定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资源的方式;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所运用的资源就是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 12决策方式体系
决策方式体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1)明确区分组织运行过程中的决策问题类型;(2)指明各种问题的具体决策责任人;(3)规定决策责任人在进行决策时所采用的决策方式,即发现问题和界定问题的方式、制定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决策方式。 13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的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作用之前,其特点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行为的输入端上,使得一开始就能将问题的隐患排除。实现前馈控制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必须对计划和控制系统进行透彻、仔细分析,确定重要的输入变量;(2)必须建立清晰的前馈控制的系统模型;(3)注意保持模型的动态性;(4)必须经常搜集输入量的数据并输入控制系统;(5)必须定期评估实际输入量和计划输入量之间的差异并评估其对最终结果的影响;(6)发现问题后立即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14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是一种最主要也是最传统的控制方式。它的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作用之后,其特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的结果上,并以此作为改进下一次行动质量的依据。反馈控制的弊端是它只能在事后发挥作用,对已发生的对组织的危害无能为力,而且偏差发生和纠正偏差之间存在的时滞也会影响纠正的效果。 15网络结构组织
网络型组织结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适应与发展起来的一
种新型的组织机构。它实际上是一种“外部化”的组织结构,它是一种很小的中心组织,依靠其他组织以合同为基础进行制造、分销、营销或其它关键业务的经营活动的结构。 16学习型组织
四 简答
1.简述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的关系。
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各有两种基本形式。组织中的管理活动:战略管理活动(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选择具体业务的活动)、业务管理活动(为完成具体业务而选择操作方法的活动);组织中的业务活动:由于管理的需要而派生出来的业务活动(以管理为目的),也称管理工作、直接以创造价值为目的的业务活动(以价值为目的),也称业务工作;
为了实现既定目标,管理者首先必须进行战略选择,即从事战略管理活动,而为了完成这项战略选择,就必然派生出许多业务活动(管理工作),而为了有效完成这些以管理为目的的业务活动,具体承担这些工作的人还必须选择有效的工作方法,即必须进行业务管理活动;另外,战略选择完成后,就确定了明确的核心业务,而要使核心业务能够顺利完成,又必须将其分解为具体的业务工作。
因此,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是整个组织活动中的两个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管理活动总是先行于具体的业务活动,并贯穿于业务活动过程的始终。
2.简述不确定型决策(不稳定条件下决策)的方法
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不能预先确知环境条件,可能有哪几种状态和各种状态的概率无从估计,决策者对各个备选方案的执行后果难以确切估计,这种备选方案的不肯定性来自于环境条件的不稳定
性。
不确定型决策既然未知状态概率,因此无法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求期望值,只能另选其他决策标准。一般来讲,采用以下三种决策标准。(1)“好中求好”的标准,亦称“客观标准”,即从最好的客观状态出发,从中找出预期效果最好的方案;(2)“坏中求好”的标准,亦称“悲观标准”。它是从各种可能的客观状态中找出最坏的那个状态,然后从这个状态中找出损失最小的方案;(3)“最大后悔中求最小”的标准,亦称最小反悔标准。即将选定的决策今后可能出现的后悔达到最小作为决策标准。 3.简述权变领导理论
权变领导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菲德勒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条件,采用与之相应的领导方式,做到随机应变。
菲德勒认为领导效果完全取决于环境条件是否有利。简单地概括,当环境条件非常有利或者非常不利的情况下,任务导向型的领导者容易取得成效;如果环境条件处于中等有利情况下,员工导向型的领导者容易取得成效。
领导效果取决于环境条件,而影响环境条件的根本因素有三个: 一,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就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这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起决定作用。
二,职位权力。即领导者所处职位的固有权力,其所处的职位能提供的权力和权威是否明确充分,在上级和整个组织中所得到的支持是否有力。
三,任务的具体化。即工作团体要完成的任务是否明确,团队成员所承担任务的责任是否明确。
根据这三种因素的情况,菲德勒将领导者所处的环境条件从最有
利到最不利,划分为八种不同的情境。其中,三个条件齐备是最有利的环境,三个条件都缺少是最不利的环境,每个领导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位臵。 4.简述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也称“保健-激励理论”,这一理论的研究重点是组织中的个人与工作的关系问题,个人对工作地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任务的成功与失败。
双因素理论认为导致人们在工作中产生满意感和不满意感的因素是相互独立的,当人们获得导致满意感的因素时会产生满意感,而没有获得导致满意感的因素时,仅仅是没有满意感,而不会产生不满意感,反之亦然。据此,这一理论将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分为两类,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的不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而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
因此要想真正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关键在于重视激励因素,因为只有这些因素才能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5.简述管理的本质含义
管理就是人们为了有效实现既定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决策活动(决策是管理的基本元素)。首先,管理是一种人类活动,这种活动可以理解为一系列的决策过程;其次,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的两个基本方面,业务活动是可以观察到的,而管理活动是内在的,不可直接观察的。要从外部观察一个人的管理行为,必须通过观察其所进行的以管理为目的的业务活动来进行;再次,管理作为一种人类基本行为,是可以脱离组织而存在的,虽然管理的本质是决策,但决策活动并非组织中所特有的现象,因此,要研究管理,就必须研究一般意义上的决策活动,而不能仅仅研究组织条件约束下的活动;最后,以组织为对象的管理活动,就是以确定组织目标、确
定组织成员的职责和任务,以及为组织成员提供决策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决策活动。 6简述决策的影响因素
影响决策的决定性因素:(1)知识和信息;(2)判断准则;(3)决策方式。
(1)知识和信息对于决策的作用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对于问题的发现和问题性质的判定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在进行方案选择时,对于每个方案的后果的判断,决策者的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判断法则就是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用来对方案进行选择的判断标准。决策者在进行方案选择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调整目标,从而调整方案选择的判断标准。
(3)决策方式是指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综合运用各种资源的方式。决策方式对决策效果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影响着决策过程中所使用的信息和知识。决策者采用封闭的方式作出决策,只能使用自身的知识和信息,采用公开讨论的方式作出决策,能使用大家的知识和信息;其次,影响着判断准则。尽管决策者的价值观难以改变,但采用不同的决策方式,广泛听取建议,对决策者选择具体的判断准则是有不同影响的;再次,不同的决策方式影响着决策的时间;最后,不同的决策方式影响到决策的执行。一般来讲,民主的决策方式,比较容易得到贯彻执行。
综上所述,决策的效果取决与决策者所能利用的知识和信息,所使用的判断准则和决策方式。因此,决策者的首要管理任务就是研究三个因素的性质和运行规律,并设法改善,以达到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的目的。
7简述网络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网络型组织结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适应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组织机构。它实际上是一种“外部化”的组织结构,它是一种很小的中心组织,依靠其他组织以合同为基础进行制造、分销、营销或其它关键业务的经营活动的结构。(在网络型组织结构中,组织的大部分职能从组织外“购买”,这给管理者提供了高度的灵活性,并使组织集中精力做它们最擅长的事。)
网络型组织结构的优点:简化组织的内部管理,并且对环境的变化具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充分整合外部的资源。缺点:组织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非常高,在职能外部化时必须考虑该职能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安全性及其机会成本,同时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
8简述KT分析法
KT分析法的全称“问题求解与决策的条理化方法”。该方法的中心思想是强调问题诊断必须符合条理化的逻辑步骤,既不能乱猜乱思而杂乱无章,也不能急于求成而跳过必要的步骤。KT分析法的三大顺序步骤分别是确定问题,界定问题和分析原因。确定问题就是要求以差距的方式把问题明确的表达出来;界定问题就是通过准确查明差距的真相、程度及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把问题的范围和界线弄清楚;分析原因是在问题界定清楚地基础上,分析、查找问题的真正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决策目标和决策方案。 9简述领导与管理的关系
(1)从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关系来看,管理者是由组织任命产生的,其产生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而领导者则是由于群体中的某些成员的认同和自愿追随产生的,其产生方式是自下而上的;管理者不一定能够成为领导者,领导者也不一定是管理者;有效地管理者必须是领导者;
(2)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的所有资源,而领导的对象仅仅是组织中的部分成员;
(3)管理行为追求的是提高整个组织的运行效率,而领导行为追求的是追随关系;
(4)管理者的领导行为是其管理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环节。 10.简述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认为人之所以能够积极地从事某项工作,是因为这项工作或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求。
根据这一理论,组织中员工对待工作地态度取决以对以下3种联系的判断:(1)自身付出的努力与工作任务完成之间的联系;(2)完成一定工作绩效与可获得奖赏的信任程度之间的联系;(3)获得的奖赏与奖赏对他的重要程度之间的联系。
期望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利益,它认为员工都在寻求获得最大的自我满足;期望理论的核心是双向期望,管理者期望员工的行为,员工期望管理者的奖赏。因此,期望理论的关键是要正确识别以上3个员工关注的关系,真正激励员工,完成工作任务。
1、期望价值理论认为,要调动职工积极性,必须处理好的关系是( BCE )
A.职工与社会的关系 B.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C.个人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D.个人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关系 E.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2下列控制方法中,属于传统控制方法的是( ABC ) A.视察 B.报告 C.统计资料 D.预算控制 E.数字化技术
3.布莱克和穆顿把管理中领导者的行为概括为什么( CE ) A.对利润的关心 B.对环境的关心 C.对人的关心 D.对制度的关心 E.对生产的关心
4.受管理宽度和组织层次相互关系影响的组织结构是有哪些( AC ) A.直式结构 B.矩阵结构 C.扁平结构 D.直线结构 E.职能结构
5.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哪些理论( ABE ) A.科学管理理论 B.一般管理理论 C.人际关系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E.管理组织理论
10.控制是控制者与受控者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况的行为和过程,它是一种动态的、适时的信息(A) A.反馈 B.扩散 C.上传 D.下达
管理学基础(五) 单选题
1、协调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B) A.正式途径内的关系 B.正式途径外的非正式关系 C.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D.工作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2、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固定成本为50万元,产品单位售价为80元,本年度产品定单为10000件.据此,单位可变成本降到(D)元/件时才不至于亏损。
A:300 B:130 C:60 D:30
3、供应计划是按(D)进行分类的计划类别。
A:计划内容的表现形式 B:企业管理部门 C:计划的内容 D:企业管理职能
4、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D),手段都是管理。
A:对人的合理使用 B:科学技术的高度应用 C:合理的组织生产力 D:资源的最优配臵和最优利用 5、管理者的首要职能是(A) A:计划 B:控制 C:协调 D:指挥
6、企业要顺利运转,必须根据经营目标,对各生产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这就是(D) A:管理 B:指挥 C:组织 D:协调
7、管理方格理论提出了五种最具代表性的领导类型,(B)领导方式
对生产和工作的完成情况很关心,却很少关心人的情绪,属于任务式领导。
A: 1-1型 B:9-1型 C. 1-9型 D:5-5型
8、公司政策规定工作人员享有假期,为实施这项政策公司编制了度假时间表,制订了假期工资率、支付办法,以及申请度假的详细说明,这属于(B)
A:策略 B:程序 C:规划 D:规则
9、提出建立理想的组织模式的社会学家是(B)。 A:巴纳德 B:韦伯 C:孔茨 D:厄威克 10、(D)也被称为数字化的计划。 A:目标 B:政策 C:规则 D:预算
管理学基础(六)
1、领导者与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工作人员在职权范围内有自主权的领导方式属于(C)领导 A:集权型 B:分权型 C:均权型 D:放任型
2、关于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的关系,正确的描述是(C)
A:物质层规范和制约着精神层和制度层 B:制度层是企业文化的内在表现
C:制度层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 D:制度层是物质层和精神层的载体
3、年度计划一般属于(C)计划. A:长期 B:中期 C:短期 D:生产
4、明确规定各部门、各岗位在完成组织总目标方面所应承担的工作
任务和职责范围,同时还要提倡相互协作。这就是协调的(A)原则。 A:责任明确 B:加强沟通 c:效率 D:目标一致
5、.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的(B)原则。
A:因人设职 B:量才使用 C:任人唯贤 D:因事择人
6、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开展的活动都视为从零开始,重新编制预算,这种预算方法被称作(C) A:传统预算 B:过程预算 C:零基预算 D:年度预算
7、企业目标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C)是贡献给企业的目标,是企业实现高效生产的前提和保障。
A:主要目标 B:并行目标 C:次要目标 D:社会目标 8、(A)即U型结构,又叫“功能型垂直结构”. A: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B:控股型组织结构 C: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D:矩阵制组织结构
9、在目标设立过程中,以下哪种作法是不对的?(C) A:尽可能量化企业目标 B:把目标控制在五个以内 C:目标期限应以长期目标为主 D:期限适中
10、控制活动过程中,管理人员所在的部门、所处的管理层次不同,实施控制的主要任务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A)程序性的控制活动。 A: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 B:高层管理人员 C:重点部门管理人员 D:科研部门管理人员
管理学基础(七) 单选题
1、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的(B)原则
A:因人设职 B:量才使用 C:任人唯贤 D :因事择人 2、人们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所遇到的障碍就是(D) A:抑制 B:紧张 C:防范 D:防范
3、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被称为“数字化”的规划,这种计划就是(C)
A:专题计划 B:专项计划 C:预算 D:决算
4、以数字形式表示的计划就是预算.它具有(C)的特点 A:计划性、预测性和控制性 B:计划性、预测性和时间性 C:实践性、预测性和时间性 D:计划性、预测性和监督性 5、(B)即H型结构。
A: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B:控股型组织结构 C: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D:矩阵制组织结构 6、企业组织结构的本质是(C) A:职工的权责利关系 B:实现企业目标 C:职工的分工合作关系 D:一项管理职能
7、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B)人为宜。 A:5-8 B:10-15 C:16-20 D:21-25
8、管理科学学派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来源于(B) A:科研部门 B:军队 C:学校 D:企业
9、某企业在下年度有甲、乙、丙三种产品方案可供选择,每种方案都面临畅销、较好、一般和滞销四种状态,每种状态的概率和损益值如下表所示:
市场状态 概损益值 率方案 畅销 较好 一般 滞销 0.4 0.2 0.3 0.1
甲 110 80 50 0 乙 90 60 40 20 丙 70 50 30 10
那么,用决策树法选出的最优方案是(A)方案· A:甲 B:乙 C:丙 D:甲和乙
10、传统的目标设定过程是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完成的,现代管理提倡(A)
A:参与制目标设定法 B:专家目标设定法 C:员工目标设定法 D:过程性目标设定法
管理学基础(八) 单选题
1、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以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和次要目标等多种类型。(B)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企业顾客的目标。 A:企业目标 B:主要目标 C:次要目标 D:并行目标
2、某企业拟开发新产品,有三种设计方案可供选择,各种方案在各种市场状态下的损益值如下表所示:
市场状态 概损益值 率方案 畅销 较好 一般 滞销 0.4 0.2 0.3 0.1 甲 110 80 50 0 乙 90 60 40 20 丙 70 50 30 10
则,用折衷法选取的最优方案为(C)(设:最大值系数为0.7) A:甲 B:乙 C:丙 D:甲和丙
3.业务决策,如任务的日常安排、常用物资的订货与采购等诸如此类的决策属于(C)
C、政策
11、美国对企业70个目标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得出结论:如果高层管理者对目标管理高度重视,并亲身参与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其生产率的平均改进程度可达到(B)。 A、6% B、56% C、66%
12、人们除了生存需要外,还有安全的需要、寻求关心的需要、建立友谊的需要等社会需要,所以产生了(A)。 A、非正式组织 B、非正式沟通 C、正式沟通
13.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经研究发现,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通常以(A)较为合适。 A、4~8人 B、10~15人 C、15~20人
14.责任、权力、利益三者之间不可分割,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这就是组织工作中的( A)原则。 A、责权利相结合 B、分工协作 C、目标任务
15.从组织外部招聘管理人员可以带来“外来优势”是指被聘干部(B) A.没有历史包袱 B.能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C.可以迅速开展工作
16.人员配备的工作包括(B) A.制定工作规范,选配、培训组织成员 B.确定人员需用量、选配、培训组织成员 C.确定人员结构、选配、培训组织成员
17.行为科学个别差异原则告诉我们,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才能干得最好。因此,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而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的(B)原则。 A、因人设职 B、量才使用 C、因才施教
18.企业中体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的组织体系就是(B )。 A、正式组织 B、非正式组织 C、企业结构
19、该项决策具有极大偶然性和随机性,又无先例可循且有大量不确定因素,其方法和步骤也难以程序化和标准化,这项决策就是(C)。 A、风险型决策 B、不确定型决策 C、非程序化决策
20.领导者与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工作人员在职权范围内有自主权。这种领导方式属于(C)领导。 A、集权型 B、分权型 C、 均权型
第1章 管理与管理学 一.单项选择
1.管理者的首要职能是(A )。 A.计划 B.控制 C.协调 D.指挥
2.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最具有规范性、技术性的职能是(D)。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3.八十年代,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一度引起各国企业的关注和借鉴。然而,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出现,反映了日本经济脆弱的一面。此时,许多人又下结论,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已经过时,美国企业管理模式更
加有效。对于这种情况,你赞同以下那种说法?( B) A.对管理模式的评价必须随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变 B.每种管理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环境适应性与局限性 C.美国的管理模式长期以来都比日本的更优秀 D.日本的管理模式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4.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核心在(B )。 A.计划 B.决策 C.组织 D.协调
5.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强调的是( A)。 A.管理的实践性 B.管理的复杂性 C.管理的科学性 D.管理的变动性
6.针对预期目标,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从诸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并付诸实施,这就是管理的(B )职能。 A、领导 B、决策 C、计划 D.组织
7.协调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D )的实现。
A、管理目标 B、组织决策 C、管理决策 D.组织目标
8.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由(C )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A、目标、原则和结构 B、目标、部门和效率 C、目标、部门和关系 D.目标、部门和人员
第2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单项选择
1.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中,(A )是最早研究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经学家。
A.亚当?斯密 B.查尔斯?巴比奇
C.泰罗 D.大卫?李嘉图
2.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些西方国家产生了科学管理,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古典管理理论,美国泰罗的(A )就是其中之一。 A、科学管理理论 B、一般管理理论 C、行政管理理论 D.行政组织理论
3.泰罗的管理理论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代表作是(C )。
A.《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B.《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C.《科学管理理论》 D.管理的要素
4.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是由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其中“理想的”是指现代社会(A )组织形式。 A、最有效和合理的 B、最符合需要的 C、最经济和合理的 D.最先进科学的
5.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D )学说。 A.行为科学 B.人文关系 C.社会关系 D.人际关系
6.管理科学学派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来源于( B)。 A.科研部门 B.军队 C.学校 D.企业
7.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包括从阐明企业战略的任务、目标、方针到战略实施的全过程,一般由( B)等所组成。 A.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战略实施 B.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及控制 C.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 D.战略目标、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及控制
8.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是(A )。
A.培养并充分利用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B.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C.充分利用企业战略管理 D.进行了企业流程再造
9.(D )引起管理界的轰动,从此建立学习型组织、进行修炼成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热点。
A.迈克尔?海默的《企业再造工程》 B.孔茨的《管理学》 C.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
D.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与实务》
10.关于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的关系,正确的描述是( C)。
A.物质层规范和制约着精神层和制度层 B.制度层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
C.精神层是物质层和制度层的思想内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D.制度层是物质层和精神层的载体 第三章:计划 一、单项选择
1.确立目标是(A)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 A.计划 B.人员配备 C.指导与领导 D.控制 2.基本建设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等属于(A)计划。 A.专项 B.综合 C.财务 D.生产 3.“第十个五年计划”属于(C)计划。 A.专项 B.长期 C.中期 D.短期
4.管理过程中的其他职能都只有在(A)确定了目标以后才能进行。 A.计划职能 B.组织职能 C.领导职能 D.决策职能 5.供应计划是按(D)进行分类的计划类别。 A.计划内容的表现形式 B.企业管理部门 C.计划的内容 D.企业管理职能 6.年度计划一般属于(C)计划。 A.长期 B.中期 C.短期 D.生产
7.确立组织的基本长期目标,采取行动,合理分配各种资源,以期达到既定目标,这也是计划的一种表现形式,即(B)。 A.目标 B.策略 C.规划 D.政策 第4章 目标管理 一、单项选择
1.首先把目标管理作为一套完整的管理思想提出的是(D)。 A、泰罗 B、梅奥 C、赫伯特?西蒙 D、彼得?德鲁克
2.目标的确定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这就是确定目标的(A)原则。 A、现实性 B、可行性 C、程序性 D、权变性 3.以下哪一条体现了目标管理的优越性(D)。 A、目标制定简便易行 B、目标成果的考核与奖惩一致 C、目标管理的应用适用于任何企业 D、有利于企业组织机构的改革
4.一些学者提出,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限制,人们只能得到(B)。
A、适当利润 B、满意利润 C、最大利润 D、理想利润
5.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以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和次要目标等多种类型。(B)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企业顾客的目标。 A、企业目标 B、主要目标 C、次要目标 D、并行目标
6.企业目标具有变动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B)的企业目标日益普及。
A、利润目标 B、顾客之上 C、融入社会责任 D、满意利润 7.目标设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要把目标限制在(B)以内。
A.2个 B.5个 C.10个 D.15个
8.目标管理思想诞生于美国,但最早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的国家是(A)。
A.日本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9.(B)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初
10.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通过市场中“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实现(D),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A.资源的再分配 B.利益的再分配 C.劳动力的合理利用 D.资源配臵的优化 第5章 预测 一、单项选择
1.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已知因素,运用人们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对未来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活动过程,称为
(B)。
A、计划 B、预测 C、决策 D、定性预测
2.如果企业要改变经营方向、进入新的市场领域时,就需要对该领域市场变化趋势进行(C)。
A、短期预测 B、中期预测 C、长期预测 D、因果分析
3.在预测过程中,如果能够收集到足够可靠的数据资料,那么,可以采用(C)。
A、专家调查法 B、定性预测法 C、定量预测法 D、头脑风暴法
4.现实经济生活中,往往要预测的变量和因果变量都不止一个,并且它们之间存在互为因果关系,这就需要将多个回归方程联立求解。这种预测方法称为(C)。 A、时间序列法 B、回归分析法
C、计量经济学法 D、销售人员意见综合法
5.一般来说,预测时间范围越短,预测质量越高;反之,预测质量越低。因此,要提高产品价格决策的准确性,需要进行(A)。 A、短期预测 B、中期预测 C、长期预测 D、中短期预测相结合
6.定量预测是运用数学模型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定量、具体描述的方法。它需要完整有效的(B)作基础。 A.科学技术 B.数据资料 C.信息 D、模拟试验室 第6章 决策 一、单项选择
1.该项决策具有极大偶然性和随机性,又无先例可循且有大量不确定因素,其方法和步骤也难以程序化和标准化,这项决策就是(D)。 A、风险型决策 B、不确定型决策
C、程序化决策 D、非程序化决策
2.任何决策都是针对未来行动的,是为了解决现在面临的、待解决的新问题以及将来会出现的问题,这就是决策的(A)原则。 A、超前性 B、目标性 C、科学性 D、可行性
3.在确定决策目标时,要注意把目标建立在(C)的基础上。 A、需要 B、可能 C、需要和可能 D、必要的利润
4.例外决策,具有极大偶然性、随机性,又无先例可循且具有大量不确定性的决策活动,其方法和步骤也是难以程序化、标准化,不能重复使用的。这类决策又称为(D)。 A、风险型决策 B、不确定型决策 C、战略决策 D、非程序化决策 5.决策程序的首要环节是(C)。 A、确定决策原则 B、确定决策方法 C、确定决策目标 D、拟定可行方案
6.下面哪种方法具有“匿名性”的特点?(A)。 A、特尔菲法 B、哥顿法 C、头脑风暴法 D、群众评议法
7.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固定成本为50万元,产品单位售价为80元,本年度产品定单为10000件。据此,单位可变成本降到(D)元/件时才不至于亏损。
A.300 B. 130 C.60 D.30 第7章 组织概述 一、单项选择
1.提出组织的定义是“两人以上有意识地协调和活动的合作系统”的人是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A)。 A、巴纳德 B、韦伯 C、厄威克 D、古利克 2.提出建立理想的组织模式的社会学家是( B)。
正在阅读:
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模板(年产4万吨醋酸乙烯戚贺成)10-25
2012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大纲03-26
昵称瓶——可口可乐的青春逆袭06-12
记忆最深处的那个词作文600字06-16
福建师范大学17年8月课程考试《学前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 图文09-14
西湖中学高三高考复习10月月考地理试题附参考答案 - 图文01-31
短波波段划分、用途06-09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复习资料
- 交大
- 网络学院
- 管理学
- 整理
- 完整
- 考试
- 现代
- 西方社会学理论
- 2017-2023年中国漆包线行业市场调查现状报告(目录) - 图文
- 2015年北京市教师招聘考试备考资料:每日一练(8.22)
- 二十五项反措
- 设备自动化课设—冷水机组
- 2012领航考研英语语法 - 图文
- 2017年员工异动、借调和离职管理制度及相关表格
- 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发布《进出口收付汇核销业务应急预案》的通知
- 第五届社团、大课间活动展示实施方案
- 第三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 课后达标 能力提升
- 走进性科学课后测试题
- C程序设计教程与实验课后习题答案-- 给呆呆
-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导学案 新人教版 - 图文
- 这个长寿的方法你真的应该知道
- 2010年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基础》全真模拟试题(4)-中大网校
- 石嘴山钢煤斗吊装方案
- 全国2011年10月(00243)民事诉讼法学练习题及答案20
- 推荐 地税局办税服务厅绩效管理试点工作总结范文
-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把握小说的情节(二)学案
- 2019年工商局公务员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