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更新时间:2024-06-06 07: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知识读本

第一章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内涵 一、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含义 1、循环经济提出背景及含义 (1)循环经济提出背景

“循环经济”是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 代诞生的,“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 代受当时发射宇面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 时谈到的。“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 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 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度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 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2)循环经济含义循环经济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运动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自言的,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槿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

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广义的循环经济涵盖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这三个系统之间达到理想的组合状态。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栖息劳作环境、物质生产环境及社会 2

文化环境间的协调发展,就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控制度弃物的生 产,建立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中, 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生态化。广义的循环经济学就是研究由 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复合构成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杂 的人工生态系统的组织规律和物质、能量信息循环规律的综合的知识 体系.

可以看出“广义循环经济”所指的“用于循环的资源”要比“狭 义循环经济”所指的宽泛得多,“循环方式”也有不同。“狭义循环经 济”突出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是将原来社会生产的开环处 连接起来的经济循环。而“广义的循环经济”里已经没有废弃物的概 念,它强调所有资源应该实现在经济体系内的循环利用,不仅要求把 开环的社会生产闭合起来,即包括“狭义循环经济”概念,还要求按 照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改变整个社会系统,包括技术支撑、生产组织 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伦理道德观念等等,实现经济、环境、生 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广义循环经济”提出了循环经济更 深的理念和更全面的奋斗目标。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循环经济的探讨可归纳为三类观点:第

一类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定义循环经济,主张人类的经济活动要 遵从自然生态规律,维持生态平衡;第二类是从生产技术范式角度定 义循环经济,主张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使生产过程的技术范式由“资 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或称为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向“资 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第三类观点认为“循 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志”。但是不管从何种角度来定义循环经济, 都承认

“3R”原则(即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 是循环经井的三项基本原则,也是循环经济论点最为显著的内容,但 现在也有些人将“3R”扩展为“4R”即减量、再利用、再循环、再制 3

造(徐匡迪)、循环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根本在于“循环”,传统经 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流转的线性经济系统, 而循环经济则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一个闭路循环。 2、低碳经济提出背景及含义 (1)低碳经济提出背景

低碳经济的赶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低碳经济是全球气候 变暖的肯况下出现的新概念,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 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 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磷(C02)浓度升高带 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京都议定书》受挫 的情形下,早在

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使之成为世界

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低碳经济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 波,被政界和学术界广泛地探讨和研究,低碳经济被誉为继两次工业 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后的第五次世界革命浪潮。

(2)低碳经济含义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达到一定水平的 经济形态,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 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它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 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 炭、石油等高磷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

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 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涉及到电力、交通、建 设、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 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利用,有效利用温室气体排放 的技术等。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简称 3L)为基础 4

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 步。

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 GDP的

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 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 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 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3、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本质联系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

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是

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 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 与改进的产物,固此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当然也各具特色。

(1)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①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

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但考虑 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自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扣修复 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 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新的消费观念摒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提倡绿色消费, 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 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班性消费。而且是 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 5

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②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主要是针

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 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 基础上的,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 观指导下,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 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 间的关系越融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 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 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自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 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 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 可持续发展。

③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 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

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 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 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刊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 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 造成的负面影响,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 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 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 6

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使人类经济社会 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2)不同的侧重点、突破点和核心 ①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 用“32R”原则“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 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 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以及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缓和温室气候,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 形态。

②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人为本,解决人类生存危机,但是它 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 境的改善来体现的;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气层中 的温室气体(cO2)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 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③核心不同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以提

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 变。 (3)小结

无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其本质内涵是相同的,其典型特 7

征是共同的,即“节能与减排”;其发展目标是共同的,即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其衡量标准是共同的,即“低投入、低能 耗、低排放、高效益”。循环经济集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于一身,循 环利用的同时也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过程,因此,它应该是实现低 碳经济的主要环节。只不过二者在定义来源、侧重内容、应用背景等 几个方面有所不同。循环经济起源于日本与德国的“垃圾经济模式”, 强调的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低碳经济起源于欧美等国,重视全球气候 变化的研究。因此,二者从本质上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均是世界面临 共同挑战、为了共同目标而需求的新的经济模式的不同称谓而已。

为便于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眭,有的专家学者建议相关政府部门 统一使用“循环经济”提法,以使政策更加集中,地方执行部门和公 众也易于接受。当然,从城市的区域化管理角度讲,低碳城市目前已 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很多国际大都市把发展低碳城市作为 目标,低碳城市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最终也 是要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 是要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教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 以可延续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城市管理者的 追求目标。

二、发展中国牢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1、中国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

(1)循环经济发展历程

①循环经济概念在我国发展的第一阶段

与发达国家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开始发展循环经济不同,我国发 展循环经济有着自己的背景。我国在 2 0世纪

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

废弃物的综合回收与利用。当时大中城市政府内都设有“三废办公 8

室”,负责废气、废水、废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进行废弃物综合回 收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物资供应短缺,消费品匮乏。那时人们的生活极 其简朴,很少浪费资源,直到 20世纪

30年代,在穿着方面我们还倡

导“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可以说,那时循环经济在 中国已经存在,直接目的是解决资源匮乏问题,这也是中国学术届和 领导层很多人士认为循环经济的目标主要是解头资源短缺问题的原 因之一。

1998年德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概念被引入中国,并 被我国学者科学地引申翻译成“循环经济”,使得循环经济取代废弃 物综合回收利用在中国传播开来。但是对循环经济的物质内容、循环 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关系,以及循环经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认识还是 不够全面,直到

2002年才有了比较充分一致的认识。

②循环经济概念在我国发展的第二阶段 以江泽民同志 2002年 l

0月

16日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

国大会上的讲话为标志,循环经济首次进入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层 面。之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都多次在相关讲话中强调发展 循环经济,2003—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文件中都把发展循环 经济提到了重要位置。 2005年

6月,国务宪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推出了第一批试点单位,并出台了 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 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各省市“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将发展 9

循环经济列为重要内容之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以优 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加陡推进清洁 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自然资源系统 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2)中国应对低碳经济的积极措施

1990年,中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参加了《框架公约》的谈判,并 在

1992年签署了《框架公的》,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框 架公约》。1998年,中国签署并在 2002年批准了《京都议定书》。 2006年

3月,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两个主要约束 性指标,即:到 2010年单位 GDP能耗比 2005年降低 20%、主要污

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

2006年底,科技部、气象局、发改委、环保总局等国家六部委 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在 2 007年

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我国政府向国内外郑重提出了中期减排目标:至 2010年,仅通过传

统能源转化为新能源一个措施,中国 5年内可以节省能源 6.2亿 T标

准煤,相当于少排放 1.5亿吨

CO2。而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要求, 发达国家在 2012年前战排 CO2的总量也只有

50亿 T。 2007年

7月,温家宝总理在两天时间里先后主持召开国家应对

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国务院会议,研究部 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 2007年 9月

8日,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第 15次

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美、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 10

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 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同月,国家科学技术部部 长万钢在

2007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大力发展低碱经济。 2007年 12月

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

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 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为主。 2008年

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

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 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2008年 6月

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强

调,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自责的精神,充分认识 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

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 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2008年召开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政协委员吴晓青明 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他认为,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 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 的能力,应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并着手开展技术攻关和试点研究。 2008年

10月,我国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 化的政策与行动,以及中国对此进行的体制机制建设。 2009年

5月,中国政府公布了“落实巴厘路线图”的文件,阐

述了中国关于哥本哈根会议落实“巴厘路线图”的立场和主张,表明 了中国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的意愿和决心。 11

2009年

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 国城市发展报告(N0

.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

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 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 要手段。 2009年

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了中

国今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争取到 2020年单位 GDP的 CO 排放比

2005年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 2

生能源和核能,争取

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

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 2020年森林面积比 2005 年增加 40 00万 hm

2,森林蓄积量比 2005年增加 13亿 m

3;四是大力发

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 术。 2009年 11月

2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宣布,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将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此前一天,温家宝主持召开国 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到 2020年我国单位 GDP的

CO 排放比 2005 2 年下降 40%—

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

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一减排目标远高 于美国之前一天所提出的 17%的减排承诺。

2009年¨12月

5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切实抓好

节能减排工作,强化目标责任制、加快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积极 应对气候变化。要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 专家表示,中国经济能否走上一条低碱的转型之路也是 2010年经济 关注焦点之一。

2、印度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

12

印度是

2l世纪世界两大新兴发展中国家之一,国情与中国有很

多类似之处,目前温室气体排被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但据国际能源机 构统计,2007年印度单位

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世界平均水平低 30%,约为中国的

50%,单位一次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世界平均 水平,比中国低 27.6%、从

1980年代开始,印度能源利用效率大 大提高,目前单位

GDP能耗水平仅高于日本、英国、巴西和丹麦,与

德国相当。印度当前从政府措施和市场机制两方面入手,致力于发展 低碳经济,创造未来“绿色经济”大国。

印度政府于 2 007年

6月成立了由总理辛格直接领导的高级别环

境顾问委员会,以协调和评估此前由各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减排政策。 2008年该委员会推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其中包括太

阳能、提高能源效率、可持续生活环境、水资源、喜马拉雅生态保护、 绿色印度、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八项国家计划。印度 新能源部的《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草案)》规定,到 20l0年各邦发 电量中的 l

0%必须来自可再生能源,到 2 02

0年这一比例须提高 到

20%。同时印度政府还专门设立了能源效率局,推广将白炽灯换 成节能灯,此外部分邦政府还强制要求在医院、宾馆、政府以及商用 楼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并为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居民提供补贴。除 政府措施外,印度同样注重运用市场机制推动企业节能和提高能效, 印度政府规定能源使用效率高于标堆的企业将在能源审计后获得节 能证,可以向任何行业部门出售,未达标企业须整改或购买节能证。 印度政府也非常支持利用碱信贷为本国新能源融资。 2008年

1月,盂买多种商品交易所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合作启 动了碳信贷的期货交易,印度全国商品和衍生品交易所也从

2008年

4月开始进行碳交易。 13

三、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概念首先在国外出现,经历了近十多年时间的发展,已 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 20世纪了

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更多地

还是先行者的一种理念;当时人们关心的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 减少其危害,即所谓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 80年代,人们认识

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 个根本性问题,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大多数 国家仍然缺少远见,从而缺少政策上的有力举措。到了 90年代,特

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几年,管段预防替代末端治理 才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零敲碎打的废物回收利用和 减量化的做法,才整合成为一套系统的以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 经济战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愈演愈烈,低碳经济也随后产生 了,经过几年的发展,也取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成 果显著,下文总结了发达国家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的成功案例。

1、美国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

(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杜邦模式是美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典型代表,它是来自美国杜邦 公司,美国是全国实行循环消费并推荐了一系列循环经济理念的能源 政策。

①杜邦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 “小循环

”模式,即企业内部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模式。 1992年,

世界工商企业可持续赶展理事会 (WBCSD)在向里约会议提交的报告

《变革中的里程》中提出“生态经济效益理念”的新概念。便是可以 再生的自然资源,使用超过一定阈值,也将不可替代,这是世界银行 现在认同的观点

(2003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 )。 14

以生态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企业必然重视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企 业内部的物料循环是微观层淡的循环经济,这种模式通过组织厂内各 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 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 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杜邦公司副总栽特博说:“制定零排放 的目标,可以促使人们不断工作的创造性,人们越着眼于这个目标, 就会进一步认识到消灭垃圾实际上意味着发掘对人们通常扔掉东西 的全新的利用方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杜邦公司创造性地把循环 经济三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 3R制造法”,通过放弃使

用某些环境有害型的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 回收本公日产品的新工艺,到 1994年已经使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 塑料减少了

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 70%。并在废塑料中回

收化学物质,开发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维克”等新产品达到了在企 业内部循环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局部做了零排放的成果。

②美国的循环消费

美国不仅重视对废品和垃圾进行处理和加工,使其成为再生资

源,而且十分重视循环消费。美国人开展循环消费的渠道很多,既有 家庭的庭院甩卖,也有慈善机构进行的旧货交易,消费者还可以通过 一些商业网站或政府支持的网站进行旧货买卖。例如,有 1900家节

俭商店的友善实业公司就是一家将收入用于残疾人事业的慈善机构。 节俭商店里出售的物品,从瓦罐到衣服等各种日用品,几乎全是居民 捐赠的旧货。节俭商店要将旧货进行清洗消毒和整理,使其符合卫生 和安全标准后,才能放在商店里出售。节俭商店也为捐物的居民提供 减税证明。由于循环消费观念的普及和循环消费社会机制的发展,循 环消费已成为美国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一大现象,其社会效益和经济 规模并不亚于以废品、垃圾处理和加工为中心的资源再生工作。 15

③美国的能源政策 在美国,早在上个世纪

70年代末起就制定了一系列以循环为目

标的能源政策。此后虽不断调整,但其核心内容一直围绕三点:一是 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二是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三是鼓励 节能。

A、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美国不仅拨款资助可再生能源的科研项目,还为可再生能源的发 电项目提供抵税优惠。

2003年,美国将抵税优惠额度再次提高、受

惠的可再生能源范围也从原来的两种,扩走到风能、生物质能、地热、 太阳能、小型水利灌溉发电工程等更多领域。美国已经要求其联邦机 构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在 2011年达到总能耗的 7.5%。2002年

美国根据《能源政策法》拨款 3亿美元,用于实施太阳能工程项目, 其目的是在

201

0年前在联邦机构的屋顶安装 2万套太阳能系统。

B、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水电目前占美国能源产量的 10%,也是其最走的传统可再生能 源。美国现有约 7.5万处堤坝,但只有约 1/3得到利用。美国联邦 政府去年增拨

1亿美元用于提高现有水电站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水电站发电量。煤是美国最丰富的传统资源之一,近年该国提出了 “让 煤更干净

”的口号,联邦政府准备在 2004年到

2012年期间,每年拨 款

2亿美元,用于减少煤电环境污染等技术的开发和相关工程建设。

美国政府近期还承诺为建设更安全、更高效的新核电站提供贷款担 保。

C、鼓励节能。 在 2 004年到 2

006年间,美国政府准备每年拨款 34亿美元给地 16

方州政府,用于旧家电回收和鼓励购买节能新产品。美国还在法律中 对一些耗能型商用和消费者产品设定了新的节能标准。

(2)低碳经济建设立法历程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美国政府长期以各种理由对减排承诺和行动 保持较为消极的态度,并且因没有批准《京都议定书》而受到国际社 会的普遍批评。然而,美国也深知低碳技术在未来世界政治经济竞争 中的重要作用,力图依托其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技术和市 场优势,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继续从根本上主导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 2006年

9月,美国舟布了新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力推新一代 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向燃煤发电领域的 CCS(二氧化磷的捕 集和封存

)技术提供资金,并鼓励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应用等。 2007年

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的《低碳经济法案》直接以低碳经 济为名,提出到

2020年美国碱排放量减至 2006年水平、 2 030年减 至 l 99

0年水平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法案还提出建立限额与交易 体系,并通过鼓励

CCS技术开发等多项具体措施来发展低碳经济。

2009年奥巴马上台之后,美国应对气候童化的态度变得更加积 极。提出了旨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对国外石油依赖的《美国清 洁能源安全法案》,法案主要内容包括: 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 2005年减少

17%,2050年进一步减少 83%;

2020年电力部门至少

l2%的发电量来自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2012年后新建建 筑能效提高 30%, 20l 6年后提高

50%,实现减排目标的主要手段为 配额交易制,

85%的排放配额将免费发放, 15%配额用于出售; 2025 年之前投资

1900亿美元于清洁能源和能效领域。经过艰苦磋商,该 法案于 2009年

6月在众议院以微弱多数通过,目前正在参议院审议,

能否最终通过尚未明朗。虽然法案中提出的减排目标远未达到外界的 17

期望,但仍标志着美国在减排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外,美国发展 低碳经济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加利福尼亚、亚利 桑那和新墨西哥等较为激进的州,均先于联邦政府制定了州级减排目 标和低碳发展计划,将低碳经济视为清洁能源发展的推动力,这也在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国家层面上低碳经济的发展。

2、日本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

(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的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 经验,尤其以日本在社会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最有代表性。日本在循 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 法律体系。日本已形成了由一个基本法、两个综合法以及六部具体法 规构成的比较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2000年

6月,日本政府公

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这是一部基本法,随后又出台 了《食品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家 电再生利用法》、《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和《绿色采购法》等六项第

二层次的综台法,加上原有的《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和《修订的废 弃物处理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保障体系。二是 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首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要考虑资源再利用 问题。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部视垃圾,要把它视为 有用资源。国家制定大政方针和奖惩制度;企业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处 理废弃物;民众则要改变传统生活方式,配合处理废弃物;最后社团 组织、媒体宣传和监督,使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

①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 l994年

l2月,日本内阁制定环境基本计划、首次提出“实现以 循环为基调的经济社会体制 ”。1

998年日本制定“新千年计划”提出 18

环境立国,把循环经济作为构建 21世纪日本发展的基木战略。日本

是国际上第一个提出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国家,这一理念的提出有 其待定的背景及不断演化的过程。可以大体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 段:以环境公害为核心的环境立法阶段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末 期)。20世纪

5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步入高速增长期,石油、化工

电力、冶金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业生产规模快速扩张。但在经济增长取 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日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后果惨重的环境公 害事件频频发生,居民抗议运动频繁发生,直接推动了地方自治政府、 法院、以及及国家层面的政策转换,成为公害立法的原动力。在国家 层面上,

1958年日本制定了《水质两法》;1967年出台了《公害对策 基本法》;l

968年又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噪音规制法》。

至此,日本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等代表性的公害都有了相应 的法律监控,可以说日本向循环型社会迈出了第一步。但这一时期的 立法理念仍然是“产业优先、经济优先”为主导,因此,立法比较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dd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