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自然辩证法

更新时间:2024-05-03 00: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怎样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

--学“自然辩证法”有感

经过一个学期的自然辩证法学习,自觉还算是收获颇丰,对于如何逐渐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特别是科学创新意识,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渴动力。当今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的科技创新和知识革命热潮,不难发现,科研人员较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成为衡量科研人员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科研人员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想的发挥既取决于管理体制的优劣,更取决于其自身创新素质的高下。

一、将创新意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人类文明史上曾发生过四次意义深远的革命,依次是工具制造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革命。其中知识革命是距今最近发生的且仍在不断深化的人类伟大变革,促进了人类文明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换,也促使社会消费模式从物质消费型转向知识消费型。如果说,二十世纪是工业时代的全盛时期,那么在二十一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知识时代。二十一世纪,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而且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新起点。我国科技水平总体上与一些现代化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要实现国家科技水平和各专业学科的跳跃式发展,必须将创新意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进一步升华为科研人员肩负的历史使命,内化为时不我待、时不我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而将创新作为自己奋发进取的原动力。要大力宣扬科研人员担负这一历史使命的深刻意义,鼓励科研人员在实践中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让一线科研干部认识到,他们履行创新使命的现状,不但影响着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进展,而且影响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越加深刻地认识到,同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较,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自己的知识分子提出如此广泛、如此迫切的要求。”

二、在知识积累中寻求创新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是沙上建塔,它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实践要求,需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学习是

创新的源头。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成为人生第一要义。知识时代一方面表现在知识自身的社会化,包括自身领域的扩大化,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补充,产生了各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实现了科学知识的一体化;另一方面表现在知识生产、知识成果的社会化,知识的研究、生产、更新、成果等各个方面的现状,都越来越趋于群体化、大众化和国家化。这充分揭示科研人员不应固步自封,而应树立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不断开拓自身的科研视野,才能在科研创新中有所突破。更新知识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它需要一种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一些科研人员懈于学习,一个重要的思想障碍,就是觉得自己知识已够用,没有自觉更新知识的压力和动力。实际上,科研条件固然重要,没有人的知识更新,创新则不过是空谈。因此,在科研人员中倡导终生学习的观念是必须的。活到老,学到老,不断从各种新知识中汲取营养,才能紧跟时代步伐。

三、以现实需要为依托倡导原始性创新

至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的一等奖连续四年空缺。这突出反映我国缺乏基础研究的重大技术发明创造,也反映我国科研人员原始性创新潜能尚未得到有效激发。按照心理学理论,社会的需要是最现实的动力,这种原动力是动态的,常常间接内化为个人的心理需要。科研人员一旦意识到现实技术要求,并以满足现实需求为己任,那么,他就会产生持久的创造动机。这种创造动机会把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进而形成创新型人格,在科研中有所建树。以现实需要培养原创精神,有利于创新成果变为创新产品。过去人们往往把实验工作等同于创新,使科学研究和生产严重脱节,许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创新成果难以扩散。

四、把协作攻关作为创新的平台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的产生不仅是一个创新过程,更是一个组织过程,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其意义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美国著名的“阿波罗”登月飞船,就是已有先进技术集成的典型受益者。我国科技系统相互封闭、重复立项的问题长期存在,特别是以单项技术研究为主的项目管理模式,使得每年所取得的数万项科技成果,很多由于缺乏优化组合与集成,最终难见社会效益。这些体制和政策性障碍,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原始性创新的基础,科研成果难以达到国际领先。从上世纪初设立诺贝尔奖以来,绝大多数是通过协作

攻关而获得的。究其深层原因,这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即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新兴学科不断产生有关。协作攻关的方式多种多样,可通过联合设计、联合研究开发、联合人才培养等方式与国内外、军内外技术领先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合作。通过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加强科技信息交流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从而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五、从心理学角度激活创新素质

心理学家在研究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发现,科研人员的创新,除了必须具备智力因素的基础条件外,非智力因素往往起着重大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而言的。智力因素,也叫智商,是指人在认识方面的能力;非智力因素,又叫情商,是测定人的情绪情感的指标。非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一是自我情绪的认识能力,二是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三是判断和控制他人情绪的能力,四是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五是自我激励或自我意识能力,六是一种人格状态或品质。可以说,非智力因素反映人的综合心理能力。科研创新需要志向、兴趣、意志和勇气这些必备心理条件,而这恰恰是非智力因素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人的科研活动,起着动力和制约作用,影响着科研人员对研究对象的态度,也影响着人的认识、记忆、思维、想像的敏捷性和对新的环境的适应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仅以智力因素作为衡量人才创新能力的观点愈来愈暴露出明显的片面性。科学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伴随着非智力因素的跃升,而且科学技术愈发达,创新对非智力因素的依赖性愈强,甚至可以弥补智力因素的不足。因此,在培养科研人员创新能力时,不应忽视非智力因素与科研创新的内在关系。

学术无止境,科研无终点,认识不能一次完成。无论是学习《自然辩证法》还是其他专著,都是为了加强自身素质,提高综合水平。我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多学习、多研究、多实践、多反思,这样才能学有所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em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