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报告模板

更新时间:2024-04-25 16: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题研究报告

学 校 福鼎二中 班 级 高一七班 组 长 孙苏婷

组 员 廖春弟、江慧君、郑章伟、陈翠吟、林宏力、宋方镇

指导老师 刘彬彬 题目 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 简要背景 一直以来,音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多元说明 化的流行音乐丰富了人们的听觉,造就了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中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小群体,流行音乐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学生生活的影响,都是我们所关注的。因此促成了我们研究“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最初动机。 课题的目 通过研究调查,了解流行音乐风潮形成的原因,以及它为的与意义 中学生带来的利与弊,寻求能引导高中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的方法,使流行音乐给高中生的学习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帮助和鼓励。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民族音乐,那都是很宝贵的一笔财富,是值得好好用心去欣赏的,我们不能只听流行音乐,那样容易使我们的思想变得单调,甚至肤浅。也呼吁大家正确处理好学习与音乐的关系,切不可因小失大。

1

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够渗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其中,流行音乐更是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广为流传,慢慢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去,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乐趣。在亲睐流行音乐的人中,中学生占了绝对的主流,对高雅音乐与流行音乐不同的看法,社会各界曾发生过诸多争论。“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对流行音乐那样痴迷,为之疯狂,为之不惜牺牲一切?”为此,我们进入探究及调查。 一: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原因

今天,全世界的青少年都热衷于流行音乐,这是涉及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成长过程的普遍社会问题。从音乐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流行音乐或强劲有力、或优美抒情的旋律,直诉心声的歌词和现场表演,对于感官的冲击力等,都与青少年这一时期的心理、生理期等不谋而合。德国教育家维恩在研究中曾就这一现象提出如下四个原因:

1:因为青少年时期是情绪、情感突变的时期,古典音乐对他们来说不“过瘾”,不能满足要求,因而他们更热衷于能够表达原始感情且歌词语言通俗的流行歌曲。

2:因为他们亲身感受到流行歌曲中分切节奏为主的旋律、变化以及爵士节奏,使其产生快感。

3:少年们对比自己年长的青年人的行为和爱好感到羡慕,并模仿他们,从而产生了对流行音乐的兴趣。

4:学习古典音乐在技巧上困难太多,而流行音乐无论是演唱或者

2

是演奏均比较容易,所以,他们更爱流行音乐。

而说到我们中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喜爱,除了以上的原因,还有其它一些因素:

1:中学生处在情绪情感日益丰富、集体感、友谊感逐步增强的心理发展阶段,他们害怕被孤立,渴望能够充分融合在集体中,所以当某种事物被大多数人接受时,对于流行音乐也是如此,有些学生最初的动机就是“大家都听,一定很好听”的从众心理。

2: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古典音乐太深奥,听不懂,民族音乐太土,难听,流行音乐新颖活泼,通俗易懂好听。实际上,学生对于这三种音乐类型都不是十分了解,相关只是的掌握也很有限,他们孩子是依靠少数的先前经验的先入为主的思想,为这些音乐下了定论。

3:流行音乐能够引领潮流,琅琅上口,它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展现了年轻人的一些情感观念,并且很容易学,再者,流行音乐的歌词内容贴近生活,有些还是很反映社会现实的,让人感觉真实而且流行音乐曲调优美,节奏感强,形式自由,节奏平稳,流畅的歌曲,能陶冶人的性情,能够解闷,所以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

二: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

通常教育者看待流行音乐多持否定态度,认为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但我们看问题要看两面,这样才能把问题看全面,流行音乐也是有自身的优势,如果正确对待并稍加利用就会成为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3

1:正面影响

(1):丰富了中学生的音乐感和体验

中学生听音乐就是感知音乐的过程。音乐感分为音乐感觉和音乐知觉。音乐感觉是音乐及其相关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对音乐及其相关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音乐感觉使人能够认识到音乐的基本属性,如节奏、音高等。音乐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音乐信息刺激在人脑中的整体的反映。音乐知觉是在音乐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能形成对它的整体映像。在现实的音乐体验中,孤立的音乐感觉很少出现,人们总是以音乐知觉的形式直接感知音乐,音乐感觉只是作为音乐知觉的组成部分存在于音乐知觉中。

音乐实践是形成音乐知觉先决条件,也就是说音乐知觉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多听、多体验音乐作品。在中学生日常生活的音乐体验中,流行音乐占有很大比重。流行音乐为学生们感知音乐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从与流行音乐的频繁接触中,学生们在感性的直观上获得了对音乐基本属性的认识。

比方说,有些学生不太会识谱,也不能正确表述节奏节拍、音高的含义,但是他们却能较准确地唱不少流行歌曲,节奏把握得也不错。有些流行歌曲,音高和节奏都有相当大的难度,但是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通过反复模仿和练习也能够在整体音乐感觉上把握它。

流行音乐还在相当大的难度上激发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热情,让他们认识到了音乐的重要性,使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4

分。可以这样说,流行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中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热衷音乐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2):有助于情绪情感的调节

①:流行音乐本身就是十分情绪化的音乐类型,绝大部分的流行音乐都是以抒情为主要内容的,这是流行音乐能够和中学生产生心灵共鸣的根本原因,也是流行音乐有助于调节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前提条件。

②:流行音乐的题材贴近生活,特别是有些校园民谣,写的就像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比如《朋友》、《相亲相爱》、《童年》等等。这些作品使学生感到亲切,能够和他们的心灵相通,可以释放他们的心情。

③:流行音乐通俗易懂,相对于高雅音乐,欣赏流行音乐无需付出太大的努力,所以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它成了中学生消除紧张疲劳的“轻松剂”。

④:流行音乐形成丰富多样且琅琅上口,中学生们喜欢用唱流行歌曲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对友谊的珍惜,也有对生活的热爱,有幸福之情的流露,也有伤感的抒情,还有对神圣爱情的羡慕和向往。有些同学出于自尊或自信心等方面的原因,羞于用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流行音乐更成了他们表情达意的好工具。另外,中学生的情绪、情感还有内隐性的特点,所以流行音乐在某些时候还被用来掩饰他们的内心活动。基于上述四种原因,我们可以

5

这样认为:流行音乐有助于中学生情绪情感的调节。

2:负面影响

(1):内容过于简单直白,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欣赏对象类型不同,想象的程度也会有差异。对于那些内容相对具有确指性的音乐作品来说,如歌剧、舞剧、影视配乐以及一般的歌曲,这类作品由于艺术构成中的场景画面,情节及歌词等种种因素。给聆听者的想象提供了某种程度的极限性。这种极限性一方面给聆听者的想象指引了方向,另一方面又固定了想象的空间。材料越具体、越直白的音乐,对于受众的想象指向性就越明确,规定性就越大,受众的想象空间就越小。反之,材料越抽象,内容越含蓄的音乐,对于受众的想象指向性就越模糊,规限性越小,从而受众的想象空间就越大。

另外,想象还与欣赏者的欣赏水平,审美经验文化素养等因素相关,要根据欣赏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作品。对于中学生来说,选择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作品作为欣赏对象都不利于想象力的发展。流行音乐大多配有歌词,还有很多根据内容制成了MTN作品。这些视听因素无疑能给欣赏者理解作品提供方便,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于各种能力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偏爱流行音乐,忽视其它音乐类型的欣赏,不利于音乐领域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展。

(2):流行音乐的“文化效益”不利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6

①文化效应举例:近几年来类似于《超级女声》等平民选秀活动特别火爆,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不少中学生逃课去参加比赛,希望有机会圆自己的歌星梦。

②影响:中学生追星的原因,除了发自内心的喜爱之外,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歌星们幸运地过着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前呼后拥光彩照人,金钱地位名利双收等等。而且这一切似乎不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往往是被星探相中然后重金包装就行了。同学们在羡慕的同时也会感叹:“我要能那样多好啊!\现在机会来了,各种媒体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超级女声》等娱乐栏目,同学们当然不能错过良机,从海选到总决赛,就算没实力参加,看着别人从平民变成公主也有替代性满足感。事实上,每个人的成功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是流行音乐带来的这种文化现象容易让人误解了成功的真谛。学生们认为成功更多来自于运气,成功有捷径可寻,不必经历艰苦与漫长的奋斗。中学生处在为自己将来的人生打基础的阶段,这些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极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

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剖析了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力求全面和具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每一个问题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我们应强调流行音乐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积极面。流行音乐的文化属性还提醒我们,看待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问题,不能局限于音乐本身,还应该扩展到其文化属性带来的效应。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流行音乐给中学生心里带来的影响,我们才能对流行音乐的教育价值做出正确判断,并提出正确合理的教育

7

策略。

三:流行音乐进入课堂

在我国,流行音乐最初被认作是粗俗浅显,难登大雅之堂的异类。而在我国古代,元曲曾经也被视为“靡靡之音”,但是后来批判之声减少,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地区流传开来,慢慢地,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而相较于流行音乐,在学校音乐教学方面,“新课标”出台之前,流行音乐是被拒之门外的,中学生音乐课本中几乎看不到流行音乐的踪迹,现在虽然得以进入课堂,但经过教师们诸多考虑后“精挑细选”的流行音乐,在学生看来也早已过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流行音乐还是学校教育的“禁区”。而在逆反心里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初中生更加热衷于音乐课堂上的“稀有物”——流行音乐。

那么,如何将流行音乐引入中学音乐课堂呢?

中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热衷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象。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新《初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指出:“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身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课标中还提出:“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

8

成果。”面对这样科学、包容的指导思想,广大音乐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开动脑筋、选取健康、优秀、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作品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从而达到提升审美的教学的目的。

其实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它让学生感到老师已经注意到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灌输了这样的概念:老师其实并不反对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也含有许多知识,老师也能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辨别美丑。这样在无形之间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对音乐课产生兴趣,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共同探索音乐,不断提高自己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享受音乐带来的无限乐趣。

人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悲伤的时候,你会想要一段悲伤音乐来与你此时的心境产生共鸣;开心的时候,你会想要听一段很“happy”很“high\的音乐;疲惫的时候,你会需要一段抒情,幽静的音乐??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去发现、去欣赏音乐美,而不是让学生去抗拒、排斥音乐。只要坚持新课程的理念,一切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音乐课堂一定会放射出夺目的光彩,绽放出创新之花。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享受音乐美,创造音乐美。

青少年成长的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在不断抵抗恶劣习性的过程,我们既要以人性化的价值体系去尊重青少年学生的情趣与需要,又要以合理的行为法则去疏导,去克制一些不良倾向,帮

9

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音乐价值,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有能力选择和使用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健康的音乐内容。教师应使学生具有音乐反思能力和音乐的批判性思维,能在当代商业利益之上的社会中,在音乐产品优劣并存的环境中,有能力明智地选择和使用音乐,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

10

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g7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