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Z8634F新光纤通信(四川大学)

更新时间:2024-04-05 11: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前言 光纤实验系统组成介绍 .......................................................................................... 2 第一章 光纤通信认知实验............................................................................................ 7 实验1 光纤、光缆的识别实验...................................................................................... 7 实验2 电光、光电转换传输实验 .................................................................................122 第二章 光发射端机指标测试实验.......................................................................... 144 实验1 数字光发端机的平均光功率测量.....................................................................144 实验2 数字光发端机的消光比测量............................................................................177 第三章 常用光无源器件测试实验………………………………………………………..19 实验1 光纤活动连接器……………………………………………………………………….19 实验2 光衰减器的性能指标测量 .................................................................................. 25 实验3 光隔离器的性能指标测量 .................................................................................. 28 实验4 波分复用器的性能指标测量 .............................................................................. 32 实验5 光分路器的性能指标测量 .................................................................................. 37 第四章 光接收端机指标测试实验............................................................................ 41 实验1 数字光收端机的灵敏度测量............................................................................. 42 实验2 数字光收端机的动态范围测量 ......................................................................... 45 第五章 电信号传输编译码原理实验 ........................................................................ 47 实验1 AMI/HDB3编码原理实验.................................................................................. 47 第六章 光传输线路编译码实验 ............................................................................... 50 实验1 CMI编译码原理及光传输实验 .......................................................................... 51 实验2 5B6B编码原理及光传输实验 ............................................................................ 54 实验3 5B1P编码原理及光传输实验 ............................................................................. 59 实验4 加扰、解扰原理及光传输实验 ........................................................................... 62 实验5 光纤信道眼图观察 ............................................................................................ 67 第七章 光纤传输系统综合实验 ............................................................................... 71 实验1 模拟/数字电话光纤传输系统实验 ...................................................................... 78 实验2 数字时分复接系统光通信实验 ........................................................................... 83 实验3 E1数据光传输实验 ........................................................................................... 87

1

前言 光纤实验系统组成介绍

RZ8634E/F型光纤实验系统是为了配合《光纤通信系统》的理论教学而设计的实验系统。它一方面结合了当今光纤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另一方面结合了当今光纤通信发展方向和工程实际应用状况。这套系统采用功能模块化设计,各模块对外开放。除了配合完成理论教学外,还可以训练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完成模块的二次性开发。

一、结构简介

本实验系统可分为电端机模块、光通信模块、管理控制模块、电源供给模块等四大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又是由许多子模块组成: (一) 电端机模块

1. 电话用户接口模块

此模块为电话输入、输出接口,由电话专用接口芯片PBL38710实现。它包含

向用户话机恒流馈电、向被叫用户话机馈送铃流、用户摘机后自行截除铃流,摘挂机的检测及音频或脉冲信号的识别,用户线是否有话机的识别,语音信号的2/4线混合转换,外接振铃继电器驱动输出等功能。其各项性能指标符合邮电部制定的有关标准。

本模块分为用户A,B两个模块。

2. PCM编译码模块

此模块采用专用芯片TP3057来实现PCM编译码功能,可完成用户A、B两路

话音信号的编译码功能。 3. DTMF双音多频检测模块

此模块由专用芯片MT8870来完成DTMF分组滤波和DTMF译码功能,输出相应16种DTMF频率组合的4位并行二进制码。实际应用中,一片MT8870可以至多接

入检测16路用户电路的DTMF信号。

4. 记发器模块

此模块主要完成局内、局间电话用户拨叫号码的识别、交换控制功能。

5. 计算机通信接口模块

此模块由USB和RS232串口两通信接口组成,完成计算机与本实验系统的数据交换传输功能。也为学生开发上层通信软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 6. 数据发送单元模块

此模块主要完成各种测试信号的产生、各种线路编码、数据的复接及一些辅

助性功能。 产生的数字信号有:各种频率的时钟、方波、M序列、矩形窄脉冲等、 线路编码功能有:AMI码、HDB3码、CMI码、5B6B码、5B1P码、扰码等 数据的复接:多种类型数据进行时分复接输出

7. 数据接收单元模块

此模块主要完成接收数据的时钟提取再生、各种线路编码的译码、复用数据

2

的分解及一些辅助性功能。 8. 眼图观测模块

此模块主要完成调节接收电路均衡特性、接收数字序列的眼图观测等功能。

9. 误码测试仪模块

此功能由多个模块组成,完成通信线路的误码测试功能,各测试参数可设。 10.模拟信号源模块

此模块产生输出频率、幅度可调的正弦波、三角波、方波信号 (二) 光通信模块

1. 光信道一

一体化数字光端机,包括光发射端机和光接收端机。半导体激光二极管LD、

工作波长1310nm,频带为DC到5MHZ,方便配套低端测量仪器使用。

光端机的光输入、输出接口都由单模尾纤引出至固定于底板的法兰,方便连

接其它光器件。

2. 光信道二

一体化数字光端机,包括光发射端机和光接收端机。半导体激光二极管LD、

工作波长1550nm,频带为DC到5MHZ,方便配套低端测量仪器使用。 光端机的光输入、输出接口都由单模尾纤引出至固定于底板的法兰,方便连

接其它光器件。

3. 性能测试扩展模块

由激光管、光探测器及外围电路,构成的光发射端机和光接收端机,关键电气参数都可调节。可传输模拟和数字信号,具有无光告警、自动功率控制APC等功能。激光管工作波长可选择,频带为DC到1GHZ。本模块为选配。

(三) 管理控制模块

1.中央处理器模块

此模块主要由单片机89C51/52编程实现。完成整个实验系统的控制协调功能,

如测量信号的输入、输出控制、功能选择、工作状态检测等。 2.液晶显示模块

此模块主要完成工作状态的显示,误码测试数据的显示等功能,属字符型液晶。

3.键盘模块

此模块主要配合液晶显示模块工作,通过上、下、确认等键选择相应的实验参数。

(四) 电源供给模块

提供+12V、+5V、+3.3V、-5V、-12V、-24V -48V等直流电源。

二、配套仪器

3

最低配置仪器:20M通用双踪示波器或虚拟仪器,单模尾纤

建议配置器件:计算机;光功率计、多种接口标准的光跳线(法兰)、波分复用/解复

用器一对、光可调衰减器、光固定衰减器、光分路器、光隔离器等,

根据学校情况选配(会影响一些光器件的测试实验); 可选配仪器:①外置误码测试仪

②光缆施工工具箱、光纤熔接机、稳定光源、光时域反射仪等。

三、系统结构框图

请见图1

电话用户A PCM编译码 记发器 DTMF检测 数据发送单元 数字信号发生器 线路编码器 数据复接 LD光端机 工作波长1310nm 数据接收单元 时钟提取、再生 线路译码器 数据解复接 电话用户B PCM编译码 USB接口 LD光端机 工作波长1550nm 串口接口 中央处理器 功能扩展口 模拟信号源 电源 模块 键盘 液晶显示 图1 系统结构示意图

四、系统特点

1. 采用模块化设计,信号接口开放。各模块功能既可单独做实验又可组合完成系统实验。

2. 自带数字信号源、模拟信号源,可外加信号,配有计算机串口、USB接口。适应各种实验需求。

3. 采用液晶键盘显示管理实验参数,取代原有的接插件,实验方便直观。

4. 电端机部分功能强大,电话交换系统,多种线路编码,完善的数字时分复接系统,

功能可定制升级。

4

5. 电信号、光信号均由实验者连接。光输入、输出接口设计朝外,方便连接其它光

器件。 6. 整板采用有机玻璃覆盖保护,便于实验室管理。

五、液晶显示菜单

本实验系统中,实验数据设置的菜单显示如下。按“ ”、“ ”键即可选择不同的菜单;按“确认”键,即进入箭头指向的下一级菜单;按“返回”键,即返回上一级菜单,如此类推。

详细菜单显示如下:

“复位”键:

欢迎使用

光纤通信系统平台

解放军理工大学 南京润众科技公司

“开始”键:

1:码型变换实验 2:光纤传输实验 3:光纤测量实验 4:光纤系统实验

子菜单:

1:码型变换实验

01 CMI码PN(固定码型、速率的m序列,下同)

02 CMI码设置(由SW101拨码器设置的8比特数据,下同)03 5B1C码设置 04 5B6B码设置 05 扰码PN 06 扰码设置 07 HDB3码PN 08 HDB3码设置 09 AMI码PN 0A AMI码设置

2:光纤传输实验

01 窄脉冲(频率256K,脉宽:15ns) 02 USB数据

03 串口数据

5

04 PCM数据(A/D转换)

05 E1数据传输(标准的2.048MHZ数据)

3:光纤测量实验

01 平均发光功率

02 接收灵敏度

正常/误码 03 误码0/10000

收数据:

误码数: 04 误码1/10000

收数据: 误码数:

4:光纤系统实验(数字复接系统) 时隙1 时隙2 帧头

PCM1 时隙3 PCM2 时隙4 空 时隙5 空 时隙6 设置 时隙7 信令 时隙8 数据

六、使用注意点

1. 进行铆孔连接时,务必注意铆孔标注的箭头方向:指向铆孔,说明此铆孔为信号输入孔;背离铆孔,说明此铆孔为信号输出孔。请勿将两输出铆孔短接。

2. 进行铆孔连接时,连接线接头插入铆孔后,轻轻旋转一个小角度,接头将和铆孔锁死;拔出时,回转一个小角度即可轻松拔出,切勿使用莽力,以免插头针断在铆孔中。使用方法可参考光盘中的影象片段。

3. 光器件连接:在摘掉光接口保护套前,请确保实验台板面清洁,注意收集好接口保护套;光接头连接时,请预先了解接头的结构,手持接头金属部分,按接口的轴线方向轻插轻拔,防止损坏纤芯;

4. 使用光纤时,注意不要过度弯曲(直径不得小于4cm)、扭曲、挤压或拉扯光纤。因为纤芯玻璃细纤维,非常的脆弱,使用时请务必注意。纤芯断开或出现伤痕,光信号的功率将严重衰耗,出现断路或增加误码。

5. 数据发送单元的SW101红色拨码器,有8位独立的开关组合。白色开关往上,对应的输出序列为1;白色开关往下,对应的输出序列为0。设置时需轻轻拨动。

6. 若不作特殊说明,本实验平台输出的串行数字序列,低位在前,高位在后。在示波器上观测到的波形即低位在窗口的左端,高位在窗口的右端。

6

第一章 光纤通信认知实验

实验1 光纤、光缆的识别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纤结构和分类;

2.掌握单模、多模光纤的识别方法; 3.掌握尾纤波长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仪器

1.光纤通信实验箱 2.单模光纤 3.多模光纤

三、基本原理

(一)光纤的概念

光纤是光学纤维的简称,它是一种横截面很小的可绕透明长丝,在长距离内具有束缚和传输光的作用。图1.1.1是光纤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一般的光纤都是由纤芯、包层和外套涂敷层三部分组成。纤心由高度透明的材料制成;包层的折射率略小于纤心,从而造成一种光波导效应,使大部分的电磁场被束缚在纤心中传输;涂敷层作为光纤的保护层,用于抵制外界水气的侵蚀和机械的擦伤,同时加强光纤的机械强度。在涂层外,往往加有塑料外套。

图1.1.1 光纤结构示意图

为了便于工程上的安装和敷设,常常将若干根光纤组合成光缆。光缆的结构繁多,我国较为普遍采用层绞式和骨架式两种结构。光缆中的钢质加强心,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其抵抗张力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钢质心的热膨胀系数小于塑料,所以它能抵制塑料的伸缩从而使光缆的温度特性有所改善。见图1.1.2层绞式光缆结构。

7

纤芯区 包层区 外套涂敷层

外护套 包带 光纤 加强心

图1.1.2 层绞式光缆结构

(二)光纤的分类

光纤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按其传输光波的模式的数量来分,有单模光纤与多模光纤两大类。它们的结构不同,因而各具不同的特性与用途。在一定工作波长下,多模光纤是能够传输许多模式的介质波导,而单模光纤只传输基模。

1.多模光纤

用来传输多种模式光波的光纤称为多模光纤,模式的数目取决于芯径、数值孔径(接 收角)、折射率分布特性和波长。将单模光纤的纤芯增大,光纤将成为多模光纤。多模光纤的纤芯直径远远大于单模光纤,一般为50-200μm。在临界角内,各个模式的入射光波 分别以不同角度,在光纤内的纤芯与包层的的界面处发生全反射而沿光纤传输。

突变型多模光纤的纤芯部分折射率保持不变,而在纤芯与包层的界面折射率发生突变。这种光纤模间群时延时差大,一般传输带宽为100MHz?Km。常做成大芯径(例如100μm)、大数值孔径(例如NA大于0.3)光纤,提高光源与光纤的耦合效率,适用于短距离、小容量的系统。这种光纤的使用相当广泛。

2.单模光纤

用来传输单一基模光波的光纤称为单模光纤,它要求入射光的波长大于光纤的截止波长,单模光纤的纤芯直径很小,一般为5-10μm。单模光纤对于光的传输损耗将是最小的,因为光场只在光纤的中心传导。但是由于纤芯直径很小,对于光纤与光源的耦合及光纤之间的接续将带来明显困难。

单模光纤可彻底消除模间色散,在波长为1.27μm时,材料色散趋近于零,或者可以使得材料色散与波导色散相抵消。因此,长距离大容量的长途通信干线及跨洋海底光缆线路全部采用单模光纤。由于1.55μm波长时单模光纤的损耗更低,人们已研究了使光纤的零色散波长移到1.55μm的技术和使激光器(LD)的频谱更窄的技术,以求同时达到最低的损耗及最宽的带宽,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大中继距离及信息容量。 3.识别单模光纤与多模光纤的方法

识别单模光纤与多模光纤的基本方法是从光纤的产品规格代号中去了解。如我国光纤光缆型号的规格代号的第二部分用J代表多模渐变型光纤,用T代表多模阶跃型光纤,用Z代表多模准阶跃型光纤,用D代表单模光纤。

其次是从光纤的纤芯直径去识别。单模光纤的芯径很细,通常芯径小于10μm;多模光纤的芯径比单模光纤大几倍。

第三种方法是从光纤外套的颜色上识别。通常黄色和白色表示单模光纤,橙色表示多模光纤。本实验系统配置的光纤外套是黄色的和白色的为单模。 4.尾纤波长的测试

光纤线路的两端一般是通过一段短光纤把线路与光端机连接起来的。这一段短光纤长

8

度为3米或5米、10米,因其位置处于光纤线路的尾部,故常称为尾纤。

尾纤的传输特性有工作波长、信号传输模式、带宽与损耗等,通常这些通过光纤光缆的型号标志来识别,也可以用仪表来测试。

每种光纤都有特定的工作波长,当注入光信号的波长等于工作波长时,光纤损耗最小,反之光纤损耗增大。因此把不同波长的光信号注入光纤,测量光纤损耗,当光纤损耗最小时,该光信号的波长即为尾纤的工作波长。

(三)一般成品光纤的主要参数 1. 光纤的纤芯折射率分布

纤芯折射率分布一般分为两类,即梯度型和阶跃型。

阶跃型:光纤的纤芯折射率高于包层折射率,使得输入的光能在纤芯一包层交界面上不断产生全反射而前进。这种光纤纤芯的折射率是均匀的,包层的折射率稍低一些。光纤中心芯到玻璃包层的折射率是突变的,只有一个台阶,所以称为阶跃型折射率多模光纤,简称阶跃光纤,也称突变光纤。这种光纤的传输模式很多,各种模式的传输路径不一样,经传输后到达终点的时间也不相同,因而产生时延差,使光脉冲受到展宽。所以这种光纤的模间色散高,传输频带不宽,传输速率不能太高,用于通信不够理想,只适用于短途低速通讯,比如:工控。但单模光纤由于模间色散很小,所以单模光纤都采用突变型。 渐变型光纤:为了解决阶跃光纤存在的弊端,人们又研制、开发了渐变折射率多模光纤,简称渐变光纤。光纤中心芯到玻璃包层的折射率是逐渐变小,可使高次模的光按正弦形式传播,这能减少模间色散,提高光纤带宽,增加传输距离,但成本较高,现在的多模光纤多为渐变型光纤。渐变光纤的包层折射率分布与阶跃光纤一样,为均匀的。渐变光纤的纤芯折射率中心最大,沿纤芯半径方向逐渐减小。由于高次模和低次模的光线分别在不同的折射率层界面上按折射定律产生折射,进入低折射率层中去,因此,光的行进方向与光纤轴方向所形成的角度将逐渐变小。同样的过程不断发生,直至光在某一折射率层产生全反射,使光改变方向,朝中心较高的折射率层行进。这时,光的行进方向与光纤轴方向所构成的角度,在各折射率层中每折射一次,其值就增大一次,最后达到中心折射率最大的地方。在这以后。和上述完全相同的过程不断重复进行,由此实现了光波的传输。可以看出,光在渐变光纤中会自觉地进行调整,从而最终到达目的地,这叫做自聚焦。

2. 光纤的尺寸

一般光纤的外径是125μm,单模光纤纤芯芯径是9-10μm,多模光纤的纤芯芯径是40-50μm,同心度偏差1-5μm,这是对于光纤通信所用光纤的尺寸。 3. 光纤的传播损耗

引起光纤损耗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

(1) 光纤的吸收损耗,这是由于光纤材料和杂质对光能的吸收而引起的,它们把光能以热能的形式消耗于光纤中,是光纤损耗中重要的损耗,吸收损耗包括以下几种: 1.物质本征吸收损耗 这是由于物质固有的吸收引起的损耗。它有两个频带,一个在近红外的8~12μm区域里,这个波段的本征吸收是由于振动。另一个物质固有吸收带在紫外波段,吸收很强时,它的尾巴会拖到0.7~1.1μm波段里去。 2.掺杂剂和杂质离子引起的吸收损耗 光纤材料中含有跃迁金属如铁、铜、铬等,它们有各自的吸收峰和吸收带并随它们价

9

态不同而不同。由跃迁金属离子吸收引起的光纤损耗取决于它们的浓度。另外,OH-存在也产生吸收损耗,OH-的基本吸收极峰在2.7μm附近,吸收带在0.5~1.0μm范围。对于纯石英光纤,杂质引起的损耗影响可以不考虑。 3.原子缺陷吸收损耗 光纤材料由于受热或强烈的辐射,它会受激而产生原子的缺陷,造成对光的吸收,产生损耗,但一般情况下这种影响很小。 (2) 光纤的散射损耗

光纤内部的散射,会减小传输的功率,产生损耗。散射中最重要的是瑞利散射,它是由光纤材料内部的密度和成份变化而引起的。 光纤材料在加热过程中,由于热骚动,使原子得到的压缩性不均匀,使物质的密度不均匀,进而使折射率不均匀。这种不均匀在冷却过程中被固定下来,它的尺寸比光波波长要小。光在传输时遇到这些比光波波长小,带有随机起伏的不均匀物质时,改变了传输方向,产生散射,引起损耗。另外,光纤中含有的氧化物浓度不均匀以及掺杂不均匀也会引起散射,产生损耗。

(3) 波导散射损耗

这是由于交界面随机的畸变或粗糙所产生的散射,实际上它是由表面畸变或粗糙所引起的模式转换或模式耦合。一种模式由于交界面的起伏,会产生其他传输模式和辐射模式。由于在光纤中传输的各种模式衰减不同,在长距离的模式变换过程中,衰减小的模式变成衰减大的模式,连续的变换和反变换后,虽然各模式的损失会平衡起来,但模式总体产生额外的损耗,即由于模式的转换产生了附加损耗,这种附加的损耗就是波导散射损耗。要降低这种损耗,就要提高光纤制造工艺。对于拉得好或质量高的光纤,基本上可以忽略这种损耗。

(4)光纤弯曲产生的辐射损耗

光纤是柔软的,可以弯曲,可是弯曲到一定程度后,光纤虽然可以导光,但会使光的传输途径改变。由传输模转换为辐射模,使一部分光能渗透到包层中或穿过包层成为辐射模向外泄漏损失掉,从而产生损耗。当弯曲半径大于5~10cm时,由弯曲造成的损耗可以忽略。

4. 数值孔径

入射光纤端面的光并不能全部被光纤所传输,只是在某个角度范围内的入射光才可以。这个角度就称为光纤的数值孔径。数值孔径是描述光纤受光程度的参数,通常用光从空气入射到纤芯允许的最大入射角的正弦值来描述。

5. 带宽

带宽是光纤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使渐变型光纤像一个低通滤波器一样,对光发射机的功率调制产生影响。它使光纤的传输函数的大小随调制频率升高而减小,而在整个频谱内的相关相位失真保持很小。为计算方便,这种频响可以近似为一个等效的高斯低通滤波器,最高带宽仅可能在某一个波长上发生,对于其它波长,带宽将减少下来,那带宽是波长的函数。其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与玻璃组成材料及剖面折射率分布有关。

6. 有效截止波长

这是描述单模光纤的一个重要参数。它表明,在单模光纤的波长域中仅可以传播

10

的模,所谓截止波长是指基模。

测量有效截止波长的方法有多种,一般采用挠曲法,在这种方法中,首先将一段光纤在直线状态下测量一下损耗;然后在弯曲状态下测量损耗。这样可以推算出由于弯曲增加的衰耗,而有效截止波长就是这样定义的,在截止波长下由于弯曲增加的损耗是0.1dB。

当工作频率低于这个截止波长所对应的频率时,规定的传播模不能存在,大于截止波长的相应频率的光进入包层区域损耗掉。这个名词是从以前波导理论研究中借用来的。

7. 模场直径

这是单模光纤的另一重要参数,也称为光点尺寸。在单模光纤中主要传送的是基模,而模场直径与基模光斑的大小有关,它以基模场强减少到1/e处的宽度来定标,它表征入纤的光功率分布。

四、实验要求

本实验要求了解和掌握光纤的结构、分类和特性参数,能够快速准确的区分单模或者多模类型的光纤。

11

实验2 电光、光电转换传输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本实验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 2.初步了解完整光通信的基本组成结构; 3.掌握光通信的通信原理。

二、实验仪器

1.光纤通信实验箱 2.20M双踪示波器

3.FC-FC单模尾纤 1根 4.信号连接线 2根

三、基本原理

本实验系统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电端机部分、光信道部分。电端机又分为电信号发射和电信号接收两子部分,光信道又可分为光发射端机、光纤、光接收端机三个子部分。实验系统(光通信)基本组成结构(光通信)如下图所示:

电 发 射 TX1310 光纤 光发射 RX1310 电 光接收 电 光 1310nmLD+单模 图1.2.1 实验系统基本组成结构

光 电 接 收 在本实验系统中,电发射部分可以是M序列,可以是各种线路编码(CMI、5B6B、5B1P等),也可以是语音编码信号或者视频信号等,光信道可以是1310nmLD+单模光纤组成,可以是1550nmLD+单模光纤组成,也可以是850nmLED+多模光纤(选配)组成。需要说明的是本实验系统中提供的两种工作波长的数字光端机,都是一体化结构。光端机包括光发射端机TX(集成了调制电路、自动功率控制电路、激光管、自动温度控制等),光接收端机RX(集成了光检测器、放大器、均衡和再生电路)。其数字电信号的输入输出口,都由铜铆孔开放出来,可自行连接。一体化数字光端机的结构示意图如下:

12

P202/P204

TX1310/1550 光接收输入

光纤

图1.2.2 一体化数字光端机结构示意图

光发射输出

四、实验步骤

1.关闭系统电源,将光跳线分别连接TX1310、RX1310两法兰接口(选择工作波长为1310nm的光信道),注意收集好器件的防尘帽。

2.打开系统电源,液晶菜单选择“码型变换实验—CMI码PN”。确认,即在P101铆孔输出32KHZ的15位m序列。

3. 示波器测试P101铆孔波形,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

4. 用信号连接线连接P101、P201两铆孔,示波器A通道测试TX1310测试点,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调节W201即改变送入光发端机信号(TX1310)幅度,最大不超过5V。即将m序列电信号送入1310nm光发端机,并转换成光信号从TX1310法兰接口输出。 5.示波器B通道测试光收端机输出电信号的P202测试点,看是否有与TX1310测试点一样或类似的信号波形。

5.按“返回”键,选择“码型变换实验—CMI码设置”并确认。改变SW101拨码器设置(往上为1,往下为0),以同样的方法测试,验证P202和TX1310测试点波形是否跟着变化。

6.轻轻拧下TX1310或RX1310法兰接口的光跳线,观测P202测试点的示波器B通道是否还有信号波形?重新接好,此时是否出现信号波形。

7.以上实验都是在同一台实验箱上自环测试,如果要求两实验箱间进行双工通信,如何设计连接关系,设计出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8.关闭系统电源,拆除各光器件并套好防尘帽。

注:本实验也可选择选择工作波长为1550nm和扩展模块的光信道

五、实验结果

1.画出实验过程中测试波形,标上必要的实验说明。 2.结合实验步骤,叙述光通信的信号变换、传输过程。

3.画出两实验箱间进行双工通信的连接示意图,标上必要的实验说明。

4.如果将光跳线分别连接TX1310、RX1550两法兰接口,P204测试点是否有信号,信号与TX1310是否一样,写出你的答案,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答案。

13

第二章 光发射端机指标测试实验

在光纤通信中,首先要将电信号转变为光信号,最常用的光源是半导体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之所以用半导体光源,是因为:1半导体光源体积小,发光面积可以与光纤芯径

相比较,从而有较高的偶合效率;2发射光波长适合在光纤中低损耗传输;3可以直接进行强度调制,即只要将信号电流注入半导体光源,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光信号输出;4可靠性较高,尤其是半导体激光器,不仅发射功率大,偶合效率高、响应速度快,而且发射光的相干性也较好,在一些高速率、大容量的数字光纤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实验系统中,提供了半导体激光器和半导体发光二极管两种光源。本章节中将对半导体激光器的指标进行测量。

实验1 数字光发端机的平均光功率测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数字光发端机平均光功率的指标要求 2.掌握光发端机输出光功率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仪器

1.光纤通信实验箱 2.20M双踪示波器

3.光功率计(FC-FC单模尾纤) 4.信号连接线 1根

三、基本原理

平均光功率是指给光发端机的数字驱动电路送入一伪随机码二进制序列为测试信号,用光功率计直接测试光发端机的光功率,此数值即为数字发送单元的平均光功率。平均光功率是在额定电流下测得的,否则结果有偏差。实验测量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14

数字序列 TX1310 光发射 端 机 电 光 FC-FC P

图2.1.1 平均光功率测试结构示意图

四、实验步骤

1.关闭系统电源,按照图2.1.1将1310nm光发射端机的TX1310法兰接口、FC-FC单模尾纤、光功率计连接好(P101—P201,TX1310通过尾纤接到光功率计),注意收集好器件的防尘帽。

2.打开系统电源,液晶菜单选择“码型变换实验-- CMI码设置” 确认,即在P101铆孔输出32KHZ的SW101拨码器设置的8比特周期性序列,如10001000。

3. 示波器测试P101铆孔波形,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

4. 用信号连接线连接P101、P201两铆孔,示波器A通道测试TX1310测试点,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调节W201即改变送入光发端机信号(TX1310)幅度最大(不超过5V),记录信号电平值。即将拨码器设置序列电信号送入1310nm光发端机,并转换成光信号从TX1310法兰接口输出。

5. 调节光功率计工作波长“1310nm”、单位“dBm”,读取此时光功率P,即为1310nm光发射端机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对于拨码器设置32K的10001000序列的平均光功率,记录码型和光功率

6. 拨码器设置其它序列组合,W201保持不变,记录码型和对应的输出光功率,得出你的结论。

7.按返回键,液晶菜单选择“码型变换实验—CMI码PN”。确认,即在P101铆孔输出32KHZ的15位m序列。以同样的方法测试,记录码型、速率和平均光功率值。

8. 按返回键,液晶菜单选择“光纤测量实验—平均光发功率”。确认,即在P103(P108)铆孔输出1KHZ的31位m序列。以同样的方法测试,记录码型、速率和平均光功率值。 9. 对比步骤7、步骤8测得数据,得出你的结论。

10.改变W201值,以同样的方法测试,记录TX1310点信号电平值和对应的输出光功率,得出你的结论。

11. 关闭系统电源,拆除各光器件并套好防尘帽。

注:本实验也可选择选择工作波长为1550nm的LD光发射端机,或者激光/探测器性能测试扩展模块。光功率计的使用可参考其配套资料。

15

五、实验结果

1.记录数字光发射端机的平均光功率,标上必要的实验参数说明,归纳出光发射机输出的光功率与输入电信号的那些参数有关。

16

实验2 数字光发端机的消光比测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数字光发端机的消光比的指标要求 2.掌握数字光发端机的消光比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仪器

1.光纤通信实验箱 2.20M双踪示波器

3.光功率计(FC-FC单模尾纤) 4.信号连接线 1根

三、基本原理

消光比指光发射端机的数字驱动电路送全“0”码,测得此时的光功率P0;给光发射端机的数字驱动电路送全“1”码,测得此时的光功率P1,将P0、P1代入公式:

EXT?10LgP0P1(dB) (式2.1.1)

即得到光发射端机的消光比。

实验测量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自全0 全1

编数据序列 TX1310 光发射 端 机 电 光 FC-FC P

图2.2.1 平均光功率测试结构示意图

四、实验步骤

17

1.关闭系统电源,按照图2.2.1将1310nm光发射端机的TX1310法兰接口、FC-FC单模尾纤、光功率计连接好(P101—P201,TX1310通过尾纤接到光功率计),注意收集好器件的防尘帽。

2.打开系统电源,液晶菜单选择“码型变换实验-- CMI码设置” 确认,即在P101铆孔输出32KHZ的SW101拨码器设置的8比特周期性序列,如10001000。

3. 示波器测试P101铆孔波形,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

4. 用信号连接线连接P101、P201两铆孔,示波器A通道测试TX1310测试点,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调节W201即改变送入光发端机信号(TX1310)幅度最大(不超过5V),记录信号电平值。即将拨码器设置序列电信号送入1310nm光发端机,并转换成光信号从TX1310法兰接口输出。

5. 调节光功率计工作波长“1310nm”、单位“mW”,设置拨码器SW101为11111111,读取此时光功率P1,即为1310nm光发射端机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对于全1码的输出光功率,记录码型和光功率。

6. 拨码器SW101设置为00000000,W201保持不变,记录码型和对应的输出光功率P0。 7.将P0、P1代入公式2.1.1,算出此数字光端机的消光比EXT。 8.关闭系统按电源,拆除各光器件并套好防尘帽。

注:本实验如选用平台上的两个数字光端机,由于其一体化设计时作过处理,因此输入全“0”时光功率计测不出光功率(很小),即消光比为无穷,这里可让学生学会测试方法。如实验箱配有激光和探测器性能测试模块,学生可用此模块进行测试。

五、实验结果

1.记录数字光发射端机的消光比,标上必要的实验说明。

2.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消光比大小对系统传输特性有何影响?为什么?

18

第三章 常用光无源器件测试实验

在光纤传输系统中,使用的光无源器件大体上可分下面两类。

(1)连接部件

可用于光纤与光纤之间、光纤与设备之间、设备与设备之间或者设备与测试仪器之间的活动连接;连接部件也可以组成功能部件,成为设备的一部分。

(2)功能部件

功能部件包括光波分复用解复用器、光衰减器、光分路耦合器、光隔离器、光开关等。用这些部件完成光纤传输系统中的有关功能。

在光纤传输系统中,设计光无源器件时,应注意下面四个问题:

第一、使用方便。光无源器件要像一般电气无源器件一样,容易操作、使用、维护。

第二、适应光纤系统要求。光无源器件应当有适当接口,以便于连接到系统中使用。 第三、高可靠性。光无源器件性能应当稳定可靠,能经受多次重复插拔、温度循环变化以及冲击振动等环境的考验。

第四、体积小重量轻。光无源器件的体积与重量应与其它光线路有源器件、光纤相匹配;体积要小,重量要轻。

在本章节中,将对下列光无源器件的指标进行测量,实验内容根据配置的光器件有所调整。

(1) 光衰减器 (2) 光隔离器

(3) 波分复用解复用器 (4) 光分路器

实验1 光纤活动连接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活动连接器结构和分类; 2.掌握活动连接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3.掌握活动连接器的主要特性参数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仪器

1.光纤通信实验箱 2.20M双踪示波器

3.光功率计(FC单模尾纤) 4.FC-FC活动连接器(待测)

19

5.FC-Y型分路器(1:1,1310nm或1550nm) 6.FC-FC单模尾纤 7.信号连接线 1根

三、基本原理

在安装任何光纤系统时,都必须考虑以低损耗的方法把光纤或光缆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光链路的接续。光纤链路的接续,又可以分为永久性的和活动性的两种。永久性的接续,大多采用熔接法、粘接法或固定连接器来实现;活动性的接续,一般采用活动连接器来实现。

本章节将对活动连接器做一简单的介绍。

光纤活动连接器,俗称活接头,一般称为光纤连接器(法兰),是用于连接两根光纤或光缆形成连续光通路的可以重复使用的无源器件,已经广泛应用在光纤传输线路、光纤配线架和光纤测试仪器、仪表中,是目前使用数量最多的光无源器件。 (一)光纤连接器的性能如下:

光纤连接器的性能,首先是光学性能,此外还要考虑光纤连接器的互换性、重复性、抗拉强度、温度和插拔次数等。

(1)光学性能:对于光纤连接器的光性能方面的要求,主要是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这两个最基本的参数。

插入损耗(Insertion Loss)插入损耗定义为光纤中的光信号通过活动连接器之

后,其输出光功率相对输入光功率的比率的分贝比。

其表达式为

Li?10LgP2P1(dB) (式3.1.1)

其中P2—输入端的光功率,P1—输出端的光功率。插入损耗越小越好。从理论上讲影响插入损耗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纤芯错位损耗、光纤倾斜损耗、光纤端面间隙损耗、光纤端面的菲涅耳反射损耗、纤芯直径不同损耗、数值孔径不同损耗。不管那种损耗都和生产工艺有关,因此生产工艺技术是关键。

回波损耗(Return Loss, Reflection Loss)回波损耗又称反射损耗,是指在光纤连接处,后向反射光相对于输入光的比率的分贝数,

其表达式为 Lr?10LgP1P3(dB) (式3.1.2)

其中P3—输入光功率,P1—后向反射光功率。 反射损耗愈大愈好,以减少反射

20

光对光源和系统的影响。改进回波损耗的途径只有一个,即将插头端面加工成球面或斜球面。球面接触,使纤芯之间的间隙接近于“0”,达到“物理接触”,使端面间隙和多次反射所引起的插入损耗得以消除,从面使后向反射光大为减少。斜球面接触除了实现光纤端面的物理接触以外,还可以将微弱的后向光加以旁路,使其难以进入原来的纤芯,斜球面接触可以使回波损耗达到60dB以上,甚至达到70dB。

(2)互换性、重复性

光纤连接器是通用的无源器件,对于同一类型的光纤连接器,一般都可以任意组合使用、并可以重复多次使用,由此而导入的附加损耗一般都在小于0.2dB的范围内。

(3)抗拉强度

对于做好的光纤连接器,一般要求其抗拉强度应不低于90N。

(4)温度

一般要求,光纤连接器必须在-40oC ~ +70oC的温度下能够正常使用。 (5)插拔次数

目前使用的光纤连接器一般都可以插拔l000次以上。

(二)光纤连接器的性能如下:

光纤通信使用的光连接器按纤芯插针、插孔的数目不同分有单芯活动连接器和多芯活动连接器两类;单芯活动连接器的基本结构是插针和插孔。由光纤连接损耗的计算可知,影响损耗的主要外在因素是相互连接的两根光纤的纤芯之间的错位和倾斜,所以在连接器的结构中,要求插针中的纤芯与插孔有很高的同心度,相连的两根插针在插孔中能精确的对准。按结构不同分有FC型、PC型、ST型、SC型等等。

1. FC型活动连接器 FC型(平面对接型)光连接器。这种连接器插入损耗小,重复性、互换性和环境可靠性都能满足光纤通信系统的要求,是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类型。

FC型连接器结构采用插头-转接器-插头的螺旋耦合方式。两插针套管互相对接,对接套管端面抛磨成平面,外套一个弹性对中套筒,使其压紧并且精确对中定位。FC型光连接器制造中的主要工艺是高精度插针套管和对中套筒的加工。高精度插针套管有毛细管型、陶瓷整体型和模塑型三种典型结构。对中套筒是保证插针套管精确对准的定位机构。

FC型单模光纤连接器一般地分螺旋耦合型和卡口耦合型两种。

FC型单模光纤连接器所连接的两根光纤端面是平面对接,端面间的空气气隙会产生菲涅尔反射。反射光反射到激光器会引起额外的噪声和波形失真,而端面间的多次反射还会引起插入损耗的增加。本实验系统中,右边四个对外活动连接器就是为FC型。

2. PC型光纤连接器。

PC型(直接接触型)单模光纤连接器。这种连接器是为克服FC型连接器平面对接的缺点而设计的。它是将插针套管端面抛磨成凸球面,使被连接的两根光纤的端面直接接触。这样,它的插入损耗小、反射损耗大、性能稳定可靠。PC型光纤连接器用于高速数字传输系统。

FC型连接器插针套管的端面也可研磨抛光成凸球面,此时称为FC-PC型光纤连接器。

3.SC型光纤连接器

21

SC型(矩形)光纤连接器。SC型矩形光纤连接器采用新型的直插式耦合装置,只需轴向插拔,不用旋转,可自锁和开启,装卸方便。它体积小,不需旋转空间,能满足高密封装的要求。它的外壳是矩形的,采用模塑工艺,用增强的PBT的内注模玻璃制造。插针套管是氧化锆整体型,将其端面研磨成凸球面。插针体尾入口是锥形的,以便光纤插入到套管内。SC型矩形连接器的装配一般分:选择套管、光纤处理、光连接器与光纤的连接、套管端面处理等各步骤。

4.ST型光纤连接器

ST型连接器是一种卡口式的连接器,它采用带键的卡口式紧锁机构,确保每次连接均能准确对中。插针直径为Φ2.5mm,其材料可为陶瓷或金属。它可在现场安装,也可在工厂预装成光纤组件。本实验系统中,一体化数字光端机为ST型接口,通过ST-FC转接尾纤连接至右边的FC型活动连接器。

目前ST型活动连接器的插入损耗典型值为0.3dB,最大值为0.5dB;其后向反射损耗在一般情况下为≤-31dB,但在端面作精细处理后,可≤-40dB。

单模光纤连接器产品,一般地应标明连接器名称、型号、接光纤类型、工作波长、光纤尺寸、光纤根数、首次使用插入损耗、温度范围、耦合方式(螺旋、卡口、插拔式)以及端面处理、装配方式等等。

(三)活动连接器的特性测量框图:

1.测试活动连接器插入损耗

向光发射端机的数字驱动电路送入一周期性数字信号(如方波),保持注入电流的恒定。首先测量光发射端机的光功率,记为P1;此时,在光发射端机与光功率计之间连接活动连接器,记下此时光功率P2。将P1、P2代入公式3.1.1即可计算出其插入损耗。其测量原理框图如下:

光发射机 (a) FC P1 待测活动连接器 光发射机 FC-FC 光功率计

(b) P2

图3.1.2 活动连接器插入损耗的测量原理框图

2.测试活动连接器回波损耗

22

如图3.1.3(a)连接好测量器件。向光发射端机的数字驱动电路送入一周期性数字信号(如方波),保持注入电流的恒定。首先测量光发射端机的光功率,记为P1;此时,按照图3.1.3(b)连接好光功率计和待测活动连接器,记下此时光功率P4。按照Y型分路器的输入输出比(可以咨询老师)算出功率P3。将P1、P3代入公式3.1.2即可计算出其插入损耗(本测量方法忽略了分路器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其测量原理框图如下:

光发射机 遮光帽 光发射机 Y分路器 P1 (a) 待测活动连接器 Y分路器 遮光帽 P3 (b) 光功率计

图3.1.3 活动连接器回波损耗的测量原理框图

四、实验步骤

(一)活动连接器的插入损耗测量

1.关闭系统电源,按图3.1.2(a)将光发射端机(TX1310)、光跳线、光功率计连接好,注意收集好器件的防尘帽。

2.打开系统电源,液晶菜单选择“光纤测量实验—平均光发功率”。确认,即在P103(P108)铆孔输出1KHZ的31位m序列。

3. 示波器测试P103(P108)铆孔波形,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

4. 用信号连接线连接P103(P108)、P201两铆孔,示波器A通道测试TX1310测试点,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调节W201即改变送入光发端机信号(TX1310)幅度最大(不超过5V),记录信号电平值。即将1KHZ的31位m序列电信号送入1310nm光发端机,并转换成光信号从TX1310法兰接口输出。

5. 调节光功率计工作波长“1310nm”、单位“mW”,读取此时光功率,即为1310nm光发射端机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对于31位m序列的平均光功率,记录光功率P2。 6.将待测活动连接器按图3.1.2(b)串入其中。测得此时光功率P1。

6.代入公式3.1.1,计算活动连接器的插入损耗(dB)。 7.关闭系统电源,拆除各光器件并套好防尘帽。 注:本实验也可选择选择工作波长为1550nm光信道

23

(二)活动连接器的回波损耗测量

1.关闭系统电源,按图3.1.3(a)将光发射端机(TX1310)、Y型光分路器(1310nm)、光功率计连接好,注意收集好器件的防尘帽。

2.打开系统电源,液晶菜单选择“光纤测量实验—平均光发功率”。确认,即在P103(P108)铆孔输出1KHZ的31位m序列。

3. 示波器测试P103(P108)铆孔波形,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 4. 用信号连接线连接P103(P108)、P201两铆孔,示波器A通道测试TX1310测试点,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调节W201即改变送入光发端机信号(TX1310)幅度最大(不超过5V),记录信号电平值。即将1KHZ的31位m序列电信号送入1310nm光发端机,并转换成光信号从TX1310法兰接口输出。

5. 调节光功率计工作波长“1310nm”、单位“mW”,读取此时光功率,即为1310nm光发射端机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对于31位m序列的平均光功率,记录光功率P1。

6.将待测活动连接器按图3.1.3(b)串入其中。测得此时光功率P3。

6.代入公式3.1.2,计算活动连接器的回波损耗(dB)。

7.关闭系统电源,拆除各光器件并套好防尘帽。

注:本实验也可选择选择工作波长为1550nm光信道,但需选择1550nm工作波长的Y型光分路器。

五、实验结果

1.记录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算出活动连接器的插入损耗、回波损耗。 2.分析活动连接器插入损耗、回波损耗产生的原因。

3.本实验中涉及Y型光分路器的使用,查询有关资料或参考后续有关章节,了解光分路器的原理和有关性能指标。

24

实验2 光衰减器的性能指标测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衰减器的指标要求 2.掌握光衰减器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仪器

1.光纤通信实验箱 2.20M双踪示波器

3.光功率计(FC-FC单模尾纤) 4.光衰减器(1310nm/1550nm) 5.信号连接线 2根

三、基本原理

(一)一般地光衰减器可分为两类,即固定光衰减器和可变光衰减器。

1. 固定光衰减器

固定光衰减器是一种可根据工程需要提供不同衰减量的精密器件,可分为在线式和法兰式。主要的用途是:

(1)调整光中继器之间的增益,以便建立适当的光输出;

(2)光传输系统设备的损耗评价及各种试验测试要求。 2. 可变光衰减器

(1)可对光强进行连续可变和步进调节的衰减,主要用途和设计目标:

① 评价光纤传输系统中作为误码率函数的信噪比S/N。 ② 光功率计制造中标志刻度。 ③ 光纤传输设备损耗的评价。

④ 光端机中作为光接收机接口扩大接收机动态范围。 ⑤ 用于光纤测量仪器,做光线路试验与测试用。 为此,可变光衰减器应有高的精度和宽的可调衰减范围。 (2)结构与工作原理

可变光衰减器的结构原理图如图3.2.1所示:

反射光束 光纤 透镜 可旋转衰耗板

25

图3.2.1 可变光衰减器的原理结构图

(二)光固定/可调衰减器测量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伪随机码序列 TX1310 光固定/可调衰减器 光发射 端 机 电 光 P

图3.2.2 平均光功率测试结构示意图

四、实验步骤

1.关闭系统电源,按照前面实验中的图3.1.2(a)将1310nm光发射端机的TX1310法兰接口、FC-FC单模尾纤、光功率计连接好,注意收集好器件的防尘帽。

2.打开系统电源,液晶菜单选择“光纤测量实验—平均光发功率”。确认,即在P103(P108)铆孔输出1KHZ的31位m序列。

3. 示波器测试P103(P108)铆孔波形,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

4. 用信号连接线连接P103(P108)、P201两铆孔,示波器A通道测试TX1310测试点,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调节W201即改变送入光发端机信号(TX1310)幅度最大(不超过5V),记录信号电平值。即将1KHZ的31位m序列电信号送入1310nm光发端机,并转换成光信号从TX1310法兰接口输出。

5. 调节光功率计工作波长“1310nm”、单位“mW”,读取此时光功率,即为1310nm光发射端机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对于31位m序列的平均光功率,记录光功率P1。

6.关闭系统电源,按照图3.2.2将固定(可调)衰减器串入光发射端机有光功率计之间,注意收集好器件的防尘帽。

7重复步骤2、4,测得衰减后的光功率P2, 按Li?10LgP2P1(dB)

公式计算即为衰减器的衰减量。若为固定衰减器,则将测得值与其标注的衰减量进行比较,算出其衰减精度(一般±10%)。若为可调衰减器,慢慢调节其衰减量,记下P2的变化范围,算出此可调衰减器的衰减范围。

26

7.关闭系统电源,拆除各光器件并套好防尘帽。

注:本实验也可选择选择工作波长为1550nm的LD光发射端机。

五、实验结果

1.通过测试得出待测固定衰减器的衰减量,计算出其衰减精度,标上必要的实验说明。 2.若为可调衰减器,记录其衰减量范围。

3.查找资料,陈述固定衰减器和可变衰减器主要的用途和指标。

27

实验3 光隔离器的性能指标测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隔离器的指标要求 2.掌握光隔离器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仪器

1.光纤通信实验箱 2.20M双踪示波器

3.光功率计(FC-FC单模尾纤)

4.光隔离器(中心波长1310/1550) 1 5.单模尾纤 1

6.信号连接线 2根

三、基本原理

光隔离器(optical isolator)又称为光单向器,在光路中,只允许单向通过光信号,是一种非互易光学器件。它主要用于光隔离。用光隔离的方法去掉无用的反射光等。光隔离器更广泛用于相干光通信的相干光检测之中;光隔离器也用于有关的光学测试仪器以及科学试验系统。

在光纤传输系统中,由于光纤活动连接器、光纤熔接点、光学器件的存在和光纤本身瑞利散射的作用,总是存在着反射光波,对系统性能产生有害的影响。例如,反射光进入半导体激光器,会使激光振荡产生不稳定现象,导致光谱变化,噪声增加,对整个光纤传输系统的性能会造成特别大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采用光隔离器来消除反射光的影响。

光隔离器由起偏器、旋光器和检偏器三部分组成。起偏器是一种光学器件,当光束入射到它上面时,其输出光束变成了某一方向的线性偏振光,该方向就是起偏器透光轴或称偏振轴。当入射光的偏振方向与起偏器的偏振轴一致时,光全部通过;而当入射光的偏振方向与起偏器的偏振轴垂直时,光不能通过,因此起偏器又可作检偏器用。旋光气由旋光性材料和套在外面的永久磁铁(或电流线圈)组成。借助磁光效应,使通过它的光的偏振方向发生一定程度的旋转。旋光材料种类很多,如钇石榴石(YIG)晶体对波长在1~2um间的红外光有良好的旋光性。光隔离器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图中起偏器与检偏器的偏振轴相差45度角,而旋光器能使通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旋转45度。设起偏器的偏振轴为垂直方向,则垂直偏振光入射时,它顺利地通过起偏器。在通过旋光器后偏振方向旋转45度,正好与检偏器的偏振轴一致,于是就获得低损耗传输。如果有反射光出现,它在通过检偏器和旋光器后,偏振方向变成了水平方向,不能通过起偏器,这样达到了阻碍反射光

28

的目的。

光隔离器在结构上有块型、光纤型、波导型几种,以块型结构应用最多。在块型结构中,除了起偏器、旋光器和检偏器,两侧尚有自聚焦透镜以把入射光变成平行光,以及把平行光汇集到输出光纤。

光隔离器的主要指标是:工作波长、带宽、对正向入射光的插入损耗、对反向反射光的隔离度、偏振依赖性(包括损耗和色散)、反射损耗和工作温度范围等。

在本实验中,我们只对插入损耗和隔离度进行测量。正向插入损耗是经过光隔离器时入射光与出射光的功率之比(分贝),应越小越好。反向隔离度是入射光与经过光隔离器后反射光的功率之比,应越大越好。现优良的光隔离器以能在围绕中心波长的±20nm的带宽内达到插入损耗小于1dB,而隔离度大于40dB。

45. 45. 起偏器 旋光器 检偏器

图3.3.1 光隔离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光隔离器器测量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伪随机码序列 TX1310 光隔离器 光发射 端 机 电 光 A B P

图3.3.2 光隔离器性能测试连接示意图

29

四、实验步骤

(一)光隔离器正向插入损耗的测量

1.关闭系统电源,按照前面实验中图3.1.2(a)将1310nm光发射端机的TX1310法兰接口、FC-FC单模尾纤、光功率计连接好,注意收集好器件的防尘帽。

2.打开系统电源,液晶菜单选择“光纤测量实验—平均光发功率”。确认,即在P103(P108)铆孔输出1KHZ的31位m序列。

3. 示波器测试P103(P108)铆孔波形,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

4. 用信号连接线连接P103(P108)、P201两铆孔,示波器A通道测试TX1310测试点,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调节W201即改变送入光发端机信号(TX1310)幅度最大(不超过5V),记录信号电平值。即将1KHZ的31位m序列电信号送入1310nm光发端机,并转换成光信号从TX1310法兰接口输出。

5. 调节光功率计工作波长“1310nm”、单位“mW”,读取此时光功率,即为1310nm光发射端机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对于31位m序列的平均光功率,记录光功率P1。

6.关闭系统电源,按照图3.3.2将光隔离器(正向:A到B)串入光发射端机有光功率计间,注意收集好器件的防尘帽。

7.重复步骤2、3、4、5,测得衰减后的光功率P2,按公式3.1.1计算P1、P2间的差值即为光隔离器正向的插入损耗量。

8.关闭系统电源,拆除各光器件并套好防尘帽。

注:本实验也可选择选择工作波长为1550nm的LD光发射端机,注意选择对应中心波长的光隔离器。

(二)光隔离器反向隔离度的测量

1.关闭系统电源,参考照图3.3.2,将1310nm光发射端机的TX1310法兰接口、FC-FC单模尾纤、光隔离器、光功率计连接好,注意收集好器件的防尘帽。

2.打开系统电源,液晶菜单选择“光纤测量实验—平均光发功率”。确认,即在P103(P108)铆孔输出1KHZ的31位m序列。

3. 示波器测试P103(P108)铆孔波形,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

4. 用信号连接线连接P103(P108)、P201两铆孔,示波器A通道测试TX1310测试点,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调节W201即改变送入光发端机信号(TX1310)幅度最大(不超过5V),记录信号电平值。即将1KHZ的31位m序列电信号送入1310nm光发端机,并转换成光信号从TX1310法兰接口输出。

5. 调节光功率计工作波长“1310nm”、单位“mW”,读取此时光功率,即为1310nm光发射端机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对于31位m序列的平均光功率,记录光功率P1。

6.关闭系统电源,按照图3.2.2将光隔离器(旋转180度,反向:B到A)串入光发射端机有光功率计间,注意收集好器件的防尘帽。

6.重复步骤2、3、4、5,测得衰减后的光功率P3,按公式3.1.1计算P1、P3间的差

30

值即为光隔离器反向的隔离度。

7.关闭系统电源,拆除各光器件并套好防尘帽。

注:本实验也可选择选择工作波长为1550nm的LD光发射端机,注意选择对应中心波长的光隔离器。

五、实验结果

1.通过测试得出光隔离器的正向插入损耗和反向隔离度,标上必要的实验说明。 2.记录每次测量的信号波形,并标上必要的说明。 3.分析接入光隔离器后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1

实验4 波分复用器的性能指标测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波分复用器(OPTIC WDM)的指标要求 2.掌握光波分复用器的测试方法 2.了解光波分复用器的用途

二、实验仪器

1.光纤通信实验箱

2.20M双踪示波器

3.光功率计(FC-FC单模尾纤) 4.光复用器(中心波长1310/1550) 2 5.活动连接器 1 6.信号连接线 2根

三、基本原理

光波分复用器又称为光合波/分波器。光波分复用器是为适应光波波分复用技术的需要研制出来的,使用光波分复用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光纤传输线路的传输容量。

波分复用是指一条光纤中同时传输具有不同波长的几个光载波,而每个光载波又各自载荷一群数字信号,因此波分复用又称多群复用。图3.4.1给出的是波分复用通信的原理图。具有不同波长、各自载有信息信号的若干个载波经由通道CH1、CH2、??CHn等进入合波器,被耦合到同一条光纤中去,再经过此条光纤长距离传输,到终端进入分波器,由其按波长将各载波分离,分别进入各自通道CH1、CH2、??CHn,并分别解调,从而使各自载荷的信息重现。同样过程可沿与上述相反的方向进行,如图中的虚线所示,这样的复用称为双向复用,显然,双向复用的复用量将增大一倍,如一个通道传输的信息量为B,单向复用传输的则为NB,双向复用传输的则为2NB。 从上面分析不难看出,复用通信系统中关键的部件是合波、分波器,由于分波器与合波器在原理上是相同的,因此可统称波分复用器。

CH1 CH2 CH1

CHn-1 CHn

合波器分波器CH1+CH2+?+CHn 分波器合波器CH2

…… …… / / CHn 32

CHn-1

图3.4.1 波分复用原理图

光波分复用器一般地分为有源、无源以及集成光学型几类。 1. 无源光波复用器

无源光波复用器由光滤波器构成。光滤波器一般地分为三种类型,即相干光滤波器、棱镜型滤波器,以及衍射光栅滤波器。 2. 有源波分复用器

有关有源光波分复用器主要是多波长激光器(LD),多波长发光二极管(LED)、多波长光检测器以及集成光学型的光波分复用器。 3. 光波分复用器一般性能

光波分复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是:波分复用光通道数、工作波长、插入损耗、波长隔离度以及结构方式、外形尺寸等等。

光波分复用器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如:

工作波长:1300、1550nm 插入损耗:≤0.5dB 波长隔离度:>20 dB 温度范围:0~65℃ 热稳定性:≤4%

偏振稳定性:≤±2.5% 回波损耗:>50 dB 最大功率:350mW

本实验系统提供了1310nm、1550nm两个工作波长光源,所以配置波分复用器也必须是这两个工作波长。图3.4.2为波分复用器(合波器、分波器)在本实验系统中常用连接示意图。a点1310nm光波与b点1550nm光波经合波器复用到达c点,即1310nm+1550nm光波;c点复用光波经分波器后,又分为d点1310nm光波和e点1550nm光波。理想情况下,d点应是与a点完全一样的1310nm光波,e点应是与b点完全一样的1550nm光波。由于插入损耗等性能指标并不十分理想,d点和e点输出的光波的功率与输入的a点,b点的参数会有差异。下面将对插入损耗和隔离度等指标进行测量。

33

TX1310 1310nm 光发 a d 合波器 c 分波器 b 1550nm 光发 TX1550 g e P

图3.4.2 波分复用器常用连接示意图

图3.4.2中,c点的1310nm光功率与a点的1310nm光功率的差值为光波分复用器对1310nm光传输的插入损耗,c点的1550nm光功率与b点的1550nm光功率的差值为光波分复用器对1550nm光传输的插入损耗。但由于便携式光功率计不能滤除1310nm光只测1550nm的光功率,同时也不能滤除1550nm光只测1310nm的光功率。所以我们改用下面方法进行插入损耗测量,也可以同时对其隔离度指标进行测量。见图3.4.3:

TX1310 1310nm 光发 a d c 波分复用器 1550nm 光发 TX1550 b g e P

?

图3.4.3 波分复用器测量连接示意图

34

(一) 测量1310nm的插入损耗和波长隔离度

如图3.4.3中所示,首先测出1310nm光源的输出光功率,记为Pa。紧接着将波分复用器的c点接1310nm光源a点,用光功率计测出波分复用器的输出d、e两点功率,分别记为Pd 、Pe。代入下面公式得出对应的插入损耗和隔离度。填入表格3.4.1。

插入损耗: Li?10LgPaPdPaPe(dB) (式3.4.1)

隔离度: Lg?10Lg(二) 测量1550nm的插入损耗和波长隔离度

(dB) (式3.4.2)

如图3.4.3中所示,首先测出1550nm光源的输出光功率,记为Pb。紧接着将波分复用器的c点接1550nm光源b点,用光功率计测出波分复用器的输

出e、d两点功率,分别记为Pe 、Pd。代入下面公式得出对应的插入损耗和隔离度。填入表格3.4.1。

插入损耗: Li?10LgPbPePbPd(dB) (式3.4.3)

隔离度: Lg?10Lg表(3.4.1) 波 长 功 率 输入功率(mW)Pa: Pb: (dB) (式3.4.4)

输出功率(mW) Pd: Pe: Pe: Pd: 插入损耗(dB) 隔离度(dB) 1310nm 1550nm

四、实验步骤

(一)光波分复用器1310nm光传输插入损耗和波长隔离度的测量

1.关闭系统电源,按照前面实验中图3.1.2(a)将1310nm光发射端机的TX1310法兰接口、FC-FC单模尾纤、光功率计连接好,注意收集好器件的防尘帽。

2.打开系统电源,液晶菜单选择“光纤测量实验—平均光发功率”。确认,即在P103(P108)铆孔输出1KHZ的31位m序列。

3. 示波器测试P103(P108)铆孔波形,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

35

4. 用信号连接线连接P103(P108)、P201两铆孔,示波器A通道测试TX1310测试点,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调节W201即改变送入光发端机信号(TX1310)幅度最大(不超过5V),记录信号电平值。即将1KHZ的31位m序列电信号送入1310nm光发端机,并转换成光信号从TX1310法兰接口输出。

5. 调节光功率计工作波长“1310nm”、单位“mW”,读取此时光功率,即为1310nm光发射端机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对于31位m序列的平均光功率,记录光功率Pa。

6.关闭系统电源,按照图3.4.3将光波分复用器串入,测得1310nm输出端口的光功率Pd,紧接着将光功率计移到1310nm输出端口,测得1310nm串扰光功率Pe,注意收集好器件的防尘帽。

7.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并代入公式算出插入损耗和隔离度。 8.关闭系统电源,拆除各光器件并套好防尘帽。

(二)光波分复用器1550nm光传输插入损耗和波长隔离度的测量

1.关闭系统电源,按照前面实验中图3.1.2(a)将1550nm光发射端机的TX1550法兰接口、FC-FC单模尾纤、光功率计连接好,注意收集好器件的防尘帽。

2.打开系统电源,液晶菜单选择“光纤测量实验—平均光发功率”。确认,即在P103(P108)铆孔输出1KHZ的31位m序列。

3. 示波器测试P103(P108)铆孔波形,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 4. 用信号连接线连接P103(P108)、P203两铆孔,示波器A通道测试TX1220测试点,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调节W205即改变送入光发端机信号(TX1550)幅度最大(不超过5V),记录信号电平值。即将1KHZ的31位m序列电信号送入1550nm光发端机,并转换成光信号从TX1550法兰接口输出。

5. 调节光功率计工作波长“1550nm”、单位“mW”,读取此时光功率,即为1550nm光发射端机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对于31位m序列的平均光功率,记录光功率Pb。

6.关闭系统电源,按照图3.4.3将光波分复用器串入,测得1550nm输出端口的光功率Pe,紧接着将光功率计移到1310nm输出端口,测得1310nm串扰光功率Pd,注意收集好器件的防尘帽。

7.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并代入公式算出插入损耗和隔离度。 8.关闭系统电源,拆除各光器件并套好防尘帽。

五、实验结果

1.根据实验数据,完成表格3.4.1。

2.设计实验方案,测量图3.4.2中连接方式(分波器-合波器)的整体性能参数。 3.设计实验方案,画出连接示意图,实现两路信号通过1310nm、1550nm波分复用、解复用传输的过程。

36

实验5 光分路器的性能指标测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分路器的指标要求 2.掌握光分路器的测试方法 2.了解光分路器的用途

二、实验仪器

1.光纤通信实验箱

2.20M双踪示波器

3.光功率计(FC-FC单模尾纤)

4.Y型光分路(1:1,中心波长1310nm/1550 nm) 5.信号连接线 1根

三、基本原理

光分路器主要是从光纤传输线路上取出一部分光信号做监测使用,其连接示意图,见图3.5.1。在前面的活动连接器的回波损耗测量实验中,就应用过光分路器的原理。

图3.5.1 1310波长光分路器应用连接示意图

本实验系统提供了1310nm、1550nm两个工作波长光源,所以配置的光分路器也必须是这两个工作波长的分路器。中心波长1310nm或者1550nm,分光比建议为50:50。 (一) 主、支路插入损耗测量(选用1310nm波分复用器)

用光功率计首先测量1310nm光源经尾纤输出在“a”点的光功率Pa,然后将信号接入

37

光功率计 尾纤 光源 1310nm a 1310nm光分路器 b 去测试系统 50% ? 50% 去传输系统 c 光分路器的输入端口;用光功率计测量支路“b”点光功率Pb。记录测量结果,填入表格表3.5.1,计算光分路器主、支路插入损耗值。

表3.5.1

输入功率(mW) Pa:

(二) 分光比测量

如图3.5.1所示,在上述测量条件下。再用光功率计测量支路“c”点光功率Pc。记录测量结果,填入表格3.5.2,计算光分路器分光比。

表3.5.2

输出功率(mW) Pb: P总功率: Pc: (三) 波长特性测量

将测量光源改变为1550nm,分路器不变。重复上述第1和第2步实验步骤。见图3.5.2所示。记录测量结果,填入表格3.5.3。分析1310nm波长分路器使用在其它波长时的影响结果。

图3.5.2 光分路器性能1550波长测试连接示意图

表3.5.3

38

输出功率(mW) Pb: 插入损耗(dB) 总输出功率(mW) 计算分光比(%) b 光功率计 尾纤 光发端机 1550nm a 1310nm光分路器 去测试系统 50% 去传输系统

50% c 输入功率(mW) Pa: 输出功率(mW) Pb: Pc: 输出功率(mW) Pb+Pc: 总输出功率(mW) 插入损耗(dB) 计算分光比(%) P总功率:

四、实验步骤

(一)1310nm光分路器主、支路插入损耗和分光比的测量

1.关闭系统电源,按照前面实验中图3.1.2(a)将1310nm光发射端机的TX1310法兰接口、FC-FC单模尾纤、光功率计连接好,注意收集好器件的防尘帽。

2.打开系统电源,液晶菜单选择“光纤测量实验—平均光发功率”。确认,即在P103(P108)铆孔输出1KHZ的31位m序列。

3. 示波器测试P103(P108)铆孔波形,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 4. 用信号连接线连接P103(P108)、P201两铆孔,示波器A通道测试TX1310测试点,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调节W201即改变送入光发端机信号(TX1310)幅度最大(不超过5V),记录信号电平值。即将1KHZ的31位m序列电信号送入1310nm光发端机,并转换成光信号从TX1310法兰接口输出。

5. 调节光功率计工作波长“1310nm”、单位“mW”,读取此时光功率,即为1310nm光发射端机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对于31位m序列的平均光功率,记录光功率Pa。

6.关闭系统电源,按照图3.5.1将光分路器串入,测得光分路器一支路输出端口的光功率Pb,紧接着将光功率计移到另一支路输出端口,测得光功率Pc,注意收集好器件的防尘帽。

7.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并算出主、支路插入损耗和分光比。 8.关闭系统电源,拆除各光器件并套好防尘帽。

(二)1310nm光分路器在1550nm光源测试条件下测得性能差异

1.关闭系统电源,按照前面实验中图3.1.2(a)将1550nm光发射端机的TX1550法兰接口、FC-FC单模尾纤、光功率计连接好,注意收集好器件的防尘帽。

2.打开系统电源,液晶菜单选择“光纤测量实验—平均光发功率”。确认,即在P103(P108)铆孔输出1KHZ的31位m序列。

3. 示波器测试P103(P108)铆孔波形,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

4. 用信号连接线连接P103(P108)、P203两铆孔,示波器A通道测试TX1550测试点,

39

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调节W205即改变送入光发端机信号(TX1550)幅度最大(不超过5V),记录信号电平值。即将1KHZ的31位m序列电信号送入1550nm光发端机,并转换成光信号从TX1550法兰接口输出。

5. 调节光功率计工作波长“1550nm”、单位“mW”,读取此时光功率,即为1550nm光发射端机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对于31位m序列的平均光功率,记录光功率Pa。 6.关闭系统电源,按照图3.5.2将光分路器串入,测得光分路器一支路输出端口的光功率Pb,紧接着将光功率计移到另一支路输出端口,测得光功率Pc,注意收集好器件的防尘帽。

7.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算出主、支路插入损耗和分光比。

8.将此次实验得出的结果与上面实验结果比较,给出你的结论。 9.关闭系统电源,拆除各光器件并套好防尘帽。

五、实验结果

1.根据实验数据,完成表格3.3.1、3.3.2和3.3.3。

2.在前面活动连接器的回波损耗测量实验中,分路器的各项损耗都是忽略的,如果其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不可忽略,请设计出测量方案,得出你的结果。

40

第四章 光接收端机指标测试实验

光发射端机发射的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时,不仅幅度被衰减,而且脉冲的波形被展宽。光接收端机的作用,是探测经过传输的微弱光信号,并放大、再生成原传输的信号。

对强度调制的数字光信号,在接收端采用直接检测方式时,光接收端机的主要组成如图4.0所示。

光信号 光电变换 前置放大 主放大器 均衡滤波 判决器 译码器 输出 AGC电路 图4.0 DD数字光接收机框图

时钟恢复

在接收端机中,首先需要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即对光进行解调,这个过程是由光电检测器(光电二极管或雪崩光电二极管)来完成的,光电检测器把光信号转换成电流信号送入前置放大器。前置放大器的噪声对整个放大器的输出噪声影响甚大,因此,它应该是精心设计和制作的低噪声放大器。主放大器的作用除了提供足够的增益外,它的增益还受AGC电路控制,传输出信号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不受输入信号幅度的影响。均衡滤波器的作用是保证判决时不存在码间干扰。判决器和时钟恢复电路对信号进行再生。如果在发射端进行了线路编码,那么,在接收端需要有相应的译码电路。时钟提取、判决再生都在实验系统的数据接收单元完成。

光接收端机最主要的性能指标是接收机灵敏度和动态范围。本实验系统中,提供的光接收端机是采用雪崩光电二极管作为光电检测器的。本章节中将对光接收端机的这两项指标进行测量。

41

实验1 数字光收端机的灵敏度测量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数字光收端机灵敏度的概念 2.掌握数字光收端机灵敏度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仪器

1.光纤通信实验箱 2.20M双踪示波器

3.光功率计(FC-FC单模尾纤) 4.可调衰减器(FC-FC) 5.外置误码测试仪(选用) 6.信号连接线 2根

三、基本原理

光收端机的灵敏度是指在保证一定的误码率前提下,光接收机所允许接收的最小光功率。灵敏度的单位为分贝毫瓦(dBm)。

测量方法是:首先用误码测试仪向光发射端机的数字驱动电路发送215?1的伪随机序列作为测试信号,调整光衰减器使其衰减值逐渐增大,从而使输入光收端机的平均光功率逐步减小,使系统处于误码状态,并且使得系统测试得到的误码率达到最高允许值(例如:

1?10?11),测得此时的光功率即为此误码率条件下光收端机的最小光功率,这也就是光收

端机的灵敏度。

光接收机灵敏度主要决定于光接收机内部噪声(光检测噪声和前置放大器噪声)。光接收机内部噪声是伴随光信号的接收检测与放大过程产生的,它使接收机最小可接收平均光功率受到限制,即它决定了光接收机的灵敏度。

本实验系统中,作为演示性测试实验,仅要求这里的误码率达到1?10?6时作为测量

的指标要求。另外,本实验系统自带误码测试仪功能。当误码测试仪检测到信道当前误码率达到1?10?6时,误码状态显示即由“正常”切换为“误码”;反之,由“误码”切换为

“正常”,可以很方便的用于灵敏度测试实验。当然,如果实验室已配置外置误码测试仪,那测试精度可能会高些。

实验测量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42

P P TX1310 TX1310 光发射 端 机 可调衰减器 光接收 端 机 误码测试仪

图4.1.1 收端机灵敏度的测试结构示意图

四、实验步骤

1.关闭系统电源,按照图4.1.1将1310nm光发射端机的TX1310法兰接口、FC-FC单模尾纤、法兰式可调衰减器、1310nm光接收端机的RX1310法兰接口连接好。注意收集好器件的防尘帽。

2.信号连接线连接P108、P111两铆孔。

3.打开系统电源,液晶菜单选择“光纤测量实验—接收灵敏度”,确认。即将误码测试的伪随机码(P108)直接通过信号连接线送入误码检测单元(P111),内部处理单元将对比收发的伪随机码序列得到误码个数,再与接收的码元总数相除,即得出误码率。由信号连接线构成的信道可以认为是理想的,所以不会出现误码,此时误码状态显示为“正常”;若断开信号连接线,此时误码状态将显示为“误码”,说明此时的误码率已超过了门限。

4.用示波器测试P108(P111)点波形,即为误码测试的伪随机码系列,由于采用较长的码型,一般非存储示波器将无法测得其码序列,所以这里不做记录波形要求。

5. 关闭系统电源,.信号连接线分别连接P108、P201和P202、P111铆孔。即构成如4.1.1图示测量结构示意图。

6.打开系统电源,液晶菜单选择“光纤测量实验—接收灵敏度”,确认。调节W201即改变送入光发端机信号(TX1310)幅度最大(不超过5V)。慢慢调节可调衰减器(减少衰减量),直至在一定调节范围内,误码状态一直显示为“正常”。保持此时可调衰减器状态。

7. 按“返回”键,选择“光纤测量实验—接收灵敏度”,确认。刷新误码仪,此时误码状态应该一直显示为“正常”。慢慢调节可调衰减器,增加衰减量,即使进入光收端机的光功率逐渐减小,出现误码率或者误码率逐渐增大。当误码率达到1?10

?6时,误码状

43

态显示即由“正常”切换为“误码”。此时可以反调衰减器减少其衰减量,在误码状态切换点停止调节,保持此时可调衰减器状态。

8.如图4.1.1所示,断开光接收端机,测量可调衰减器的输出光功率Pmin(dBm),即为此光收端机的灵敏度。注意操作过程中,不可改变可调衰减器状态。 9. 关闭系统电源,拆除各光器件并套好防尘帽。

注:本实验也可选择选择工作波长为1550nm的LD光发射端机,或者激光/探测器性能测试扩展模块。如果用外置误码测试仪,其操作请参见其配套说明书。

五、实验结果

1.记录数字光接收端机的灵敏度,标上必要的实验说明。 2.简述光接收灵敏度的测试方法。

44

实验2 数字光收端机的动态范围测量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数字光收端机动态范围的概念 2.掌握数字光收端机动态范围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仪器

1.光纤通信实验箱(激光/探测器性能测试扩展模块) 2.20M双踪示波器

3.光功率计(FC-FC单模尾纤) 4.可调衰减器(FC-FC)(高精度) 5.外置误码测试仪(选用) 6.信号连接线 2根

三、基本原理

光收端机的动态范围是指在保证一定的误码率前提下,光接收机所允许接收的最大和最小光功率之比的分贝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D?10LgPmaxPmin(dB) (式4.2.1)

它表示了光收端机对输入信号变化时的适应能力。在测试光收端机的动态范围时,其测量方法是:首先用误码测试仪向光发射端机的数字驱动电路发送215?1的伪随机序列作为测试信号,调整光衰减器使其衰减值逐渐减小,从而使输入光收端机的平均光功率逐步增大,使系统处于误码状态,并且使得系统测试得到的误码率为1?10?11,测得此时的

光功率即为光收端机的最大光功率,这也就是光收端机的动态范围的上限Pmax。实验测量结构示意图如图4.1.1所示。关于光收端机的动态范围的下限Pmin,测试与灵敏度完全相同。同样本实验系统中,作为演示性测试实验,仅要求这里的误码率达到1?10?6时作为

测量的指标要求。

本实验系统自带误码测试仪功能,前面实验已做介绍。另外,为方便其它实验的操作,本实验系统提供的一体化数字光端机在出厂时,已对光发端机功率上限做了限制,以保证理想信道下光接收机的正常工作。所以,这里我们将测得的光发端机最大功率视为动态范围上限。

45

四、实验步骤

1.关闭系统电源,按照图4.1.1将1310nm光发射端机的TX1310法兰接口、FC-FC单模尾纤、法兰式可调衰减器、1310nm光接收端机的RX1310法兰接口连接好。注意收集好器件的防尘帽。

2.信号连接线分别连接P108、P201和P202、P111铆孔。即构成如4.1.1图示测量结构示意图。

3.打开系统电源,液晶菜单选择“光纤测量实验—接收灵敏度”,确认。调节W201即改变送入光发端机信号(TX1310)幅度最大(不超过5V)。慢慢调节可调衰减器(减少衰减量),直至在一定调节范围内,误码状态一直显示为“正常”。保持此时可调衰减器状态。

4. 按“返回”键,选择“光纤测量实验—接收灵敏度”,确认。刷新误码仪,此时误码状态应该一直显示为“正常”。慢慢调节可调衰减器,增加衰减量,即使进入光收端机的光功率逐渐减小,出现误码率或者误码率逐渐增大。当误码率达到1?10?6时,误码状态显示即由“正常”切换为“误码”。此时可以反调衰减器减少其衰减量,在误码状态切换点停止调节,保持此时可调衰减器状态。

5.如图4.1.1所示,断开光接收端机,测量可调衰减器的输出光功率Pmin(mW),即为此光收端机的动态范围下限。注意操作过程中,不可改变可调衰减器状态。

6.重复步骤3,刷新误码仪。慢慢调节可调衰减器,减小衰减量。重复步骤5,测量可调衰减器的输出光功率Pmax(mW)。

7.代入代入公式4.2.1,算出此光收端机的动态范围D

8. 关闭系统电源,拆除各光器件并套好防尘帽。

注:本实验也可选择选择工作波长为1550nm的LD光发射端机。如果用外置误码测试仪,实验步骤2中的操作请参见其配套说明书。

五、实验结果

1.记录数字光接收端机的动态范围D,标上必要的实验说明。

46

第五章 电信号传输编译码原理实验

实验1 AMI/HDB3编码原理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 2.掌握HDB3编译码的编码规则。

二、实验仪器

1.光纤通信实验箱

2.20M双踪示波器

三、基本原理

在数字电缆通信中, 适合电缆中传输的线路码型通常为三电平的“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即HDB3码,它是一种传号以正负极性交替发送的码型。在数字光纤通信中由于光源不可能发射负的光脉冲,因而不能直接传输HDB3码(需再进行信道编码),只能采用“0”“1”二电平码,HDB3码只是实现光端机与电端机的连接。

下面先简单介绍AMI编码规则:

AMI码的全称是传号交替反转码。这是一种将消息代码0(空号)和1(传号)按如下规则进行编码的码:代码的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而把代码中的1交替地变换为传输码的+1、-1、+1、-1?

由于AMI码的信号交替反转,故由它决定的基带信号将出现正负脉冲交替,而0电位保持不变的规律。由此看出,这种基带信号无直流成分,且只有很小的低频成分,因而它特别适宜在不允许这些成分通过的信道中传输。

从AMI码的编码规则看出,它已从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了一个三进制符号序列,而且也是一个二进制符号变换成一个三进制符号。把一个二进制符号变换成一个三进制符号所构成的码称为1B/1T码型。

AMI码除有上述特点外,还有编译码电路简单及便于观察误码情况等优点,它是一种基本的线路码,并得到广泛采用。但是,AMI码有一个重要缺点,即当它用来获取定时信息时,由于它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因而会造成提取定时信号的困难。

为了保持AMI码的优点而克服其缺点,人们提出了许多改进的方法,HDB3码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

下面简单介绍HDB3编码规则: 1.二进制序列中的“0”码在HDB3码中仍编为“0”码,但当出现四个连“0”码时,用取代节000V或B00V代替。取代节中V码、B码均代表“1”码,它们可正可负(即

47

V+=+1,V-=-1,B+=+1,B-=-1)。

2.取代节的安排顺序是:先用000V,当它不能用时,再用B00V。000V取代节的安排要满足以下两个要求:

(1)各取代节之间的V码要极性交替出现(为了保证传号码极性交替出现,不引 入直流成份)。

(2)V码要与前一个传号码的极性相同(为了在接收端能识别出哪个是原始传号 码,哪个是V码和B码,以恢复成原二进制码序列)。

当上述两个要求能同时满足时,用000V代替原二进制码序列中的4个“0”(用000V+或000V-);而当上述两个要求不能同时满足时,则改用B00V(B+00V+或B-00V-,实质上是将取代节000V中第一个“0”码改成B码)。

3.HDB3码序列中的传号码(包括“1”码、V码和B码)除V码外要满足极性交替出现的原则。HDB3码是占空比为0.5的双极性归零码。

下面我们举个例子来具体说明一下,如何将二进制码转换成HDB3码。 二进制码序列:

1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1 HDB3码序列:

V+ -1 0 0 0 V- +1 0–1 B+ 0 0 V+ 0–1 +1–1 0 0 0 V- B+ 0 0 V+ 0 –1 从上例可以看出两点:

(1)当两个取代节之间原始传号码的个数为奇数时,后边取代节用000V;当两个 取代节之间原始传号码的个数为偶数时,后边取代节用B00V。

(2)V码破坏了传号码极性交替出现的原则,所以叫破坏点;而B码未破坏传号码极性交替出现的原则,叫非破坏点。

虽然HDB3码的编码规则比较复杂,但译码却比较简单。从上述原理看出,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一非0符号同极性(包括B在内)。这就是说,从收到的符号序列中可以容易地找到破坏点V于是也断定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从而恢复4个连0码,再将所有-1变成+1后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分析表明:HDB3的功率谱不含有位同步信号频率成份,在通信的终端需将它们译码为NRZ码才能送给数字终端机或数模转换电路,在译码时必须提供位同步信号。一般情况下,将HDB3码数字信号进行整流处理,得到占空比为0.5的单极性归零码RZ。这种信号的功率谱中含有位同步信号频率成份,故用一个窄带滤波器得到同步时钟频率的正弦波,整形后即可得到位同步信号。

一般情况下,HDB3编码只是作为信号在进入光信道之前的电传输。本实验系统中,HDB3实验仅作为原理演示性测试实验,观测其编码规则。其原始信息代码为16位的自编数据。

四、实验步骤

1.本实验不需要光传输部分。

2.打开系统电源,液晶菜单选择“码型变换实验-- AMI码设置” 确认,即在P101铆孔输出32KHZ的SW101拨码器设置的8比特周期性序列,如10001000。

3.示波器测试P101铆孔波形,确认有相应的波形输出。改变拨码器,观察对应的波形。

4.拨码器设置全“1”,观察P101输出什么波形,并做记录。同时观测TP103,为P101

48

对应的AMI编码波形,并做记录。

5.拨码器设置全“0”,观察P101输出什么波形,并做记录。同时观测TP103,为P101对应的AMI编码波形,并做记录。

6. 液晶菜单选择“码型变换实验-- AMI码PN” 确认,即在P101铆孔输出32KHZ的15位m序列111100010011010。根据AMI的编码规则,写出其对应的编码序列。 7.对照TP103输出编码序列,验证你的序列。

8.按照上面步骤,液晶菜单选择“码型变换实验—HDB3码设置” 确认,重复上面实验步骤,熟悉HDB3编码规则。

6.关闭系统电源。

五、测量点说明

P101:菜单设置的数字序列输出序列波形。 P102:P101对应的码元时钟。

TP101:P101对应AMI或HDB3正向编码输出序列波形。 TP102:P101对应AMI或HDB3负向编码输出序列波形。 TP103:P101对应AMI或HDB3编码输出序列波形。

五、实验结果

1.记录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和波形,标上必要的实验说明。 2.回答不归零码与归零码的特点是什么?

49

第六章 光传输线路编译码实验

图6.0是一个典型的数字光信道传输系统的方框图。

电数字信号源或A/D转换 线路 编码 光信道传输 抽样 判决 码元 再生 线路 译码 收 端 衰耗和干扰 同步 提取

图6.0 数字光信道传输系统的方框图

本章节着重介绍数字光纤通信系统中的线路编译码编码规则、优缺点比较,线路编码的作用等问题。线路编码的作用,是将传送码流转换成便于在光纤中传输、接收及监测的线路编码。由于光源不可能有负光能,往往采用“0”、“1”二电平码。但简单的二电平码具有随信息随机起伏的直流和低频成份,在接收端对判决不利,因而需要进行线路编码以适应光纤线路传输的要求。

线路编码主要有两个作用:

其一是消除随机数字码流中的长连“0”和长连“1”码,以便于接收端时钟的提取。 其二是按一定规则进行编码后,也便于在运行中进行误码监测,以及在中继器上进行误码遥测。

常用的光线路编码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在:字变换码、插入码、和扰码二进制码等。下面将对这几类编码进行介绍、实验。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fx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