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报道导语写作技巧
更新时间:2024-04-13 11: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人物报道导语写作技巧
1、导语部分就提出时间、人物的特殊性和性格。 举例说明——
就在布里克修正案被挫败的那天,约翰.福斯特.杜勒斯过他六十岁寿辰。他是个德高望重的政治家,看上去也是那样。他一切都与众不同……(《光荣与梦想》关于杜勒斯的章节,第三册958页。)
在做了肝脏切除手术后,他脱颖而出,成了纽约市的风云人物。他是一位多重性格的政治家;一位反对一揽子解决问题的领袖。他耿直,桀骜不驯,考虑问题不周全,做事毛毛糙糙,爱开玩笑,爱激动,很有主见,不怕选举团的威胁……(《抓住大树使劲摇撼》,关于纽约市长爱德华.欧文.科克的报道。)
他父亲是西奥多.罗斯福的兄弟,母亲是出名的美人;她生于1884年,取名安娜.埃莉诺.罗斯福。太伤心了,谁都这么说:孩子太丑了。《美国人物画像:埃莉诺》,关于富兰克林.罗斯福夫人的报道。)
28岁的霍华德.昂鲁是一个性格温和、说话轻柔的退伍老兵,参加过发生在意大利、法国、奥地利、比利时与德国装甲部队的炮战。今晨,他在东卡姆登自家所在的街区用战利品“卢格尔”手枪打死12人,打伤4人。(《性格不健全者打死12人》,1950年普利策报道奖。)
这样的导语,一般是用在采访对象是公众人物的写作中。公众人物本身就具备某些新闻特性,所以,描述他们的性格比单纯描述新闻事件更有效,也更重要。
2、导语部分提出悬念。
德宁.L.布朗的经验是:“我经常喜欢以细节开头,以某种紧张拉开报道的序幕??我一直以来关注的就是如何吸引读者,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将他们带入报道。”
悬念无疑提供了“吸引读者”最佳的可能性。
在一篇叫《德博拉的选择》的报道中,她开头写道——
德博拉.盖恩斯一动不动地看着他,他的脸埋在黑色的卷发中,两条眉毛又浓又弯。他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是魔鬼又是天使,是凶手又是救星。他就是那个在堕胎诊所中开枪的歹徒,他的脸映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在另外一篇叫《教育局长愚公移山》的报道中,她的导语是——
电话铃响起之前,乔治王子县教育局长杰罗姆.克拉克就已经知道这个电话的内容了。几个月来,关于州方将接管几所最差学校的消息已传得沸沸扬扬。终于,一月的一个中午,州教育局长南希.S.格拉斯米克打来了电话:9所学校面临倒闭,州教育局将为这些学校的改善工作制订严格的日程表。
有趣的是,德宁.L.布朗在这篇文章一个很重要的章节,用了“偏向虎山行”的小标题,在这章她开头便写:“克拉克身材高大,仪表堂堂,有着棕色皮肤和黑白相间的胡子,他的笑容亲切,每当他带着很重的巴里白人口音说话时,人们总是听着。他的谈话中偶尔会带有‘这个风险很大’、‘我现在就需要’之类的句子,但这些话在他说来是那么平平淡淡、不带任何愤怒或忧虑。”
另外一个例证是——
1970年3月24日,星期四,当28岁的戴安娜.奥顿在伊利诺斯州德怀特下葬之时,聚集在她墓边的亲友们并不真正知道她究竟是什么人。(《一个恐怖分子的成长》,1971年普利策国内报道奖。)
在《中关村:段永基突围》中,我无意中借鉴了这种导语模式。而在我的初稿中,导语是:
8月15日。中关村科技股东大会。 对于段永基来说,意味着什么?
他以强硬的态度对待那些挑衅的股东们——由于不久前的股市暴跌,他们中很多人被“套牢”——中关村科技是一家上市公司,他是一个职业经理人,他对他们的投资风险不负任何责任。他所能给予的只有同情。他还告诉他们,与银广夏不同,“中关村”没有发布假消息,没做假帐,它有着持续增长的业绩,它还赢利。
比较一下会发现,见报稿中的导语要比这个导语好得多,因为它把静态的、断裂的悬念变得连贯和充满了动感。
那些不久前在股市上被套牢的股东们并不知道,8月15日的中关村科技股东大会对段永基来说,意味着什么?
他以强硬的态度对待他们的挑衅。他说,中关村科技是一家上市公司,他是一个职业经理人,他对他们的投资风险不负任何责任;他所能给予的只有业绩基本面和同情。他还告诉他们,与银广夏不同,\中关村\没有发布假消息,没做假帐,它有着持续增长的业绩,它还赢利。
那些人倒买他的帐,于是他们通过了股东大会讨论的惟一议题--增发12000万A股。
3、吸引读者第一。
所有导语的目的都是以吸引读者为第一要义。所以,我们可能不需要总结和花费罗嗦的文字去讲述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东西充斥在无数报纸的无数版面上。
我们应该运用恰当的方式,将事件的决策者或参与者,以简单而充满诱惑力的文字,提到最重要的位置。
举一个例子,假设我去采访王峻涛,我的导语可能是:
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足球上面,这让他成为一个职业球迷;他也把很多精力放在oicq上,就算让他的下属给他倒一杯咖啡,他都要用一个闪烁的小人儿发布命令。他散漫、精明,善于周旋……这一切都无法阻止他在8848的失败。 我想,这样的导语比“时间+地点+人物”的模式,更能将王峻涛失败的原因提到一个“吸引”的程度。
我再随便罗列几个获普利策特稿奖作品的导语——
爱德华.泽普毕生所想的,摸过于问心无愧地去另一个世界。所以,9月11日,这个老人带这着一个借来的、里面装满身份证明文件的公事包,在迪尔菲尔德海滨登上了一列水陆两用车,然后转乘银色流星号火车北上我们国家的首都。当卧车上的侍者引他去小包间时,爱德华.泽普不住地说:“我83岁了。83。”(1980年,《泽普的最后一次出庭》)
在沿着迈阿密国际机场外围二英里半的车程中,弗兰克.波尔曼和德克斯.布里安同意进行一场大赌博。(1984年,《让它飞起来》)
在哈特兰,死亡一点也不陌生。它像季节更替一样自然,像农场机械化和农夫们因长年辛勤劳动而身体跨掉一样不可避免。(1988年《爱滋病在哈特兰》) ??
新闻导语按照其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硬式导语、软式导语、复合导语等几种,由于其表现形式不同,因而在写作上所运用的手法也就不同。 硬式导语
所谓“硬式导语”,是指那些“六要素”导语、归纳式导语等比较规范直观的导语,它常被用在动态消息,政策性强、内容单一的短消息以及突发事件等新闻当中。如: 新华社驻美国记者任毓骏王如君报道:9月11日上午9时48分,一架飞机撞到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飞机把大楼撞了个大洞,在大约距地面20层的地方冒出滚滚浓烟。就在楼内人员惊惶失措之际,18分钟后,又有一架飞机撞上了世贸大楼,这架飞机是从大楼的一侧撞入,由另一侧穿出,并引起巨大爆炸。 这一类导语开门见山,一语中的,把最重要的信息首先传递给受众,满足受众渴望获得信息的需要,是最常用的导语表现形式。硬式导语在写作手法上突出写实,用词凝炼、笔法简约,很少运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词句。 硬式导语曾被前人奉为新闻导语写作的典范,然而由于它的局限性,容易使文章听来呆板、苍白,陷入“千篇一律”的格式里,因此,软式导语也就应运而生了。 软式导语
其实是与硬式导语相对而言的,由于它形式多样、写作手法灵活而被新闻工作者广泛使用。 软式导语常以描写式、反问式、仿写式、悬念式、隐喻式、引语式、背景式等表现形式出现,其中以描写、抒情、说明手法最为常见。 描写型的软式导语多用一些散文的笔法,导语的结构松散,构思巧妙,或以写景、或以写人、或以一个故事为开头,它不是对全部新闻事实的概括,而是找出富于吸引力的一点,将读者注意力集中,用几个轻松的段落组织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开头。 如《纽约时报》的理查德.塞弗罗采写的有关去纽约市后失踪的几千名妇女中的一名妇女的故事的报道,他以小故事为导语开始他杰出的报道: 这毕竟是乔安妮.巴肖德不快活的半年中最快乐的一天:在她二十四年的生活里,她的家人从未见她这样高兴过。九月二日,乔安妮在纽约市的贝勒弗尔医院的某
个地方的公共电话亭打电话时宣布说:“昨天我生了个女孩。”她的妹妹巴巴拉在俄亥俄州柯特兰的巴肖德住处接到这个电话时大吃一惊。全家人谁也不知道乔安妮已怀孕,甚至连她住在哪儿都不知道。 打电话的四天后,这个婴儿就死了。婴儿是在乔安妮称之为家的东哈莱姆贫民窟里被乔安妮宠爱的、唯一的伴侣———一条饥饿的德国牧羊狗咬死吃了…… 这类导语的特点是欲扬先抑,使读者一开始就感受到某种强烈的气氛,产生如临其境的现场感,或是作者所预期的某种情绪效应。 软式导语与硬式导语比较而言,硬式导语开门见山,而软式导语则更加含蓄,表达方式更为曲折委婉,多用藏头露尾的方式。 复合式导语
就是将硬式导语的准确性、客观性、快捷性与软式导语的可读性、可视性、可听性、感人性等特点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导语。目前比较流行的“流线型”导语就属于复合导语的一种表现形式。 写好新闻导语是创作新闻体裁稿件的基础。那么在开始导语写作前该如何展开工作思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丹尼斯说:“好的导语可以简短而明快,可以细细道来,将读者徐徐引入正文,也可以热火朝天、气势如虹。导语可以产生悬念,也可以蓄力而发,导语应当适应稿件的特殊需要。它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可以传达信息,而且可以为稿件确定情绪与基调。”因而导语在其写作手法上应灵活多样,切忌陷入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使一些套话、空话、老话充塞其间。浏览国内外的优秀新闻作品,大多都有一个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导语,这些导语或抒情、或描写、或政论,其灵活多变的笔调紧紧抓住读者,使受众欲罢不能。
我们知道,硬新闻是指那些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以反映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重大情况为内容的新闻(会议、外事、一些重要的讲座);而软新闻则指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新闻。硬、软导语主要是从写作风格来说的。前者不事渲染,开门见山,以朴实的笔墨突出事实的价值;后者在写法上较多地运用文学化手法,以生动活泼、风趣幽默见长。一般而言,用硬导语是消息写作的正道,故西方常称之为“职业化写作”;而与此相对的软导语,由于偏向于文学化写作,故被认为是“非职业化写作”。
如何看待硬导语和软导语的问题?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科学的。硬导语和软导语,作为不同的写作风格,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意义,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导语的硬、软问题,是风格问题。但是,这一风格,不像文学作品那样,主要表现为个人风格。也就是说,导语的风格不完全是由个人的兴趣所决定的。有下列因素影响导语硬、软风格的选用。 一、题材的性质
从题材的性质来说,本身就有硬和软的区分。重大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内容,谓之“硬”;社会新闻,接近百姓日常生活的逸事趣闻,谓之“软”。所以根据题材的性质来选择导语的风格,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下例,报道一家工厂生产了一种面料,算不了重大题材,难以引人关注,故其导语就以风格上“软”之长来取胜:
亲爱的读者,你知道灯芯绒可以做夏天的裙子吗?上海绒布厂新生产的许多种灯芯绒中,就有这样新奇的品种。
这一导语比较软,效果就很好。如改用硬风格的导语,效果就差些:“ 昨天,一种新的灯芯绒在上海绒布厂问世了。”
这种硬风格写成的导语,完全是重大题材报道的口吻。如果是像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用这种风格就很得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今日爆炸成功!”若改用软导语:“亲爱的读者,你知道我国可以自行研制出原子弹了吗?昨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已爆炸成功!”这就有点大事化小的感觉,不得体了。
对于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来说,事件性新闻的时效性强(会议、外事),其导语往往要求开门见山,故以硬导语多见;非事件性新闻的时效性不如事件性新闻,其导语相对来说可以做得“软”些。 二、体裁的选用
不同的体裁对导语也有不同的要求。
按西方对新闻报道体裁较通常的划分,新闻可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两种。硬新闻即指动态新闻;软新闻又分两种,即简短的软新闻和特写。这种划分,主要是从时效性上来考虑的。动态新闻是时效性很强的报道,写作上适合于用硬一点的风格;而软新闻,它包括了非事件性新闻以及时效性稍弱一点的、以展示“如何”和“为何”要素的报道,为增强可读性,通常追求软一点的风格。且看两则关于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的报道:
肯尼迪遇刺丧命(主) 约翰逊继任美国总统(副) 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遭到刺客枪击身死。
总统与夫人同乘一辆车中,刺客发三弹,命中总统头部。 总统被紧急送入医院,并经输血,但不久身死。 官方消息说,总统下午1时逝世。 副总统约翰逊将继任总统。
这是路透社在出事后几分钟内发出的急电。时效性特强,抢先报道本身就可先声夺人,不必也不可能考虑文学化、软风格。这是典型的职业化的写作。另一家通讯社——合众国际社失去了第一时间报道的时效性优势,第二天报道此事时,不宜作动态报道,于是选择特写这一体裁。其开头是:
这是一个十分迷人的、阳光和煦的中午。我们随着肯尼迪总统的车队穿过达拉斯市的繁华市区。车队从商业部中心驶出后,就走上了一条漂亮的公路。这条公路蜿蜒地穿过一个像是公园的地方。 我当时就坐在所谓的白宫记者专车上,这辆车属于一家电话公司,车上装着一架活动无线电电话机。我坐在前座上,就在电话公司司机和专门负责总统得克萨斯之行的白宫代理新闻秘书马尔科姆·基尔达夫之间。其他三名记者挤在后座上。
突然,我们听到三声巨响,声音听起来十分凄厉。第一声像是爆竹声。但是,第二声和第三声毫无疑问就是枪声。
大概距我们约150或200码前面的总统专车立刻摇晃起来。我们看见装有透明防弹罩的总统专车后的特工人员乱成一团。
下一辆是副总统林顿·约翰逊的专车,接下去是保卫副总统的特工人员的专车。我们就在这后面。
我们的专车可能只停了几分钟,但却像过了半个世纪一样。我亲眼看见历史在爆炸,就连那些饱经风霜的观察家,也很难领悟出其中的全部道理。
我朝总统专车上望去,既没有看见总统,也没有看见陪同他的
得克萨斯州州长约翰· 康纳利。我发现一件粉红色的什么东西晃了一下,那一定是总统夫人杰奎琳。
我们车上所有的人都朝司机吼了起来,要他将车向总统专车开近一些。但就在这时,我看见高大的防弹玻璃车在一辆摩托车的保护下,嚎叫着飞速驶开。
我们对司机大喊:“快!快!”我们斜插过副总统和他的保镖车,奔上了公路,死死地盯住总统专车和后面特工人员的保镖车。 前面的车在拐弯处消失了。当我们绕过弯后,就可以看到要去的地方了——帕克兰医院,这座医院就在主要公路左侧,是一座灰色的高大建筑物。我们向左边来了一个急转弯,一下子就冲进了医院。 我跳下汽车,飞快跑到防弹玻璃车前。
总统在后座上,脸朝下,肯尼迪夫人贴着总统的身子,用双手紧紧将他的头抱住,就像在对他窃窃私语。
总统被刺的情况直到特写的第12段以后才出现。这样写,适合于以详细展示“如何”这一要素的报道,不抢时间而重在写细节重在写现场。 但是,这种写法显然不适合于动态性报道。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虽说“文无定
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何写好导语?本文初步归纳了20种写作方法,仅供参考交流。 1.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拟人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 6.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7.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8.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9.古诗名句法
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1987年1月9日湖南日报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导语就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11.抑扬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12.特写镜头法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 “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13.曲径通幽法
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曲折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手法。汉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国选手的意外受挫成
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且看法新社的消息导语:“统治世界乒坛数十年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天在这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失败,这一严重挫折使中国人感到十分沮丧。今天,乒乓球赛新闻层出不穷,倒霉的不仅限于中国人。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将作为黑色的星期四而永远留在记忆中。” 14.一张一弛法
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一张一弛法”。
“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1988年6月26日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 15.小中见大法
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1957年11月17日,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美联社迅速发出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
远落后的选手了。”“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这“小中见大”的功夫了得。 16.先声夺人法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一段文字,能够做到开门“闻声”,以“声”导人,当然就会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南方日报1986年3月8日发的一条报告会消息,导语就写得格外“热闹”:“‘精彩,实在精彩!’‘听到李国桥不惜冒着危险在自己身上做抗疟试验时,我周围的不少人流泪了。’‘你有没有注意,梁启圣老师讲他10多年来用自己的工资抚养黎、苗族学生那一段时,就被6次掌声所打断。’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报告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做首场报告以后,记者在人群中听到的议论。” 17.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18.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19.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
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20.化整为零法
聪明的记者对新闻导语总是字字斟酌,稍长一点的,就来个化“整”为“零”,分段叙述,绝不一开头就扔给读者一块“铁板”。 1981年,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在中国开拍,美联社电讯稿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尽管马可.波罗在他那部写于13世纪的名著中并没有提到长城,但是,美国、意大利、中国合拍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仍从长城开拍。(另起一段)昨天晚上,该片宣传负责人恰克.潘恩特说,这部拍摄费高达2200万美元的电视片是西方在中国实地拍摄的第一部艺术片。一则导语,两个自然段,有声有色,有主有次,读起来方便、自然、舒服。(
媒体的定位影响导语的写作风格,是显而易见的。可根据媒体的情况分两方面来讨论。
首先是党报与非党报之别。
党报,政党的机关报。其政治色彩较浓郁,在风格上就倾向于硬一点。恩格斯说:“党需要的首先是一个政治性的机关报。”列宁也说: “党的一切报刊,不论是地方的或中央的,都必须服从党代表大会,服从相应的中央和地方党组织。”毛泽东等人也曾明确提出反对党报的“软化”。
而非党报的政治色彩要弱一些,内容上不必均是重大题材,写法上也较灵活,风格上相对说来要软些。
其次是日报与非日报之区分。
按惯例,每周出版五天的报纸就算是日报了。日报的特点是能及时报道新闻事实,能满足人们快速知道新闻的欲望。它追求报道的时效性,所以它往往是以最快的速度、以最少的文字,以最朴素的形式,把最重要的内容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这样,它的风格就比较硬了。 而非日报每周出版的次数较少,出版周期相对说来长些,在时效性方面无法与日报相比。往往是,关于事实的简要报道,在别的媒体上已经发表过了,非日报如再涉及此事,就得另有高招。有学者在研究新闻周刊的写作时就说过,对于日报来说,使用风格比较硬的倒金字塔结构是好的选择,但对于周刊性质的报纸而言,“如果记者用倒金字塔结构来报道已经过去若干天的事件,那么这一形式只能加剧报道的陈旧感。所以,新闻周刊要想同日报有效地抗衡,就必须做两件事:一是提供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信息;二是在提供与日报相同的信息时,叙述得更好一些”。叙述得更好一些,通常就是较多地用文学手段,让叙述风格趋“软”些。
四、个人的风格
如前所述,个人的因素对于新闻导语的风格来说,不像文学作品那样举足轻重,但我们也要看到个人的风格对于导语的风格还是有一定的影响。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那些富有创新精神的记者和有多年报道经历已逐渐形成了自己写作特色的记者身上。
如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她着意打破已经形成的“新华体”的写法,写出富有个人风格的导语来。试比较下面两条导语的写法:
新华社银川12月3日电 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今天向90名从事妇女工作20年以上的妇女干部颁发了荣誉证书和纪念品,以表彰她们扎根边远地区,为各族妇女、儿童谋利益的忘我工作精神。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 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三百五十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了被报道的新闻人物。这些常年活跃于社会各阶层,反映人民群众的成就、愿望和呼声的新闻群英荟萃北京,参加建国三十五年来首次举行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
后者为郭玲春所作。按一般的写法,是“大会表彰了某人”,郭玲春为了突出被表彰的对象,特别选用被动句,突出受到了表彰的人。这样写报道对象显然要鲜明些。再看她的另一条报道的导语: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 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写某人逝世的“白色新闻”,长期以来也形成了较固定的写法,风格趋向于“硬”。郭玲春这条导语,就显得有的“软”,一开头渲染现场特殊的气氛。
个人兴趣爱好及追求对导语风格的影响,我们还可从穆青、范敬宜等名家的作品中读到。不过,深层次地看,个人的风格,最终还是联系着记者供职的新闻机构的性质、他所擅长报道的领域有关。这样,媒体、题材等因素还是很起作用的。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出两点:
首先,我们应为适应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媒体而调整不同的导语写作风格。如下面这条导语,就写得生动活泼,与所报道的题材很相匹配:
巴塞罗那1992年9月30日电 像雏燕轻快翻飞,像宝剑刺入碧水,高敏在女子跳板跳水决赛中的精彩表演,使中国又得一金。 第二,严肃的、重大的题材的报道,其导语也是可以有限度地在“软”字上做点文章。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提高报道的可读性,而不是玩玩花招。比较下面两例:
例1:30年代,美国人K·瓦尔玛发明了一种杀虫药,报道此事的导语为——
10年前,当K·瓦尔玛刮胡子的时候,困扰他的苍蝇们实在是太没有自知之明了。
这条导语。光怪陆离,矫揉造作。欲造悬念却离题千里,是“瞎导语”。
例2:匹兹堡一个年轻的科学家第一个创造出最纯的真空,因此获了奖。报道此事的导语是——
一位年轻的科学家因为创造出了什么也没有的东西于今天获得了1000元美金。
导语不直接说出创造了“真空”,而有意说成是“什么也没有的东西”,化直接为间接,转了点弯,而造成了悬念,令人欲读:什么也没有,为何得奖?
沃尔特? 福克斯说,不管人们提出了多少关于导语写作的不同见解,“不过,有项原则却是适用于所有的导语写作:一条奏效的导语应实实在在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将其导向记者认为是新闻的基本点或报道角度的地方。”
正在阅读:
人物报道导语写作技巧04-13
贫困材料04-07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03-26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09-03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让电灯发光》说课稿11-12
上海市2018届中考二模汇编 - 电学实验(测功率)04-15
大学英语泛读第三版《Shame》中英文双译.docx04-18
管理学资料 - 图文05-0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导语
- 写作
- 人物
- 报道
- 技巧
- 财务管理试卷试卷A1(专科)
- 培养优秀学生帮扶差生的几点措施
- PBS+Torque+Maui使用篇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英语:Unit4《Where is my car》教案
- 股散人行40日均量线
- 赴安徽、江苏等地学习园区经济发展的的考察报告
- 一、实验室、标准化检测仪器及专用设备
- 第一次习题课 第八章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一)
- 珠宝手表
- 新版不动产权证英文翻译模板
- 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
- 青岛市物价局、青岛市建设委员会关于新建居民住宅供电配套工程费
- MsterCAM教案
- 2017年10月注安全考试(管理)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18年宁波会计继续教育练习题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题参考答案1
- 如何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 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范本2016
- 船舶管理试卷A
- 成都建委-电子标书生成器制作招投标书需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