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7-06 10: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参评课题: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姓名:电话:邮编:

1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一 教学分析 1.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对此,我的理解是:了解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内容和意义;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内容和意义。着重讲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过程。 2.教学思路:

人教版教科书关于本课有三目:“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其中,第一子目主要讲述了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规定政协的职能;第二子目主要讲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意义及体现出来的原则;第三子目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原因、定义、意义。 3.本课地位:

本课内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的延续。又是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的起点。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教材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介绍了三项政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作为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新中国首都、国旗、国歌、政协的作用和职能、“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个省级自治区;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史料结合、问题设置、图文结合、情境再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

2

⑴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在历史的再现中,自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⑵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感受宪法的尊严与庄重。

⑶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体会, 三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段对本课内容有所学习,仅限走马观花,掌握的不理想。由于本课理论较强,学生掌握有一定难度,但本课内容现实性较强,学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联系每年初春的两会,触类旁通,理解本课主干知识概念。 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难点:认识三大政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五 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播放电影《开国大典》片段,1949年新政协会议场景映入眼帘。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发展经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新生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本课主要围绕民主政治体制,讲了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由此导入本课 2.推进新课:

板书:一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 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①背景:教师多媒体展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师设问】这首诗反映了什么伟大的历史事件?

【学生回答】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3

【教师展示】通过多媒体展开有关“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的图片。 【教师概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

②召开:多媒体展示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音像资料或相关图片;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

【合作探究】从参加会议人员组成可以看出人民政协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广泛性

③内容:

【自主学习】学生自学第一子目并概述“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相关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

A、选举——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B、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C、决定——首都、国旗、国歌

D、任命——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外交部长 【老师设问】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论从史出】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政协职能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自己概括其主要职能?

【学生回答】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过渡】1956年三大改造即将完成,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一部分,为更好地扩大统一战线,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党又提出了八字方针。

(2)新发展:八字方针的提出。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师生互动】:联系“资料回放”,想一想我国为什么实行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教师总结:(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和中共有过密切合作。(2)过渡时期,各民主党派愿意接受中共的领导。(3)1946年政协会议和1949年新政协会议,积累了经验。

4

【过渡】随着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开展,民主政治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

板书: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背景: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知识,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原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总结】《共同纲领》规定;时机成熟 2.确立: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史料,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史实,及时掌握第一届全国人大的主要内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

在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时,采用史料结合的方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 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教师设问】1954年宪法作出了哪些重要规定?它的颁布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答案: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意义:1、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2、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3、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4、它的颁布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思维拓展】(1)近代西方英国、美国的政体、权力中心各是什么?中国的政体、最高权力机关又是什么?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d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