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智慧资料

更新时间:2024-01-03 16: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哲学与智慧

青春“是一种精神的境界”。(Samuel Ullman) “我要特别呼吁青年的精神,因为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尚没有受到迫切需要的狭隘目的系统的束缚,而且还有从事于无关自己利益的科学工作的自由。??一个有健全心智的青年还有勇气去追求真理。真理的王国是哲学所熟悉的领域,也是哲学所缔造的,通过哲学的研究,我们是可以分享的。” “我祝愿并且希望,在我们所走过的道路上,我可以赢得并值得诸君的信任。但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追求真理的勇气,相信精神的力量,乃是哲学研究的第一条件,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精神的伟大力量是不可低估小视的。”(黑格尔在柏林大学对听众的致辞 ,1818年10月22日。) 青 春

青春不是生命的一段时光,不是指红润的脸颊、红扑扑的嘴唇和柔软的双膝;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指不懈的干劲、丰富的想象力和滚烫的情怀。它是生命之源勃勃生机的涌泉。

青春意味着战胜懦弱的那股大丈夫气概和摒弃安逸的那种冒险精神。往往一个60岁的老者比一个20岁的青年更多一点这种劲头。人老不仅仅是岁月流逝所致,更主要的是懒惰、不思进取的结果。

光阴可以在颜面上留下印记,而热情之火的熄灭则在心灵上刻下皱纹。遗憾、恐惧、缺乏自信,会扭曲人的灵魂,并将青春化为灰烬。 无论60岁还是20岁,你需要保持永不衰竭的好奇心,永不熄灭的孩提般求知的渴望和追求事业成功的欢乐与热情。在你我的心底,都有一座无线电台:它能在多长时间里接收到人间万物传递来的美好、希望、欢乐、鼓舞和力量的信息,你就会年轻多长时间。

当天线倒塌时,你的精神就被玩世不恭和悲观厌世的冰雪所覆盖,你就会衰老下去,即使你才20岁;而你的天线巍然矗立着的时候,凭着高昂的乐观主义,你就有希望80岁死去时仍然韶华不逝。 一、哲学

1、从“哲学无用论”说起 哲学家泰勒斯的故事

2、何谓哲学?我们为什么需要哲学?

学会笛卡儿式的怀疑,破除对哲学的几种误解。

可以说,并非是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或哲学的学习者,研究者。然而,每一个人,只要拥有健全的心智,都会哲学性地思考,思考那些似乎永远得不到最终答案的问题。

哲学是对人类的一些根本问题的根本思考。 这些根本的问题主要为: (1)、宇宙(世界)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命题。“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这里所要讨论的主题是大家用来阐释事物的原因与原理的所谓智慧”。(《形而上学》) 比如:星空、大海 世界的本原问题 (2)、人类面临的时代问题。 “每个人都是其自身时代的产儿”。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依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3)、人生的问题

“人啊,认识你自己!” 远古的斯芬克斯之谜 哲学的永恒主题——人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有他没死,他都在人生中。??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

——丹麦哲学家祁克果 生存的人是能做能当的行动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比如,两个马车夫的故事。

Kierkegaard drew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pectator and actor, arguing that the actor is involved in existence.

3、哲学是“爱智慧”

我们不能将哲学当作一种知识,哲学并不是一种客观的知识,而是我们的一种需要。爱智慧。

哲学是不能教的,我们只能在我们的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与思想大师的交流、对话中不断地回到哲学的追问、用不同的方式试图对这些问题有所回答。转识成智、通情达理、热爱生活。

紧张又轻松。

不是著作(Werke),而是路(Wege)。这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去走的一条辽远的道路。一条虽然艰难,却让我们受益良多的道路。 二、智慧

1、俗智与真智

2、知识与智慧

“你得随时当心不要分散精力,要设法集中精力”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情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世界上有趣味的东西异常之多:西班牙诗、化学、政治、音乐都很有趣味,如果诱人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我们决不能说他不对,但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内,如欲有所成就,他必须专注于一事,而不可分散他的精力于多方面”。 三、转识成智

1、何谓“转识成智”? “拈花一笑”。据佛教典籍记载,佛祖快要入灭之时,有一天,在灵山大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优菠萝花献给佛祖,并请佛祖说法。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手拈优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太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付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2、探讨几个命题。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而随无涯,殆已!”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知识就是力量” 3、化知识为方法,化知识为德性。

真幻之间的愉悦 哲学与审美

让我们从《爱的罗曼史》谈起 惯常的方式

另一种方式(审美) 哲学家和审美之谜 一、情感与意象

1、作为生命倾向的情感

“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正是人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调适与不迁怒

“哀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有利害感的情感——焦虑、无情

“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非功利的无利害感的情感(审美情感)——有情 2、被观照的意象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审美意象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

我们以独特的方式同事物发生关系。

我们将事物化入自己的经历之中。 “‘只有驯化了的东西才能认识,’狐狸说,‘人再也没有时间去认识事物了。他们在商人那里买现成的东西。由于根本不存在卖朋友的商人,所以人不再有朋友。如果你想有一个朋友,那就驯化我吧!’

‘那该怎么办呢?’小王子说。

‘应该很有耐心,’狐狸回答,‘首先你要离我远一点儿,坐在草地上,像现在这样。我用眼角瞅着你,你什么话也不说。言语是产生误解的根源,每天你都可以坐得近一点儿??’”

对 残 枝

——林徽因 梅花,你这残了后的枝条, 是你无法诉说的哀愁! 今晚这一阵雨点落过之后, 我关上窗又要同你分手。 但我幻想夜色安慰你伤心, 下弦月照白了你,最是同情, 我睡了,我的诗记下你的温柔,

你不妨安心放芽去做成绿荫。

3、感而遂通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二、艺术与幻象 1、作品的两次生成 表现的情感

“谁加给自己的限制愈多,谁就愈能使自己从束缚精神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

“有一桩事情一开始就是十足无意义的,这就是,艺术家希望,其他人在阅读时应该感觉到他写作时所感觉到的东西。” 《少年维特的烦恼》 《二泉映月》

2、复制与不可复制

“艺术作品的即使是最完美的复制品也缺少一种因素:它的时间和空间的在场,它在它碰巧出现的地方的独一无二的存在。艺术作品的存在的独特性决定落在了它存在期间制约它的历史。这包括它经年历久所蒙受的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包括它的被占有形式的种种变化。前者的印记可由化学式物理的检验揭示出来,而在复制品上面就无法进行这种检验了;被占有形式的变化则取决于传统,这必须从原作的境况说起。” 鲍德里亚“类象”

唯一性的消失

“常人怎样享受,我们就怎样享受、娱乐;常人怎样看待、判断文学和艺术,我们就怎样阅读、看待、判断??”

“小王子去看那些玫瑰。

‘你们根本不像我的玫瑰,你们还什么也不是,’他对她们说,‘没有人驯化过你们,你们也没有驯化过任何人。你们就像我从前的那只狐狸。它过去和成千上万只狐狸没什么区别。但是我把它做成了我的朋友,它现在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玫瑰们感到很不好意思。 ‘你们很美丽,但你们是空虚的,’他继续对她们说,‘人们不会为你们去死。当然了,我的那朵玫瑰,一个普通的路人会以为她和你们是一样的。但是她的一朵花儿就比你们全体都重要,因为是我给她浇水,是我给她罩上罩子,是我给她挡上屏风??是我倾听她诉苦或自夸,甚至有几次默默无语。’” 3、幻亦似真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的黝黑敞口中,凝望到劳动步履的艰辛。在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鞋具里,聚集着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鞋底在田间路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成熟谷物宁静的馈赠,以及冬季田野荒芜的休耕中难以阐释的冬冥。这器具渗透着对面包稳固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再次战胜贫困的无言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中的颤抖,以及死亡逼近中的战栗。这器具归属于大地,并在农妇的世界中得到保存。”

哲学与生命

从前有一次,女神Cura[操心]在渡河之际看到一片胶土,她若有所思,从中取出一块胶泥,动手把它塑造。在她思量她所造的玩艺儿之际,朱庇特走了过来。“操心”便请求朱庇特把精灵赋予这块成形的胶泥。朱庇特欣然从命。但当她要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她所塑造的形象时,朱庇特拦住了她,说应得用他的名字来称呼这个形象。两位天神正为命名之事争执不下,土地神(台鲁斯)又冒了出来,争说该给这个形象以她的名字,因为实在是她从自己身上贡献出了泥胚。他们争论不休,请得农神来做裁判。农神的裁判看来十分公正:你,朱庇特,既然你提供了精灵,你该在它死时得到它的精灵;既然你,土地,给了它身躯,你就理该得到它的身体。而“操心”最先造出了这个玩艺儿,那么,只要它活着,“操心”就可以占有它。至于大家所争的它的名称,就叫它“homo”[人]吧,因为它是由“humus”[泥土]造的。 ——转引自《存在与时间》 时间与记忆 一、 时间之流中的一与多 生命:持续 经历 1、时间与时间的度量 空间:匀质

时间和空间 牛顿的经典力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观看《沉溺于星》

“当我们在一定的时间内所获得的新信息比所期待的要少时,我们就会嫌时间过得太慢……而当我们在一定的时间内经历的事件较多时,就会觉得时间似乎一晃就过去了。然而,在回忆中的情况正好相反:平淡乏味中度过的时光在记忆中没留下多少痕迹,而充满事件的经历却似乎占有很长的时间……丰富的经历使人拥有漫长的过去,这不禁使人要问:人的寿命到底应该按日历天数来算呢,还是应当按经历的多少来算?”

“常常觉得不可解,街道上的喧声,六楼上听得分外清楚,仿佛就在耳根底下,正如一个人

年纪越高,距离童年渐渐远了,小时的琐屑的回忆反而渐渐亲切明晰起来。”(张爱玲) 我遥望

曾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而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2、经历:意识

“意识本身并不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地出现。诸如‘链’或‘列’这样的词并不能恰当地形容意识,因为意识最初便将自身呈现了出来。它不是接合起来的东西;它是流动的。藉着‘河流’或者‘溪流’的隐喻,意识方才得到最自然的形容。从此以后,在谈论意识时,让我们称之为思想之流、意识之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

“心理生活的貌似不连续乃是由于,我们的注意力被一系列分离的行动固定于它之上:实际上只存在着一个平缓的斜坡(slope);但是循着我们注意力的行动的折线(broken line),我们认为我们感知到了分离的台阶(steps)。”

“一个做笔记的人只要他的铅笔顺当地起作用,就不会感觉到这铅笔对纸或者对他的手的压力??如果笔尖断了或者太秃了,书写的习惯就不能顺利地运作了,那么就有了意识的撞击:——感到有什么东西出毛病了,有什么东西不对劲了。” 3、经历:事件 时间是一种流动。由于这种流动的存在,我们可以度量,可以经历;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流动,度量不能均质,经历不能分割。确切地说,时间中的多不是被整合为一,而是时间作为一流淌出多。一是流,多永远在这流之中。 二、记忆就是记忆的重构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

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朱自清)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李商隐) “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所有事件,都会在其发生时及时地加以记录;它不忽略任何细节;它为每一个事实、每一个姿态保留其地点和日期。无论效用或者实际应用怎样,它只根据其自身本性的必要性来储存过去。” “过去之所以被回想起来,并不是由于它本身的缘故,而是由于它添加到当下的东西。因此,记忆的本原生活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和实践的。” When you are old

by William Butler Yeats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Maud Gonne

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三、呼吸现在

“有一点已经非常明显,即:将来和过去并不存在。说时间分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类是不确当的。或许说:时间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三类,比较确当。” ——引自奥古斯丁的《忏悔录》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于是我就给他画了一只。

他认真地看了一会儿,然后说:

“不,这一只病得太厉害了。再给我画一只吧。”

我又画了一只。

我的朋友微微一笑,宽容地说:“你看??这不是一只绵羊,这是一只山羊。它有角??” 于是我又画了一张。

像前两张一样,他还是不要。

“这一只太老了。我想要一只活好久好久的绵羊。”

这时我不耐烦了,我要赶紧去拆卸我的马达,我草草画了这一张:我扔给他说:“这是盒子,你要的绵羊就在里边。”

我感到非常惊讶,看到我的小审判官脸色开朗了:

“这正是我要的,你认为这只绵羊要吃很多的草吗?” ??

“肯定够他吃的,我给你画的是一只很小很小的绵羊。” 他把脑袋靠近这张画。

“不是那么小?看!它睡着了?” 就这样,我结识了小王子。

存在先于本质

不能把人理解为人造物品,比如刀的本质是制造它的程序和目的。信仰基督教的人认为,上帝是工匠,人是上帝造的物品。每个人的本质存在于上帝的理解中。18世纪的很多哲学家也认为,人拥有固定的本质,有相同的属性,我们的本质先于我们的个别具体的或历史的存在。萨特使之颠倒过来,没有上帝,就没有固定的本质。人本身仅仅是存在着,然后才能在一定的世界中界定自己的存在,人是某种走向未来的东西,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对自己的存在负有责任。

“我们已经看到,通过一定的脑机制可以把大约3秒钟之内发生的事件按顺序串联在一起(节拍器实验)。我们还看到,任一个意识内容都只能最多保持3秒钟(耐克尔立方体实验),而且在这个时间内只能有一个意识内容存在。最后我们看到,只有在大约3秒钟的时间范围之内,信息才能被理解为一个整体单元。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人脑配备有一个整合机制,它将系列事件组成一个个单元,每个整合单元的时间上限约为3秒钟。每个整合单元就是一个

意识内容,每次只能出现一个,这就是我们所感觉的‘现在’。”

现在是一个短促的逗留,但不是说时间停留下来了,而是说,生命有机体不是完全盲目的奔流,它需要一个逗留来进行选择。

生命先行到将来之中以便领会其可能性,然后按照这领会在现在进行选择。对将来的领会不仅是理智的,而且是情感的、行动的。

现在意义重大。生命何去何从,就在现在的选择之中。现在是一种无法逃避的逼视。它紧紧地逼视着我们,连同过于以及将来。这种逼视的无法逃避在于生命的可能性的无法逃避:可能性只是可能性,它需要去实践、去经历、去扬弃。 自我与境界

一、主体主义的幻觉

一个人说“我”时,“并没有什么特殊关于我自己的东西。因为每一个其他的人也仍然是一个我,当我自己称自己为‘我’时,虽然我无疑地是在指这个个别的我自己,但同时我也说出了一个完全普遍的东西。”

“自我仅仅是共相??当我说我,这一个个别的我时,我是一般地说的,一切的我。” ——黑格尔

“平常我们使用这个‘我’字,最初漫不觉其重要,只有在哲学的反思里,才将‘我’当作一个考察的对象。在‘我’里面我们才有完全纯粹的思想出现。动物就不能说出一个‘我’字。只有人才能说‘我’,因为只有人才有思维。在‘我’里面就具有各式各样内的和外的内容,由于这种内容的性质不同,我也因而成为能感觉的我,能表象的我,有意志的我等等。但在这一切活动中都有我,或者也可以说在这一切活动中都有思维。因此人总是在思维着的,即使当他只在直观的时候,他也是在思维。假如他观察某种东西,他总是把它当作一种普遍的东西,着重其一点,把它特别提出来,以致忽略了其他部分,把它当作抽象和普遍的东西,即使只是在形式上是普遍的东西。” ——黑格尔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帕斯卡尔 “我在这里必须考虑到我是人,因而我有睡觉和在梦里出现跟疯子们醒着的时候所做的一模一样,又是甚至更加荒唐的事情的习惯。” “有一个上帝,他是全能的,就是他把我像现在这个样子创造和产生出来的。可是,谁能向我保证这个上帝没有这样做过,即本来就没有地,没有天,没有带有广延性的物体,没有形状、没有大小,没有地点,而我却偏偏具有这一切的感觉。” “最后,我觉察到我们醒着的时候所有的那些思想,也同样能够在我们睡着的时候跑到我们心里来,虽然那时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因此,我就决定把一切曾经跑进我的心智的事物都认为并不比我梦中的幻觉更为真实。可是等到我一旦注意到,当我愿意像这样想着一切都是假的的时候,这个在想这件事的?我?必然应当是某种东西,并且觉察到?我思想,所以我存在?这条真理是这样确实,这样可靠,连怀疑派的任何一种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于是我就断定,我可以毫不犹豫地接受这条真理,把它当作我所研求的哲学的第一条原理。 ”

“通过笛卡尔、并且自笛卡尔以来,在形而上学中,人即人类‘自我’(Ich)以占居支配地位的方式成为?主体?(Subjekt)” ——海德格尔 主体主义的幻觉

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般的和绝对的,而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被认定为本质。

库恩的“范式” (paradigm)

福柯的“认识型” (l?épistémè)

“人只是一个近来的发明,一个尚未具有200年的人物,一个人类知识中的简单褶痕(un simple pli),想到一旦人类知识发现一种新的形式,人就会消失,这是令人鼓舞的,并且是深切安慰的。” ——福柯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庄子·应帝王》 “同样,我们既无权利,也不可能对事件的确认过程加以主动的干预??特定的行为顺序也是一种自动执行的过程。你可以问一只千足虫:你那么多肢足,是怎么做到如此步履协调的?如果它真要考虑这个问题的话,它立刻就会寸步难行。” ——恩斯特·波佩尔 二、自我就是自我的生成

1、自我是从机体中生成的。

“一个尚处于婴儿阶段的孩子,举步趔趄,仰倚母怀,却兴奋地将镜中影像归属于己,这在我们看来是在一种典型的情境中表现了象征性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我突进成一种首要的形式。以后,在与他人的认同过程的辩证关系中,我才客观化;以后,语言才给我重建起在普遍性中的主体功能。” 2、自我是从往昔中生成的。 “向日所云我, 如今却是伊; 不知今日我,

又是后来谁?”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然,非其言也。” 3、自我是从环境中生成的。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然而,在其最广的可能意义上,一个人的自我就是所有他可以称为‘他的’东西的总和,不仅是他的身体和他的心灵力量,而且也是他的衣服和他的房子、他的妻子和孩子、他的祖先和朋友、他的名誉和作品、他的土地和马匹,以及游艇和银行存款。” 三、至我无我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至公矣。”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经历三种之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段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段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段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是我,何者是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冯友兰 “可以证实的这件事实是:你有牙痛的这种状态和我有牙痛的这种状态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情。但是这并不是说,你知道你所有的那种状态是一种牙痛和别人知道这是牙痛这两者之间有任何的差别。事实上,关于牙痛的性质,特别的地位和这次牙痛的其他特征等等,这位牙医大概比那个有牙痛的人还知道得清楚些。” 体验与死亡

一、被遗忘的身体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所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所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所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庄子·天道》) 2、有限的身体与生命的悲苦感 3、生死同途 萨马拉之约

“本真生存的存在论状况必须随着先行到死亡之中的具体结构的突出方才成为明显的。” 悲苦感、忧患感

“普通民众似乎无法理解,那些以正确方式真正献身于哲学的人实际上就是在自愿地为死亡作准备。如果这样说是正确的,那么他们实际上终生都在期待死亡,因此,如果说他们

在这种长期为之作准备和期盼的事真的到来时感到困惑,那么倒确实是荒谬的。”

幸福

幸福: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 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

草原上有对母子,它们都是狮子,有一天小狮子问它的母亲:“我老听到许多动物说什么幸福,到底幸福是什么?它能不能吃?到底幸福在哪里?”母狮子说:“幸福不是东西而且也抓不着,更不能吃,它就在你尾巴上。”小狮子听到妈妈说幸福就在自己的尾巴上,于是它就不断地追着自己的尾巴跑……但始终咬不到。

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见解。幸福总是渗透了主体对生活的感受或对存在的体验。 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 (一)、幸福与快乐

1、 “幸福是一切特殊快乐的总和,其中包括过去的快乐和将来的快乐”。(昔兰尼学派) 2、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 “把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看作生活幸福的极致”。(伊壁鸠鲁) 被误解的伊壁鸠鲁:幸福在于欲望的满足 3、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人和世界的本质乃是意志。“那就是你”。

“在欲求已经获得的对象中,没有一个能够提供持久的、不再衰退的满足,而是这种获得的对象永远只是像丢给乞丐的施舍一样,今天维系了乞丐的生命以便在明天[又]延长他的痛苦。”而人们所谓的幸福就是欲求的这种短暂满足,可见幸福是荒谬的,痛苦是根本的——欲望暂时满足,就会产生空虚和无聊,随即新的更多的欲望又起来,叔本华说,“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地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

弃绝意志,禁欲主义与苦行。 4、弗洛伊德《超越快乐原则》 “爱欲” “死欲” “力比多”

5、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物欲,异化。

祁克果人生三阶段中的“感性阶段”,莫扎特歌剧中的唐璜。 (二)、幸福与德性

1、普罗泰戈拉重叙“盗火”的寓言故事:尊敬与正义,有德性的生活。至善是幸福。 2、苏格拉底:“美德就是知识”。(理性主义的传统) 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理想国》:智慧、勇敢、节制、公正

“由于我们的城邦已不再按祖先制定的原则和制度来统治,要进行公正的治理是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要很快地获得另外的新朋友也根本不可能。除此之外,成文法和习惯法都遭到了破坏,世风急转直下。因此,尽管我一开始极度热心于从事政治活动,但一旦想到所有这些事情,看到它们如何以惊人的速度想四面八方急速恶化,我就变得头晕目眩,迷茫不知所从。尽管我继续考虑用何种方式可以改善这些事情及整个政治,但一涉及政治行动,我却不断地等待合适的时机。直到最后,看看所有现存的城邦,我意识到它们都出于极坏的统治之下,它们的法律已经坏到无可救药的地步,除非来一场剧烈的变动和极大的运气。我不得不宣告,必须颂扬正确的哲学,通过它一个人可以认识到公众生活和私人生活中的各种正义的形式。因而,除非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利,或者城邦中拥有权力的人,由于某种奇迹,变成了真正的哲学家,否则,人类中的罪恶将永远不会停止。”

亚里士多德,“幸福是灵魂合乎完满德性的现实活动”。“遵循理智的生活是最大的幸福”。 4、斯多亚学派和中世纪 幸福在彼岸。 5、康德

幸福是至善,是快乐与德性的统一。

“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

“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 6、我们中国的传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

老子、庄子:在道之体认中达到对生命困境的消解和超升,开辟新的自由之路。“樱宁”生命能够不受任何烦恼而保持无所烦忧的纯粹宁静。 (三)、幸福与痛苦 真正的幸福是离不开痛苦的。 “痛苦不是不幸”。

痛苦对于幸福具有积极意义。

小壁虎断尾巴

一只小壁虎被蛇咬住了尾巴,它拼命挣扎,尾巴断了,小壁虎得以逃命。 一位农夫见了,对小壁虎说,“你这可怜的东西,刚断了尾巴,是不是很痛啊!” 小壁虎含泪点头。

“来,我给你包扎上,这草药是止痛的。”农夫拿出一包草药说。

“不,我很感谢疼痛,因为痛让我知道自己还活着,而且,你包扎了我的伤口,它怎么能长出新的尾巴来呢?”说完,小壁虎带着钻心的疼痛爬走了。

痛苦带给人们的不一定是负面效应,有时痛苦也孕育着希望,能感受到痛苦,就说明还有知觉,还有活下去的希望

老鹰的再生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多岁。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 重要的决定。

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使得飞翔十分吃力,它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

150天漫长的操练,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出来.它会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们便把羽毛一根一根的地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开始飞翔,重新得力再过30年的岁月!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时候必须做出困难的决定,忍受得住生命的疼痛,迎接新生,让生命重新飞翔。

“我想到,人世里的波折其实也和果树一样。有时候我们面临了冬天的肃杀,却还要被剪去枝桠,甚至流下了心里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永远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地过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繁叶满枝,然后结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 多年以后,我心中时常浮现出那两株枯去的水蜜桃树,尤其是受到什么无情的波折

与打击时,那两株原本无关紧要的树,它们的枯枝就像两座生铁的雕塑,从我的心中撑举出来,我就对自己说:“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我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而我果然就不会被冬寒与剪枝击败,虽然有时静夜想想,也会黯然流下泪来,但那些泪在一个新的春天来临时,往往成为最好的肥料。”

? ——林清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cwx.html

Top