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素养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渗透
更新时间:2023-05-15 21:2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论人文素养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渗透
[提要] 本文比较细致地阐明了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以大量的切身体验论述了在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同时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改革展示了实践中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人文素养 高中语文 文学作品教学 必要性 尝试
“文以载道”曾经被崇尚过,也被质疑过;以当今乃至今后的社会发展而论,“道”的含义在多数情况下,让人易理解为“规则”与“方法”,实际上,还应该提倡“文以载德”“文以载情”,二者和“文以载道”共同构成文学的特定功能、意义。
说穿了,文学不光是语言交流的一种工具,更是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文学就像一条清甜的河流,可以滋润学生心田,启迪学生心智,完善一个人的人生(1)。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养是人们在各种文化现象方面的素质与修养,是衡量一个社会形态的发展水平和潜力的最为重要的砝码。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人文素养”着眼于人类发展的未来
顾明远说认为,教育的本质往往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目的上,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就体现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2)。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说得更具体,那就是我们培养的各种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3)
一切文化教育的终极目标,无非是求得人类与万事万物和谐协调地发展。眼光瞄准宇宙,追求永恒幸福,恰如永不熄灭的太阳吸引着全人类。人类正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类既不能脱离所有的事物而静止地存在,更不能以“君临天下”的姿态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孤立地发展。为此,人们在接受和实施各种文化教育的起始及其过程中,统一认识到“加强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进而有意识地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其中,语文学科尤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着避免重蹈覆辙,人们必须愈加重视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资料显示,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如何加强人们的人文素养正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沿海有一个经济发展速度名列全国前茅的省份,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仅为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该调查认为: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
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就学校来说,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要给予极大的人文关怀。成都的李镇西说: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学生对于教师,是“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爱就意味着奉献。培养学生高素质的前提,是教育者的高素质,而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还是那句老话,没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就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4)。
二.“人文素养”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养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与美德,诸如儒家的仁爱、孝道、节俭、谦让,道家的清净节制、爱护自然、遵循规律,墨家的重实践、赖民力,任人唯贤等,虽各自亦有糟粕,但其精华部分历经千淘万漉,终于千流归宗,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既是几千年思想品德的积淀的结果,又涵括了各种流派经义的全部精华,并与北大的办学精神异曲同工。
众所周知,北京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鲁迅先生说过:“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江泽民说:“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也是北大永葆生机的重要动力。”(5)北大的“兼收并包”的办学思想,使它高瞻远瞩,将目标锁定在世界的未来,而不受任何国界、种族的思想羁绊,这一点,和我们所倡导的“加强人文素养”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可谓异曲同工。
三.“人文素养”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
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现在教学上满堂灌的现象还存在,要多多鼓励学生自己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何不同?柳斌同志也曾指出:由于教育指导思想不同,两者在教育目标、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重大问题上有着原则的区别。"应试教育"以应试为目标,片面追求考试得高分;围绕考试构建教育体系,安排教学内容,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偏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学方法则是频繁考试,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在分数高压下,学生负担过重,处于被动地位。素质教育力求改变这种状况,以面向21世纪
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目标;按照学习者自身发展的规律构建教育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重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方法则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得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基础教育要实现“两全”,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是要转向素质教育。一个公民意识,一个爱国意识,还有一个民主与法制意识。公民意识首先是遵纪守法,然后是责任感。再一个是心理素质,承受挫折的能力。带着什么样的心态来看社会的问题非常重要。如去年浙江台州就有高中学生由于数学高考不理想而跳楼自尽;今年宁波慈溪有一所学习条件比较好的学校,2名女高中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从楼上跳下自杀,幸好下面是草坪,只摔伤了。此外,其他的一些学校,得抑郁症甚至离家出走的学生也时常出现,委实令人担忧。
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重,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少,又面临着越来越残酷的就业竞争,常常每天一坐就是十四五个小时,极容易引发身心方面的毛病。素质教育的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规格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后果将不堪设想。
实施素质教育,要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
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广泛地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正是加强素质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四.“人文素养”符合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当前新课程标准制订的新格局
语文学科本身有着它的特点,作为母语,它不仅仅是语言交流的工具,它还是融政治、历史、地理、哲学、美学及其他学科知识于一体的知识载体,更是传承文明、教化人伦、遵天顺时的重要精神载体。毫不夸张地说,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学科教学中,还找不到哪一学科能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相媲美的,也找不出哪门学科具有的趣味性能与语文学科中的文学作品的趣味性相提并论的。
也正是以上的因素,使得语文教学的难度也相应增加,不少语文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感到越来越困惑,因为学生的要求越来越“苛刻”,要求老师上的课既有实用性(能考高分),又有生动性(乐意听课)。如此,语文教师就不能不既学识渊博,又精通高考应试规律与方向。
要解决这个矛盾,一要增强教师本身的内蕴。《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苗金德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6)。二要注重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体现人文关怀,放眼未来,关注苍生,可以较好地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
当前的中学语文新教材,文学作品占据了绝对重量,而实用文体只占据少量的篇幅。以高中语文第一册为例,总共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诗词,第二单元是散文,第三单元是演讲,第四单元是序言,第五、六单元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文学作品占了四个单元。若从广义上讲,演讲与序言也属于散文的范畴,则第一册都可以列入四大文学作品之伍。
21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正处于全球和平与发展的人类历史时期,在这相对稳定的国际大环境中,商战与智战成为当代两大竞争热点。综合国力作为具有国际标准的参照系,成为当今教改一个最直接的素质指标。而语文新课程便顺应了这个总体形势,甚至具有前瞻性,既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灿烂的文化,又注重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以确保在商战中汲取古今中外的策略,在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加强人文素养”是与“大语文”的提法相一致的
“大语文”是决不局限于课本的语文,凡是有语言文字运用的地方,都是语文,都能成为学习、运用语言的机会。而加强人文素养恰恰是随时随地抓住培养人的知识、能力,进而提高人的素质的机会。
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有了较高的素质,就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素质教育所讲的能力,除过去所讲的体力和智力外,还包括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力、意志力、理想力、信念力、道德力,以及想象力、洞察力等。爱因斯但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加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性格上的伟大。
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德、智、体、美等,其中德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思想品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把思想品德教育视为教师的主要职责。在当代社会,教师的第一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第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第三才是传授具体知识。
袁贵仁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
人才。素质教育直接从人才规格入手,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形成了新世纪的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7)
我们要按照素质教育观,围绕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智、体、美等全
面发展的人才来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改革我们教育、考试、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尝试
一.在“导入”设计中体现人文素养教育
导入设计得好,可以起到先声夺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通常,可以采取情境导入、故事导入、名句导入等方法,但我以为最好的导入乃是“综合式”。比如——
在讲《沁园春-长沙》时,可以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引出毛泽东年青时候的故事,从而介绍本文的时代背景。在讲《再别康桥》时,以周恩来总理的诗歌“别了,牵肠挂肚;死了,无足轻重,何如做个感人的永别?”作为导语,继而引出徐志摩的剑桥之别;在讲汤显祖的《牡丹亭》时,写出他的一段经典名句作为导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然后,我说:同学们,关于爱情,我们在高中阶段虽然不能在实践上进行探索,但在理论上是可以做一些研究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汤显祖是怎样描绘生死之爱的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牡丹亭》。
讲《边城》时,引用张充和对沈从文先生的评价——“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作为导语,并讲解了沈先生的少年时期的几个故事,令学生兴味盎然。
在讲《宽容》一课时,我将商鞅、王安石、袁崇焕、谭嗣同等人的头像和被杀害的的简单经过制作成幻灯片,配上肃杀的音乐和沉郁的朗读词,作为新课导入,一幅幅画面,在学生心中碰撞起震惊的火花,注意力顿时高度集中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导入新课的时间须把握在3分种左右,内容上须与文章密切相关,并且力求新奇,久而久之,学生不但能增长见识,积累丰富精美的语言文句,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学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
二.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人文素养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插入与之相关的故事、民谚、名歌等,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联想。如在讲《诗经-氓》一课,在讲到“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时,教师唱上几句陶晶莹的歌曲“十个男子七个傻,八个呆,九个坏,还有一个最可爱 ”学生“轰”地大笑,顿生对负心男子的鄙夷,能收到不同寻常的课堂效果;在讲解到氓对女子的负心时候,可以引用梅雪柳《为生命写首挽歌》的句子“我痴心的脚步,怎能赶上你变心的翅膀?”让学生津津玩味反诘、对比与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奇妙运用所带来的艺术效果,以增强对薄情男子的憎恨之情。讲完该课,我还不失时机地当堂为学生写下下面的诗歌以作为教学的迁移:
怨 女
男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诗经·氓》
桑葚易醉 斑鸠飞离
秋天的风掠过淇水
静美的少女
在魏风的源头傍水而居
复关的尘土
挡不住你明眸里的秋水
在眺望中你芳心已系
全然不顾结局未知
多少个日子你夙兴夜寐
稻田印满你的足迹
织房洒满你的汗水
日升月落,秋来春去,
沟壑嵌入你的额头
骄阳刺黑你的笑靥
桑葚易醉 斑鸠飞离
秋天的风掠过淇水
也许 你早就洞悉
氓的绝情早晚要降临
为何你还要义无返顾
为何你还要痴痴深情
难道是为着证实
自古男子多负心
自古红颜多薄命
爱情是女人的全部生命
我若能穿越时空
我愿去把你追寻
我们一起采撷荇菜
在青山绿水间琴瑟和鸣
在讲《迢迢牵牛星》时,可以插入民间故事“牛郎和织女”,动人的故事讲完,诗歌便用不着逐句分析,学生自然在文学艺术的滋养中提高了对诗歌本身的鉴赏能力。
尤其重要的是,身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找到把握文章分析全局的最佳切入点,适当点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将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得我在讲《琵琶行》一文时,设计了如下一个问题:
在第一段中,已经出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它说明琵琶女已经调好琴弦,正弹奏动听的乐曲,才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可为什么在第二段开头,琵琶女还要“转轴拨弦三两声”,多此一举呢?看来,纯属赘笔,白居易创作此诗也有百密一疏啊!同学们同意这个见解吗?如果不同意,请提出你的见解。
于是,大家纷纷行动起来了——有的仔细阅读原文,有的小声讨论,有的边想边写。片刻,我将他们写好的汇集起来,不禁拍手叫绝——学生认为:
(1)。从古典乐器的角度看,琵琶属于弦乐,琴弦是容易松动的,比如气温高低的变化、弹琴本身的振动,都会带来琴弦的些许松动,故而必须调弦。
(2)。从古代礼仪角度看,琵琶女在“千呼万唤始出来”之后,面对陌生的客人,必然要矜持一番,借调弦之机,调整心绪,酝酿情绪,斟酌乐曲,甚至借此表示慎重,都在情理之中。
(3)。从古代交际的角度看,倘若琵琶女甫一坐定,便贸然拨弦,待到发觉音调失准,再从头调整,岂不莽撞?如此,一方面,她已老大不小了,未免有冒失之嫌,另一方面,客人移船相近,千呼万唤,可谓毕恭毕敬,恳切之至,她理当细腻从容,按部就班,不然多有怠慢、飘浮、冲撞。
(4)。从古代表演角度看,校弦—试音—弹奏--收拨,是弹奏技艺充分展示的一个完整过程,四者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似羚羊挂角,缺一不可,方显“教坊第一部”本色。
(5)。从古诗语言运用角度看,白居易正是借“三两声”这一细节来描绘琵琶女的出类拔萃的弹琴技艺的,它分明是受过长期正规训练的结果,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表演才华的毕现,是下意识的自然而然的流露,是后面音乐旋律变化万端的前提;如若不然,换了技艺平平之徒,难免手忙脚乱,破绽百出。
(6)。从古代礼教文化看,男女授受不亲,历来禁锢了男女的自然交往。琵琶女也难脱此臼。试想,绕船月明,江水送寒,秋风萧瑟,荻花飘荡,商人重利远行,孤女独守空船,即便借琴诉怀,也势必抚弦索然,甚至不成曲调,无论如何难以将技巧发挥到极致;蓦然有呼唤声声,破空而来,听其言,文质彬彬,颇有京城口音,察其行,情意切切,分明行家里手。待要拒绝,拂却人家一番诚意,若是随意,显得自身几多轻浮。无奈,缓缓而出,犹抱琵琶,转轴拨弦,知音可求,自然顺理成章。
于是,通过老师的引导,放手让学生调动其所学的音乐、文学、礼仪等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做纵向思考,这“一引一放”,师生共进,教学相长,既找到了解析下文的切入点和深挖主题的泉眼,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同时,也以小见大,昭示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
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于建坤认为: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原有逻辑思想、认识水平上的激活和重构,并渗透着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同时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的影响。(8)
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见机行事,充分挖掘课文本身的资源,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上出特色,上出波澜。
例如,我在给学生讲课外读本中的《荆轲刺秦王》时,是把它设计成课本剧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的:
《荆轲刺秦王》
一.案例准备:
1.笔记本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2.《荆轲刺秦王》电影剪辑。
3.木匣子一只(内装一颗纸糊的樊於期的人头);地图一幅,匕首一把;三尺木剑一柄(秦王使用);药袋一包。
4.由教师扮演荆轲,指定一身材高大男生扮演秦武阳,一中等个头男生扮演御医夏无且,一相貌英俊男生扮演秦王。
5.考虑到文章较长,故先布置学生预习,梳理生词注音和重点语句的解释。
二.案例过程:
(一)教师提问:荆轲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刺杀秦王的艰巨任务,一定不能草草行事,请问,他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由于已经预习,所以学生很快找到:燕国督亢的地图,樊於期的人头,淬了毒药的匕首,助手秦武阳。 教师投影,见下表:
(二) 请一名学生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讲解一遍。
(三).请大家找出荆柯出发时朋友们送别他的段落。学生很快找到,在文
章第九自然段。
(四).播放电影《荆轲刺秦王》中的“易水送别”镜头剪辑。请思考:刚
才播放的镜头有什么特征?
学生甲:送别的人都穿着白色衣服,戴着白色帽子。
学生乙:神情都很悲壮。
学生丙:人物神情与易水河畔的景物搭配很协调。
学生丁:镜头由大到小再到大。
学生戊:镜头中一会儿是一个人,一会儿是几个人,一会儿是所有的人。
教师:请大家思考:“白衣白冠”有什么含义?
学生甲:我们南方只有在人死了,大家为他送葬,才穿白色的孝衣的。(众笑)
学生乙:穿白色衣服不吉利。
教师提示:同学们的想法有一定道理。屈原说过:“悲莫悲兮生别离”,荆
轲携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无疑要冒巨大的危险,可以说是一次
悲壮的诀别,众人白衣白冠,也鞭策着荆轲视死如归,竭尽全力完
成使命。
教师:刚才学生丁、戊谈到的这组镜头的交叉出现,在电影文学中有一个名称来称呼它,同学们能否说出来? (学生沉默) 教师投影:
(五).课本剧具体表演过程:
时间:公元前227年秋天一个阴沉的日子,巳时一刻。
地点:秦国咸阳宫。
剧中文物:秦王赢政,荆轲,秦武阳,夏无且,傧相,大臣若干。
布景:咸阳宫殿,御案前,一男生扮演秦王赢政,腰悬宝剑,端坐,等待燕国使者到来;御案正上方,悬挂一匾,上书“一统天下”。(实际上是在教室
的讲台前,教室中间部分的桌椅向两边移动,空出一长廊式空地,模拟咸阳宫)
傧 相(一男生扮演)(高声):“传--燕使者--入觐!”
(教师扮荆轲,手捧装有樊将军人头的木匣;一男生扮秦武阳,手捧地图,按先后顺序进宫。经过戒备森严的宫门,眼看离秦王身边不远。突然——) 秦武阳(面如土色,两腿战栗,双手发抖,装有地图的卷轴“哐”的一声摔
落在地):“哎呀,我的妈┅┅”
秦 王(吓得打了一个机灵。手按宝剑,厉声):“你—你干什么?”
荆 轲 (回头,一边平静地冲秦武阳笑笑,招手示意他跟上,一边叩见秦
王):“大王息怒,小的们是北方偏远地带的粗俗小人,从没见过如此的威势,今天有幸一睹您的威严,不由得又震惊又惶恐,请您宽宏大量,让小的们在大王您的面前完成使命吧!”
秦 王(按着宝剑的手送了下来,缓声):“好吧!你—就是荆轲吗?” 荆 轲(故作惶恐状):“禀大王,小的是荆轲,他是下人秦武阳。” 秦 王:“你,平--身--!把地图拿过来——”
荆 轲(起身):“遵--命--!”
荆 轲(接过地图,轻轻搁在秦王面前,慢慢用掌沿推动卷轴。金銮殿上,
死一般静寂。地图渐渐展示到尽头,蓦然露出一把匕首。说时迟,那时快,他左手一把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绰起匕首):“畜生,拿命来!” 秦 王(大吃一惊,本能猛起,未等荆轲靠近,“嘶啦”一声,袖子断为两
截,拔腿就跑):“哎呀┅┅”
荆 轲(绕过御案,紧随其后):“哪里跑?”
秦 王(边跑边拔剑,但剑太长,插得又紧,慌乱中怎么也拔不出来):“快
来!快---快来救命啊!”
(秦王绕着柱子呈S形飞跑——5-6名学生扮演柱子,站立在教室中间不动——荆轲在秦王后面紧撵不放,一时间犹如两只巨大的蝴蝶在宫殿里穿梭翻飞。按照秦国的法律规定,臣子面见圣上,不得携带任何兵器;侍卫虽然众多,却都陈列在殿下,没有诏令不得进殿。荆轲追得紧,秦王根本来不及下令。)
众大臣(顿脚,尖叫):“大王快把剑推到背上!大王快 ”
夏无且(将手中的药袋向荆柯脸上砸去):“站住!招家伙!”
荆 轲(头一偏,躲过了这不轻的一击,脚步略一顿):“畜生,往哪跑!”
(在这一刹那,秦王“嚯”地拔出了宝剑,一矬身,一招“仙人指路”,锋利的宝剑一下就削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 轲(一屁股坐在地上,猛地将匕首“嗖”地投向秦王):“畜生,去死吧!” 秦 王(猛一摆头,匕首“卟”的一声插在廷柱上,兀自抖动不已):“小子,
看你狂!”
(秦王脸色铁青,一个箭步跃向荆柯,宝剑连连出击,荆柯的胸前腹
部连中八剑,血如泉涌。)
荆 轲(心知功亏一篑,从血泊中撑起身来,背倚柱子,仰天长笑):“哈哈!
哈哈哈哈!我—我好恨啊!——悔不该想生擒你这个暴君!┅┅畜生!哈哈!哈哈哈哈 你也快——”
秦 王(声嘶力竭):“快,给我杀!杀死他!”
众侍卫(一拥上前):“杀!——杀!”
(荆轲被剁成肉泥。0
秦 王(一手扶着柱子,一手按住太阳穴,眼前金星闪烁,久久不散 ):
“奶奶的,杀,杀——”
众人下。
屏幕上,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眼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注:剧中部分击剑、受伤等动作只做虚拟状)
(表演结束,全场爆发热烈的掌声;教室外,窗口下,几个正在草坪上除杂草的老头痴痴朝里张望)
(六).课堂讨论:
1.看完这一出课本剧,同学们谈谈总体感想,并说说荆轲为什么会失败。(字幕投影)
学生甲:感觉--很精彩。
学生乙:简直就是武侠小说。
学生丙:看来秦王也功夫了得!
学生丁:老师,俗话说,一寸短,一寸险。如果让秦王与荆轲各拿一柄
长剑,单打独斗,不知谁赢?
学生戊:夏无且在危急时刻立了大功,秦王对他应该重重有赏。(众笑) 学生己:荆轲错就错在不该想抓活的,那把匕首不是淬了剧毒,见血封
喉吗?(众笑)早甩过去秦王不就玩完了吗?(众又笑)
学生庚: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也许荆轲开始作好准备刺杀秦王,
不惜牺牲生命;但在具体执行时,有机会挟持秦王,迫使他签
定协定,不再侵略燕国,同时,荆轲也有机会保住性命;生命
是宝贵的,可能,在荆轲看来,有上策就不该走下策,这才会
出现文章结束时荆轲后悔得不得了的场面。另外,“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我看荆轲有不少细节没有考虑到,比如他与秦王
之间有一张御案,对他完成预想中的任务带来一些阻碍;再比
如他只抓住了秦王的一只袖子,另一只手要去拿匕首,这当中
必然有一个时间差(男生窃笑),不能同时进行,这样,就使
得秦王有机会挣脱。
学生辛:荆轲对地形不熟悉也是一个原因。
学生壬:秦武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如果两人一前一后包抄,还愁抓
不住秦王吗?还有,荆轲为什么不再等一等那个客人呢?
学生癸:那些大臣的干扰也影响了荆轲的刺杀计划的正常实施。另外,
说不定当时秦王身边还有一些宫女会碍手碍脚呢?刘向可能
忽略了这一点吧?(男生大笑,女生窃笑)
2.教师:大家的说法都有道理,想得很多,想得很细。可惜,世上没
有如果,只有结果。燕国在行将覆灭之际,寄厚望于荆轲,挽
狂澜于即倒,岂不单纯!荆轲的失败就像项羽的失败一样,留
下千古遗憾。但他的慷慨悲壮、为了燕国利益,义无返顾,视
死如归,却彪炳史册,代代相传。另外,同学们是否想过,人
算不如天算,计划得再完美,也不能完全预测到具体实施中的
变数。再说,即使杀了一个秦王,又会诞生第二个秦王。毕竟
久分必合,人心所向,历史的车轮是谁也无法阻挡的。
那么,概括起来,荆轲的失败是不是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呢?
教师投影:
3.教师提示:(字幕投影,并下发问题卷)
(1)思考:须知秦国为统一天下,除了在正面战场上战胜各国,间谍
战也是不可小觑的。荆轲离开燕国,准备行刺秦王,曾经有过较
长的准备和等待过程,加上出发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
衣冠以送之”,难道就没有谁走漏消息?使得秦王有所提防?燕
国又是怎样防范内奸的呢?
(2) 思考:荆轲临行前曾等待过一段时间,后来太子丹催他上路,
原因何在?荆柯说“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说明了什么问
题?这个“客”到底是谁呢?在荆轲死后,他又会不会前赴后继
呢?可以联系电影《英雄》作辅助资料,条件允许,请查阅《秦
始皇大传》。
(3)继荆轲之后,高渐离用“筑”去击杀秦王的故事,你想知道吗?
请课外查阅相关资料。
(4)助手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到了秦廷却判
若两人,说明什么问题?人,有小勇与大勇之分,大勇之人,平
时“不耽于勇,不挟于技”,“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
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
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梁
衡语)(9)对此你有何认识?
(5) 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王“目眩良久”,是什么写法?之后秦
王对燕国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呢?
(6) 从文章中对荆轲的描写来看,作者对他抱有怎样的认识态度?
司马迁在《史记》中又是怎样描写荆轲的呢?
(7) 结合课文内容,联系恐怖分子制造的“9·11”事件以及这一
事件与美国推行强权统治的内在联系,再联想当前伊拉克与巴
勒斯坦的“人体炸弹”的出现,谈谈你的看法。
(8) 站在燕国的角度看,荆轲的行为无疑是英勇无畏的爱国之举;
站在秦国的角度看,秦王是为了结束长期的诸侯争霸、生灵涂
炭的分裂局面,统一天下,顺应民心。如此,荆轲的行为就成
了逆时而动的恐怖行为。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由学生独立思考,联系生活实际,产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想,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努力在思想深度方面有所拓展,以促进其个性化思考,而不强求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同时将课内迁移到课外,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七).播放《荆轲刺秦王》电影中这一段的剪辑,使学生加深对这一节的整体认识
(八)、布置练习:针对上述七个问题,课外写一篇随笔。
这是一篇文学性很强的史传文,教学时力图引导学生深邃地思考一些问题,发现人性的一些闪光点,并对失败教训有所借鉴。广东增城的黄蔼北认为:“语文是人文性、工具性的重要载体,有很多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各种活动来施展的,这就需要学生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进行分工、合作,进而达到成功的彼岸。”(10)他的话,正道出了活动课成功的真谛。
三.在“结语”设计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高中语文第二册中选入了托马斯-刘易斯的一篇文章《这个世界的音乐》,文章较难懂。为此,我深深感觉到设计出一个良好的结束语的重要性。于是,我先让学生自己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结束语,之后,选出一些精彩的
当堂供大家参考、评论,最后,我是这样结束的:
同学们:小小寰球,噪声杀人啊。生命一旦来到世间,想必都具备各自的意义,人类该如何善待万物呢?为了追求美,多少人踏遍千山万水,事实上,万籁之声——那美妙的音乐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在那静柔、和谐的大自然中,在那心定气闲的凝眸中,在那心灵与万物的温馨交融中。遗憾的是,不少人往往行步匆匆,而忽略这一份从容。动身的时刻到了。让我们告别遗憾。
显然,教师完全能够趁势给学生上一堂环境保护课,以促进学生重视人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
四.在作文训练中贯穿人文素养教育
法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变为自己的东西。
在讲完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节选)后,同学们都为翠翠的不幸命运所打动,不少学生“泣涕零如雨”,于是,我趁势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文体不限,既可以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也可以从我给定的下列文题中任选:
《边城雪》《那山,那人,那狗》《湘西有条河 》《水磨与渡船》《等待》《古韵悠悠》《翠翠,想哭就哭吧》《永恒的旋律》《山里山外》《你快回来》《虎耳草情结》《永远—明天》《依恋难再》《悠远的回响》《你是我的唯一》《明天有多长》《三代人》等。
结果,学生所写的作文大多角度巧妙,概述精当,妙句迭出,情理并茂。教师鼓励学生课余认真修改,勇敢向报刊投稿。我挑出十多篇佳作,复印后张贴;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作文讲评,将作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加以分析,对那些还没有准确地把握原作的学生作文逐一讲解,讲解之后,教师即兴口头完成一篇文学评论;最后,将事先准备好的一篇名家范文——青年散文家祝勇的《寻找翠翠》发给学生,教师、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对范文作适当点评,最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找出差距。不久,学生沈琳琳的《翠翠,想哭就哭吧》还发表在〈〈中学语文报〉〉上。
这样的作文有写头,学生愿写,同时也是一次情感教育上的推波助澜,在人文素养上,使学生加深了对灾难深重的人民的生活的了解与怜悯,对善良、淳朴的人性的认识与热爱。而教师也时常一同“下水”写作,学生更能得到促进的力量。
五.利用考查反馈机制检测人文素养教育
中学阶段,我们不提倡进行频繁的考试,但适当演练一些阅读题很有必要。
每年的高考模拟试题中,有很多现代文阅读试题都会精选一些精彩的中
外文学作品作为题本。既有微型小说如〈〈永远的门〉〉,也有散文如〈〈古村微雨〉〉等,为此,高一、二年级就可以开始接触并逐步熟悉高考的题型。一般每1到2周训练一次,不但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而且训练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也有力地提高了其应试能力。
当然,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也要不时阅读、训练一些科普文章。
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落实人文素养教育
具体做法有:利用本人所到的全国名山大川的照片和平时从所订阅的杂志上剪辑的照片作投影材料,辅助课堂教学;从互联网上下载精彩的或前卫的且内容健康的文章作为课外欣赏辅助材料,让学生熟悉并把握文章与语言变化的脉搏;适当放映与课文有关的电影电视,拓宽视野,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欣赏与课文密切相关的音乐和歌曲,陶冶艺术情操等。总之,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万物都能为我所用。业余时间,我精心钻研教材,广泛搜集资料,制作大量的文学作品的教学课件,使得课堂教学风格灵活多样。
七.注重学生优良习惯形成夯实人文素养教育
凡是我所接手的班级,开学伊始,我就着手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做好笔记,错题及时订正;又如:要求每位学生都要配备汉语字典、成语词典,养成勤查资料的好习惯;凡是写不好字的,都要过好习字关;每位学生每年都要建立一本语文手册,从首页往后抄写、剪贴名人轶事,从末页往前抄写民谚、名言。同时引导其学会分类——按照“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类,对汇集的各种材料进行大致的分类,旁边留有空隙,可以写点评或随笔。它们是很好的作文参考材料,更是滋润人文素养的雨露,常阅读常想象常运用,天长日久,当见效斐然。另外,我也经常为他们提供一些好的文句和素材,指导其多角度分析、领悟意蕴。比如:民谚、名言——
性急吃不了热粥,走马看不了春秋。 人靠世上学,鸟靠天上飞。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空话使人烦恼,行动使人放心。
一代穷,二代富,三代挺胸大揭肚,四代拆屋卖庭柱。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想天外云卷云舒. -------- 洪应明
天才的个性之一就是能咬牙忍痛 -------- 梅 哲
大丈夫取功名,立功社稷庙堂,其志固然可嘉,但功名二字,乃身外之物,只可直中取,不能曲中求.. -------- 二月河(凌解放)<<雍正皇帝>>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骄傲是骄傲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 北岛《回答》
寂静能使人听到平常听不到的声息,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 钱钟书
苦难本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锻造人性的熔炉。缺乏悲剧体验的人,其意识处于一种混沌、蒙昧状态。 --------王充闾《土囊吟》
别的都保不住。 --------毛志成《谭老太太正传》△痛△痛苦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的水源。 --------罗曼罗兰
△人生太短暂了,事情是这样的多,能不兼程而进吗? --------
爱迪生 △善于等待的人,一切都会及时到来。 --------巴尔扎克 △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 -------(挪)易卜生 △伟大的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 --------(美)埃蒙斯。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荀 况 △性痴则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
值得注意的是,名言要精辟、鲜见、短小、积极;并且是阅读书籍时摘抄下来的,而不是从一大本“名人名言”上抄下来的。这二者的效果有着本质的不同。
又如:人物材料——
美国一园艺所重金悬赏征求纯白金盏花种子。在千姿百态的自然界中,金盏花除了金色的,就是棕色的,培植白色金盏花,不是一件易事。许多人一阵热血沸腾后,就把那则启事抛到了九霄云外。有一位地地道道的爱花老人,看到那则启事后,便怦然心动,不顾儿女的一致反对,义无返顾地干了下去。她撒下了一些最普通的种子,精心侍弄。一年之后,金盏花开了,她从那些金色的、
棕色的花中挑选了一朵颜色最淡的,任其自然枯萎,以得到最好的种子。次年,她又把它们种下去。然后,再从这些花中挑选出颜色最淡的花的种子栽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在20年后的一天,她在那片花园中看到一朵不是近乎白色,也并非类似白色,而是如银如雪的白金盏花。一个连专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一个不懂遗传学的老人手中迎刃而解了。
引导学生作如下角度切分:
这种材料,每周可提供一则,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学生提供。要求学生每周一文,至少写一篇随笔,角度自选,但必须是真情实感。如此,既拓宽了阅读渠道,又锻炼了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特别是到了考试或演讲时不至于搜肠刮肚,“搔首踟躇”。
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将终生受益;况且好的习惯本身就是坚定的意志的外化形式,它其实也就是良好的学习方法。
八.在研究学法中弘扬人文素养
根据大纲规定,古典诗歌鉴赏仍然是必考点。回首历年高考,在具体答题时,不少学生总会觉得无从下手,只一味跟着感觉走,往往是还没有读懂原诗,就匆匆答题,结果,出现失分情况就毫不意外了。
其实,如果在平时养成一些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基本的解题钥匙,将大大有助于准确快速地打开“古诗鉴赏”的大锁。
根据古典诗歌的特点,可以使用下列钥匙:
钥匙一:了解作者与背景,有助于整体把握主题
以《一剪梅》为例。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是当时有名的学者,母亲王氏也很有才情,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家庭环境,使她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他们在一起鉴赏古器,品茗读书,收藏字画,有过一段幸福美满的生活。后来,北宋灭亡,女真族不断南侵,她经受了一次次打击。先是字画古器连连丧失,后是丈夫赵明诚暴病身亡。她晚年再嫁张汝舟,不久又离异。根据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创作可分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前期赵明诚常常远出求学,因此,她的诗词多表现闺阁生活、离愁别绪。她是我国古代文学成就最高的女作家。
以上是比较详细的背景,在答题时,学生可能无法全部知晓,但至少可以回忆起李清照的大致情况,以确定它是一首离别诗,写的是离愁别绪。而
高考对“文学常识”的考题要求也是仅限于此的。
钥匙二:像对文言文一样,疏通解释文字,整体理解。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红荷凋残,唯留余香,竹席已经透出秋凉;(我)轻轻绾起丝罗裙, 独自走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天空中有谁给我捎来书信?当大雁排成人字飞回时,皎洁的月光正洒满了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落花依然飘零河水依然流淌,怀着同一种相思情绪,两处都为离别而愁苦。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这种感情实在无法消除,才刚刚从眉头上溜下,却又涌上心头。
疏通文字后,自然能够比较完整地了解各句的内在联系以及全诗的意思了,由此品味出该诗的亮点进而概括出其主题,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钥匙三:找意象,多联想,善自问
学生都能很快找到诗歌中的体现景与物的词语,它们都是带有诗人的情感特征的事物,在诗歌中称为“意象”。
1.〈〈一剪梅〉〉中的意象有:红藕 玉簟 罗裳 兰舟 云彩 大雁 月光 西楼 落花 流水
2.联系已学的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己问自己一些为什么。
(1).诗歌中选红藕、玉簟 为什么不选择枫叶、荻花、寒烟、衰草?
(2).“罗裳”表明什么身份?“兰舟”意味着什么?
以此类推
(3).这些物象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
秋风明月,萧条凄清,词人翘首远眺,千里寄相思,期盼鸿雁传书
(4).为什么选择这些物象?
景为情设,情景交融。
(5).哪些词值得琢磨?好在哪里?
轻 独 回 满 下 上
钥匙四:根据各种自问,概括出主题(主题的概括,无外乎从抒情,论理,情理兼有等三方面考虑)
根据以上分析,学生不难概括出:
在萧瑟的秋天里,李清照思念着远方的丈夫,是那么愁苦、痴情、无奈、专一。画面呼之欲出,真可谓意境深邃而优美。
高考所要检测的诗歌鉴赏技巧,一定是中学课本里老师曾经涉及过的,所以,基础还是在平时上课;为此,考生不要匆忙答题,要立足对诗歌语言表达的分析,逐步读懂,要善于联想、回忆、自问,则自然能八九不离十地
顺利完成题干的要求
学生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总感觉到无从下手,有的则总感到时间不够,读一遍没读懂,不得不读第二遍,结果,读是读懂了,答题时间又捉襟见肘。
经过长期摸索,我总结出了阅读文章的四大步骤:
各个击破(根据每段只有一个中心的原则,以小段为单位,边阅读边迅速找到每段的中心句或中心词),
整体把握(根据比异求同法则,把握其整体构思,即各部分的划分和大意),
对号入座(即每道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相对应的段落中找到,做题时要能迅速归位,从文中寻找答案),
理顺脉络(即判断出其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思路是怎样的,写作手法是怎样的,做到能分能合,准确概括出主题)。
上述四个步骤可分解成如下要点:
各个击破 整体把握阅读 中心词句 决不放过圈点
明示信息 自不用说摘抄理解性阅读
隐含信息 自行概括组织分析性解题
比异求同 理顺脉络
以题观文 对号入座答题
作文方面,也是有章可寻的。考试时,时间有限,要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大抵要怎样做呢?我概括为:
驰骋想象忆从前,全盘构思语绵绵。
开篇切题不绕弯,巧引名言岂等闲?
根据文体用修辞,主次分明在心田。
由古到今谈实际,句式多变立文颠。
高中学生最怕背诵文章,特别是古文和古诗。为提高学习记忆效果,我遵循记忆的规律,针对学生特点,我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读(读至少6到9遍)二写(工工整整地抄写在卡片上)三理解(参照注解,能解释句义,能鉴赏妙处)四分段(分段强记)五巩固(卡片随身携带,抓住闲暇时间温习)。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不错。
关于小说教学
向来,我认为简单比复杂好,教师的全部努力的结果,应该是尽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即“举重若轻”;所谓“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经典的文
学作品,对人们的影响与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即不知不觉就引领我们融入艺术境界之中。正是出于上述想法,我在小说教学中,便力图上出一些文学趣味来。
被誉为“印度的老子”的思想家奥修说过:天堂不是别的,就是变成自然的。在具体教学中,我正是依照文学鉴赏的自然法则,逐步地力争自然和谐地实施六大步骤——读一读,品一品,看一看,评一评,写一写,讲一讲。
一是读一读。
让学生全身心放松,不要带着任何问题去阅读,只把它当作自己所喜欢的小说阅读。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陈钟梁说:“在一种休闲状态下燃烧起阅读的欲望,不必服从认为的目的,也不需追求眼前的功利。痛痛快快地读,潇潇洒洒地读,这才是真正的心灵对话。”(11)试想,有几人不愿看小说呢?但是,一旦带着问题读,就形成了负担,就有可能缺乏灵性,很难整体把握;与其提供问题,不如让其主动发现问题。当然,学生可以边阅读边用笔在认为重要的方面划上各种符号。
二是品一品。
提示学生,总体感知小说的内容及特点,可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安排以及小说的三要素(具体的环境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的人物形象)或语言表达等任何一个方面或多方面去品味、鉴赏。将自己的体会写在课堂练习本上,预备下一步的讨论。也可以将难以理解的地方做好记号,每人至少能提出一个问题,教师将之收集起来,选择典型的问题组织讨论、讲评。
以上一、二步骤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成。
三是看一看。
即将问题暂时搁一下,组织学生观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
四是评一评。
让学生利用课堂10分钟的时间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感受,探讨难点;之后,教师抽调6~10名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最欣赏小说的哪个方面。(还可以分成两组,展开争论,看哪一组谈得最多,最有根据、最有条理,最新、最深。)最后,教师指定(或由学生自愿)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作品进行总结,范围可涉及到主题、写法、难点解释、亮点鉴赏、甚至缺点的指正;教师最后加以补充。
五是写一写。
至此,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都有一肚子话要讲,写读后感或文学评论或随感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布置一篇课外作文,由老师为学生拟定大致的范围:自选一个角度,自拟标题,自选体裁,写一篇文章,要求言而有据,有真情实感。
六是讲一讲。
挑出佳作,复印后张贴;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作文讲评。教师将作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加以分析,对那些还没有准确地把握原作的学生作文逐一讲解,讲解之后,教师可即兴口头完成一篇文学评论;最后,将事先准备好的一篇名家范文发给学生,教师、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对范文作适当点评,最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找出差距。
九.挖掘当地教学资源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中学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就应该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说:人文教育怎么入手?重要的一点是不能离生活太远。
宁波自古人杰地灵,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地方性的教材资源值得挖掘使用。从河姆渡文明到浙东学派,从梁祝故事到滩涂文化,从服装业的排头兵“宁波帮”到藏书界的领头雁“天一阁”,从王阳明到黄宗羲,等等,璀璨夺目,无不可以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绝好素材。美丽富饶的宁绍平原,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政客游览治学,留下很多动人的故事。而且,进而可以由宁波扩大到附近的绍兴、杭州、海宁等浙江各地的人文风俗 身为语文教师,厚积才能薄发,平日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力求“笼天地于形内,凝万物于笔端”,读、写、传三位一体,方为称职;教出滋味才能逐步教出品位。
一次,上《西厢记》中的第四本第二折《长亭送别》,我依据教学中的“积累-整合-运用-拓展”原理,先安排了四名女生演唱李叔同(即后来的弘一法师,曾在浙江慈溪的五垒寺“挂单”,在当地留下了不少故事)创作的《送别》,一名女生用小提琴伴奏,然后进入到课文讲解。当女生唱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时,那深情悠扬的歌声立时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还有一次,刚上完《孔雀东南飞》,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全诗主题的把握,我先让大家欣赏宁波作曲家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之后让一名学生讲解在宁波一带广为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这样,通过对比,使大家对封建社会男女婚姻往往被封建家长制扼杀有了较深切的认识,同时为自己家乡有着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而骄傲。之后,我又布置课外阅读,让大家读莎士比亚的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及时迁移,对比阅读。
十.在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关注人文素养
顾德希认为:母语学习,一靠积累,二靠实践。 倘若不能很好地解决在今天条件下能够让学生积累什么和怎样积累、能够让学生实践什么和怎样实践的问题,恐怕语文教学的效率仍然不可能真正提高。(12)
当前,由于地球上各类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加上很多其他人为的因素,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越来越恶化,前景令人担忧。为了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我时常把作文课拉到野外写,带领学生去实地考察慈溪市的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土地资源的被侵占情况,回来召开讨论会,再写作文,做到有的放矢。
正在阅读:
论人文素养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渗透05-15
老年性支气管哮喘临床诊断和治疗论文05-29
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检修规范05-14
百度推广新推出的收费情况08-24
糖尿病病因与正确治疗05-14
vxworks系统及函数详解04-10
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方法09-02
八木天线振子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01-03
基础模板安装和拆除方案04-16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文学作品
- 素养
- 渗透
- 人文
-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