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更新时间:2023-12-10 13:0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审计学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实质上的独立 2.审计职业道德 3.审计证据 4.经济评价职能 5.经济效益审计 6.实物证据 7.审计准则 8.审计证据 9.重要性 10.审计工作底稿 11.实质性测试 12.审计依据 13.审计业务约定书 14.审计风险 15.分析性复核 16.内部控制 17.属性抽样 18.简式审计报告

二、单项选择题:

1.审计人员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其体现了审计的 [ ] A.独立性 B.权威性 C.公正性 D.依法性

2.( )用来衡量被审计事项是否优劣的准绳。 [ ] A.审计依据 B.审计证据 C.审计准则 D.审计标准

3.审计的基本职能是 [ ] A.经济公证 B.经济鉴证 C.经济评价 D.经济监督

4.实施项目审计时均应达到的目标是 [ ] A.审计总目标 B.审计具体目标 C.一般审计目标 D.项目审计目标

5.适用于企业规模小,内部控制简单的制度基础审计方法是 [ ] A.调查法 B.文字描述法 C.强弱点记录法 D.流程图法

6.审计的三个基本要素中,第一关系人是 [ ] A.审计主体 B.审计客体 C.被审计单位 D.审计委托人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注册会计师不得从事不能胜任的业务 B.注册会计师应不断接受后续教育 C.注册会计师可以代行被审单位决策的职能 D.注册会计师要有职业谨慎态度

8.审计风险与审计结论的可靠性的关系是 [ ] A.互为倒数 B.相等 C.互为余数 D.无关

9.对应该存在内在制约关系的有关项目进行计算,以检查制约关系是否存在,来揭示有无

问题的审计分析技术是 [ ] A.比较分析法 B.平衡分析法 C.科目分析法 D.趋势分析法

10.审计工作底稿的所有权属于 [ ]

A.委托人 B.审计单位 C.被审单位 D.审计人员

11.审计监督最本质的特征是 [ ]

A.独立性 B.权威性 C.公正性 D.客观性

12.现金帐户在没有内控的情况下,存在差错的风险很高,此种风险属于 [ ]

A.固有风险 B.总体风险 C.控制风险 D.检查风险

13.下列关于审计工作底稿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一事一稿 B.应注明附有审计证据的张数

C.不得用铅笔书写 D.未形成报告之前,可同被审单位见面

14.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在几年内未被发现的,审计机关不再给予处罚。[ ]

A. 3 B. 2 C. 1 D. 4

15.由报表到帐册再到凭证的审计方法是 [ ]

A.顺查法 B.逆差法 C.详查法 D.抽查法

1

16.审计项目管理的关键是 [ ]

A.审计组织管理 B.审计计划管理 C.审计质量与执业管理 D.审计信息管理

17.从特定审计对象的总体中有选择地、有重点地抽取部分项目进行审计的抽样技术,属于 [ ]

A.判断抽样 B.统计抽样 C.随机抽样 D.随意抽样

18.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属于 [ ]

A.健全性测试 B.符合性测试 C.制度总评 D.实质性测试

19.被审计单位自接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 )日提出书面意见,否则视为无异议。 [ ]

A. 7 B. 3 C. 15 D. 10

20.我国审计机关设到哪一级地方政府。 [ ]

A.市级 B.县级 C.乡级 D.省级

三、多项选择题:

1.审计按不同的客体可分为 [ ] A.内部审计 B.账务审计 C.经济效益审计 D.外部审计

2.审计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 [ ] A.审计机关 B.审计人员 C.被审计单位 D.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人员

3.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有 [ ] A.会计报表审计 B.会计咨询 C.会计服务 D.验资

4.审计工作中的分析法,主要包括 [ ] A.比较分析法 B.科目分析法 C.平衡分析法 D.趋势分析法

5.属于管理类工作底稿的有 [ ] A.审计方案 B.审计通知书 C.有关会议记录 D.被审单位的承诺书

6.审计按不同的主体可分为 [ ] A.政府审计 B.社会审计 C.内部审计 D.财政财务审计

7.审计的职能包括 [ ] A.经济监督职能 B.经济公证职能 C.经济鉴证职能 D.经济评价职能

8.审计证据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 [ ] A.实物证据 B.书面证据 C.言辞证据 D.环境证据

9.审计机关的权限包括 [ ] A.监督检查权 B.采取临时强制措施权 C.通报或公布审计结果权 D.处理处罚权

10.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可分为 [ ]

A.基本准则 B.具体审计准则 C.实务公告 D.专业审计操作指南

四、判断题:

1.对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测试称为健全性测试。 [ ] 2.《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属于审计依据。 [ ] 3.在进行审计斑点时,至少要有两名审计人员,一名财务负责人和一名保管人参加。 [ ] 4.变量抽样常被审计人员用来对帐户金额进行符合性测试. [ ] 5.社会审计中,审计中介组织可以按服务成果大小决定审计标准的高低。 [ ] 6.报送审计一般不适用于经济效益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 [ ] 7.审计产生的真正基础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 ] 8.电算化系统中,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人员不能参与日常的操作工作,但可以进行数据处理。[ ]

2

9.注册会计师若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中增加说明段,则其位置应在意见段之后。 [ ] 10.内部控制对大小企业来说同样重要。 [ ]

五、简答题:

1.审计与会计主要区别的表现在哪五个方面? 2.审计依据的五个基本特征 3.根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应负的审计责任是什么。

4.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5.简述国家审计程序的五个阶段。

6.审计顺差法和逆差法各自的适用范围。 7.用审阅法审计时,对会计资料的审阅要点。 8.审计工作底稿包括的主要内容。 9.简述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主要特征。 10.审计依据和审计准则的区别。 11.简述制度基础审计的涵义。 12.积极涵证方式的适用范围。

六、论述题:

1.简述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

2.试述分析性复核方法不同审计阶段的作用

3.简述抽样审计中,确定抽查数量时应考虑的四个因素。 4.试述审计目标的演变。

3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实质上的独立: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不存在任何利害关系。

2.审计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

3.审计证据:是指在审计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所取得的反映被审计事项的各种证明文件和

资料。

4.经济评价职能:通过审核检查,评价被审单位的经营决策、计划和方案等是否先进,内部控制系

统是否健全,是否切实执行,财政财务收支是否按照计划、预算和有关规定执行,各项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有效,经济效益是否较优,会计资料是否真实、正确等。

5.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包括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效益性进

行审查。

6.实物证据:是指通过实际观察或盘点所取得的,用以证实实物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证据。 7.审计准则:是由国家审计部门或会计师职业团体组织制定的,用以规定审计人员应有的素质和专业

资格,规范和指导其执业行为,衡量和评价其工作质量的权威性标准。

8.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按照规定的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获取的用

以证明审计事项真相或性质并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一切凭据或证明材料。

9.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包含错报或错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

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10.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将在审计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和收集的用来证明审计事项真实情

况的经济事实和资料,按照一定的格式编制的档案性原始文件。

11.实质性测试:也叫真实性测试,其基本思想就是通过测试来验证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中各项认定是

否公允,同时揭露财务会计报告中存在的重要舞弊行为和工作差错。

12.审计依据:是对所查明的事实与现行的各种规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和评价,据以提出审计意见

和建议,做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

13.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委托与受托关系,明

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

14.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15.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财务比率或趋势所作的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

以及这些重要财务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

16.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

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17.属性抽样:是指在精确度界限和可靠程度一定的条件下,为了测定总体特征的发生频率而采用的

方法,是用于符合性测试方面的统计抽样法。

18.简式审计报告:是指审计人员对应公布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后所编制的简明扼要的审计报告,具有

记载事项为法令或审计准则所规定的特征,一般适用于公布目的。

二、单项选择题:

1.A 2.A 3.D 4.C 5.B 6.A 7.C 8.C 9.B 10.B 11.A 12.A 13.D 14.B 15.B 16.C 17.A 18.B 19.D 20.B

三、多项选择题:

1.BC 2.ABCD 3.AD 4.ABC 5.ABCD 6.AC 7.AC 8.ABCD 9.ABCD 10.ABD

4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简答题:

1.答:(1)两者产生的前提不同;(2)两者的性质不同;(3)两者的对象不同;

(4)两者的方法程序不同;(5)两者的职能不同。

2.答:(1)权威性;(2)层次性;(3)地域性;(4)时效性;(5)相关性; 3.答: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应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合法性负责。

真实性:是指审计报告应如实反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已实施的审计程序和

应发表的审计意见;

合法性:是指审计报告的编制和出具必须符合《中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 4.答:(1)控制受到成本效果的限制;

(2)内部控制只能对正常反复出现的业务进行控制,而不是对例外事项的控制;

(3)内部控制对人为错误无能为力;(4)对工作人员合伙舞弊或内外串通共谋无法控制; (5)对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无能为力;

(6)因情况变化使原来的控制措施失效,而导致错误和舞弊的发生也无法控制。 5.答:(1)审计的准备阶段;(2)审计的实施阶段;(3)审计的报告阶段;

(4)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阶段;(5)审计行政复议阶段。

6.答:顺差法:一是适用于规模小、业务量少的被审计单位;二是适用于管理混乱;存在严重问题

的被审计单位;三是适用于特别重要或特别危险的被审计项目。

逆差法:适合对大型以及内部控制健全的被审计单位。

7.答:(1)会计资料本身外在形式上,是否符合会计原理的要求和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

(2)会计资料的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3)会计资料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真实、正确、合法和合理; (4)有关书面资料之间的勾稽是否存在、正确。

8.答:一是被审计单位的名称;二是 审计项目名称;三是审计项目地点或期间;四是审计过程记录;

五是审计标识及说明;六是审计结论;七是索引号及页次;八是编制者姓名及编制日期; 九是复核者姓名及复核日期;十是其他应说明事项。

9.答:我国国家审计实行行政审计模式;我国的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国家审计机关对

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进行业务指导和审计监督。

10.答:审计依据和审计准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审计依据是衡量审计客体的尺度,它所回答的

问题是根据什么、有什么理由做出这样的判断、提出这样的意见和做出这样的决定。审计准则是审计工作本身的规范,是审计人员的行为指南,它所回答是如何审计的问题;审计准则也可以用来衡量审计主题工作优劣、工作质量问题。

11.答:制度基础审计就是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建立在对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基础上。具体地说,审

计人员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与评价,根据内部控制制度实际存在的强点和弱点,来确定进一步实施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方法与数量。制度基础审计是审计风险模式应用于审计过程而形成的一种审计程式。

12.答:(1)函证业务事项较为重要。一方面从事项的金额大小来衡量,另一方面从事项涉及的问题

性质来衡量;

(2)函证业务事项极为有限;(3)函证业务事项延续的时间极长; (4)对函证业务事项还存在较多疑点;

5

六、论述题:

1.(1)依据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的具体情况选用审计方法; (2)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选用审计方法; (3)依据不同的审计类型选用审计方法; (4)依据审计人员的素质选用审计方法; (5)依据审计方式选用审计方法;

(6)依据审计结论的保障程度和审计成本选用审计方法。

2.答: 分析性复核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相关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和比较,包括调查

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都将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

(1)在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性复核,借以了解被审计单位

业务经营情况,潜在风险存在的领域,规划审计工作所需的时间、人员、测试的范围和重点等。

(2)在实施阶段,审计人员通过分析性复核,收集一定的审计证据,或借以发现尚需进一步

检查的事项。

(3)在审计完成阶段,审计人员对会计或有关方面信息全面地进行分析性复核,借以评价局

部的审计结论和准备形成的整体审计意见。特别要重点分析在计划和实施阶段所确认的异常事项是否已收集到充分而恰当的证据;报表是否还存在重要的未确认的异常事项。

3.(1)总体规模的大小。抽查数量的多少与总体规模的大小成正比,规模越大需要抽查的数量越多;

反则越少。

(2)总体中各项目的差错。差错越大,抽查数量越多;反则越少。

(3)审计结论的保证程度。审计结论的保证程度与抽查数量之间成正比,保证程度越高,所需抽

查的数量越多;反之则少。 (4)审计结论的精确限度。精确限度就是允许的最大误差范围,精确限度与抽查数量之间成正比,

允许的误差范围越大,所需抽查的数量越少;反之则大。

4.答: 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审计目标的确定,除受审计对象的制约外,还取决

于审计社会属性、审计基本职能和审计授权者要求审计具有实用性,为适应社会的要求,其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在详细审计阶段,由于当时公司内部牵制制度尚不完善,而且不被人重视,技术错误和舞弊行为经常发生,所以查错防比弊是其总目标。

在资产负债表阶段,一是企业能够依靠内部牵制制度来控制和防止各种弊端和错误,使审计人员有可能摆脱帐簿的束缚;二是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银行界需要进行企业信用调查,以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防止信用危机和维护银行家的利益。所以此时对资产负债表进行公正性审计是其总目标。

在财务报表审计阶段,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过去对资产负债表的静态审计,已不能满足广大投资者对企业全面了解的需要,因此有必要企业全部财务报表进行动态审计,而且要以显示盈利能力的损益表为报表审计的中心。此时,审计的总目标是判断被审计单位被审期间内的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其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是否符合公认的会计准则。

6

六、论述题:

1.(1)依据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的具体情况选用审计方法; (2)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选用审计方法; (3)依据不同的审计类型选用审计方法; (4)依据审计人员的素质选用审计方法; (5)依据审计方式选用审计方法;

(6)依据审计结论的保障程度和审计成本选用审计方法。

2.答: 分析性复核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相关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和比较,包括调查

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都将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

(1)在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性复核,借以了解被审计单位

业务经营情况,潜在风险存在的领域,规划审计工作所需的时间、人员、测试的范围和重点等。

(2)在实施阶段,审计人员通过分析性复核,收集一定的审计证据,或借以发现尚需进一步

检查的事项。

(3)在审计完成阶段,审计人员对会计或有关方面信息全面地进行分析性复核,借以评价局

部的审计结论和准备形成的整体审计意见。特别要重点分析在计划和实施阶段所确认的异常事项是否已收集到充分而恰当的证据;报表是否还存在重要的未确认的异常事项。

3.(1)总体规模的大小。抽查数量的多少与总体规模的大小成正比,规模越大需要抽查的数量越多;

反则越少。

(2)总体中各项目的差错。差错越大,抽查数量越多;反则越少。

(3)审计结论的保证程度。审计结论的保证程度与抽查数量之间成正比,保证程度越高,所需抽

查的数量越多;反之则少。 (4)审计结论的精确限度。精确限度就是允许的最大误差范围,精确限度与抽查数量之间成正比,

允许的误差范围越大,所需抽查的数量越少;反之则大。

4.答: 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审计目标的确定,除受审计对象的制约外,还取决

于审计社会属性、审计基本职能和审计授权者要求审计具有实用性,为适应社会的要求,其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在详细审计阶段,由于当时公司内部牵制制度尚不完善,而且不被人重视,技术错误和舞弊行为经常发生,所以查错防比弊是其总目标。

在资产负债表阶段,一是企业能够依靠内部牵制制度来控制和防止各种弊端和错误,使审计人员有可能摆脱帐簿的束缚;二是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银行界需要进行企业信用调查,以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防止信用危机和维护银行家的利益。所以此时对资产负债表进行公正性审计是其总目标。

在财务报表审计阶段,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过去对资产负债表的静态审计,已不能满足广大投资者对企业全面了解的需要,因此有必要企业全部财务报表进行动态审计,而且要以显示盈利能力的损益表为报表审计的中心。此时,审计的总目标是判断被审计单位被审期间内的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其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是否符合公认的会计准则。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ez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