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本土化与英语口语教学

更新时间:2023-06-08 06:5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献

第30卷 第3期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Vol.30, No.3 2010年3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March. 2010, 139~140

英语本土化与英语口语教学

谢粤湘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内容提要] 口语教材、教学者和课堂教学是英语口语教学的三环。在英语“本土化”的影响下,口语教材和师资配置应尽快朝“本土化”的方向进行调整和改善,口语的课堂教学也要融入“本土”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有益成分。

[关键词] 英语本土化;口语教材;师资;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0)03-0139-02

一、引言

语言学家Kachru在给众多的英语变体分类时曾经对“制度型变体”与“使用型变体”的差别进行过讨论,并总结了前者的四个特征:1.它在使用国中有广泛的使用范围;2.它可以使用在许多语域中,有不同的文体表现;3.就语言形式与使用环境而言,这些语域和文体表现已经本地化了;4.已经出现了本地特有的英语文学创作,其形式特征与环境特征都说明它是本乡本土的。[1]Kachru对“制度型变体”之特征进行了梳理,同时也对英语“本土化“的界定给出了线索。我们发现,英语的“本土化”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本土化”:一是语言形式的本土化,二是使用环境的本土化。应该说,英语的“全球化”是英语成为国际交流工具的一个方面,而“本土化”是另一个方面,并且是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英语“本土化”的“化”既是“变化”,也是“化为”,前者强调过程,后者强调结果。不管是否最终从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上成为一种新的“变体”,(所谓China English或者可能的类似称谓),“本土化”在英语被引入中国之后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开始了。也就是说,在中国经过足够长的时间的发展,英语能否在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上均发生彻底“中国化”的系统性改变,成为新的英语“变体”还有待观察,但英语的语言内容必须也必然要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则是毫无疑义的。这种认识实际上为我们的英语口语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不论是口语教学的内容,口语教学的执行者,还是口语教学的方式上,都应该围绕和实现英语“本土化”的要求,而不是相反。但我们现在的口语教学却基本都在回避这一要求,带来的则是长期以来学生英语口语学习“费时低效”的顽疾。

二、英语的本土化与口语教材

现在多数教材编写者的视角大多是非常“国际化”的,而非“本土化”。教材基本以英美国家的生活为背景,而对中国本土的社会现实、文化传统则兼顾不够或基本没有兼顾。使用过后往往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是另一个简写版本的“英美概况”。当然也有相当多的口语教材在编写路径上另辟蹊径,有的强调语言功能,有的强调语境,[2]但多在内容的“本土化”上和实用性上做得很不够。这样的“国际视野”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学习者的福音,因为他们的口语水平并没有出现教材编写者们所期待的大幅进步。十数年前在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中就已存在学生难开口、怕开口的情况,至今好转的程度不大。口语教材编写原则和教学材料选择上的非“本土化”的偏差要对此负相当程度的责任。

[收稿日期]2009-01-15

作者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外语系讲师。

可以想见会有众多口语教材的编者为自己辩驳叫屈,说自己编的教材与中国的社会实际完全是紧密相连的,不应背负“不顾本土”的污名。他们也可以举出所编教材中众多的“本土”话题,如中国的私车发展、中国的环境污染、中国的就业、中国的医疗、中国的教育,等等。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这样众多的本土主题解决不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口语难题?客观的分析,这一方面是学生自身能力、个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有口语教师的问题,但口语教材的责任比较大。这些教材会正儿八经地与学生探讨以上种种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但没有几本教材认真踏实地教授学生如何用英语在中国生活。这些教材往往高屋建瓴地探讨私车与环境的关系,但并不愿费心告诉学生怎样使用英语在中国出行—如何使用公车、地铁、飞机,每一步骤用英文怎样表达;它们也会讨论中国饮食与西方饮食的差异,但是多少年了,也只是让学生学了几个西餐里的经典菜,比如沙拉、热狗、汉堡包、三明治,而如煎、炸、蒸、煮之类的中国菜的基本烹饪方式,基本调料的英文名称,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菜的菜名是怎样的,根本就闭口不谈;再如,这些口语教材会告诉学生生病了要“多喝水”,“吃药”,“休息几天”,但不会告诉学生如何用英语去医院看病——学生们既不知道常见基本科室的名称,也不知如何挂号,更不知表达基本疾病、症状及简单治疗方法,如“中暑”、“骨折”、“化脓”、“缝针”、“输液”。而以上的一切是学生们在中国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也是为国际友人提供帮助、进行交流的基本内容。但令人惋惜的是,它们都在我们的口语教材当中找不到。

口语教材的“本土化”,不是形而上地讨论两个所谓中国的话题就够了,这是务虚而不务实的,对学生帮助非常之有限。学生并非出生在英语的语境中,英语对他们而言是“习得”,是需要有意识地灌输的。不能因为这些内容是ABC,就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应该没有困难,这是众多口语教材的一个误区。也可以说是“本土化”的“土”还没有做到位,实用性太差。能洋洋洒洒地用英语在听众面前挥斥方遒当然很好,但演说者到底还是要活在现实的琐碎生活当中的。因此,口语教材一定要“本土化”,而且要“土”到位。

当然,英语口语教材的选材与英语其它方面的教材,如阅读、写作,还是应该有所差异。在现阶段,中国学习者必须遵守英语本族语使用者所遵守的语言规范,因此,英语其它方面的教材应该主要选取英美国家作者创作的,反映英美国家风土人情和社会现实的内容,同时适当地兼顾一些中国

文献

140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3期

按照以上思路,我们的口语教学多年来“费时低效”就不难解释了:第一,我们没有能为学生提供的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因为我们口语教材的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为他们“理解”,因而也就谈不上能有多少有效的“输入”;第二,在没有上述“输入”带来足够口语素材积累的情况下,我们要求学生们用“交际法”做对话练习,因而也就谈不上有效地“输出”;第三,我们没有能够给学生们的“输入”、“输出”提供一个“有意义”的环境,因为我们的口语课堂在中国,但“交际”的“情景”绝大多数却虚拟设在英美,并且我们的口语教师对此几乎习以为常,并没有觉得有何不妥。

因此,要真正改善和提高口语课堂教学的效益,一方面要解决教材的“本土化”问题(这是最为根本性的),保证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从课本中找到基本的、常用并且实用的口语素材(包括词汇和表达),保证可理解性的“输入”。另一方面应该在教学方法上作出调整,将传统的背诵与交际法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背诵教材中提供的上述口语素材,必要的话甚至可以要求他们默写出来。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逐步积累起足够大的词汇量,为有效的“输出”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要在课堂上选择最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情景”,让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前述大量“本地性”语料进行口头交际练习。这些“情景”应该是学生身边的事物和思想,因为这些地方性的知识和概念最具有可理解性、重复率和突显性,同时也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共鸣和参与热情。[5]要保证交际情景的真实性,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方面。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需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并用多样化的训练活动和训练方式使得课堂气氛保持活跃。

五、结论 口语教材、口语的教学者口语课堂教学一起,构成了口语教学紧紧相扣的三个环。我们对英语的“本土化”本身及其要求要予以充分的认识,对于英语的“本土化”与口语教学的关系予以足够的分析和重视。除了口语教材和口语教学的师资配置应尽快朝“本土化”的方向进行调整和改善之外,口语的课堂教学也要进行变革,将“本土”传统教学方法中有益的成分融入到当前的交际法当中去。三管齐下,中国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必定会有令人欣喜的进步,中国的英语口语教学才有可能摆脱多年来费时低效的尴尬。 [参考文献]

[1] Kachru,B.B.(ed.).The Other Tongue:English Across Cultures[C].Urbana,Illinois: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2.

[2] 张翠平. 关于英语口语教材编写的思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1.

[3] 周佳球. 外籍教师教学效果调查分析[J].肇庆学院学报,2006,1.

[4] 闫建华,刘建刚. 外籍教师在中国的英语教学透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2.

[5] 邹为诚. 语言输入的机会和条件[J].外语界,2000,1.

本土的东西,以培养学习者按照语言规范使用英语的能力和习惯。过早地试图创造出中国人“自己的”英语语言体系不仅不现实,也不可取。

三、英语的“本土化”与口语的教学者

从现时的情况来看,凡是有条件的高校,甚至是中学,都纷纷延聘外籍人士来担当口语教学的工作。其中原因当然是因为看重这些外籍人士以英语为母语,更有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但是,从众多教学研究者的调查中发现,外籍教师的口语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在参加外教的口语课堂之初尚充满兴趣,但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往往生出

[3]

种种厌倦情绪,而口语水平也停滞不前。作为大学生,学生们更注重语言训练的内容而不是形式,单纯的游戏和英文电影、歌曲欣赏(众多外教的教学手段)根本不能让他们对口语学习产生持续的兴趣。

很多外教并非教育专业科班出身,教学能力和技巧不足,因此会造成上述中国学生的“外教厌倦症”。而据有关调查,还有不少的外教对待教学工作也并不投入和认真,因

[4]

而教学效果饱受学生诟病。但外教对高校学生口语教学效益正面影响有限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外教本身语言“资料库”的局限性。大部分外教来到中国之前,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本国媒体浮光掠影式的介绍,对中国传统的和现代的社会文化、人情风物其实并无深刻了解。在口语课堂上,他们往往是在语言教学中溶入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介绍的也大多是自己国家的人和事,对中国的现实生活却往往有意或无意地略去了。这样一来,一切的课堂活动均是在虚拟的英美环境中展开,学生们使用的交流信息完全没有了真实性。

因此,在英语本土化的要求下,对外教的引进和使用也应该更加科学和客观,不能迷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第一,应尽量聘用有国外生活学习经历的中国老师,其复合语言背景对口语教学是非常有利的。也可考虑聘用已在中国生活或学习多年的外籍人士,对其教育背景、个人素质、品行操守、教学能力都应予以全面的考察和评价。第二,在前面二者不可得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取将外籍教师与中国教师结合起来教授口语的方式。这样学生不但可能用较为流利的他国语言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同时也能具有基本的国际视野。

四、英语的本土化与口语的课堂教学

近些年来,我国的英语口语课堂大多采用最为热门的“交际法”来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在给定的“情景”中对话。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并没有有效地解决“聋哑英语”的问题。正如Allright提出,“可理解性输入”必须与“交际”相结合,学习者才能获得习得的条件。也就是说,除了有可理解性输入,学习者必须将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在一个有意义的环境中组合,即进行“交际”,语言习得才能真正有效。[5]这至少对我们的口语教学提供了以下几点参考:第一,要为学生大量提供其“可理解的”的语料素材,供其“输入”;第二,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已“输入”的语料“输出”;第三,要为上述“输入”和“输出”的行为提供一个“有意义”的环境。

The Localization of English and Oral English Teaching

XIE Yue-xiang

[Abstract] Oral English textbooks, teacher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are the three connected sectors in oral English teaching. With the impact of the localization of English, oral English text books and oral English teachers should be locally adjusted. And the beneficial ingredients in traditional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also be integrated into oral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the localization of English; oral English textbooks;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fd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