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郑州高一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19 10: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3-2014学年上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卷

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1卷1至6页,第Ⅱ卷7至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1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楚民族兴起以后,其文化就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并不断与中原文化交流。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但另一方面.楚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鲜明的特征,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因而楚人长期被中原国家看作野蛮的异族。不过,一般认为楚文化比中原文化落后的看法,却不完全对。楚文化的兴起也许比中原文化迟,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的落后,主要表现在国家制度不够成熟,尤其是用于维护统治秩序、等级关系的政治与伦理思想远不及北方文化完密。——所以楚人需要引进有关的学说和典籍。原始宗教——巫教的盛行,也可以看作楚文化落后的表现。但在其他方面,楚文化不一定落后,甚互有许多地方远远超过中原文化。

②南方的生存环境较北方具有某些优越性,因此谋生较为容易,不需要组成强大的集体力量以克服自然,维护生存,所以楚国也没有形成像北方国家那样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但另一方面.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个人受集体的压抑较少.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

③以上原因,使楚国艺术高度发达,明显超过中原地区。在中原文化中,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等)被当作调节群体生活、实现一定伦理目的的手段,中庸平和被视为艺术的极致。而楚国的艺术,仍然在注重审美愉悦的方向上发展,充分展示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楚地出土的各种器物,往往绘有艳丽华美图案。楚国的音乐舞蹈,也显示出诡谲奇丽的气氛。今湖北随县出土的一套具备五个半八度的编钟,证明了楚国音乐及歌舞的发达。而北方的正统音乐,通常是限制在一个八度的音域范围内的。

④文学是广义艺术的一个方面。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楚辞既是楚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楚文化尤其楚国艺术的一般特点,如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幻而华丽的表现形式等,也都呈现于楚辞中。

⑤楚辞的形成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也离不开屈原的创造。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歌》《薤露》等。另一方面,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6楚地万千的巫教,又渗透于楚辞,使之具有深厚的神话色彩。当中原文化○

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到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渲染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的神话世界中。

7除了楚文化本身,其他一些因素,如《诗经》的艺术形式、战国纵横家华○

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的形式也有一定影响。

(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

1、下列有关“楚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楚民族兴趣之后,楚文化成为长江流域文化的代表,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交流,既融入了中原文化的某些因素,又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

B. 楚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落后于中原文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制度不够成熟,二是原始宗教盛行,但在其他方面却有不少远超中原文化之处。

C.楚文化在艺术领域,注重审美愉悦和抒发活跃热烈的感情,与中原艺术的中庸平和大相径庭,这是因为楚文化中没有注重群体生活、追求伦理目的的观念。

D.楚文化自身特质的影响,加上屈原的创造,使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新诗体——楚辞得以产生。而楚辞产生以后,又成为楚文化成就的代表。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湖北随县出土的编钟音域达到五个半八度,而北方音乐的音域只有一

个八度,足见当时楚国的音乐远比北方国家发达。

B.楚国的艺术作品往往表现较强的个体意识,洋溢着浓郁的奇幻色彩,前者是由于楚人在社会中较少受集体约束,后者则与楚地盛行的巫教大有关系。

C.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众我多,有长篇巨制《离骚》《招魂》《天问》,短章《九歌》,还有《九章》《涉江》《采菱》《劳商》等。

D.楚辞的语言丰富华美,除了跟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有一定关系,也因为楚辞脱胎于楚地的歌谣,继承了楚地歌谣的优秀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原国家曾长期将楚人当作野蛮的异族,是因为他们认为楚文化也许比中原文化兴起得晚,且始终与中原文化迥然不同,较为落后。

B.塬始宗教对楚国艺术的积极影响表明,如果当时的中原各诸侯国能保持其文化中的巫教色彩的话,其艺术成就就不会远远落后于楚国。

C.春秋战国时代,楚国贵族诵习《诗》《书》《礼》《乐》等北方文化典籍,其目的是提升统治阶级的文化素养,从而在与北方国家的交往中赢得尊重。

D.与南方相比,北方的生存条件较为艰难,需要组成强大的集体力量与自然抗争,求得生存,北方国家的宗法政治制度就是在这样的生存背景下形成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20分)

李世达,字子成。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与陆光祖并为尚书所倚。万历二年抚浙江,旋移疾归.起督漕运兼巡抚凤阳。黄河南侵,淮安告警,世达请修,石堤捍城;宝应汜光湖风涛险恶,岁漂溺,请开越河杀水势。俱报可。擢南京吏部尚书,就改兵部,参赞机务。俄召为刑部尚书。中官张德殴人死,世达请置于理①,刑科唐尧钦亦言之,德遂属吏。东厂太监张鲸有罪,言官交劾,帝曲贷之。世达执奏,帝乃屏鲸于外。驸马都尉侯拱宸仆毙平民抵法,世达请并坐拱宸。乃革其任,命国学②肄礼。罪人焦文粲法不当死,帝怒入之。会朝审,命户部尚书宋纁主笔。世达言于醺,薄文粲罪。忤旨,诘问,复据法以对。帝卒不从。时帝燕居③多暴怒,近侍屡以非罪死,世达因灾异上书以讽。浙江饥,或请令罪人出粟除罪。世达言:“法不可废,宁赦毋赎。赦则恩

出于上,法犹存。赎则力出于下,人滋玩④。”识者韪之。帝深恶言官,下诏申饬,责以挟私报复。世达言:“效忠持正者,语虽过激,心实无他。即或心未可知,而言不可废,并宜容纳。惟缄默依阿,然后加黜罚。则谠言日进,邪说渐消。”报闻。二十一年,考功郎中赵南星被劾贬官,世达力争之,反除南星等名,遂求去,不许。其秋,吏部侍郎赵用贤以绝婚事被讦,世达白其无罪。郎中杨应宿、郑材疏诋世达,遂连章乞休去。归七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敏肃。

(节选自<明史·李世达传》)

【注】①理:司法官。②国学:这里指国子监。③燕居:退朝而处;闲居。④玩:忽视。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就改兵部,参赞机务 赞:协助。 .B.德遂属吏 属:通“嘱”,嘱托。 .C.帝卒不从 卒:最终。 .D.则谠言日进 谠:正直。 .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世达依法行事的一组是(3分)

①世达请置于理 ②革其任,命国学肄礼 ③请并坐拱宸 ④言于纁,薄文粲罪 ⑤法不可废,宁赦毋赎 ⑥语虽过激,心实无他

A.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③④ D. 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下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世达能为民谋利。在督漕运兼巡抚凤阳期间,黄河南侵淮安,他修河堤防备水患;汜光湖每年造成水灾,他疏通越河减弱水势。这些措施都受到皇上赞许。

B.李世达识见深刻。对于让罪犯出粟赎罪的建议,他认为这样做会破坏法律的威严;在皇上下诏责备言官时,他上奏说真正应该责罚的不是进言者,而是缄默逢迎之人。

C.李世达敢于为同僚辩护。考功郎中赵南星被弹劾贬官,赵世达竭力为之争辩;吏部侍郎赵用贤因断绝婚事被攻击,世达辩白他无罪。

D.李世达不惧触怒皇上。对犯罪的太监张鲸,皇上设法宽容,李世达却坚持上奏要处治他;在焦文粲一案的审判中,他因违背皇上之意而受到皇上责

问,但依然据法律对答。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近侍屡以非罪死,世达因灾异上书以讽。(4分)

(2)既东封郑,叉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 (3)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和孙明府[注]怀旧山

雍陶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秋来见月多归思,自起开笼放白鹇。

【注】明府:唐代对县令的美称。

8.如何理解诗中的“五柳先生”一词?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 9.诗歌最末一句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人物的?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诗经·氓》) (2)芳与泽其杂糅兮, 。(屈原《离骚》) (3)山不厌高, 。周分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4)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5)同心面离居,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6) ,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gf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