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文言文:《报任安书》(高三复习学案)

更新时间:2024-07-01 22:59: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梳理

必修五文言文:《报任安书》(学案)

武进区礼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执笔:钱国雷

【复习目标】:

1、梳理复习本文重点文言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及重要文言语句的翻译。

2、掌握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方法,把握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规律,提高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一)文言虚词 (解释下列各组虚词,并指明词性)

1.以

(1)及以至是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4)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2.为

(1)为十表,本纪十二 (2)季布为朱家钳奴 (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4)然此可为智者道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6)重为乡党所笑 3.且

(1)且勇者不必死节 (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3)且西伯,伯也 (4)且负下未易居 4、于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2)幽于圜墙之中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5)无益于俗 5.乃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2)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梳理

(3)然后是非乃定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6.然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2)然此可为智者道 (3)阙然久不报 (二)文言实词

1.通假字 (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与何字相通,并解释) (1)及以至是 (2)其次剔毛发 (3)被垂楚受辱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5)见狱吏则头枪地 (6)其次体受辱 (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9)则仆偿前辱之责 (10)及罪至罔加 (11)思垂空文以自见

2.古今异义词(解释下列划线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所谓强颜耳

古义:( ) 今义:勉强装出笑容

(2)下流多谤议

古义:( )今义:下游;卑鄙龌龊 (3)所自树立使然也

古义:( ) 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 (4)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 ) 今义:丈夫的配偶

(5)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 ) 今义:勤劳而踏实

(6)南面称孤

古义:( ) 今义:方位名词,与“北面”相对 (7)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古义:( ) 今义:陷入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 (8)恨私心有所不尽

古义:( ) 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指明活用情况,并解释)

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梳理

①名词的活用。 (1)若望仆不相师 (2)刑不上大夫 (3)衣赭衣,关三木 (4)孙子膑脚 (5)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6)太史公牛马走 (7)倡优所畜 (8)见狱吏则头枪地 (9)南面称孤 ②动词的活用。

(1)太上不辱先 (2)声闻邻国 (3)故述往事,思来者 (4)思垂空文以自现 (5)且勇者不必死节 ③形容词的活用 (1)请略陈固陋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3)曷足贵乎 (4)流俗之所轻也 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1)倾 权倾五伯 (对此欲倒东南倾 ((2)恶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3)穷 特以为智穷罪极 (日暮穷途 (穷则独善其身 (人穷则反本 ((4)闻 声闻邻国 (以勇气闻于诸侯 (朝闻道,夕死可矣 ((5)务 推贤进士为务 (

) )

) ) ) ) ) ) ) ) ) 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梳理

内立法度,务耕织 ( ) 惟陈言之务去 ( )

(6)略 略考其行事 ( ) 请略陈固陋 ( )

(7)幸 幸勿为过 ( )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

(8)师 若望仆不相师 (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或师焉,或否焉 ( )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9)安 安在其不辱也 ( )

不患贫而患不安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沛公安在(哪里)

(10)重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重为乡党所笑 ( ) 重于泰山 ( )

(11)辱 其次不辱身 ( )

曩者辱赐书 ( (12)顾 念父母,顾妻子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三)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 ) 译:

2、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 ) 译:

3、与蝼蚁何以异? ( ) 译:

4、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 ) 译:

5、藏之名山。 ( ) 译:

))

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梳理

6、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 译:

二、质疑答疑,师生讨论。 三、反馈训练

学生用书:《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P108-111,高频虚词“以”“乃”“且”

四、重点突破: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观点态度

考点指向: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题类型:

①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表现)××人××特点的一组的是 ②下面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或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③对××话或××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较少出题)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读懂文言材料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准确地把握文中所写人物的语言、行为举止、性格特征,所表达的志向主张、思想感情等信息,并根据题干要求,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文中的信息”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 (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 (3)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操的; (4)展现人物性格的;

(5)非传记体文本中反映事物特征的(2012福建卷)3、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

如何筛选文中信息

1. 确立全局观念,把握主要内容

在做此题时,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几道文言试题,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不妨在做题前再浏览一遍文章,目的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时,阅读浏览的环节是人物及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等等,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为筛选有效信息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

2. 看清题干,理解题干中概括性论断的含义

这一点,关系“筛选”的方向,是做题时首先要注意的。在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

3. 明确筛选指向

一般关注以下几点:①人物:谁,一个还是几个;事件:什么事;观点:主张什么;事理:说明什么;②指向:是哪一方面的思想性格或行为特点;③角度:是“全都表现(说明)”还是“没有表现(说明)”还是“分别表现”;要特别注意的是所谓“表现”一般是直接表现,而不包括侧面衬托;④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

4. 抓住中心句、中心词

在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语,适当用笔圈点,做上标记,正确辨析主次内容,这样就能迅速排除次要枝节,筛选出必要的信息。每一段选文都有主要内容与次要枝节之分,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必须带着题目的要求去分辨、取舍。

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梳理

5. 比照原文,留心陷阱

做题时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间接的不选,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内容,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格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注意命题常设的陷阱: 张冠李戴——把别人的言行安到中心人物头上;跳离限制——信息表现的内容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做此题应首先使用排除法,将所给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选项的编组情况,将含有不合题意的句子的选项先排除,可以提高效率!

真题回放: 1、(2012大纲卷)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A)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 ④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析】题干关键词:郭浩,奋勇抗击,金人。将 ①②③句带入原文分析,都为为奋勇抗击金人,并且表现了勇敢的一面,所以当选 ④斩获万计,为战果,⑤原文“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是平定骚乱,不算抗击金人 ⑥“大破之”为战果,不是行为表现。这一题如果用排除法,更容易找出答案。

2、(2012江苏卷)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分)(D)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解析] 审题干: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用排除法 ①讲的是涣少时的事,还未为官;排除AB,②是说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体现的是涣为人性格(好恶),不能体现为官公正;排除C,因此答案是D.④说的是涣爱惜人才。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相关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它要求在准确把握词意、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文章主旨。它是在筛选文中信息的基础上的拓展。读文章时养成一个习惯:不同事件之间用分节号划开,便于后面查看,同时圈点重要词句。

历年高考要求概括、分析的内容大多在论点的某个依据、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某事发生的原因或发展导致的结果等几个方面。

命题形式,出题者会将阅读材料的整体切分为几个方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来设置选项;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或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义的地方,要求考生从其中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常见错误设置可归纳为:

1、误用因果(用结果代替原因、题干要求选出的是行为或品质,而选项中的句子反映的却是结果?功绩或影响)如一道题要求选择表现人物清廉的,有一句是人物因清廉而受到百姓的爱戴,显然这句是错的,受爱戴得民心是结果,并不是清廉的行为。

2、张冠李戴(张三做的事说成李四做的,甲的品德、才干说成乙的)

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梳理

3、事件杂糅(彼人彼时彼事混杂在此人此时此事上)

4、无中生有(选项中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信息都能在文中找到对应的信息点,是正确的表述,但有一部分信息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是捏造的事实?)

5、曲解文意(常常利用词的多义性,利用考生容易犯望文生义的毛病,往往弄错词的活用或弄错短语的关系等来设置干扰项,从而形成误点)

真题典例(2012全国新课标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解析】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选项都有两句话构成,第一句是概括,第二句是分析。考生要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仔细比对。A项的信息区间是前6句话,对照发现,选项中“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是不对的,原文第五句“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可见是秦桧的亲党密告萧。这就是张冠李戴、事件杂糅B、C、D项的信息区间已在文中标出。

原文:(1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2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3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4授平江府观察推官。5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6”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A项的信息区间 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 B项信息区间 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 C项信息区间 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 D项信息区间 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如何正确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通读全文、理解大意

阅读时应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一是把主要材料梳理清楚并进行合理归类,逐层切分,弄清

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梳理

每段?每层的意思;二是将叙述性内容与说明或阐释性内容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以及相关的议论?抒情等,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条分缕析,不要遗漏?从整体上把握了材料后,对于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语段的理解等,考生就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中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

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对一件事的评价还是对全文的评价,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文中人物的观点。

3、题文对照,,逐项检查

做题时要将选项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作比较,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特别是在人物的角色,事情的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要努力培养把人物?事情一一迅速从原文中找出来的能力?对选项中的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4.、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高考文言文阅读在本考点的错误题型有或夸大事实,或偷换概念,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如果我们掌握了选项的设置模式,就会帮助我们排除干扰,正确答题。

在一般情况下,试题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错误的选项,如果考生能充分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

另外,如果试题提供了文段的题目?出处?尾注?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背景知识等,考生就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因为依据这些信息,考生就可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此考点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地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命题: (1)作者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以及对所写人物的观点态度。 (2)作者所写事件的意义以及作者对所写事件的观点态度。 (3)作者对所写人物、事件所表露出来的感情倾向。 (4)作者的写作意图。

高考典例:(2012天津卷)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周公、孔子是不朽的,精通某种技艺的人也可以不朽。 B. 薛雪留下的奇特病案和有效方剂比理学语录有意义得多。

C. 医术也是仁术,薛雪通过行医实践了孔子的仁学,体现出他的价值。 D. 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的分析是错误的,原文最后一段“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可见令人痛惜的不是薛雪盛年辞世,应该是他的后人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甘心舍弃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这才是文中作者的观点。

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梳理

1、文中筛选法

①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

②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

2、概括评价法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在阅读时,就要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拿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从而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3、关键词语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般选取史传类文章。在此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通过评论性的语段或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来表达,如《史记》的“太史公曰”。史传作者的观点往往只用极简括的语言表达出来,如12年全国卷“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还有“刚介”“厉操清白”“清慎简素”等,这都是我们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着眼点。

4.、感悟深意法

通过感悟文章的深意来体会。在一些文章中特别是在以史传文为主的文章中,从字面上有时并不能看到作者直接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语境,驱遣我们的想像,用心去感悟,体会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意,通过揭示含蓄的内容或阐述抽象的内容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观点和态度。

文言文过关要求

要有一定量的文言文阅读积累。以熟读掌握课内为本,学会知识迁移,用课内的知识解决课外的问题。

三过关:

(1)文言基础知识(字、词、句)过关。考试中频率较高的实虚词,就是课本中的重点词。

(2)文言阅读、分析、理解能力要过关,特别是推测字词、句意,分析中心能力等 (3)了解一定古代文化常识,如表示礼仪的、官职的、地理方位的等。 提升两种能力:

(1)理解、推测字句能力,强调结合语境,学会前后勾连 (2)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强调先有积累,然后灵活运用

五、课堂总结

总结本堂课复习要点及布置下堂课复习任务

六、课后练习

见《步步高练出高分》P359-360

七、实战演练

2015年江苏高考卷: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梳理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

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 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9.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梳理

附:翻译

老人家姓欧阳,名发,字伯和,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欧阳修的大儿子。他为人纯真朴实,不欺骗人,表里如一,清静寡欲,没有什么特别爱好,只是专心一意爱好礼义,在学习方面很刻苦。胡瑗掌管太学,号称大儒,用法律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这时候他的父亲欧阳修已经显贵,他年龄已15岁,就拜胡瑗为老师,恭谨温顺,谨小慎微,又完全能够讲解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年长以后,学问大有长进,他不钻研科举方面的文词,只研究原始宇宙立“道”方面的原理,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君臣世系、制度文物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学问他没有不研习的。他研究学问不致力于抄袭掠取他人的成果来应付眼前的需要,一定刨根究底,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论定编次,分门别类,对某一问题的考证一定要有所得,获得的结果一定能够得到运用。唉!他的志向太宏大了。然而他与别人不随便合流,论辩事理时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即使)遇到权贵也不稍微屈从退让,关键之处一定表明自己的想法,因此也不肯轻易尝试显示自己所拥有的看法,人们也很少能真正了解他。他去逝了,现在眉山的苏轼哭他,认为他得到了他父亲欧阳修的学问,与汉代蔡邕、晋代的张华属一样的。

他担任殿中丞时,曹太后死了,朝廷下诏书要求确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襄拿不定主意不能解决,正要上朝,就召见他询问相关制度,他不慌不忙地回答,陈襄就上奏朝廷,采用他的建议。当时朝廷正下达司天监讨论古代占问天象的书是否相同,将调和综合为天文之书,长时间不能完成,而陈襄正总管这件事情,就推荐他负责修订。他推求、考证正确与错误,采纳、舍弃、比较、排序,书写成后,朝廷下诏收藏于太史局中。

他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写成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等,没写完的书还有十多部。

他的夫人吴氏,是过去的丞相吴充的女儿,被朝廷封为寿安县君。有一个儿子,叫欧阳宪,担任滑州韦城县主簿。有七个女儿。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他被安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他父亲欧阳修的墓旁,他的儿子欧阳宪来请求我为他父亲写此篇墓志铭。

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梳理

过关检测

(书面印发,学生自主完成,巩固强化语言梳理成果)

一. 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下至于兹(现在) 不逊(不谦虚) B.若望仆不相师(怨恨) 幸勿为过(过错) C.弥甚(更加) 若有所亡(失) D.累百世(积累,经历) 曼辞(美好) E.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察) F.亦以究天人之际(推断,研究)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吾视其辙乱 B.窥镜而自视 C.子孙视之不甚惜 D.瞋目视项王 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B.思垂空文以自见 C.放失旧闻 D.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E.则仆偿前辱之责 F.及罪至罔加 4.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 A.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恨私心有所不尽 D.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

5.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B.少卿足下 C.仆非敢如此也 D.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6.对下面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无兄弟之亲 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③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④下流多谤议 ⑤安在其不辱也? ⑥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⑦重为乡党所笑 ⑧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A.①⑤/②⑦⑧/③④⑥ B.①/②③④⑦⑧/⑤/⑥ C.①⑥/②⑦/③④⑧/⑤ 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7.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梳理

译:假如我受到法律的制裁被杀,就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毛一样, 跟蝼蚁(之死)有什么不同?

B.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译: 所以,对士人来说,即使是在地上画一座牢狱,那情势也必不肯进去;即使用木头制成狱吏的模型,那种虚拟的审讯也绝不可对答,拿定主意在受辱前自杀。 C.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译:我虽然怯懦,想苟活偷生,但也懂得舍生就死的道理, 何至于甘心落入绳捆索绑(监狱)的侮辱之中呢!

D.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译:时至今日,我即使想要修饰美化,用傲慢的言辞为自己解脱也无济于事,一般人也不会相信, 恰恰是自取侮辱罢了。

二.把文中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译:

2、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以不勉励也。 译:

3、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 译:

4、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译:

5、《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译:

6、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译:

7、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译:

8、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d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