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10+地表形态的塑造(人教版)

更新时间:2023-10-26 16: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十 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纲展示 重点关注 (1)利用对比的方式,总结内、外力作用的影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地壳物质循环 3.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资源库 ziyuanku.co响。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的区别。 (2)注意景观图的识别,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多,需要加强此类景观图片的学习。 (3)充分利用图形或是绘制示意图分析背斜、向斜的区别,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等知识原理 4.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考点二十五 营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高考指数★★★★★)

1.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地 壳 表 现 形 式 变质作用 运 动 垂直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 岩层隆起和凹陷;地势的起伏和海陆变迁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水平运动 岩浆活动 2.板块运动边界类型 分类 边界类型 运动方向 形成地貌 举例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板块张裂区 生长边界 ←|→ 裂谷、海洋、海岭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消亡边界 →|← 高大山脉 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消亡边界 →|←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落基山脉、太平洋西部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 版权所有:资源库 www.ziyuanku.com

西洋等 斯山脉 岛弧、海沟 示意图 3.主要的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风化作用 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侵蚀 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侵 蚀 作 用 溶蚀 流水侵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分布地区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等)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滨海地带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出山口处、河流的中下游、河口(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形成冲积扇(出山海浪侵蚀 冰川堆积 堆 积 作 用 流水堆积 口)、三角洲(河口)、颗粒大、比重大河漫滩平原(中下游) 的先沉积,颗粒形成沙丘(静止沙丘、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风力堆积 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版权所有:资源库 www.ziyuanku.com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来源:ziyuanku.com1.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方法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2.根据沙丘形状和堆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的方法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2015·江苏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版权所有:资源库 www.ziyuanku.com

1.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解析:选C 安第斯山脉属于褶皱山脉,是由于板块挤压碰撞、隆起抬升形成的,所以选C。

(2015·安徽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题。

2.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堆积 C.流水堆积

B.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解析:选C 甲地地貌为河口三角洲,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故选C。

(2015·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3~4题。

版权所有:资源库 www.ziyuanku.com

3.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C.持续侵蚀

4.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析:3.D 4.B 第3题,河流携带泥沙以堆积作用为主,海浪冲击海岸,以侵蚀作用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1975年至1979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越来越远,说明海底在淤积,即河流以堆积为主,流水作用强;1979年后,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呈缩小的趋势,因此海底以侵蚀为主,即海水侵蚀作用强,D项正确。第4题,从图中看1992~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总体上在缩短,说明海底发生侵蚀,即海水侵蚀强,说明此时河流入海水量、含沙量都较小,故选B。其他选项显示的是人海流量大或含沙量大,与题意不符,舍去。

(2014·全国卷)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题。

B.先侵蚀、后淤积 D.先淤积、后侵蚀

5.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Ziyuanku.com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题关键:注意图中的“印度洋”和经纬度信息,可推断该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分界线的北侧。

答案:C

(2014·安徽卷)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

版权所有:资源库 www.ziyuanku.com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dk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