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社会充分就业的调查与思考

更新时间:2023-03-17 02: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我市社会充分就业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由于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我市“一战略二特色三大主体功能区”的全面推进,洪湖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加速,本地就业形势更加趋好。前不久,荆州市委常委、洪湖市委书记幸敬华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柏如等一行,会同市人社部门对全市就业工作进行了调研。针对全市就业现状,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人社部门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与分析,为实现洪湖社会充分就业提出了长远的思路,树立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全市就业状况

截至2010年底,全市总人口92.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1万人,农村人口56.4万人。在城镇人口中,劳动年龄内人口约23万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从业人员3.5万人,企业单位就业人员11.7万,市内外灵活就业人员7.36万人;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约42.7万人,其中,在本乡镇从事农林牧渔业人员约24.8万人,市内就近转移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约2.5万人,市外转移就业12.45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约3万人。

2010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04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3%,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431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831人,其中本部门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1

6609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0%。

据调查,我市去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登记失业人员共4219人,其中,长期失业者1100人,失业高校毕业生166人,其他就业困难失业人员2953人。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市离充分就业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二、影响社会充分就业的原因

我市人力资源市场虽然常年供岗在3000个以上,但每年仍有4000多人处于失业状态,制约了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究其原因,具体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就业观念约束,有职不愿求。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者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部分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对一般的岗位缺乏兴趣,不切实际择岗、拣岗,造成“有职不愿求”的现象。在今年2月11日举办的“春风行动”招聘会上,我市和武汉122家企业供岗5600多个,5000人进场,仅2030人达成就业意向,岗位空出53%以上。在以往举办的其他招聘会上,也常见这种“供大于求”的现象。

(二)保障渠道增多,有事不想做。一是家庭保障。部分劳动者缺乏就业意愿,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有的是一人创业养全家,有的是儿女就业养父母,有的是父母祖业养后代,等等。二是社会保障。随着国家社保体系的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对劳动者的保障能力日益增强。

2

2010年,我市五项社会保险待遇支出5.43亿元,就业专项资金支出近3000万元,这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为那些有岗不愿上的失业者找到了寄托。三是政策保障。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三农”投入,如国土整治、水利工程、公路建设、新农保启动以及新农村建设诸项目,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机会,同时提高城乡低保待遇,为一人就业全家可歇业或无事可做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与资金保障,致使其常常有事不想做。

(三)技能水平限制,有业不能就。就业结构性矛盾是一个全国性问题,我市同样存在。从日常职业介绍和招聘会上反映的情况看,招聘岗位技能要求与求职者个人技能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相对突出,有的岗位是技能要求高,而求职者没有相应技能;有的岗位技能要求相对较低,而有一定技能的求职者却因种种原因不愿达成意向。在现阶段,劳动者特别是农村劳动者技能普遍偏低,是影响我市充分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岗位吸引力小,有岗无人上。企业改制后,限于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发展规模,我市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劳动报酬普遍偏低,而该局为支持企业发展、改善经济环境又只能无所作为。特别是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利润空间小,工资待遇不高,工作软环境差,劳动者普遍感到工作不稳定,其就业吸引力相对偏低,常常出现

3

有岗无人上的现象。前两年,为解决本市企业招工难问题,该局做过一个调研,市内德炎水产、比迪比鞋业、宏彰制衣等企业若实现满负荷运转,每年都缺工近1000人,市内富余人力资源普遍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就业。

(五)社会风气影响充分就业。在基本生活得到一定保障的情况下,一些人就业愿望明显下降,如低保对象、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对象和部分“啃老族”,因贪图享受,沉湎于抹牌与网络娱乐,特别突出的是一些“啃老族”,不愿意谋求相对艰苦稳定的工作,这已形成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并逐渐蔓延,对社会整体就业意愿造成了影响。

(六)体系不健全影响服务效率。目前,我市虽已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但服务功能和服务效率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一是信息化水平不高。体现在就业信息网络只延伸到乡镇一级,就业信息不能及时传到人口更多的乡村(社区),降低了信息的使用效率。此外,全市人力资源信息库还没有建立完善,不能动态掌握人力资源状况。二是队伍活力不强。由于体制原因,就业工作队伍多年来得不到更新,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影响了服务效率。

(七)资金不足影响服务质量。一是财政配套资金没有到位。《就业促进法》规定,地方财政要按不低于上年度一般预算收入1.5%的比例落实就业补助资金,近些年来,我市因财力供给不足,此项资金一直没有完全落实。二是各类补

4

贴资金没有到位。我市应由政府财配套补助的计划生育奖励资金、年终帮困资金、特定政策补助资金,每年在就业专项资金中全额列支,影响了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特别是近年来,该局为环卫、商务、粮食、棉花、水产、四湖管理局、装卸公司、食品公司、三民化工公司、水泥制品厂、投资公司等十多个部门和企业,从再就业资金中支出特定政策补助资金1000多万元,而市财政由于财力不足,这些配套补贴一直没落实。三是公共就业服务经费不足。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现有工作人员41名,仅人员工资发放就需近130万元,加上工作经费每年需240万元,而市财政每年拨付的人头和工作经费只有54万元,就业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三、推进社会充分就业的举措

针对上述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市人社局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积极整合资源,开拓创新,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全力推进社会充分就业。主要做法是:

(一)网络覆盖无缝化,扩大就业。近年来,该局抢抓机遇,大力争取国家项目,全面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启动了统一的人力资源应用软件,与各乡镇劳务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及时将需求信息通过网络、宽带、纸质等渠道向市内发布,供求职者选择。二是按“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标准,启动了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预计今年10月可完工。三是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全市

5

20个乡镇区办基本建立了规范化的服务平台,每个乡镇均有2-5人的工作队伍。四是设立了515个村级协理员、106个社区协理员岗位,将公共就业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村组、社区,成为我市就业工作的一大亮点。

(二)培训就业一体化,技能就业。打造了以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洪湖职院为主阵地、全省十佳就业训练基地—市就业训练中心和乡镇培训基地为补充的“大培训”体系。以“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为目标,针对“两后生”、企业职工、失业人员、农村劳动者等群体,全面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在岗提升培训、转岗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中、短期培训。努力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实施“八部八班”式培训,联合安监局、质监局、民政局、旅游局、妇联、共青团、水产局、残联等八个部门,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充分发挥各乡镇培训基地作用,按“统筹安排培训课程、统一调配师资力量、共享实习实训设备、集中开展考核鉴定”的方式,将培训送进企业、送到农民家中,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大力推行校“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培训模式,去年洪湖职院校企合作对象达到48个,今年与重庆一所重点职业学校签订了合作合同,实现了培训就业的无缝对接。2010年完成就业前培训752人、再就业培训1540人、在岗培训1950人、创业培训5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850人,培训就业率

6

达到90%以上。

(三)职业介绍常态化,服务就业。市人力资源市场常年开展免费职业介绍、求职登记、企业空岗报告、用工需求等服务。定期联系市内外规模企业、大型企业,始终保持2000-3000个岗位信息。加强信息发布和共享,每天坚持利用电子显示屏和展牌对外公布,并利用网络实时共享到峰口、滨湖等具备条件的基层平台,为成功实现就业的求职者提供权益保障等跟踪服务,稳定就业岗位。近几年来,每年成功介绍1800人以上实现就业再就业。

(四)专项活动品牌化,促进就业。每年制定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方案,在不同时段围绕重点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活动。去年春季,我市开展了以返乡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为重点的“春风行动”,5月和10月,开展了以服务企业为重点的“民营企业招聘周”,8月份,开展以大中专毕业生为重点的“就业援助特别行动”。特别是“春风行动”,目前已成为我市就业服务的品牌活动,影响逐渐扩大。在民营企业招聘周中,为中百仓储、悦兮半岛、富士康等重点企业举办了专场招聘会,招聘培训1000多人上岗就业。此外,充分发挥部门职能,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去年4月,该局对遭遇玉树地震的洪湖返乡灾民开展了专项就业服务活动,8月,举办了“抗灾保收招聘会”,并在受灾严重的大同湖、黄家口、峰口等地设立了5个分会场,帮助近5000人实现

7

就业。

(五)就业帮扶个性化,引导就业。建立了就业援助制度,重点针对城镇大龄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农村“零转移”农户开展就业援助。一是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开展社区“零就业”家庭登记工作,实行动态清“零”。目前我市已有8个社区被省人社厅、省财政厅评为充分就业社区;二是实施“一帮一”、“一帮二”个性化援助,组织人社系统107名中层以上干部,根据社区、农村困难就业人员登记信息,每人确定1至2名帮扶对象,结合其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援助,近三年帮扶512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六)政策落实普惠化,扶持就业。严格落实国家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各项补贴的发放力度,扩大受惠面,确保政策的公平、普惠。一是发放职业培训补贴。2010年开展各类培训9142人,发放培训补贴79万元。二是落实社会保险补贴。通过发放社会保险补贴促进“4050”人员就业,去年为4700名实现灵活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此类人员发放社会保险补贴591万元。三是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进一步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2010年新增公益性岗位1500个,发放岗位补贴143万元。四是落实职业介绍补贴,去年为市内各职介机构介绍发放补贴25万元,吸引有求职意愿的人实现就业。

(七)创业扶持全民化,带动就业。坚持把创业促进就

8

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引擎,大力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营造创业氛围,改善创业环境。一是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力度。进一步扩大贷款规模,降低放贷门槛,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44笔1725万元,扶持500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3007人。二是实施“农家乐”创业扶持政策。鼓励百姓创家业,对120户创办“农家乐”项目的农民进行扶持,发放扶持资金120万元,并采取创业培训、观摩学习、结对帮扶、减免税费等措施,提高创业成功率。三是实施惠普创业培训援助项目。争取美国惠普公司创业培训援助项目,对洪湖湿地渔民开展创业培训,促进渔民转移就业和创业。目前已开办培训班5期,培训结业学员150人,实现创业139人,带动550人就业。

(八)失业基金效益化,援助就业。去年发放失业保险金300多万元。一方面保障了295名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与医疗,促进其再就业;另一方面,扩大失业保险金使用功能,大力实施援企稳岗政策,调剂使用失业金150万元,对比迪比鞋业等13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了援企稳岗措施,确保企业不停产、不减薪、不减员,稳定了就业局势。

(九)劳务品牌特色化,规模就业。注重发挥劳务品牌在转移就业中的规模化作用和主渠道地位,近年来,我市按照“一镇一品”的思路,在劳务品牌创建上取得了累累硕果。 “荆楚印刷工”、“洪湖的哥”已成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戴

9

家玻铝”闻名海内外,“府场电焊工”、“燕窝蛋卷工”各领一方市场。据统计,仅“荆楚印刷工”品牌,就带动以螺山人为主体的外出务工者2万余人,近5000“峰口司机”集中在深圳、上海等地,每年各劳务品牌创造的劳务收入近20亿元。此外,为配合做好品牌创建工作,服务外出务工人员,该局在广州三元里、珠海、武汉等重点城市设臵了三个驻外劳动机构,常年提供就业信息,定期开展服务活动。

四、探索建立实现社会充分就业的长效机制

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应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以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为着力点,探索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途径。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难题、促进发展的不竭动力,按照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更新公共就业服务管理理念,探索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新途径。以促进就业为总原则,进一步整合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职能,对人力资源相关业务试行市场化运作模式,率先在职业介绍领域实现突破,全面提高服务效率。不断打造新的工作亮点,努力在就业援助、农民工市民化、劳务合作、转移培训等方面探索新方法,做出新成绩,总结新经验。

(二)以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为载体,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按照“超前设计、功能齐全、力求实用”的原则,建设好新的人力资源市场,确保建设项目一次投入、十年不落

10

伍。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标准,全面开通就业援助、职业介绍、劳务交流、信息发布、创业指导、社会保障代理、失业登记与失业援助、政策咨询等服务功能。在促进本地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的同时,加强与武汉等地区域化劳务交流合作,大力引进外地技术与技能人才,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规范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细化信息分类,确保各类信息的时效性和实用性,确保统一的人力资源应用软件在全市各乡镇全面上线。

(三)以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为契机,加强创业促就业工作。认真做好国家级创业型城市验收准备工作,继续落实好各项创业政策,按要求整理好各项迎检资料。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知晓率,让更多劳动者享受优惠政策,积极参与创业。广泛开展创业培训,进一步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规模,满足城乡创业者的要求,确保培训一户、发放一户、创业一户、成功一户,同时,对已到期的创业扶持贷款要加大回收力度。继续开展“农家乐”创业扶持活动,尽快落实年度扶持资金,对已享受扶持资金的,进行验收并加强指导。

(四)以洪湖职院和就业训练中心为基地,全面开展“大培训”服务。洪湖职院和就业训练中心是全系统开展“大培训”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其职业培训短、精、快优势,积极主动挖掘社会培训资源,服务企业和初、高中毕业生以及

11

其他劳动者。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和要求,细化分类,全面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转移培训等各类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重点突出企业职工在岗培训,主动与企业联系,上门服务。进一步创新培训形式,充分利用各乡镇培训基地,深入企业、深入农村,把培训送到劳动者家门口。优化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实用性,杜绝以会代训、应付办班等现象。进一步提升培训就业率,扎实解决本地企业用工难问题,为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合服务。

(五)以落实政策、提供服务为重点,加大困难就业人员援助力度。摸清各类就业困难人员情况,拓展就业援助范围,重点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开展就业援助活动,建立完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加大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提高政策的受惠面。开展覆盖全年的专项服务活动,有针对性地为各类困难群体搭建就业平台。对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特别困难的群体,采取个性化的服务措施,确保他们能顺利实现就业。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联手,共同服务就业。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就业困难人员结对帮扶,将其与正在开展的“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和即将常年开展的“三进三送”、“结穷亲”、“大下访”等“三项活动”联系起来,采取“一帮一”、“一帮二”的方式进行就业帮扶。

12

(六)以建立协理员队伍为支点,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协理员队伍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向基层延伸、确保各项任务完成的新生力量,切实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其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借助协理员队伍,深入调查掌握全市城乡人力资源状况,全面开展高技能人才、乡土拔尖人才统计与组织培训工作,建立信息完备、分类明确的人力资源信息库,快捷地传递各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和各类培训就业信息,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就业是民生之本、民生之基,只有坚持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战略位臵,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百姓才能长居久安,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ey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