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活化石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4-02-13 16:33: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分别被称为动物和植物“活化石”的是( )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活化石的动物

大熊猫、中华鲟、扬子鳄、拉蒂迈鱼、白鳍豚、鳄鱼、鸭嘴兽、鹦鹉螺、鲎、腔棘鱼、娃娃鱼、负鼠、霍加狓、七鳃鳗、鳄蜥 、三眼甲虫、.螳螂虾

有些动、植物曾繁盛于某一地质时期,不仅种类多,分布广,而且还保留有大量的化石,但在某一时期后,几乎绝迹,只有极少数种能生存下来,其残存于现代个别地区的这类孑遗生物,称为“活化石”。如裸子植物水杉,在中生代时广布欧亚与北美,至新生代逐渐南移,极为繁盛。但在冰期中全部灭绝,仅有1种尚存在中国湖北省西部和四川省万县极小区域。直至1948年,才由胡先骕和郑万钧正式命名为“水杉”。又如总鳍鱼类,始见于泥盆纪,很长时间认为它在白垩纪末已绝灭,但1938年在非洲东南部海中,首次发现残存的总鳍鱼类矛尾鱼,是世界闻名的1种活化石。我国现在的裸子植物银杏、水松和哺乳动物大熊猫等,均被世界公认为珍贵的活化石。另一些在地史时期,曾广泛分布而长期生存至今的动物,如腕足类的海豆牙等,也是活化石,但它们不是孑遗生物。总之,孑遗生物一定是“活化石”,但“活化石”不一定都是孑遗生物。

在中国被誉为“活化石”的动物有:国宝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中华鲟等

1、大熊猫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熊猫从分类上讲属於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大熊猫主食竹子,也嗜爱饮水,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大熊猫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攻击人或其它动物。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

2、中华鲟

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吻端尖,略向上翘。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

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400-500公斤。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我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3.鲎

鲎(音读“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它可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被称为活化石。人们曾发现了距今5亿年前的鲎化后,它与早已灭绝的三叶虫可是亲戚呢。有人也称它为马蹄蟹,其实它与蟹没有关系,倒是跟蝎、蜘蛛有亲缘。鲎是节肢动物肢口纲剑尾目动物,现存有3属4种,分布在美洲和亚洲部分沿海中。中国长江口以南东、南海沿岸、广西沿海等地有它们的身影。鲎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鲎的身体分为三部分:最大的部分是头胸部,然后是分节的腹部,再下边是一根长长的尖尾刺。它的头胸部侧面有一对复眼,每只眼睛是由若干个小眼睛组成。人们发现鲎的复眼有一种侧抑制现象,也就是能使物体的图像更加清晰,这一原理被应用于电视和雷达系统中,提高了电视成像的清晰度和雷达的显示灵敏度。为此,这种亿万年默默无闻的古老动物一跃而成为近代仿生学中一颗引人瞩目的“明星”。另外还有一对感受紫外线的单眼。它们也有一对钳子,称为螯肢,是专门捕食蠕虫、薄壳软体动物用的。它们可以背朝下游泳,但一般喜欢钻进泥沙中并在泥里爬行。鲎生长得不算快,它们须要脱16次皮,经过9到12年的时间才达到成熟。人类一直就将鲎当作食物,它们的肉、生殖腺和卵都可食用。但是它们的血液中含铜量过高,所以多食会中毒。鲎的血液可用作医用试剂。 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它的血液是蓝色的。这种蓝色血液的提取物——“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可用它对毒素污染进行监测。

每当春夏季鲎的繁殖季节,雌雄一旦结为夫妻,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鲎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此时捉到一只鲎,提起来便是一对,故鲎享“海底鸳鸯”之美称。

4. 鸭嘴兽

鸭嘴兽是卵生哺乳类动物,鸭嘴兽科。嘴扁平突出,状似鸭嘴,身披兽毛,故名。脚五趾有蹼。象鸟一样生蛋,又象哺乳类动物一样给幼子喂奶,但母体没有乳头,只有分泌乳腺的小孔,幼仔从母体腹面濡湿的毛上舐食乳汁,鸭嘴兽能潜泳,常把窝建造在沼泽或河流的岸边,洞口开在水下。取食时潜入水底,用嘴探索泥里的贝类、蠕虫及甲壳类小动物。产于澳大利亚南部及塔斯马尼亚,栖息于半水半陆环境。由于澳大利亚大约在两亿年以前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立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自然条件单一,动物演化缓慢,鸭嘴兽是至今还保存着古老低级特征的一种动物,成为澳大利亚独有的珍奇动物。这对研究动物进化及地理分布有重要意义。

鸭嘴兽是现存的而又古老的哺乳动物。它虽不是哺乳动物的祖先,但在动物进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鸭嘴兽体表有毛,用乳汁哺育后代,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

鸭嘴兽的繁殖方式是卵生,又像爬行动物。因此,它可以作为哺乳动物是从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之一,被称为动物界的活化石

5. 鹦鹉螺

古老的头足类动物——鹦鹉螺(图)

2006-3-28 阅读次数:1317次

鹦鹉螺的身体左右对称,背上生有一个与冠螺、蜗牛等腹足类动物相似的,可以把身体完全保护起来的石灰质贝壳。贝壳很大,直径可达20厘米,壳口长8厘米左右,不过不是左右卷曲,而是沿一个平面从背面向腹面卷曲,略呈螺旋形,没有螺顶。贝壳的色彩也很美丽,外表较光滑,呈灰白色或淡黄褐色,间杂有15—30条橙红色、褐红色或褐黄色的波状横纹,银白色的珍珠层很厚,内面有极为美丽的珍珠光泽,真是一件天然的艺术品。

鹦鹉螺的脐孔或开或闭。壳内从壳中心到壳口,由一道道的弧形隔膜分隔成很多个壳室,其数目随鹦鹉螺的生长而增加。最后的一个壳室体积最大,它的躯体居于其中,所以叫做“住室”,其他空着的壳室共有30多个,体积较小,可贮存空气,叫做“气室”。每个隔膜中央有小孔,由串管将各壳室联系在一起。气室中空气的调节,能使它在海中漂浮,其作用同乌贼的“海螵蛸”极为相似。最新的研究则认为鹦鹉螺是通过串管的局部渗透作用,缓慢地排出壳室中的液体,使身体的重量减轻而上浮,随后,周围的压力又将海水压回壳室,使身体的重量增加而下沉,就像一个小型的潜水艇。

鹦鹉螺的分布范围较窄,仅生活在热带海洋中,主要分布于东起萨摩亚群岛,西至加里曼丹岛,北从菲律宾群岛的仁牙因湾,南达澳大利亚的悉尼之间的西南太平洋之中。我国仅在台湾、海南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海域发现过随流飘荡的空壳,尚未采到活体。

鹦鹉螺是现存最古老、最低等的头足类动物,头足类在古生代志留纪地层中种类特别繁荣,多达3500余种,它们都有着不同形状的贝壳,但绝大多数种类都已经绝灭了,生存至今的只有鹦鹉螺、大脐鹦鹉螺和阔脐鹦鹉螺等3种,所以称之为“活化石”,是研究动物进化和古生态学、古气候学的重要材料。因此,我国将鹦鹉螺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

1938年12月12日,在南非小镇东伦敦海港的一条渔船上,一位在当地博物馆工作的年轻女孩拉蒂迈仔细地挑拣着海洋生物标本,突然她眼睛一亮,一个上世纪生物学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海洋探险故事拉开了序幕。

让拉蒂迈小姐兴奋的是一条全身闪耀着逼人蓝光的怪鱼。与所有现存的鱼类不同,这条鱼身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其肉质肢体状的鱼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

拉蒂迈把鱼运回了博物馆,请人鉴定,可谁都不认识,博物馆客座鱼类学家史密斯博士又恰巧外出度假。圣诞节前夕的南非天气炎热、潮湿,鱼身美丽的蓝色开始褪成褐色,如何保存这条大约1.5米长的怪鱼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镇上只有太平间和食物冷冻库具有足以容纳这条大鱼的冷藏设备。拉蒂迈请求帮助都遭到

了婉言拒绝,无奈之下找到了少许福尔马林用报纸浸湿后包裹鱼身,以延缓鱼体的变质。

12天之后,拉蒂迈的信终于到了史密斯的手中。透过拉蒂迈所画的粗略素描,史密斯一眼就认出,这是一类生活在远古时代的鱼——空棘鱼,它们在大约六千五百万前就同恐龙一起灭绝了,人们对它们的了解也仅限于留在岩石上的片断记录。史密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立即拍电报给拉蒂迈,让她精心保管标本。但史密斯担心的最坏情况还是已经发生了。蓝色的怪鱼已成为一具剥制标本,只保留下来皮肤和内部骨骼,而内部器官与组织都作为垃圾倾倒到印度洋中去了。

拉蒂迈小姐绘制的第一条拉蒂迈鱼草图。凭借这张图,史密斯判定空棘鱼“起死回生”了。

这条鱼后来被命名为拉蒂迈鱼。空棘鱼“起死回生”的故事很快在全世界掀起波澜,英国《自然》杂志在报道这一发现时,开篇用了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的一句话“非洲总是可以发现新东西”。

第一条拉蒂迈鱼是在南非查郎那河河口外捕获的,当地水深约70米。为了寻找

第二条拉蒂迈鱼,史密斯夫妇花费了整整14年时间,走访了非洲东海岸所有的小渔村,并四处悬赏。1952年,又是一个圣诞节前夕,拉蒂迈鱼在科摩罗群岛终于再次现身。为了尽快获得这条鱼,史密斯甚至惊动了当时的南非总理,动用军用直升飞机,最后还差点引起南非与法国间的纠纷,因为科摩罗当时是法国殖民地。以后在科摩罗海域又有近两百条被捕获。1997年在距科摩罗有半个地球远的印度尼西亚,拉蒂迈鱼再一次被蜜月旅行中的美国青年尔德曼偶然发现,拉蒂迈鱼的地理分布也成为新的需要解答的谜团。

拉帝迈鱼为何被称为“活化石”:

大约4.1-3.8亿年前,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是在水中漫游的肉鳍鱼类。包括人类在内的四足动物就是从这类鱼中演化而来的。肉鳍鱼类跟形态各异、种属繁多的辐鳍鱼类同属于硬骨鱼纲中两个独立的亚纲。肉鳍鱼类虽然直接关系到四足动物的起源,然而现生种类却非常有限。在拉蒂迈鱼被发现之前,我们只知道3种生活在南半球的肺鱼,其他资料都来自化石记录。空棘鱼是肉鳍鱼类中非常保守的一个支系,在演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们的体形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也是史密斯根据一张草图就能辨认出拉蒂迈鱼是空棘鱼,并称它为“活化石”的原因。

海洋中的“活化石”动物

自从海洋诞生以来,在烟波浩渺的海洋里就栖息着千万 种海洋动物。有许多海洋动物由于地球环境的变化或经海陆 变迁而绝灭成为了“化石” 也有一类海洋动物在古海洋里 出现过,后来失踪了,长期没被人们发现,人们误以为他们 已经在地球上绝灭了,但后来又被人们发现了,人们把这些 动物称为“活化石”动

物。另有一类动物,他们适应环境能 力很强,在古海洋里就有了,时至今日却没有多大变化,仍 保持原样,故人们也把该类动物称之为“活化石”动物。 如节肢动物门的三叶虫,大约在6亿年以前的寒武纪,在 海洋中大量繁衍了大约

1.6亿年,此后,从古至今地球上从来 就没有找到其踪迹这是人所皆知的已绝灭的“化石”动物。

一种隶属棘皮动物们的身体像花一样的海百合,在3.4亿 年以前的古海洋里摇曳生姿,后来不见了,人们以为这种动 物已绝灭了,然而在1873年人们发现了一个活标本,之后相 继发现,因此海百合被称之为“活化石”动物。

又如丹麦人的"铠甲虾"号海洋调查船在哥斯达黎加3450 米深处捕到10个与古代蜗牛或帽贝有密切关系的动物, 定名 为“铠甲虾亲帽贝”亦被称为“活化石动物。该调查船还在 非洲东岸肯尼亚大陆坡捕到期一条钩虾(节肢动物门端足类) 也是一类“活化石”动物。

也有一类动物如古老的腕足动物门的海豆芽和节肢动物 门肢口纲的中国鲎,它们早在4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已问世至今 模样没变,人们亦称它们为“活化石”动物。

在脊雄动物方面有一种生活在 3亿多年前的硬骨鱼类— 矛尾鱼,被认为在数千万年前已经绝灭,然而在1938年,在 南非的东南海岸,从150-400米的深海首次捕到一条活的,当 即轰动世界,继后在南非的科摩罗群岛海域又相继被捕到许 多条,这种世界上罕见的史前鱼类——总鳍鱼类的再现,称 其为“活化石”动物确为名不虚传。

再如,白垩纪是爬行动物的时代,大地在恐龙的足下振 动,海中有7.6米长的节龙,空中也有展开两翼宽达8.2米的 翼手龙。白垩纪结束,这些庞然大物纷纷绝灭, 然而以“海 蛇”出名的尼斯湖怪,在70年代人们又声称见到它的尊容, 它可能是某种恐龙的后代。

1976年4月,一条日本渔船在新西兰海域305米深的网中 捕到一条2000千克、9米长的动物,其颈有1.5米长、尾巴有 1.8米长,还有4个鳍足。这种动物尸体随后被扔掉了,但据 当时拍的照片和画的轮廓,古生物学家认为,那条神秘的动 物尸体,可能是在一亿多年前非常繁盛的爬行动物——蛇颈 龙。这说明这种“活化石”动物仍然时隐时现地生活在海洋 的深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对深海世界的 不断探索,必将会有更多的“活化石”动物在世界海洋上被 发现。

篇三:珍稀植物

金花茶

山茶科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5—5m。花径3.5—6cm,花瓣金黄色具蜡质光泽。分布于广西南部,生于海拔50—500m处的山地或丘陵下部阴湿沟谷及溪旁林下。越南也有分布。宝贵的种质资源。被誉为“茶族皇后”, 花卉中的“超级明星”,又因其是一种古老植物,结果率极低,世界稀有,故又称之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国家一级保护稀有种。

银 杉

银杉是一种古老的孑遗植物,在植物分类学的拉丁学名中,银杉的属名Cathaya,译成中文是伟大中华的古称"华夏"的意思。 常绿乔木,高达24m,胸径40(85)cm。叶螺旋状排列,辐射散生,在小枝上端排列紧密呈簇生状,线形。雌雄同株。球果卵圆形,淡褐色或绿褐色。种子暗绿色。中国特有孑遗种。分布于广西、湖南、四川、贵州、生于海拔941-1870m处的陡坡山脊、孤立的石山顶部或悬崖绝壁缝隙中。该属花粉曾在欧亚大陆第三纪沉积物中发现,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其胚发育与松属植物相似。国家一级保护稀有种。

珙 桐

珙桐花,又名“鸽子花”,素有“中国鸽子树”之美誉。 珙桐是一千万年前留下来的子遗植物,人称“植物活化石”,是我国的珍稀植物,也是峨眉山的特产。

落叶乔木,高15~20m。花形奇特,在头状花序基部有两个白色苞片,形如飞鸽的翅膀,故有鸽子树之名,也是闻名于世的观赏树种。另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孑遗种。分布于西南地区和湖北、湖南、陕西,生于海拔1250~2200m处的常绿阔叶林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偶有小片纯林。在研究古植物区系

方面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国家一级保护稀有种。

荷叶金钱蕨

铁线蕨科

多年生草本蕨类。高5-20cm。根状茎短而直立。叶椭园肾形,宽2-6cm,上面深绿色,光滑并有1-3个同环纹,下面疏被棕色的长柔毛,叶缘具圆锯齿,长孢子叶的叶片边缘反卷成假囊群盖。孢子囊群长圆形或短线形,生于叶缘,中国特有变种。仅分布于四川万县,生于海拔约205cm处温暖、湿润和没有荫蔽的岩石表面

的薄土上、石缝或草丛中。本变种是铁线蕨科最原始的类型。在

亚洲大陆首次发现。

桫 椤

桫椤科Cyatheaceae

树形蕨类,高1-6cm,主要高1-3cm,胸径10-20cm。叶片三回羽状深裂,长1-3m,生于茎顶,幼叶拳卷。主要分布于东南和西南地区,生于海拔400-900m处的山沟潮湿地和溪边阳光充足的地方,

有时也散生于林缘灌丛中。东南亚和日本南部也有分布。中生代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dj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