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 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11-05 12: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兴奋性:指感受器细胞对适宜的刺激迅速作出反应的能力。 动作电位的“全或无”:某些生理现象不发生则无,一旦发生即为最大反应,反应的大小与引起这个反应的刺激的大小无关,取决于系统所储存的能量。

终板电位:刺激运动神经轴突,在肌肉动作电位之前,在神经肌肉接点的终板区可以记录到一个局部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其特点是只产生于中板区并随着传播的距离而衰减,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幅度增强,是一个局部兴奋。 兴奋—收缩耦联:在脊椎动物的骨骼肌上,运动轴突末梢的动作电位引起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引起终板电位;终板电位引起肌纤维膜上全或无的肌肉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从终板两端传播开,使整个肌纤维膜兴奋;在动作电位达到顶点之后肌纤维产生全或无的收缩。肌膜上的动作电位触发肌纤维膜收缩的一系列过程叫做???。

肌丝滑行学说:肌肉的缩短是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相对滑行的结果,即肌小节缩短时,粗、细肌丝长度都不变,只是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心滑行,逐渐接近,直到相遇,甚至重叠;当肌肉舒张或被牵张时,粗细肌丝之间的重叠减少。

等长收缩:收缩时张力不发生变化而长度发生变化的收缩形式 等张收缩:收缩时只发生长度变化而张力保持不变的收缩形式 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及其传出纤维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 阈电位:能使细胞膜钠离子通道突然大量迅速开放,而诱发动作电位的去极化临界膜电位值。阈电位一般比静息电位低。

超极化:膜电位继续下降到初始静息电位数值以下,然后逐渐恢复到正常静息电位。 阈强度:最低限度可以引起组织兴奋的刺激强度。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的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起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神经末梢释放化学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去极化,这种去极化使电位变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神经末梢释放神经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钾离子通透性增加,从而使突触后膜处于超极化状态。

突触前抑制:由于一种抑制性末梢终止在兴奋性轴突的突触前末梢上,形成了轴突-轴突型突触,兴奋性冲动在到达突触前就烧到了抑制性末梢的影响,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变小,由此所致的抑制过程称??

牵强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产生反射效应,引起受牵拉的同意肌肉收缩,称为牵强反射。

脊休克: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主要表现: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消失,血压下降,血管扩张,出汗反射不出现。

锥体系统:又叫皮层脊髓束是较直接的联系。起源于皮层中央前回运动区、中央后回体觉区以及额叶等广泛皮质区的神经纤维经延髓锥体下行到达脊髓,于脊髓中间神经元或直接与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锥体外系统:起源广泛,经基底神经节和脑干网状结构中替换神经元下行纤维,控制脊髓的运动神经元。

非特异性投射反应:指特异性投射经过脑干网状结构中的神经元,反复经神经元到达丘脑换神经元,丘脑发出的纤维弥撒的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感受器电位:在刺激的作用下,传入神经末梢局部去极化,叫做感受器电位。

上行激动系统:各种感觉传导束经过脑干时,均有侧枝进入网状结构,通过网状结构多突触的上行纤维经丘脑非特异性核团弥撒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激动系统,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异长自身调节:靠改变心肌初长度的调节。 等长调节:由交感神经的作用或血液中肾上腺素的作用而引起心室收缩力加强,从而增加博出量的调节。

特异性投射系统:从外周感受器沿一定的途径,经丘脑到皮层的上行传入途径。 突触后电位:递质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膜上的特殊受体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使膜电位发生改变。

递质共存:同一个神经元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 等容舒张期:心室舒张,室内压低于主动脉压,主动脉瓣关闭,但此时室内压仍高于房内压,房室瓣仍然关闭,心室又成为一个密闭的腔,随着心室的舒张,室内压急剧下降,但容积不变。

等容收缩期:当房内压大于房内压,房室瓣打开,血流进入到心室。心室收缩,当室内压大于室内压,但主动脉压仍然大于室内压,主动脉瓣仍关闭,心室成为密闭腔。随着心室的收缩,室内压急剧上升,心室的容积不变。 基础代谢率:人体处于空腹(禁食12h后),保持清醒状态,静卧休息半小时,适宜气温(18—25),安静时状态下测定的代谢率。

肾小球滤过作用:循环血液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经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的囊腔而形成原尿的过程。其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诱发电位: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形式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与特定感觉投射系统活动有关。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氧热价:通常是某种物质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应急反应:指机体遭受紧急情况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紧急动员的过程。

应激反应:指机体受到强烈有害刺激时,通过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使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物质代谢增加,可以引起水盐代谢增加,从而使机体进一步适应环境变化。 胃容性舒张:当吞咽食物时,食物对咽,食道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头区的平滑肌的紧张性降低和舒张。

肾糖阈:尿中出现葡萄糖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正常值为160---180mg/dl. 神经内分泌:下丘脑中的某些神经细胞除了具有神经元功能,还具有合成与分泌激素的功能,是种由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的过程。

微循环:指在封闭式血液循环系统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一套较小的血管系统中的血液循环,是实现血液,组织液和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

波尔效应:PH值或H+浓度和CO2分压的变化对血红蛋白结合氧能力的影响,血液PH降低或CO2分压升高,使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在任意O2分压下Hb氧饱和度降低,氧离曲线右移,反之,PH值升高或CO2分压降低,则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在任意O2分压下Hb氧饱和度均增加,氧离曲线左移。

基本电节律:胃肠道的平滑肌,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还可以记录到一种缓慢的,节律性去极化的电变化。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加强效应。包括两部分,最常见为肺充气时引起吸气抑制效应,称肺充气反射;其次,为肺放气时所引起的吸气效应,此反射当用力呼气才发生。黑—伯反射地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牵张感受器,主要刺激为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扩张。传入纤维为迷走的有髓鞘的A类纤维,传导速度约为35~50米/秒,中枢为延髓呼吸中枢,作用为调节呼吸频率,并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配合以维持呼吸节律性。

下丘脑调节肽: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促甲状腺激素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释放;生长抑制素,抑制生长激素释放;生长激素释放激素,促进生长激素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脑电图:大脑皮层连续的节律性变化叫做自发脑电活动,他的记录叫脑电图。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大脑。动物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记住挺硬,肌紧张出现亢进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47.感受器电位:在刺激的作用下,传入神经末梢局部去极化,叫做感受器电位。其特性:其大小在一定的范围内和刺激的强度成正比;以电紧张的形式被动扩散;表现出总和现象。感受器电位一般发生在无髓鞘的神经末梢上,当达到阙值引起的第一个郎飞氏结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 神经激素:从神经细胞末梢释放出来,通过体液表现出其作用的物质。通常指各种化学递质,也包含由神经分泌所分泌的物质。

1.以神经细胞为例,说明动作电位的概念、组成部分及其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时所产生的外负内正的扩布性电位变化。其特征:(1)“全或无”性质:如果刺激未达到阙值,则不引起动作电位,而动作电位一经引起,其幅度便具有最大值。(2)非衰减性传导。其功能:(1).作为快速、长距离传导的电信号(2).调控神经递质的释放、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组成部分: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

产生机制:阙刺激或阙上刺激使膜的Na+通道开放,Na+顺浓度及电位梯度内流,膜去极化达阙电位水平,进而使大量Na+通道开放,形成Na+通道的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膜电位达到Na+的平衡电位,Na+通道后失活,而K+外流,引起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钠泵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状态。

2.试述神经冲动引起肌纤维收缩的生理过程.

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肌膜和由肌膜延续形成的T管膜传播,激活T管膜和肌膜的L型钙通道。激活的L型钙通道通过变构作用火内流的钙离子激活肌质网膜上的钙释放通道,使肌质网内的钙离子向胞质内释放。胞质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促使肌钙蛋白与钙离子集合并引发肌肉收缩。胞质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激活肌质网膜上的钙泵,钙泵将胞质中的钙离子回收入肌质网,胞质中钙离子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3.试述心室肌细胞跨膜点位的形成和机制,区别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有何生理意义?

心肌细胞的类型:1.工作细胞:普通心肌细胞含有肌原纤维、执行收缩功能。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无自律性。2.自律细胞: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基本丧失收缩功能。

动作电位分为五期:0,1,2,3,4

形成机制:0期,去极化过程,-90MV-+30MV,钠离子入膜 1期,部分复极化,+30MV-0MV,钾离子外流 2期(平台期):停滞在0MV,钾离子外流=钙离子内流的电荷,使心肌细胞的不应期特别的长,不能产生强直收缩。

3期,较快复极化,0MV-90MV,钾离子外流 4期(静息期),膜电位恢复过程,排除钠钙离子,吸收钾离子。 4.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收缩压:心室快速射血末期动脉血压升高到最大,100-120mmHg 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降到最低值。60-80mmHg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 心输出量:与动脉血压成正比(每搏输出量增加,主要是收缩压增加,对舒张压影响不显著) 心率:加快,舒张压减小,脉压减小 外周阻力:对舒张压影响显著。

动脉管壁弹性:老年人的动脉管壁硬化,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弱,脉压增大。

循环血量:失血时,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小动脉收缩增加外周阻力,静脉系统收缩,减少血管容积,维持血管系统的充盈,大失血后动脉血压降低。 5.试述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过程和特征

过程:运动神经末梢传来AP→激活膜上钙离子通道,钙离子内流→引发末梢中囊泡出胞→ACH释放扩散→ACH与后膜上受体结合→激活受体的离子通道→终板电位→引发肌膜产生AP→ACHE分解ACH 特点:(1)单向性传递:兴奋只能由神经传向肌肉;而不能由肌肉传向神经(2)时间延搁:传递需0.5~1ms。突触延搁(3)易感性:易受物理、化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易疲劳。箭毒能阻断神经肌肉的兴奋传递;而毒扁豆碱可增强兴奋的传递。 6.何谓基础代谢率,试述影响机体能量代谢的因素。 人体处于空腹,保持清醒状态,静卧休息半小时,适宜气温,安静时的状态下测定的代谢率。 影响代谢率的因素:肌肉活动、环境温度、情绪、血液中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的水平。(1)当温度降低时,基础代谢增强;温度升高时,基础代谢也随之升高,但不能生的过高,当超过38℃以后,反而会抑制。(2)情绪,是对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情绪高,血液中肾上激素增加,基础代谢增加。(3)甲状腺素低时,BMR比正常低20%—40%,甲亢时,BMR比正常高20%—80%。

8.当人类大量饮用清水后尿量有何变化?请分析其原因。

大量饮用清水,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ADH分泌减少,肾脏对水重吸收减少,尿液稀释,尿量增加。

9. 当机体处于紧急状态何受到“有害”刺激时,内分泌活动主要有那些变化?说明激素的作用和调节机制。

该机制通过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进行调节。当应激源作用强烈或持久时,冲动传递到下丘脑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分泌,通过脑垂体门脉系统作用于腺垂体,促使腺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特别使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包括血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增多,血糖上升。

在应激反应中,胰腺和甲状腺也起一定作用。实验证明,应激状态下分解代谢类激素如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增加,而合成代谢类激素如胰岛素、睾丸素等分泌减少;在恢复阶段这些变化正好相反。

肾上腺皮质激素:当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时,血中ACTH浓度立即增加,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10.试述下丘脑、腺垂体和靶腺之间的功能联系和调节。

垂体在内分泌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使脊椎动物的主要内分泌腺,分泌几种激素分别支配性腺、肾上腺皮质和甲状腺的活动。垂体的活动要受到下丘脑的调节,下丘脑通过对垂体活动的调节来影响其他分泌腺的活动。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多种下丘脑调节性多肽经由下丘脑—垂体门脉达到腺垂体,调节控制腺垂体的激素分泌。腺垂体分泌的促激素又调节控制有关靶腺体的激素分泌。下丘脑—腺垂体—靶腺体形成了一个神经内分泌系统。(1)靶腺体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腺垂体调节其促激素的分泌,或作用于下丘脑影响调节行多肽的分泌,从而影响腺垂体促激素的分泌,长环反馈。 (2)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和促激素可以通过对下丘脑的作用

来调节自身的分泌,短环反馈。 (3)下丘脑分泌的调节性多肽也可以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抑制其分泌,超短环反馈。

11.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为例,试述下丘脑、腺垂体和靶腺之间的调节关系。 正常情况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解下,下丘脑释放促假装激素释放激素调节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TSH则刺激甲状腺细胞分泌T4和T3;当血液中T4和T3浓度增高后,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腺垂体TSH的合成和释放,降低腺垂体对TRH的反应性,使TSH分泌减少,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至于过高;而当血中T4和T3浓度降低时,对腺垂体负反馈作用减弱。TSH分泌增加,促使T4、T3分泌增加。总之,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调节环路可维持甲状腺激素分泌的相对恒定。 12.试述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主要功能是调节动物体内的水盐代谢和糖代谢。皮质激素进入血液循环后,一般与血中特意的蛋白质——皮质激素运载蛋白形成可逆的非共价键复合物,是激素免受破坏,并可调节血中游离甾体的浓度,从而调控作用于靶细胞的激素的有效浓度。皮质激素按其生理功能可分为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两类。(1)糖皮质激素。①下丘脑—腺垂体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调节:下丘脑CRH神经元合成和释放CRH,作用于腺垂体,使ACTH分泌增多,ACTH刺激肾上腺皮质对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刺激束状带与网状带细胞生长发育。②反馈调节:当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时,可使腺垂体释放ACTH减少,ACTH的合成也受到抑制。同时,腺垂体对CRH的反应性减弱。(2)盐皮质激素。促进肾小管重吸收——保钠排钾。它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相互调节,共同维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维持体内正常水盐代谢不可缺少的激素,其中以醛固酮的生理效应最强。 13.简述下丘脑与垂体间的机能联系。

腺垂体和下丘脑通过垂体门脉系统建立了密切的功能联系。供应垂体的血管有两条:一条是来自大脑动脉环的垂体上动脉,一条是来自颈内动脉的垂体下动脉。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进入垂体茎,在正中隆起和漏斗于处形成搅拌状的窦状毛细血管网,称初级毛细血管网。这些毛细血管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经结节部下行进入远侧部,再度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网,称次级毛细血管。初级毛细血管、垂体门微静脉和次级毛细血管构成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下动脉进入神经垂体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网,并经中间部与远侧部与远侧部的刺激毛细血管相连。垂体的毛细血管最后汇集成小静脉注入垂体周围的静脉窦。 下丘脑的弓状核等含有许多神经分泌神经元,能够合成多种肽类激素,其中有的可促进腺垂体细胞的分泌,称释放激素,有的可抑制腺垂体细胞的分泌,称释放抑制激素。这些激素沿轴突输送到漏斗处,释放到初级毛细血管内,再经垂体门微静脉到远侧部的刺激毛细血管放出,调节远侧部各种腺细胞的分泌活动。从而构成了下丘脑腺垂体系统。目前已知的释放激素有:GRH、PRF、RTH、CRFL、GnRH、MRF等;释放抑制激素有:GIH、PIH、MSIH等。

14.何为氧解离曲线?试分析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和生理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氧-血红蛋白离解曲线(或氧曲线)是表示PO2和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该曲线表示不同PO2下,O2和Hb的分离情况,同样也反映PO2不同时,O2和Hb的结合情况。

生理意义:1.氧离曲线上段:相当于PO2 60-100mmHg,即PO2较高的水平,是Hb与O2结合的部分。曲线坡度较平坦,表明PO2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对应的是肺泡内的氧分压。由于PO2为60mmHg时,90%的Hb已与氧结合。故肺泡内的氧分压即使变化较大,Hb氧饱和度变化较小,保证血液在肺部有效的摄取O2。2.氧离曲线中段,相当于PO2 40-60mmHg,曲线较陡,表明PO2有所下降,就有较多的O2离解出来。PO240mmHg相当于静脉血的氧分压,此时血氧饱和度为75%,故当PO2较高的动脉血流PO2较低的组织时,

可释放适量的O2,保证安静状态下组织代谢的氧需求。3.氧离曲线下段,相当于PO2 10-40mmHg,是曲线最陡的部分。在这段范围中,PO2稍有下降,即可离解出大量的氧。其生理意义是保证组织活动加强时有足够的氧供应。

氧离曲线影响因素:1.PH和二氧化碳分压:PH值降低或PCO2上升,血红蛋白对氧亲和力降低,曲线右移;PH升高或PCO2下降,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增加,曲线左移;波尔效应:酸度对氧的-Hb离解曲线的影响.在组织内,血液二氧化碳分压较高,PH值较低,有利于氧的释放.征程肺内CO2分压较低,PH值较高,有利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2.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曲线右移,促使氧释放。新陈代谢旺盛的组织(如正在运动的肌肉)。温度比平常有所升高,促使血液流经这部分组织的毛细血管时释放更多的氧。

15.述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形态特征与功能区别。

特异性投射系统:由三节神经元组成,通过明确的或特定的传导路径,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因此引起清晰地特定感觉,感觉上传的时候,在丘脑中换神经,然后投射大脑皮层特定部位。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指特异性投射经过脑干网状结构中的神经元,反复外神经元的到达丘脑换神经元,丘脑发出的纤维弥散的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这条通道主要功能是维持大脑兴奋状态,其特点是没有特异传导路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f8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