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_全国教育科学_十_省略_建中小学校园美育新体系的实验研

更新时间:2023-05-15 04:0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把美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构建中小学校园美育新体系的实验研究》实验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999年,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美育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着重指出:“美育不仅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教育全过程。”

近年来,由于重视美育,学校的管理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和谐化,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由于强调了审美教育功能,注意培养学生审美素质,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由于将美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使教学因素向审美方向转化,将教学过程转化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活动,使师生都获得了身心的愉悦,从而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负担,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但由于我们有些美育科研意识不强,研究缺乏理论的高度,研究的内容较单一,研究的面较窄,不能形成整体的合力,难以构成体系。本课题重点是校园美育的研究,小校园、大美育,做大文章,从美育的理论研究到实践研究,从板块式的校园美育到各学科的美育渗透研究,努力构建校园美育新体系,这对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培养新世纪合格的人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一)实验目标1.科研目标

第一,探索美育与各学科之间及培养21世纪人才的关系;

第二,走进新课程,在学科教育教学中渗透美育,并将美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

第三,以校园为主阵地,努力构建校园美育新体系。

2.育人目标

通过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塑造人的审美意识、促进审美创造的展开,引导和提高人的审美生活质量。

3.工作目标

第一,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科研意识和管理水平;

54

艺术教育

第二,编写美育地方补充教材及校本教材;

第三,出版《校园美育》系列丛书。

(二)实验原则(略)

主要包括:方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审美性原则。

(三)实验方法

该实验在辽宁省内外选择了100所实验点校,以中小学(幼儿园)为主,兼顾大中专学校;以大美育研究为主,兼顾学科美育及艺术新课程的研究。在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主要运用比较法、历史法和文献法,对国内外美育的历史、现状进行研究,并总结普遍性规律;第二阶段以经验总结法为主,特别是实验点校的实践经验;第三阶段以实验法、观察法与调查法为主,将所制订的初步方案付诸实施、验证,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观察、调查、综合、归纳分析、整理,使方案逐渐趋于完善。

三、本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重点研究校园美育,把美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努力构建校园美育的新体系,全面实施美育。

(一)构建“立美导学”的教学板块1.构建以“艺术教育”为龙头的先导体系

2.构建“立美导学”的教学原则体系3.构建“立美导学”的教学体系4.构建“立美导学”的学科教材审美要素体系

5.构建“立美导学”的教学方法体系

(二)构建“立美求乐”的活动课板块1.设置活动课类别2.规范活动课行为3.保证活动场所

(三)构建“立美移情”的隐性课板块1.物质环境课程2.精神环境课程

(四)构建“立美和谐”的管理板块1.构建“立美和谐”的目标管理体系2.构建科学的“审美融合的教育”评价体系

四、成绩、收获与思考

(一)对美育的本质和功能的认识更加清晰

□ 王英奎

美是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美塑造着一个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可以说是人类的属性,是人的重要本质特征。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类在追求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改变着自然、社会,也改变着人类自己,从而创造着社会文明。所以,对美的执著追求,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加速器。在21世纪,重视审美和追求审美发展,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倾向。

美育是以一切美的事物,通过审美活动和获得美感体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在这一定义中,我们充分感受到:美育的内容是“一切美的事物”,美育过程必然伴随着审美活动和获得美感体验,美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美育能够促进德、智、体等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对美育的功能也有更清晰的认识:一是美育能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二是美育能够提升生命的质量;三是美育能够培养创新素质;四是美育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美育有着独立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所无法代替的。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美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美育,是以客观世界和人类创造的一切美的事物来美化人类自身的教育,同时,又通过改变人的精神世界来改变外部的物质世界。因此,这是一种理想的教育。美育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将相得益彰,成为教育的精神内核,共同推进21世纪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对校园文化构建的内涵理解更加深刻

校园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鲜明审

美特征的精神文化,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境的美化与精神环境的美化一起抓的原则;学的质量和效益。其实施是变传统的唯智充分利用与发掘校园文化的审美育人功能是学校美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1.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校园文化,广义的理解是校园内影响学生的所有文化因素的统称,即把包括课堂文化与课外文化在内的学校的整体文化视为校园文化。狭义的理解,校园文化是除课堂文化之外的校园其他诸种文化要素的统称,即把校园文化视为相对于“课堂文化”而言的一种“课外文化”。具体一点说,狭义的校园文化包括实体性校园文化与非实体性校园文化两大部分。

校园文化这种具有鲜明审美特征的精神文化具有非强制、非压抑性、中介性(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和渗透性。同时具有审美凝聚功能、审美协调功能、审美的情感陶冶、释放、升华功能。

2.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

所谓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是指校园内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交往、联系的关系。

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促进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可以说建立这种审美化的校园人际关系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环节。因为校园人际审美关系属于校园审美文化的最深层次,它不仅存在于校园生活中的一切方面,潜移默化地培养与发展着青少年的心灵,培养他们理解人并努力与他人沟通的自觉意识和能力,而且校园这种人际审美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融。它最充分地体现了学校教育的功能,因此审美化的校园人际关系就成为综合性的有效地培养青少年完整、高尚人格的摇篮。有效地促进与实现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应遵循审美交流合作的原则、彼此间理解的

原则、彼此信任的原则,以真诚唤起真诚。3.校园环境的审美化

环境是人活动的舞台,每个人的成长、发展状况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环境对人的作用是极大的。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环境的审美因素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一个良好的校园审美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着审美的熏陶、塑造,具有极大的美育功能。

第一,校园环境的美化要坚持实用与审美、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结合;

第二,美化校园与绿化、净化、艺术化有机结合;

第三,校园环境的美化要坚持物质环

第四,校园环境的美化,应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人人动手,共同参与。

4.课外活动的审美化

课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设计出来的一项重要的隐性课程,它对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一,校园课外审美活动的开展,要突出校园育人的特征,注意活动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育人的功能;

第二,坚持点面结合,面向全体学生;第三,突出青少年特点,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特长,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

第四,加强对课外审美活动的领导,建立一支较高水平的内外结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第五,注意与社会、家庭的审美活动相结合,同社区文化相结合。

(三)对实现学科教学审美化目标要求更加自觉

学科美育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有一颗爱美之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有激情、有感染力,能够敏锐、准确地挖掘、提炼教育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并艺术地呈现给学生,使教学活动充满美感,成为一种令师生均感到最大快乐的艺术。在美的享受中,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对一个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有自觉的美育意识的教师来说,要能够捉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时机,顺其自然,适时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到美感体验,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和创造美的冲动,并富有灵感地去表现美、创造美。

有的学校要对教学艺术——“一切人类艺术中最困难和最重要的一种艺术”作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创设审美的教育环境,使用艺术的教育手段,师生合作探究,注重教学的形象性、审美性、情感性、生成性、愉悦性等。

还有的学校要把美作为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体现美育的特征。如创设教学情境美、内容设计美、教学结构美、教学节奏美、师生的合作、和谐美、教师的情感美、教学方法的立体美,注重教师的语言美、仪表美、气质美,注重教学过程的创造美等。

需要强调的是,学科美育,绝不是要将学科课都上成艺术课,也不是以美育点取代知识点,其真谛是将美育的原则、方法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各科教学中,达到的认识活动为知、情、意互动的求真、立善、创美的全面教育活动,使教学既合乎规律性,又合乎目的性,还有审美性,这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也是符合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理念的。

(四)增强科研意识、提高审美素质的愿望更加迫切

1.科研意识的增强

①教师科学研究逐渐走向规范化学会选择研究课题、学会制订研究方案、学会教育调查研究、学会分析处理研究的资料、学会撰写教育科研报告。

②教师在研究中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新。

2.审美素质的提高

教师增强了美育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展现新时代的教师之美,成为一名称职的美育教师。教师之美体现着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它突出地表现为教师的形象之美、教学艺术之美和情感之美。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思考1.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实验点校缺乏对美育功能及重要性的认识,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缺乏美育氛围和文化内涵,影响了素质教育工作进程。

2.有些艺术课堂教学缺乏学科特点,教师缺乏激情、投入和感染力,教学过程缺少新的课程理念,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中,很难看到那种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陈旧,缺少创新和特色。

3.在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过程中,一些厅廊文化、教室文化缺少文化内涵,不丰富,无品位,有死角,缺标志性建筑,缺整体设计和规划。

4.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未能面向全体学生,活动不能持久性、规范性地开展,活动质量不高,缺乏正确的指导。

5.课题研究缺乏过程管理和多方面的指导,有的实验点校也缺乏主动性,只是一般的参与,没有真正重视课题的实质研究,资料积累也不好,成果不明显。6.有的实验点校在人力、物力上投入得不够,忙于事物性的工作,淡化了课题的研究。由于投入不够,学校变化不大,研究者提高的幅度也不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美育必将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我们期待着美育的主旋律唱响校园,美育的春天早日来到。

作者单位: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赵志红)

艺术教育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极大地提高教

(杜威语)重点进行研究,形成具有较强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g3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