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的内涵 对压力概念理解存在的三种认识

更新时间:2023-12-06 23:1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压力的内涵 对压力概念理解存在的三种认识

压力的内涵 (一)压力的定义

1. 压力( stress )原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上世纪中叶加拿大生理学家汉斯·塞利 (Hans Selye) 开始将压力的概念引进医学和心理学。

他毕生从事多项压力的实验研究,发现持续的压力能击溃一个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的抵抗能力降低,容易患心身疾病。他把压力反应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警觉反应阶段 (alarm reaction) ,表现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体温和肌肉弹性降低,贫血,以及血糖水平和胃酸度暂时性增加,严重可导致休克。( 2 )阻抗阶段 (resistance) ,表现出惊觉阶段症状的消失,身体动员许多保护系统去抵抗导致危机的动因,此时全身代谢水平提高,肝脏大量释放血糖。如时间过长,可使体内糖的贮存大量消耗,以及下丘脑、脑垂体和肾上腺系统活动过度,会给内脏带来物理性损伤,出现胃溃疡、胸腺退化等症状。( 3 )衰竭阶段 (exhaustion) ,表现为体内的各种储存几乎耗竭,机体处于危机状态,动力性是压力的另一个重要特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要变压力为动力。之所以能变

压力为动力,是由于个体一有压力时,不会无动于衷,而会采取一定的行为处理 所处的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可导致重病或死亡。塞利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普遍性原理:个体在抗拒阶段生理功能大致恢复正常,能适应艰苦的生活环境。即压力反应对个体来说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增强其适应能力。然而 , 在抵抗阶段对新的压力抵抗力反而降低。个体若再承受持久的高压,就导致身心耗竭,可能会死亡,这就是精疲力竭阶段。这种生理反应即为压力反应 (stress response) 。显而易见,这个压力(stress) 是指令个体紧张的威胁性事件、突如其来的危险刺激情境。 2. 对压力概念理解存在的三种认识 压力是外部刺激引起的 压力是主观的反应 压力是外部刺激与内部主观反映之间的关系 ( 1 )压力是外部刺激引起的:

压力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压力对人是外部的。 ( 2 )压力是主观的反应:

压力指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引起的主观反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压力是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应对过程。 ( 3 )压力是外部刺激与内部主观反映之间的关系: 压力是指外部刺激与内部主观反映之间的关系,个体对环境中具有威胁性的刺激,经过认知其性质之后所表现出

来的反应。

目前,研究者们对压力的概念还没有达到完全一致的理解和认同。众多的研究者试图总结和归纳出一条压力概念的定义来,但往往不能得心应手,结果总是不尽人意。这是由于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千姿百态的压力问题进行探讨,结果往往差异很大。总的来说,对压力概念的理解存在上述三种认识。

心理学上所研究的压力,多数指第三种解释。压力是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情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如果这种感受经常因某些生活事件而持续存在,就会演变成个人的生活压力。如此看来,所谓‘压力',事实上是指‘压力感'的意思”。这是我国台湾著名心理学教授张春兴先生的界定。而台湾学者蓝采风也认为压力是指我们的身体在适应不断改变的环境时,对此环境变迁所感受到的经验,包括肢体与情绪的反应,它能造成正面或负面的效应。正面的反应能激励我们采取行动,也能带来新的认知、新的观念与对事物的看法。当压力带来负面的经验时,则我们会对别人不信赖、拒绝、愤怒及忧郁。这些情绪上的负面反应很容易引起健康问题,如:头痛、肠胃不舒服、皮肤发炎、失眠、溃疡、高血压、心脏病及中风等。 3 .我们对压力的认识

压力就是压力源、压力反应和压力感三者形成的综合性心理状态。

在车文博主编的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中,有一个词条即应激( stress ),其含义是:应激亦称“压力”、“紧张”。指个体身心感受到威胁时的一种紧张状态。应激结构有:( 1 )应激源,即造成应激或紧张的刺激物;( 2 )应激本身,即特殊的身心紧张状态;( 3 )应激反应,即对应激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亦称生理应激与心理应激。个体对应激的反应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活动抑制或完全紊乱,甚至发生感知记忆的错误,表现出不适应的反应,如目瞪口呆,手忙脚乱,陷入窘境;另一种是调动各种力量,活动积极,以应对紧急情况,如急中生智,行动敏捷,摆脱困境。在应激状态下,生化系统发生激烈变化,肾上腺素以及各腺体分泌增加,身体活力增强,使整个身体处于充分动员状态,以应对意外的突变。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对人的健康不利,甚至会有危险。故要尽量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应激状态,并学会科学地对待应激状态。这一解释强调了压力对身心两方面的作用。

综合上述观点所形成的共识是:压力 (stress) 应该包含这样三个部分。压力源,即指现实存在的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压力反应,即指人对压力事件的反应;压力感,即指由威胁性刺激带来的一种被压迫的主观感受。这三个部分是相互联

系,互相影响的,表现为认知、情绪、行为的有机结合,是个体的一种综合性心理状态。由于压力源的存在,使得个体意识到压力,伴随着对压力的认知,同时又会有持续紧张的情绪、情感体验。压力必然引发行为反应,积极应对,化解压力就会减少压力反应;而逃避压力情境,消极应对,则会形成心理障碍,加强压力反应,形成恶性循环。 (二)压力的特点 1 .压力具有情绪性

个体有压力时总带有明显紧张的情绪体验的特性。紧张是人在某种压力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

如果个体认为压力事件能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便可能产生积极的情绪,如探险者就乐于冒险,否则就产生消极的情绪。情绪反应往往是消极的,因为压力事件往往是不符合我们的需要的。此外,这种情绪性的紧张度和负面性还受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受压力的大小制约;二是受个体心理承受力大小制约。所谓心理承受力,一般是指个体对挫折、苦难、威胁等非自我表现性环境信息的处理理性程度。更简明地说,心理承受力就是对心理压力应对的理性程度。当心理承受力一定,压力越大,形成的负面情绪越强烈,心理越紧张,易出现忧郁、痛苦、惊慌、愤怒等情绪;反之,若压力小时,只会出现短暂的、微弱的负面情绪,如不悦、冷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eg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